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读后感(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02:5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第一篇:《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陈 蕾

在没有看《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之前,“哲学”二字,觉得很神

秘、很深奥、难以理解、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但是,看完阿兰-德波顿所著的这本《 哲学的慰藉》,发觉,其实,哲学就在我们的点滴生活之中。这本书,针对六种人生困境,利用哲学的观点,在当我们遇到与世不合、缺钱、遇到挫折、心碎、困顿等六种问题时,来抚平我们受创心灵、净化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一扇窗。

首先我要先谈到的是与世不合的慰藉,文中谈到苏格拉底他的思想在当代是属于异类的思想,他的思想不能被接受而被视为异端,很多人被他提出的问题搅得发狂,有的人奚落他,还有少数人恨不得杀了他。最后遭受到别人陷害,而被送上审判台,到死前的一刻他仍然坚持他的理念,他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也绝不折腰,绝不因别人的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而且他的自信不仅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或者匹夫之勇,而是来自更深层次的哲学的源泉。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张明信片,之所以使我如此震撼,或许是由于它所描述的行为和我自己的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在与人谈话时总是重视取悦于人甚于讲真话。为了讨好别人,我常常为索然无味的笑话大笑,.....对待陌生人,我常采取饭店守门人对待有钱人顾客那中奉承的 态度-----那是出于讨好所有人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过分殷勤.....我努力博取大人物的赏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不也是在演绎着这样的生活态度吗?阿谀奉承、尔虞我诈、极力讨好、过分在意别人对自

己的看法、态度,生拍别人对自己有意见,完全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是的,有时,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但是,并非所有人的意见都应该得到尊重,应该尊重好的意见而不是坏的意见,因为好的意见出自对事物有所理解的人,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必完全在意别人给我们的眼光,因为只要永远听从理性的命令,我们必将得到回报。

缺钱时的慰藉,伊比鳩鲁说:“只要我们不是处于现行的痛苦之中我们就是快乐的。”所要带给我们的是要我们要排除欲望,并且对于不必要金钱欲望奢求是不必要的,只要有着友谊、自由、思想、食物、避风雨处、衣服,仍然是可以得到快乐。小时候、特天真,特容易满足,吃一毛钱的辣条,喝一毛钱一袋的冰水,一个一角的棒棒糖就可以让自己满足很久,但是长大后就算是10元的棒棒糖也无法满足,人们时常在抱怨自己的钱不够花,或许我们应该要像伊比鳩鲁一样要懂得知足常乐。看完文章后我赞同他的最初理念知足常乐。我们追求发财的最大目的可能就是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关注。伊比鳩鲁分析了我们内心的需要以后,指出,一小群真正的朋友可以给予我们的关爱与尊敬是财富不见得能提供的。为什么非洲难民,只要能吃的饱他们就可以很满足,然而那些有钱人,就算是买了一个最新一季新产品,但最后他们却获得到空虚感,因为欲望的无穷,迫使人总是追求金钱前进,丧失了自由。一个嫁入有钱人的人真的可以得到永久快乐吗?嫁入豪宅后,你会因为朋友生活圈子也不同了,以往自由也失去,对于处事思想也和以往不同,也许嫁入豪宅是变富有了,但是随之快乐同

时变少了,但是,现代社会有人宁愿坐在宝马内哭泣。想起《神女峰》内的一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何必----何必呀!

