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和投资战略分析

时间:2019-05-13 19:5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和投资战略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和投资战略分析》。

第一篇: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和投资战略分析

近年来,“中国风筝热”“唐装热”席卷全球,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间民俗文化,如婚丧嫁娶、雕塑、石刻、泥人、皮影、碑刻、剪纸、谚语、民歌、民间信仰、祭祀、年节习俗、礼仪等,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银链,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宝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被忽略、被毁坏,有的甚至已经灭绝了。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尽管近年来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于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及其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所开发的文化产业,多是针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传媒文化、时尚文化而进行,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阵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俗文化产业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兴起,早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展演制销模式以及前些年“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的简单框架,初步显现出一定的规模化发展与自觉性追求。但总体战略的不够清晰、产业布局的混乱、产业创意力量的薄弱分散,已日益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当然是以我国区域一族群社会的全面复兴为基础的。进一步说,对于我国千百年来“用之不勤,绵绵若存”的民俗文化明确地加以保护、弘扬与产业化发展,既是我国实现这一目标的基地,又是其必由之径。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多方位的调查与研究,全面而准备地为您从产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环境、发展现状、细分市场的发展和重点企业,同时依据以上分析,总结性的探讨了我国民俗文化保护与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以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以期给众多正致力于保护及发展民俗文化的企业与研究机构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以改善我国现有文化结构,有效地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

本报告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国家统计局、国际信息研究所、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清华大学图书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特别感谢!

资料来源:《2013-2017年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第二篇:花炮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范文

实施五大战略提升花炮文化

市是著名的世界烟花之都、红色革命圣地。和蜚声海外的“浏阳河”一样,“浏阳花炮”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世界品牌,花炮作为的特色产业、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多年以来积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规模效益和市场体系。作为全球最大的花炮主产区,近千家生产企业2011年实现了140多亿元的集群销售收入,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但囿于传统产业的发展局限,科技提质、文化增值、品牌领先等环节还存在大有可为的空间。

2012年,花炮被列入国家文化产业统计目录,“打造烟花国际文化品牌”成为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目标任务之一。花炮将随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潮流,进入一个科技涅槃、文化蝶变的产业提升新阶段。机遇当前,浏阳如何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高位部署、战略谋划、集聚资源、引领发展,将决定未来“浏阳花炮”的国际地位和发展走向。

一、人才孵化战略,打造国际领先的专业团队。目前来看,花炮从业队伍普遍存在着家族式管理、草根团队、结构老化、人才外流等问题,特别是现代企业管理、科研创新、文化创意、营销策划、财务融资等领域的人才紧缺,产业缺乏高端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而要真正打造“国际文化品牌”、夯实“全球总部地位”,必须集中花炮产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成为研发、创-1-

意、营销、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的中心,最终占据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和至高点。因此,推进花炮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建成国际花炮专业人才总部,打造国际领先的专业团队。我市将花炮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纳入了总体人才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优惠政策。六月份市政府组织“揽万名英才,助腾飞”规模企业专业人才引进活动,引进了一批高水准的企业管理人才和花炮产业各领域专业人才。同时加大校企对接力度,按照“定单式”培养模式,进一步开发和提升花炮科研教育资源,打造好花炮技工学校、花炮科研中心、花炮工程技术中心、花炮企业管理学院等平台载体,源源不断地培育适应总部经济发展所需的中高端人才。延伸与高等院校工艺美术、艺术策划、包装设计、数字控制、新材料等专业的合作,拓展花炮产业的人才视角。

二、科技创新战略,推进产业质量的核心进化。近些年,从腾空出世的“奥运五环”、惊艳世界的“大脚印”、熠熠生辉的“烟火笑脸”,到璀璨橘洲的主题音乐焰火剧、中博会的全景激光矩阵焰火,无不是科技创新的杰作。只有借力科技,才能让花炮从材料、形态、工艺、燃放等各个关键层面取得革命性的突破与提升,花炮产业也才能持续进步。市政府设立专门的花炮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推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的研发,鼓励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促进产业发展有明显成效的,一次性给与10-20万的奖励扶持。鼓励和倡导花炮业界人士个人命名设立“花炮科研基金”,引导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向

