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政治热点】—西南地区特大旱灾

时间:2019-05-13 02:0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高考政治热点】—西南地区特大旱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高考政治热点】—西南地区特大旱灾》。

第一篇:【2010高考政治热点】—西南地区特大旱灾

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截至2010年3月17日15时,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旱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家有关部门也通过各种方式对五省区市抗旱救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正值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2010年3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温家宝指出,目前全国旱情还在发展,北方地区和东部地区又出现低温寡照和雨雪冻害,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重视农业,切实做好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抓好春耕生产,千方百计保证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19日和20日晚上,温家宝分别主持召开基层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会和座谈会。他指出,受灾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干部群众抗旱救灾,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要毫不松懈地继续抓好抗旱救灾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措施:

一是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这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要摆到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要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要组织运水、送水,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二是扎实抓好春耕备耕。要调整结构,推广抗旱技术,根据水源情况适时补种、改种农作物,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努力夺取今年农业丰收。

三是严密防范森林火灾。要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火灾隐患排查,严密监测火情,完善应对预案,努力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

四是保持灾区市场和社会稳定。要保障粮油、肉类、蔬菜等的市场供应,搞好重要商品物资的运输调度,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要加大对受灾群众特别是重点旱区、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他要求,要从长计议,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温家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领导,党员干部要深入一线,真正负起责任。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把各项抗旱救灾措施落到实处。要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一、经济生活角度:

1、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把各项抗旱救灾措施落到实处,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国家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温家宝指出,要保障粮油、肉类、蔬菜等的市场供应,搞好重要商品物资的运输调度,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

3、财政的作用。财政是建立和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物质保证。国家用于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救灾的物资属于社会保障支出,体现了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

二、哲学生活角度:

1、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西南五省市区的抗旱救灾精神必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强大力量,体现了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进行说明亦可)。

2、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西南地区由于板块相撞,导致西南地区隆起,形成高原区,地处内陆加高原,海洋降水难以到达,容易形成旱灾。

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西南五省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树立了全局观念。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重视农业,切实做好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抓好春耕生产,千方百计保证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抗旱救灾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度统一。

5、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要毫不松懈地继续抓好抗旱救灾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措施,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这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要摆到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

三、政治生活角度:

1、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领导,党员干部深入一线,真正负起责任。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把各项抗旱救灾措施落到实处。表明国家在履行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2、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受旱地区群众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大力推进科学抗旱,积极救灾,舍小家为大家,坚决打赢抗旱保春耕攻坚战,争取全年农业有个好收成。体现了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党的性质、宗旨、领导地位。在抗震救灾中,广大党员牺牲自己利益,维护群众利益,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体现了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带领群众抗旱救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创新练习:

1、温家宝总理强调,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要摆到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这表明我国政府

A.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

C.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D.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截至2010年3月,云南省已投入各级抗旱资金23亿元,组织1000多万人投入抗旱救灾。回答2-3题:

2、云南省政府投入的23亿元,在这里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支付手段B.流通手段C.价值尺度D.赠送或补助手段

3、国家通过财政为抗旱救灾筹集资金表明

A.财政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C.国家通过财政支出,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D.财政支出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

4、温家宝总理指出,要保障粮油、肉类、蔬菜等的市场供应,搞好重要商品物资的运输调度,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这一分析的经济学依据是

A.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B.供求变化影响商品的价格

C.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

D.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

5、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要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①一事物总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②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③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旱灾发生后,国务院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对五省区市抗旱救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回答6—7题。

6.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

②国家具有社会属性

③抗旱救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

④国家机关以对人民负责为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

7、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体现了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B.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C.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

D.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8、温家宝指出,目前全国旱情还在发展,北方地区和东部地区又出现低温寡照和雨雪冻害,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这体现了

A.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矛盾普遍性欲特殊性关系

D.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9、各级政府要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要组织运水、送水,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对此,下列观点评价准确的是

①努力完善公共服务

②扩大政府服务对象 ③维护人民民主权利④扩大政府管理范围

B.①②C.①③D.②③④ A.①

10、灾情发生后,中央和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区的各级政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把各项抗旱救灾措施落到实处。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政府高度关注西南抗旱救灾问题,是因为

A.我国政府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执行者和利益捍卫者

C.我国政府加强市场监管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D.我国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

11、材料一: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截至2010年3月17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旱灾发生后,各受灾省区市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温家宝总理和五省市区市领导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材料二:2010年3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1)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

(2)运用所学政治常识,分析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带领人民抗旱救灾的依据。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党和国家关注民生、体察民情,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生活的道理。

