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都市类报纸周末市场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都市类报纸周末市场赢利模式赢利空间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都市类报纸周末版经营现状的研究,分析都市类报纸周末版的现有赢利模式及其存在的弊端,并针对都市类报纸的周末市场情况进行考察,在阐述周末市场经济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都市报纸周末版的潜在赢利空间。
在我国,都市类报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新闻改革初期,于90年代中后期报业市场化阶段:迅速成长,经过20余年的发展,都市类报纸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的主流报纸。目前全国都市类报纸的广告刊登额占报纸广告总量的四分之三左右,成为最受广告商青睐的广告投放媒体之一,其广告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报业的经济收益。
都市报的迅速发展和繁荣,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崛起、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大多数都市类报纸都非常年轻,整个市场仍然不够成熟.特别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一、都市报周末版面分析
一份报纸要想赢得读者青睐、广告商器重,最重要的莫过于在版面内容上下功夫。本文对《广州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深圳特区报》和《羊城晚1报》的周末版面作了一次较为详细的内容分析,这6份报纸近几年来一直位居全国都市类报纸广告收入排名前10强,可以说代表了我国都市类报纸广告经营的最高水平,而其所处的广州、深圳、北京和上海,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几大城市之一。因此,可以肯定,这六份报纸在版面内容安排上都已几经探索,下足功夫,以其作为研究对象,是极具代表性的。
(一)版面容量和广告数量情况
通过对6份报纸为期一周的版面统计,发现其周日的版面数量从16版到48版不等,均明显少于平时,而《广州日报》、《北京晚报》、《羊城1晚报》三者的周日版容量甚至不到平时最高容量的三分之一。与之相关联的是周日报纸广告的缺乏,所有6份报纸周日版的广告数量均远远低于工作日平均水平,其中《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羊城1晚报》和《深圳特区报》的周日广告甚至不到平时最高数量的10%。无论在报纸容量还是在广告数量上,周六版的情况都要比周日版有所改善,但是和平时报纸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而《北京晚报》则是一个例外,它在周六的广告数量达到了29.25版,比周一、周二还要多。此外,各报每天的版面数量和广告数量基本上是成正比的,而一周内广告投放量最多的,一般集中在周三、周四、周五这三天,除《广州日报》在周一出现广告高峰。
(二)版面内容安排情况
进一步比较都市报周末和平时的内容安排:首先,6份报纸周末和平时在正刊的版面安排上基本相似,只是周末的版面数量被明显压缩。其中,周日的财经新闻要远远少于周六和平时,文化生活类内容则多于平时。6份报纸中,有两份是有副刊的,且都在北京,3份报纸在周六和平时发行了周刊及专刊,两份报纸在周日发行周刊。其次,两份报纸的副刊在一周的内容安排上也是比较相似的。周日报纸虽然有意在文化生活方面作文章,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体现出和平时的差异,同样,周六报纸的资讯信息也并不能和平时拉开明显的差距,周末有的信息,平时都有,而且数量更多,内容更广。此外,在周刊的发行方面,周六要比周日成熟得多,像《北京晚报》和《新民晚报》在周六都有多份周刊,内容也比较充实,包含了丰富的资讯信息,而《北京晚报》更是在设计上下足了功夫,其周刊《星期六》就采用了彩页和杂志形式。
(三)广告刊登情况
周末的主要广告类别包括医疗、美容、保健、饮食、分类广告以及各类招聘、培训和折扣信息,这些广告多为软性,和生活资讯相关。而像房产、汽车之类的工商广告,原本是广告市场的主力军,在周末报纸中却极少出现,甚至连向来以房产广告著称的《北京青年报》,也不见刊登一则此类广告。另外,有部分报纸刊登的广告中包含了活动类信息,这些活动一般是由报纸亲自发起,或联合其他单位以及广告商共同组织的,比如《广州日报》主办的“2005消费者最喜爱的十佳品牌颁奖联展暨日化用品集团采购订货会”,是一种以报纸为中介,沟通广告商和读者的有效手段。此外,专刊和周刊是一种非常好的广告载体,其广告数量要明显多于平时,如《北京晚报》在周六的较高广告收益,就有将近80%是通过专刊和周刊取得的。
二、都市报周末市场分析
周末报纸版面的普遍压缩,是否意味着周末市场缺乏价值?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拿杭州市场来说,有调查分析显示,周六和周一是报纸零售的高峰期,达到一周销售量的33.3%,其次是周三的16.7%,而周日的报纸销售量则是最低的。而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的最新研究也表明,杭州读者在周一至周五平均投入读报时间为54.19分钟,而周末则达到了60.62分钟。以上数据说明,周末报纸的读者需求量是不容忽视的,周末市场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周六和周日的读者需求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应该把它们简单等同在同一个“周末”的概念之下。
此外,在内容的偏好方面,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民观念的变化,消费文化逐渐成为当代大众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实用性的内容,也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另外,由于周末的阅读场所多以家庭为主,适合整个家庭阅读的内容更容易成为周末的共同话题与关注点,因此,出行参考、购物指南、财经信息等服务性的内容倍受读者青睐。
三、都市报周末版的潜在赢利空间
一方面,都市报在周末的读者群并不比平时小,另一方面,都市报周末版却大大逊色于平时,广告少之又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矛盾呢?正如《扬子晚报》总编朱铭佐在新浪网“总编在线”栏目所言,“客户不喜欢把广告放在双休日,尽管一再解释双休日读者面很宽,发行量不比平时少,但客户还是不认账。”广告商的习惯和偏见,导致了周末报纸利润推动力不足和周末版面的萧条,对此大多数报纸都显得非常无奈。然而,面对周末广告匮乏,报纸并非完全无计可施,《北京晚报》周六的惊人广告数量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没有一份报纸会甘愿放弃大好收益,它们之所以如此消极被动,完全是出于一种受制于广告商喜好的无奈。要改变周末广告的萧条现状,还得靠报纸自身努力,最根本的则是要改变广告商的观念。要说服广告商认可报纸的周末广告价值,需要的是客观详细的数据,报纸应该联手数据公司加大对于周末市场的调研。
此外,就报纸本身而言,版面内容永远是最为关键、最能说服人的,周末的报纸如何才能吸引读者,吸引广告商,还是需要在现有基础上作一些改变和探索。通过上文的研究和分析,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潜在的赢利点。
(一)挖掘文化特色、提供资讯服务
