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2:5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

站在高高的山坡上,放眼向下望去:在那陡峭的山峰下,庞大的挖掘机正在发出阵阵的轰鸣,象足球场一般大小的块块料场正在山谷间诞生。各种巨大的现代化机械整齐地摆在施工场地的周围。这里,就是位居全国第三的“大相岭隧道”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出入口外,是一行行正在向远处延伸的高架桥柱桩桩孔。这是一项开辟历史纪录的国家重点工程,是一条单是隧

道和桥梁长度就占到整个路面长度40%以上的创纪录的高难度工程。

一百年前,英国人威尔逊曾在这里拍下了一幅幅的照片,在那发黄的、经过多次翻拍照片上,我们看见的却是一串串衣衫褛烂、身背茶包和食盐的“背脚”(“背脚”的名称和意思与“挑夫”类似),“背脚”们的肩背上背着沉重的大包物品,行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背脚”们手中拿着的是用于帮助行走和用于歇息的工具——“拐子”。在通常情况下,t字型拐子的上端横梁握在右手,拐子的中部被夹在“背脚”的左腋下,到了路不好的地方,“背脚”们会将拐子下端放于路面或比路面高一点的地方,以便随时用于稳定身体以免滑倒。在累了的时候,背脚们会把拐子的下端支在路面上比较结实的地方,然后将背上的重物放在拐子上面的横梁上,与两脚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三脚架,这样就可以松一口气。等到缓过劲来,又再重新上路。

三十年前,这里虽然有了公路,商品的长途运输已被甲壳虫一样的各式老牌汽车代替,但短途运输仍然离不开肩挑背扛。那时“拐子”依然是我家祖辈的家传。而如今,三十年前的公路已被大大拓宽并被浇铸成沥混路面,大得像火车厢一样的大卡车以及一辆辆漂亮的小轿车成串地在宽阔的公路上飞奔。再过几年,当高速路通车后,当前要花近两小时才能翻过的大山,将只需十分钟就可以从高速隧道中穿过。穿越大相岭,这曾是我青少年时代的一个梦,不曾想到,这个梦在今天已开始变为现实。

穿行在乡村的农家路上,当年肩挑背扛的农村人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载着人搭着贷的摩托车或小卡车从脚下的水泥路上擦身而过,阵阵音乐和歌声从各个贴着瓷砖配套着“龙门”的农家小院中传入我的耳鼓。路过一座座崭新的农家院落,不时地可以听见电话铃声在响起,从崭新的院门向里张望,常可见到农家客厅中彩电屏幕上的画面在不停地变换着五光十色的镜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这个在几十年前曾经被传为“共产主义”时代特征的典型写照,如今却成了一个谁都不以为是新鲜事物的“家常便饭”。

要说什么是新鲜事物,大约算得上的就是在几十年前谁都想不到的几件事,那就是如今的农民不但不上税,而且还能吃上“皇粮”。“农村低保”,“农村医保”,“农村养老院”,所有这一切,都主要是由人民政府的财政来买单。农民不但不上农业税,还能通过“低保”吃上财政,也能通过看病的发票间接地到财政那儿去报销,而且,如今正在兴建的农村养老院,让农民感觉到了“养儿防老”还不如靠人民政府养老来得可靠和实惠。所有这一切,是远至几千年,近到几年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在如今,这些事情却接而连三地变成了现实。

家乡几十年前成片的“茅草房”早已不知所踪,如今偶尔能看到的“茅草屋”却是商人们才刚刚新建起来的。更不同的是,现在的茅草屋再也不是民居之所,而是专门用于接待客人的休闲之地,此外,现在在茅草屋里吃饭和休闲的人,他们不是农民,不是因病致贫的困难户,而是一个个开着小车来这里“放松”和享受自然生活的人。

坐在家乡这条中国著名的在大河边上,望着正在一天天长高的水库大坝和钻进山里的电站机组,忽然想起三十年前我曾在这里目测着河流的宽度,用丢进河水的草把和石头测量河水的流速和水深,进而计算着这里应该建一座百万级以上的大型电站,而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明年,这座三百三十万千瓦的大型电站就将逐步蓄水并开始向外输送巨量的电能。

