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建设军校国防科技报告生产利用制度
如何建设军校国防科技报告生产利用制度
中国国防科技报告(以下简称GF报告)是在国防科研活动的各阶段,由科技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和格式撰写的,以积累、传播、交流和利用为目的,能够真实而完整地反映科研活动的技术内容和经验的特种文献。中国军标GJB567A-97规定:按照国防科研管理程序,凡承担型号、预研、技术基础、软科学研究等任务(课题)的,应由主要完成者撰写GF报告。GF报告是反映国家国防科研能力和武器装备水平的重要的战略资源。它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技术发展的阶梯。
GF报告制度在国防科工委系统内已正式启动。在GF报告三级管理制度体系中,军事院校属第三级,即基层。由于GF报告的生产和交流使用还处于启动期,各类单位将根据本身特点,建立自己的GF报告管理制度体系。
军事院校,特别是承担军事科研项目的军事技术院校,是GF报告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有的军事技术院校承担着较多的军事科研项目,需要完成较多的GF报告;有的军事技术院校所设系、学科专业多,使GF报告生产将在报告技术内容审定等多方面遇到困难。因此建立军校GF报告管理制度体系,就成为军校组织完成GF报告的前提。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军校GF报告制度建设原则、制度体系、报告生产、报告电子化网络化未来等问题,加强和完善军校国防科研报告生产利用制度,为“科技强军”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保障。军校GF报告制度建设原则
1.1 行政管理三落实原则
所谓行政管理三落实原则是指军校在GF报告的生产利用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原则。贯彻三落实原则是科技报告生产利用成功的关键。1946年,美国为建立科技报告体系而颁发了总统令,确定了机构、人员和经费。国内的核工业总公司、船舶工业总公司等科技报告工作开展较好也得益于三落实。而国防科工委1964年就提出了建立科技报告制度设想,1984年颁发了军标和管理暂行规定,但科技报告工作开展无大起色,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更谈不上人员经费的落实。可见,三落实原则是国内外科技报告生产利用成功与失败的总结。同样,一个军校要顺利生产GF报告,也需要行政管理三落实来保障。
1.2 标准化与规范化原则
标准化与规范化原则有三层意思,其一是指GF报告写作应遵循GJB567A-97等有关GF报告写作标准,使GF报告格式统一,内容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其二是指军校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工程流程、规范化登记处理表格等。其三是指GF
报告计算机电子化处理在报告格式、文字处理软件等方面的统一标准。标准化与规范化原则有利于GF报告生产处理系统化和交流使用。
1.3 可操作性原则
军校GF报告生产与管理的可操作性原则主要包括充分研究、吸取国内外有关科技报告制度建设中的科学、实用可行的经验;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分段处理,各参与部门和人员职责明确而且协调性好;尽量减少科研人员的工作量,把GF报告同以前的技术报告和研制报告以及有关科技档案材料有机结合;手工处理与电子化处理结合;不同类型报告分类处理,轻重有别,确保重点完成A类(国家下达的国防科研计划项目)GF报告。
1.4 以用为主原则
GF报告是一种战略资源,以积累、传播、交流和利用为目的。与国外交流能节约经费和获得带限制条件的科技报告,对国内交流则可避免重复研究等。军校GF报告制度建设的以用为主原则主要体现在GF报告的收藏、传播与交流上,GF报告,特别是公开性GF报告,应收藏在文献情报部门,而不是科技档案部门,科研人员才能方便地根据文献情报部门编制的GF报告文摘通报、目录通报及GF报告本身的统一编号等获得其所需要的GF报告文摘及原文。
1.5 奖优罚劣原则
奖优罚劣原则是对在开展GF报告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可分别授予“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称号;合格的GF报告为国家级科技报告,“国防科工委优秀GF报告”可视为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科技人员完成GF报告的工作实绩作为其专业技术职务考核、晋升的依据之一,列入其业绩和成果档案。凡不提交合格GF报告的科研项目,不能结题、鉴定、验收和申报成果奖励。课题的申报与立项优先考虑完成GF报告好的单位和个人。军校GF报告管理制度体系
2.1 军校GF报告组织机构体系
GF报告是科研人员依据有关要求被动完成的科技报告,它既是科研成果的一部分,又是特种文献情报资料。GF报告的生产经过了情报处理过程。GF报告的生产利用主要涉及科研管理部门、GF报告撰写者和文献情报部门,需要具有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军校GF组织机构分为两级:第一级是校GF报告主管部门,即校GF办,可由科研部(处)提任或代管,主要责任是依据国防科工委和学校所制定的有关GF报告管理规定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下达生产GF报告的行政指令,并进行有关组织协调。第二级是系GF报告主管或联络人,由有关系领导或科研参谋担任,主要依据校GF办所下达任务组织GF报告撰写。GF报告生产任务较重的军校可在校GF办设1名(或1名以上)专职人员。
2.2 校GF办的主要工作
校GF办是军校GF报告工作中心和业务主管,其主要工作有:1)全面负责校GF报告生产利用的管理与协调;2)负责与上级GF办联系,与校有关部门协调;3)建立纳入学校科研管理程序的有关GF报告工作制度、规则和报告处理工作表,如:基层编号规则,出版收藏规则,GF报告搜集联络卡,处理流程工作表等。4)制定年度GF报告生产计划并上报,每年对A类GF报告解降密预报,组织本校定密单位反馈意见;5)GF报告格式审查与修改;6)GF报告技术内容审定、密级确定的组织;7)做好GF报告的辅导、培训、咨询、宣传工作,8)其它工作,如出版、奖励与评优等。军校GF报告生产利用过程
3.1 GF报告生产预报及搜集联络
校GF办依据校科研处年初转发的国防科研计划项目立项申请书和任务书或合同书、协议书中有关撰写和提交GF报告款项等资料,在各种协议书鉴定一月内,整理完成本校当年GF报告生产预报资料上报上级GF办。同时,校GF办将已设计好的、类似美国“科技报告搜集登记通知卡”搜集通知或信函一起寄往各院(学院)、系的联络人和编写者,两者按登记卡上的要求填写送交日期、联系人电话、通信地址等内容。整个GF报告经国防科工委GF办处理入库后,校GF办依其反馈信息,在登记卡上填写有关号码(如GF编号)和其它著录项目,反馈给联络人和编写者,表示此篇新报告已正式编入中国国防科技报告系统。
3.2 GF报告的撰写科研项目主要完成人依任务书或合同书、协议书按军标等有关要求撰写GF报告,在写作过程中,校GF办应进行有关辅导、培训、咨询、宣传工作,必要时可根据登记卡上联络人进行跟踪与联络,以保证GF报告写作进度和质量。GF报告撰写完成后,由系、学院授权的GF主管人或联络人组织专家或系学术委员会进行技术审查(学术、技术水平)和密级(密级、保密期限与制发日)确定,必要时由校GF办组织专家或校学术委员会审查与定密。完成后交校GF办进行格式审查等处理。
3.3 格式审查、校对、登录、编目、标引
校GF办对系院交来的GF报告格式(外型)审查和校对,将其中的不合格报告退回作者修改。审查和校对主要包括:1)封面各著录项目,2)辑要页各著录项目,3)目次和报告版面尺寸、章节层次及编号是否规范,4)有关插图、附表、符号、缩略词是否齐备和规范,5)参考文献著录是否规范,6)报告是否有缺页、空白页等。
登录工作是指校GF办接到系院送来的报告后,对不同密级报告分别处理;建立有关报告及报告来源单位档案目录;对照档案目录对新送来报告进行手工查重;填写好有关著录项目,国防科工委GF办审查合格后,补填有关项目,建立有关报告在本校收藏去向登记档案,并通知报告生产单位。
编目与标引则指校GF办人员利用《国防科学技术叙词表》范畴表,或《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确定和填写分类号和叙词,并对已登记有关项目进行检查和修改。军标GJB567A-97规定分类号、关键词和叙词由GF报告编写单位确定和填写。
3.4 出版、报道、收藏、交流
