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时间:2019-05-12 17:1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篇: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作者:平凉市统…文档来源:本站原创

文化是传承物质文明的载体,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一般是与公共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单位则主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范围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2006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2003年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进行了全面总结。《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确定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党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这一背景下调查研究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是将平凉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为了监测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009年9月在《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在2007年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平凉市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我们对平凉市文化产业进行了全面统计调查,现依据调查和相关资料以及初步对平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总量规模、存在问题等方面作一专题统计分析。

一、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这次文化产业调查,范围涉及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商品批发和零售业;文化商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和娱乐业等行业大类。具体包括新闻出版业,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用品印刷、记录媒介复制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等行业。文化产业调查对象为平凉市范围内的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个体户,即平凉市行政区划内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法人单位、私营企业、个体户。文化产业统计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财务状况指标:反映文化产业单位的资产、收支和经营状况的价值量指标,如固定资产原值、主营业务收入、折旧、工资、税金、利润等等。财务状况指标按文化产业企业和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及其财务状况指标内容不同而不同,以系统反映文化产业经营和收支情况,同时满足增加值核算的需要。二是业务活动指标:指反映文化产业主要业务活动的状况和规模的实物量指标,如图书、报刊的种类和印数,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广播电视播出节目套数及时间等。业务活动指标以部门的职责范围和现行统计制度为基础,力求全面反映甘肃文化产业活动的全貌,并尽

量贴近部门管理工作实际。三是就业人员指标:指反映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素质等情况的指标,如年末就业人员数、专业技术人员等。

2008年,平凉市有文化产业单位2526个,其中文化行政事业单位127个,文化产品生产企业44户,文化商品销售、中价、服务企业30个,从事文化产业生产经营的个体经营户2256户;从事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14217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平凉市全部从业人员总数(118.56万人)的1.23%,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16.18万人)的9%;文化产业当年实现增加值19722万元,占2008年平凉市GDP总值(175.06亿元)的1.13%,比2007年的比重下降0.0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有资产56281.6万元,其中个体生产经营户共有资产7563.9万元;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8866.32万元,其中个体经营户收入8962.91万元。

平凉市文化产业单位户均资产24.09万元,人均资产3.86万元。这两项指标反映文化产业集约化水平、规模化水平,与全国和西部横向比较反映平凉市文化产的差距,全国文化产业单位户均资产583.61万元,人均资产18.62万元;西部为363.37万元和14.22万元,从文化产业集约化水平、规模化水平方面讲平凉市不能算文化大市。文化产业人均营业收入反映文化产业的经营规模水平。平凉市为1.98万元,全国为17.28万元,西部为9.91万元。户均、人均增加值反映文化产业经营效益,平凉市户均为7.3万元,人均为1.17万元,全国户均为108.21万元,人均为3.45万元,西部户均为68.28万元,人均为2.67万元。无论从文

化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上讲,还是从文化产业的经营效益上讲都与全国和西部比,存在很大差距。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观念滞后,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界定不清。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束缚,很多人对文化产业认识不清,概念模糊,思维方式还未从“福利文化”、“公益文化”的圈子里跳出来,认为“文不经商”,文化形成不了产业,“文化知识无偿服务的”等等,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缺乏文化经济意识,对文化单位的管理仍用行政管理的老模式,无法使文化单位真正成为“自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2、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竞争不力。形象地讲,目前,平凉市的文化产业仅仅是亦步亦趋地跟进式发展,各行其是,档次不高,水平不高,活力和后劲不足,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文化管理体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政府全拨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营体制,虽然这一体制已被逐步打破,但力度小,导致了文化产业经营者仍有依赖心理,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二是各种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还远远没有建立健全起来;三是目前由文化主管部门管理所属文化事业系统的部门化管理体制有很多弊端,即不能很有力的把需要管理的事业单位管好。也不能把社会办的各种文化活动系统地管好;四是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主体大多数在运行机制上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有问题不找市场,而是找政府,要求投入,减免

税费,在分配上“平均主义”,在人事管理上还未形成流动、竞争、淘汰机制,在经营中盲目投资,缺乏科学决策。社会办文化产业,缺乏正确引导,不健康文化占领一定市场,内部管理弊端百出,急功近利。

3、投入不足是制约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是政府投入不足。平凉市是财政,面临一系列困难,尽管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而且绝大部门是“公益性文化”投入,产业化发展缓慢;二是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产业投入不足,由于事业单位基本上是“吃皇粮”的,积累少,机制不活,自身处于维持、萎缩状态,根本无力投入文化产业;三是社会力量投入不足,社会资金的吸纳渠道不畅,文化资源的盘活还缺少有力措施;四是文化产业投入产出低于一、二、三产业,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投资回报率低,影响投资者积极性。

4、缺乏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平凉市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较窄,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慢,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缺乏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和文化市场中介机构。

5、文化资源整而不合。平凉历史、风俗、自然、人文文化资源源远流长,丰富深厚。除旅游资源近年开发发展较快外,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如电影、电视、出版、演艺等基本上是空白。现有的文化产业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文化产品的生产也是印刷、工艺品制造等较低层次的产品生产行业,其他资源开发还没有形成区域文化品牌。这些宝贵资源只要规划好,开发好,利用好,整合好,使其潜在价值和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打是成最具特色的文化知识牌与旅游产业结合,就会极大推动平凉经济的快速发展。