“我们应该对什么都不感到意外,我们的思想应该事先准备迎

接所有的问题,我们应该考虑的不是惯常发生的事,而是有可能发生的事”面对挫折、面对意外,我们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失落、痛苦„„可是,没有经过痛苦就得到快乐一点也不真实。作者列举拉斐尔例子,拉斐尔早期作品在当时是很受宫廷青睞,但是当拉斐尔看到达文西和米开朗基罗作品后,明白自己实力不足,于是他将这种愤怒化作学习肥料,他的努力在最终得到了结果,不管是拉斐尔或者是你、我,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瓶颈,要如何去面对其困顿呢?要将愤怒、不足的心,化作学习的意念,然而最后你获得的东西或是突破那一刻,你会无比高兴,在学习过程中你有获得新能力、新知识,你因此会得到更多喜悦;就好比我们考试时,如果今天我是瞎猜而猜到满分当中喜悦,比起真正读书而吸收於脑而得到满分喜悦,前者只是短暂喜悦,而后者是长久喜悦;很多事情也如此,必须要经歷过当中痛苦过程,才能明白其获得快乐。要想得到快乐,有时需要等待、忍耐。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要坚信,挫折、困顿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俗话说“人无完人”、“ 十个手指有长短”,多么朴实的话语,却让我们认识到了,我们要勇敢承认自己弱点,打肿脸充胖子是对自己无利的,不管是在文化优劣还是彼此智力上,不要对自己太得意,每一种文化及每一个不同人,都有不同优点值得我们去了解学习地方,即使承认自己是有缺陷的人也无所谓,至少我们明白真正自己所缺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正如“译序”中所说,“在作者看来哲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痛苦。这痛苦有主观自找的....但是在哲学那里都可以找到解脱之道,....天下伤心人可以从叔本华的极端悲观主义放弃对此生的一切期待中得到的慰藉.......”《 哲学的慰藉》正是我们在失意、困顿、冷落、承受着我们所认为最痛苦的痛苦时的些许温暖,它是我们坚强的精神后盾,永远为我们点亮着照亮着前方的路灯。

第二篇: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班别:09食品营养与加工

学号:2009394142姓名:刘艳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哲学的慰藉》这一书,如果老师没有要求我们去看,我想我会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怎么说呢,因为自己本身对哲学就不是很感兴趣,但现在看过之后却觉得这本书很值得大学生去读,去理解。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对待人生的态度和看法,每一位都对后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哲学思想无不引起人们的思考。下面是我读过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感受与领悟。

(一)对与世不合的慰藉

如果你在别人眼中与世界是格格不入的,在别人尖锐的批判下,你如何面对呢?坚定自己的信念,决不让别人干扰自己的理念。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值得你参考的与世不合的代表。在我眼中,他是那个时代的嵌合体,因为有他,那个时代才可以继续发展。在哲学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苏格拉底占据着很重要的分量,其思想更是深深影响着后人。然而,在当时其思想不但没受到世人的肯定,他还因此遭到悲惨的结局。他被冠上侮辱宗教、诱惑青年等罪名,这些罪名都是涂有的不存在的,他原本有机会向法官及群众乞求无罪,但是他相信自己的理性,他不会被当时迟钝的人民影响他的理念。他曾回答说:“雅典人:我爱你们,我尊敬你们,但我要服从神而不服从你们。只要我还活着,还有力气,我就决不会放弃哲学的研究,我还是和以往一样劝诫大家,不要过分贪求财富而不为自己的灵魂修好。这是神的吩咐。”由这些话可以看出哲学在他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稳固,正因为这样,他才可以在面对千夫的指责下还能够保持合乎理性的自信,尽管在死亡面前,这一位哲学家仍不畏死亡坚持自己的哲学思想,这让他成了全世界敬仰的哲学家,我真的打从心底里佩服他。我也曾试过自己的想法不被别人认可,但是我没有像他那样将定自己的信念,让别人给逐流了。想起来还真是惭愧啊!

(二)对缺少钱财的慰藉

快乐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在读《哲学的慰藉》第二章时,哲人伊壁鸠鲁的思想让我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他强调的是感官的快乐,他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 1