专项技术研发,形成“技术成果市场化”、“科技资源共享化”的制度与机制,促进产业质量在科技驱动下得到不断的核心进化。

三、文化创意战略,加快产品内涵的立体拓展。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对于花炮的消费意义做过这样的阐述,“无论是从美学、心理学、还是人文学、经济学的视野判断,花炮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心理慰藉功能的典型文化产品。”花炮已经超越了功能性消费价值,更注重一种综合的审美体验和情境通感消费意义。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精妙的文化创意,不断综合历史、人文、民族、科幻等方面的元素,给具体的花炮产品植入精神慰藉、文化悟读、生活体验、大众情感、世界和谐等文化内涵,以提升产品的文化含蕴与创意含金量。我们鼓励花炮企业参与省市关于文化创意产业转型的试点工作,加大对音乐焰火大赛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文化创意做美了橘子洲焰火的特色品牌。根统计,2011年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852.85亿元,周六接待外地旅游团队就增长了35%,在这些增量的团队中,有97%的游客是为烟花而来,尤其3D冷光瀑布特效“白蛇传说”主题焰火更是吸引了超过70万人的游客,打造了一个魅力无限的旅游吸引物。整合文体、旅游部门的力量,结合民俗文化创意和本土旅游资源拓展花炮产品的创意内涵,复制“橘子洲焰火”的模式,为更多城市和景区打造量身定做的情境烟火产品,促进烟花与城市文化、景区文化的融合共生。同时,着眼于扩大花炮的消费空间,结合“欢乐生活”的理念引导花炮消费走向生活化、泛众化、日常化,鼓

励企业创意开发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生日、圣诞、婚礼、小孩出生等专题花炮文化产品,更好地让花炮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民俗。

四、园区集群战略,汇聚世界各地的优势资源。花炮产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链条长、分布广、资源集约度不够。我们加快花炮文化产业发展,首先从格局调整入手,依托大瑶镇悠久的花炮生产历史、新锐的产业发展态势和成熟的花炮贸易商圈建设了花炮文化产业园,通过“产业集聚”使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和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机构相对集中,形成产业组合、互补与合作,资源共享、互利与兼容,更好地产生孵化效应和整体辐射力。同时通过“国际化运作、市场化设计、高标准建设”,在河畔打造“国际烟花总部”,集总部办公、技术开发、商务会展、科教培训、检测认证、文化创意、策划营销、金融服务、休闲娱乐、自助体验、主题酒店于一体,配套建设花炮文化主题公园、花炮文化艺术展览中心、花炮数字化体验馆、花炮科研基地等,聚集全球烟花领域的优势资源,提升花炮的高端竞争力和文化承载力。

五、品牌借力战略,形成跨界合作的双赢效应。没有强大的品牌群体就没有兴盛的文化产业。花炮作为一种高端精神消费产品,与会展、旅游、国际赛事、音乐、演艺、新兴媒体等都有很高的产业融合性与关联度。我们必须把握契机,主动对接有世界影响的品牌赛事、品牌节会,从北京精彩绽放的“奥运大脚印”

到伦敦即将戴上的“奥运草帽”,从台北101高楼烟花到中博会的激光水幕焰火,品牌融合的震撼效应既为活动本身增添了文化魅力,又给花炮带来了高效的美誉传播。今后,将重点与音乐名家合作,策划“焰火实景音乐会”;与品牌演艺合作,引入“焰火印象派”的情境舞美模式;与前沿媒体合作,开发“我爱花炮”数字烟花游戏软件;特别是要因地制宜将浏阳花炮与品牌实景结合起来,开发独具特色的“东风夜放河”烟花体验项目,有效激活潜在消费,带动花炮文化旅游。跨界合作的优势倍增效果,将为花炮文化产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篇:中国文化产业战略

中国文化产业战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随着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力政策与宏伟规划。但在中国迎来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之际,我们却发现中国的文化产品存在过度依赖国内市场、海外出口不力的情况。这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文化产业战略产品出口能否像过去一样依赖于“中国元素”?日前,新华社主办的“文化新思路?网络新思路”高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驻华使节及国际机构、新闻媒体和优秀文化企业汇聚一堂,就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展开了深刻的研讨。

将“中国元素”成功变现的是美国片商?

备受瞩目的暑期大片《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即将在6月27日上映,有业内人士预测,《变形金刚4》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收入极有可能超过《变形金刚3》的10.89亿元。这一部《变形金刚4》,几乎顶上了2013年整个中国电影出口额!根据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14年《文化蓝皮书》显示,中国电影内地票房近年来虽增长迅猛,但2012年中国电影出口呈现下滑态势,海外票房收入仅为10.63亿元,2013年上半年海外票房收入也仅为5.41亿元,2013年全年海外票房也不乐观。

好莱坞文化产业战略

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状况,我们可以视作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一个晴雨表。《变形金刚4》这样的美国大片在内地的吸金能力堪比中国电影海外总票房收入,这并不奇怪,因为好莱坞几乎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九成以上的利润份额,目前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模式还处于一种所向披靡的状态。但我们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中国商业电影过去在海外市场份额为何会不升反降?

