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与服务概况
2010年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与服务概况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5日】 【来源:工信部中小企业司】
2010年,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呈现结构优化、实力增强、信用功能放大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的健康发展局面,为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地县级以下中小企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状况
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共有4817 家,筹集担保资金达3915亿元,当年为35万户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额1.58万亿元,其中,当年新增贷款担保额达9794亿元,新增担保企业22万户,在保责任余额9678亿元,在保企业21万户,实现收入506亿元,纳税31亿元,实现利润106亿元,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况。
当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户数减少,实力增强,结构实现优化
2010年,各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协同相关部门,按照银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七部委3号令)有关要求,加强了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规范整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数量明显减少,比上年共减少730家,减少13.16%。机构数量减少的同时,资本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收资本达3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3%。其中货币出资3620亿元,占实收资本的92.46%。担保机构户均注册资本 8127万元,平均每户比去年同期增加达2165万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信用放大功能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2010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共为35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额达1.58万亿元,担保贷款额比2009年增长46.84%;本年新增担保额9794亿元,比2009年增长35.35%,新增担保企业22万户,新增担保业务额达实收资本的2.50倍,比2009年提高0.31倍。担保机构信用放大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促其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过亿元担保机构增加明显,作用突出
2010年注册资本1亿元及以上担保机构1770户,占担保机构总户数的36.74%,比2009年提高14.92个百分点;其实收资本额达2882亿元,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收资本总额的73.57%,比2009年提高11.48个百分点。过亿元担保机构当年新增担保企业户数达13
万户,占新增担保企业总户数的59%,新增担保业务额达7453亿元,占当年新增担保总额的76.09%,比2009年提高3.14个百分点。过亿元及以上担保机构的实力和作用进一步增大。
(四)地县级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2010年全国地县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达4121家,占总户数的85.55%。在当年提供近58.5万笔担保业务中,单笔800万元以下(含800万元)的55.9万笔,占95.5%,比2009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单笔100万元以下的34.9万笔,占59.7%,比2009年提高7.5个百分点。以地县级担保机构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为小企业或小额贷款项目提供担保服务。
(五)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社会效益显著
2010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共提取各项风险准备金合计291亿元,代偿总额70亿元;当年开展业务新增代偿额10.09亿元,代偿率0.16%,已提取风险准备金对出现的风险实现完全覆盖,代偿率控制在较低水平。2010年受保企业新增就业209万人;新增销售收入2004亿元;新增利税541亿元,担保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显著。
二、存在问题
调查反映,各地在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担保机构能力较弱,发展依然缓慢。担保机构发展不平衡现象仍很严重,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浙江、江苏、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担保机构发展速度较快,机构规模相对较大,服务能力较强;部分中部地区和西南部分地区,如安徽、河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地担保机构发展速度加快,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但大部分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担保机构发展缓慢,机构规模偏小,服务能力较弱。