1、A6、C

2、A

7、A

3、D

8、D

4、B

9、A

5、B

10、B11、(1)①旱灾发生后,国务院和各受灾省区市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五省市区市领导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体现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灾情发生后,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体现了政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体现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工作方法。

(2)①国家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要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抗旱救灾,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是政府的职责所在。②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人民意旨的执行者,抗灾救灾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③政府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抗灾救灾,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和国家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一切言行的最高准则;②科学的价值观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它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我们党和国家树立了关注民生、体察民情,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生活为重的价值观。

第二篇:【2011高考政治热点】—西南地区特大旱灾

(2011高考备战冲刺指导)

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

背景资料: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截至2010年3月17日15时,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旱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家有关部门也通过各种方式对五省区市抗旱救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正值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2010年3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温家宝指出,目前全国旱情还在发展,北方地区和东部地区又出现低温寡照和雨雪冻害,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重视农业,切实做好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抓好春耕生产,千方百计保证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19日和20日晚上,温家宝分别主持召开基层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会和座谈会。他指出,受灾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干部群众抗旱救灾,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要毫不松懈地继续抓好抗旱救灾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措施: 一是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这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要摆到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要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要组织运水、送水,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二是扎实抓好春耕备耕。要调整结构,推广抗旱技术,根据水源情况适时补种、改种农作物,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努力夺取今年农业丰收。

三是严密防范森林火灾。要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火灾隐患排查,严密监测火情,完善应对预案,努力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

四是保持灾区市场和社会稳定。要保障粮油、肉类、蔬菜等的市场供应,搞好重要商品物资的运输调度,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要加大对受灾群众特别是重点旱区、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他要求,要从长计议,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温家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领导,党员干部要深入一线,真正负起责任。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把各项抗旱救灾措施落到实处。要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知识精析:

一、经济生活角度:

1、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把各项抗旱救灾措施落到实处,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国家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温家宝指出,要保障粮油、肉类、蔬菜等的市场供应,搞好重要商品物资的运输调度,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

3、财政的作用。财政是建立和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物质保证。国家用于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救灾的物资属于社会保障支出,体现了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

二、哲学生活角度:

1、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西南五省市区的抗旱救灾精神必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强大力量,体现了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进行说明亦可)。

2、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西南地区由于板块相撞,导致西南地区隆起,形成高原区,地处内陆加高原,海洋降水难以到达,容易形成旱灾。

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西南五省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树立了全局观念。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重视农业,切实做好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抓好春耕生产,千方百计保证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抗旱救灾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度统一。

5、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要毫不松懈地继续抓好抗旱救灾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措施,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这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要摆到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

三、政治生活角度:

1、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领导,党员干部深入一线,真正负起责任。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把各项抗旱救灾措施落到实处。表明国家在履行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2、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受旱地区群众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大力推进科学抗旱,积极救灾,舍小家为大家,坚决打赢抗旱保春耕攻坚战,争取全年农业有个好收成。体现了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党的性质、宗旨、领导地位。在抗震救灾中,广大党员牺牲自己利益,维护群众利益,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体现了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带领群众抗旱救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创新练习:

1、温家宝总理强调,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要摆到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这表明我国政府

A.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

C.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D.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截至2010年3月,云南省已投入各级抗旱资金23亿元,组织1000多万人投入抗旱救灾。回答2-3题:

2、云南省政府投入的23亿元,在这里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赠送或补助手段

3、国家通过财政为抗旱救灾筹集资金表明 A.财政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C.国家通过财政支出,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D.财政支出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

4、温家宝总理指出,要保障粮油、肉类、蔬菜等的市场供应,搞好重要商品物资的运输调度,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这一分析的经济学依据是

A.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B.供求变化影响商品的价格

C.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 D.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

5、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要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①一事物总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②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③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旱灾发生后,国务院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对五省区市抗旱救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回答6—7题。6.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

②国家具有社会属性

③抗旱救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 ④国家机关以对人民负责为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7、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体现了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B.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C.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

D.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8、温家宝指出,目前全国旱情还在发展,北方地区和东部地区又出现低温寡照和雨雪冻害,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这体现了

A.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矛盾普遍性欲特殊性关系

D.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9、各级政府要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要组织运水、送水,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对此,下列观点评价准确的是

①努力完善公共服务

②扩大政府服务对象

③维护人民民主权利

④扩大政府管理范围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②③④

10、灾情发生后,中央和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区的各级政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把各项抗旱救灾措施落到实处。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政府高度关注西南抗旱救灾问题,是因为

A.我国政府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执行者和利益捍卫者

C.我国政府加强市场监管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D.我国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

11、材料一: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截至2010年3月17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旱灾发生后,各受灾省区市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温家宝总理和五省市区市领导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材料二:2010年3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

灾最严重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1)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