电力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全民用电潮,我的农村亲戚如今竟然也用起了电磁炉,比我这个现在身处城镇爱烧蜂窝煤的老古董还要先进一步。电力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大深山里的农村人也架起了卫星接收的天线,一家一户一口“锅”,彩电钻进山窝窝,dvd、不稀奇,租来碟子看戏剧,碟子上边没广告,一看就是四五集……

行走在这座古镇的街上,不时可以看到刚接回来还没挂上牌照的新轿车,街上的人们总是边走边打着手机,即便就是“拾荒人”也有个手机带在身上。据说,中国现有的手机和电话保有量已达近七亿部,这意味着除了老人和小孩,无论是哪个阶层的人,不是家里装有一部电话,便是身上都带着手机。当年曾经令人羡慕并为之惊叹不已的“大哥大”,如今一如几十年前男人身上的烟袋或女人头上的发夹那样不足为奇。

回到家里,坐在自己的电脑前,打开电脑并翻阅着一个个的网页,一幕幕的往事象电影般地从脑际中浮现:过去,现在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经济日报)

新合作化使农机化获革命性发展

□王鸿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机化经历了高—低—高的发展过程。前一个“高”,反映在广大农民和农业机械生产、使用、管理及科研领域对“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呼声和热情高,笔者曾经在军垦农场务农十年,并且有六年的时间使用农业机械从事耕作,亲身体验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亲眼目睹周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缺“机”而导致生产艰辛、生活艰难的情状。而这后一个“高”恰恰是由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催生的,这后一个“高”不仅体现在农业机械数量的提高,更重要的,一是体现在农业机械使用形式的质变,由完全集体所有发展到允许农民个人购买,又由农民个人购买、个人使用发展到形成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地使用农业机械。二是农业机械概念的外延的扩大,由耕种收割发展到耕种收割、运输、农副产品加工、以及林牧副渔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正如邓小平同志1980年指出的,广义的农业机械化,不限于耕种收割的机械化。三是农机市场的对外开放,一大批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进入了我国农村,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起点。

1978年以后,诞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同时,耕地小地块经营也限制了农机的使用和农机化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年,即使是大型国营农场农机化的进程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而农业机械是承载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道路,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而实践证明,单个的、小地块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可能充分利用当代新科技装备农业,不可能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农业也无异于空谈。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有组织化的生产。而中国广大农民对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人民公社”式的“一大二公”、剥夺个人物权的“公有制”组织形态依然心有余悸。发展农业组织化绝对不能再走“人民公社”式的路子。中国农民是伟大的社会阶层。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不断探索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大约20年前,我国河北保定等地区的农民就开始酝酿和发展了一批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农机协会。虽然这种“协会”在带领农民向组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探索作用,但是并不具有“法人资格”,往往成立得快也消亡得快。但是广大农民一直在探索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组织,全国各地出现的“农机银行”“股田制”“农机互助组”“农机合作社”等,是农民艰辛的探索的见证。

20世纪末,笔者在相隔二十年后再一次踏上东北大平原时,尤其在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意外地发现,一些地方并没有像人们传说的耕地分割得像“棋盘格”、农民牵着犁杖走的现象;恰恰相反,在全镇8200公顷耕地上看到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的玉米地,大型拖拉机正牵引着中耕机在除草……只是再没有看到当年夏锄时人们挥汗如雨、手握锄头除草的情景。

当时全国农产品价格下“浮”、甚至处于“滞销”状态,而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却有增无减。此前,当地也曾发生过粮食滞销和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但当地农民在党委和政府引导下,走“以农机化为先导、以规模种植为突破口、以大流通为载体”的发展路子,这个镇的长山村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机股份合作社”,并逐渐在全镇各个行政村推广。这种“农机股份合作社”具有“现代企业”的形态。农机股份合作社把除个人所有的集体农机具和库房进行资产评估后(123.5万元),按地

7、人3的比例折股到农户(每股300元,折合4117个股份),农民自愿入社。农机股份合作社把合作社社员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规模经营,全程进行机械化作业,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又突破了土地家庭承包的形成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的局限。农机股份合作社机械作业对社员农户只收取作业成本费,农产品归农户;对外作业收入则按股分配红利。全镇8200公顷耕地没有一块地撂荒,当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080元,比上年净增1580元。