过去中国电影在海外票房较佳的多是像《卧虎藏龙》、《英雄》、《赤壁》、《一代宗师》这样具有浓郁历史气息和武侠动作特征的影片,过度地简单滥用传统的“中国元素”,极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加之中国电影剧本大多粗制滥造,缺少能生动反映中国当今社会成员情感和思想形态的佳作,合资大片一般都网罗中国内地和港澳台的知名演员构成豪华阵容,使得制作费用不断攀升,而中国电影的故事性却饱受诟病,在电影进口配额受限的情况下,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呈现了快速上涨,但中国商业电影在海外市场的口碑和吸引力其实并没有长足的进步。在国内疯狂吸金超过12亿元的《西游?降魔传》在北美上映三天票房收入仅为7456美元,很多影评人将中国电影“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的海外低票房现象归结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

但真正让我们尴尬的是,并非”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没有市场,而是在电影产业中反而是美国片商将“中国元素”频频成功变现。像《功夫熊猫2》里就是满满的中国元素,拉面、烟花还有令人着迷的中国功夫,但功夫熊猫从叙事方式到主题思想,已经全部变成典型的好莱坞大片了,中国元素成了电影中的点睛之笔,最终这部动画大片全球吸金高达6.5亿美元。

迪斯尼的动画大片《花木兰》同样选材自中国经典的传统故事,但在核心价值和价值取

向上已经完全美国化,它强调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这与花木兰原来强调的孝道和奉献、隐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这种吸取中国元素又加入时代流行特征的做法,也得到了全球票房的认可。

带有中国因素的文化产业战略思路

游戏产业是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典型代表。在大家纷纷将电影当作文化产业战略产品出口的标志时,其实2013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产品的出口已经达到了18.2亿美元,几乎是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的十倍!游戏产业成了中国文化产品出口事实上的带头大哥。

据我们观察,中国游戏产品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场获得广泛的认可,其实与《功夫熊猫》与《花木兰》一样,就是在汲取中国元素营养的同时,加入了符合时代气息的新内容以及采用了全新的传播方式。据完美世界CEO萧泓博士介绍,完美世界正是借助了互联网的技术浪潮和平台优势,以“全球研发、全球运营和全球伙伴”为核心理念,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对全球主要区域渠道的覆盖。具有明显金庸武侠元素的《神雕侠侣》在东南亚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而完美通过海外收购出品的《火炬之光2》曾力压《暗黑3》赢得海外媒体大奖,说明只有实行全球化的产品战略,将一流的游戏开发技术,与不同地区的优质文化结合,才能够生产出让海外市场认可的游戏产品。

过去我们曾经陷入到一个文化产业战略产品出口的怪圈,那就是过多地依赖传统文化产品,仿佛能拿出手的文化产品就必须是京剧或者刺绣,但事实上在中国80后、90后青年,也对这些完全沿袭自历史的京剧、豫剧等传统文化表现出了疏离,反而对武侠为素材的游戏大为接受,这证明僵化不变的中国元素逐渐被新生代用户所冷落,而借助了网络传播手段的网络游戏则更受这部门青年的青睐。

常国辉(常常想着让祖国更加辉煌)

世界脑力锦标赛华中区总冠军,“世界记忆大师”证书获得者现任天下伐谋咨询高级合伙人,记忆力学院院长。

诸多实例证明,中国元素具有庞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市场潜力,这在中国游戏产业出口上也得到了良好的印证。但我们不能用僵化的态度去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总拿数百上千年前的中国古人智慧和文化去说事,否则我们将在守旧中失去和新世界交流的机会。只有借助于现代的传播手段,赋予传统中国元素以新时代的崭新内涵,才能够赢得中国新生代青年的认同,并赢得世界的认同。萧泓博士在总结中表示,千年前,古丝绸之路曾将神秘的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如今,建立“新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未来,一条基于互联网技术、更具全球化特质的“文化丝绸之路”,必将成为中外交流领域具备革命性/颠覆性和创新性的新路径。完美将汲取中国元素与世界各地去优秀的文化元素,通过全球优质文化产业战略资源的整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第四篇: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模版

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模版

第一章 文化产业相关概述

1.1 文化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1.1.1 文化产业的定义

1.1.2 文化产业的分类

1.1.3 文化产业的构成1.1.4 文化产业的十大特征

1.2 文化创意产业简析

1.2.1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1.2.2 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

1.2.3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1.2.4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章 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2.1 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2.1.1 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2.1.2 经济发达国家占世界文化产业主导地位

2.1.3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解析

2.1.4 日本提出“酷日本”概念积极壮大文化产业

2.1.5 网游渐成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核心

2.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2.2.1 中国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2.2.2 “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整体规模不断壮大

2.2.3 “文化+科技”成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驱动器

2.2.4 我国文化市场呈现持续健康发展局面

2.2.5 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分析

2.3 2008-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2.3.1 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回顾

2.3.2 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2.3.3 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运行状况

2.3.4 2010年我国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2.3.5 2011年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剖析

