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学常见100条名词解释
1.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磁砒、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3.健康:WHO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学健康观: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来反映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规律,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它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不同层次水平,包括健康平衡和健康潜能两个重要方面。
5.护理: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6.护理管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7.护理科研: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的内在规律,磁砒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更新。
8.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
9.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啪桫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10.小组制护理: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11.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护理始终由一名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
12.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方式。
13.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1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15.医疗保健服务:是医疗保健机构和专业人员为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手段,有计划、与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活动过程。
16.疾病(现代疾病观):疾病是机体(包括躯体和心理)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域炻而引起的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破坏和正常状况的偏离。
17.保健:是保护人体健康之意,是指为了提高健康水平而对个人或群体采取预防、医疗和康复措施。
18.医疗卫生体系:是指以医疗、预防、保健、医疗教育和科研工作为功能,由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机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19.医院分级管理:就是按照医院的功能和相应规模、服务地域范围和隶属关系、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等综合水平,将其划分为一定级别的等次的标准化管理。
20.病区:是住院患者接受诊疗、护理及修养的场所,也是医护人员全面开展医疗、预防、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
21.家庭病床:是指医疗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医疗需求,派出医护人员,选择适宜在家庭环境中医疗和康复的病种,让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在家人陪伴照顾下接受治疗和护理。
22.角色;处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这种地位相联系的权利与义务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模式化的行为。
23.患者:是指患有疾病,忍受疾病痛苦的人。
24.习惯性心理:患者的心理活动不能立即适应环境变化,需一个过度过程。
25.患者角色:是被认为适与患病的人的行为。
26.角色行为的缺如:患者没有进入患者角色,不承认自己是患者。
27.角色行为冲突:患者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本人患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而引起行为矛盾。
28.角色行为强化:患者安与患者角色,自主性受到影响和削弱,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产生退缩和依赖心理。
29.角色行为消退:患者适应患者角色后,由与某些原因,又重新承担起本应免除的社会角色的责任,而放弃患者角色。
30.护士角色:是社会所期望的适与护士的行为。
31.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为了医疗护理的共同目标而发生的互动现象。
32.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吸引与排斥关系,通过交往而建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距离。
33.护理学的理论:是在护理实践中产生并经过护理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性认识体系,是对护理现象和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
34.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35.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所组成的,客观存在的系统。
36.人造系统: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认为建立起来的系统。
37.复合系统: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的结合。
38.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流的系统。
39.封闭系统:与外界环境不发生这种交流。
40.动态:系统:是指系统的状态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1.静态:系统:是指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而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42.结构: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与顺序,反映系统的内在构成。
43.功能: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反映系统的外在行为。
44.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应。
45.压力:又称紧张或应激,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与他的需求所做的非特异性反应。
46.压力源;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磁砒个体产生压力反映的因素。
47.全身适应综合症:GAS任何刺激,都无法产生完全特异的反映,只是产生相同的反映群。
48.局部适应综合症:LAS发生在身体某一器官或区域内的反映。
49.心理防卫:指心理上对压力作出适当反映的过程。
50.适应:是生物体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能力,或促使生物体更能适与生存的一个个过程。
51.沟通:遵循一系列共同的原则,将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
52.语言性沟通:使用语言和文字进行的沟通。
53.非语言性沟通:不使用语言和文字进行的沟通。
54.神经语言程序(NLP):是一种沟通方式,其过程是在与患者沟通时,先达到协调,然后渐渐调整患者,使他从不舒适的状态过度到舒适的状态。
55.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视患者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患者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护理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56.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与特点的抽象概括,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范围,又称医学观。