目标,我们的一切追求和规避都开始于快乐, 又回到快乐, 因为我们凭借感受判断所有的好。他主张我们停止凭第一直觉行事,而应该先审视我们的欲望是否合乎理性。然而在我看来,人活着总是会想得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贫穷的人渴望财富;卑微的人渴望高贵;悲惨的人渴望幸福;„„而真正的大富大贵者往往又会为钱所累、为权所恼,渴望过上一种平静恬淡的生活。其实只要学会知足,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即使自己还有得不到的东西,但是只要想到其实自己比起某些人来说已经幸福很多了,所以我们不用烦恼那么多,凡事多方位的思考。如何获取快乐呢?伊壁鸠鲁提倡的快乐具体指的是: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感,远离政治等高风险的事情,重视友谊,生活在一个无忧患的圈子里,安心的享受生活的一切。生活中谨言慎行,节制欲望,因为只有处于我们支配之中的快乐才确保幸福。他很重视朋友,他认为,经常有朋友围绕身旁,我们才能确认自我。的确如此,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没有朋友,而真正的朋友是不会以势利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就好像我的好朋友一样,她虽然是有钱女,可是她从不会看不起我这个穷朋友。我们两个可以分享快乐,分担痛苦,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真正的朋友会竭尽全力帮助你,而不是取笑你,就像上次老师叫我帮忙收集车票,可是我忘了,眼看明天就要给车票老师了,可我一张也没有,这时还好我的好朋友帮忙一起找,很快就找到了好几张,如果不是他们,我就不会这么轻松的过了这一关。所以朋友是快乐的源泉,如果我们只有钱而没有朋友,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快乐。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和欲望的脉搏,从而使我们免于制定错误的谋求快乐的方案。并且,他开出了一张快乐清单:

1.友谊

伊壁鸠鲁说:凡智慧所能够提供的、助人终身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谊远超过一切。永远是朋友中写到“朋友多了春长留···朋友多了路好走”,只要有了朋友,快乐处处有,记得我和我好朋友一起去打暑期工,那时候真的很苦,每天都是加班,可是我们还是很快了,每到睡觉时,就在耳边讲悄悄话,很怀念,那时候的快乐是无形的,朋友带来的无形的快乐。

2.自由

作者写道:为了避免在自己不喜欢的人手下受其喜怒无常的屈辱,伊壁鸠鲁辞去了

雅典商业界的工作(“我们必须从日常事务和政治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开始了一种可称之为公社的生活,以简朴换取独立。自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了自由何来的快乐,就拿我们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来说吧!只要我们被强迫参见某些活动之后,我们心中有的只有埋怨,一定不会有快乐的。

3.思想

作者写道:很少有比思想更好的医治焦虑的良药了。......了解其实质之后,我们即使不能消除那问题本身,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消除它的一些特点:迷茫、错位、惊愕。这个真的说进了我的心里话,大一的时候,有条理的思想还没有形成,对自己的专业也不了解,整个人就处于一片迷茫之中,这时的我们有朋友、有自由,可是我们还是不快乐,逐渐的将自己的时间规划好了,笑容也多了!

而对于财富,伊壁鸠鲁认为只要达到最基本的保证就可以了,更多的只是锦上添花。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多得是闷闷不乐的富翁,只要你保证了以上三点,快乐离你并不远!

虽然还有很多感受,但我还是不一一列出来了,我在这衷心地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阅读一下这本书——《哲学的慰藉》,因为这本书真的能让我们获益良多!

第三篇:《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算起来,我们这一辈的读者读哲学的时间并不短,但却始终害怕读哲学。因为,哲学书籍常常摆出高不可攀的架势,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弄哲学的人有时也故弄玄虚,把本来可以理解的东西弄得“一些不懂了”。西方哲学于文字又隔了一层,我们只好仰仗三家村夫子们的翻译,结果追求到的是影子的影子,离真理更加远了。我自己阅读哲学的经历大抵如此,也许只能怪自己愚钝而没有悟性。有一天,在自己的破书堆里找到威尔•杜兰(WILLDURANT)写的《哲学的故事》,发现原来哲学也并不难读如许。杜兰说读哲学也有快乐,连形而上学都有诱人之处。每个学哲学的人都曾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只是迫于生计,人们在刨食的过程里忘却了这样的体验。诗人勃郎宁说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日常必需一如饮食。思索生命意义的过程就是哲学的过程。《哲学的故事》和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一样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我努力寻找一个学科的边缘而怀有写作热情的人物的著作来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比如,英国的阿兰•德波顿(ALAINDEBOTTON);他的《哲学的慰藉》就给了我这样的阅读乐趣。译者资中筠先生推荐我读这本小册子时,我内心有着一向的对于书的傲慢,并不以为会一字一行一页地读的。及至书到手,不知不觉竟然全读了。资先生的散体文功夫当然给这本书的中文本增色不少。不过,原文据说也得英语古典散文的三昧的。“我一向认为,一种臻于上乘的文字首先是本土的,不是洋腔洋调的„„”我把这句话视为资先生的翻译主张。也因为这个我拿到了英文本也不愿意去看。我不想破坏已读中文本给我带来的文字享受。两种文字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好的翻译在文字上应当说是一种创作。莎士比亚之所以在中国脍炙人口,是因为翻译家们把莎士比亚的文字用地道优美的中文转达给中文读者了。我读《哲学的慰藉》一开始就读的是中文本,语感定势有了之后,并没有想到要读原文。这就是有语言魅力的翻译所具有的效果。假如,让我来做文字翻译的裁判,我宁愿给风格记分,而不在科学界定上纠缠不清。因为,任何文学翻译都是不能用科学的手段来裁判的。两个人同为高手来翻译同一部著作,结果一定是两个文本,因为两人的语言感觉和文化理解是各自的。翻译批评如果不考虑这样的因素就谈不上专业。钱钟书说理论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翻译的理论家尤其缺乏实践。鉴于此,我通常不从事翻译评论。这当然也有心虚的原因,一提翻译批评,就感觉人家要批评我自己的翻译嗄。