2.4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分析

2.4.1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

2.4.2 体制改革助推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2.4.3 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

2.4.4 2011年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2.4.5 应正确把握文化生产的双重性质

2.5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5.1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体制观念滞后

2.5.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2.5.3 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2.5.4 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2.6 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2.6.1 文化产业的运营策略

2.6.2 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2.6.3 文化产业实施的主体战略和对策

2.6.4 促进国内文化消费增长的建议

2.6.5 新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三章 文化产业分析

3.1 宏观经济发展概况

3.1.1 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3.1.2 2011年1-10月省国民经济走势良好

3.1.3 经济发展特点解析及发展建议

3.1.4 “十二五”将力促民族经济发展

3.2 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3.2.1 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3.2.2 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3.2.3 产业的发展经验总结

3.2.4 政策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3.2.5 发力农村文化建设

3.2.6 将重点发展十大文化产业

3.3 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分析

3.3.1 文化体制改革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3.3.2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突破

3.3.3 文化体制改革进展

3.3.4 文化改革的潜力与展望

3.4 加快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3.4.1 以传媒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3.4.2 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3.4.3 建设文化产业要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

3.4.4 发展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

第四章 文化旅游业分析

4.1 文化旅游业发展概述

4.1.1 文化旅游业的介绍

4.1.2 中欧文化旅游的差异比较

4.1.3 文化旅游业发展目标及任务

4.1.4 开发文化旅游的方略

4.2 旅游业总体发展状况

4.2.1 2010年旅游业发展概况

4.2.2 2011年1-9月旅游业发展分析

4.2.3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展望

4.3 文化旅游业发展概况

4.3.1 借力文化多样性构建文化旅游强省

4.3.2 大力推进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4.3.3 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4.3.4 茶文化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4.4 民族文化旅游

4.4.1 民族文化旅游业开发状况

4.4.2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4.4.3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开发

第五章 其他文化细分产业分析

5.1 广播影视业

5.1.1 影视产业发展历程回顾

5.1.2 2011年影视产业实验区项目启动

5.1.3 影视产业发展战略透析

5.1.4 成立促进会推进影视业发展

5.1.5 卫视的品牌经营方略

5.2 出版业

5.2.1 “十一五”新闻出版业发展综述

5.2.2 新闻出版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2.3 “十二五”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5.2.4 “十二五”新闻出版业的重点任务

5.2.5 推进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5.3 动漫产业

5.3.1 动漫产业正在迅速发展

5.3.2 2011年动漫产业发展迎来新契机

5.3.3 动画产业化发展的尴尬

5.3.4 校企联合加强动漫人才培养

第六章 主要地区文化产业分析

6.1

6.1.1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6.1.2 积极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6.1.3 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与目标

6.1.4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剖析

6.1.5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目标

6.2

6.2.1 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6.2.2 将重点发展五大文化产业

6.2.3 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6.2.4 文化产业的问题及建议

6.3

6.3.1 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6.3.2 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

6.3.3 大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

6.3.4 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6.3.5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3.6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6.4

6.4.1 文化资源概况

6.4.2 拟建造瓷文化创意产业园

6.4.3 发展文化产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6.4.4 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6.4.5 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6.5 其他地区

6.5.1 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

6.5.2 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举措

6.5.3 “十一五”文化产业取得可喜成绩

6.5.4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6.5.5 文化产业呈蓬勃发展态势

第七章 文化产业基地分析

7.1 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7.1.1 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7.1.2 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7.1.3 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7.1.4 演艺有限公司

7.1.5 文化城有限公司

7.1.6 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7.2 主要影视产业基地

7.2.1 影视城

7.2.2 影视基地

7.2.3 影视城

7.2.4 影视基地

7.2.5 土林风景区

7.2.6 影视拍摄基地

7.2.7 影视基地

第八章 文化产业重点企业

8.1 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8.1.1 公司简介

8.1.2 2009年1-12月旅游经营状况分析

8.1.3 2010年1-12月旅游经营状况分析

8.1.4 2011年1-9月旅游经营状况分析

8.2 报业集团

8.2.1 公司简介

8.2.2 注重改革创新发展

8.2.3 2009年传媒(集团)剥离出来挂牌成立

8.2.4 2011年深化信息化发展战略

8.3 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3.1 公司简介

8.3.2 2011年文投集团与昭通确定5个合作项目

8.3.3 未来几年文投集团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8.3.4 文投集团发展规划与目标

