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类报纸科学传播现状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02:4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都市类报纸科学传播现状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都市类报纸科学传播现状调研报告》。

第一篇:都市类报纸科学传播现状调研报告

大众传播媒体是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现代形式多样的大众传媒中,报纸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递及时、可供反复阅读和思考、报道翔实深入等特点脱颖而出,成为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的重要媒体。2005年进行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通过报纸所获取的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比例为44.9%,仅次于电视媒体。其中立足

于都市、面向普通市民的都市类报纸,具有版面多、信息量大、价格低、报道内容广、报道角度多等优势,更是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以2008年3月1日~31日期间发行的《大连晚报》和《半岛晨报》a、b版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同时进行了“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读者对科技报道报道的期望”的调查,以期能全面准确地分析这两家报纸科技报道的现状。

现 状

1.科技报道数量偏低

从科技报道报道数量来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刊登的科技报道数量太少或是较少的读者人数所占比例共计为75.4%。经笔者统计,2008年3月1日~31日期间发行的《大连晚报》的a、b版新闻报道共2758篇,其中科技报道共63篇,所占比例为2.28%,平均2.03篇/天;《半岛晨报》的a、b版新闻报道共3065篇,其中科技报道报道共55篇,所占比例为1.79%,平均1.77篇/天。

2.科技报道内容覆盖面较窄

从科技报道内容范围来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刊登的科技报道涉及范围太少或是较少的读者人数所占比例共计为70.6%。由于两家报纸所刊载文章的侧重点不同,笔者根据其内容实质按照14大类进行了“抽象归纳”。《大连晚报》相对比较突出的是医药健康方面的报道,共9篇,占科技报道总量的15%,而基础科学、军事科学、历史考古、科技人物等受众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则交了白卷;《半岛晨报》相对比较重视生命科学、航天科学、科技动态方面的报道,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科技政策等可以为受众提供众多科技信息方面的报道为零。

3.科技报道形式较为单一

从科技报道形式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喜欢阅读图片式科技报道的读者所占比例为41.0%,喜欢阅读故事式科技报道的读者所占比例为28.7%。但两家都市类报纸大多数的科技报道都是以陈述事件为主的科技消息,所用科技图片量较少。其中,《大连晚报》科技图片量为平均0.65幅/篇,《半岛晨报》科技图片量为平均0.56幅/篇。科技专题报道方面,只有《大连晚报》的特派记者与“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活动”同行,刊发了《迎接北极第一缕曙光“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活动”专题报道》。而科技通讯、科技特写、科普小品等形式的科技报道在两家都市类报纸上未见踪影。

4.科技报道来源各有千秋

从科技报道的来源来看,《大连晚报》和《半岛晨报》获取科技报道的途径不尽相同。在2008年3月1日~31日期间,《大连晚报》比较重视本地新闻报道,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报道数量为38篇,占总报道量的60.32%;转载其他媒体报道的科技报道和其他媒体特供稿的数量共为24篇,占总报道量的38.10%,还有1篇报道没有明确标注来源;《半岛晨报》比较青睐转载其他媒体的科技报道和其他媒体的特供稿,数量共为39篇,占总报道量的70.91%;而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报道数量仅为16篇,占总报道量的29.09%。

5.科技报道记者采写能力有限

科技报道记者是否具有较强的采写能力是科技报道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经笔者调查发现,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科技报道记者情况堪忧。其中《大连晚报》科技报道记者只有1人负责与科技局、信息产业局、高新园区等部门沟通,专业背景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半岛晨报》科技报道记者同样只有1人负责与科技局等部门沟通,专业背景为新闻专业。

对策建议

都市类报纸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都市类报纸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呢?通过对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科技报道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努力增加科技报道数量

保证科技报道的数量是都市类报纸对受众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的重要手段。科技报道数量过少,是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不论其内容质量如何,都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都市类报纸对于科技报道应在观念上重视、政策上扶持、制度上激励、人员上配备,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增加科技报道的数量。同时,还应注重形成“众星捧月”的科技报道局面,即确立本报在某一科技领域报道优势的同时,不断扩大科技报道所涉及的范围,为读者提供更加广泛的科技信息。

2.不断丰富科技报道形式

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使科技报道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都市类报纸除了充分