二是部分担保机构运营不够规范,对担保机构整体信用水平带来负面影响。部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货币资本占比小,以不能变现的土地、不动产、机器设备作为注册资本,有的非法抽逃资本,影响了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另外,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仍然热衷于从事拆借、搭桥贷款、搞高风险投资等活动,加大了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有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高比例收取企业保证金,甚至涉嫌非法吸存、非法集资行为,干扰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有序发展,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挥信用功能放大作用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担保机构有开展大业务项目的倾向,担保潜在风险增加。2010年担保机构平均单笔担保业务额为270万元,是2009平均单笔业务额的1.39倍,平均单笔业务额度明显增大。
其中,单笔在800万元以上的担保总额达5867亿元,占担保总额的37.11%,比2009年的占比提高2.76个百分点,平均单笔达2292万元,是2009年的2.31倍,平均单笔业务额度较2009年成倍增加,担保业务潜在风险亦增加。
四是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不对等,再担保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普遍反映与银行难以建立地位平等、互利双赢、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银行对担保机构合作门槛过高,制约担保机构发挥其担保能力。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再担保机构,已建立的再担保机构经营机制和业务拓展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再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仍需探索和形成。
三、工作建议
(一)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支持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
继续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给予营业税减免政策;落实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10]72号),完善财政风险补偿机制,对担保、再担保业务、资本金补充等给予支持;加大财税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加强对西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加快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引导和支持各类担保机构加大为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服务力度。
(二)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贯彻落实国发36号文件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工信部企业[2010]225号),推动地方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配套政策。一是完善抵质押相关登记制度。制定合理中介收费标准,提供程序规范、简化、适时高效的中介服务,登记部门对符合规定要求的均应办理;二是对有资质的担保机构开放征信系统,完善信息查询制度,实现信用共享;三是研究制定深化银担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统筹考虑银担合作中的信贷规模、放大倍数、风险分担和代偿追偿等制度设计;四是促进各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合规加强监督管理,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三)推进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发挥其对担保机构分担风险提升信用的作用
对制度健全、信用较高、业绩突出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已开展业务情况进行总结推广,研究制定扶持和规范再担保机构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指导地方政府为政策性再担保机构进行注册资本金相应补充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再担保机构为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服务,引导银行充分运用再担保机制,实现设立再担保公司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规范担保机构经营行为、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政策目标,以确保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状况的运行监测
继续开展对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年度调查,开发与应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与业务信息报送管理系统,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篇:2011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报告
2011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报告
2012年12月11日—12日,第十三届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在江苏南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财政部企业司司长刘玉廷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380多家担保再担保机构派人参加会议。
朱宏任总工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一系列财税扶持政策、各类投资者的共同支持下逐步完善,现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担保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的特点更加突出,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一大批担保再担保企业也取得了快速成长,各地涌现出一批严格规范、热情服务、创新模式、效果显著的担保企业。