《哲学的慰藉》书分六章,分别“慰藉”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有缺陷、伤心和困难的众生。哲学的终极作用大概就在于此吧。

真正的哲学家“宁愿失欢于众,或罪于邦,而决不折腰。他决不因别人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对世俗的东西弃置不顾„„你可能以为我会这样引下去。然而我不会。假如《哲学的慰藉》只有这些,我就没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了,这样描述哲学家的书籍太多了,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哲学的慰藉》里的每一个哲学家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个别人选如蒙田算不算哲学家,作者并没有按照学院的规定来安排。我接触蒙田超过二十年,《哲学的慰藉》却让我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了这位随笔作家。饮食男女在蒙田的笔下都有细微的观察,异地风俗也是他散文挥发极致的对象。“我之所以为我,每一样器官都同样重要„„我有义务向公众展现自己完整的形象。”在写叔本华的爱情故事时,德波顿说:“我们比鼹鼠总还有一项优势。我们同它们一样需要为生存而奋斗,为繁衍后代而求偶,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去戏院、歌剧院和音乐厅,晚上睡在床上还能看小说、哲学书和史诗„„”这种思索本身就很有哲学意味了。写尼采时,德波顿用了“推崇悲苦的哲学家”这样的字眼:“很少有哲学家推崇悲苦。”尼采把大多数哲学家讥笑为“卷心菜头脑”。“说实在的,在活着的人里没有一个人是我在意的。我喜欢的人都在很久以前作古„„”关于尼采,人们已经说了很多,我并不想在这里误导读者。我感兴趣的也许跟哲学沾一点边:资先生做了几十年入世的学问,从事的一直是理性思维。德波顿选的几位哲学家或者思考入世问题的角度不合常规,您翻译时有什么样的感想?人在摆脱了职业读书的羁绊之后,阅读趣味是否更合人性一些?思想的闪光和逻辑的亮点是一回事吗?理性如果能指导实践,思想又能解决什么?与其说这些是我读《哲学的慰藉》时产生的疑惑,毋宁说是读书以来就有的疑惑。

哲学如果真能慰藉人生,读书倒是一件幸事。理性思维的极致有时近乎疯狂,几个循环你便找不到北了。这个时候,没有哲学的人可能倒能解脱。如此,幸福倒离无知近一些。

第四篇: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第一次尝试阅读哲学的书籍,阿兰·德波顿这个名字深刻在我内心。当我们遇到不受欢迎、缺钱、被瞧不起、心碎、困顿等六种问题时,你该用怎样的人生观或者生活态度去面对处理呢?闭上书本在脑海里不断反复思考回忆,过去曾经面对都是从我父母中帮助走过,可面临未来的社会实践,我深刻感受到尖锐化的残酷。