根据周末这一特定时间的读者需求,提供更多文化和生活资讯方面的服务,挖掘区别于平时的特色。杂志型专刊应该是周末报纸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在这方面,美国报纸周末版的成功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美国报纸周末发行量是非常可观的,而其周日报纸的市场收益更高达整个报业收益的40%~50%,这主要归功于报纸内容杂志化。美国周日报纸的内容主体并非新闻信息,而是大量的副刊和专刊,约占了总版面的三分之二,其内容主要涉及:下周电视预告及节目介绍、广场杂志、书评、家庭读物、旅游、购物、卡通画等等,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广告,且印刷精美,极具诱惑力。因此,专刊应该是我国都市报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
(二)策划适宜活动,提高品牌价值
挖掘都市类报纸的周末价值,不仅要关注其潜在的广告发展空间,同时也不能忽视周末这个特定时期所能实现的无形品牌价值。目前报纸数量很多,所提供的信息都大同小异,要想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读者心目中的品牌,仅仅依靠增版、改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策划一些具有影响力,和读者切身利益相关的活动。而周末正是报纸策划公众活动的最佳时机。虽然从报纸版面上看,这些活动信息并不属于赢利性广告,但是,只要举办成功,它们对于提高报纸的社会形象和美誉度有着长远的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而只要有读者的关注,就一定能引起广告商的兴趣和赞助。报纸的广告效益,不仅仅是报纸自身经营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因此,其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很多是难以抗拒的。但是,就报纸本身而言,在其能力可及范围内,不应该安于现状,而需要不停地探索和进步。随着报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所能够继续开发的市场也会变得越来越稀缺,任何一块有潜力的土壤都不应该被轻易地放弃,而周末市场无疑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片难得的沃土。相信通过广大报纸研究人员和报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都市报的周末市场会在不久的将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第二篇:都市类报纸创新主旋律报道浅析
2009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诞生--刊发于《姑苏晚报》的作品《抬起“不屈的脊梁”》获得中国新闻奖摄影类一等奖。这幅图片记录了四川“5·12”地震灾区震源地--汶川县蔡家杠村,村民抬着灾后重建中摔成重伤的村支书的瞬间画面。在没有路的陡峭山坡上,10多位村民紧张、吃力地抬着一副自制的担架下山。担架上卧绑的是蔡家杠村村支书蔡继友。担架后面跟着五六位抬送下山的村民,脸上焦急、不舍的表情一览无余。照片上看不清这位“抗震书记”的脸,但是被担架绷带绑着的笔直的脊梁却是清清楚楚。这幅作品的价值在于: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员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折射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重建家园的民族气魂,彰显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中国精神。
荣获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三等奖的另一件作品,乌鲁木齐晚报作品《凌晨三点的送饭人》同样受到了评委的好评。稿件讲述的是“7·5”事件后,乌鲁木齐市妇女何萍,坚持103天于凌晨三点给维稳官兵送饭的拥军事迹。稿件虽然采写的仅仅是一位普通妇女的感人故事,但却真正反映了特定历史事件背景下“乌鲁木齐各族群众渴望安定团结,军民一家亲”这一重大主题。
这两则获中国新闻奖的报道均来自中国地方城市晚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都市类报纸创新主旋律报道所取得的成绩。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来临,在文化体制改革渐趋深入、媒体快速转型、传媒市场化程度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国媒体生态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都市类报纸正越来越多地进入重大主旋律报道领域,与党报一起,担纲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进步的时代重任。对此,笔者认为,创新主旋律报道是包括中国都市类报纸在内的所有媒体的应尽责任,同时又是社会发展和媒体自身竞争的需要。作为都市类报纸,应该从全局立场、民生思维、人文情愫三个方面切入,创新主旋律报道形式与内容,让弘扬主旋律的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更具感召力。
以全局立场,筑强报道之“基”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人民网考察工作时所做的重要讲话提出,媒体要“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深刻地指出了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2009年10月9日,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始终要牢记在心。
笔者认为,贯彻落实胡总书记讲话精神,中国都市类报纸首先要以全局立场,筑强主旋律报道之“基”。所谓全局立场是指,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报道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重,以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为重,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重。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有同志认为,主旋律报道是写给宣传部门或者是领导同志看的,这是党报考虑的,都市报无需多加关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一种偏见。一方面,融入主旋律报道是传媒掌控话语权的重要渠道,是体现都市报自身政治素养、专业视野的重要介面。另一方面,融入主旋律报道,也是体现都市报专业素质,吸引最为广泛受众的有效途径。此外,主旋律报道自身拥有丰富资源的“新闻矿藏”,绝不是什么负担。早在2005年,全国上下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时。《钱江晚报》就策划推出了大型人文报道--“先进性教育的民间期待”。该组报道,从历史过程、社会现状、先进性教育的发展环节和具体形态、经典著作的先进性养分等角度,探讨这种民间期待的由来、依据、敏锐和关切。这组报道由此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近年来,各地都市类报纸纷纷在创新主旋律报道方面紧紧跟上,诞生了大量时效性、创意性强的报道。2009年,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江南晚报,围绕无锡纪念解放60周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等推出主题报道。2010年,该报又围绕着上海世博会、太湖环保、物联网、科技创业家等题材,精心策划,推出图文并茂、服务性强的主旋律报道专版,受到读者的充分肯定。这些报道成为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主旋律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了都市类媒体的新闻宣传引领作用。
