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师大研究生培养经费管理办法[定稿]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研究生培养经费管理办法(暂行)
研究生培养经费是鼓励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多参与相关专业学术活动,促进研究生学术能力和提高研究水平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规范研究生经费管理和报销流程,避免误报、漏报和虚报等现象,现制订本办法。
一、经费管理原则
1、公平管理原则。每位硕士生所享有的经费总额一样,支出的过程透明公开,且以经费开支单为底,接受群众的监督。
2、专项管理原则。研究生经费只能专项专用,不得挪为它用,保证研究生培养经费真正用于研究生的正常学术开支,杜绝谎报、多报和虚报等现象。
3、规范管理原则。研究生经费报销需遵循下述严格的报销流程,手续必须规范,不得私自代领导或导师签字,否则将严处。
二、经费来源及额度
1、经费来源:研究生入学资格确定后由校研究生处统一下拨。
2、经费用途:研究生培养经费正常开支,主要包括参加学术会议(路费/会务费)、发表或出版学术论文(版面费)、出外开展学术调研活动(路费/)、购买专业书籍(书费)以及毕业论文盲审(盲审费)等。
3、经费标准:840元/ 年/生,三年共计2520元。
4、报销时间:每生可于研三毕业前,论文送审(盲审)后进行报销,大概时间为每年4月中旬,报销持续时间为两周左右。
三、经费报销流程
(一)请各专业负责人于报销期限内至辅导员处统一开具“经费开支申请单”(下称三联单),三联单上需同时有辅导员和学院领导(洪明教授)签字并加盖学院公章方可进行报销。
(二)请各专业负责人统一至辅导员处领取“福建师范大学旅差费报销单”(一人一份,复印有效)和“市内交通费报销单”(一人一份,复印有效)。填写注意事项为:
1、报销单位填: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出差事由填:调研。
3、单位领导签章:报销单填完后请专业负责人收齐后统一交由洪明教授签字。
4、报销人及职务填:本人姓名即可。
(三)请每生自行收集并整理发票,大致如下:
1、每生报销的发票必须是盖有国家税务局监制或地方税务局监制的正式发票,非正式发票一律不能报销。
2、飞机车船票:飞机票不能报销,火车票和汽车票必须是往返的发票,往返时间间隔不能超过一个月,往返起点和终点需对应,如福州——莆田——厦门、厦门——莆田——福州。其中火车票背后须有本人和导师签名(若是卧铺火车票,缺导师签字只能以硬座报销);汽车票背后须有本人和另一位同学的签名,并将相关发票整齐地粘贴于A4白纸上(白纸可对折撕半粘贴)。
3、赛尔网络费:一般是限制于校内网络且必须是赛尔的正式发票(若是收据可去网络中心换正式发票),且每张发票背后须有本人和另一位同学的签名,后粘贴于A4白纸上。
4、论文版面费:需要对方出示的正式发票和论文用稿通知(若是纸质通知须加盖对方出版单位的红印章;若是电子通知须签有导师“情况属实”的字样和姓名),且发票后须有本人和另外一位同学的签名。
5、购买书籍费:除正式发票外,还需要有小票(超市机打或淘宝网出示的购物清单等),且每张发票后须有本人和另外一位同学的签名。
6、打印复印费:须有正式发票和详细的论文制作清单,且发票和清单上的印章需对应一致,正式发票背后发票需有本人和另外一位同学的签名。
7、论文送审费:论文送审费和匿名盲审费将在受审同学账户上依次扣除,具体金额将在论文送审名单确定后及时公布。
8、学术会务费:若是有出去参加学术会议的会务费可在“福建师范大学旅差费报销单”上如实填写,背后须有本人和导师名字。
由于财务报销发票种类众多,该办法无法全部穷尽,故若出现其他特殊情况,请另行咨询。
(四)财务报销
所有发票整理完毕后,请持相关发票和三联单至新校区财务处一楼处取号排队报销。(周三下午不办理)
友情提醒:
1、请务必携带好所有票据,票据金额宜多不宜少,所报销的金额以三联单上所开金额为准;
2、最好每张票据后都签有导师姓名,防止手续不全。
四、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暂行),最终解释权归教育学院学生会所有。
第二篇:贵州大学研究生培养经费管理办法
贵州大学
研究生培养经费管理办法
为了合理使用研究生培养经费, 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加强研究生培养经费的管理, 规范研究生培养经费的使用程序, 切实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结合学校实际, 制定本办法。
一、经费管理
(一)学校研究生培养经费是指各培养单位(学院)直接支配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包括两类:第一类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和定向招生的研究生培养经费,经费来源于国家拨款;第二类为自筹和委托培养研究生培养经费,经费来源于自费和委托单位所交的委培费。
(二)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和定向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研究生院每年从研究生教育经费预算中, 按本办法规定的使用额度划拨到研究生所属学院, 由学院审批, 各学位点导师实额使用。
(三)自筹和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经费, 由研究生院每年从自筹和委托培养研究生所交学费中, 按38.5%比例划拨到学院, 1.5%留在研究生院作研究生培养基金,用于研究生公共课程建设、优秀导师奖励、研究生管理奖励、研究生精品课程奖励、实验课程建设、研究生助管经费等。
(四)学院再按本办法规定的使用额度进行审批, 并分配给各学位点导师使用。划拨到学院的38.5%经费中,各培养单位可适当留一定的经费作为研究生管理经费,但必须保证用于研究生本人培养经费不低于自筹和委托培养研究生所交学费的35%。
二、经费使用额度
(一)非定向和定向研究生培养经费使用额度
1.哲、经、法、文、史、管科类非定向和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经费使用
额度为生均7000元,其中第一、二学年培养费各2000元,第三学年学位论文答辩费3000元;理、工、农科类非定向和定向表示研究生的培养费使用额度为生均8000元,其中第一、二学年培养费各2500元,第三学年学位论文答辩费3000元。
2.哲、经、法、文、史、管科类非定向和定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经费使用额度为生均3700元,其中第一、二学年培养费各900元,第三学年学位论文答辩费1900元;理、工、农科类统招和定向表示研究生的培养费使用额度为生均4100元,其中第一、二学年培养费各1100元,第三学年学位论文答辩费1900元。
(二)委托和自筹研究生培养经费使用额度
各学科委托和自筹博士、硕士研究生每年的培养经费使用额度应不低于其所所交学费的38.5%(含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费),保证直接用于研究生本人培养经费不低于35%。