出版是指经过技术审查和格式审查合格的GF报告,由GF报告撰写者或校GF办组织出版完成成品至少6份并带软盘,其中撰写者和校GF办各留一份及软盘备份,软盘及4份成品交国防科工委GF办。经过修改与反馈,最终由国防科工委GF办审定合格的GF报告,由校GF办出版数份,交收藏部门和撰写者。报道工作是指就国防科工委GF办下发文摘通报和目录通报进行宣传报道或复印下发。必要时为国防科工委GF办提供本校GF报告文摘通报和目录通报资料。收藏和交流是指把本校生产的GF报告及收集到的其它GF报告交校图书馆(公开报告)或校档案室(内部及带密级报告),以供读者查阅。4 军校GF报告的电子化网络化未来
1997年,美国政府四大报告的通报与索引纸质印刷版已取消,改为光盘版。它表明了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科技报告生产利用的电子化趋势和已达到的发展程度。国内军事院校GF报告的电子化网络化是建立在校园网、国防科技信息网及国家教育科研网等网络硬件基础上的。根据国防科工委GF报告数字化电子化的规划和进展,校GF工作应建立相应的机制,使电子化工作规范化,使GF撰写者能在校园网上调用GF报告电子化格式等进行写作;系院利用网络对报告软盘进行技术审查、密级确定;校GF办利用网络对报告软盘进行格式审校、修改并将本校GF报告成品软盘的电子稿件传输到国防科工委GF办接受审查等;利用网络进行报告及报告文摘索引的出版;利用网络为用户提供报告检索和提供原文。
参考文献
王维亮编著.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实用指南.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11
作者: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孙乐民 宋淑丽
第二篇:国防科技产业园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国防科技产业园建设的必要与重要性
2011年,对于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来讲,是具有伟大意义的一年。国家首次将“军民融合”纳入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彰显出国家在今后5年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决心。为了全面宣贯胡锦涛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及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之际上再一次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7号)精神,畅通军民信息交流渠道,进一步推进军民资源互动和共享,促进成熟先进的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推动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
一、强化产业园区建设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 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内蒙古等省(区)地处中西部,是军工大省。这些地区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正在加紧探索以建设军民结合技术产业基地为支撑,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发挥军工资源优势,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各种途径。建设军民结合技术产业基地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即以产业链延展和产业集群发展为方向,整合军地双方优质资源,促进产业集聚和有序转移,为中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模式。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夯实发展基础、打好开局之战对实现内蒙赤峰国防科技工业新的发展尤为重要。突出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进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园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民口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和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围绕建立创新型企业的目标,加大对军工自主创新的引领力度,紧紧围绕及利用国防科技优势发展的装备制造、安防产品等新兴产业(包括民口单位发展军民两用产品而形成的产业)等军民结合重点项目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了《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2011)》目前已经下发。《目录》按照知识产权清晰、技术成熟、应用范围较广、先进、实用、不涉密的原则,在微电子与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检测与测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减排、化工等七大技术领域,共选录84项成熟先进的军工技术。其中,微电子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8项,先进制造技术领域19项,检测与测试技术领域15项,新材料技术领域12项,新能源技术领域10项,节能减排技术领域10项,化工技术领域10项。
入编《目录》的军工技术成果,来源于各军工集团公司及工业和信息化部所述的国防特色高校,由相关技术领域和市场方面的专家,从近600项军工高新技术成果中梳理、评估、选定。优选出的技术不涉密或已解密,普遍具有军民两用性强,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的特点,应用于民用领域后,将对民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发挥优势,加快重大项目实施,大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比较优势。
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军工企业合作建立以武器装备和军民结合产品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联盟。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激励和选用机制,努力吸引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创造拴心留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抓好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和扩大国内外合作,拓展国内外市场,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有效带动产业链延伸,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保持内蒙赤峰市国防科技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根据《国防科工委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发展民用产业是国防科技工业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的根本要求,是保军、促军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十一五”以来,军工单位民品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产品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规模较小、优势不明显以及重视不够等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进一步推进民用产业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确立目标原则