6、缺乏支持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目前,平凉市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支持和配套政策,与产业政策配套的保障体系也有待建立,有关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规则不规范,使一些经营主体难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竞争。特别是对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给予平等待遇,在土地、税制、分配、人才等方面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

第二篇: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一、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社团培养以及提供文化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逐年增加,截止目前,农村文化广场覆盖面达100%,农家书屋覆盖面100%,基本文化设施投放面90%以上。

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和扶持机制,面向广大群众,开展一系列培训、引导和扶持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这些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在群众文化方面起着引领和组织的作用。

每年利用节庆日、传统节日和消夏及周末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实、主题突出的各类由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实了辖区群众文化生活,并促进了辖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与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处于城市中心的区级公共设施接近空白。文化馆没有独立的场所,与写字楼、商住楼一体建设,且布局受诸多制约,不利于最大程度的向群众开放,不能形成地标性的文化场所面向居民开放。美术馆和图书馆作为城市的又一文化象征,尚属于空白。二是街办均没有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商业建筑群相协调的公共文化站或集镇文化中心,居民无法就近享受文化服务。三是乡镇文化机构不健全,专职文化工作者,文化服务人员尚属空白。

以上情况是我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强的重点工作。这些问题可以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加以改善。

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茶秀、酒吧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目前为止,我区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512家,其中印刷装订复制场所26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86家,出版物、音像经销单位80家,文化娱乐场所31家,旅游景点21个,文化相关经营单位15家,文物博览馆10家,民俗文化村1个。从业人员总计6000多人,注册资本共计2亿余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120家,50

万元以上的80家,10万元以上的30家,10万元以下的268家。按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90%以上,占注册总资本的80%。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全区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文化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和竞争力差、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观管理政出多门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缺少战略性规划和统一指导

就全市而言,目前没有明确的城市定位,倾力打造文化古都名城的思路和规划还未清晰。文化产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是主导产业,因而也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我区未将文化产业纳入重点进行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聚集区的规划,我区打造文化一条街还只是一个蓝图。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和项目还需要深入研究,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全市统一的规划与指导。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引导,市场结构不完善

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正因为如此,它需要社会的引导,市场结构需要通过引导实现优化。目前我区市场中,传统产业中,如网吧、图书音像、打字复印、KTV占较大比重,仅仅是满足和适合了部分群体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新兴高端的和文化科技含量高、经营方式新颖的高品质产业项目尚属于空白。文化市场的投资及发展基本属于投资主体的自发行为,缺乏社会关注和政策的扶持引导,对一些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光辉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能够引导人们传统的正确价值观和寻求精神归属的产业项目,因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在投资方面尚属空白,仅有的几个民办博物馆,也都存在个人投资不足、规模太小、地理位置偏僻等实际问题、并缺乏较高层次的策划和现代化的展示、多媒体演示手段而几乎无法运营,甚至长期关闭,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文化旅游产业未做强做大

一般地域性文化产品及演艺很多是借助旅游发展,而我区由于旅游景点少,没有大型景点,限制着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地域性文化产品包括文化纪念品、民间工艺品和美食以及演艺项目,这些作为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项目,缺乏向社会推介的平台。

(四)文化招商难

由于我区城区内用地规划权受限,致使外来的文化投资很难在城区内成功引进,因这个原因我区已放弃了许多投资意向,同时也使文化部门策划包装和推介文化项目的积极性受挫。

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战略性规划

我市具有悠久的古都历史和丰厚的人文资源,具有打造文化名城的先天条件和优势。建议全市进行文化资源和特色的摸底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全市整体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打破条块分割,按照“行业和区域互动,统一规划和统一指导,促进协调发展”的思路,整合各县区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资源,确立龙头主导产业及辅助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各市县区在全市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各自的文人历史和地域资源,寻找结合点和切入点,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平台。

(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要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规划落到实处必须要政策跟进。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税收及金融、融资等方面的文化经济优惠政策。我市文化产业几乎都是一些小微企业,国家在政策上已明确提出支持小微性文化企业;二是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政策,确立优势主导产业,扶持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项目,扶持新兴的文化科技、附加值高和具有先进经营手段的新兴高端产业,扶持自主研发的地域特色产品项目,扶持文化历史、文物、民俗展览和文化旅游等项目,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营造良好地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引导鼓励投资的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基因,以产业的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按照文化发展的要求,成立相应的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人员,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探索、管理和指导。其次是加强对文化行政管理层面和投资运营层面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选派学习的方式,学习领先地区的经验,同时利用市内大专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研修办或轮训班,提高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有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掌握一定现代科技的文化和经济两栖人才,来引导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按照全国、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制定实施“国退民进”的文化产业民营化战略。特别是在文化产品集散地建设、文体用品制造业项目引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与省、市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按照“三个有利于”和“特事特办”的原则,采取多种联合和多种经营的方式,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兴盛。