三、经费使用原则和范围
(一)经费使用原则
研究生培养经费必须以节俭高效为原则,严格依据各硕士点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用,直接用于研究生课程教学和科研活动。
(二)经费使用范围
(1)教学科研所必须的器材和耗材;
(2)必须的调研出差、教学实习;
(3)导师带领下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
(4)教学科研所必须的资料、书刊等;
(5)研究生院组织的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等;
(6)研究生发表论文需交的版面费;
(7)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制作及复印费用;
(8)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所涉及的一切费用。
四、购置器材、书籍的有关手续
(一)使用培养经费购置器材,应按学校规定,由校资产处办理相关手续;
(二)使用培养经费购置书籍,应归所在学院资料室,由所在学院资料室办理登记、借用手续。
五、经费使用程序
(一)研究生院按每年上半年在校生人数,分将应拨款金额划拨到相关培养单位,由各培养单位领导签字向财务处借款。
各学院根据经费使用原则和计划,按学位点填写请款单,由研究生院审批后向计财处请款,按本办法规定的使用范围和规定额度使用;
(二)培养经费使用后的所有票据交各学院分管院长审核签字,汇总后报校计财处办理结算培养经费手续。对无手续或不符合本办法规定培养经费使用范围和额度的用款,各级审核人应拒绝签字,校计财处不予结算。
六、研究生院每学年向研究生调查一次各学院研究生培养经费使用情况,如果
研究生反映培养经费使用有问题,计财处、研究生院将对研究生培养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确实有违反研究生培养经费使用的单位,研究生院将向全校通报,并对其今后研究生培养经费使用实行严审。
七、本办法自2005年4月15日起执行,原《贵州大学关于研究生培养经费使
用和管理办法》(校发[2003]64号)停止执行。
八、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贵州大学
二00五年三月十五日
第三篇:西北师大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
西北师大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
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招生工作
一、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须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其他专业一律不得招生。
二、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一)必须是有较丰富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经验的副教授以上的教学、科研人员。
(二)有公开出版或内部发行的著作,或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过较高水平的论文,或有对国民经济建设及对中央、省、市领导的决定作出贡献的研究报告。或主编、参加过全国性通用教材编写工作的教授、副教授、科研人员。近年来缺科学研究成果,现在又不从事或指导研究工作的,不能担任指导教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须经学位委员会审定。
三、研究生招生计划由系上根据各专业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和指导力量,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制定。
四、研究生的录取工作
(一)研究生的录取工作要贯彻保证质量、稳步发展的方针,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确保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
(二)研究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教委、省招办制定的录取原则和本院考生的成绩提出录取标准的初步意见,提交校学位委员会讨论确定。由指导教师根据录取标准和复试成绩提出初选录取名单,经系主任审核报校长批准,正式录取。
研究生培养工作
一、制定培养方案的要求
(一)招收研究生学科、专业,须在新生进校第一学期结束前,认真制定或修订出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送系主任审定后,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查,经校长批准后执行。
(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要确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规定研究生的必修课及其学分、考核方式、方法、拟定培养方式、方法,对研究生的教育实习、社会调查、校外实习、劳动和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等做出全面安排。
(三)指导教师要在研究生入学后三个月内,根据培养方案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本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制订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内容包括对各门课程的要求,学习指导的方式,考核期限和方法,学位论文及教育实习,社会调查等。
二、研究生的培养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科学研究工作。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各系要根据本系的具体情况,尽量统一安排各专业的基础课和相同专业各研究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尽可能地开设选修课。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指导教师至少要讲授一门专业课。
四、讲授为主的研究生课程,要注意采用启发式,以培养他们独立钻研的能
力;以自学为主的课程,任课教师要定期为他们答疑,一般至少每两周答疑一次;以讲座形式为主进行学习的课程,每位研究生一学期至少作报告一次。
五、各学科、专业各研究方向的开课计划,须由各系征求导师的意见后制定,并填写《西北师大学科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计划表》,经主管系主任审定后,报学校主管部门,此表要在研究生入学前两周内制定完毕。