发挥新闻图片直观形象、现场感强、真实性高、短时间内传递信息容量大等先天优势,加强科技图片报道,提高科技图片的使用量,使读者对科技事件有更直观地认识之外,还可以采用科技通讯报道、科技专题报道、科技人物写真、科普小品趣闻等形式,以弥补科技报道因专业性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等给传播效果带来的影响。此外,科技报道故事化也是拉近科技报道与百

姓之间距离的重要形式之一。

3.积极对待科技报道转载

转载其他媒体的科技报道既可以丰富本报的科技报道来源,又可以扩大科技报道的影响。都市类报纸应在保证科技报道的科学性、真实性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如介绍科技报道中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转换科技报道的专业化角度为社会化、生活化、服务化角度,突出科技报道中的某一方面的价值,挖掘科技报道中与本地关联密切的细节,彰显科技人物追求真理、勇于批判、大胆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注重人文关怀等。此外,还可以关注国内外专业科技期刊,从最新发表的科技论文中寻找有价值的科技报道线索,以丰富科技报道报道的来源。

4.注重培养科技报道记者素养

称职的科技报道记者要具有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以及科技采访写作能力。都市类报纸应注重培养科技报道记者的素养,使科技报道记者熟悉科技工作的原则和方针,具备鉴别科技信息的能力,积极关注科技发展的连续性、科技成果的可替代性,并能公正对待科技争论。一方面,都市类报纸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以加强科技记者报道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都市类报纸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公正的科学评价作品的标准,以此鼓励科技报道记者自觉提高自身素养。

第二篇:都市类报纸创新主旋律报道浅析

2009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诞生--刊发于《姑苏晚报》的作品《抬起“不屈的脊梁”》获得中国新闻奖摄影类一等奖。这幅图片记录了四川“5·12”地震灾区震源地--汶川县蔡家杠村,村民抬着灾后重建中摔成重伤的村支书的瞬间画面。在没有路的陡峭山坡上,10多位村民紧张、吃力地抬着一副自制的担架下山。担架上卧绑的是蔡家杠村村支书蔡继友。担架后面跟着五六位抬送下山的村民,脸上焦急、不舍的表情一览无余。照片上看不清这位“抗震书记”的脸,但是被担架绷带绑着的笔直的脊梁却是清清楚楚。这幅作品的价值在于: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员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折射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重建家园的民族气魂,彰显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中国精神。

荣获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三等奖的另一件作品,乌鲁木齐晚报作品《凌晨三点的送饭人》同样受到了评委的好评。稿件讲述的是“7·5”事件后,乌鲁木齐市妇女何萍,坚持103天于凌晨三点给维稳官兵送饭的拥军事迹。稿件虽然采写的仅仅是一位普通妇女的感人故事,但却真正反映了特定历史事件背景下“乌鲁木齐各族群众渴望安定团结,军民一家亲”这一重大主题。

这两则获中国新闻奖的报道均来自中国地方城市晚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都市类报纸创新主旋律报道所取得的成绩。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来临,在文化体制改革渐趋深入、媒体快速转型、传媒市场化程度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国媒体生态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都市类报纸正越来越多地进入重大主旋律报道领域,与党报一起,担纲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进步的时代重任。对此,笔者认为,创新主旋律报道是包括中国都市类报纸在内的所有媒体的应尽责任,同时又是社会发展和媒体自身竞争的需要。作为都市类报纸,应该从全局立场、民生思维、人文情愫三个方面切入,创新主旋律报道形式与内容,让弘扬主旋律的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更具感召力。

以全局立场,筑强报道之“基”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人民网考察工作时所做的重要讲话提出,媒体要“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深刻地指出了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2009年10月9日,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始终要牢记在心。