57.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域斓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58.护理诊断:是关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映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59.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60.护理措施:是护士协助患者实现护理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规定了解决健康问题的护理活动方式与步骤,也称为护瞩。
61.护理计划:是将护理诊断、目标、措施等各种信息按一定规格组合而形成的护理文件。
62.实施:是将护理计划付诸行动,实现护理目标的过程。
63.评价:是将实施护理计划后所得到的患者健康状况的信息与预定的护理目标逐一对照,按评价标准对护士执行会程序的效果、质量作出平定的过程。
64.合作性问题:是指由与各种原因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生理上的并发症,是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检测并与其他医护人员共同处理以减少发生的问题。
65.医疗诊断:是用一个名词说明一种疾病或病理变化引起的症状、体征,以指导治疗。
66.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在其统辖范围幕衷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67.卫生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旨在保护人体健康,调整人们在与卫生有关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68.社会关系:就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69.护理立法:是以法律的形式对护理人员在教育培训和服务实践方面所涉及的问题予以限制,起始与20世纪初。
70.护理法:指由国家制定的,用以规定护理活动及调整这些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1.侵权行为:一般指对某人或许多人的人参权利不应有的侵犯。
72.犯罪:指一切触犯国家刑法的行为。
73.疏忽大意:是指不专心致志的履行职责,因一时粗心或遗忘而造成客观上的过失行为。
74.噪音:是指人们不需要和讨厌的声音。
75.安全环境:是指平安而无危险、无伤害的环境。
76.医源性伤害:是由与医护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损伤。
77.入院护理:是指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78.患者床单位:是指医疗结构内提供给患者使用的家具和设备。
79.出院护理:是指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80.人体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维持和掌握身体的平衡,以及人体从一种姿势变成另一种姿势时身体如何有效协调的一门科学。
8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其中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相对的滑动倾向时,就回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其运动的力。
82.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与轻松、满意、自在、没有焦虑、没有疼痛的健康、安掐状态中的一种自我感受。
83.卧位:是指患者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所采取的卧床姿势。
84.主动卧位:指患者自己采取的卧位。
85.被动卧位:是指患者卧与他人安置的卧位。
86.被迫卧位:是指患者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
87.卧位舒适:是指患者卧床时,身体各部处与合适的位置,感到轻松自在。
88.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89.疼痛:(NAHDA1978)个体经受或叙述有严重不适或不舒服的感受。
90.休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
91.睡眠:周期发作的知觉的特殊状态。
92.失眠:是睡眠形态紊乱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状态。
93.睡眠过多:指睡眠时间过长或长期处与想睡的状态。
94.发作性睡眠:是一种特殊的睡眠失调,特点是控制不住的短时间的嗜睡。
95.睡眠性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眠间发生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可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呼吸暂停两种类型。
96.活动受限(制动):指身体的活动力或任何一部分的活动由与某些原因而受到限制。
97.全范围关节活动(ROM):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来对此关节进行屈曲和伸展的运动,是维持关节可动性的有效锻炼方法。
98.等长运动:肌肉收缩而肌纤维不缩短,即可增加肌肉的张力而不改变肌肉的长度。
99.等张运动: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缩短,即肌肉长度改变因而肢体活动,因伴有大幅度关节运动,又称张力运动。
100.医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HAI),是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
第二篇: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体位引流:利用重力作用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流入气管、支气管排除体外的方法,其效果与需要引流部位所对应的体味有关。
大叶性肺炎:致病菌以肺炎链球菌最为常见。病原体先在肺泡引起炎症,经肺泡间孔向其他肺泡扩散,致使病变累及部分肺段或整个肺段、肺叶,又称肺泡性肺炎。主要表现为肺实质炎症,通常不累及支气管。
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和肿大的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合称为原发综合征。
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不同反应的现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支气管哮喘: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数病人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指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加,使右心房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至主支气管的肺癌,约占3∕4,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癌较多见。
Co2 麻醉:吸入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随之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也升高,因而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肺通气增加可使二氧化碳排出增加,使肺胞气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接近正常水平。但当吸入气二氧化碳分压增加超过一定的水平,肺通气量不能相应增加,使肺泡气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显著升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活动的抑制,引起呼吸困难、头痛、头昏、甚至昏迷,出现二氧化碳麻醉。
第三篇:护理学研究名词解释
1.护理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研究或评价护理问题,并通过研究改进护理工作和提高对病人的护理。也就是说用科学的方法反复探索护理领域的问题,并用以直接或间接税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