第三篇: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我们组成专门调研组,通过座谈、专访、实地考察、数据统计分析等形式,围绕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以来,我市立足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牢固树立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以文化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为载体,统筹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共有文化馆(艺术馆)6个、图书馆6个、博物馆5个,建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72个,43个乡镇(街道)都建有文化站,1460个行政村建设了文化大院。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中心1处、县区支中心4处、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42处、村(社区)基层服务点1776处,建设农家书屋715个。现有电台6座、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文物藏品10245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20件。吕剧和陈官短穗花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重视程度有新提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重视文化、关注文化、谋划文化,真正当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合格领导者和坚定实践者。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启动了新一轮文化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成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市县各级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了《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为今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2、重点项目建设有新进展。坚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重点建设项目辐射带动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建成项目3个:①黄河国际会展中心,总投资8亿元,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自2009年9月建成运营以来,已先后举办了2009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第二届黄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大型会展节庆活动,带动我市会展产业迅速升温。②黄河口文化市场,总投资3500万元,建设面积3万平方米,2009年5月已正式投入运营,30余家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经营企业和画廊入住文化市场。③东营图书大厦,总投资3450万元,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在建项目2个:①孙子文化旅游区,计划总投资27603万美元,占地面积为107.8公顷,总建筑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目前旅游区各项基础设施初步成形,旅游接待设施也在逐步完善。②“水城雪莲”大剧院,总投资7.1亿元,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已正式开工建设。年内计划开工项目3个:①中国(东营)现代影视基地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35亿元,建筑面积约190万平方米,正在顺利推进。②电视连续剧《宣言》,以反映党的基层组织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的历史为主题,投资2500万元,正在积极推进。③大型歌舞剧《大河长歌》,以“中华母亲河、生态三角洲、激情黄河口、梦幻石油城”为主题,计划投资4500万元,正在积极创作排演。

3、品牌打造有新亮点。重点围绕打造黄河口文化品牌,组织举办了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在世界级平台上展示了丰富的黄河口文化资源。黄委将东营确定为黄河国际论坛的永久会址,为发展文化产业搭建了重要平台。先后举办了两届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两届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两届黄河口文化旅游博览会、五届孙子国际文化节、三届黄河口文化旅游节。其中,孙子国际文化节多次被评为“中国节庆50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中国十大最具潜力节庆”,品牌价值得到良好体现。截止到今年9月底,已经举办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投资贸易洽谈会、黄河口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重点培育齐笔、黑陶、民间纺织、草编等具有黄河口特色的文化产品品牌,先后多次组织相关企业参加文化博览会、经贸洽谈会和旅游产品展销会,进一步打开了销路,扩大了市场。其中,东营中齐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二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黄河口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4、产业实力初具规模。全市共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3613家,资产总计148.09亿元,从业人员2.37万人,基本形成文娱演出、现代传媒、印刷发行、创意设计、艺术培训、文化旅游等产业门类。现有文化休闲娱乐场所124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企业148家,网吧393家;专业艺术团体5家,业余艺术团体58家,演出经纪机构4家;出版社1家,报纸4家,期刊2种;图书报刊零售网点153个,图书报刊批发单位3家;印刷企业115家,打字复印企业190家;各类广告创意设计经营单位439家;各类艺术培训机构63家;旅游企业120余家,其中旅行社74家,星级饭店27家,2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20处,游船公司1家,旅游汽车公司2家。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3.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6%,同比增长16.5%,高出GDP增速4.1个百分点。其中,核心层产业实现增加值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外围层产业实现增加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8.9%,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9.9%;相关层产业实现增加值40.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5.6%。

二、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一)有利条件

1、重要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对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作出安排部署,并把东营作为东部文化产业聚集区、齐文化产业园、黄河文化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规划,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推进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在政策、资金、机构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文化建设的大环境越来越好,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坚实的经济基础。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生产总值2076.6亿元,人均GDP为103246元,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13元,富而思乐、富而思文的观念日趋明显,居民用于教育、科技、旅游及文化产品消费的支出逐年增加,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潜在拉动力。

3、优良的品牌价值。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古齐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在黄河口汇聚,构成了具有

鲜明特色的黄河口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使黄河口文化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有优良的品牌价值。近年来,全市先后承办举办了一系列高端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黄河口文化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在优势。

4、强劲的后发优势。东营建市晚,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没有历史包袱,有利于轻装上阵,迅速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东营是石油城市,市民来自五湖四海,思想开放活跃,有利于推进文化创新;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随着东营机场增加航线和班次、环渤海高速公路贯通、黄大铁路建成通车、东营海港开通海上航线等相继实施,东营市交通条件将明显改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黄河入海口独特的旅游资源,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为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整体实力弱,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2009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3.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2.6%,虽然比2008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全省较低水平。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增加值之间的比例为4.5∶19.9∶75.6,呈现核心小、外围大的严重不合理状态。我市大部分文化企业实力弱、人才缺乏,许多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企业还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像动漫、旅游演艺等一些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在我市尚属空白。

2、规模化程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较多地处在自发性状态,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全市3613家文化产业单位中有3605家为中小企业和文化个体户,规模小、布局分散,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还不明显,产业基地或园区的发育、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在鼓励文化产业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方面措施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保障。

三、对策建议

1、破除思想障碍,切实增强各级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尽快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路径。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难度较大,但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破除畏难情绪和“唯条件论”思想,树立攻坚克难的勇气,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市场意识、产品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善于从经济的视野研究文化,从文化的角度思考经济,进一步增强各级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施行业重点突破,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产业涉及行业门类众多,关键在于选准重点和突破口。东营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城市发展方向来讲,文娱演艺业将成为重要增长极;从发展趋势来讲,高科技将成为重点;从产业链角度来讲,首先应发展文化旅游业。一是根据我市旅游资源分布和发展基础,应重点抓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河海风情文化旅游区和孙子文化旅游度假区三大景区开发,力争打造成为国家5A级景区,形成拳头旅游产品。二是要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引导各类文化资源进入旅游市场,加大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文化包装力度,增强旅游项目和产品的文化象征意义,提