书本中藉由著六位不同哲学家的观点及体验来解决我们心理上的困惑,藉由著他们的例子来慰藉我心中的困惑,利用哲学的观点去探讨解说。我仿佛看到人生价值观的答案,感觉犹如溺水之人拾得稻草,它对于我挫折中的路程是个莫大的慰藉以及光明。深入浅出的文字内容,生动有趣的比喻论证,精妙得当的引用、评论,还有众多趣味下的深刻思想,这一切都使之那么适合作为启蒙书籍。

如译者资中筠先生说,“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惟有名之曰才子书”。具体来说《哲学的慰藉》这本书是分六章,分别“慰藉”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有缺陷、伤心和困难的众生。而资先生的解读是,“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他认为哲学家的伟大不在于高深莫测,而在于能与常人对话”。作者也透露出了这一想法:“广而言之,以这位希腊哲学家为最高象征的主题似乎在召唤我们担负起一项既深刻又可笑的任务,那就是通过哲学求得智慧。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

——philo;sophia。”

我认为阿兰.德波特以哲理讲解人们的思维逻辑来告诉我们----如何去打破那个看似坚不可摧的认知疆界,以使我们在种种人生之逆境之中,依旧可以坚强面对,甚至置之一笑。原来阅读哲学的书本倒是一件幸事,理性思维的极致有时近乎疯狂,几个循环你就发现“鸡与鸡蛋诞生”的故事了。如此,幸福倒离无知近一些,想得可以更轻松愉快,哪怕随时都保持著能接受挫折的心态,接受突然的意外的事,并且随时预料想著下一秒的灾害,我们无法逃脱命运安排,却要学习忍耐著去接受所有的挫折。

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坦然自若的态度,第一章的陶器,运动员;第二章的钻孔;第三章的命运女神,狗;第四章的铁炉壁炉和野人;第五章的鼹鼠;第六章的山和拉斐尔,司汤达……其实我发现德波顿并不追求宏大的意象或经典的事例,他更喜欢用这些细小平常的事物,说明极为深刻的道理。

生活难道不是更简单平凡吗?大侦探福尔摩斯曾说过:细节注定真相的结果。文中开始谈到:很少人有哲学家会推崇痛苦的感觉,明智的生活向来和努力减轻痛苦──如焦虑、绝望、愤怒、自卑、悲伤──相关性,但是尼采指出痛苦和快乐是一体两面的,他们两个是不可分离的,当我们勇敢面对困顿,才能重困顿中激发自我重新创造,并且从当中获得到快乐和享受。

往往最真实感的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老师介绍的书本真实地让人重获阅读的乐趣,面对喧嚣中这样一泓清泉,我感觉宛如世外

遇上桃园,令我对生活的看法更加深入实际,大大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价值。懂得知足常乐,及时行乐才是最简单的快乐,美国人现代都有一句话:活在当下!更应该把自己的心态放得更稳一点,深沉一点。

第五篇: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一)灵魂的修行

作者:钮如黎 单位:浒浦学校

假日午后,清茶相伴。俗话说,茶能清心,书能静心。此刻,打开书本,将自己置身于喧嚣之外,任由思绪随之远行。

作为凡尘中的一员,一直不敢去触碰与哲学相关的著作。在印象中,哲学就如同神祇一般高不可攀。但翻开此书的刹那,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细细读来,不由暗暗赞叹作者的慧心,译者的用心。

此书是被誉为“英国文坛奇葩”的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的重要著作,自2000年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球畅销不衰。书中,并未将哲学道理一一罗列,泛泛而谈,而是针对六个不同的人生问题——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到挫折、被认为有缺陷、伤心、困难,分别向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尼采这六位哲学家取经,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对于人生的慰藉作用。

人生在世,总会有所追求。人人倾尽毕生所追求的,无非就是“快乐”,无非就是“幸福”.然而,人生中总会存在种种不如意之处,其中有些是可改变的,有些却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去面对,去接受。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帮助我们去调整看待世界和人生的眼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为与人意见不合而烦恼,也为缺少钱财而心焦;为受到挫折而沮丧,也为有所缺陷而自卑……内心一直处于困顿,痛苦之中,便也离我们寻求“快乐,幸福”的初心越行越远。读过此书,你便会明白:人生中无论遇到何种情况,只要退后一步,回到事物本来的位置,换个角度,换种眼光去看待,去思考,并能智慧地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来解决问题,那么,所有的一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