(一)军工单位发展民用产业的指导思想是:以胡锦涛总书记“四个坚持”为根本指针,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始终把民用产业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以效益为中心的增长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动员军工力量,大力发展民用产业,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民用产业,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有效益作为发展民用产业的出发点,在选择发展方向、开拓市场空间、加强经营管理等方面,都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牢固树立市场意识,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坚持发挥军工优势。把军工优势作为发展民用产业的立足点,走军民结合的路子。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备设施和人才优势,大力开发民用技术和适销对路产品,推进产业化。
坚持科技创新。始终依靠科技进步支撑产业发展。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努力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加快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研院所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激发军工单位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投资和产权主体多元化,加大跨集团、跨行业的重组整合力度,形成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体制机制。
(三)“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发展一批市场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度高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各类产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培养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团队。民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占国防科技工业总收入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利润保持同步增长,民品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二、确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格局
(一)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成长性产业。国防科技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方向,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瞄准新兴产业和成长性产业,既着力开发龙头产品,又注重发展配套产品,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壮大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与军品结构相似、技术相通、工艺相近、设备设施通用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增强军民转换能力。重点是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民用船舶等。
加快技术开发。以突破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关键技术、大飞机关键技术、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和深海钻井平台设计技术、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技术、先进航空发动机和车船用柴油机基础技术等为重点,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相结合,产品开发和技术开发相结合,建立自主的技术体系。
加快工程化研究和工业化应用。完成乏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推进工业化应用;突破卫星长寿命、高可靠、低成本技术,推动卫星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商业型转变;加快工业燃汽轮机中试;推广现代造船模式;加强先进工艺研究应用。
扩大经济规模。按产业化模式组织商业卫星和公益卫星研制生产;拓展卫星应用市场,促进地面应用产品规模化。充分利用反应堆、加速器等辐射资源,开发同位素产品,扩大核技术应用。通过新研产品、转包生产、国际风险合作等多种方式,做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提升船用配套设备产能和技术水平,提高本土化装船率。
(三)做强做大军民结合优势产品。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制造、技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和化工、节能降耗和环保综合利用等产品。利用军工制造与技术优势,积极发展数控加工、工程机械、在线检测及测量仪器、钢结构等产品;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微光红外、显示器件、绿色照明等电子信息和光电产品。利用特种化工技术和能力优势,发展精细化工、民爆器材等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空间育种、辐照育种、生物制药等,开发风能发电、光伏电池等新能源装备和防暴、反恐、安防等公共安全产品。
对汽车、摩托车、空调压缩机等已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品,要持续开发新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强化品牌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加大国际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扩大民品出口。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境外投资建厂。积极开发国外石油等资源,积极承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鼓励与国外著名公司联合设立研发中心,面向全球市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推动产品升级。
(五)积极发展服务业。转变单纯发展产品制造的模式,走制造业和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积极开展检修、运行培训等专业化的核电运营服务;健全民用卫星、民用飞机、民用船舶等售后服务体系,加大维修服务,注重技术支持和实时服务,提高服务价值所占比重;以开拓市场为目标,开展租赁服务业务;利用军工供销系统等相关资源,面向市场发展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利用军工企业主辅分离后的资源,面向社会,发展生活服务业;注重发展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增强经济实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产业发展
(一)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成果转化。
从自主开发、军品技术利用和转化、市场运作三个方面入手,拓宽民品技术来源。以国家鼓励和支持的高新技术为方向,加强攻关,自主开发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推进军用技术的转移和利用,对于可直接利用的军品技术,采取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发展民品;对于需要二次开发用于民品的技术,通过联合开发等方式,转为民用;对于军民两用技术,要同时面向军品和民品需求,实现军民共赢发展、双重增值。鼓励采取购买、入股、置换等方式从市场上引入新技术,发展新产业。