笔者认为,贯彻落实胡总书记讲话精神,中国都市类报纸首先要以全局立场,筑强主旋律报道之“基”。所谓全局立场是指,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报道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重,以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为重,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重。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有同志认为,主旋律报道是写给宣传部门或者是领导同志看的,这是党报考虑的,都市报无需多加关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一种偏见。一方面,融入主旋律报道是传媒掌控话语权的重要渠道,是体现都市报自身政治素养、专业视野的重要介面。另一方面,融入主旋律报道,也是体现都市报专业素质,吸引最为广泛受众的有效途径。此外,主旋律报道自身拥有丰富资源的“新闻矿藏”,绝不是什么负担。早在2005年,全国上下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时。《钱江晚报》就策划推出了大型人文报道--“先进性教育的民间期待”。该组报道,从历史过程、社会现状、先进性教育的发展环节和具体形态、经典著作的先进性养分等角度,探讨这种民间期待的由来、依据、敏锐和关切。这组报道由此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近年来,各地都市类报纸纷纷在创新主旋律报道方面紧紧跟上,诞生了大量时效性、创意性强的报道。2009年,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江南晚报,围绕无锡纪念解放60周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等推出主题报道。2010年,该报又围绕着上海世博会、太湖环保、物联网、科技创业家等题材,精心策划,推出图文并茂、服务性强的主旋律报道专版,受到读者的充分肯定。这些报道成为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主旋律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了都市类媒体的新闻宣传引领作用。

以民生思维,敲开报道之“核”

围绕着创新主旋律报道话题,新闻界还有另一种思想误区--就主旋律报道本身内容而言,这种报道形式就是党政报道、官样文章。其实,与百姓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弘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民生类报道,同样是主旋律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作为都市类报纸,只有拨开事件表象,才能发掘出内在的价值,以民生思维,敲开主旋律报道之“核”。而物价、住房、教育、生育、医疗、交通等领域,均是诞生民生类主旋律报道的重要层面。

2009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武广高铁3小时飞广州》刊发于武汉晚报。作品记录了中国人骄傲自豪的历史性时刻:在新落成的武汉火车站,创下多项世界第一的高铁列车正式首发,这标志着中国仅用5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40年高速铁路发展的历程。报道成为国家重大工程与百姓民生相交集的崭新新闻亮点。

在报道民生类主旋律报道时,报纸还要擅于运用多种新闻品种,通过言论、新闻摄影、通讯等不同形式,创新报道内涵。针对老百姓非常关注的房价问题,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出台了八条政策,被简称“新国八条”。消息一出,全国各地都市类报纸立即在显著位置刊发了追踪报道。《齐鲁晚报》的一篇言论《让住房回归民生,关键在执行》,成为众多同类报道中的佳篇。文中称:依靠炒房者的道德觉悟是不现实的,必须由国家通过针对性的政策压缩炒房的盈利空间,最终使炒房成为无利可图的事情……中央的政策落到地方打了折扣、走了样子,一些地方政府应该是负有责任的,这也是之前多次调控几乎沦为“空调”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中央政府先行打出的重拳,让公众对新一轮调控有了更多的期待。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多次调控失利的原因,点出问题的实质,也有效配合了国务院房产新政的颁布实施。

以人文情愫, 弘扬报道之“魂”

2008年3月,全国“三教办”在重庆举办的全国“关注民生共建和谐”新闻研讨会发布消息:受到中宣部表扬的《重庆晚报》打造“巷子记者”经验,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这家晚报的“新闻故事”栏目,成为重庆市唯一的中国新闻奖获奖栏目。

2011年1月6日,《重庆晚报》20版“新闻故事”栏目《风雪里,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报道了这样一个人间故事:在万州谋生的忠县棒棒(扁担挑夫)郑定祥,新年第一天帮人挑两包羽绒服,结果与雇主走丢,在寒风中苦寻雇主五天,一直未找到。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喊出了一句“缺钱不一定就缺德”。这则报道一出,立即在网上迅速掀起了一波关注的热潮。老郑的事迹又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有网友称赞“他是中国的脊梁”,还有人将老郑的“缺钱不缺德”这句话写进了QQ个性签名。

人文精神是一种弘扬社会正义、正气与理想,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作为都市类报纸,同样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舆论平台,发挥信息的传播扩散功能,以人文情愫,弘扬报道之“魂”。作为一名战斗在新闻一线的记者,笔者时常会关注一些新闻当事人,特别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和命运。2010年4月,无锡首批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开始选房。在选房现场记者发现,一些市民面带愁容。其中一位石女士的遭遇令人动容。因种种原因,她不能享受公积金贷款,申请商业贷款的路也走不通。他们一家三口住在一套建筑面积不足50平米的单间内,尽管物价部门对她所选中的小区核定销售均为每平方米3500元,但她家就连凑齐首付款都困难。随后,笔者写的文章《低收入家庭选了到房却贷不起款》在江南晚报见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其后,文章被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纷纷转载。

