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美学散步》

时间:2019-05-13 02:5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读《美学散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读《美学散步》》。

第一篇:浅读《美学散步》

浅读《美学散步·诗与画的分界》有感

阅读一本书,我总会先看书前言部分的内容,这样我可以对书的作者和内容先有个大致的了解,阅读的时候方向会更明确,更能把握重点,当然,我也不完全是如此的“功利”,目的性很强的去选择看一本书,我也会有“散步”的时候,而且我只对我真正喜欢的书是这样的态度,它们会让我自然而然的产生这种轻松惬意的感觉,也正如宗先生所说的:“散步的耐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美学散步》这本书,虽然宗先生是在“散步”,但是,很惭愧,对于学疏才浅的我来说,读得是比较艰难的,但是我也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从一本书里读到了很多国内外名人的书,并且都是精髓,自己的审美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在《美学散步》前言部分,李泽厚先生就把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进行了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比较:“朱先生海内权威,早已名扬天下,无容我说。但如果把他们两位老人对照一下,则非常有趣(尽管这种对照只在极有限度的相对意义上)。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学贯中西,造诣极高。但朱先生解放前后著述甚多,宗先生却极少写作。朱先生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先生却是抒情的;朱先生偏于文学,宗先生偏于艺术;朱先生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先生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先生是学者,宗先生是诗人„„。”后来我看了《美学散步》,也认同李泽厚对宗先生的评价,宗先生的文章和思维确实是一种抒情的调子,很有“散步”的闲情雅致,让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回廊里,而宗先生就是谈吐文雅的导游。

宗先生对艺术的’美“的解读,在这本《美学散步》里,是一种参照试的,比较的具体,立足于“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他用具象与抽象的结合,诠释美学的理论,其中引用了很多中西方古典著述里的材料来进行分析,其知识的深广令我折服,也从中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见解(应用的或者宗先生自己的),之所以说“有意思”,是觉得在宗先生谈到一些艺术具象细节的审美解剖的内容时,找到了某些自己以前并没注意到的,也很值得深思的审美视角。在宗先生在“诗与画的分界”这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拉奥孔”的一系列分析,“拉奥孔(Laokoon)是希腊古代传说里特罗亚城一个祭师,他对他的人民警告了希腊军用木马偷运兵士进城的诡计,因而触怒了袒护希腊人的阿波罗神。当他在海滨祭祀时,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从海边游来的大蛇捆绕着他们三人的身躯,拉奥孔被蛇咬着,环视两子正在垂死挣扎,他的精神和肉体都陷入莫大的悲愤痛苦之中。拉丁诗人维琪尔曾在史诗中咏述此景,说拉奥孔痛极狂吼,声震数里,但是发掘出来的希腊晚期雕像群著名的拉奥孔(现存罗马梵蒂冈博物院),却表现着拉奥孔的嘴仅微微启开呻吟着,并不是狂吼,全部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在极大的悲剧的苦痛里保持着镇定、静穆。”这段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其实在“美”尚未具体成形时,人的内心都是有自己的想象和期待的,当有了具体的参照,期待和想象被否决,于是人们纷纷转移注意,专注于一个具象的细小部分,好像要确认什么或者找出什么。温克尔曼在著作《关于在绘画和雕刻艺术里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中有说到:“在极端强烈的痛苦里,这种心灵描绘在拉奥孔的脸上,并

且不单是在脸上。在一切肌肉和筋络所展现的痛苦,不用向脸上和其他部分去看,仅仅看到那因痛苦而向内里收缩着的下半身,我们几乎会在自己身上感觉着。然而这痛苦,我说,并不曾在脸上和姿态上用愤激表示出来。他没有象维琪尔在他拉奥孔(诗)里所歌咏的那样喊出可怕的悲吼,因嘴的孔穴不允许这样做。”他所说的“不允许”在莱辛看来是由于“希腊人的智慧克制着内心感情的过分表现”,但莱辛不认同,他认为“肉体遭受剧烈痛苦时大声喊叫以减轻痛苦,是合乎人情的,也是很自然的现象。所以拉奥孔在希腊雕像上那样微呻不是由于希腊人的品德如此,而应当到各种艺术的材料的不同,表现可能性的不同和它们的限制里去找它的理由。”宗先生分析莱辛的意思是:“并不是道德上的考虑使拉奥孔雕像不象在史诗里那样痛极大吼,而是雕刻的物质的表现条件在直接观照里显得不美(在史诗里无此情况),因而雕刻家(画家也一样)须将表现的内容改动一下,以配合造型艺术由于物质表现方式所规定的条件。”宗先生在这章分析诗与画时,指出:“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一般地说来,这是正确的。”“拉奥孔”在他看来也是如此,史诗和雕塑都是“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不能孤立开来的。他在这章最后说到“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这也是他这章的中心观点,而我也想了很多,诗也好,画也好,雕塑也好,它们都是人的作品,也都是人的思维产物,具象是有限的,是静止的,而所有的对其具象的“诠释”都是无限的,变换的,我们似乎都想说出点什么来,但我们终究是外围的。