加强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重点企业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科研院所要成为产业化的“孵化器”。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按照共同投资、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适时、规范、协调的军品解密制度。加强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科研院所和企业要积极主动参与和承担产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成果要按有偿原则使用和转让。
加大科技投入。各单位都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民品发展。到“十二五”末,企业的民品研发投入要达到民品销售收入3%以上。
(二)加大改革力度,激发军工单位发展活力。
深化企业和院所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民品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主要形式,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运营模式和机制的转变。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对从事一般军品配套的科研院所,积极探索企业化转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或进入相关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中心。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明晰民品企业产权关系,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
推进军民品能力共享互动。军工单位都要实行军民品分开核算。对于放开能力单位,撤消军工单位代号,大力发展民品,以民品促进军品任务完成;对于保留能力单位的放开能力,可采取划转、合资等多种方式进入民品公司,在发展民品的同时承担军品任务;对于保留能力单位的保留能力,在不影响完成军品任务的前提下,要积极主动发展民品。
(三)推进重组和资本运作,集聚产业发展资源。
加大重组整合力度。面向行业内外,加大龙头企业合并重组,推进强强联合,在民用船舶、汽车、摩托车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团。配套产品坚持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鼓励跨集团重组整合,采取兼并、收购、资产划转等方式,在船用配套设备、航空机载设备、卫星地面应用、光电信息等具有一定规模的配套产品领域造就一批专业化“小巨人”,面向军民两用市场发展。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发展。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收购、资产置换、合资等方式,进入军工民品企业,推动优质资源集中。以军工上市公司为平台,吸收社会资源,实现加速发展。鼓励放开能力企业整体上市;承担关键分系统和特殊专用配套的保留能力企业,在国家控股的情况下可国内上市;承担总体和系统集成的保留能力企业,其中的放开能力在剥离后可国内上市。利用军工集团的整体优势,发行企业债券,筹集产业发展资金。
(四)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大对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在配备军工单位领导干部时,要注重提拔有民品工作经历、懂经营、善管理、具有市场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军工单位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负责民品发展。通过竞争上岗、公开招聘、人才市场选聘等方式,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采取人才和智力引进、交流与合作、项目和技术引进带动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为民用产业发展服务。
健全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把民用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军工集团公司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各军工集团公司要建立对成员单位民品发展的考评制度,制定和落实对成员单位发展民品的激励措施、对经营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开发人员的激励机制,实行经营者年薪制,探索持股经营、技术入股、收益提成等激励方式。
四、加强政府指导,创造发展环境
(一)加强组织协调。加强与各部门、省市之间的沟通、协调,把民用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民用专项科研计划和军民结合科技开发计划;发布项目指南,通过竞争方式选择承担单位;对重大工程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对国防科技成果进行清理,开展解密工作。利用国防科技成果推广网等现代手段以及组织交易会、经贸洽谈会等,搭建军民信息交流平台,组织协调军工单位进入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地方国防科工委(办)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加强民用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的衔接,落实地方优惠政策。
(二)推进军工与地方经济融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择优在军工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若干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挥产业基地机制灵活、政策优惠、成果转化快、集聚资源多的优势,加快产业化步伐。鼓励军工集团公司通过生产要素整合和上下游延伸,吸纳地方优势资源,实现融合发展。军工单位要积极进入地方优势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经济共同体。
(三)加强政府投入引导。在充分发挥军工单位投入主体作用的同时,按照有利于增强军民转换能力、有利于降低装备成本的原则,国防科工委将军工技术转民用和关键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给予适当支持。
(四)发挥税收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税收优惠政策与科技攻关及产业化的紧密衔接,对完成科技攻关和国产化、可以替代进口的产品,限期列入不予免税进口产品目录,充分发挥税收政策作用,加快产业化进程。
五、发挥军工单位主体作用,实现民用产业发展目标
军工单位是发展民用产业的主体。所有单位都要切实转变观念。要由把民品作为副业向作为主业转变,树立军品为本、民品兴业的理念,把发展民品作为保军、促军的重要措施和壮大军工经济的源泉。要由以军品模式发展民品,向以市场模式发展民品转变,改变等、靠、要的传统观念,面向市场求发展。要由短期措施向长期战略转变,制定和实施民用产业发展规划,广泛动员军工技术、人才、设备设施优势,大力发展民品。要发挥集团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两个积极性,放开搞活微观经济,释放军工能力,形成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要认识到位、职责到位、措施到位,始终如一,常抓不懈,推动民用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军 民 融 合 式 发 展 提 速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政策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2009年10月29日,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消息让世界为之震动。这一在当时雄居全球第五、亚洲第一的科研成就,是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在军民融合的平台上,围绕军地共同的需求创造的。