六、研究生的必修课都应制定教学大纲。提出参阅书目和文献资料目录。
七、各系要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的校内学术活动。研究生外出参加学术交流,须经指导教师提出,系主任审定批准。
八、研究生外出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要事先提出计划,拟定工作提要或调查提纲,经系主作审批后,方可进行。结束研究后要写出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交指导教师审阅。
毕业论文工作
一、硕士生应在第四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提交论文工作计划,并向指导小组或教研室做开题报告。经讨论,确认选题对头,计划切实可行者,方可开展论文工作。论文工作计划交学校主管部门备案。
二、毕业(学校)论文的选题原则:
(一)选择具有实际应用或理论意义较大的课题。
(二)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教师的特长,既要考虑选题的先进性,也要考虑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条件能允许的程度。
(三)确定选题前,要基本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发展动向、趋势和新成就,弄清研究课题具备的价值。
三、毕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一)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一定的新内容,新见解,做到观点基本正确,准确无误。
(二)实验数据和结论要真实可靠。对结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分析要阐述清楚。
(三)论文一般不超过三万字。论文摘要三千字左右,并要有外文摘要。
四、毕业(学位)论文的审查和指导
系主任要定期检查论文进展的情况,学位论文初稿写成后,在系组织一次学术报告。
五、毕业(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
(一)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后,由导师评审并作出评语,在答辩前填入毕业论文答辩情况表。
(二)答辩前两个月,由研究生所在系(所)聘请与论文有关学科的专家评阅论文,论文评阅人一般为两名,其中一位应是外单位的专家,要聘请该学科领域里造诣较深,近年来在科学研究有成绩、责任性强、学风正派的专家作为论文评阅人。
(三)指导教师和论文评阅人在审查论文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阅,写出评审意见:
(1)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和科学价值。
(2)论据是否充足、可靠。
(3)是否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技能。
(4)其他优缺点及论文是否达到毕业和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提出可否提交答辩的意见。
(四)论文评阅人可以同时是答辩委员会的委员,也可只作为论文评阅人。答辩前论文评阅人的姓名和评审意见,应对研究生保密,并密封传递。
(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为三至五人,应用一名以上校外专家,指导教师可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
(六)在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一周内,系研究生工作干部,要将填写好的《毕业论文答辩情况表》一式三份和研究生业务档案交研究生主管部门,依此颁发毕业证书。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另将《毕业论文答辩情况表》和论文摘要复印二十三份,论文三份送交学位办公室。
(七)有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和学位答辩可一次通过,必要时也可以分开进行,无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要先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再向有关单位申请学位。
(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应在第六学期的六月份以前进行完毕。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者,应陈述理由,提出延长期限的申请,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有效。
第四篇:福建师大地理试题(定稿)
历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02~07)
导师朱鹤健 杨玉盛 曾从盛 仝川
2002年自然地理学
一.简答题(54)
1.简述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6)
2.简述李四光地质学包括哪几种构造体系?(6)
3.大气降温过程有哪几种途径?(8)
4.简述大气经向三圈环流中的信风环流圈(Hadley 环流圈)的形成过程(6)。
5.拉梅奇(Ramage,1971)所绘制的全球季风分布图,其判别季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8)
6.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6)
7.简述地球上水循环的“海陆循环”过程。(6)
8.简析绿色植物对美化环境有哪些主要作用?(8)
二.论述题(46)
1.试论述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基本特点。(15)
2.简析我国土地沙化的基本情况,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特别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3.试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18)
2002年 中国自然地理
一.简答题(67)
1.中国的气候特征。9)
2.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9)
3.中国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变化。6)
4.我国水系内外流域的分界线。9)
5.我国生物海岸的类型及分布。4)
6.四川盆地的地貌分区。9)
7.云贵高原的区域特征。8)
8.秦岭--淮河以北温带土壤的干湿带性分布规律。9)
二.论述题(33)