对于2013年的工作,朱宏任总工希望全国担保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统一思想、形成发展合力,争取担保工作再上 新合阶。
刘玉廷司长在发言中指出,自金融危机之后又面临欧债危机,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迫切需要得到外部环境的支持。担保行业通过撬动银行资本,对小微企业支持,取得的成就功不可没。当前更需政府及有关部门雪中送炭,未来的发展需要继续跟进。财政对担保行业一直都比较支持,希望担保行业能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联席会议发布了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南京宣言》;来自全国各地的13家担保再担保机构负责人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行业交流,介绍了各自服务中小微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做法。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发布了《2011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发展报告》。报告介绍了201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运行情况,公布了行业最新数据,通过近两年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出当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报告还指出了在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及展望。
1.201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总体情况
截止2011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数量4439家,比上年减少378家。全年服务新增受保企业38万户,年末在保企业42万户;新增担保总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59.28%;担保余额2.6万亿元,平均单笔担保额385万元。2011年全年担保总笔数66.9万笔,其中单笔100万元以下的占57.9%;单笔800万元以下的占61.5%;单笔1500万以下的占81.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缓解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是实力增强,梯队形成,结构进一步优化。近两年来,各地严格执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现整合、整体优化:2009年底为5547家,2010年底为4817家,2011年底为4439家。在机构减少的同时,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总额、户均资本额及担保贷款业务量均明显增大:2011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收资本已达4591亿元,同比增长17.2%;担保机构户均注册资本额2009年为6109万元,2010年为8129万元,2011年达1.04亿元,同比增长29%,第一次实现户均资本金超亿元。
在全国4439家机构中,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的担保再担保机构已达35家;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担保再担保机构共计2196家,占比已近半壁江山。目前行业梯队格局已基本形成,资本金过亿元担保机构引领作用凸显,其户数占比49.47%;资本占比79.01%;业务占比84.38%。一批资本规模大、服务水平高、抗风险能力强、信用记录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正在形成,在公司治理、功能创新、风险管控、银担合作、团队建设等方面正在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担保行业整体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是体系形成,风险可控,企业和社会效益显著。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财税扶持政策,在有效激励地方各级政府建立省、市、县三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初步形成了政策性担保与民营担保互补、直接担保与再担保联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2011年底全国4439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共计1072家,占比24.15%,实收资本1380亿元,占比30%;民营担保机构3367家,占比75.85%,实收资本额占比70%。我国担保行业正由试点初期的以财政出资为主,向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导、民营担保为主体的格局转变。与此同时,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区、直辖市)建立了省级再担保机构,实际覆盖了18个省市,再担保在信用增进、风险分散、产业导向和行业整合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担保能力普遍较弱,盈利模式亟待调整。中小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信用能力和意识均较低,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面临高风险、低收益困境。目前,我国担保行业资本来源多元化,包括各级财政、国有企业、民间资本、外资等,资本诉求不一。但不论是民营担保机构还是国有担保机构均面临盈利模式问题,各类担保机构不得不在实现政策目标、资产保值增值和风险管理中艰难寻求平衡。担保机构法定盈利渠道只有两个:一是保费收入不得高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二是投资收益,投资额需在净资产20%以内,且投资方向严格受限。与此相应,作为高风险行业,担保机构要按年末责任余额1%计提赔偿准备;按当年保费收入50%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由此可见,收益与风险失衡甚至形成制度性亏损,是担保机构面临的最大的制度性障碍,为此,担保机构的商业及盈利模式亟待调整。