一年后,“天河一号”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顺利完成安装部署。一大批来自石油勘探数据处理、生物医药研究、航空航天装备研制、金融工程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科研计算任务迅速启动。
为使我国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路子,党中央提出了“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战略思想,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作了论述。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相关部署,正是对这一战略思想的具体化。
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原则
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尤其需要国家通过在战略规划中确定一个协调各方的基本原则。“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明确的这些原则,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提供了科学遵循。还是在2007年初,为适应军民融合式发展实践的现实需要,国防科工委就曾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了“民品为主,适应市场,着眼长远”等力求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原则。
从大型军工集团“军转民”,面向市场、战场开发两用技术;到一批民间新兴技术企业“民参军”,争取成为军事装备采购对象;再到铁路、公路、航空等方面大规模军事运输能力建设领域,也都在摸索提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准绳。
国防大学专家严安说,“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原则的明确,为推进军民之间的统筹协调,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提供了全局性、科学性、前瞻性更强的权威依据。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了“深度融合”的概念。这是一个标准更高、内涵更丰富的融合要求。在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空天、信息等关键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必将产生引领效应,并促成更多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成果更快诞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深度融合”?“十二五”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既注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又努力满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
坚持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空天、信息等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
完善政策机制和标准规范,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改进军队人才征招选拔,完善从地方直接征召各类人才的政策制度;
形成与国家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体系相适应的军队职工管理制度,建立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和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
结合内蒙古赤峰市的地理、区位、交通、旅游、自然景观、矿产资源、有色金属、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人才劳力、教育、煤电、水资源等优势,又是环渤海经济圈,同时又享有多项党中央国务院给予内蒙古赤峰市的政策等优势,结合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的2011年工作重心,拟在内蒙古赤峰市打造《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园――赤峰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园及中国国防科技创意产业园》;
第三篇:安全生产制度建设
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四全”动态管理的方针;实行“安全管理一票否决制”。
2.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奖惩制度
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实施奖惩制度,保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各部门、工区有明确的安全指标和包括奖惩办法在内的保证措施。
3.配备专职安全员制度
(1)项目经理部管理层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配备不少于一名的专职安全员,负责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每个工区要配备不少于一名专职安全员,在项目经理部专职安全员和操作层负责人的领导下管理本单位的安全生产。
(3)施工现场根据需要可以配备多名兼职安全员,项目兼职安全员负责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并上报专职安全员。
(4)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兼职安全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上岗。
4.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
(1)项目安全环保领导小组必须坚持每月不少于一次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发出整改通知,对未按要求及时进行整改的工区、班(组),进行经济处罚。
(2)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要建立登记、整改、消号制度,在隐患没有消除前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如有险情,立即停止施工,处理合格后方可施工。安全检查有记录,对查出的隐患要及时整改,做到定人、定时间、定措施。
5.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1)项目经理部坚持定期召开生产例会时,安全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定期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2)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专题安全例会,根据本月的安全大检查和总结当月安全工作布置下月的安全工作任务,并认真填写例会纪录,班(组)工段(工区)坚持日检、日评,所有安全员须做好安全日志。
6.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特种作业人员如爆破工、电工、起重工、张拉、木工、支架工必须经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操作证按期复审,不得超期使用。
7.安全员巡检制度
安全工程师不定期检查,定期向经理部汇报安全工作执行情况,专职安全员、兼职安全员跟班作业,随时纠正或制止不安全操作。
8.坚持开展工前讲安全、工中检查安全、工后评比安全的“三工制”活动。
9.安全事故申报制度(1)报告内容