8.4 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4.1 公司简介

8.4.2 出版集团经营状况介绍

8.4.3 出版集团联合重组实现良好发展

8.4.4 出版集团积极推进对外战略

8.5 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8.5.1 公司简介

8.5.2 广电网络集团发展概况

8.5.3 广电网络集团未来规划情况

8.6 缘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

8.6.1 公司简介

8.6.2 缘成影视成功打造云南首部三维木偶动画《悟空》

8.6.3 2009年缘成影视隆重推出动画电影《猴王出世》

8.6.4 2011年缘成影视为央视打造动画短片

8.7 其他企业介绍

8.7.1 传媒集团

8.7.2 电影集团

8.7.3 演艺集团

8.7.4 旅游集团

8.7.5 高原影视文化中心

第九章 文化产业投资分析

9.1 文化产业投资分析

9.1.1 《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解析

9.1.2 文化部放宽文化产业投资限制

9.1.3 文化产业的投融资路径介绍

9.1.4 私募投资青睐中国文化产业

9.1.5 投资中国文化产业前景看好

9.1.6 中国文化产业的具体投资机会分析

9.2 文化产业投资的政策环境

9.2.1 财政政策

9.2.2 投融资政策

9.2.3 税收政策

9.2.4 土地政策

9.2.5 资产管理和经营政策

9.2.6 工商管理和价格政策

9.2.7 人员分流和收入分配政策

9.2.8 社会保障政策

9.2.9 人才政策

9.3 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对策

9.3.1 调整政府投资布局

9.3.2 疏通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9.3.3 加强资本市场在文化产业投融资中的作用

9.3.4 提高文化产业投融资客体的科技含量

9.3.5 规范文化产业法律法规

第十章 文化产业前景趋势分析

10.1 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10.1.1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10.1.2 未来5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向10.1.3 未来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路10.2 文化产业前景与规划分析

10.2.1 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10.2.2 今后几年将加大力度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10.2.3 2011-2015年文化产业预测分析

附录

附录一:文化市场管理条例

附录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附录三: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管理条例

附录四: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

附录五:旅游条例

附录六:动漫企业认定工作规程

图表目录:

图表1 构成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

图表2 2009年1-12月旅游主要财务数据

图表3 2009年1-12月旅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图表4 2007年-2009年旅游主要会计数据

图表5 2007年-2009年旅游主要财务指标

图表6 2009年1-12月旅游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

图表7 2009年1-12月旅游主营业务分产品情况

图表8 2010年1-12月旅游主要财务数据

图表9 2010年1-12月旅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图表10 2008年-2010年旅游主要会计数据

图表11 2008年-2010年旅游主要财务指标

图表12 2010年1-12月旅游主营业务分行业况

图表13 2010年1-12月旅游主营业务分产品情况 图表14 2011年1-9月旅游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 图表15 2011年1-9月旅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图表16 2011-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预测

第五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 更新时间:2010-03-25 | 来源:中经网

字号:【大】【中】【小】

【复制本页地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脆弱性、区域特色的显著性、快速成长性、发展阶段递进性、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等特质。本文在全面审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推动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市场化的文化消费贫乏,文化产业落后,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存在严重不平衡,因此,深入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从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看,一些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独到的思考和探讨,郭玉兰(2007)就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逻辑合理眭、政策支持度以及经营操作环节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新市(2006)认为应当采取激发农村文化人才创新能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产业链和集约化发展等措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刘彦武(2008)强调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组合性和客观性问题。但是关于农村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还刚刚起步,公开发表的成果数量非常有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作出研判,并提出发展思路。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脆弱性:微观基础薄弱及产业体系耦合不牢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比较脆弱

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是企业,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微观基础包括农民(农户)、个体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但是“为数不多的农村文化经营者大都是分散的个体户,所经营的文化活动多数品位不高,有些甚至可能有害。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不少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仍然单调乏味,加之现代文明知识缺失,很多农民的精神领域出现了空白和断层。”从整体来说,许多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仍然带着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以小型化、松散化为主要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以户主为主管,以亲朋为主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有的企业虽然有电脑,能上网,但对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经营知之甚少,也缺乏相应的人才来搜集信息,销售渠道单一。企业融资能力差,主要靠自筹资金及贷款,吸引外资能力弱。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比例很低,企业实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谈判能力弱。农村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还存有一定局限,农民往往处于产业供销链条的最低端。由此可见,目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正在逐渐发育和成长,但仍然十分脆弱。

(二)农村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重要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竞争中的利器,别人无法模仿。相当多的农村文化企业不重视商标注册,品牌无形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容易被仿制,如果效益显著,极易被具有雄厚资本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掌握生产技术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由于科技和人才力量十分薄弱,以及现代经营理念和创新意识缺乏,导致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低,许多文化产品加工手段和制作水平不高,产品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技术含量低,缺乏原创性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优秀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影响力有限。“农村文化产品在开始难免会形成低俗、陈旧、庸俗、落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缺乏时代气息和精品文化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封建迷信仍然盛行,聚众赌博、色情演出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三)农村文化市场体系不完整