高旅游的文化含量。加强演艺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在重点旅游景区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三是大力发展城市近郊农业观光旅游,利用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整合文化、旅游、休闲、商务等要素,统一策划营销,满足市民短途休闲度假需要。四是成立文化旅游投资控股公司,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开发、策划、经营,建立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融资平台和运营平台,实现文化旅游的管理和经营分开。

3、实施企业重点突破,加快培育文化产业主体。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文化企业,如果没有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一句空话。关键是要组织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现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一批文化企业;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转制一批文化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文化企业;支持现有企业新上文化产业项目或转型为文化企业,转型一批文化企业;放宽准入条件,鼓励自然人创办文化企业,催生一批文化企业。重点要加快组建旅游集团、演艺集团、广播影视集团、报业集团和出版发行集团,打造一批实力雄厚、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核心文化企业集团,以大集团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扶持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拓宽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和要素进入企业的通道,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深化文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活力。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提高文化企业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4、完善推进机制,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强劲动力。一是强化行政推动机制。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力来“助推”。要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各项推进措施。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党务政务督查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述职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宣传、调度和督查力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完善市场拉动机制。市场是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产业运行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积极培育构建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文化市场,创造、引导、扩大文化消费,积极探索文化企业良性发展的机制和路子;坚持以市场为基础配置文化产业资源,使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摆脱对政府的依赖,真正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良性循环、持续发展;抓好文化市场综合管理,为文化产业健康运行提供有力保证。三是强化大项目、大活动带动机制。加快“水城雪莲”大剧院、广电大厦、中国现代影视基地等大项目建设,办好黄河国际论坛、黄河口文化旅游博览会、孙子国际文化节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使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我发展、良性运行,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5、优化发展环境,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切实保障。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需要优良的发展环境来保障,当前应着重优化以下三个方面的环境: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当前,我市文化产业还是弱势产业,需要政府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等,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办文化产业的具体政策,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同时科学规划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二是优化融资环境。资金不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拓展融资渠道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用活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促进文化企业的银企

合作,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通过支持民营企业兴办文化产业项目、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化融资格局。三是优化人才环境。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知识经济,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好文化产业创作、企划、市场开发和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等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造就一批善经营、业务精、有实际操作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完善激励机制,落实优秀文化产业人才奖励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人才实行重奖,对拔尖人才予以优厚待遇,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第四篇: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

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

四、发展济南文化产业的具体对策

(一)济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位和原则

2006年2月,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济南市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确立了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 定位和目标,这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重点抓好设施建设、文艺创作、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开拓,建成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 化气息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形成 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精品工程”,完善创作 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创造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具有“山东气派、泉城风 格”的艺术精品。大力提高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品牌 栏目,积极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加快实现广播电视制播手段数字化。积极抓 好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出版一批能够形成品牌、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精品图书和音像电子出版物。挖掘发展民俗文化、民间文艺资源,积极推进群众 文化建设。加强依法修志,继续做好史志工作。强化档案文化理念,加快档案馆库、档案信息化和馆藏资源建设,推进档案事业全面发展。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促进文化产业规范发展的政 策法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 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努力培育和推出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 牌,做大做强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文化产业集团,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 竞争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 快文化设施建设。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采取省市共建方 式,加快建成一批影响力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规划建设齐鲁文博中心、山东 演艺中心、泉城文化娱乐园、山东书城、济南图书馆和群众文化馆等项目。按照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创建文化先进县区、社区的要求,建设县(市)区级、社区(乡镇)级图书馆、文 馆、文化站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采取省

共建方式,加快建成一批影响力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规划建设齐鲁文博中 心、山东演艺中心、泉城文化娱乐园、山东书城、济南图书馆和群众文化馆等 目。按照创建文化先进县区、社区的要求,建设县(市)区级、社区(乡镇)级图 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按照上述基本定位和目标,根据济南市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城市结构 各方面情况,我们认为济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定位应该是:

以齐鲁文化为底蕴,以省会城市为依托,以“泉文化”为主线,重点发展 闻出版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以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文 休闲娱乐服务和会展服务等几大支柱产业,建设统一、开放、多层次、多方位 文化市场体系,在全市形成主线突出,布局恰当,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筱盖 广的文化产业网络,使济南市成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风貌、浓 现代气息的省会城市和区域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由于文化产业质的规定性和文化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要使济南市文化 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1、统一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

发展济南市文化产业,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中心市区与郊区各县的互动关系、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关系,按照全市一盘棋的向进行整体设计,要尽力做到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使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协 调地发展.由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政治教化意义,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在考 虑经济效益的时候,更要注重社会效益。

2、突出特色原则

发展济南文化产业,一定要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做足历史名城

①《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白.....目自州白匕.....文化特色,发挥省会城市优势,突出济南的特点。如“泉水文化”、“名士文化”、“齐鲁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 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打造精品,积聚品牌,使济南的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出 齐鲁文化的历史底蕴、泉水之城的自然底蕴和省会城市的政治与社会优势。

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处理好发展文化产业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关

系,对济南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方针,对于重要的文化遗产,最大限度保持历史本来面日。把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保护和 自然保护的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切实保护好济南历史文化名城.4、整体联动原则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