2006年,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农业专业合作法》,无疑是对弓棚镇以及全国广大农民在新时期农业生产尤其推广和促进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创造的肯定和保护。弓棚农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促进了土地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土地实现了规模作业,既解除了无农机户的后顾之忧,又充分发挥了现有集体和个人所拥有农机的使用效率,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百公顷玉米全程生产成本仅48万元,亩作业成本低于全省43.27元,全镇机械化作业4000多公顷每年就可节约成本500万元。公斤粮成本仅0.27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24元,百公顷粮食纯利润24.6万元。弓棚农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还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为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可能。笔者2000年底再次到弓棚镇时了解到,弓棚全镇11个行政村,村村有农机作业队,共拥有52台大型拖拉机、21台大型收获机,513台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975台套,固定资产已经达到1200多万元。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合作社成为促进当地各业发展的“龙头”。全镇2.1万劳动力,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3000人左右,只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13%从事粮食生产,87%的劳动力转移到了二、三产业上,催生了畜牧业合作社的诞生。全镇千头以上的养猪场2个,规模养殖户2600户,500头以上的养猪户有27户,养鸡户1200户,日产蛋量1万多公斤。畜禽养殖促进粮食年“过腹转化”5万吨,每年还要外购粮食3万吨,消解了当时粮食降价的不利因素。畜牧业的发展又促使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向着工业和以畜产品销售、运输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镇的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牧业占到50%,农业只占9%,多种经营占18%,乡企民营占23%。第二、三产业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弓棚全镇的社会总产值中种粮收入只占了三成,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小城镇建设也有了相对充足的资金,城区改造、道路建设、市场规划以及文教卫生发展等城市化拉动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当时国务院一位领导视察弓棚镇时,盛赞这里出现的与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新五怪”现象:农业大镇,近九成的农民不种地;产粮大镇,年产粮8万吨不够用,每年还要外购3万吨;粮价下跌,农民收入逐年递增;生猪大镇,生猪不够卖,每年还要外购30万头;销售领域收入比生产领域高,卖猪收入比养猪收入高。

实现了这一步,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合作社的作用功不可没。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首当其功!

弓棚镇曾是吉林省国家级农业综合改革的试点镇。而弓棚镇10年前成立“农机股份合作社”无疑具有革命性和里程碑的作用,为使处于低谷的我国农机化得以有一个新的发展发挥了探索者的作用。如今,全国各地各类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已经遍布农村大地,全国农机化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革命性的发展阶段,至2003年,我国农村各类机械总动力已经超过了6亿千瓦。弓棚镇“农机股份合作化”促使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多业并举的局面,起码给人以三点启示。一是农业生产必须拥有智能化的生产工具,这是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突出标志。当前在我国农村,先进的农业机械就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放弃了发展农业机

械化,就是背离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也就无从落实。二是发展农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产业组织。农民、农业要走出孤立、封闭的小农经济状态,必须有与市场化发展相一致的专业分工明确、社会化协作广泛的社会合作组织,与农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经济组织同样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求,是实现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直至“三农”问题全部解决的必由之路。包括农机股份合作社在内的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利用率和解决无序化及扩大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农业生产必须借助先进的生产机械和经济组织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通过经济组织用市场规律合理调节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生产纳入市场化的轨道。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组织化、市场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实现了这“三化”,才能说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可喜的是,中央于2006年及时地出台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保护了农民的首创精神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在我国农村,各种农业生产和经营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我国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此文获征文二等奖)

第三篇: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人们的日子依然还是十分清贫,我家也不例外。像当时绝大多数农家孩子一样,我基本上只是在逢年过节时才能有新衣服穿,然而记得那时我却极讨厌穿新衣服。

小时候我的新衣服总是很肥大:上衣下摆垂到了膝盖,袖子包了手,裤脚在地上拖着可做扫把,穿在身上绊手绊脚的。每次穿新衣服时,我噘了嘴表示不满,母亲就安

慰我:你正在长个呢,到明年就合适了。我就信以为真,只盼自己快点长个,然而个子却总不见长。往往是磕磕绊绊过了几年,新衣服变成了旧衣服,才算合了体。我于是讨厌新衣服而喜欢旧衣服了。年幼的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亲总爱把我的衣服做得那么肥大呢?