我国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比较落后,市场主体不够成熟,如前所述,大量的农村文化生产主体是农户、个体户、私营小企业,他们视野狭窄,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基本上是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文化资源是文化市场的基本要素,农村许多文化资源还处在保护力度不够、开发不足、效益不高的状态,市场化程度较低,整合力度不够,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农村文化市场流通方式陈旧,缺乏整合与创新,信息化、电子商务的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利润主要集中于流通领域,“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往往被置于生产供销链条的末端,使创造力受限。”需要对文化市场的流通方式进行改革,保护农民利益,使农民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得到更多实惠。有的学者还认为,“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仍处于自生自灭阶段,缺乏统一规划,农村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大多属个体私营,资产少,规模小,在文化产业的经营思想、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呈现出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特点。”这些方面都体现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体系的不完善。

(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关联性差

农村工艺品制作业发展快,生态旅游业发展火爆,演艺文化业正在继承和发展中走向繁荣,这些领域正成为现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支撑点,成为农村主导文化产业,具有相对明显的发展优势,但是农村网络、书报、影视、歌舞等文化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同时优势产业间产业关联性差,这并不是说这些产业之间本身相距甚远,其实它们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而是现实发展中没有把它们的联系展现出来,例如农村工艺品制作业与生态旅游业两者就可以很好地结合与互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演艺业与生态旅游业也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但实际发展不太理想,没有实现较好耦合。

二、农村文化产业区域特色的显著性:以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提供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是农村民间文化资源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切入点的问题,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应该也必须以开发和利用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为突破口,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更强的资源依赖性,这是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决定的。首先,广大农村地区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基础。“文化要素禀赋直接制约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布局和规划过程中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选择。不能离开一个地区现有文化要素禀赋的现实条件去选择和规划文化产业布局的选择对象。”第二,农村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文化积淀是一个区域长期传承下来的,为当地广大农民喜闻乐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比如,地方戏曲、民间传统表演等深受农民欢迎。农村文化产业的市场既面向农村,也面向城市,并且在现阶段主要是面向城市,城市人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再加上他们对农村文化的新奇以及返璞归真的文化心态将带来可观的文化现实需求。因此,农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经济优势的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化前途广阔。第三,现阶段,大多农村地区不具备发展与城市相竞争的相关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条件。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产业集中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环境,以高科技、高水平人才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倾向于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扎堆发展,他们宁肯在资本、土地价格都很高的大城市投资,也不愿到不少条件都很优惠的落后农村投资发展,因为在大城市能够获得由产业集群所带来的在农村不能得到的诸多利益,因此,农村发展文化产业要以农村现有文化资源为出发点。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显著特色主要源自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广大农村地区文化资源差别巨大,如汉族文化、藏族文化、满族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闽南文化等。因此,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在不同地区也特色鲜明,构成了该区域的比较优势和显著个性特征,成为区域文化名片。区域文化竞争首先是文化产业竞争,发展文化产业意味着文化的生产、交换、消费进入市场体系,形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支撑,把文化的区域个性通过文化产业进一步彰显出来。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体现了区域文化特色、强化了区域文化特色,增强了区域竞争力。“陕西省安塞县,由于近年来注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具有上千年文化传统的安塞腰鼓、安塞剪纸、安塞歌舞等民俗文化打造成文化品牌推向市场,使无形的文化资源变成了„文化大产业‟。”“因此,特色文化使农村文化产业定位更加明确,品牌更加响亮,个性更加鲜明。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虽然农村文化产业特色主要源自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但并不是所有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都是因传统文化资源而成,没有传统文化资源同样可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例如园艺栽培、艺术品编织等不一定是依靠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而可以依靠创意、技术,利用农村低廉的劳动力和其他有利条件,在一部分人的带动和政府的策划、指导下,形成特色鲜明、极具魅力的文化产业。

三、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性: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体化与农民收入增加三维促动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蓝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又明确指出,要“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能够整合当地的优势文化资源,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新农村建设将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这一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非常严重,发展很不平衡,文化、教育等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为了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为实现目标任务,要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这些措施的落实将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创造新的机遇、搭建新的平台,在资金、人才、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农村文化产业走向繁荣。

(三)农民收入提高和市场意识增强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和观念前提

农民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生产主体也是农村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在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国家实施更多的惠农政策,广大农民的收入快速增加,消费空间逐步扩大,消费欲望进一步增强,从而推动农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物质生活富有的同时,农民们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将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消费市场越广阔,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经济优势转化的速度就越快。农民市场意识的提升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意识,才会有相应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广大农民的视野不断开阔,市场意识陕速增强,尽管从总体上说,农村受教育水平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城市人口较低,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广大农村也活跃着许多“能人”,他们思想解放,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成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推动者。