以民生思维,敲开报道之“核”
围绕着创新主旋律报道话题,新闻界还有另一种思想误区--就主旋律报道本身内容而言,这种报道形式就是党政报道、官样文章。其实,与百姓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弘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民生类报道,同样是主旋律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作为都市类报纸,只有拨开事件表象,才能发掘出内在的价值,以民生思维,敲开主旋律报道之“核”。而物价、住房、教育、生育、医疗、交通等领域,均是诞生民生类主旋律报道的重要层面。
2009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武广高铁3小时飞广州》刊发于武汉晚报。作品记录了中国人骄傲自豪的历史性时刻:在新落成的武汉火车站,创下多项世界第一的高铁列车正式首发,这标志着中国仅用5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40年高速铁路发展的历程。报道成为国家重大工程与百姓民生相交集的崭新新闻亮点。
在报道民生类主旋律报道时,报纸还要擅于运用多种新闻品种,通过言论、新闻摄影、通讯等不同形式,创新报道内涵。针对老百姓非常关注的房价问题,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出台了八条政策,被简称“新国八条”。消息一出,全国各地都市类报纸立即在显著位置刊发了追踪报道。《齐鲁晚报》的一篇言论《让住房回归民生,关键在执行》,成为众多同类报道中的佳篇。文中称:依靠炒房者的道德觉悟是不现实的,必须由国家通过针对性的政策压缩炒房的盈利空间,最终使炒房成为无利可图的事情……中央的政策落到地方打了折扣、走了样子,一些地方政府应该是负有责任的,这也是之前多次调控几乎沦为“空调”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中央政府先行打出的重拳,让公众对新一轮调控有了更多的期待。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多次调控失利的原因,点出问题的实质,也有效配合了国务院房产新政的颁布实施。
以人文情愫, 弘扬报道之“魂”
2008年3月,全国“三教办”在重庆举办的全国“关注民生共建和谐”新闻研讨会发布消息:受到中宣部表扬的《重庆晚报》打造“巷子记者”经验,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这家晚报的“新闻故事”栏目,成为重庆市唯一的中国新闻奖获奖栏目。
2011年1月6日,《重庆晚报》20版“新闻故事”栏目《风雪里,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报道了这样一个人间故事:在万州谋生的忠县棒棒(扁担挑夫)郑定祥,新年第一天帮人挑两包羽绒服,结果与雇主走丢,在寒风中苦寻雇主五天,一直未找到。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喊出了一句“缺钱不一定就缺德”。这则报道一出,立即在网上迅速掀起了一波关注的热潮。老郑的事迹又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有网友称赞“他是中国的脊梁”,还有人将老郑的“缺钱不缺德”这句话写进了QQ个性签名。
人文精神是一种弘扬社会正义、正气与理想,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作为都市类报纸,同样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舆论平台,发挥信息的传播扩散功能,以人文情愫,弘扬报道之“魂”。作为一名战斗在新闻一线的记者,笔者时常会关注一些新闻当事人,特别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和命运。2010年4月,无锡首批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开始选房。在选房现场记者发现,一些市民面带愁容。其中一位石女士的遭遇令人动容。因种种原因,她不能享受公积金贷款,申请商业贷款的路也走不通。他们一家三口住在一套建筑面积不足50平米的单间内,尽管物价部门对她所选中的小区核定销售均为每平方米3500元,但她家就连凑齐首付款都困难。随后,笔者写的文章《低收入家庭选了到房却贷不起款》在江南晚报见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其后,文章被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纷纷转载。
日益开放的中国,正处于世纪初叶的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利益关系的变动,正刺激和引爆着国人强烈的财富欲望,各类社会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我深深感到,唤起了受众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忽视人性者给予道德挞伐,牢牢把控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问题类、揭露式报道,同样是主旋律报道的有益补充。
梁启超说过:“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她尽到责任的人”。都市类报纸要永远将读者利益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创新采访报道路径,才能以崭新的思维、视角和情愫,创新主旋律报道内涵,真正得到历史的垂青,获得读者的心。
(作者单位:江南晚报)
第三篇:都市类报纸科学传播现状调研报告
大众传播媒体是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现代形式多样的大众传媒中,报纸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递及时、可供反复阅读和思考、报道翔实深入等特点脱颖而出,成为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的重要媒体。2005年进行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通过报纸所获取的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比例为44.9%,仅次于电视媒体。其中立足
于都市、面向普通市民的都市类报纸,具有版面多、信息量大、价格低、报道内容广、报道角度多等优势,更是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以2008年3月1日~31日期间发行的《大连晚报》和《半岛晨报》a、b版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同时进行了“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读者对科技报道报道的期望”的调查,以期能全面准确地分析这两家报纸科技报道的现状。
现 状
1.科技报道数量偏低
从科技报道报道数量来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刊登的科技报道数量太少或是较少的读者人数所占比例共计为75.4%。经笔者统计,2008年3月1日~31日期间发行的《大连晚报》的a、b版新闻报道共2758篇,其中科技报道共63篇,所占比例为2.28%,平均2.03篇/天;《半岛晨报》的a、b版新闻报道共3065篇,其中科技报道报道共55篇,所占比例为1.79%,平均1.77篇/天。
2.科技报道内容覆盖面较窄