二是部分地区担保业务增速放缓与代偿骤增同步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部分地方反映,受银行提高合作门槛、缩减授信额度、降低放大倍率,以及宏观经济下行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担保业务增速放缓。有些省市多年来首次出现解保大于新增现象;个别省市今年新增担保业务量骤减;一些省市代偿额与代偿率明显上升。2011年全国担保机构代偿率平均为0.42%,而2010年为0.16%。从2012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结构上分析,补助担保机构的代偿额同比已增长51.2%。随着经济下行,中小企业风险加大,第一还款来源不佳,加之银保风险分担机制长期缺失,担保业风险总体将呈上升趋势,一些机构已进入代偿高峰期,应引起高度关注。
三是个别机构存在业务不规范甚至违法违规行为。一是直接或变相抽逃资本金并违规运用;二是超收、挪用、占用客户保证金甚至贷款牟利;三是实际控制人与关联交易等问题频发;四是以委贷方式掩盖代偿风险。个别担保机构的风险事件给行业带来极坏影响,损坏了担保业整体的公信力。为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下发了《关于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客户担保保证金管理的通知》(融资担保发[2012]1号)和《关于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违法违规经营的提示和开展风险排查的函》(融资担保函[2012]3号),要求各地加强机构监管,切实防范行业风险。
四是担保机构在银担合作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平等开展业务。一是银行提高担保机构准入门槛。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部分银行大幅提高准入门槛,降低授信倍率,提高保证金比率,甚至暂停新增业务。个别银行甚至提出所有制歧视政策,这对目前以民营担保机构为主体、融资性担保业务为主业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造成极大影响,直接波及在保中小企业。二是银行收取担保机构保证金,从源头上增加了担保机构的经营成本,影响其即时清偿能力。现行政策仅强调担保机构少收或不收企业保证金,但对银行收取担保机构保证金却未予制止或有所约束。地方反映,多数银行向担保机构收取10%-20%的保证金,有的甚至将收取担保机构的资本保证金、基础业务保证金作为银担合作签约的先决条件。由于担保机构特别是民营担保机构自身资本金原本就不足,银行收取保证金比例过高,致使担保机构自身的杠杆功能严重受限,也降低其承保与代偿能力。与此同时,多数担保机构又必然将保证金负担转嫁受保企业,从而变相加大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也给个别担保机构挪用客户保证金、高负债经营,甚至以保证金名义从事非法集资、高利揽存借贷等违法行为提供可乘之机。三是担保代偿风险几乎全部由担保机构独自承担。除极少数政策性担保机构外,几乎所有担保代偿损失均由担保机构独自全部承担。与此相应,银行的利率却并未因担保机构提供担保转移部分风险而降低利率幅度,这种制度安排既有失权责对等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添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作为从事信用增进的担保机构,长期以来难以进入银行的征信系统以分享企业的信用信息资源,从而增加了担保机构的信用风险,银担合作中的信用信息共享也迫在眉睫。
五是部门协调与政策保障不到位。一是抵质押登记不到位。部分担保机构反映,办理反担保物抵质押的登记机关,如国土、房产、工商、公证等部门,对担保机构不认可,对担保业务认知度不高,影响担保机构的反担保措施到位。二是队伍建设需加强。担保机构经营的是信用,管理的是风险,创造的是价值,承担的是责任。担保业主要资产是“人脑”、“电脑”,对人力资源的德才素质要求很高。但目前,多数担保机构成立时间不长,中高层管理人才奇缺,相关部门应加快培训及资质认证,以从速提高担保人才的能力建设。三是财税政策应保持。有些政策如最近下发的有关担保机构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地方和机构反映十分强烈,政策出台的时机与初衷很好,但理解与执行存在歧义,需尽快深入沟通才有利于文件执行、实体受惠。四是法律地位应明确。在法律诉讼中,担保机构从事的是金融业务,但不能享受金融机构的诉讼地位和权益。司法实践中,担保机构的逾期利息、违约金等得不到保障,担保债权劣于金融债权。此外,政策性担保涉及诉讼往往按刑法,而民营担保则按民法调整,法律地位不平等。在会议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联席会议召集人张利胜作了报告。他指出,我国信用担保业的发展,任重道远,联席会议的下一步工作,一方面要积极反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诉求,包括现今在政策、制度上存在的障碍,以及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哪些支持;还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行业发展规划。目前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求业内要清醒地认识自我,要在积极规范治理的基础上,站在战略高度规划定位发展目标。他还向大会报告了联席会工作情况,号召全体担保人继续努力,承担起中国第一代担保人肩负的历史责任,为中国担保业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本届联席会议紧紧围绕“凝聚体系力量、情系中小企业、推动行业发展”这一主题,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承办单位的精心筹办下,在与会代表的共同配合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期待下获得了成功。
工信部中小企业司
第三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种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指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依法设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主要从事担保、再担保业务及相关融资服务,并独立承担担保责任的专业化融资服务机构。
