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之歌--读《荆棘鸟》有感[精选]
生命之歌
——读《荆棘鸟》有感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横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年富力强的神父拉尔夫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但他爱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儿,美艳绝伦的梅吉,内心处于权力与爱情的矛盾挣扎之中,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以两位主人公为中心,展开了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各自的人生悲欢离合。作品情节生动,结构严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澳大利亚的《飘》之称,被《时代》杂志列为十大现代经典作品之一。
麦卡洛以一种平铺的文笔象在德罗海达上放牧一样纵横演绎了克利里家族及其相关人物的命运、生、死、痛苦和欢乐。其情节跌宕而不悖理,它以触摸历史的鸿篇巨制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真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荆棘鸟是一种奇特的生物,它一生只唱一次歌。从离开雀巢开始,便不停执着地寻找荆棘树。当它终于如愿以偿,就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和着血和泪放声歌唱。梅吉就是这样的女子。
梅吉一家在潦倒失意的时候远涉山水到德罗海达梅吉姑母家去,教士拉尔夫对这个小女孩十分怜爱,那年梅吉还小。而随着梅吉年复一年的成长,他们之间的感情也逐渐加深。可惜的是拉尔夫是教士,他们不能在一起。之后梅吉遇见了外貌酷似拉尔夫的卢克,在卢克的追求下终于便答应结婚,而卢克看中的只是梅吉的钱,所以婚后过的并不幸福。直到有一天她一直无法忘记的拉尔夫走进了她的生活,为她留下一个孩子也就是他们的孩子——戴恩。
折磨菲和梅吉的,源于对人间的爱。菲象一个自动陀螺一样从早到晚在厨房和后园子里转,疲劳得难以缓解,因为她处在一个收入菲薄的家庭,哺育了六个孩子,后来有添了三个,她昼夜不停地劳作、劳作,直到最后麻木,只当她失去劳动能力,到了风烛残年,才赢得她自年轻时就想要的闲适。
梅吉一生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为了深爱的人可以不顾一切,包括生命。就如同荆棘鸟一样,用尽心血谱写出一篇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歌。幼年的她被修女责打,被迫和小朋友分开。她为此痛苦过,后来又遇到了拉尔夫,哺育小哈尔,梅
吉都感到了上帝的仁慈。可是拉尔夫为了权力地位,背弃了他们的爱情,选择将自己卖给玛丽死去的灵魂和天主教廷后,梅吉的生活才陷入无底的黑暗。之后遇到外貌酷似拉尔夫的卢克,在卢克的追求下终于便答应结婚,而卢克看中的只是梅吉的钱,所以婚后过的并不幸福。她一心渴望要一个孩子,但是生下卢克的孩子并不没有让她有幸福反而更加思念拉尔夫,这以后,她对生活的态度与其说是一种热爱,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面对。后来她有了戴恩,那象是她所希翼的全部,事实上只是一种微薄的安慰。她对戴恩越喜欢,越衬托出她的孤单与可怜,爱的无力及失去爱人的虚空。她的灵魂只是在戴恩和拉尔夫死后才得到真正的解放。此时她的生命之歌才展现出最华丽的篇章。同时也因痛苦而分外悲伤。
拉尔夫一直追名逐利,他一生都在对梅吉的爱和权力中挣扎,他也谱写了属于他的生命之歌,他不仅自己活的痛苦,还给别人带来痛苦,所以没有人对他怜悯,即使是梅吉,如果爱情不包括怜悯的话。最终他在临死前才知道戴恩市他和梅吉的孩子,戴恩的死不得不说有他自己的原因,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他的生命之歌终于画上了悲剧的休止符。
读了《荆棘鸟》之后,我久久无法忘怀,如此凄美的爱情,让我不禁疑问在这个时代是否仍存在爱情。书里有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只要世上还有一双忠实的眼睛为我哭泣,便值得我为生命受苦。”是啊,为生命,为生存,为理想,为爱,甚至为个人喜欢的一些些微,我们就明明白白地,把荆棘刺进胸膛。我也深深的被荆棘鸟的精神所感动。传说中有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一切生灵的歌声都优美动听。从离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间放开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歌声响遏行云,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
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单纯美丽的梅吉爱上了神父拉尔夫,拉尔夫也深爱着梅吉。可是在宗教信仰下,拉尔夫一心向往着罗马教廷的权利,内心处于权力与爱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从而引发出一连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他是不能有爱的,他的一生只能献给上帝。在中国有一句古话,叫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拉尔夫懂得取舍,他选择了权利而非爱情。我为女主人
公而流泪,权利权利,在男人的眼中,向上慢慢的爬,永远都比身边的女人要重要,哪怕他爱的要死去。等到要死的时候或许会明白过来,原来失去的才是熊掌而并非鱼。
梅吉是聪明的,女人永远都是如此,总在扮演着荆棘鸟的角色。为了深爱的人可以不顾一切,包括生命。梅吉终于得达了拉尔夫,得到了他的孩子。我很可怜梅吉,与拉尔夫生了一个多好的孩子啊,完美的不象是人,到象是神。可这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她偷来的东西,终究还是要还给上帝的。上帝就这样,也嫉妒那个完美的孩子,从梅吉手中把他拿走了。戴恩死了的时候,我偷偷的擦拭着眼角的泪,戴恩很安祥的走了,许是寻找他的梦去了吧?