2.假设:指对已确立的研究问题,提出一个预期性的结果或暂时的答案,是研究者通过仔细周密的思考,根据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归纳推理,对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做出一种因果关系的预测。
3.自变量:指能够影响科研目的的主要因素,自变量不受结果的影响,却可导致结果的产生或影响结果。
4.依变量:指科研目的,它随自变量改变的影响而改变,也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研究中依变量是我们想要观察的结果或反应。
5.外变量:指某些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在科研设计中应尽量排除。6.信度:使用某研究工具重复测量某一研究对象时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7.效度:指某一研究工具能真正反映它所期望研究的概念的程度。反映期望研究的概念的程度越高,效度越好。
8.总体: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
9.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是实际测量值的集合。10.抽样误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相差称为抽样误差。
11.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也称几率。
12变异:同质的事物,各个体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13.计量资料:用测量方法获得数据,对各观察单位用定量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这类资料一般有度量衡等单位。
14.计数资料:将全体观察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再分别清点各组中观察单位的个数,这样得到的数据资料,就是计数资料。
15.等级资料:又称半定量资料。将全体观察单位按照某种性质的不同程度分成若干组,坍塌分别清点各组中观察单位的个数,这样得到的数据资料就称为等级资料。16.摘要:是论文内容高度概括的简短陈述,它使编辑和读者能够迅速和准确地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17.个案研究:针对个案护理的资料进行研究,了解资料的内涵,探讨未知领域或对新措施、新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写出论文的过程。
18.文献综述:是对文献资料的综合评述,指作者在阅读大量原始文献后对文献中提出或探讨的某些问题的进展情况,经过将各种资料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和评价,即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加上自己的观点而写成的一种专题性的学术论文。
19.文献:指记录有知识或信息的一切载体,其中知识或信息是文献资料的实质内容,载体是文献的外部形态。
20.文献检索:是以科学的方法,利用专门的工具迅速、准确、完整地查找所需文献的过程。
21.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知识,进而阐明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
22.量性研究:先规定收集资料方法,通过数字资料来研究现象的因果关系。
23.质性研究:研究者凭借研究对象的资料和研究者进入当事人的处境中参与分析资料,找出人类生活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共同特性和内涵,用文字描述报告结果。
24.预试验:也称试验研究,即在正式开始研究工作前先做的一些小规模的试验,目的为检查课题设计中有无需要修正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熟悉和摸清研究条件。观察法:由研究者通过观察研究对象而收集取得资料的方法。
25.测量法:选用测量工具收集科研资料的方法。
26.问卷调查法:研究者选用一些公认的量表或研究者自行设计的问卷,直接从研究对象处获得资料的方法。
27.关键词: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单词、词组或短语。
28.研究课题:是为了解决一个相对单一并且独立的科学技术问题而确定的研究题目。
29.研究项目:是为了解决一个由若干研究课题组成的、彼此之间有内在联系的、比较复杂而且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技术问题而确立的研究题目。
30.科技档案: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
31.研究设计:针对某项护理研究课题而制定的总体计划、具体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
32.实验性研究:又称流行病学实验或干预性研究,是研究者采用随机分组、设立对照组及控制或干预某些因素的研究方法。
33.概率抽样:是用随机的方法抽取样本,使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个体都有相同的概率被抽中。34.选择性偏倚:指由于被人选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人选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35.信息性偏倚:又称观察性偏倚,常发生于研究实施阶段,指研究中有关对象的或来自于研究对象的信息是错误的,因而产生系统误差。
36.混杂性偏倚: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混杂因素(外变量)的影响,缩小或夸大了研究因素(自变量)与疾病或事件(依变量)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做主,此时出现的偏倚。
37.护理研究论文:指按照护理研究设计方案,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完成某项护理研究课题而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并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后撰写的学术论文主。
38.研究:通过系统地、有控制地收集资料、反复地探索未知、客观地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活动,是一种有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知识,进而阐明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39.重测信度:用同一工具两次或多次测定同一研究对象,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40.知情同意:即研究对象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的目的、步骤、期限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便,并可以对研究者或医护人员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进行取舍。
41.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是先按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大的某种特征,将总体分成若干差别较大的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
42.偏倚:偏倚即系统误差,是指研究结果系统地偏离了真实情况。是研究中可以克服的。
43.抽样误差:随机抽样研究中,由于个体部差异所导致的样本值与总体值间的误差,它是不可避免的。
第四篇: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贫血Anemia】是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低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缺铁性贫血IDA】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病人进行全身照射、化疗和免疫抑制预处理后,将正常供体或自体的造血细胞经血管输注给病人,使其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甲状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TH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具有多系统损害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病。SLE病人血清具有以抗核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通过免疫复合物等途径损害各个系统、脏器和组织。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特异性、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当炎症破坏软骨和骨质时,出现磁的畸形和功能障碍。