人生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只有去,没有回;人生其实很复杂,大千世界,纷繁芜杂,看不尽,摸不透。人生其实也很精彩。只要能拥有一颗“智慧的心”,用“智慧”来对待一切,那么,一切皆不是问题。多一份“智慧”,也便多了一份“快乐”,“幸福”便也会常伴身边。

如果说,静静地坐着思想也是一种旅行,那么,阅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旅行,是对人生的慰藉,是对心灵的启迪,更是对灵魂的一种修行。

午后,一缕阳光,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不忘初心,踏上修行的旅途,我们都是人生的旅人。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二)沐浴在初阳的熹微中

文·骆锦勇

最近,刚读完古罗马著名思想家波爱休斯的《哲学的慰藉》。虽然这样生吞活剥的浅读近乎囫囵吞枣,甚至是对被西方学界普遍称誉为影响力仅次于《圣经》的这部伟大著作的不恭和亵渎,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却能真切地领会到莫大的享受和收获——多了一份恬静,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份洞穿,少了一些功利。正如波爱休斯这部经典著作书名所示的那样,这是哲学对灵魂的亲切慰藉。

但凡读过《哲学的慰藉》的人,掩卷之后大多会情不自禁对波爱休斯施以膜拜之礼。因为,这部一千多年来洗涤和启迪了无数读者灵魂的不朽之作,并非波爱休斯悠闲自得地喝着咖啡抽着雪茄在窗明几净的图书馆或者宽敞舒适的书房里慢条斯理完成,而是他蒙冤入狱之后在灰暗阴冷的牢房里奋笔疾书所就。显然,如果没有超凡脱俗的智慧,心如止水的品质,坚贞不屈的意志,乐观豁达的修养,身处逆境煎熬的波爱休斯是绝对不可能通过与哲学女王之间的一场心灵对话,在死神降临之前坦然从容实现似史诗般的灵魂救赎的。

《哲学的慰藉》是一部关于人生思辨的哲学著述。全书共分为五卷,第一卷描述作者的境遇,第二卷指出世俗的幸福不可靠,第三卷讨论最高的幸福和至善,第四卷论恶的本质,第五卷讨论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从曾经显赫一时的罗马执政官到被诬陷下狱的阶下囚,出生罗马豪门望族的波爱休斯在狱中等待受刑的那一年时间里,以善恶问题为中心,用散文及诗体抒发了自己的委屈心情,娓娓而谈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进而在哲学智慧中寻找到灵魂的慰藉。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身处于浮躁社会的人来说,如果能用心去品味波爱休斯阐述的幸福的含义、恶的本质、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等一系列哲思问题,那么在读完《哲学的慰藉》这部鸿篇巨著之后,许多思想疙瘩、精神迷茫肯定会茅塞顿开,给人有如“沐浴在清澈的阳光中”的轻松惬意之感。