幸亏梅吉的女儿朱丝婷不象她的妈妈也不象她的外祖母。若她的爱情也象妈妈和外祖母那样,两个人明明相爱,却又不得不割舍掉那份情。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爱了不该爱的人。若命运就这么不停地轮回着转,从起点到终点,再由终点到起点,我或许会疯掉的。还好,尽管朱丝婷的爱情经历的时间漫长,可还是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有些爱情,就那么让人莫明其妙、摸不着头脑,可它来时却是那么妥贴、自然,结束时却也那样利索与果敢,就像梅吉和卢克的所谓爱情。梅吉是想要一个丈夫、一个家和几个孩子,卢克的梦想是一片肥沃的牧场,虽然这个愿望后来一度成为一个靠卖或者叫炫耀力量而谋生的流浪汉似的割甘蔗工或是制糖工,但他与梅吉结合的最初梦想则是一片富沃的牧场,而与梅吉的结合则可以让这个梦想提早儿几年实现。梅吉与卢克的爱与婚姻,充满了痛苦、分离与苦涩,与当初那喜悦的浪漫永别了,这期间还夹杂着羞涩与迟滞。于是,在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这个孩子的到来,是梅吉费苦心苦力而得来的),痛苦像飓风一样把梅吉击垮了,甚至在梅吉难产而濒临死亡的时候,卢克也未曾问过一句,卢克的冷淡与麻木让人心惊。这时候,神父,应该说是大主教拉尔夫,这个加上太阳光辉的“卢克”,“拯救”了梅吉,给了她活下去、把孩子努力生出来的无穷定力。精疲力竭的梅吉在产后几月后到麦特劳克岛度假,离开那潮湿的北昆士兰,梅吉的身体迅速恢复了健康;而大主教拉尔夫的到来,让这对久远就相爱的人的恋情猛地以性爱的形式爆发了。于是梅吉在拉尔夫走后,毅然决然要决定离开卢克,回
到她来的地方——德罗海达去;为他们的爱画上一个句号。当然,梅吉不忘记为她的贞节而补上了一次演戏似的疯狂的性爱。
有一种爱,让我们在精神与肉欲相互战胜中徘徊,却又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例如梅吉和拉尔夫红衣主教的爱,在梅吉是一个10岁小姑娘,在拉尔夫只是一个穷乡僻壤地的穷教士时;在拉尔夫从尘土中抱起小梅吉时,这种爱就开始了;这种爱是灵魂驯服后肉体的贴切;梅吉的姑姑、老太波玛丽〃卡森用一顶红衣主教的帽子让拉尔夫抉择,拉尔夫最终倒向了上帝,用玛丽〃卡森这本该属于克利里,即梅吉的一千三百万英镑登上了高级教士的行列,可对梅吉的爱却让他回来,最终在麦特劳克岛完成了灵肉的合一。梅吉对拉尔夫的爱似乎已经歇斯底里了,连嫁给卢克的原因都只是因为卢克长得简直是拉尔夫的翻版;她竭力从拉尔夫那儿得到了一个孩子,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后来又像拉尔夫那样投入了上帝的怀抱。
有一种爱,经历了多少孤独、怀疑、试探与不信任后才走到了一起,例如:朱丝婷和雷恩,疏远与逃避是他们惯常的,怀疑与生硬是他们生而惧来的,他们几乎分别是一个冷漠而独立的自我,一个不可能接受任何外加的个体,可这两个个体竟擦出了火花,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爱一旦诞生,就没有什么能阻碍它发展下去了,包括上帝和死亡。
“为什么在他回到德罗海达的时候,玫瑰花总是盛开?现在是10月,正当仲春,它们当然是一片怒放了。时令正对头。”上帝收回了戴恩,虽然是以一种壮烈而牺牲的方式,可这件事却带走了太多的爱,从拉尔夫那里、从梅吉那里、从克里利家人那里、从朱丝婷那里、从雷恩那里、从天主教那里,从这个世界那里……也许,地狱就是长期地被束缚在红尘之中。也许,我们是活着遭受地狱之苦。我就想像梅吉一样,全力以赴去追寻自己想要的想爱的。无论多么辛苦多么艰难,如荆棘鸟一般用最深刻的疼痛唱世界上最动听的歌。戴恩最后也作了教士,却在希腊度假时为救两个女郎被海水吞没了。这样的结局不是梅吉所想要的,但是她寻找到真爱,也付出了真爱,她不后悔。梅吉说: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谁都不怨恨,我不能有片刻的追悔。是不是该像她一样坚韧,勇敢。在不幸面前坦然地看自己曾经的幸福。
《荆棘鸟》,便是梅吉用生命谱写的歌。