大师的“散步”,是大步款款。而我真的是小心翼翼,循着他的足迹,仔细的欣赏着沿途的“风景”,生怕漏掉了什么,没走多远,“花儿和燕石”就已经满载了,觉得行囊很沉重,于是便停下休息,想趁这小憩时间,与大家一同分担一起分享一下我这一小段路的见闻,然后再整装继续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第二篇:读《美学散步》

~-7-6 字数:2399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内容梗概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比如魏晋的书法,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子,就是魏晋人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美的具体体现。艺术的欣赏是为了形成艺术的人格,而魏晋人的人格美,正是中国艺术史区别于其他民族,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这个时代之前,思想定于一尊,艺术过于质朴;这时代之后,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艺术过于成熟。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晋人发现了山水的美,王羲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他们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而对于哲理的探索,却是一往情深,王戎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顾恺之画绝、才绝、痴绝,痴绝尤不可及。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是用心灵在体味自然。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粘滞于物的自由精神,比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扩而大之可以形成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精神。美之极,则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人称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淝水大捷植根于谢安美的人格与风度中。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勇于自新的周处,都是千载而下懔懔有生气的人物。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这是一种唯美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里求极量的丰富与充实;二是美的价值寄于过程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比如王子猷大雪夜忽忆戴安道,即乘小船就之,经宿至门即返,人问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宗白华认为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而不拘泥于其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在这部书里,宗白华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第三篇:读《美学散步》

学号:121210010

3读书笔记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读《美学散步》——感受美的世界

院(系)名 称:文法学院

专 业 名 称:10对外汉语

学 生 姓 名:丁文举

指 导 教 师:王杰彦

读《美学散步》——感受美的世界

丁文举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文法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 2010级01班)

摘要:所谓的美学散步就是采用一种不拘泥于逻辑形式的写作方法,用这种创作方法来表现自然中各种美的现象。散步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叫做“散步学派”,由此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描述美不需要逻辑性的约束,只需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我们的世界存在的美并去欣赏它。

关键词:古代绘画、中国古典音乐、网络歌曲、美学思想。

正文: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一、中国的传统绘画美学思想

1.1线条美。

相比埃及、希腊的雕刻中国古代的雕刻更加注重流动的线条性,而不重视立体性。由于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这从汉代石刻画和敦煌壁画中可以看的很清楚。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的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的联系。例如东汉石画像上一幅画,有两根流动的的线条就是画家凭空加上的。这使得整个形象表现得更美,同时更深一层的表现内容的内部节奏,这好比是舞台上的伴奏音乐。伴奏音乐是烘托和强化舞蹈动作,使之成为艺术。

从中国画注重线条性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画的工具——毛笔。由于毛笔的特殊构造,在传统绘画中,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基本上是用毛笔勾勒线条,以此塑造形体结构;用毛笔蘸水调墨以及皴、擦、点、染等来描绘物象;用毛笔调颜色以及分染、罩染等渲染技法来描绘物象。

1.2气韵美。

六朝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了绘画“六法”,成为中国后来绘画思想、艺术思想的指导原理。所谓的“六法”就是:(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谢赫“六法”中“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是模仿自然,它要求艺术家睁眼看世界:形象、颜色,并把它表现出来。但是艺术家不能停留在这里。否则就是自然主义。艺术家要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这就是“气韵生动”的要求。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山水画里有音乐的韵律。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真理的。再说“生动”。谢赫提出这个美学范

畴,是有历史背景的。在汉代,无论绘画、雕塑,舞蹈、杂技都是热烈飞动、虎虎有生气的。画家喜欢画龙、画虎、画飞鸟、画舞蹈中的人物。雕塑也大多表现动物。所以,谢赫的“气韵生动”,不仅仅是为了提出一个美学要求,而且首先是对于汉代以来的艺术实践的一个理论概括和总结。