设,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和外资,以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和大型文化集团为突破口,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济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提高全市文化建设的整体 水平。

(二)加快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l、更新观念,增强文化产业意识

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文

化能够成为产业,已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 化负面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仍然把许多文 化部门视为事业单位,习惯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直把文化产业当作经 济舞台上的一个配角。重视文化的“事业”性质,忽视其产业性质,更缺乏对文 化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仍自觉不自觉地信守旧的文化发展观念和运作方法,对 文化能否产业化,如何产业化,文化产业的内涵应如何确定,如何看待文化产业 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模糊和混乱,把文化产业真正纳入国民 经济计划并导入正常的发展轨道,还需要从观念上进行彻底更新。发展文化产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对文化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全新课题,需要把

展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整体工作布局中去,摆上议事日程,把文化

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

建设的整体规划,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结构调整之中。因此,解放思想,新观念,将文化与现实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要问题。

2、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济南实际的发展规划

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表现之一,就是制定济南发展文化产业的近

中、长期规划,明确总体目标,确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统计范畴和指标体系 使文化产业始终在规范有序的竞争中发展壮大。当前,己经制定了《2004一20 年济南市文化发展规划》,《济南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济南市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将文化旅游与会展作为济南市文 产业发展的重点为,但相对而言文化产业部分仍然比较薄弱,应在此基础上制 出更为具体翔实、易于操作、目标明确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注意在国家有 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济南实际,建立健个地方性的文化产业法规,出台鼓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3、创新管理体制,理顺几种关系

目前,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主体大多脱胎于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其中大

数在运行机制上还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强化文化行政部门宏 调控、公共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切实抓好监督、评估、执法和服务,坚决克 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弊端,扩大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进 步确立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按照政企分开、经营性机构与非经 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对现有文化单位进行科学分类。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济南 展文化产业还必须理顺几个关系:一是理顺省、市级文化管理体系的关系:二 理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与文化事业和企业单位的关系;三是理顺文化企业和事业 单位的关系。并注意尽快实现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激活经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文化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 体。在工商管理和税收、信贷等政策上,进一步鼓励文化企业的发展.调动业主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千方百计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的活力。同时要建立灵活 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外资、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鼓励版权、品牌、个人声誉、经理人资质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资。

5、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各种资源优势和济南的区位优势,突出发展重点 济南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各种资源优势,尤其是作为省会城市的政治文

化方面的优势,突出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要重点发展广播传媒、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会展等领域,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同时,要充分利用济南市北通京津、南接京沪、东有出海口、西连全国腹地的区位优势,立足于成为区域性的文化产 业发展中心。在具体发展中既要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实力强大、履盖面广、竟 争力强、前景看好的大型文化集团,但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能过多地求 大,以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存,全市文化产业产业健康发展的格局。

6、打造文化品牌,加强宣传力度

济南市甚至包括山东省近年来的会展业、旅游业等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却并 没形成自己有竞争力的品牌,我们应立足泉文化,依托齐替文化的深厚底组,打 造以泉文化和齐鲁文化为内涵的文化品牌。铸如文化产业博览会、全国煤炭会议 等影响大的会议应多搞,同时还必须做到宣传先行,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 宣传力度,使泉文化深入人心。同时通过宣传开发文化消费市场,尤其是本地文 化消费市场,以形成良性循环。

7、尽快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

文化产业的行业协会,还有工会、联盟等,是从业机构或从业人员为捍卫自 身利益而自愿结合的非官方机构,它在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促 进规范有序竞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一种民间的组织形式,它与政府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管理职能部门一道,起着政府部门不可替代的管理作用,特别在协调全行业行动,加强行业保护,维护民族传统行业地位等方而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国外的文 产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与强有力的行业自我管理很有关系。于行业协会,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北京、广州、等城市在这方而取得了一些经验,值得济南借鉴学习。

8、充分发挥驻济高校的作用,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文化产业专门

才缺乏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济南不仅缺乏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乏文 产业策划、管理和经营方面的领军人物,就是一般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也 待于培养和提高。因此,济南市要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广泛吸引国内 的高级人才,更要充分发挥驻济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定点培养发展 南文化产业的人才。对于现有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也要利用济南各高校师资 足的便利条件,尽快启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文化队伍 整体素质。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结语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是全球的新兴产业,被称为“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自 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以及国家和政 府的大力扶持,等等。济南市作为经济强省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地处沿海发达地 区,是全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并已取得了一定 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济南市的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其高速发展势头,并逐渐 成长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然而也应该看到,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昆明、西安等相比,济南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由于它正处于发育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其优势,将是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 关键所在。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并对其解决措施及产业发展方案进 行了探讨。

当然,本文对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只是一些初步尝试。虽然本人通过多种 途径广泛搜集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对济南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有所裨益,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时间及材料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所以仅能以此 求教于方家。

第五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 更新时间:2010-03-25 | 来源:中经网

字号:【大】【中】【小】

【复制本页地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脆弱性、区域特色的显著性、快速成长性、发展阶段递进性、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等特质。本文在全面审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推动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市场化的文化消费贫乏,文化产业落后,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存在严重不平衡,因此,深入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从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看,一些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独到的思考和探讨,郭玉兰(2007)就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逻辑合理眭、政策支持度以及经营操作环节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新市(2006)认为应当采取激发农村文化人才创新能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产业链和集约化发展等措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刘彦武(2008)强调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组合性和客观性问题。但是关于农村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还刚刚起步,公开发表的成果数量非常有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作出研判,并提出发展思路。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脆弱性:微观基础薄弱及产业体系耦合不牢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比较脆弱