政策性担保机构:是由财政部门和银行、金融机构的捐助资金组成,财政出资约占基金的80%.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政府能将自己的扶持意愿直接作用于服务对象,以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分布和资源配置的目的。其缺点是,一方面容易诱发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降低担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一旦担保风险发生并无法化解时,最后风险将转嫁到政府身上,增加财政负担,形成财政风险,影响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商业性担保机构:民间出资设立
商业性担保机构指的是由企业和个人出资组建、完全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担保企业。商业性担保机构与政策性担保机构相比,前者最大的特点是出资社会化、经营市场化,因此具有内控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市场竞争充分、专业化水平高等优势。
商业性担保机构的经营机制优势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内部管理比较完善,特别是责权利考核机制严格。商业性担保机构一般都严格按照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三层管理架构进行管理,建立了担保评审会、总经理、部门经理、业务人员等几个层次的责任体系,并参照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模式建立了项目风险评审机制,实行审保分离;根据担保业务存在的政策和法律风险、客户资信和经营风险、员工能力和道德风险等类型,实行岗位分离的运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与事后责任落实。此外,商业性担保机构还实行了如员工收入按担保业务相应比例提成(赔付),员工与公司就担保业务承担个人无限连带责任签订担保协议,员工持股计划等做法,充分体现了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要求。
二是业务流程设置比较科学。一般从企业提出担保申请后,商业性担保机构都要经历初步调查、立案、审批、承保、建立业务档案、保后监管、反担保物处置等固定的程序,并相应成立业务部、评审部、财务部、行政法律部、评审委员会等部门来专门从事各个业务环节的运作,各个部门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从而起到既发展业务、又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是业务经营完全市场化。商业性担保机构以盈利和生存为首要目标,经营灵活,主要看重申请担保企业的现实和潜在的盈利能力,而不是企业的资产规模。此外,商业性担保机构还广泛开展了诸如工程车回购担保、诉讼保全担保、个人消费贷款担保、商业票据中长期担保、单位购房分期付款担保、信用证开证担保、贸易贷款担保等多元化担保业务。
四是防范担保风险的手段多。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商业性担保机构始终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放在首位,并探索出多种担保风险的防范手段。如针对被担保企业的具体情况,实行一般财务监管、外派会计、外派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进驻企业和直接财务托管等五个不同监管层次的财务监管;要求被担保企业提供股权反担保;特别注重对被担保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产和健康状况调查,并要求提供个人无限连带责任反担保等。
五是员工素质和工作积极性比较高。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员工全部通过社会招聘,相当部分员工来自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部门。他们既有银行信贷管理经验,又懂财务、企业管理和行业分析。商业性担保机构建立的员工持股计划、担保收
入比例提成等多种形式的员工激励机制,大大提高了员工主动开拓业务的积极性,也使公司股东利益与公司管理层、员工利益得以有机结合。
企业互助担保:互助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避免因企业相互担保,导致受保企业出现经营困境时连带担保企业经营困境的发生;为沟通银企联系架起桥梁;促进参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担保基金规模小,担保贷偿能力比较差,抵御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弱;担保对象的封闭性,增大其运行风险的可能性。
第四篇: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
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2]25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关税前扣除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按照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计提的担保赔偿准备,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同时将上计提的担保赔偿准备余额转为当期收入。
二、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按照不超过当年担保费收入50%的比例计提的未到期责任准备,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同时将上计提的未到期责任准备余额转为当期收入。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符合税收法律法规关于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规定的,应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担保赔偿准备,不足冲减部分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四、本通知所称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符合《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等七部委令2010年第3号)相关规定,并具有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