日益开放的中国,正处于世纪初叶的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利益关系的变动,正刺激和引爆着国人强烈的财富欲望,各类社会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我深深感到,唤起了受众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忽视人性者给予道德挞伐,牢牢把控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问题类、揭露式报道,同样是主旋律报道的有益补充。

梁启超说过:“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她尽到责任的人”。都市类报纸要永远将读者利益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创新采访报道路径,才能以崭新的思维、视角和情愫,创新主旋律报道内涵,真正得到历史的垂青,获得读者的心。

(作者单位:江南晚报)

第三篇:气象传播研究现状调研报告

气候的变化关系到国计民生,做好气象信息的传播非常紧迫,我国气象事业自建国后开始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气象信息的传播也不断地走向正规,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我国对气象传播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发轫,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在这种形势下,对当前气象传播研究的现状做一分析已是非常必要。

研究现状分析

总结

上世纪末期以来关于气象传播的论文,大体可以分为这样三大类:一是对传统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二是新媒体下的气象传播研究;三是关于气象新闻写作、广播等方面的技术性指导。

在传统媒体中,电视无疑占据着最广大的受众市场。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天气预报节目是观众的最爱;2006年,广西开展了气象信息接收情况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1114人中有88%是通过电视获取气象信息的,列各类媒体首位。所以在传统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中,对电视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是最多的。这一大类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括性地指出电视媒体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做好气象传播。比如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魏峰的《电视气象节目的创新》,这篇论文分析并介绍了我国目前的电视气象节目的主要方式,然后提出只有创新才是媒体发展的出路之所在,最后对如何创新提出了建议。类似的论文还有辽宁省气象中心李党红的《电视气象节目的价值要素浅析》等等。

第二部分是结合具体理论分析当前电视气象传播现状。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立成的《公共气象理念下的气象电视直播》,文章主要是运用公共气象理念结合具体的传播形式——电视直播进行了技术性分析,从实践方面提出了电视气象直播的途径,包括演播室直播、现场直播、延伸直播及移动直播等。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还有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强等的《用新闻观念打造气象节目》。

第三部分是个案分析。比如山西省气象中心范永玲等的《展现气象魅力,炫出广告活力》就是对太原电视台《天气资讯》电视栏目的个案分析,文章先是分析了当前电视气象节目存在的局限性,然后分析了《天气资讯》这一节目的主要特点,以及是如何规避上述缺陷的,最后指出这档节目在受众中间反响 强烈,深受受众喜爱。类似的论文还有温州电视台王晓峰的《增强城市广播电视台应对气象灾害的传播能力》、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中心倪景春的《中国气象频道传播价值及实现》等。

对于报纸这一载体的气象传播的研究也有一些,但是远不如电视这么广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圳报业集团深圳青少年报社王玮的《“异军突起”的天气预报——浅析气象新闻在我国目前报纸中的现状》,该文先是分析了天气预报在我国报纸中的报道现状,并对新兴的都市类报纸中的气息信息进行了分析,在提出了其中的一些共同特征后,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式。类似的还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黄峥的《气象新闻报道——都市报不可忽视的内容产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麦尚文的《塑造新的咨询服务品牌——解读〈南方都市报〉气象新闻版》和《新鲜天气,新颖报道》。对于广播气象传播研究的较少,比如北京市专业气象局张姝丽的《气象服务信息稿件编写中广播语言的应用》,该文从提高专业气象信息服务质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应用广播语言写作的基本要求,重点从广播语言的遣词、造句和表述三个方面讨论了实现气象服务信息稿件口语化的方法。

第二大类是对新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所谓的新媒体是指前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等。在新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中最多的是对手机短信传播的研究。比如,山西省晋中市气象局郭彩萍等的《对气象短信制作的思考》,文章运用传播学和新闻学中的有效传播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并对气象短信的不断创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类似的论文还有湖北省气象局刘立成的《略论移动电话气象短信息的有效传播》等。另一方面的研究就相对笼统些,不再具体区分是什么样的媒体,而是用新媒体加以概括,比如,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石永怡的《气象信息的新媒体传播》,文章指出:气象信息的新媒体传播应该以服务为导向,利用各种新兴媒体资源,实现对各级政府、目标消费者更加及时、精准、到位的气象服务。