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是企业,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微观基础包括农民(农户)、个体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但是“为数不多的农村文化经营者大都是分散的个体户,所经营的文化活动多数品位不高,有些甚至可能有害。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不少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仍然单调乏味,加之现代文明知识缺失,很多农民的精神领域出现了空白和断层。”从整体来说,许多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仍然带着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以小型化、松散化为主要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以户主为主管,以亲朋为主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有的企业虽然有电脑,能上网,但对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经营知之甚少,也缺乏相应的人才来搜集信息,销售渠道单一。企业融资能力差,主要靠自筹资金及贷款,吸引外资能力弱。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比例很低,企业实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谈判能力弱。农村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还存有一定局限,农民往往处于产业供销链条的最低端。由此可见,目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正在逐渐发育和成长,但仍然十分脆弱。

(二)农村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重要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竞争中的利器,别人无法模仿。相当多的农村文化企业不重视商标注册,品牌无形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容易被仿制,如果效益显著,极易被具有雄厚资本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掌握生产技术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由于科技和人才力量十分薄弱,以及现代经营理念和创新意识缺乏,导致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低,许多文化产品加工手段和制作水平不高,产品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技术含量低,缺乏原创性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优秀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影响力有限。“农村文化产品在开始难免会形成低俗、陈旧、庸俗、落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缺乏时代气息和精品文化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封建迷信仍然盛行,聚众赌博、色情演出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三)农村文化市场体系不完整

我国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比较落后,市场主体不够成熟,如前所述,大量的农村文化生产主体是农户、个体户、私营小企业,他们视野狭窄,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基本上是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文化资源是文化市场的基本要素,农村许多文化资源还处在保护力度不够、开发不足、效益不高的状态,市场化程度较低,整合力度不够,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农村文化市场流通方式陈旧,缺乏整合与创新,信息化、电子商务的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利润主要集中于流通领域,“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往往被置于生产供销链条的末端,使创造力受限。”需要对文化市场的流通方式进行改革,保护农民利益,使农民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得到更多实惠。有的学者还认为,“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仍处于自生自灭阶段,缺乏统一规划,农村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大多属个体私营,资产少,规模小,在文化产业的经营思想、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呈现出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特点。”这些方面都体现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体系的不完善。

(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关联性差

农村工艺品制作业发展快,生态旅游业发展火爆,演艺文化业正在继承和发展中走向繁荣,这些领域正成为现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支撑点,成为农村主导文化产业,具有相对明显的发展优势,但是农村网络、书报、影视、歌舞等文化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同时优势产业间产业关联性差,这并不是说这些产业之间本身相距甚远,其实它们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而是现实发展中没有把它们的联系展现出来,例如农村工艺品制作业与生态旅游业两者就可以很好地结合与互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演艺业与生态旅游业也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但实际发展不太理想,没有实现较好耦合。

二、农村文化产业区域特色的显著性:以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提供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是农村民间文化资源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切入点的问题,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应该也必须以开发和利用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为突破口,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更强的资源依赖性,这是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决定的。首先,广大农村地区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基础。“文化要素禀赋直接制约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布局和规划过程中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选择。不能离开一个地区现有文化要素禀赋的现实条件去选择和规划文化产业布局的选择对象。”第二,农村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文化积淀是一个区域长期传承下来的,为当地广大农民喜闻乐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比如,地方戏曲、民间传统表演等深受农民欢迎。农村文化产业的市场既面向农村,也面向城市,并且在现阶段主要是面向城市,城市人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再加上他们对农村文化的新奇以及返璞归真的文化心态将带来可观的文化现实需求。因此,农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经济优势的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化前途广阔。第三,现阶段,大多农村地区不具备发展与城市相竞争的相关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条件。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产业集中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环境,以高科技、高水平人才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倾向于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扎堆发展,他们宁肯在资本、土地价格都很高的大城市投资,也不愿到不少条件都很优惠的落后农村投资发展,因为在大城市能够获得由产业集群所带来的在农村不能得到的诸多利益,因此,农村发展文化产业要以农村现有文化资源为出发点。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显著特色主要源自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广大农村地区文化资源差别巨大,如汉族文化、藏族文化、满族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闽南文化等。因此,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在不同地区也特色鲜明,构成了该区域的比较优势和显著个性特征,成为区域文化名片。区域文化竞争首先是文化产业竞争,发展文化产业意味着文化的生产、交换、消费进入市场体系,形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支撑,把文化的区域个性通过文化产业进一步彰显出来。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体现了区域文化特色、强化了区域文化特色,增强了区域竞争力。“陕西省安塞县,由于近年来注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具有上千年文化传统的安塞腰鼓、安塞剪纸、安塞歌舞等民俗文化打造成文化品牌推向市场,使无形的文化资源变成了„文化大产业‟。”“因此,特色文化使农村文化产业定位更加明确,品牌更加响亮,个性更加鲜明。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虽然农村文化产业特色主要源自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但并不是所有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都是因传统文化资源而成,没有传统文化资源同样可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例如园艺栽培、艺术品编织等不一定是依靠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而可以依靠创意、技术,利用农村低廉的劳动力和其他有利条件,在一部分人的带动和政府的策划、指导下,形成特色鲜明、极具魅力的文化产业。