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阶段递进性:从市场自发到挖掘文化资源、政府推动再到品牌形成、市场拉动发展阶段

(一)市场自发阶段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绝大多数的文化产业是师徒传承形式或者家庭作坊形式,可以说是产业的孕育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艺人走街串巷,进行手艺传承、演技表演等文化活动,或者加工生产工艺品,但生产规模较小,在产品的销售上,更多采用自产自销的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谋生,其收入也仅仅能够维持家庭生活支出,没有大的盈余。同时一些“能人”凭借敏感的市场洞察力,开始建立小企业,利用特色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经济效益明显,但大多分散经营,没有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规模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魔术之乡的河南省宝丰县赵庄乡,魔术文化起源于唐宋,繁衍于明清,历史积淀深厚。但在20年前是为养家糊口玩魔术,经历了从提包单干、摆摊混饭,到后来带团巡演、搞大篷演出,越干越大的阶段。现在年演出收入1.2亿元,占全乡农民年总收入的70%以上。国

(二)挖掘文化资源、政府推动发展阶段

由于第一阶段的带动、放大效应,文化资源的现实作用得到了展现,但是文化经济的影响力还非常有限。为了充分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更加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积极组织相关力量,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认真梳理,大力推进相关研究工作,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关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组织进行人才培训、技术推广、资本运作和文化资源宣传推介,大力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沉睡的、濒危的文化资源激活、放大。积极推动人才集中、技术创新、投资扩大、产业集聚,加快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进程,进而推动了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文化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品牌意识逐步增强,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完善,企业和区域文化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这时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的是主导性、导向性、推动性作用。1998年《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农村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单位,要增强产业意识,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途径。农村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既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又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开发利用,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确定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各级地方政府更是通过更加具体的措施积极推动和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从文化产业属性上看,不少文化产业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在这些领域投资大、见效慢,如果没有足够的激励措施,民间资本是不会进入的,所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引导与扶持。成都是农家乐的诞生之地,最初只是一些农民利佣自家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以此作为增收手段,大多单打独斗,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经营。在政府的引导下,锦江区农村纳入了统一规划,打出了“五朵金花”的品牌--“花乡农居”、“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和“荷塘月色”。“五朵金花”特色各异,但又相互支撑,形成整体联动的文化产业模式。

(三)品牌形成、市场拉动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得到较好的发育和快速成长,呈现出整体繁荣、产业结构合理、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的局面。各地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形象鲜明,形成很强的品牌吸引力。同时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升,规模经济效应凸显,区域文化品牌上升为区域的重要竞争力。从而实现了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时,政府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者逐步变成了市场的真正服务者,品牌的价值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成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强大拉力,市场拉动着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也开始从对文化资源的严重依赖,走向以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产业为龙头品牌、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五、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以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结构在相对稳定和不断演进中实现优化

(一)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从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研究中,在行业结构上主要集中在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行业。本文认为,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将在一定时期内局限于这些行业,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是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农民消费状况决定的。从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看,如前所述农村文化产业根植于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一个区域的特色文化是该地区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淀,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农村传统文化优势最集中体现在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方面,这些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民间工艺如剪纸、泥塑、石刻等,演艺表演如东北二人转、安塞腰鼓、内乡宛梆等,生态旅游如农家乐等。而发展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动漫制作等,无论从需求、供给,还是产业发展规律看,我国大多数农村目前还不具备条件。从文化消费状况看,目前农村非特色文化需求主要通过公益文化的形式得到满足,如广播、图书、电视、文化活动室等,实际上,农民通过市场进行的文化消费是很有限的,农村文化产业生产的主要文化产品与提供的文化服务,相当部分是为满足城市人需求的,如民俗工艺产品、生态旅游服务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激发地方经济活力,关键要看生产的文化产品是不是消费者喜爱的,只有使消费者满意,才能吸引更广大的消费群体进行文化消费,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具有民风民俗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会吸引城市人的眼球,因此,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根基的农村文化产业结构具有稳定发展的现实必然性。

(二)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演进性

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稳定是相对的,从长期来看,将向高级化演进。这种演进主要表现在:在行业结构上,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继续维持和发挥原有特色文化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娱乐、体育健身、技能培训,甚至现代传媒、印刷出版、电影业等行业也将逐步活跃起来。在文化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将实现进一步整合,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链条竞争合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整体趋势上,文化产业的高度化成为必然,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产品的科技含量更高,更能适应顾客需求。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农村文化产业是主要以民间特色文化资源为根基的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现阶段,虽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很脆弱,仍处在发展的较低阶段,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催化,其具有快速成长的动力,并且以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为主导的农村文化产业结构在相对稳定和不断向前演进中实现优化,其演进过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不过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要更好地推进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文化发展是政府的责任、是区域内所有人的责任,因为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在其历史长河中长期层积而成的,是一个地区的文脉延续和灵魂。文化发展就是延续文脉,就是张扬个性,就是展示形象,所以,政府及区域内所有人都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积极维护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越是文化积淀深厚,这个责任就越重大。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区域特色文化积淀深厚,特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任务艰巨。要传承特色文化,一方面要保护,另一方面,要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通过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这样,才能够为特色文化发展奠定敦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发展载体。因此,地力政府应该在保护、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责任意识的驱使下,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