第三大类是关于气象新闻写作广播等方面的技术性指导,这部分文章就是从气象新闻制作的技巧方面,给我们提供一些指导。这方面的文章也不是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丁焕新先生的《气象新闻摄影的实践和探讨》,该文由气象新闻摄影的内容和目的、气象新闻摄影的表现方法、气象新闻摄影要以人为本、如何搞好气象新闻摄影四个方面组成,高屋建瓴地对气象新闻摄影做了全面的说明,并提出了很多实用性较强的方法。还有湖北省气象局刘立成的《天气预报主持语言的特点》,青海省气象台钱有海等的《如何实现气象服务信息稿件的口语化》等论文。

除了以上

三大类的论文之外,还有部分论文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切入气象传播的研究,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气象传播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扩大。比如中国气象报李丹等的《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气象新闻传播思想》,挖掘整理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气象新闻传播思想。这些重要的思想对于指导气象传播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文章将其系统地罗列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容易的把握这些

思想的深刻内涵,以便在实践工作中深入贯彻执行。

当前气象传播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我国气象传播的理论研究已经有所成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看来,其中仍存在着一些欠缺亟待改进。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各种媒介研究的严重失衡,首先表现在对电视媒体的研究过于集中且出现同质化现象。同为传统媒体,对电视气象传播的研究占到绝大部分,而对报纸的研究较少,对于广播,在搜集到的论文中,仅仅只有1篇。并且对于电视媒体的研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对于电视媒体技术性操作方面的论文多且雷同,很难找出新意。另外一个方面的表现是对于新媒体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网络上的气象传播,一些论文只是作为其中一部分,简单带过,并没有专门研究这个领域。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数字电视接收机市场规划将达到2050万台,整个数字电视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5000亿元,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乐观,我们的理论工作者更该成为新媒体气象传播的先行者,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二是对气象传播概念的界定还有待推敲。现在很多论文中出现的概念并不是气象传播,而是气象新闻,并且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尚待推敲。论文中对气象新闻的定义一般表述为“气象新闻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变动的事件或信息”;“所谓气象新闻,是指涉及气象事业发展或由于天气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最新事件或信息”;“气象新闻是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以及气象事业重大发展的事件或信息”等,这些定义都将气象新闻界定为事件或信息,其实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气象新闻应该首先具备新闻的必要特征,比如气象新闻报道的必须是事实,而且新闻是有时效性的,这些关键因素都没有在定义中得到体现,所以对气象传播中关键概念的界定还需要商榷研究。

三是对实践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报纸气象新闻的写作与编辑、电视气象节目主持人的播音与形象设计、广播中的气象新闻的播音等方面技术性的指导较少,而为了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这些方面又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提出有效的探索,但是对报纸气象新闻的写作与编辑,目前还没有文章论述,所以这也是气象传播研究中的理论空白,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四是研究队伍结构不合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从事气象传播的研究人员多是各地方气象局的研究人员,只有很少的院校老师和研究生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更不用说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研究视角的偏失,所以随着气象传播研究的发展,更多专家学者的加入,未来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都会有所扩大。

综观我国当前的气息信息传播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该领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气象传播实践,而气象传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又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传播学的理论与气象领域又有很多的契合点,伴随着我国气象传播事业的发展,相信气象传播研究也将有新的发展。

第四篇:文摘类的报纸的现状与前景

文摘类的报纸的现状与前景

摘类报纸一直是作为特殊的报纸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和都市报、晚报、晨报不同。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现今知名的文摘品牌如《报刊文摘》、《每周文摘》、《文摘报》,其创业历程大都有如下几方面共同点:一是起步早,且受政策严格保护(一个省市一般只允许一家存在),竞争压力不大;二是多为党报或日报的补充,是其下属的编辑部;三是大部分交邮政发行,成本低,且均有不菲的发行利润。这些特点决定着这一“报纸”生存环境,也保证了其近20年来在报业群体中的优势地位。

1.报纸的划分:

(1)国际时政类,代表性的报纸有北京的《参考消息》和上海的《上海译报》,销售量保持很稳定且发行量大。

(2)分门别类式的文摘报,比如科教类的《电子文摘报》、《科技文摘报》、《教育文摘周报》、《少年文摘报》等;保健类的《益寿文摘报》、《健康文摘报》等。(3)综合性文摘报,代表性的报纸有《每周文摘》《刊文摘》、《中国剪报》《文摘周报》等的