后来我长大了一些,那肥大的新衣服穿在身上不仅仅只是不舒服了,而且还感到了别扭,我时不时会想到我的模样一定会是很滑稽可笑。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对新衣服就产生了一种抗拒心理。为此,我和父亲还曾发生了一次冲突。那是一年春节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件袄子,兴冲冲地拿回家让我穿上。那袄子里面铺着一层淡黄的绒毛,看起来很不错,对那时的农家来说,算得上是难得的奢侈了,但照例还是很肥大。我就坚持着不穿,父亲大为恼火,狠狠地把我训斥了一顿,说我不知道生活的艰难。我当时感到极端的委屈,为父亲的毫无道理。而今天回过头来想一想,我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

清贫的日子慢慢地捱着,变化说发生就发生了。不过就那么几年的光景,人们的生活变了样。我们家承包了村里的10多亩地,一年还清了超支,第二年买了一辆自行车,过了几年村子里通了电,我们家和很多人家又买了电视机,再后来有人买了摩托车,有人建起了小洋楼。乡亲们的生活真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随着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我穿新衣服的机会渐渐地多了,而父母给我或做或买的新衣服也合体了。因年龄的增长我也懂事了许多,幼时关于新衣服的疑惑自然消散了。

现在,我已做了父亲了,儿子有着一衣橱衣服供他挑选着穿,他不再有我曾经有过的烦恼,他烦恼的是我们买给他的衣服式样不够新潮与现代。看着儿子如今的幸福生活,有时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关于幼时新衣服的记忆,心中还会有一丝涩涩的感觉。可喜的是,现在一切都好起来了,我衷心地祝愿我的乡亲和普天下的人们: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强!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xiexiebang推荐)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出生在鄂中一个小山村里。三十多年来,我耳闻目睹了几辈故乡人的追求和梦想,五味杂陈,令人慨叹,特记之。

邻居哥哥读书梦

邻居哥哥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我记事时,邻居哥哥已读到了小学五年级。邻居哥哥长得白白净净,斯斯文文,读书特别厉害,学校大考小考,每次他都是拿第一。乡亲们都说,要是在旧

时,他肯定会考个状元来当。邻居哥哥还吹得一手好笛子,夜幕降临时,他常会拿起笛子来吹,曲调婉转悠扬,很耐听。

邻居哥哥兄弟姊妹四个,加上爷爷奶奶两位老人,一家人全靠邻居哥哥父母在生产队辛苦挣工分养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所幸的是当时读书费用非常低,邻居哥哥成绩又的确是太好,他才得以继续学业。五年小学读完后,邻居哥哥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初中。小学升初中是一道坎,因为家里供不起,邻居哥哥的许多同班同学都没能过去这个坎,回家务农去了。邻居哥哥家生活过得决不比别人家好,他父母内心巴望儿子能早点回来帮他们分担生活的重担,但儿子的成绩实在让他们开不了口,只能咬紧牙关继续支持邻居哥哥读书。

上初中后,邻居哥哥学习成绩一如既往的好,二年初中的学业结束,他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高中。这次邻居哥哥父母狠心作出决定:不能再读了,家里实在供不起了。邻居哥哥知道父母的难处,虽然内心极度渴望读书,他还是很顺从地接受了父母的决定。开学几天后,学校得知成绩第一名的考生没来报到,前来家访,劝说邻居哥哥父母让儿子上高中,最后总算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过了几天,邻居哥哥背上简单的行李,怀揣父母想方设法筹来的上学所需的二十多元钱,上高中去了。

但没过几天,邻居哥哥父母就后悔了,特别是他母亲,逢人就说儿子不听话,硬要上什么学,花了家里那么多钱。说到激动处,几至咬牙切齿。那时我已上了小学,感觉邻居哥哥并没有错,见他母亲那样,就觉得好象不是他亲妈似的,自家孩子聪明了难道还有错?!过了一个星期,邻居哥哥回家来背米,带点钱和腌菜,他母亲逼着邻居哥哥答应不再读书,并让他去学校要回了交的二十多元钱。邻居哥哥的读书梦就此结束了,跟随大人们一起下地劳动。邻居哥哥白晰的皮肤很快变得黧黑,笛子吹得少了,偶尔听到他吹,也是呜呜咽咽,充满了伤感。

后来,村小学缺教师,村里安排邻居哥哥当了代课教师,工作累,工资少,但他很知足。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家的经济条件好了,孩子们读书基本不再是问题。十多年过去,邻居哥哥教的一些学生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工作,回乡来风光得很。邻居哥哥打心眼里为他们高兴,但也隐隐的有一丝失落。最后悔的是邻居哥哥的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出息,想当初自己儿子的成绩那么好,如果坚持供他读书,一定更有出息,可惜世上没有了后悔药吃。