从科技报道内容范围来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刊登的科技报道涉及范围太少或是较少的读者人数所占比例共计为70.6%。由于两家报纸所刊载文章的侧重点不同,笔者根据其内容实质按照14大类进行了“抽象归纳”。《大连晚报》相对比较突出的是医药健康方面的报道,共9篇,占科技报道总量的15%,而基础科学、军事科学、历史考古、科技人物等受众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则交了白卷;《半岛晨报》相对比较重视生命科学、航天科学、科技动态方面的报道,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科技政策等可以为受众提供众多科技信息方面的报道为零。
3.科技报道形式较为单一
从科技报道形式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喜欢阅读图片式科技报道的读者所占比例为41.0%,喜欢阅读故事式科技报道的读者所占比例为28.7%。但两家都市类报纸大多数的科技报道都是以陈述事件为主的科技消息,所用科技图片量较少。其中,《大连晚报》科技图片量为平均0.65幅/篇,《半岛晨报》科技图片量为平均0.56幅/篇。科技专题报道方面,只有《大连晚报》的特派记者与“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活动”同行,刊发了《迎接北极第一缕曙光“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活动”专题报道》。而科技通讯、科技特写、科普小品等形式的科技报道在两家都市类报纸上未见踪影。
4.科技报道来源各有千秋
从科技报道的来源来看,《大连晚报》和《半岛晨报》获取科技报道的途径不尽相同。在2008年3月1日~31日期间,《大连晚报》比较重视本地新闻报道,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报道数量为38篇,占总报道量的60.32%;转载其他媒体报道的科技报道和其他媒体特供稿的数量共为24篇,占总报道量的38.10%,还有1篇报道没有明确标注来源;《半岛晨报》比较青睐转载其他媒体的科技报道和其他媒体的特供稿,数量共为39篇,占总报道量的70.91%;而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报道数量仅为16篇,占总报道量的29.09%。
5.科技报道记者采写能力有限
科技报道记者是否具有较强的采写能力是科技报道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经笔者调查发现,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科技报道记者情况堪忧。其中《大连晚报》科技报道记者只有1人负责与科技局、信息产业局、高新园区等部门沟通,专业背景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半岛晨报》科技报道记者同样只有1人负责与科技局等部门沟通,专业背景为新闻专业。
对策建议
都市类报纸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都市类报纸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呢?通过对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科技报道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努力增加科技报道数量
保证科技报道的数量是都市类报纸对受众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的重要手段。科技报道数量过少,是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不论其内容质量如何,都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都市类报纸对于科技报道应在观念上重视、政策上扶持、制度上激励、人员上配备,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增加科技报道的数量。同时,还应注重形成“众星捧月”的科技报道局面,即确立本报在某一科技领域报道优势的同时,不断扩大科技报道所涉及的范围,为读者提供更加广泛的科技信息。
2.不断丰富科技报道形式
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使科技报道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都市类报纸除了充分
发挥新闻图片直观形象、现场感强、真实性高、短时间内传递信息容量大等先天优势,加强科技图片报道,提高科技图片的使用量,使读者对科技事件有更直观地认识之外,还可以采用科技通讯报道、科技专题报道、科技人物写真、科普小品趣闻等形式,以弥补科技报道因专业性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等给传播效果带来的影响。此外,科技报道故事化也是拉近科技报道与百
姓之间距离的重要形式之一。
3.积极对待科技报道转载
转载其他媒体的科技报道既可以丰富本报的科技报道来源,又可以扩大科技报道的影响。都市类报纸应在保证科技报道的科学性、真实性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如介绍科技报道中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转换科技报道的专业化角度为社会化、生活化、服务化角度,突出科技报道中的某一方面的价值,挖掘科技报道中与本地关联密切的细节,彰显科技人物追求真理、勇于批判、大胆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注重人文关怀等。此外,还可以关注国内外专业科技期刊,从最新发表的科技论文中寻找有价值的科技报道线索,以丰富科技报道报道的来源。
4.注重培养科技报道记者素养
称职的科技报道记者要具有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以及科技采访写作能力。都市类报纸应注重培养科技报道记者的素养,使科技报道记者熟悉科技工作的原则和方针,具备鉴别科技信息的能力,积极关注科技发展的连续性、科技成果的可替代性,并能公正对待科技争论。一方面,都市类报纸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以加强科技记者报道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都市类报纸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公正的科学评价作品的标准,以此鼓励科技报道记者自觉提高自身素养。
第四篇:音乐演出市场研究论文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要淡季旺季都爆满
不折腾点新闻出来,可能就不是钱程了。
去年年底,钱程以“体制外”的身份被文化部任命为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这是他在承包经营北京音乐厅、中山公园音乐堂之后的第三重角色,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他也因此被某新闻媒体选为“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个青年人物”。由此引起的新闻热潮还未过去,今年春节期间,北京音乐厅、中山公园音乐堂又传佳讯:首次实现100 %上座率,15场演出场场火爆,观众一票难求,要求加演。刚过完节没几天,钱程再次透露惊人目标:新世纪开年,北京音乐厅、中山公园音乐堂要消灭空场率,消灭空座率。
这是个什么概念?它意味着,这两处音乐厅一年365 天不论淡季旺季必须天天有演出,每天的观众人数加起来要有2500人之多。目前的实际情况如何呢?2000年,它们的演出场次虽然已达700多场,可仍有相当多天处于空白状态,而观众上座率平均为60%—70%左右。尽管这份经营业绩已经够让京城其他剧场羡慕的了,但离钱程的计划,显然还有不小的差距。
对于钱程的这份“雄心”,一些业内知情人士在钦佩之余表示出不同程度的担心。一位著名指挥对记者说:“此志可嘉,但难度太大!如果不管台目好坏,倒也能凑个全年满场,不过同时还要保证场场爆满,就太难了!”一位剧院经理直言:在北京几十家剧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钱程提出这个目标是不是过于“托大”?