【晨僵】病变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出现半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僵硬,活动受限,有胶黏的感觉,适度活动逐渐减轻,尤以晨起最明显,称为晨僵。
【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隐性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机体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导致机体发病。见于结核病,疟疾等。【病原体携带状态】至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在入侵局部或其他组织器官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但不出现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统称病原携带者。常因为其无症状与体征而未被发现、未被隔离,故其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隔离】将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便于集中治疗和护理,防止传染和扩散。
【消毒】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一系列方法,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措施。
【胆-酶分离现象】肝衰竭时因大量肝细胞坏死,ALT随黄疸迅速加深反而下降,称为胆-酶分离现象。【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所引起的慢性致病性传染病。
【偏瘫】一侧面部和肢体瘫痪,常伴有瘫痪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等体征。多见于一侧大脑半球病变,如内囊出血、大脑半球肿瘤、脑梗死等。
【交叉性瘫痪】脑干内的损害可出现病变侧的脑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痪,称为交叉性瘫痪。【感觉障碍】机体对各种形式刺激无感知、感知减退或异常的一组综合征。
【癫痫】是不同病因导致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发作性意识丧失的常见原因。
第五篇:妇产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1、双合诊:是盆腔检查中最重要的项目。检查者一手示指和中指涂擦润滑剂后伸入阴道内,另一首放在腹部配合检查。
2、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简称胎位.3、黑加征:妊娠6~8周时,阴道粘膜及子宫颈充血,呈紫蓝色,阴道检查子宫随停经月份而逐渐增大,子宫峡部极软,子宫体与子宫颈似不相连,称黑加征。
4、胎产式: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成为胎产式。
5、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人口的胎儿部分称为胎先露。
6、先兆流产:分娩发动前,出现预示孕妇不久即将临产的症状,称之为先兆流产。
7、分娩:妊娠满28周及以上,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到全部从母体娩出的过程。
8、生理性缩复环: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生理性缩复环。
9、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10、胎头拨露:胎头于宫缩时露出于阴道口,露出部分不断增大,在宫缩间歇期,胎头又缩回阴道内,称胎头拨露。
11、胎头着冠:当胎头双顶径越过骨盆出口,宫缩间期时抬头也不会再回缩,称胎头着冠。
12、产褥期: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
13、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及坏死的蜕膜组织经阴道排出的液体。
14、高危妊娠:是指妊娠期有个人或社会不良因素及某种并发症或合并症等可能危害孕妇、胎儿及新生儿或者导致难产者。
15、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宫内有缺氧征象,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者。主要发生在临床过程,也可发生在妊娠后期。
16、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为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17、异位妊娠:正常妊娠时,受精卵着床于子宫体腔内膜。受精卵在子宫体腔外着床发育时,称为异位妊娠。
18、前置胎盘:孕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处,其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时,称为前置胎盘。
19、胎盘早剥: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期剥离。
20、子宫痉挛性狭窄环:当子宫出现不协调性收缩过强时,子宫壁某部肌肉在各相关原因下呈痉挛性不协调性子宫收缩所形成的的环状狭窄,持续不放松。
21、子宫破裂:是指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于妊娠期或分娩期发生的破裂。
22、病理性缩复环:强有力的宫缩使子宫下段拉长变薄,而宫体更加增厚变短,两者之间形成明显的环状凹陷,此凹陷逐渐上升达脐部或脐部以上,称为病理性缩复环。
23、羊水栓塞:是在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肺栓塞、休克和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
24、产褥感染:是指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到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
25、前庭大腺脓肿:前庭大腺炎急性发作时,细菌先侵犯腺管,腺管口因炎症肿胀阻塞,渗出物不能外流、积存而形成脓肿,称前庭大腺脓肿。
26、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为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
27、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存在。
28、子宫脱垂: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
29、会阴: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
30、人工受精:是用器械将精液注入宫颈管内或宫腔内取代性交使女性妊娠的方法。
31、胎盘功能:气交,营养供,排胎谢,分激,防御,合成(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生乳素,雌,孕,酶)
32、宫缩特点:节律,对称,极性,缩复作用。自产原因:染色体异常。临表:停经,腹痛,阴流血。
33、胚胎早期死亡原因:滋养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不全。分娩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待产妇精神心理。
34、异娠临表:停经,腹痛,阴流血,晕厥休克,腹部包块。心脏处理:积极防治心力衰竭和感染。
35、先宫破临表:子宫形成病理性缩复环,下腹部压痛,胎心率改变,血尿出现。
36、羊水临表:休克期,出血期,肾功能衰竭期。因素:高龄初产,经产妇,子宫收缩过强,急产,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子宫破裂,破宫产。
37、产褥感染症状:发热,疼痛,异常恶露。宫颈癌典型症状:接触性出血。
38、自然防御:外阴,阴道,子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生殖道的免疫系统。
39、盆炎高危因素:年龄,不良性行为,下生殖道感染,宫腔内手术,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盆腔炎性疾病再次急性发作。40、卵巢并发症:蒂扭转,破裂,感染,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