(二)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当年新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收入占新增担保业务收入总额的70%以上(上述收入不包括信用评级、咨询、培训等收入);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的平均年担保费率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
(四)财政、税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五、申请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汇算清缴时,需报送法人执照副本复印件、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会计报表和担保业务情况(包括担保业务明细和风险准备金提取等),以及财政、税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六、本通知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执行。
第五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审计
担保公司风险及主要控制措施
一、担保机构的风险特点
1、担保机构存在的基础是对信用风险的经营和管理
担保机构必须通过自己审慎的风险评判而认识风险,并以其专长来经营、控制风险,这是担保机构立身于市场的基础。担保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希望与商业银行实行比例担保,以共担风险;同样,一般而言,担保机构在要求被担保企业提供有效的反担保措施,以保障自身利益时也不应该要求企业出具严格的100%的反担保,否则。担保机构的存在就失去了合理性,因为如果没有担保机构,被担保方可直接向债权方提交作为反担保标的物的保证金或抵(质)押物,还可节约一笔担保费用。上述现象被称为“反担保措施悖理”。因此,担保机构应充分认识到发生担保风险的可能性。
2、担保业务具有很大的风险和较高的不确定性
由于信用担保业务的特殊性,其面临风险的作用机制及表现形式相当复杂。一是信用风险,或称代偿风险,这是信用担保机构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风险;二是抵押物和质押物风险以及第三方信用风险,即由于企业反担保抵押物、质押物设置不合理,或者第三方反担保人选择不当,在债务方不能履行债务,担保方发生代偿后,通过法律程序执行抵押物、质押物或要求反担保人履行反担保义务时,不能足额补偿代偿额造成损失的风险;三是流动性风险,是指信用担保机构发生代偿时,因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满足代偿造成的信用支付风险。担保业务的风险发生机制与一般保险业所经营的客观的、可预期的风险又有很大区别,其发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保险业务可以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比较 精确地计算出风险损失的概率,从而确定保费率以弥补风险损失及经营成本,并进而获得利润。信用担保业务则不同,由于担保项目的金额、期限各异,反担保措施的落实程度千差万别,担保项目的离散性很大,无法精确计算担保费率,大数原则无法或短期内难以适用。正因为如此,对担保项目应更多地运用个案分析方法,结合担保项目和企业的实际设计担保方案,将每笔担保业务的风险控制在担保机构可接受的范围内。
3、担保机构面临着较大的可持续发展风险
在我国,信用担保业才刚刚起步,大多数担保机构还处于早期的展业阶段,许多风险暂时还未显现。目前信用担保的主要业务品种还是贷款担保,这是一种风险程度最大的信用担保形式,担保机构只靠微薄的保费收入很难弥补可能发生的代偿或赔付,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担保机构的生存。
二、担保机构风险控制的原则
1、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队伍
担保风险的高发性、离散性与不确定性,势必要求担保机构管理层和员工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管理层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经验,对担保风险和经营环境应有充分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同时,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并具备财务、管理、法律、投资等专业知识与从业经验的员工队伍。
2、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决策程序
担保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领导体制与决策程序,注意控制担保决策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要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和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内部组织机构之间要建立相互制衡机制,同时具有良好的外部约束和相互牵制机制。目前应强调按经济规律自主决策,项目选择上应杜绝行政命令担保和人情担保,担保对象要体现扶优扶强,不搞扶贫济困。要重点防范道德风险,要建立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并保持其权限的独立性。要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加强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
3、每笔担保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
担保前期可行性论证应当严密,担保风险调查、分析、评估、风险规避、转移与承担措施等要到位。目前,担保机构可借助有关专业机构的人才、技术与经验,提高自身的信用调查与分析能力和对担保风险的有效识别与控制能力。如探索与专业
信用服务机构共同组建具有高级专业水平的企业信用评级机构,通过信用评级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使项目审批公正、透明,努力把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程度。由于申请担保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其财务管理规范性较低,因此应重点关注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的法律风险并对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科学的预测。担保过程控制应注重担保事后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监督,对已经出现的担保事故要尽早处理。对高风险担保项目要重点关注,专人监控,提前制订追索方案,尽力降低代偿率和损失率。