据记者了解,在北京音乐厅内部,部分习惯了在重压下拼成绩的工作人员也对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抱有一定的疑虑。演出部一位经理说,今年春节期间消灭了空座率,和特定时期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有很大关系,若要推广至全年,那只能是尽全力追求却未必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而已。
面对疑问,钱程很自信地告诉记者,他一定会完成既定目标。
重视机制、人才和商誉
具体要怎样才能完成这个目标呢?钱程不愿细说,他说这是商业秘密。
通过对有关人员的“旁敲侧击”,记者发现,经过7 年来的多方面积累,特别是在机制、人才和商誉上,北京音乐厅确实已具备了向100%上座率冲刺的能力。
钱程强调,在管理中要注意形成有效、科学的规则,建立严密、完善的系统,以保证正常运转;要用法规去管理人,而不是用人去管理人。目前,在实践的多年矫正下,以市场为核心的运作机制已在北京音乐厅基本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深入人心。比如,向高素质人才倾斜的奖励制度,对工作成绩进行动态跟踪的评议制度,末位淘汰的惩罚制度,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等等。
这些年钱程不断招兵买马,从根本上改变了音乐厅最初人员素质偏低的状况。他在工资结构的设计上,除了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效益工资以外,还特别增加了学位工资——从专科到博士,起点是300元,上一个级别加300元,最高为1200元,特殊人才另有额外补助。对知识和能力的尊重吸引了来自北大、复旦、南开甚至哈佛的高才生。现在,音乐厅、音乐堂30多个中层管理人员中有80%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这样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在京城其他剧院很难找得出来。
良好的商誉无疑是音乐厅、音乐堂最有含金量的无形资产。时至今日,这里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高雅音乐的阵地,和各大艺术院团、演出公司以及众多艺术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在爱好音乐的观众中树立了口碑。其强大的策划、宣传、销售能力在业内得到了普遍认可。
从记者掌握的情况分析,下一步音乐厅、音乐堂将瞄准三大群体,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一是旅游者。每年涌进北京的大量中外游客,一直是京城演出商格外看好却未能充分把握住的目标群体。“这是一块大蛋糕,而我们现在尝到的只是小小一角。”业内有人如此形容。尤其是自去年假日经济兴起以来,这个市场空间日益诱人。各国游客到了纽约一定要去百老汇听听音乐剧,到了巴黎一定要去歌剧院看看芭蕾,如果什么时候来北京的游客在逛西单逛中山公园锂,也惦着去六部口、音乐堂听场音乐会,音乐厅就离100%上座率进了一大步。
二是学生。面向学生的“打开音乐之门——周末普及音乐会”一向是音乐厅、音乐堂的品牌,坚持多年的低价位(30元以下)作为培育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迄今已收到显著效果。普及音乐会的规模随之逐年扩大,2001年将增加到100多场。在京留学生亦进入了他们的视野。音乐厅的宣传月刊《今日艺术》今年招了第一位“老外”编辑彼得,他的任务是直接用英语采写,将活跃在音乐厅舞台上的艺术家和剧目介绍给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北京“老外”们。
三是工薪阶层。北京音乐厅音乐沙龙最近对会员所做的调查表明,在经常性消费的观众群中,高学历人群占到八成,高收入的中青年是中坚力量,企业界人士逐渐增多。据此,他们在继续巩固这一群体之外,将考虑采取种种措施尽可能降低成本,用较低的票价吸引更广泛的人群步入音乐殿堂。
改善艺术生产和销售
“皇帝不急急太监。”谈起当前艺术生产和艺术销售之间的矛盾,钱程这句话虽然难听点,倒确是实情。由于文艺体制改革还不到位,相当多国家艺术院团仍习惯于“等、靠、要”,到市场上找饭吃的意识和能力都距现实要求尚有一段距离。有的大剧团一年才排两三台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增长。
经营音乐厅,其实如同经营商场,有好货才好赚吆喝;没有充足的可选择的货源,巨大的销售能力就被迫闲置、浪费。因此,先期进入市场的音乐厅早在几年前便开始改变单纯“销售商”的角色,而进入了艺术生产的领域,以自办节目来改变产销脱节的状况。目前,音乐厅、音乐堂全年上演的台目,有90%以上是由他们自己策划、投资、组织的,比如观众耳熟能详的《蓝色多瑙河——世界名曲交响音乐会》、《泰坦尼克号——世界著名电影金曲交响音乐会》、《王洛宾与西部民歌》等等,更不用说脍炙人口的《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了。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艺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仍然将是音乐厅要消灭空场率、空座率的最大困难。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这个难题,钱程在力抓自办节目以外,似乎又找到了另一条有效途径——和艺术院团开展长期合作,携手共闯市场。身兼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一职的他,将国交今年的演出季主要安排在了音乐厅,20多场高水平的演出不仅极大地充实了音乐厅的台目,同时也使国交有了稳固的传播高雅艺术的阵地,并促进了乐团的艺术创作。钱程说:“音乐厅搞好了等于是一个商店搞好了,本质上的变化还要有待于产品质量——乐队水平的提高,产品不优秀,商店也好不了。当商店好起来的时候,我们还要去改善生产的环节,抓产品质量。”
从钱程以文化经理人的身份走进公众视线以来,他很少让人失望过。1993年北京音乐厅的演出场次不足60场,1994 年他承包后即跃至162场,1998年达510场。1999年12月1日,他又承包了中山公园音乐堂,到2000年底,演出场次一下子由原来的30场增加到300场。2000年12月5日,他任职中国交响乐团,时隔月余他为国交置办了一份丰厚的年货——150万元的支票。现在,人们期待着他再一次将貌似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消灭空场率,消灭空座率。因为,这并不是属于一个人的奇迹,而是属于整个演出市场的奇迹,当一个个奇迹成为现实之后,文化市场的活力就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第五篇:电影市场与产业研究论文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MFA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电影市场与产业研究》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俞剑红 系别:文学系
研究方向:电影剧本创作 学生:李非非
完成时间:2013 年12 月 18 日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对策(策略)
成绩: 评语:
战略对策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它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手段和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经济方面的,也可能是科技、教育、管理、政策、法律的。本节主要从中国电影产业的完整价值链打造方面进行具体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手段进行分析。
一、中国电影产业的投融资分析
(一)、投融资现状
1、随着2003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第20号令《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2004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商务部第43号令的实施,国家电影产业的准入门槛被打破,电影产业各个环节的投融资格局已经突破了由国营企事业占据的单一化局面,多元投资局面初步形成。