第二篇:读《荆棘鸟》有感
《荆棘鸟》原是社团交换礼物时获得的,断断续续地读了一年,直到近期才有机会将它重新认认真真地再读一遍。倒不是觉得它叫人难以阅读,而是比起悲剧,我更偏爱圆满的结局,而《荆棘鸟》在我看来是关于爱情和信仰的悲剧。
从卷首语关于荆棘鸟的传说,到围绕着菲、梅吉、朱丝婷三代女人,在跨越两次世界大战、一次经济衰退的时间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以及其中夹杂着的对于战争、自然、移民的描写,总能触发关于爱情、亲情和宗教的思考。
菲由于未婚生子,不得不从贵族少女变成牧场的剪羊毛工帕迪的妻子,其中社会地位的转换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让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麻木而冷漠地面对生活,昼夜不停地劳作,直至帕迪死亡,菲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早就在多年的共同生活中爱上了帕迪。
梅吉作为被菲忽略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虽然有父亲和哥哥的陪伴,但是从生活到思想上都被拉尔夫关怀教导着,不难想象在最终少女情窦初开之时,梅吉爱上了拉尔夫。但是拉尔夫有自己的追求和野心,对于天主教会中至高权利的向往让他毅然放弃爱情,在人性和神性的煎熬中,即使他极力想要忠诚于信仰,却又屈服于内心的情欲,释放了自己作为人的人性。即便他努力克制自己对于梅吉的感情,最终还是隐秘地在一起了,并且从上帝那里偷来一个属于拉尔夫和梅吉的孩子——戴恩,然而戴恩还是被还给了上帝,痴迷于宗教的戴恩,在成为传教士后,为了搭救溺水者而亡。这样的结局就仿佛是上帝的安排,是一种循环和暗示,死亡成为了“罪行”审判和终结。
作为母亲,梅吉带着完全不同的态度面对她的女儿朱丝婷和儿子戴恩。戴恩是禁忌的产物,是梅吉对于拉尔夫的爱情寄托,她全心全意地爱着这个孩子。而对于朱丝婷,就如同自己的母亲菲忽略了自己一般,梅吉忽略了朱丝婷。或许是生活的时代发生了变迁,朱丝婷拥有着和母亲、外祖母完全不同的生活追求,她不再用一生去追求虚无缥缈的爱情,她更加渴望拥有对于未来的驾驭权,她寻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她最初用抵制爱情与婚姻的极端方式作为对于男权统治的社会的反抗,但是最终拥有那个愿意等待的雷恩,等待朱丝婷自己明白她会成为他的妻子的男人,而最终走向了世俗的幸福。
无论是菲的对生活的妥协,梅吉对生活的一点点的反抗,但在儿子去世后又信服了上帝,还是朱丝婷的顽强抵抗以及不将就,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这让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荆棘鸟,都渴望找到自己的荆棘树。有的人找到了,于是曲终命竭,有的人依旧还在寻找的路途中,在找到前绝不歇脚,而美好的东西总是要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虽说《荆棘鸟》不是什么恢弘巨著,但是依旧值得在闲暇时光中用来打发时间,毕竟个体不同,对书的见解也会不尽相同。
第三篇:读《荆棘鸟》有感
读《荆棘鸟》有感
陈时倩
20110304056
社会科学系2011级历史班
读《荆棘鸟》有感
荆棘鸟原本是产自南美的一种珍稀的鸟类,因其擅长在荆棘灌木丛中觅食,其羽毛像燃烧的火焰般鲜艳而得名。我小时候便听说过荆棘鸟的故事:传说荆棘鸟是自然界一种奇特的动物,他一生只唱一次歌。从离巢开始,便执着这不停地寻找荆棘树。当它如愿以偿时,就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流着血泪放声歌唱——那凄美动人、婉转如霞的歌声使世间所有的歌声刹那间失色了!一曲终了,荆棘鸟终于气竭命陨,以身殉歌——以一种惨烈悲壮塑造了永恒的美丽,个人们留下一段悲怆的绝唱。