1.3骨感美。

所谓的“骨感”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有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骨”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持点,是表现一种坚定的力量的,表现形象内部的坚固组织,因此“骨”也就反应了艺术家主观的感觉、感受,表现了主观的情感态度。就像我们看到的传统画中,虽然是平面的画,但是却能感到一种立体感,形象感。

二、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

2.1传统民族音乐。

中国的民族音乐,从古到今,都是声乐占据主导地位。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进自然也。”中国古代所谓“乐”并非纯粹的音,而是舞蹈、歌舞、表演的一种综合。“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种“长言”。“长言”即入腔,成了一个腔调,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走入了音乐语言、艺术语言。为什么要“长言”呢?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情感的语言。“悦之故言之”,因为快乐情不自禁的就要说出,普通的语言不够表达,就要“长言之”和“嗟叹之”,这就到了歌唱的境界。更进一步,心情的激动要以动作来表现,就走到了舞蹈的境界,所谓“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音乐作为古代六艺之一,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强体力劳动时,为了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发出“杭唷!嗨唷!”的声音,特别是在集体劳动时,更有用歌唱的节奏来统一步伐和着力点的作用。劳动号子就是这样产生的。另如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复性劳动,为避免单调及精神上的疲劳,人们也会自然地发出种种歌声来调剂精神。如采茶、放牧、摇船、插秧等等,虽节奏并不一定与劳动动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调节,就会使人感到轻松和减少寂寞感,枯燥感。当我们在非常愉快的时候,会一面唱着歌,一面手舞足蹈地跳着舞。当我们在非常郁闷时,忽然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飘至耳畔。烦恼、不快立刻烟消云散,无有踪迹。当男女之间欲表达爱慕之情的时候,会发自内心的歌唱。例如我国家喻户晓的著名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相爱”为内容的第一乐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独奏的长笛在轻柔的弦乐背景上奏出明亮、秀美的曲调,双簧管奏出优美迷人旋律。显示出一派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江南景色。这是一个爱情的主题,它美丽动人,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纯朴的爱情,大提琴与小提琴的真诚对答,描述了草桥结拜的情景。

2.2网络歌曲。

网络音乐“是指音乐作品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有线和无线方式传播的,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网络音乐最初在音乐梦想中发芽并成长,突然在一夜之间变异,长成一棵挂满金币的巨大摇钱树。这时每一个仰望树梢并奋力踹向树干的音乐人已经完全忘记了他选择这一行的初衷——对音乐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乃至对正义的追求!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之下,IT和通信这类国家命脉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互联网网民规模和手机用户规模的突飞猛进;而数字化时代音乐制作门槛的大幅降低、音乐传播方式的彻底改变、以及音乐消费模式的颠覆更新,都加剧着作为音乐根基的艺术性的流失。那些有着音乐梦想的流行音乐创作者们,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般彷徨无助——蝇营狗苟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依葫芦画瓢才能顺应市场;而哗众取宠更是为了能够“脍炙人口”„„然而更令他们感到悲哀的是,无论从统计数字分析中还是现实生活的感受中,大众对网络音乐的看法就如同鲁迅笔下围观死刑的冷漠观众——个人理想抵不住群体麻木;艺术价值大不过严酷现实。

音乐人曹红蓓曾这样描述网络音乐:“就像真正热爱旅游的人痛恨死那些粗制滥造的人造景点,真正的爱乐者对这类恶俗网络歌曲也不屑一顾。然而,这些歌曲的市场潜力一旦在网络上/手机上得到直接的反馈,便一定会得到传统唱片的扶助、出版和包装,大量的垃圾就这样一路畅通地翻泄到地面上„„进一步扩大影响的时候,这些垃圾歌曲便极有可能降低全民音乐素养。网络歌曲,就像一个拖着大鼻涕的野孩子,毫无预兆地站在了音乐产业里面。无论是盯住他赚钱,还是靠他的草根性、参与性来为自己的活动吸引人气,眼下这个野孩子身边的“大人们”并不真正地待见他,而只是想利用其骗吃骗喝。这个孩子自己,只有晕忽忽地怀抱着他的伟大力量,趔趄地走着„„”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一版

[2]夏艳洲、王小龙、陈永编著《中国音乐简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第四篇:读《美学散步》有感