三、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性: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体化与农民收入增加三维促动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蓝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又明确指出,要“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能够整合当地的优势文化资源,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新农村建设将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这一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非常严重,发展很不平衡,文化、教育等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为了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为实现目标任务,要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这些措施的落实将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创造新的机遇、搭建新的平台,在资金、人才、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农村文化产业走向繁荣。

(三)农民收入提高和市场意识增强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和观念前提

农民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生产主体也是农村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在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国家实施更多的惠农政策,广大农民的收入快速增加,消费空间逐步扩大,消费欲望进一步增强,从而推动农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物质生活富有的同时,农民们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将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消费市场越广阔,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经济优势转化的速度就越快。农民市场意识的提升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意识,才会有相应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广大农民的视野不断开阔,市场意识陕速增强,尽管从总体上说,农村受教育水平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城市人口较低,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广大农村也活跃着许多“能人”,他们思想解放,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成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推动者。

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阶段递进性:从市场自发到挖掘文化资源、政府推动再到品牌形成、市场拉动发展阶段

(一)市场自发阶段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绝大多数的文化产业是师徒传承形式或者家庭作坊形式,可以说是产业的孕育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艺人走街串巷,进行手艺传承、演技表演等文化活动,或者加工生产工艺品,但生产规模较小,在产品的销售上,更多采用自产自销的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谋生,其收入也仅仅能够维持家庭生活支出,没有大的盈余。同时一些“能人”凭借敏感的市场洞察力,开始建立小企业,利用特色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经济效益明显,但大多分散经营,没有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规模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魔术之乡的河南省宝丰县赵庄乡,魔术文化起源于唐宋,繁衍于明清,历史积淀深厚。但在20年前是为养家糊口玩魔术,经历了从提包单干、摆摊混饭,到后来带团巡演、搞大篷演出,越干越大的阶段。现在年演出收入1.2亿元,占全乡农民年总收入的70%以上。国

(二)挖掘文化资源、政府推动发展阶段

由于第一阶段的带动、放大效应,文化资源的现实作用得到了展现,但是文化经济的影响力还非常有限。为了充分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更加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积极组织相关力量,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认真梳理,大力推进相关研究工作,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关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组织进行人才培训、技术推广、资本运作和文化资源宣传推介,大力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沉睡的、濒危的文化资源激活、放大。积极推动人才集中、技术创新、投资扩大、产业集聚,加快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进程,进而推动了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文化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品牌意识逐步增强,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完善,企业和区域文化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这时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的是主导性、导向性、推动性作用。1998年《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农村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单位,要增强产业意识,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途径。农村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既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又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开发利用,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确定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各级地方政府更是通过更加具体的措施积极推动和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从文化产业属性上看,不少文化产业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在这些领域投资大、见效慢,如果没有足够的激励措施,民间资本是不会进入的,所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引导与扶持。成都是农家乐的诞生之地,最初只是一些农民利佣自家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以此作为增收手段,大多单打独斗,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经营。在政府的引导下,锦江区农村纳入了统一规划,打出了“五朵金花”的品牌--“花乡农居”、“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和“荷塘月色”。“五朵金花”特色各异,但又相互支撑,形成整体联动的文化产业模式。

(三)品牌形成、市场拉动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得到较好的发育和快速成长,呈现出整体繁荣、产业结构合理、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的局面。各地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形象鲜明,形成很强的品牌吸引力。同时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升,规模经济效应凸显,区域文化品牌上升为区域的重要竞争力。从而实现了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时,政府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者逐步变成了市场的真正服务者,品牌的价值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成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强大拉力,市场拉动着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也开始从对文化资源的严重依赖,走向以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产业为龙头品牌、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五、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以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结构在相对稳定和不断演进中实现优化

(一)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从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研究中,在行业结构上主要集中在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行业。本文认为,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将在一定时期内局限于这些行业,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是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农民消费状况决定的。从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看,如前所述农村文化产业根植于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一个区域的特色文化是该地区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淀,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农村传统文化优势最集中体现在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方面,这些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民间工艺如剪纸、泥塑、石刻等,演艺表演如东北二人转、安塞腰鼓、内乡宛梆等,生态旅游如农家乐等。而发展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动漫制作等,无论从需求、供给,还是产业发展规律看,我国大多数农村目前还不具备条件。从文化消费状况看,目前农村非特色文化需求主要通过公益文化的形式得到满足,如广播、图书、电视、文化活动室等,实际上,农民通过市场进行的文化消费是很有限的,农村文化产业生产的主要文化产品与提供的文化服务,相当部分是为满足城市人需求的,如民俗工艺产品、生态旅游服务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激发地方经济活力,关键要看生产的文化产品是不是消费者喜爱的,只有使消费者满意,才能吸引更广大的消费群体进行文化消费,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具有民风民俗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会吸引城市人的眼球,因此,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根基的农村文化产业结构具有稳定发展的现实必然性。