4、合理设计担保组合在严格控制每笔担保风险的基础上,通过风险管理技术进一步分散风险。对担保资产组合的信用质量、流动性、多样化、单一风险、地理分布、期限管理应当有明确的要求。根据每笔担保情况,计算担保的平均持续期限,保持担保资金投资组合的平均持续期限与担保的平均期限相匹配;根据每笔净担保业务量对应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计算加权净担保风险;根据加权净担保风险增加净资本的数量,使担保风险与净资本保持在合适的水平。合理的担保组合方案为:
①单一行业担保余额≤资本净额的25%;
②单一客户担保余额≤资本净额的5%-10%;
③最大十家客户担保余额≤资本净额的50%;
④最大担保余额≤资本净额的10倍;
⑤担保客户信用等级分布A级以上≥65%,BBB级≤35%;
⑥存续期在1年以上的担保余额≤全部担保余额的40%。
三、风险控制的主要控制措施
1、依法经营,合法担保
1.1、本公司必须严格按公司营业执照批准的经营范围开展业务,超出经营范围的须通过合法批准。
1.2、被担保人及反担保人必经合法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承担民事经济责任的主体资格;担保贷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各项开发经营法律手续完备。要建立以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将有不良信用记录的申请人拒之于公司担保大门之外。
1.3、必须根据《担保法》、《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本着“认真、谨慎、合法”和“互惠、互利、平等”的原则,与被担保人、反担保人和贷款人签订有关合同。所有合同文书必须经公司法律顾问审核。
1.4、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教育所有员工必须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不得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在落实反担保措施上决不允许“感情用事”或“心慈手软”等现象出现。
2、民主审议,谨慎决策
2.1、担保项目的洽谈、受理、考察、签约、保后管理和债权清偿及有关重大问题的决定与处理,必须坚持公开化、民主化和程序化,绝不允许“暗箱操作”或“地下运作”。
2.2、严格项目审核和评审制度,充分发挥公司担保风险控制委员会、担保业务评审委员会和评审专家的作用;选聘有贷款担保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充实各部门力量,以提高担保专业操作水平。
2.3、坚持民主审议、集体决策的原则,杜绝“家长制”、“一言堂”审批和决策担保项目的现象;决策机构和决策人要慎用决策权,对于暂时“拿不准”的项目,应采取“缓议”或“复议”,防止决策失误。
2.4、决策机构审批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
3、分级管理,经理负责
3.1、按照公司《章程》第三十三条要求,日常行政和经营管理实行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3.2、由公司部门主要负责人以上职员组成总经理办公会议,负责议决公司日常行政和经营管理工作。
3.3、总经理的审批权限按授权程序确定,总经理必须在董事会授权的审批权限内进行操作,对公司担保业务负总责;业务部门必须按总经理授权范围内进行担保业务受理和调查,对总经理负责。
3.4、业务部门应定期将担保业务运作情况采取书面与当面陈述相结合的形式向总经理报告,总经理在授权范围内承担对担保项目审批、担保金额代偿和追偿全部领导责任。
4、限额审批,三权分离
4.1、要严格按照本公司《担保业务基本操作规程》有关规定,实行分级管理、限额授权的审批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单个担保
项目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依据申请人资信状况及担保贷款风险大小、数额和性质,确定单笔担保金额的申批权限。
4.2、融资类担保审批权限(包括担保额度、担保展期、担保逾期、撤保的审批)。担保额在50万元以内的由总经理审批;担保额在50-100万元的由总经理办公会议审批;担保额在100-500万元的由董事长审批;担保额在500-1000万元的由董事会审批;担保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由股东会审批。
4.3、对同一担保项目累计担保金额超过限额,单笔担保金额超过审批限额,暂不符合担保条件或特殊的担保项目原则上不予批准。
4.4、为防止在担保业务中发生过程失误,公司实行审、保、偿分离制度。即业务部负责对申请人的资信调查与评估,并对其准确性承担责任;担保部负责保后的管理与监控(包括跟踪调查),承担保后管理失误的责任;风控部负责代偿债务的追偿,承担追偿不力的责任。
5、内部稽核,离职审计
5.1、成立由公司监事为首的稽核部门,定期对担保部、业务部、财务部和风控部进行稽核。
5.2、稽核人员不参与对借款人的检查与评估,也不参加业务部的日常工作,以保持稽核工作的公正性。
5.3、担保项目的审批人员和业务负责人员包括担保贷款回收责任人在调离工作岗位时,由稽核部门对其履行现职情况进行审计,离任者必须对审计结果负责。
5.4、对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审批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担保业务的部门及人员,要根据本公司《担保业务管理规定》的有关条款追究其相应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追究其民事赔偿或刑事责任。
6、筹措基金,应对风险
6.1、为提高抗风险能力,公司必须根据第十二章《财务管理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从经营总收入中提取5%作为风险准备金,主要用于特殊情况下弥补亏损或意外损失的开支。
6.2、公司从年经营利润中提取代位代偿准备金,其计提公式为:代位代偿准备金 = 年末在保债务总额×提取比例的5‰ + 逾期担保债务总额×提取比例的5%。
6.3、每年从经营利润中提取10%左右的担保呆账准备金,用于弥补由于追偿失败而发生的损失。
6.4、向借款人按实际贷款金额的20%收取风险保证金。保证金的管理由本公司负责,主要用于借款人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时的支付。在借款人履行《借款合同》完毕后,退还本金给借款人。
7、坚持原则,落实反保
7.1、被担保人应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提供反担保措施,反担保抵押、质押物的条件必须符合《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在实施反担保时,本公司应根据担保金额大小及风险程度,确定并取得被担保人或反担保人的一种或几种反担保措施。