1.第四纪以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18)
2.西北地区区域开发与整治的主要方向
2003年 自然地理学
一.简答题(82)
1.地球表面有那些特征?(9分)
2.什么叫三圈环流?它是怎样形成?(12)
3.简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12)
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怎样流动的?(12)
5.马克耶夫亚欧大陆理想自然带分布有哪些基本特点?(10)
6.自然区划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什么是自上而下的方法?(15)
7.什么叫自然综合体?(6)
8.什么叫生物多样性?(6)
二.论述题(68分)
1.试述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19)
2.简述土地评价的对象,原则与方法。(19)
13)
3.如何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试举例说明。(30)
2003年中国自然地理
一.简答题(90分)
1.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9)
2.极锋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9)
3.我国南北走向山脉的名称及东西两侧的地势差异。(9)
4.西南区地貌的主要特征。(10)
5.长江中下游区的地貌分区。(10)
6.大陆岛的形成原因及我国大陆岛的分布。(8)
7.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方案。(9)
8.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9).松嫩平原主要的农作物品种及意义。(7)
10.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10)
二.论述题(60分)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30)
2.长江治理,开发的主要措施和成就。(20)
3.我国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和性质有哪些特点。(10)
2004年 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太阳总辐射 2.饱和水气压 3.反气旋 4.河漫滩 5.河网密度 6.径流深度 7.阳离子交换8.老成土 9.生物群落 10.地域分异规律
二、论述题
1.试分析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地质因素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2.下图显示处于中小地形的三个不同地貌部位(1)(2)(3),分析各个部位的处境特点,及其对土壤和植被发育的影响。
3.分析海陆分布态势为什么导致由沿海向内陆的自然景观表现出规律性的地域分异,并举出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4.分析地域分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与垂直带性的关系。
2004年 中国自然地理
一、名词解释
1.喀斯特地貌 2.红树林海岸 3.伏旱 4.东海沿流 5.醉林 6.砖红壤
二、简单题
1.我国气候有哪些基本特征?
2.我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海陆分布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形成有何影响?
4.简述我国四大盆地的基本特征?
5.简述我国植被和土壤的纬向地带性规律。
三、论述题
1.南水北调是改造大自然的宏伟工程,分析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我国的土地资源
2005年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地潮区 2.赤道锋 3.降水变率 4.潜水 5.河流劫夺 6.海蚀穴 7.土壤潜在酸度 8.土壤诊断特性 9.生物多样性 10.立地(相)
二、论述题
1.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2.何谓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那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3.述气候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4.请按照地域分异规模的大小,依次叙述非纬度地带性规律的主要表现、成因和相应的分异尺度。
2005年中国自然地理
一、名词解释
1.雅丹地貌
2.平原海岸
3.鞍山式铁矿
4.华南准静止锋
5.红壤
6.发生学原则
二、简单题
1.简述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地理意义。
2.我国季风区降水在时空分布上有和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简述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4.简述长江的河流特征。
5.简述第四纪以来影响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及对环境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
1.从中国近海的基本特征出发,对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进行评价。
2.根据中国环境的基本状况,分析如何进行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
2006年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10 *3)
风化壳变性土生物多样性 灰化过程生态因子地质构造白贝罗风压定律径流系数海水盐度漏点温度
二.论述(每题30分
1.论述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及其作用
2.论述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
3.影响变质作用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岩石变质的?论述变质作用类型和相应的变质岩。
4.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锋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类型有什么特点和天气特征 及影响天气过程?