2、从2005年到2006年的电影产业发展情况看,国有资本、民营和社会资本,以及外资的进入,使得混和资金运作已经成为电影投资的主要形式。
3、民营机构逐渐取代国营机构而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军的局面已经不可避免。
(二)、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1、从整个产业的投融资规模来看,电影产业的资金总量不足,从2004年的41亿元,到2005年的50余亿,虽然有接近25%的增长率,但相对电影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而言,电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就完全不相称了。电影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必须有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实现整个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除了少数国产大片以外,大量的影片拍摄完成即进入仓库保存,投资得不到有效回收。国产影片的这种市场表现和国内市场环境的不透明,导致了国际和行业外社会资金对于进军电影产业信心不足。
3、电影是一门风险和回报率都非常高的产业,其持续的市场运转有赖于金融服务和贷款保险等行业和机制的发展。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信贷风险保障体系从《夜宴》和《墨攻》开始,在制片领域才刚刚起步;在电影院改造的环节因为受房地产开发商机的带动有一定进展。但在产业链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气候,不能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而且极其容易受到国家总体金融形势波动的影响。
(三)、拓宽融资渠道和提高融资效率的重点建议
融资问题是扩大电影产业资本规模的关键,是电影产业以投资拉动增长和刺激消费的保证。从产业发展上来说,融资问题的解决是对电影产业的整合营销战略和核心竞争力战略的保证。
1、建立电影产业的金融信贷保障制度: 建议国家广电总局从“电影专项基金”拨出一定额度设立电影拍摄信贷保证金,替一定上限的影片贷款提供政府信贷保证,协助电影投资者向银行申请贷款。政府充当贷款保证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商业银行的风险压力。当影片制作失败或者票房失败时,由银行和政府主管机构分别拥有该影片的版权收益,剩余收益归影片投资者。
这项制度的核心是要成立贷款融资履约的保障机构,监督贷款人不滥用这项制度。保障机构可以由广电总局信贷机构兼任,也可以委托第三方行业机构或者协会执行。
2、借鉴韩国经验,将电影产业划分为文化创意风险产业,由国家设立基金直接向电影产业实行贷款扶植。
3、建立、健全国家电影版权抵押贷款制度。政府贷款可以高达制作成本的50%,可用于制作、发行或其它宣传活动,但必须在一定2到3年时限内归还。贷款前,政府主管机构必须与贷款人商定具体的投资汇报和利润分享计划,并与贷款者共同拥有电影版权和其它使用权,直至贷款资助额完全收回为止。
4、改善电影产业基础环境。建立健全高透明度的信息流通渠道(建立行业信息库),提供可靠的制作成本、票房及发行纪录等多种数据,作为融资机构审批信贷、评估风险、电影回收能力,以至监控电影制作预算等经济活动的重要参考。重视政府文献资源的整合,广泛发布制作合约、电影融资等所需的法律文件,对电影界补充或掌握电影业融资知识提供参考。
二、中国电影产业的制作环节分析
(一)、中国电影制作的现状
2005年国产电影故事片产量达到了260部,2006年330部,再次刷新了中国故事影片生产总量的记录。总体上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
(二)、电影制作中面临的问题
1、后期制作环节薄弱。由于整个产业的资金规模欠缺,导致电影的后期制作基础设备老化,产业技术更新较慢。国家除了中影集团所属的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和上影集团所属的上影数码两个数字制作基地以外,整体的技术水平与国际一流制作水准差距较大。总体上,国家电影产业的数字技术开发和软件应用现状没有形成规模,大部分国产影片在后期制作上不够精良,甚至是粗制滥造。
2、数字化创作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尤其是既懂电影艺术创作,又熟谙数字技术制作艺术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
3、支持电影制作的服务不够到位。虽然有山西的“乔家大院”等文化品牌深深地受益于电影艺术这种创意传播的好处,但至今深刻认识到电影产业所带来的“线下”经济利益特性的地方并不多。在美国,许多州为了吸引电影剧组前来拍片,出台了名目繁多的税费减免和免费服务措施,韩国也是积极为世界各国前来拍片的剧组提供优惠的服务。
(三)、重点建议
产业制作环节的两个决定因素,一个是人才的因素,一个是基础设施的因素。在这一产业环节上,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配合人才战略、数字化战略和“请进来”战略的实施。
1、进一步加大国家在数字化后期制作设施方面的扶持力度,直接瞄准国际一流水准。这类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以作为国产电影制作的平台,更重要的,可以借助产业技术更新的历史契机,实现整个产业制作水准的后发式跨越发展,吸引国际制作企业的进入,参与国际分工,加大电影产业国际收益,同时进一步带动国内的创作制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由于后期制作的固定设备耗资巨大,建议政府在这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和资金投入。
2、加强对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复合型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一方面可以加大对于国家数字影视高等教育机构的扶持。对企业的在职人员培训给予资金补贴也是一个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专业人员培训基金,各企业只要缴纳他们制片经费的很少比例,比如5%,就可以让他们的员工得到政府主办的专业技能在职培训。
3、从政策和资金上,对新兴影视技术公司和新人的发展给予帮助和扶持促进电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4、为电影制作提供更便利的管理服务。具体措施包括:降低拍摄场地的费用,低价提供废弃公共设施以供拍摄;为特殊场地的租用提供政策上的便利,手续上制定规范的程序;在各个地区建立专门组织,为国内外电影摄制组提供具备各种专业技能的“线下”服务人员,包括群众演员、保安、搬运工、木工、厨师等等,同时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三、中国电影产业的电影发行与市场开拓分析
(一)、发行环节与市场开拓现状
在我国电影产业的价值链中,发行环节的模式呈现出与制片商和放映商两极融合的特点。在打破了历史上电影发行由“中影公司”实行统购统销的体制后,现在的每一个具备拍摄影片资格的制片厂都具备了直接与电影院和院线商谈拷贝发行的权利。许多民营电影公司为了加强对于影片放映市场的控制权,纷纷采取这种方式,实现了制片机构与发行机构的融合。
由放映商联合起来的院线公司也在另一方面获得了针对影片发行的更大控制权。这就是从2002年开始发动的院线制改革运动。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组建院线36条。各大院线都实现了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的运作。
对于市场开拓而言,国内电影的6000多块银幕中,只有约一半可以进行规律的电影放映。而中国电影走出到国际舞台的步伐,也是刚刚开了个好头。
(二)、发行环节与市场开拓存在的问题
1、专业化的影片发行公司力量弱小。尽管政府管理部门对于影片发行公司的准入门槛降到很低的程度,但是,由于资金上的先天不足,同时,得不到制片公司的优良作品资源的支持,他们一般都会在与民营制作公司一体化发行单位的竞争中落下阵来。这类专门化的影片发行公司的缺乏,将导致市场发行领域垄断的倾向,不利于电影产业合理价值链的形成。