随着报业竞争的进一步激烈化,“文摘报纸”的传统优势越来越小,生存发展面临极大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方性日报的扩张与相互竞争,挤占了原有文摘报读者市场。其强大的市场攻势对“综合新闻”类周报形成“围剿”态势。如“海都报”“晚报”横空出世,被称为“省级新型晚报”

其次,文摘类报刊数量众多,内容上较为雷同,对于读者来说,文摘报纸区别不大。第三,价格优势不复存在,经营模式渐显落后。

第四,新型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势必对“文摘报纸”产生一定压力,网络的强大攻势,全方位地影响着传统媒体。

全国正式出版的文摘类报纸约为32家其中既有期发行量超百万的大户,也有期发两三万的“小不点”。从文摘类报纸的总体经营水平看:1998年文摘类报纸平均期发量达41万份,远远超过我国内地报纸的平均印数。其中年利润在600万元以上的近10家,在册人员人均年创利四五十万的文摘报超过10余家(占总数1/3)。当今文摘类报纸的市场格局是:国际时讯类的《参考消息》可谓一枝独秀,综合性文摘报则成为中坚力量,专门性文摘报争奇斗艳。就目前的情势,《参考消息》由于倚靠新华通讯社这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其实力和市场龙头地位尚无人可以撼动;综合性文摘报之间的实力则呈现出梯状分布,占据第一梯队的当数《报刊文摘》,期发行量应在百万份左右,它们的发行量要超出处于第二梯队的《文摘报》两倍以上,一些发行量在10万份左右的文摘报则占据了第三梯队;专门性文摘报和综合性文摘报之间的竞争是最为激烈的,市场的占有率此消彼长,所以任何一方都不敢掉以轻心。可以说,文摘类报纸市场格局的平衡是竞争各方角力形成的结果,而平衡永远都是暂时的,不能排除现有的或新加入的文摘报充当新的“搅局者”,利用市场力量让市场秩序重新“洗牌”,以此打破文摘报市场较稳定的状态。

文摘类报纸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它突出的史料保存价值。从时效性上看,大部分新闻作品都是易碎品,有特殊的“保鲜期”,而文摘类报纸则可以选择和提炼出那些资料性强、“抗压性强”的信息,在其广度上进行综合,在其深度上进行加工,满足读者积累信息资料的需求。比如《中国剪报》开办的“名人春秋”、“健康顾问”、“家政服务”、“世说新语”等栏目就将大量信息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和刊出,方便了读者的收集和保存。特别是对那些政策法规类的信息,文摘类报纸具有先天的整理、归类的特性,这样的工作是其他“原创报”无法做或者做不好的事情,这种优势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当然,文摘类报纸在选择刊登资料性文章时也并不是随意和盲目的,它在重新组合知识信息的时候,遵循的最基本的一条原则是必须要找准这些资料甚至是史料再开发、再利用的角度和时机,比如在合适的时机发掘出“旧闻”的现实含义,在合适的角度上解读史料所蕴涵的崭新意义等等。

相较于数量上的重复建设,文摘类报纸的固有特性和优势正在遭受削弱,面临的是一个更加严峻的生存发展环境。我们知道,文摘类报纸之所以在上世纪末期取得比较大的发展,可以说是因运而生:一个就是利用了当时党报一统天下、信息供应不足、报纸娱乐性和可读性差等市场空档,二是文摘类报纸以高密集度的信息含量,平易朴实的报纸风格,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及合理的价格等等优势吸引了广大读者。但在今天,文摘类报纸面对的是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报业格局。都市类报纸已成为报业竞争的中心“战场”,其他类报纸也不断改版以贴近读者的阅读需求,比如纷纷开辟文摘专版等,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原有文摘类报纸读者的流失。同时,新闻综合类日报凭借强大的市场攻势对“文摘报”形成包围态势,文摘类报纸必须成功突围才行。由于出版周期和报纸性质的特殊性,文摘类报纸在建构议程的时效性上根本不可能和其他报纸相抗衡,这是它的弱项;此外,它也很少能够像其他报纸那样,通过连续的、不间断的报道去完成复杂的议题建构过程。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文摘类报纸在议程设置上束手无策、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它显露出了不一般的长处。作为“事后报道”的文摘类报纸在报道的时间上是滞后的,但这恰好成全了文摘类报纸的时宜性,也就是在新闻报道的度上拥有更宽裕的回旋余地。这是其一。文摘类报纸不应是其他报纸单纯学舌般的、毫无意义的“回声”,它可以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修正和完善议程设置。对于重大议题特别是有争议的议题,文摘类报纸可以从容地进行汇总、整合,而不必担心会出现原始报道中带有瑕疵的枝枝蔓蔓。这样一来,文摘类报纸就可以将其他报纸通过历时报道建构起来的议程用一个“平面”的形式完整地、准确地表现出来。这是其二。文摘类报纸的发展趋势