2006年 中国自然地理
一 名词解释(5*6)
丹夏地貌 基岩海岸梅雨 黑潮长江三峡绵土
二.简答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影响因素有哪些?(10分)
2.我国四大高原各有什么特征?(10分
3.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0分)
4.我过海岸带开发中面临着怎样的问题?(15分)
5.地四纪以来影响中国自然环境演变的因素有哪些?他们对中国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15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试从我国河川径流的时空分布特点出发,对我国水资源进行评价 并论述如何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试分析说明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
2007年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30分(10个 每个三分)
1.径流模数 2.绝对湿度 3.生物群落 4.梯度风 5.地质构造 6.土壤肥力 7.滑坡 8.变质作用 9.相对一致性原则 10.准平原
二.论述 120分(4个 每题30分)
1.论述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2.甚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3.气团按地理位置分哪几类?主要天气情况怎样?影响中国的主要气团主要有哪些?天气情况怎样?
4.地域分异的尺度主要有哪些?举具体事例说明决定各级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甚末.
2007年中国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30分(6个 每题5分)
1.喀斯特地貌 2.攀枝花式铁矿3.紫色土 4.珊瑚礁海岸 5.大陆架 6.昆明准静止锋
二.简答.60分(5个 前三个每题10分 后两个每题15分)
1.我国三大平原的基本特点是甚末?
2.燕山运动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甚末?
3.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甚末?
4.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中国气候的利弊.5.我国海岸线南北的基本形态是甚末?他们各是甚末海岸及形成这种分异的原因是甚末?
三.论述.60分(2个 每题30分)
1.中国土壤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是甚末?
2.论述南水北掉工程的必要性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卷(自然地理)
普通自然地理考试时间3小时
一 名词解释(共30分,10小题,每小题3分)
1.风化作用:
2.河流劫夺:
3.堰塞湖:
4.变性土:
5.生态幅:
6.降水变率:
7.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8.绝热冷却:
9.沉积建造:
10.地转偏向力:
二、论述题(4x30分)
1.试述气候因素对土壤发生及性状的影响。
2.试述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并举例说明。
3.低纬度气候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试分析各类型特征和成因。比较印度尼西亚地区气候和刚果盆地地区气候特征异同,并分析原因。
4.根据径流年内动态差异,我国河流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有什么特征?举一条我国河流,分析其径流特征和原因。
第五篇:哈工大在职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
哈工大工程硕士学员:
为进一步规范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济南市公用事业局及济南市海纳教育培训学校之相关规定,对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如下:
一、培养模式与培养年限
在职研究生培养年限为2.5——5年,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程学习,约1-1.5年,第二阶段为工业实践与论文工作,时间约1年。即在职研究生可在2.5-5年期间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二、学习期间管理
(一)研究生班学习期间的管理工作由海纳学校负责。
(二)所有学员必须按时参加学习,按照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规定,出勤情况将记入个人课程考核成绩(占30%);培训上课期间实行签到制,由学员本人签到。
因安全、生产、经营等原因确实不能正常上课者,必须履行请假制度,请假程序为由个人书写请假条,所在单位领导批准,交给海纳学校管理人员备案。若请假条不能送达时,可将请假条传真至海纳学校(0531-89016801),未参加学习且未请假者按旷课处理。
(三)严格遵守上课时间,不允许迟到、早退。
(四)海纳学校于每次课程结束后,及时汇总出勤情况报济南市政公用事业局,并在群里下发考勤通报。
三、课程学习
(一)所有课程由哈工大统一选派教师定期授课,无论任何原因,学生缺课1/3上课学时,将被取消此门课程的考试资格,必须重修此门课程。
(二)所有学员(考录及跟班修学分人员)若无特殊原因必须参加每次课程。现在一次课程结束后随堂考试,若因个人原因未修得学分,学员需去哈工大本校修该门课程的学分。只要有一门课程没有学分,将无法参加论文答辩,无法结业
(三)学生必须在完成培养计划规定课程后,方可进入工业实践及学位论文培养环节。
希望广大学员认真遵守各项规定,顺利完成学业。
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
济南市海纳教育培训学校
二〇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