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这只鸟,爱上它那美妙的歌声和伟大的精神。它是那样追求极致与美,它是那样奋不顾身地投向荆棘。也许,此时的它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吧!终于唱出了世界上最美丽的歌,终于圆了自己毕生的梦想。我觉得人生不过如此,要么就此沉沦、平平淡淡过完一生,要么就轰轰烈烈,挑战冰与火的极限。那样,人生才会有价值。后来我读了澳大利亚作者考琳·麦考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我被拉尔夫神父与梅吉那永远被禁止的爱情感动了,他们就如那荆棘鸟般一生都在为了彼此的爱情而饱受折磨,那种永恒与真挚使我久久无法释怀。近期,我重新读了这部经典之作,更吸引我的是考琳·麦考洛那浑厚、生动的写作手法,她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描绘得如此雄壮、伟岸,这让我深深的震撼了!然而,更重要的是,全书围绕着拉尔夫与梅吉这对苦情人所表达作者的某种意愿引发了我一些思考,并使我对人生,对爱情又有了新的认识。
从全书的背景、地点来看,该书描写的正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澳大利亚的故事。那是一个世界局势从未有过之混乱,各国交流从未有过之复杂,新旧交替十分激烈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与观念非常轻易地受到改变,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而人们的生活也最为艰苦,特别是穷苦人。他们要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活是最脏最累的,而得到的只有那一丁点儿报酬。在他们的孩子上学后,孩子们还要经常遭受修女的打骂、侮辱,在来到德罗达海后这种情况也难以得到很大的改善。德罗达海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地方,“这里有起伏的丘陵,但除此以外,再也没有什么能使人联想起故土东西了。一切都是灰蒙蒙、黯苍苍的,甚至连树也是这样!强烈的阳光已经使冬小麦变成了银褐色,越陌连阡的麦田迎风起伏,唯有那一片片稀疏而修长的蓝叶树木和令人生叹的灰蒙蒙的灌木丛隔断了这一望
无际的春色„„这是一片可怖的、毫无遮挡而又广漠无垠的土地,没有丝毫的绿色。”“日薄西山的时候,基兰博到了,这是一个陌生的小地方,一条满是尘土的宽阔街道的两边,摆列着摇摇欲坠的瓦楞铁皮顶的木房子,没有树木,令人厌倦。西沉的夕阳给万物涂上了一片金色,赋予这个城市皆为短暂的金碧辉煌的尊严„„”就是这样一个荒凉、苍寂的城市,一段凄美哀婉的恋情产生了。
拉尔夫,一个所有女人心中的神。“他表情淡漠,他那件黑色长法衣使他显得像一个古时候的人,仿佛他不是像常人那样用双脚走路,而是像梦幻中的人,飘然而来;扬起的尘土在他的周围翻滚着,在落日的最后余韵中显得红艳艳的。”这是他的出场,神一般的人物,有着英俊的相貌,优雅的姿态,修长的身材,是被玛丽·卡森称为世界上最英俊的男人。无数的女人对他深情款款,甚至是连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玛丽·卡森都想得到他。而他偏偏不予理睬,甚至是厌恶。这也许与他的母亲有关,书中隐晦地提到了拉尔夫的母亲曾经引诱过他,所以他对女性几乎是深为厌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奉为神的男人却喜欢上了一个比自己小十八岁的女孩,并爱恋一生,不得不说他是个深情又专情的男人,我觉得这是十分可贵的。梅吉,有着柔软浓密的金红色头发的女孩,面容姣好美丽,一双灰色的眼睛,勤劳、坚强、温柔,包容、兼具了女性一切良好品质。毫无疑问她是一个极为动人的女孩。拉尔夫一开始就爱上了她那美丽的头发。后来,在玛丽的设计下,拉尔夫屈从了自己的政治野心,把克利里家应该得的一千三百万英镑给了教会,这使他万分痛苦,在与梅吉相吻后饱受折磨地匆匆离开德罗达海,而梅吉最美的青春也在慢慢开始。