(2)运用所学政治常识,分析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带领人民抗旱救灾的依据。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党和国家关注民生、体察民情,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生活的道理。

参考答案

1、A

6、C

2、A

7、A

3、D

8、D

4、B

9、A

5、B

10、B

11、(1)①旱灾发生后,国务院和各受灾省区市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五省市区市领导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体现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灾情发生后,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体现了政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体现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工作方法。

(2)①国家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要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抗旱救灾,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是政府的职责所在。②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人民意旨的执行者,抗灾救灾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③政府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抗灾救灾,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和国家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一切言行的最高准则;②科学的价值观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它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我们党和国家树立了关注民生、体察民情,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生活为重的价值观。

第三篇:2011高考政治――热点跟踪

2011高考政治――热点跟踪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背景材料:

1、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建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

3、近段时间以来,水、电、煤、天然气、石油频频告急,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资源的紧张状况,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与节约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此举表明国家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4、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魏复盛说,目前,发展,高污染问题无法回避。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绝大部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却处于世界前列。这些都决定我国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也就是必须选择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

5、以“循环经济在实践”为主题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年会在厦门举行,会议通过了“厦门共识”。指出“发展循环经济,要政府推广、市场驱动、公众行动。”

二、材料解析:

(一)、是什么: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2、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为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它是一种环境伦理价值观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

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内涵上理解,主要有两层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含义:一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二是指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就是,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原因、意义)

经济学角度:

1、我国的资源具有稀缺性,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1)、我国人口多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5、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7、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8、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3、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从长远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因此我们一定要从长远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全面地看问题。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 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坚持全面观点,反对片面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十一五”规划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充分体现了坚持用全面观点看问题。

6、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既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7、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如果任由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而不加以扭转,必将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企业必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等,都体现了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事物质变的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等,都体现了要重视事物结构的优化,通过优化结构实现事物的质变。

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政治学角度:

1、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国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机构履行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3、我国的国家机关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客观要求。

4、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

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7、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我国该如何实施这一战略?经济学角度:

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

3、利用价格、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大力推进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5、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

6、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7、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9、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10、树立科学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哲学角度: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培养创新精神,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5、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途径。

6、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7、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求我们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8、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政治学角度: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立法机构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4、国家要认真履行其职能。履行经济职能,通过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履行文化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搞好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这国家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对内职能的表现

5、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四篇:2014高考政治热点

2014高考政治热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一、【时事背景】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胜利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集中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意愿,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是为赢得战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凝聚起深化改革的广泛共识,增强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必胜信念。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第五篇:2010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三

热点专题三:关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

会)

1.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峰会2009年9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目的是敦促各国领导人为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国际谈判提供政治指导,推动国际社会在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达

成新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

来自美国、中国、日本、法国、卢旺达、瑞典和哥斯达黎加等国的领导人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本国立场。此次联合国气候高峰会议给全球组织气候变暖的努力注入了新的动力。

2.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即将到期,本次会议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2012年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中国在至关重要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夕宣布量化减排目标,显示了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中方希望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并切实坚持和兑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旨在给地球降温的这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表面上是各国就温室气体排放额度讨价还价,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各国关于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进而影响长期的国际权势转移。暗战主要是三大阵营:首先是欧盟;其次是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还有包括中国在内的77个发展中国家。阻碍哥本哈根大会达成全面气候协定的因素有两个,即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问题和资金问题。对中期减排目

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分歧较大。

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7日在哥本哈根会见了巴西总统卢拉。温家宝说,中国和巴西都是发展中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上有着广泛的共识。两国坚定地同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维护共同利益。同时,与有关各方加强沟通协调,增信释疑,凝聚共识,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谈判进程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体现了对世界和未来负责的严肃态度。发达国家应该支持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努力,这有利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卢拉表示,巴西对哥本哈根会议谈判的立场与中方完全一致。巴西和中国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必须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做超出自身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事。巴西愿与中方保持沟通协调,加强发

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各方共同努力,争取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果。

4.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12月18日在丹麦举行。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会并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政府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

5.2009年12月2 2日,大唐鲁北生态电厂2×33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2号机组顺利通

过168小时满负荷连续运行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首座2×330兆瓦生态电厂经过4年的建设顺利竣工投产。位于山东无棣县北部的大唐鲁北生态电厂采用海水冷却,海水温度和卤度升高后,送鲁北盐场制盐、提溴。电厂排出的炉渣,一部分送水泥厂作掺加混合料,另一部分送制砖厂生产粉煤灰砖。电厂锅炉烟气经脱硫后所产石膏渣送硫酸厂作原料,整个电

厂形成了一条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

6.低碳经济 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7.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更加