(二)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演进性

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稳定是相对的,从长期来看,将向高级化演进。这种演进主要表现在:在行业结构上,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继续维持和发挥原有特色文化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娱乐、体育健身、技能培训,甚至现代传媒、印刷出版、电影业等行业也将逐步活跃起来。在文化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将实现进一步整合,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链条竞争合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整体趋势上,文化产业的高度化成为必然,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产品的科技含量更高,更能适应顾客需求。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农村文化产业是主要以民间特色文化资源为根基的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现阶段,虽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很脆弱,仍处在发展的较低阶段,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催化,其具有快速成长的动力,并且以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为主导的农村文化产业结构在相对稳定和不断向前演进中实现优化,其演进过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不过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要更好地推进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文化发展是政府的责任、是区域内所有人的责任,因为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在其历史长河中长期层积而成的,是一个地区的文脉延续和灵魂。文化发展就是延续文脉,就是张扬个性,就是展示形象,所以,政府及区域内所有人都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积极维护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越是文化积淀深厚,这个责任就越重大。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区域特色文化积淀深厚,特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任务艰巨。要传承特色文化,一方面要保护,另一方面,要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通过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这样,才能够为特色文化发展奠定敦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发展载体。因此,地力政府应该在保护、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责任意识的驱使下,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

(二)制定农村文化产业战略规划,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性

农村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特色,在产业发展初期,发挥特色,突显优势,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规划。政府政策支持能够创造良好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形成肥沃的土壤,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增强文化产业的吸引力,避免发展的盲目性。政府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规划、引导和管理的职能,应该在充分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农村特色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底子,遵照国家产业政策,根据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并完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鼓励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其不断创新。规划要以绿色文化产业观为指导,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文化资源的不断积累和再生,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规划应该是一种发展战略,应把其纳入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中,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自发性、盲目性,真正实现以特色创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例如,河南省新安县石寺镇下孤灯村的黄河奇石产业,从1999年开始经过县、镇、村三级经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分期建成了奇石山庄一条街,硬化道路,亮化、绿化奇石山庄环境,并于2006年成功注册“奇石山庄”品牌。目前奇石山庄参与玩奇石的有8000多人,专业从事收藏经营的500余人,年收入420万元。

(三)拉长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

从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多数农村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布局不合理,产业链不长。要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收益,就必须以市场为基本取向,通过市场调节文化产业各种资源的配置,拉长文化产业链条。首先,促进文化产晶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产业深度与产业链长度成正比,延长文化产业链代表产晶深度开发,能够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文化产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其次,抓好龙头文化企业建设,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第三,更加重视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相关服务的创意,为产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第四,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管理和对渠道的控制,争取更大的价值增值空间。第五,完善农村文化市场。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村文化产业链条更完善,做到链条的每一个关节点耦合更加牢固,从而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收益,使其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四)进行产品及经营模式创新,强化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力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是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从目前看,农村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质量低,服务层次不高,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缺乏活力。文化产业为人们直接提供的是精神消费品,其竞争力在于文化内容和相关载体的新颖性和特色性,因此,要求文化产品和服务立足于内容与形式的创造性开掘,以原有文化资源为基础,积极进行文化再造,满足目标群体多样化、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体验型的,也是娱乐型的。体验和娱乐内在地要求文化产品必须创新,而产品创新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或者异想天开式的观念创新来完成。”依据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通过产品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适应性、适度超前性和高质化。适应性是指要洞察市场,使产品能够迎合顾客需求。适度超前性是指要有战略眼光,生产的产品既能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又能根据观念、科技的变化引领潮流。高质化是指合理地引入一些现代元素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取胜。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上,要适时从政府推动向市场主导转换。要真正明确相关文化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市场竞争主体。“如果不把内部改革与确立文化单位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联系起来,内部改革就不可能彻底,其活力、竞争力不可能得到加强。”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经营农村文化产业。要发展和改进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逐步实现市场面向的转变,把服务城镇与服务农村紧密结合从现实分析,农村主导文化产业主要市场面向是城市居民,在农村进行文化产品生产、提供文化服务,农民消费非常有限,其产品购买者和服务接受者主要是城市居民,例如手工艺品的销售、旅游服务等,顾客群体大部分是城市居民,这就使农村生产的文化商品形成了对城市消费的依赖,虽然民间演艺等面向的群体主要是农民,但随着其与旅游等的有机结合,城市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他们消费层次将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将更加迫切。因此,农村文化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完善行业结构,不仅继续紧盯城市人的文化消费,也要密切关注富裕起来的农民的精神需求,引导他们自觉养成文化消费的习惯。要坚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积极培育农民的文化消费隋趣和偏好,引导他们在消费方式的选择和消费行为的取向上与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区域文化优势相适应,努力推动农民对更多健康文化商品的消费。

(宏观经济研究,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姜长宝)

下载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这些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文化部门的建设以及向产业转化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出......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高增长背后的隐忧尽管各项统计数据喜人,但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一是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少。二是总体投入......

    平凉市农民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平凉市农民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掌握当前农民思想动态、愿望和要求,进一步增强农民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按照市委党校安排,我深入全市七县(区)及有关乡镇,采取问卷调查、个......

    关于江西省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江西省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业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出旺......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汇编)

    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产业,也要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样,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文化产业及演艺市场发展状况[优秀范文5篇]

    中国文化产业及演艺市场发展状况据了解,澳大利亚政府是从1994年开始实施“创造之国度”文化政策的,并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一种经济性质的文化活动。中国文化部是1998年成立的文化......

    阳泉市矿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综合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阳泉市矿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综合调研报告根据《关于开展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活动的通知》(阳协函„2010‟35号)文件精神,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组织有关人员,采取座谈与实地考察相结......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市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我市实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