2、院线制改革还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大部分的院线公司存在只是行政命令的结果,而非市场竞争的产物,以资产连结的影院为数不多,许多影院其行政隶属关系不归院线所有。因此,院线公司与签约影院之间根本无从谈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问题。
3、海外电影市场的开拓不够。除美国之外,世界上各国电影走出国门,充分享受国际电影市场资源的重要做法就是合作拍片。我们国家也成立了合作拍片公司,但是在合作拍片的税收减免优惠措施等方面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此外,国产影片在国外的发行网络也很弱小。中国电影除了积极参加国际上有名的电影电视节,还要充分利用外交、经贸等方面的关系帮助中国电影文化进行世界传播。
(三)、重点建议
电影产业在发行环节的发展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拓展已有的国内市场,思路是大力实施整合营销战略、公益战略和西部战略;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拓宽和利用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
1、建立专门面向市场发行方面的贷款或者信贷保障制度,促进发行环节的市场竞争。
2、进一步深化以资产为纽带进行资源整合的院线制改革。
3、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国内的电影市场一贯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国家应该与公益活动计划结合起来,让国内更多的观众能够与自己心仪的电影艺术作品得以见面。
4、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包括鼓励和支持制片商的多国融资和国际演员的选用,共担风险和共享版权收益;大力组建国际影视节目营销网络,包括对国际合作伙伴给予营销资助;定期编辑整理国际影视市场消息,提供给电影界人事参考和了解国际动向。
四、政府对于电影产业的公共产品属性管理政策分析
(一)、关于电影产业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外部性影响
公共产品区别于私人物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其消费过程中的非排他性。
电影这种在一个影院或者某个地方,可以容纳众多人同时观看一块银幕的方式决定了它消费中的非排他性——只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大家谁都能来看同样的电影。非排他性的特点使电影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可以让许多人同时消费,还可以反复消费,同时这种消费还具有极大的外部收益,又称溢出效应,这也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的根本原因。就像教育提高了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这一结果对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具有价值,教育产品由此具有了外溢性。
在电影产业中,儿童电影、农村题材电影、少数民族电影的外部收益对一个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类电影往往因为受众的局限性以及题材表现上的难度,拍摄数量少、作品票房少,像儿童电影甚至存在拍出来没地方放的尴尬。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政府就需要也必要以一定的方式,对这些尤其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电影给与一定的政策和资金上的补助,平衡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
(二)、农村题材电影和儿童电影管理政策现状
1、拍摄方面: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以来,城市文化的迅速发展驱赶了农村题材电影。1989、1990、1991年连续三年农村题材电影都只有七八部,1997年农村题材电影只有四五部,成为自1981年以来的最低谷。1999年以后,随着电视电影这一新的媒介与艺术形式的兴起,平均每年生产的农村题材影片(包括电视电影)大约20多部,占全年故事片生产总量的15%左右。
儿童电影也在我国电影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国家专门成立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为孩子们服务,我国多部儿童电影获得国际著名大奖。
2004年2月6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对资助儿童题材、农村题材影片制定了实施细则,以进一步鼓励摄制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作品《关于资助儿童题材、农村题材影片的管理规定》,《规定》指出“每年计划资助儿童题材影片10部,农村题材影片10部,每部影片的资助金额待影片投放市场后,视综合得分而定,原则上不超过80万元。用数字技术摄制的原则上不超过40万元”。
2004年中央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广电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作好少年儿童电影工作的通知》下发,使儿童电影得到了更大力度的扶持。比如,电影局设立了少年儿童电影创作专项资金,每年1500万元,每年把原来扶持的10部少儿题材故事片指标扩大到20部,此外,每年还拿出500万元重点扶持动画影片的创作生产。
通过政策的扶持,在农村、儿童以及反映我国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戏曲片的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增长。如2005年,我国共拍摄农村片38部,比2004年增加了15部,增幅为65.2%;儿童片25部,比2004年增加了9部,增幅为56.3%;戏曲片2部,与2004年持平。据广电总局电影局有关人员介绍,截止2006年11月底,全年农村题材和少年儿童题材影片的产量已经超过了100部。
2、放映方面
如果说农村题材影片和儿童电影在拍摄方面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放映方面,却遇到了空前的困难,绝大部分根本进入不了城市电影院线。
在农民盼望的农村,电影放映队逐渐消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8年国家启动了农村电影放映的“2131工程”。2005年被确立为“农村电影服务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实施。到2005年末已采用数字放映设备54套,16毫米电影放映机891台,发电机127台,放映大棚15顶,采购节目130个,拷贝5700余个。为了解决放映的经费问题,国家对于试点放映工作实行了“企业经营、企业运作、政府买服务”的补贴模式,对每一场电影的放映补贴100元钱。2006年4月,广电总局又在浙江台州举办了“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会议”,开始在全国8个省区开展数字化放映的试点工作。截止2006年11月底,全国已经有1818套dMs数字电影放映系统投放到农村放映,全国的推广工作也即将推开。
儿童电影的放映工作得到了国家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重视。1991年,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和广电总局联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生电影教育工作协调委员会(以下简称“协委会”),大力推动儿童电影“影教育人工程”的开展。协委会每年定期向全国的中小学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推出当的优秀儿童影片供教育部门组织选看,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全国各地“影教育人工程”开展的情况并不平衡。