九十年代末,学校进行撤并,邻居哥哥被裁减了下来,从学校回到了家里,又开始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这时,村里兴起了打工潮,年轻力壮的都外出打工,邻居哥哥也外出了一趟,但因年龄大了,又无学历,转了一圈只得回来。回来不久,邻居哥哥出了车祸,受了重伤,虽被抢救过来,但落下了终生残疾,瞎了一只眼,跛了一条腿。

几年前我回乡下去,在进村的路上碰到一个佝偻着腰、瘦小干巴的人一瘸一拐的踽踽独行着,他与我打招呼,我惊讶的问他是谁,他答是邻居哥哥,我竟然一点也认不出他了。

堂哥致富梦

堂哥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大学落榜后,堂哥回家务农。和父母一起在地里辛勤劳作了两年,堂哥不安份了,他想,靠几亩农田吃饭是没问题了,要想发家致富,还得另辟蹊径。经过一番调查和思考,堂哥决定:到大队部开小卖部。说做就做,堂哥筹借了一笔钱,在大队部建了一间小屋,进来商品,小卖部热热闹闹开张了。那时山里人的经济意识还不强,堂哥的小卖部成了第一家。独家经营的小卖部生意相当不错,年底一算账,堂哥惊喜的发现,他一年挣了种地几年的钱。堂哥大受鼓舞,将赚到的钱投入再发展,扩大了小卖部的规模。堂哥的小卖部物美价廉,服务热情周到,将供销社的客人基本都吸引了过来。

看到堂哥的生意那么好,有村民也试着开起了小卖部,之后越开越多,一个小小的大队部,小卖部有了十多家。竞争力大了,生意不那么好做了,堂哥就将小卖部交给弟弟打理。

此时堂哥已有了新主意:买拖拉机跑运输。因为他看到农村的物资越来越多,对运输的需求量很大。不过这次堂哥的想法遇到了阻力,在农田里辛勤劳作一辈子的父母觉得儿子太冒险了,买一辆拖拉机要几万块钱,搞不好就打了水漂。但堂哥是个犟脾气,看准了的事八匹马也拉不回来。父母反对无效,只得任堂哥去折腾。堂哥将几年来小卖部挣的钱全拿出来,又象亲戚朋友借了一些,买了一辆神牛拖拉机回来,跑起了运输。事实证明,堂哥搞运输的路是走对了,几年下来,堂哥赚了个盆满钵满,比开小卖部强出了许多。

跑了几年运输,堂哥又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电视情节

本文作者:夏永旭 好范文原创投稿

电视情节

文/夏永旭

有了电之后,家庭里就逐渐开始使用家用电器。在赵本山大叔的小品里,手电是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之说成为了一时的笑谈,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尤其在我开始懂事的那个时候,我的家里就只有手电筒。使用电筒,是因为人民可以把电能储存在电池里,到

夜晚的时候可以开着电筒,宛然白昼一样办白天没有办完事情。那时候,乱使用电筒瞎照是要挨打挨骂的。但我依然固执地把电筒开着。把灯光向天上乱射,和城市里的霓虹灯一样。

在我记事的时候,县城就开始用电照明,是镇上一个叫富庆的电厂里发的水电。在县城里,主要就是这里的电供应着。但是,城里的人家每家每户都准备有蜡烛。因为水总是供不上,冲不动发电机,电也是时有时停,像是得了尿急的病人。停电的时候就用蜡烛替代照明。我的老家,还在照煤油灯。在油灯的灯光下,我开始了启蒙。城里的人说,用蜡烛照亮比煤油灯好,尤其是鼻子里没有黑黑的鼻子屎。我们当然也奢望能享受城里人的待遇,但那是不现实的,需要钱。对我们来说,能够每天晚上有油灯照就不错的了,不敢抱些不着边际的奇思妙想。

据我的父亲讲,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永善就开始有电视了,绝无仅有的一两台,是来测试信号用的。那时候,很多的人围着14英吋的黑白电视机,就像看外星来的稀奇怪物一样。一群人紧紧地围着电视机,拉起的圈子连风都吹不进去。