读《美学散步》有感

读《美学散步》有感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的经典之作。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系统完整的理论骨架,但能感受到宗白华先生的娓娓道来,层层展开以及语气的和蔼亲切;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抽象难懂的理论,但能在他深入浅出的探讨中获得新的体悟;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排山倒海般的引证,但能从他信手拈来的例子中明白它真正的内涵。

而这一切的一切皆是因为宗白华先生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细腻的感觉。丰富的学识使他的文章饱满、圆润和谐而又充满张力,敏锐细腻的感觉使他的论述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然而在这么美的一本美学经典之作中,宗白华先生正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个重要的观点:美是心灵节奏的自由表现。

形散而神不散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正像书名所暗示的那样,书中所选文章是宗白华先生在不同时期对美学问题的探索,虽然章与章之间有所联系,但每篇都可以独立成章。但那并不意味着这本书就毫无章法可言,相反的是,这本书犹如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宗白华先生紧紧抓住诗、书、画、舞、乐、建筑等相关艺术门类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广泛联系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在一个广阔的舞台中探讨美学的基本规律,介绍着自己的透彻之悟与艺术之思。不知你是否发现,在这本书中,始终有几个词如“实虚”、“空灵”、“意境”等贯穿其中。由此可说明,宗白华先生尤其重视对空间意识的论述。我认为以上这些词极其类似,虽然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但在宗白华先生的文章里却貌似都指向相同的事物,而那相同的事物在我看来应该是他反复提到的美学思想。

灵与诗的融合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的“小言”中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所以宗白华先生的文字总是显得那么随性洒脱,字里行间尽是信手拈来的诗性与灵气。

宗白华先生的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直觉的思维,以及其中诗性的表达,很好的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他以一种优美抒情的笔调展开理论论述和评价,虽然写的是深奥的美学的理论,却用诗性的语言阐发,语言文字却如同一首首韵律丰富的诗歌,一幅幅色泽生动的画面,惹得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深陷其中。

读《美学散步》有感

直觉与逻辑的统一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除了对直觉的重视之外,还对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样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在书的小言中,宗白华先生是这样写的:“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在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与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从这里我可以看出宗白华先生对直觉领悟和逻辑分析是同样看重的,并且将他们看成是可以互帮互助地结合起来的那种关系的。

这一点在书中表现得也是相当明显的,翻开《美学散步》,宗白华先生一方面在具体的行文中,通常区分具体的章节,然后列出简明的小标题以强化内在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他把艺术类别也进行了系统划分:一种是对不同类型的艺术种类进行分别的专门研究,一种是对不同类别艺术之间的综合性研究。

理论与实例的统一

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刻意追求在文章中将理论论述表达得那么严谨周密、艰难晦涩,很少使用纯粹的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的方法来研究阐释美学。相反他时常采用具体的实例来对某个美学问题进行阐释。

比如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论述中国的诗和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同于希腊轮廓的空间感觉,也不同于欧洲精神中追求的深度空间,而是音乐性的,有“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空间意识。就例举了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助气的例子。这样的阐释和论证,直观而生动,非常容易被大家理解与接受,使得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领略美学的风采。

宗白华先生用古典、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我去体味中国古老文化的质朴风采与中国诗词语言的彬彬儒雅,去体味中国伟大思想家、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我随着他的步伐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第五篇:读《美学散步》有感(林)

读《美学散步》——感受美的世界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林

一、美从何处寻

在机器的节奏愈来愈快速,生活的节奏愈来愈紧张的尘世里,如何保持住人间的诗意、生命、憧憬和情丝?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带领着我们去寻找美、领悟美。他提出:心的陶冶、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作准备。人们越能忘却自我,越能认清美的本质。正如宗先生引用某尼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道不远人”、“ 美由心生”,罗丹说: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就如矿石商人仅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和特性。商人并没能忘记自我,他时时惦念着矿石与他的利害关系,所以他难以发现矿石深度的美。因此宗白华说: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的。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我们常人看到邮票、人民币时,只看到它的使用价值,却无暇顾及邮票、人民币上图案设计的美感。所以只有我们撇开内心的杂尘,涤荡心灵,克服了