几年后,梅吉家中遭遇不幸,拉尔夫正巧赶来,两人又重新陷入了人爱情的漩涡而无法自拔,可是拉尔夫无法放弃自己的信仰与前途,舍梅吉而去。梅吉在苦苦等待下嫁给了一个与拉尔夫很像的人——卢克,可她并不爱他,而卢克在婚后并未能旅行一个作为丈夫的职责,他与梅吉结婚不过是为了梅吉丰厚的嫁妆,梅吉在他身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于是她又重新陷入了痛苦。在她生产的时候,拉尔夫赶来了,梅吉哭着对拉尔夫说,自己就是荆棘鸟,而拉尔夫就是荆棘,刺得她痛彻心扉。梅吉在绝望中去了一个小岛渡假,希望治愈身心的创伤。最后拉尔夫也去了,两人终于尝到了爱情的禁果,那段时光是两人一生中最幸福美好的日子。然而,美好的东西最易消逝。在度过了短暂的几个星期后,拉尔夫得走了,这次梅吉并未很伤心,因为她已经得到了自已想要的——拉尔夫得的儿子。她给孩子取名为莱恩,是她自己与拉尔夫名字的合并。莱恩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英俊的他很像他的父亲,并十分崇拜他的父亲,然而,他并不知道拉尔夫主教大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在他十九岁那年他向母亲要求去当一名教士,梅吉觉得极为讽刺——从上帝那儿偷来的注定要还给上帝,就让拉尔夫最终拥有他吧!这毕竟是他的孩子。而拉尔夫并不知道也不愿意相信莱恩是自己的孩子,在莱恩为救两个落水女子是不幸溺水而亡,梅吉痛苦万分,愈加绝望。而在拉尔夫知道了真相后,悔恨、痛苦席卷而来,七十一岁的拉尔夫死在了梅吉的怀中。两人都是荆棘鸟,都是彼此心中最长最尖的荆棘,不管再痛依然奋不顾身地扑向那永远被禁止的爱情,只为唱出世间最美妙的歌声。
羡慕梅吉在童年以至青年有一个如父如母如兄的爱人。除十岁到十七岁那段美好时光,梅吉与拉尔夫相见不过五次,这五次不超过一百天,他们的相见需要六十年的时间去磨合,抚平。从上帝那儿偷来的注定要还给上帝——爱情的牺牲。荆棘鸟一生都在寻找那根最长最尖的荆棘,只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唱出人世间最美妙的歌声。那歌声柔如水,淡如风,轻如月,醇如酒。当七十一岁的拉尔夫死在梅吉怀里时,也许两人都化身为荆棘鸟,完成了生命的洗礼。刺入胸膛的鲜血是那样的瑰丽绚烂,上帝也无法阻止你们相爱,因为血可以洗刷一切,那是值得的!
第四篇:读《生命之歌》有感2
读《生命之歌》有感
我今天在老师家读了一篇作文,名叫《生命之歌》。讲述了南美洲的一件事。
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像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里明眼的巴西向导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些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可万万没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坐以待毙,竟开始迅速团成一团,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一会儿就冲进了河流,可外层的蚂蚁英勇牺牲了。
这个故事高数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至死也不松动分毫,就像蚁国英雄一样,如果不这样,那蚂蚁就会都被大火给烧焦。
我要向蚂蚁学习,学习它们那舍己为人、大公无私、至死也不松动分毫的精神,我感到原先那种“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
第五篇:读《青春之歌》有感
读《青春之歌》有感
《青春之歌》写了“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地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