7.2、落实反担保物应把握的“五项原则”,一是易于变现的原则;二是易于评估的原则;三是易于执行操作的原则;四是易于抵押物登记的原则;五是易于触动受保人利益的原则。
7.3、申请人提供抵押物或质押物,应办理抵(质)押登记手续。抵(质)押登记资料包括:主合同、保证合同、抵(质)押合同、抵(质)押登记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等。办理完抵(质)押登记手续后,应取得抵(质)押登记部门发放的《他项权力证书》或经抵(质)押登记部门签章的《抵(质)押登记表》等证明文件。
7.4、不动产抵押率(按净值计算)不高于70%;动产抵押率(按净值计算)不高于50%;动产质押率(按净值计算)不高于50%;股权、债券等权利质押率(分别按投资额、债券面值计算)不高于70%。
8、项目监控,全程跟踪
8.1、一旦贷款担保成立,本公司从此开始承担担保责任,公司担保部和风控部包括担保贷款回收责任人必须对被担保人及其项目进行监控。要求被担保人如发生分立、合并,其财产权属或法定代表人变更时,应及时通知本公司和贷款人,并办理相关手续。
8.2、要核实贷款人贷款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要求被担保人专款专用贷款资金,并要求其严格按照《保证合同》和《借款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按季(月)向本公司如实报送财务报表及项目执行情况等资料。对担保期限超过一年的项目,由本公司、贷款人和推荐人(如有,下同)联合实行年检制度。本公司对连续三年以上信用优良的借款人,应对其实行银行授信制度。
8.3、要定期对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及贷款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调查。如发现被担保人未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致使资金流失或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本公司应及时与推荐人、贷款人和反担保人协商提出预防风险的措施,把贷款担保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8.4、担保部在监控和跟踪调查过程中,如发现被担保人的抵(质)押物的价值明显减少或有明显减少趋势;其财务状况极速恶化,现金流量匮乏;已陷于重大的经济、民事纠纷案件;或明显无还款意向等问题时,要及时向公司领导反映,并立即启动风险防范预案,采取补救措施,防止风险扩大。、优化品种,分散责任
9.1、增加被担保人数量,扩大受保面;增加担保品种,优化担保品种组合,是内部实施分散担保风险的主要途径。同时要控制对单个被担保人担保债务比例,用于被担保人担保保证金的基数一般不能超过本公司注册资本金的10%,如有超过原则上由被担保人承担。
9.2、建立贷款人、借款人与本公司共担风险机制。要明确贷款人与本公司对承担风险的比例(原则上为1:9),谨防贷款人因为有了本公司的信用担保而放松对借款人贷款审查和第一债权追讨的现象发生。
9.3、贷款人应履行主债权人的管理责任,应定期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对未能履行《借款合同》规定义务的,贷款人有权要求其提前归还贷款或停止支付尚未使用的贷款。
9.4、要充分发挥单个项目推荐人的作用,明确其权利和义务,要求其监督被担保人及反担保人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及时掌握被担保人计划执行情况和借款资金使用情况,监督被担保人按期还本付息。
10、强化措施,追偿债权
10.1、如果一旦发主代位偿债,公司风控部要认真审查被担保人是否提供了虚假申报资料;是否存在欺诈行为,贷借双方是否串通骗取本公司的信用担保和是否存在严重的信用问题和违法行为。对于贷借双方违法行为,应查明原因,追究其有关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10.2、代偿后,本公司应立即向债务人发送代偿款支付通知和代偿相关凭证,同时向反担保人发送履行担保责任通知书,并与债务人就代偿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承担、还款计划等达成协议,并签订相关法律文件,以落实本公司的追偿权利。对于已产生债权、债务纠纷,如有第三方申请的债务人破产案件经人民法院受理后,本公司应作为保证人参加财产分配,预先行使追偿权。
10.3、本公司在落实好对债务人的追偿权利后,为保证代偿资金的回收,尽量减少因代偿产生的损失,应加强对代偿项目的管理和控制,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行使追偿权。
10.4、定时分析和报告代偿项目的风险,掌握代偿项目的变化情况;对于不同债务人、不同的代偿项目要具体分析,采用合适的追偿措施;风控部要指派专人负责代偿资金的回收,对回收代偿资金有贡献者要给予适当奖励,对因不按担保程序或违反有关规定而给公司造成损失者,要对其进行经济和行政处罚。
四、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1、自有资金是担保机构信用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主要支柱
担保机构应严格按照财政部下发的有关自有资金运作的管理规定,对自有资金投资组合的投资策略、投资政策、信用质量、流动性、多样化、单一风险等应当有明确和严谨的规定。合理的投资组合为:
①至少20%的自有资本作为银行存款,不少于40%的自有资本作为国债投资;
②固定资本(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资本额的20%;
③现金类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50%;
④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65%;
⑤流动比率≥100%。
⑥长期股本投资(非上市)≤资本额的30%。
2、建立资本补充和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自身积累机制。二是完善增资扩股的机制。三是争取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署备用信贷协议等。四是责任准备金、风险准备金的提取要采取审慎态度,尽可能反映担保机构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和未覆盖风险的大小。五是尽可能争取政府的支持,对发生的代偿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
3、担保责任分担
对银行贷款提供部分担保时,要防止银行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约定银行通过银行帐户扣划的款项要按担保责任分享。要求被担保人只能在担保人的协作银行开户,担保机构要及时了解被担保人的资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