在施工中发生安全事故时,为减少损失及时处理,立即向甲方、监理、上级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检察机关进行报告,报告内容如下:发生事故的年、月、日、时、分;发生事故的地点(区间、里程、工程名称);事故概况及原因;人员伤亡及机械、车辆及其他设备等损坏情况;是否需要援助等。
(2)事故的调查及处理
在接到事故单位的报告后,立即派员赶赴现场,参加由有关方面组成事故调查组,组织指挥有关人员积极抢救伤员,保护事故现场,并配合做好调查工作,确定事故性质和责任。勘察现场,检查机械、车辆及其他设备,做好记录;检查施工方法、机具车辆、材料设备、工程质量等有关情况并记录。调查关系人,做出记录,并经本人签字。调查有关文件、资料并记录。上述工作,在事故调查组领导下,与有关单位共同进行。调查完毕,及时完成事故分析,认定事故类别、事故原因及责任单位,完成事故分析纪要,然后上报。
10.坚持安全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制度和防洪、消防、森林防火、环保、文明施工、紧急事件救援各项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制度。
11.安全培训制度,定期对员工,特殊工种人员进行各种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技能,以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12.建立安全风险金制度,每个员工和管理人员均要按比例交纳项目安全风险金,提高安全全员参与意识,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五、特殊工种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1.普工
(1)挖掘土方,两人操作间距保持2至3米,并由上而下逐层挖掘,禁止采用掏洞挖神仙土的操作方法。
(2)开挖沟槽、基坑等,要根据土质和挖掘深度放坡,必要时设置固壁支撑。挖出的泥土要堆放在沟边1米以外,高度不超过1.5米。
(3)吊运土方的绳索、滑轮、钩子、箩筐等要完好牢固,起吊时垂直,下方不得有人。
(4)拆除固壁支撑要自下而上进行,填好一层,再拆一层,不得一次拆到顶。
(5)用手推车装运物料要注意平稳掌握重心,不得猛跑和撒把溜放。前后车距在平地不得少于2米,下坡不得少于10米.
(6)传递片石、土筐等,要相互配合,稳拿稳放,禁止抛掷,并要戴好防护用品。
(7)车辆未停稳禁止上下和装卸物料,所装物料要垫好绑牢。开车厢板时人要站在侧面。
2.混凝土工
(1)车子向料斗倒料,要有挡车措施。不得用力过猛和撒把。(2)灌混凝土使用的溜槽及串筒节间必须连接牢固。下面严禁站人,操作部位应该有护身栏杆。不准直接站在溜槽帮上操作。
(3)推运混凝土,走道要铺平,道上不能站人。用吊车提升混凝土斗的周转处,要设工作平台。离地3米以上,必须设栏杆或安全网。非指挥或开、关斗人员不得上平台。
(4)盖梁、防震块等高处浇注混凝土,要有安全防护措施,在无防护措施时必须系安全带,遇六级以上大风要停止施工。
(5)使用震动器要穿胶鞋。湿手不得接触开关,电源线不得有破皮漏电。
(6)预应力灌浆,要严格按照规定压力进行,输浆管道要畅通,阀门接头要严密牢固。
3.钢筋工
(1)钢材、半成品等要按规格、品种分别堆放整齐,制作场地要平整,工作台要稳固,照明灯具必须加防护罩。
(2)拉直钢筋,卡头要卡牢,地锚要结实牢固。卷扬机前要设置防护档板,拉钢筋时要站在防护档板后,由技术熟练的人员操作卷杨机。指挥信号要统一,拉钢筋沿线两米内禁止站人和通行。严格掌握应力和伸长率,防止断筋和断筋伤人。
(3)展开盘圆钢筋要一头卡牢,防止回弹,切断时要先用脚踩紧。(4)多人合运钢筋,起、落、转、停动作要一致,人工上下传送不得在同一条直线上。钢筋堆放要分类、稳当,防止倾倒和塌落。
(5)在高处,深坑绑扎钢筋和安装骨架,须搭设脚手架和马道,并要系安全带。
(6)绑扎立体钢筋、钢筋笼等,不得站在钢筋骨架上和攀登骨架,立体钢筋3米以上和钢筋笼等要用临时支撑撑牢,以防倾倒滚动。
(7)起吊钢筋、承办杆、钢筋骨架等,必须用钢绳卡牢两端平稳起吊,禁止单绳卡中点起吊。下方禁止站人,并必须待骨架或钢材降落到离地1米以内,方准靠近,就位支撑好后摘钩。
4.石工
(1)搬运石料要拿稳放牢,绳索工具要牢固。两人抬运,要互相配合,动作一致,用车子或筐运送,不要装得太满,防止滚落伤人。
(2)往坑槽运石料,要用溜槽或吊运,下方不准站人。(3)在脚手架上砌石,不得使用大锤,修打石时要戴防护眼镜,不准两人对面操作。
(4)开山打条石,龙眼与大楔要合,并要经常检查大锤把。开石时,其余人员要远离,严防大锤脱落和大楔飞退伤人。
(5)大风雨后,要检查脚手架(箱)是否牢固,确认无危险,方可砌石或其它作业。
(6)离地面抬石,跳板必须坚固牢实,并要钉防滑条。节多、腐木不得作跳板。
5.模板工(1)掌握和了解各项作业内容,勤检查、保养各种机械、电器设备。各种机、电设备要责承专人管理;不熟悉机、电设备人员,不准上机操作。
(2)支模要按工序、技术要求,模板未固定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四米以上墩柱模板,四周须顶牢,要搭设工作平台,禁止在柱模上操作和底模上行走。发现模板严重变形、螺栓松动等要及时修理。支撑底部要坚实加垫,木楔要钉牢,不得使用腐朽、扭裂等材料。禁止利用拉杆、支撑攀登上下。
(3)经技术人员同意拆除模板时,要按顺序分段进行,严禁猛撬硬砸或大面积撬落和拉倒。完工前,不得留下松动和悬挂的模板,拆除的模板要及时集中堆放,防止钉子扎脚。
(4)制作要按技术要求,并做到工完场清,棚(场)严禁烟火,预防火灾事故。
(5)高处作业必须系安全带,基坑作业必须戴安全帽,并严禁向下抛掷工具、材料等。
6.机修工
(1)工作环境要干燥整洁,不得堵塞通道。
(2)多人操作的工作台,中间要设防护网,对面方向操作时要错开。
(3)清洗用油、润滑油及废油脂,必须指定地点存放,废油、废棉纱不准随地乱丢。
(4)扁铲、冲子尾部不准淬火,出现卷边裂纹时要及时处理,刮铲工件时要防止铁屑飞溅伤人;活动扳手不准反向使用;打大锤不准带手套,大锤甩转方向不准有人。(5)机械解体,要用支架,夹稳垫实,有回转机构的耍卡死。(6)修理机械,要选择平坦坚实地点停放,支撑牢固和契紧,使用千斤顶时,必须用支架垫稳。
(7)不准在发动着的车辆下面操作。
(8)架空试车,不准在车辆下面工作或检查,不准在车辆前方站立。
(9)检修有毒、易燃、易爆物的容器或设备时,要先严格清洗,经检查合格,并打开空气通道,方可操作。在容器内操作,必须通风良好,外面要有人监护。
(10)检修中的机械,要有“正在修理,禁止开动”的标志示警,非检修人员,一律不准发动或转动。检修中,不准将手伸进齿轮箱或用手指找正对孔。
(11)试车时要随时注意各种仪表、声响等,发现不正常情况,要立即停车。
7.测量工
(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配戴安全防护用品。
(2)作业时必须避让机械,躲开坑、槽、井,选择安全的路线和地点。
(3)上下沟槽、基坑要走安全梯或马道。在槽、基坑底作业前必须检查槽帮的稳定性,确认安全后再下槽、基坑作业。
(4)高处作业必须走安全梯或马道,临边作业时必须采取防坠落的措施。
(5)在社会道路上作业时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并据现场情况采取防护、警示措施,避让车辆,必要时设专用设备监护。(6)进井、深基坑及构造物内作业时,要在需进出口处设专人监护。
(7)机械运转时,不得在机械运转范围内作业。
(8)测量作业钉桩前要检查锤头的牢固性,作业时与其他人员协调配合。不得正对人员抡锤。
(9)需在河流、湖泊等水中测量作业前,必须先征得主管单位的同意,掌握水深、流速等情况,并据现场情况采取防溺水措施。
(10)冬期施工不要在冰上进行作业。严冬期间需在冰上作业时,必须在作业前进行现场探测,充分掌握冰层厚度,确认安全后方可在冰上作业。
(11)进入混凝土蒸汽养护区域测温作业时要走马道或安全梯,并备有足够的照明。
(12)在沥青混合料施工中,需在沥青混合料运输车上测温时,事先必须与汽车司机协商,征得同意后方可上车测温。
8.吊装工
(1)吊装指挥要由技术数练,懂得吊装机械性能的人员担任,指挥时要站在能够照顾到全面工作的地点,所发信号要率先统一并做到准确、宏亮、清楚。
(2)80吨以上的设备和构件,风力达五级时要停止吊装。(3)所有人员严禁在起重臂和吊物下面停留或行走。
(4)使用卡环要使长度方向受力,抽销卡环要预防销子滑脱,有缺陷的卡坏严禁使用。
(5)起吊物要使用交互捻制的钢丝绳。钢绳如有打结、变形、断丝、断股、锈蚀等异常现象,要及时报废或降低使用标准。(6)编结绳扣(千斤头)要使各股松紧一致。编结部分的长度不得小于钢绳直径的15倍,并不得短于300毫米,用卡子连成绳套时,卡子不得少于三个。
(7)地锚(桩)要按施工方案确定的规格和位置设置,如发现有沟坑、地下管线等情况,要及时报施工负责人采取措施。
(8)使用绳卡,要将有压板的放在长头一面。使用二根以上绳扣吊装时,绳扣的夹角如大于100度,要采取防止滑钩等措施。
(9)用四根绳扣吊时,要在绳扣间加铁扁担等调节其松紧度。(10)使用开口滑车,必须扣牢。禁止人员跨越钢丝绳和停留在钢丝绳可能弹及的地方。
(11)起吊物件,要合理设置溜绳,提升和下降要避免急刹和冲击现象。