文摘军团”出路何在?关键是要强化品牌特色,开拓经营品种,扬长避短,在文章的“选摘”与版面策划上下大功夫。应该说,目前国内知名的文摘品牌也是各有特色的:《报刊文摘》以其信息的权威和直面现实的锐气为读者所青睐;《中国剪报》重视资料性,紧紧抓住中老年读者做足文章,稳重、扎实;其他如《每周文摘》、《文摘周刊》、《文摘旬刊》均以其独特的选材角度各自掌握了一定区域读者,成绩不俗。一些专门性文摘报如《健康文摘》、《益寿文摘》、《法制文萃报》等多年在专门领域苦心经营,均有不俗业绩。

文摘类报纸的数量将在已经接近饱和的基础上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文摘类报纸的优势面临挑战并受到削弱,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文摘类报纸必须依靠创新谋生存、求发展。从数量上分析,目前我国报业竞争主体的都市报重复建设十分严重;从经济绩效上分析,曾经作为新增长点的都市报对报业经济的拉动效应接近顶峰,报业内部出现了对报纸新品种的又一轮追逐,而文摘类报纸恰恰成为其中一个重要选项。这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文摘类报纸低投入、高产出,整体上显示盈利态势。这对比于其他种类报纸成长周期长、持续投入高、市场风险大的状况具有更强的诱惑力。二是因为文摘类报纸的进入门槛低。报业集团在重新整合内部资源以改造子报的经济效益时很容易被上述优势所吸引,在报业集团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情况下,文摘类报纸的竞争只可能比现在更激烈,未来的文摘类报纸数量也会因此增长,数量过剩现象将加重,而这又会反过来提升竞争烈度。

第五篇:文艺创作现状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结合全县文艺战线近10年来的实际情况,对县文联下属各文艺家协会的文艺创作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统计。采取表格式、问卷式、信函式或电话调查等方式,对各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基本情况和创作状况做了一次全面摸底,因表格回收不全,填写也不完整,个别会员只由他人填写了姓名,少数会员因在乡镇或外出,没有填写表格,所以统计覆盖面不全,但达到了95%以上,并对重点人员作了当面访谈,因此结果具有代表性,有相当说服力。在调查中,我深入了解了身处基层的文艺家们近10年来的创作、发表、出版、获奖、参加文学活动等情况,详细询问了他们目前的困难、愿望和需求。在调查了解的同时,按照“边学习、边实践、边整改”的要求,对一些个体性问题随时进行处理,对普遍性、趋向性的问题,在文联职权范围内可以解决的,已列入2009年工作规划,有些已经着手解决,超出文联职权能力范围的,将以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向有关领导部门和各有关方面呼吁,求得关注、支持和解决。

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归纳报告如下:

一、××县文艺家协。

家协会会员构成的分析

根据以上数字统计,目前××县文艺家协会会员构成具有三个明显特点:

一是文艺人才青黄不接。中老年会员占了绝大多数(63.5%),都是毛泽东时代和“文革”后文艺复兴时期培养出来的,许多人已退休在家。新世纪成长起来的30岁以下会员只有46人,占总数的12.57%

。30~40岁的会员属于跨世纪的会员,大多也是受到了“文革”后文艺氛围的熏陶而确立文艺梦想的。仅有的25名学生会员都是临时性的,是县中学文学社社员,或者去年我们举办的征文竞赛的获奖者。他们并非主动入会,而是县文联为了培养新生力量和照顾会员分布的平衡邀请入会的,毕业后一般就自动离会了。所以说,××县的文艺人才严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二是总数尚可精英稀缺。虽然全县文艺家协会会员总数有三四百人,但多数只能算文艺爱好者,能称得上“文艺家”的一般要省级以上会员,总共是23人,仅占总数的6.28%。23人中50岁以上的19人,基本很少创作了,真正有活力的中青年会员只有十分可怜的4人。当然也有少数中青年会员有实力,但没有申请加入上级协会,这样的人才实属凤毛麟角,而且一般是因为在外地生活,不方便参加本县本省的文艺活动。譬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作品、获过奖、出过书的青年会员肖斌伟、张勇飞等,他们因没有正式工作,都在××打工,没有申请加入省作家协会。