小己的私欲和世俗的利害计较,把整个情绪和思想移动一下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当今在被钢筋水泥、电脑网络折磨得疲惫不堪的现代社会里,这种灵魂的转向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二、寻文学与艺术之美味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的经典之作。一些美学术语,到了宗先生笔下都变得如小桥流水、高天流云般,抒情、平白易懂。如谈中国宋元花鸟画空灵时,宗先生引用勃莱克的诗句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二三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又如在谈画与诗时:“画里本可以有诗,但是若把画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条光,每一个形都饱吸着浓情蜜意,它就成为画家的抒情作品„„”。

在这部书中,宗白华先生并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它形散神不散,只是单纯的教导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直接的说,是教导我们怎么欣赏美,教导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态度,直至艺术人格的形成,而这正是中国式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比如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论述中国的诗和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同于希腊轮廓的空间感觉,也不同于欧洲精神中追求的深度空间,而是音乐性的,有“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空间意识。就例举了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助气的例子。这样的阐释和论证,直观而生动,非常容易被大家理解与接受,使得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领略到美学的风采,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美学观。

我阅读此书,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宗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着我去体味中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从这次 “散步”中,初步体悟了“文艺的空灵和充实”,了解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和“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触摸到了“《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以及关于园林的飞动之美、中西绘画的不同空间表达、罗丹雕刻、康德美学思想、中国古代音乐寓言和音乐思想等等。可以说《美学散步》在一个像我这样初识美学理论的学子身上,投下了一束优美神圣而气象万千美的光环,开启了我艺术美感的心灵与体验,让我认识到什么是美。

三、生命需要空灵与充实

人生贵在行胸臆,不仅需要空灵的觉心,也需要充实的内在。——这是我在读《美学散步》认识和体会。平静淡泊的的心态能静照万物,充实的内心能使人广大而深邃。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但少有人能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倘若多些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就知道什么是该追求的,什么是该放弃的。

宗先生在书中从艺术到人生进行了美的漫谈,我被他思想点点的灵光照亮,一次次的发现,原来我观看世界的眼睛早已蒙上尘土,我的人生开始偏移了坐标。幸而今阅此书,修正了我的坐标,擦亮了我的双眼,洗涤了我的心灵,让我懂得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提高什么能力。不要陷在鸡毛蒜皮的琐事不能自拔,为了小事耿耿于怀,为了蝇头微利急功近利,耗掉青春与机遇,在人生路上迷失了自我与

方向。

君不见网络常报道:高校某生向室友投毒;高校某生跳楼自杀;6月7日厦门快速公交BRT纵火爆炸案致死47人,致伤34人„„。这些邪恶的举止,都是心灵的一念之差。

禅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放下有时只是一念之间,我们要学习庄子超然入世的生活态度,把心中灰暗的东西放下,放下也是一种境界。人又何苦给自己施加没必要的负担与压力,我们的心灵需要有一个诗意的地方来栖居——这就是“空灵”。

生命光有“空灵”之心境,而无内心之“充实”是不够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个自足的精神世界,才能为空灵提供生活的底蕴与基础;正如大地厚实广以承载万物。美的感悟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和情感之上,“充实”之谓美。

身为天之骄子的我们,有着大好的学习环境:明亮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又有丰富的学习资料与学识渊博的老师。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充实自己的人生。不要懒散放纵,无所事事,沉迷于网络、影视中,空虚的打发掉自己的时间。虽然能获得一时的愉悦和刺激,但是,青春的浓雾散尽后,裸露的只会是时间的荒原。

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胸襟应像花似地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味它的深沉,在心灵的深处找到美的归宿。实现内心的富足与快乐,从美的角度去寻回属于生命的那种“空灵与充实”。

下载浅读《美学散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读《美学散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美学散步》有感5篇

    读《美学散步》有感散步在山水灵动之间——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的经典之作。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系统完整的理论骨架,但能感受到宗白华......

    读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有感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

    读宗白华《美学散步》有感[大全五篇]

    读《美学散步》有感 08级中师2班刘玲20084021075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一说到美学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有些反感......

    读《美学散步》有感[精选多篇]

    读《美学散步》有感 想象一种艺术,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在宗白华先生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宗白华......

    读《美学散步 》有感(共五则)

    读《美学散步》-读后感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任何一......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

    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

    读书笔记——《美学散步》 11文秘(2)班 黄琳 20号 书名:美学散步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1年05月第一版 作者:宗白华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它的题目吸引了我,在我的观念......

    美学散步 读后感

    学号:读书笔记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美学散步》读后感院(系)名 称: 专 业 名 称: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美学散步》读后感 李娜 (XXXX学院XXXX专业 X级X班) 指导教师: 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