(12)拼装龙门吊,灯笼架等要按设计要求,合理设置风缆,风缆跨越公路,架空高度不得低于七米,与高压线之间要有可靠的安全距离。
(13)吊装时要载好手套、安全帽、高处作业要系好安全带,严禁酒后作业。
(14)作业前和作业中,要详细检查设备、索具和风缆等是否良好,即时排除隐患。交接班要交接好设备状况,并填写记录。
9.电焊工
(1)电焊机外壳必须接地良好,电源的装拆要由电工进行。(2)电焊机要设单独的开关,开关要放在防雨的闸箱内,拉合时要戴手套侧面操作。
(3)焊钳与把线必须绝缘良好,连接牢固,作业时必须戴手套,穿绝缘鞋,潮湿场地要站在绝缘胶板或木板上。(4)严禁在带压力的容器或管道上施焊,焊接带电的设备必须先切断电源。
(5)焊接贮存过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的容器或管道,必须清除干净,并将所有孔口打开。
(6)在密闭金属容器内施焊时,容器必须可靠接地,通风良好,并要有人监护。严禁向容器内输入氧气。
(7)焊接预热件时,要有石棉或挡板等隔热措施。
(8)把线、地线禁止与钢丝绳接触,更不能用钢丝绳或电机设备代替零线。所有地线接头,必须连接牢固。
(9)更换场地移动把线时,要切断电源,并不得手持把钱爬梯登高。
(10)清除焊渣,要戴防护眼镜或面罩,多台焊机集中施焊、焊接平台式焊件必须接地,并要有隔光板。
(11)雷雨时要停止露天焊接作业。施焊场地周围要清除或隔离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在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扩散区施焊时,要经主管部门检验许可后,方可施焊。
(12)工作结束,要切断焊机电源,并检查现场,确认无起火危险后,方可离开。
10.气焊工
(1)施焊场地周围要清除或隔离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在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扩散区施焊时,要经主管部门检验许可后,方可施焊。
(2)乙炔瓶必须有防回火等安全装置,未经检验的乙炔瓶,严禁使用。
(3)氧气瓶、氧气表及焊割工具上,严禁沾染油脂。(4)施焊时的乙炔瓶、氧气瓶之间安全距离不小于5米,氧气乙炔瓶与明火之间,安全距离不小于10米。
(5)氧气瓶、乙炔瓶要有防震圈、安全帽、避免碰撞和剧烈震动,防止暴晒。解冻要用热水加热,严禁火烤。
(6)点火时,割刀、焊枪口不准对人,正燃烧的焊枪、割刀不得放在工件上。不得手持连接胶管的焊、割具爬梯登高。
(7)严禁在带压的容器或管道上焊、割,带电设备要先切断电源。(8)在贮存过易燃、易爆及有毒物的容器或管道上焊、割时,要先清除干净,并将所有孔、口打开。
(9)铝焊时,场地要通风良好,皮肤外露部分要涂护肤油脂。工作完毕要洗漱。
(10)工作完毕,要将氧气瓶阀乙炔阀关好,检查操作现场,确认无着火危险,方准离开。
11.电工
(1)所有绝缘、检验工具,要妥善保管,严禁他用,并定期检查、校验。
(2)现场施工用高低压设备及线路,要按照施工设计及有关电气安全技术规程安装和架设。
(3)线路上禁止带负荷接电和断电,并禁止带电作业。(4)熔化焊锡、锡块,工具要干燥,防止爆溅。
(5)不得使用锡焊容器盛装热电缆胶。高处浇注时下方不得有人。(6)有人触电,要立即切断电源进行急救;电气着火,要立即将有关电源切断,使用灭火器或干砂灭火。
12.起重机(吊车)司机(1)各种起重机要装设标明机械性能指示器,并根据需要安设卷扬限制器、载荷控制器、联锁开关等装置。使用前要检查试吊。
(2)钢丝绳在卷筒上必须排列整齐,尾部卡牢,工作中最少保留三圈以上。
(3)两机或多机抬吊时,必须有统一指挥,动作配合协调,吊重要分配合理,不能超过单机允许起重量的80%。
(4)操作中要听从指挥人员的信号,信号不明或可能引起事故时,要暂停操作。
(5)起吊时起重臂下不得有人停留和行走,起重臂,物件必须与架空电线保持安全距离。
(6)起重物件要拉溜绳,速度要均匀,禁止突然制动和变换方向,平移要高出障碍物0.5米以上,下落要低速轻放,防止倾倒。
(7)物件起吊时,禁止在物件上站人或进行加工,必要加工时要放下垫好并将吊臂、吊钩及回转的制动器刹住,司机及指挥人员不得离开岗位。
(8)起吊在满负荷或接近满负荷时,严禁降落臂杆或同时进行两个动作。
(9)起吊物严禁自由下落,重物下落要用手刹或脚刹控制缓慢下降。
(10)严禁斜吊和吊拔埋在地下或凝结在地面的物件。(11)起重机停止作业时,要将起吊物件放下,刹住制动器,操作杆放在空档,并关门上锁。
13.土石方机械司机
(1)启动前要将离合器分离或将变速杆放在空档位置,确认机械周围无人和障碍物时,方可作业。
(2)行驶中人员不得上下机械和传递物件,禁止在陡坡上转弯、倒车和停车,下坡不准空档滑行。
(3)停车以及在坡道上熄火时,必须将车刹住,刀片、铲斗落地。(4)钢丝绳禁止打结使用,如有扭曲、变形、断丝、锈蚀等要及时更换。
14.运输车辆司机
(1)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和有关规定,驾驶车辆必须证、照齐全,不准驾驶与证件不符合的车辆,严禁酒后开车。
(2)发动前要将变速杆放至空档位置,并拉紧手刹车。(3)发动后要检查各种仪表、方向机构、制动器、灯光等是否灵敏可靠,并确认周围无障碍物后,方可鸣号起步。
(4)汽车涉水和通过漫水桥时,要事先查明行车线路,并需有人引车;如水深超过排气管时不得强行通过,严禁熄火。
(5)在坡道上被迫息火停车,要拉紧手制动器,下坡挂倒挡,上坡挂前进档,并将前后轮楔牢。
(6)车辆通过泥泞路面时,要保持低速行驶,不得急刹车。(7)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要装防滑链条,下坡时不得滑行,并用低速挡控制速度,禁止急刹车。
(8)车辆陷入坑内,如用车牵引,要有专人指挥,互相配合。
第四篇: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事故报告制度
一、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和调查处理条例》,为规范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落实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结合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为:“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伤亡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规定,及时、如实地向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特种设备发生事故的,还应当同时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上报。
二、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培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追究责任。
四、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或者遇到无法联系单位负责人等特殊情况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五、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时,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六、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事故行为:
(一)报告事故时间超过规定时限;
(二)因过失对应当上报的事故或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遗漏未报;
(三)故意不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
(四)故意隐瞒已经发生的事故。
七、事故发生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八、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应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九、任何部门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事故抢险救援,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事故抢险救援中可能发生重大危险或者造成更大损失的,抢险救援现场主要指挥人员在听取专家意见后,可以决定暂停或者终止抢险救援。