三是从事与文艺相关工作的会员占绝大多数。

在文化教育部门工作,以及在非文化教育部门但从事文字工作的会员占84.97%。

四、××县文艺创作现状与困难

1、创作环境不佳。这是基层文艺家提得最多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所有非职业文艺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有工作的工作任务压头,没工作的生活压力更大,退休的要带孙崽孙女,身体也大多不好,且少有机会出去采风,不懂电脑,鲜活的素材不多,不了解当今文艺动态,等等。

2、社会效应不大。会员大多在文化教育部门,发表作品有评职称或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创作的作品多是应景应时之作,真正有艺术水准的高质量作品不多。其他各类会员虽是出于对文艺的执着爱好而创作,但因缺少发表和出版机会,作品大多锁在抽屉里或在朋友之间交流,缺乏锤炼,是带有自娱自乐性质的消遣之作,很少有人去潜心创作中长篇小说、电影电视等大作品。所以,每年虽然也发表数百篇(首、幅)散文诗歌、小小说和摄影、美术作品,但少有大气之作,更没有发表鸿篇巨制,没有产生大的社会效应。

3、作品发表和出版难。受大趋势影响,很多报纸大幅度削减或取消副刊版面,使业余作家容易完成的短篇作品不易发表,而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又增加了长篇作品的出版难度。很多人转向文学刊物投搞,但文学刊物容量也有限,稿件经常被积压;转向网络,他们基本上竞争不过年轻的网络写手。作品出版发表的问题近些年越来越严重,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没有出版过一部中长篇小说,只出过诗集、歌词集,个别会员在外地工作和生活,联系出版了散文集和多种文体的文集。很多会员希望县文联想办法联系国家刊物、出版社,帮忙推荐发表作品或出版书籍,以培养扶植本地作家。

4、创作视域狭窄。文艺家受工作、生活条件所限,社会接触范围比较小,接触层次比较单一,阅历不足,信息量不足,知识储备更新慢。虽然他们对社会现实有很多直接体验,掌握着相当丰富的第一手素材,但在把握创作主题、处理素材时往往与社会和读者的需求有距离。他们迫切希望多参加交流活动,包括与同行的交流、与报刊出版社编辑的交流、与影视界的交流、与文学评论家的交流;希望协会多组织他们到全县各地及县外、省外采风,开阔眼界。

5、大部分文艺家写作经验少。

下载都市类报纸科学传播现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都市类报纸科学传播现状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都市类报纸周末市场的研究论文(共5篇)

    论文关键词:都市类报纸周末市场赢利模式赢利空间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都市类报纸周末版经营现状的研究,分析都市类报纸周末版的现有赢利模式及其存在的弊端,并针对都市类报纸......

    观光农业调研报告,都市休闲观光农业

    优良模式推广效果的内在制约机制分析 中国农民创造的典型生态农业模式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宝贵财富,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为丰富中国生态农业理论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现状调研报告

    现状调研报告现状概况:合肥市生态公园位于二环北路以南,二环西路以东,合九铁路线以西,清溪路以北,距离合肥火车站仅三站路的路程,用地面积约8.2平方公里,公园种植3万余株各类植物、......

    现状调研报告

    一、现状调研报告 1.规划范围:本次调研的范围是华南农业大学整个校园。占地825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环境,自然景色与人文景......

    现状调研报告

    目 录 一、规划范围及区位分析第现状三部调研报告 二、上层次规划及相邻地区规划汇总 三、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四、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五、用地分析与用地评价六、人口现状分......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在XX4个城区中,包XX农村区域最大......

    农村住房调研报告(报纸发表)

    【学习实践活动调研材料】 酒泉市农村住房现状及发展对策 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 史 勇 (2009年4月5日) 农村住房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直观的反映,也是农民生活水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