几十上百人围着一个只有14英吋的电视机,很多人是不可能看见电视的。也只是凑热闹,听一下声音而已,这也总让人非常的高兴。当然,在县城的电普及了之后,黑白电视也逐渐的走进了千家万户。

进城里去,可以看电灯,看电视。我们都喜欢去。在赶集的时候,当天去城里是要返回的。也只有从家里去城里到从城里返家的这段歇脚的时间,才有机会在姑妈家的沙发上规规矩矩的坐着看电视。电视上的每一个细节,回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事情。

后来我在进城的时候,看见了很多的彩色的画面,和忠诚的眼睛在现实里看见的一样。在黑白电视的年代,看见的事物总要让我们去甄别和对比。有些时候,怎么也想不清楚。即使是黑白的电视机,也在荧光屏上贴有一层薄膜,这让本来就黑白的画面变成了假彩色。

我们在更大一点的时候,表哥喜欢把我们带到电影院里去。让我感受到了音质和超大画面的享受。在那里,声音是多么的宏量,宏量得几乎震耳欲聋,但人民都忍受着,还说是享受。在宽大的幕布上,一个毛孔在屏幕上放大得让人恐惧,还以为是一个活火山口。

再后来,单调的电视节目再也不能满足于人们好奇的心理,被人们抛在了一边。很多的人时髦地走进了录象厅。在录象厅里,可以寻求看武侠片,枪战片,爱情片的刺激,这些都是我们非常愿意的,只要五角或一块钱,就可以在场子里看上半天,这可是打发时间的好去处。去县城的时候,表哥经常带我们去。等清场出来的时候,感觉到冷飕飕的,总觉得四面八方的枪口都对准我们,狙击手正匍匐着,随时枪声都可能打破宁静的夜晚。我们就是影片里的主人翁。街道上冷冷清清的,轻咳一声嗽,也能让清冷的街道上变得非常的响。过街的老鼠突然窜了出来,把我们吓的惊魂落魄,魂不附体。这才让我想起,所有的人都睡了,是因为我们看录象看得得意忘形,连具体的时间都忘记了。

退伍的老表,在过春节的时候来我家玩,还把电视和录象机搬到了我家来。那时候虽然不通电,但我家有柴油机,父亲就准备用柴油机旋转的飞轮做动力,带动发电机发电来卖给附近的人家。正在洽谈中。于是,老表就在村委会的楼上放录象。村委会离我家至少有一里的路程,我们就用电线把电从我家这里输送出去。这也为了让村民都相信,柴油机发的电完全满足于照明的。柴油机是单缸的,发出的电也就会和柴油机的频率一样,当活塞在汽缸里把喷油嘴里吐成雾状的柴油挤压燃烧的瞬间,电就要更亮些。在我进城市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这种踩着鼓点的方式就是城市里的人跳迪斯科的节奏。城市里这些游乐的东西都是从农村的生产生活中衍变而来的。

这算是过一个不一般的春节。以前的春节,大家都汇集到村委会,男人们打牌抽烟,女人们做针线活聊家常。只有我们这些知东不知西的孩子,不是人来疯一样从屋里跑进跑出,就是把压岁钱拿去买鞭炮放。在大人面前,总是佯装着自己的压岁钱是买东西吃了的。而今年,我的任务就是为老表卖票。录象票做得非常的简单,在切成带状的油皮纸上用印泥盖一个章。具体的场次,也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区别。

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在我卖票的时候,居然有人来诈票。他偏偏就是说给了我的钱,而我却偏偏就说没有给。僵持之下,也就当他买了票一样进去了。这让我很不服气。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遇见这样的事情。我们之间的理请包青天来也判不清,也就只有吃哑巴亏。

没有卖票居然还有理,我的大人们,却还在不停的道歉,就好象真的是我错了一样。

后来,村里有人买了电视机。那时候,还没有电,但用蓄电瓶。每天,都把电瓶背到有电的坝区去充好,下午的时候再背回来。我最记得,那时候的晚间的黄金时间放《雪山飞弧》,很多的人都跑上几里路去看。主人家的屋子里挤得水泄不通。我真不知道那里来的那么好的精神,居然愿意跑那么远去看每晚两集连播的电视连续剧,这让我现在一直都不理解。