(三)、农村题材电影和儿童电影管理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制作方面扶持的投入还是不够,每年获得资助的儿童和农村题材影片的数量还是太少。
2、对于农村题材的引导和发掘不够,较多的是现实主义类型创作,或者表现乡村的贫穷破败与农民的肤浅落后,忽略了农村题材的更多类型和元素,以及自然美和人情美。
3、扶持的面应该拓宽,需要资助的不仅仅是农村题材和儿童电影,还需要有其它真正表现本民族文化的影片,要体现出民俗化的内容、民族性的表现手法等等。法国著名影评人克洛德•卡利说:“一些国家,再也不能讲述自己的故事了,他们的市场九成被并不反映他们生活的美国形象所占领。”那是很可悲的事情。
4、在放映方面,电影进农村进得还不深入,西部很多农村还是根本看不到电影。
5、放映设备落后,放映效果质量差的16毫米的放映机还是占多数。放映影片单一,片源是个问题。经费来源单一,维持困难。监督力度不够,还存在乱收费等现象。
6、比较起农村电影,儿童电影的放映工作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一费制”政策的影响。许多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片面理解“一费制”政策,将以前正常列支的“电影教育费”也作为乱收费项目予以禁止,严重影响了儿童电影进校园工作。令人高兴的是,2006年底,三部委全国中小学生电影教育协调委员会在河南省开封县组织召开了“优秀儿童影片进校园”经验总结恳谈会,会议精神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好评。
(四)、重点建议
抓好农村题材影片和儿童影片工作的龙头是要解决放映问题。公益放映战略和农村、学校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必将给农村和学校放映市场带来几何等级的增长,也必将带来对于相应题材和类型影片创作的刺激。做好这方面工作,必须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作用。
1、继续做好农村电影的公益放映和流动数字化技术应用试点工作,尽快总结经验,在全国广大农村推广实施。
2、对于儿童电影的重视要上升到强化儿童传媒素养和培养儿童健全社会人格的高度给予充分重视,深入理解和处理好儿童电影教育与“一费制”等管理政策之间的关系,让儿童电影更好地进入到学校、社区和家庭。
3、政府应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障对农村题材电影和儿童电影补贴、投资力度和补贴投资形式。
4、有关部门严格把好这些类别电影的剧本关,力求创作类型的多样化,避免纯纪实创作手法的跟风和主旋律电影的群体本位说教倾向,让各种类型风格的农村题材影片呈现在荧幕上。
5、增加对民俗内容或者民族化风格的电影的补助。这类电影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保留有着重要积极的意义。
6、开展好影企联合、文化下乡等各种有益活动,在社会上形成支持“2131工程”和儿童电影“影教育人工程”的良好氛围。
五、政府其它需要关注的激励政策
保持电影产业和事业的平衡发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中国电影产业保持长久发展动力的需要。“双业并举”战略,是政府主管部门要始终给予重点注意的战略对策。在电影事业的发展方面,除了对于农村电影和儿童电影的重视以外,政府还需要精心实施以下战略对策:
(一)、精品战略。电影产业的兴旺和持久发展,离不开电影创作内容的繁荣和兴旺。商业电影的逐利本性经常会导致影片创作的简单化、类型化、内容贫乏化、低俗化等弊端。政府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创新艺术表达手法等类型影片,要一以贯之地给予支持。
(二)、电影产业的“版权开放”新策略。在盗版猖獗的背景下,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个重大命题是探索出保护知识版权的有效机制和体制。另外一个可能的方向,就是国际上新兴的“版权开放”新思路。
“版权开放”的模式,就是通过放弃“版权”原有意义上的“所有权利益”,把拥有的知识版权开放给所有人自由的传播和使用。但是,“版权开放”模式保留了知识版权拥有者的“版权开发权”。版权拥有者可以通过在版权作品上附加其它商品广告等方式开发版权的附加价值。因为优质版权在开放后可以迅速形成一个广大的传播群体,版权光靠附加价值的实现就可以完成成本和利润回收。
电影产业属于典型的超低边际成本扩大再生产行业,完全契合“版权开放”模式的特点。对于非商业大片类的大多数电影产品,尤其适合进行“版权开放”模式的经验探索。在这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官方信用力量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
(三)西部工程。开发大西部,是国家层面的大战略。国家通过地区间的财政转移支付,也可以在电影产业市场的扩大和地区经济梯度开发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六、中国电影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市场研发措施分析
(一)、现状分析
1、我国电影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主要由专业高等学校承担。其中,最重要的学校是1950年建立的北京电影学院,该校专业设置齐全,专业教学、科研和创作队伍力量齐整,学生培养的专业化程度高,毕业生成就显著。其它的高校还有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
问题是除北京电影学院外,其它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理研究为主,与电影产业实际工种的知识要求存在错位现象。
2、电影产业的在职人员培训也大部分由个人到专业高校进修完成,行业性的专业技能训练欠缺。
3、我国电影产业的市场研发工作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具体表现为行业统计数据少,统计不及时、不准确,统计方法落后等等。这个问题是与我国电影产业的行业协会组织、专业咨询机构等的不发达直接关联的。
(二)、重点建议
1、政府主管机构要牵头抓好产业人才的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对于在职人员,要以产业技能的实际需求为根据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要大力加强从业人员对于数字创作技能的培训。培训经费可以由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出资。
2、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专业高等院校的备用人才培养工作。政府主管部门要同高校保持互动对话,保证高校未来人才培养方案与现实产业人才需求的契合性。具体举措可以是与高校开展教育共建,从“电影专项基金“或者“影视互助共济基金”中拨出专门经费予以支持,也可以是科研项目合作、学术论题探讨、产业政策咨询等等。
3、政府主管部门从相关基金中拨出经费设立专门的年轻专业人才创业经费扶持制度。
4、政府主管部门聘请产业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政策咨询和研究机构,定期开展行业资讯的调研,将研究成果提供政府领导决策参考和全社会投资参考。
5、加大对于电影专业博物馆、资料馆、图书馆、研究所等相关公益机构的经费资助和政策支持,鼓励这些地方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科研、艺术讲座、专题电影艺术展映、电影制作短训班等公众艺术文化活动,浓化全社会的电影艺术创作和消费环境,提升公众的电影艺术素养,为电影产业的勃兴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6、电影产业主管部门联合国家文化和艺术管理等部门开展对于创意影像媒体艺术的扶持和推广工作,以期对于电影产业的创意表达产生有益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