(二)制定农村文化产业战略规划,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性

农村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特色,在产业发展初期,发挥特色,突显优势,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规划。政府政策支持能够创造良好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形成肥沃的土壤,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增强文化产业的吸引力,避免发展的盲目性。政府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规划、引导和管理的职能,应该在充分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农村特色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底子,遵照国家产业政策,根据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并完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鼓励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其不断创新。规划要以绿色文化产业观为指导,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文化资源的不断积累和再生,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规划应该是一种发展战略,应把其纳入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中,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自发性、盲目性,真正实现以特色创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例如,河南省新安县石寺镇下孤灯村的黄河奇石产业,从1999年开始经过县、镇、村三级经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分期建成了奇石山庄一条街,硬化道路,亮化、绿化奇石山庄环境,并于2006年成功注册“奇石山庄”品牌。目前奇石山庄参与玩奇石的有8000多人,专业从事收藏经营的500余人,年收入420万元。

(三)拉长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

从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多数农村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布局不合理,产业链不长。要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收益,就必须以市场为基本取向,通过市场调节文化产业各种资源的配置,拉长文化产业链条。首先,促进文化产晶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产业深度与产业链长度成正比,延长文化产业链代表产晶深度开发,能够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文化产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其次,抓好龙头文化企业建设,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第三,更加重视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相关服务的创意,为产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第四,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管理和对渠道的控制,争取更大的价值增值空间。第五,完善农村文化市场。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村文化产业链条更完善,做到链条的每一个关节点耦合更加牢固,从而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收益,使其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四)进行产品及经营模式创新,强化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力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是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从目前看,农村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质量低,服务层次不高,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缺乏活力。文化产业为人们直接提供的是精神消费品,其竞争力在于文化内容和相关载体的新颖性和特色性,因此,要求文化产品和服务立足于内容与形式的创造性开掘,以原有文化资源为基础,积极进行文化再造,满足目标群体多样化、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体验型的,也是娱乐型的。体验和娱乐内在地要求文化产品必须创新,而产品创新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或者异想天开式的观念创新来完成。”依据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通过产品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适应性、适度超前性和高质化。适应性是指要洞察市场,使产品能够迎合顾客需求。适度超前性是指要有战略眼光,生产的产品既能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又能根据观念、科技的变化引领潮流。高质化是指合理地引入一些现代元素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取胜。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上,要适时从政府推动向市场主导转换。要真正明确相关文化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市场竞争主体。“如果不把内部改革与确立文化单位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联系起来,内部改革就不可能彻底,其活力、竞争力不可能得到加强。”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经营农村文化产业。要发展和改进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逐步实现市场面向的转变,把服务城镇与服务农村紧密结合从现实分析,农村主导文化产业主要市场面向是城市居民,在农村进行文化产品生产、提供文化服务,农民消费非常有限,其产品购买者和服务接受者主要是城市居民,例如手工艺品的销售、旅游服务等,顾客群体大部分是城市居民,这就使农村生产的文化商品形成了对城市消费的依赖,虽然民间演艺等面向的群体主要是农民,但随着其与旅游等的有机结合,城市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他们消费层次将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将更加迫切。因此,农村文化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完善行业结构,不仅继续紧盯城市人的文化消费,也要密切关注富裕起来的农民的精神需求,引导他们自觉养成文化消费的习惯。要坚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积极培育农民的文化消费隋趣和偏好,引导他们在消费方式的选择和消费行为的取向上与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区域文化优势相适应,努力推动农民对更多健康文化商品的消费。

(宏观经济研究,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姜长宝)

下载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和投资战略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和投资战略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作者:平凉市统…文档来源:本站原创文化是传承物质文明的载体,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一般是与公共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这些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文化部门的建设以及向产业转化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出......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高增长背后的隐忧尽管各项统计数据喜人,但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一是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少。二是总体投入......

    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与对1

    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与对策》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向勇以《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与对策》为题,阐述了民族文化产业需要以文化资源、创业人才、金融资本、高新技术、现代市场和政策......

    (目录)深圳文化产业投资与发展分析报告(2017-2022年)专题

    2017-2021年深圳文化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前言 行业研究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

    2018-2022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2018-2022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19768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

    2018-2022年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2018-2022年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20174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

    2018-2022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精选]

    2018-2022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20328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