在这个时候,很多的人家都想买电视机,也就是想用蓄电瓶来放。当把电视机搬来之后,才知道,原来不管怎么调整天线,都只能收到雪花和刺耳的流水声。当把室外的天线撑起来,还是不行,五米不行撑十米,不行还在往更高处加绑杆子。其实,只是想把杆子升高后,可以让天线看见县城里的发射塔。但都无济于事。

我们村子,是在录象带都几乎停止使用的时候才通电的。乡村的人民,实在是看不惯别人都照着电,用着电器,看着电视,就我们村子一到夜晚就瞎灯熄火的。在村里的组织下,按户按人出钱,终于把电接通了。有很多的人家,都有信号,但雪花都多。有时候看得好好的,电视上的影子就莫名其妙的扭,像跳秧歌似的扭了起来,而且还越来越意犹未尽似的跳得没完没了。

村子里终于安起了接收机。但只能看一个台。转发电视人的喜欢看什么,所有的人都得和他的兴趣爱好一样必须喜欢,因为你别无选择。最可怕的是天天接连看的连续剧他忘记了转,这让人可以很好地体会心急如焚这个词语的真切感受。

在看电视的时候,我最记得奶奶,她耳朵不好,是听不见里面说什么的,再加上她听不来普通话,她只知道里面的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很热闹。奶奶聚精会神地看着,当里面的画面切换了的时候,奶奶问我们,刚才看见的人去躲在那里去了,怎么半天都不出来?弄得我们笑得前仰后合。直到现在,奶奶还是没有搞清楚,那么大的盒子居然可以装那么多的人。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奶奶也总是陪我们看,但她打瞌睡的时候居多。

我的村子里挨家挨户都安起了“锅盖”,就是我们说的接收机。是用铝皮做的,按照一定的角度直接接收天上的卫星信号,这迈开了大山的阻挡。这让村里的人们,和城市的人民同步看上了电视。在村里,还可以接受到很多的周边国家的电视节目,虽然看不懂,但总是对他们的肤色和着装非常的感兴趣。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外。在我的老家,看见老外的机会相当的少,也只有在电视里,才提前的过了看老外的瘾。很多的老人都说,谁也没有想过还能在电视里看见老外,这让他们这一生感到非常的满足。

家里的电视看上一个小时就罢工了,这让习惯了白天忙得不可开交晚上看电视的父母想方设法就想换一个新的。其实,原来的电视修一下还勉强可以用的,但父亲极力的主张买一个更大清晰度更高功能更全的。少吃少穿都可以,不能没有电视。少了我们陪在父母的身边,也只有找一个不长脚的不会远走高飞的忠实的电视来陪着他们。父母需要的我们都给不了,也只有在看电视的时间中打发掉那些无聊的时光。我得感谢电视,是它陪伴着孝顺着我的父母。

更多文章,请看_夏永旭:在故乡与故乡之间 http://blog.sina.com.cn/xiayongxu28

下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演讲(电力系统)

    电力员工: 改革开放初期,**的电网是独立的,外来的电无法进来,所以只能靠小水电,供电极度困难紧张,经常是无电,缺电,工厂无法生产,居民无法照明,居民对用电紧张有“今晚肯定无电,明晚不......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演讲(电力系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电力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特别是经过近10年来大规模的农网改造,电力供电能力不断提高,电网建设日益完善,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户户通电,彻底摆脱了以......

    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精选5篇)

    (一)、衣我们小时候穿的,哪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呵。记得那时候,绝大多数同胞,一年也就三件衣服:春秋一个小布衫儿,夏天一个大裤衩,冬天一幅老棉袄。哪里有现在的秋衣、秋裤、乳罩和内......

    社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社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红花五月回忆三十年今年2008年,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伟大号召已经整30周年。30年前,那时应记得在广东深圳这个......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演讲(通用版)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30个年头,......

    农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30年过去,小水电连成了大电网一条小溪,一座小瀑布,拦成河坝后靠着一根大小不同的铸铁管,推动着10千瓦、或20千瓦、50千瓦……等装机容量不等的小水电,供应着每一座小水电附近的自......

    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共5篇)

    第一幕改华夏魄力有人说时间如流水匆匆而过。的确,回首往昔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载春秋冬夏,在慢慢的华夏文明史中30年可以说是稍纵即逝过眼云烟,然而对于生活在中国这片......

    党校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了我国30年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