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

8.2009年9月28日,环境保护部公布2009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结果,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结果表明,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57.6万吨,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2.4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147.8万吨,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5.40%,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但上半年仍有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污水

处理、脱硫设施运行等方面存在问题。

9.第五届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科学发展直面金融危机、结构调整推进能源战略”为主题,坚决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推进国际互利合作为宗旨,通过论坛的召开,加快我国能源领域节能技术的推广步伐,鼓励各行业在关键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能源行业整体装备制造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我国能源事业,同时加强能源领域前沿技术的研究。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一)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经济学角度说明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依据,为什么)

1.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

须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

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有利于

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4.依靠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

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5.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

从经济学角度说明如何加强能源节约,促进建设生态文明?

1.从消费角度:提倡文明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改变

消费模式。

2.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3.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一靠科技、二靠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增长方式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从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角度: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宏观调控可以防止和克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严重失衡,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避免经济资源的巨大浪

费。

5.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6.大力发挥财政的巨大作用,财政具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通过加大扶持新能源企业财政力度,减少新能源企业税收,从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

展。

7.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间应共同应对全球气候

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交流与合作。

(二)、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哲学角度说明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依据,为什么)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越来越短缺,能源越来越紧张,环境越来越恶化,生态越来越脆弱。从国家长远发展看,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

能动性的体现。

3.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如果任由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而不加以扭转,必将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每个公民也应该树立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等,最终促进整个世界的和

谐发展。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

众的利益而奋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保护全球气候,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1.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承认和尊重自

然界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

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坚持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同时,经济的发展与节约资源、环境的保护,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应该全面的看待二者的关系。

4.人类认识要在实践基础上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实践表明,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略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最终只能使得社会的倒退,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的认识应该不断的在实践基础上深化认识,树立环保理念,发展低碳经济。

5.要树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价值观。科学的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三)、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国际社会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政治学依据是什么?

1.主权国家具有管理社会事务的社会属性。关注全球气候,节约资源,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的社会属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主权国家的应有义务。

2.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的变化。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冲突的根源。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上,各个参会国家有着广泛的共识。因此,国家之间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但是,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对于中期减排目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的立场分歧较大,这表明利益相悖是冲突的根源。

同时,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切实坚持和兑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

任原则,是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和国家实力出发的。

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及作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要求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体现了联合国的巨

大作用。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加强国际交流,共同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世界发

展,体现了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给地球降温的这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表面上是各国就温室气体排放额度讨价还价,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各国关于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进而影响长期的国际权势转移。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怎么做)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治领导,不断提高党驾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政府要切实要履行政治、经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对外交往职能,要坚持对人民

负责和依法治国的原则,加大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3.公民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义务,增强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增强公民的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参与建设生态文明是公民承担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应当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积极参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保护环境。

从依法治国角度说明怎样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1.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2.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促进能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3.司法机关要严格司法和公正司法,对破坏能源安全,违反能源保护法规的行为,依

法处理。

4.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节约意识

下载【2010高考政治热点】—西南地区特大旱灾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高考政治热点】—西南地区特大旱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入党2月西南地区严重旱灾有感 思想汇报5篇

    西南地区严重旱灾有感 爱的党组织: 近期整个西南地区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旱,其中也包括我省全部地区,严重的旱情炙烤着人们的眼睛,河水断流、水库干涸、农田龟裂,千万民众生产、生......

    2010年9月入党思想汇报:西南地区严重旱灾有感

    2010年9月入党思想汇报:西南地区严重旱灾有感.txt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入党思想汇报——......

    2010年9月入党思想汇报:西南地区严重旱灾有感(推荐5篇)

    入党思想汇报——西南地区严重旱灾有感敬爱的党组织: 近期整个西南地区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旱,其中也包括我省全部地区,严重的旱情炙烤着人们的眼睛,河水断流、水库干涸、农田龟......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辨析题集锦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辨析题集锦 1.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于2006年8月24日经过投票表决,多数人赞成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遭到“降级”。辨题: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

    2013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一

    热点专题一共筑中国梦想实现人生出彩【命题猜想】特别提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今年高考政治和各科命题的重要背景,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今年参加高考......

    2013年高考政治热点预测

    2013年高考政治重大热点集锦一、党的十八大热点 1、"新四化" 党的十八大作出“促进部署。(旧四化: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实现‘中......

    最新高考政治热点:热点专题训练及答案

    建军90周年沙场大阅兵 一、【背景材料】 2017年7月30日,距八一建军节仅有2天。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2011高考政治时事热点精练

    2011高考政治时事热点精练(3个) 1迎新春走基层 送欢乐下基层 【背景材料】 中宣部2011年1月26日在京召开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