十、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1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一般事故,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委托对事故进行调查,应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并将事故调查报告报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只造成人员轻伤,或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1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一般事故,由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事故调查处理报
部门备案。
十一、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成立事故调查组,并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实事求是,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二)及时准确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三)查明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
(四)根据公司相关制度,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五)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六)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十二、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部门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部门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或者干涉。
十三、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名称、地址、所属行业、经济类型、隶属关系等概况;
(二)事故发生经过、类别、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责任的认定;
(六)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七)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责任可以分为直接责任、管理责任和领导责任,前述各类责任从重到轻可分为主要责任、重要责任和一般责任。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十四、事故调查组成员对事故原因、责任认定、对事故责任者处理建议等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事故调查组组长作出结论性意见。
十五、发生一般及以上事故,相关人员须按国家规定的调查责权,接受调查。
第五篇: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目的
为了规范安全生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制定本制度。
2.范围、相关要求
本制度适用于各部门和各合同段施工现场。
2.1安全生产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2.2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项目部除应按要求上报有关部门并应立即向公司部门领导报告,部门领导应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公司主管领导。并按系统逐级上报有关部门。
2.3公司主管领导接到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领导研究采取进一步措施。
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工程项目名称;
(2)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3)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5)事故报告单位。2.4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应当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
2.5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拒绝。
2.6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生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或者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延迟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处罚或开除;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事故等级
生产安全事故分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四个等级。
3.1.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2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3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4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 制度
4.1事故报告级别
4.1.1无人员受伤、无(或轻微)财产损失为一级; 4.1.2有人员伤亡或有重大财产损失为二级;
4.1.3一级事故发生可事后上报,二级事故必须立即上报。4.2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当事人、发现者及相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报告,部门负责人向安全综治办报告,有人员伤亡情况的,拨打急救电话(120、119等)。属于二级事故的,安全综治办应立即向单位领导汇报,并随即赶赴事故发生现场。
4.3发生事故所在部门负责人及单位领导接到报告后,属于二级事故的应立即赶赴事故发生现场,组织现场救援及做好其它事项。单位领导接到报告后,一般事故、较大事故2小时内上报省公路局,特别重大事故立即上报。
4.4事故现场当事人、发现人及相关人员报告事故内容应包括: 4.4.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4.4.2事故的简要经过。
4.5单位负责人报告事故内容应包括: 4.5.1 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4.5.2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4.5.3 事故的简要经过;
4.5.4 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4.5.5 已经采取的措施; 4.5.6 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4.6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4.7总经理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8事故发生后,本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4.9事故处理
应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责任的调查、追究及处理。4.10安全综治办应根据相关要求,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单位各类安全事故,不瞒报、谎报。
4.11发生安全事故出现瞒报、谎报者,扣除本人当年安全奖;情节严重的予以行政处分;情节特别重大触犯刑法的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