“她一面深情地看着我那泪流满面的苦脸,一面吟诗对我内心的糊涂进行哀叹”.在波爱休斯看来,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右手持书,左手执笏”的哲学女王,她能帮助人们摆脱一切愁乱、怨恨、悲愤、痛楚、沮丧、迷茫的困扰,拂去蒙蔽他们双眼的烟雾,擦干他们脸颊上的纵横泪水。而正是这位万能的哲学女王拯救了自己的困顿和堕落,帮助自己康复,从而在厄运降临之时能从容坚定面对,确信“没有什么事是不幸的,除非你自己要这么想;同时,只要人能随遇而安,他就到处都能发现幸福”“既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恶人的嫉恨,那当我们畅游在今世生活之海的时候,便注定要经受风吹浪打的袭击”.作为一名无神论者,我当然不会接受波爱休斯诸如“神即至善、至福”“神将善作为舵柄统治万物”“谁都不会幸福,除非他也成为一个神明”等观点,因为我们必须始终坚信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在欲望和财富、最高的幸福和至善问题的思想修行上,波爱休斯仍然堪称今人的精神导师。因为财富让人患得患失,他在《哲学的慰藉》中写道:“贪婪会讨人嫌,而慷慨则会使人闻名”“因为按照常理,只要少许、微小的一些东西就足够了;而你如果在满足之外还要追加奢侈,那么你的所加,或者让你难堪,或者大大有害”“珠宝也会有某种低级的美,可和人类的卓越品质相比较,它们还差得很远,()无论如何它们都不值得你去膜拜”“当你肯定地说最低等的事物是属于你的财富时,你实际上在自己的心目中,已经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放在了它们的下面。”再比如,波爱休斯还讲到:“我的确明白了财富不能带来满足,王权不能带来力量,职位不能带来尊敬,荣誉不能带来名声,享乐不能带来欢愉”“你所抱怨的失去的东西,假如真的属于你,那它们就绝不会失去”“官位和尊荣很难恒久”“不会是美德因为职位而受到尊重;而是因为任职者的美德而受到尊重”“欲望让你头脑糊涂,你贪图往日的好运,你认为这仅仅是命运中的一次波折,而实际上这命运已经使你一蹶不振”“而如果你的脖子被命运深深套住,你就只能在她的地盘上,默默承受任何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事实上,这些通俗易懂的人生哲理,无论对唯利是图、怨天尤人的喧嚣社会,还是对利欲熏心、好高骛远的浮躁官场,都是一剂苦口良药,一通逆耳忠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波爱休斯对幸福、至善及恶的本质的阐述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并且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推崇的人性向善的儒家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波爱休斯认为,“幸福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因为所有善的事物都在其中会聚”“善是人们对各种事物进行追求时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动因”“善和幸福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假如肉体享乐能够使人感到幸福,那就没有理由说野兽不会幸福,因为它们的所作和所为,正好是为了满足肉体的需要”.而在论及“善的强大”与“恶的虚弱”时,他又确信“好人总是充满力量,而坏人则是无力的”“善就是幸福本身,就是做事的目的。因此,善本身应该被视为人类一切行动的共同奖赏”“因为善本身就是幸福,所以,所有善的好人显然也都是幸福的”“你如果看到有谁想作恶、能作恶并且正在作恶,你就能够肯定他在遭受着三重的不幸”.当然,在阅读《哲学的慰藉》一书过程中,我们既应秉持兼收并蓄和尊崇科学的立场,不断重塑顺应时代发展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同时也应坚持在批判中承继的态度,剔除那些与辩证唯物主义不相契合的精神遗产。在论及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时,尽管波爱休斯也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谁拥有或正在增进、求取美德,那么不管他有什么样的运气,也都是好的;但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恶人来说,无论什么样的运气都可能是不好的”“有些人因光荣牺牲,取得了世人的尊崇;有些人因不向苦难屈服,成为了旁人的榜样——美德不向邪恶屈服”“因为凡是生来就能够运用理性的人,也都有用以决断事情的判断能力”,但因为《哲学的慰藉》崇尚以认识神为获得至善,因而得出的结论显然也归顺于宿命——“命运听命于神”“至高无上的神佑还经常制造这样的奇迹:坏人使坏人变好”.《哲学的慰藉》之所以能成为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并且也是最后一部堪称经典的西方著作,显然是因为波爱休斯出神入化般地把古希腊罗马哲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衔接起来,劝诫人们弃恶扬善,追求至善至美。这充分反映了作者以哲学沉思为莫大安慰的宗教思想和道德哲学观点,并构成了西欧全部文化精髓的来源。当然,对于波爱休斯书中表达的很多精妙观点和深奥思想,我还来不及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尽管如此,我至少已找到了初阳的熹微,愿意一直坚守自我良心的自由,维护原则、遵守规矩,哪怕最终理所当然的是我也极大地冒犯了那些罪恶,也不想自欺欺人。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三)生活无处不慰藉

说起哲学,它似乎总是给人一幅高高在上,古板深奥的面孔。这个词汇总是承载了许多人生与世界的问题。让人为之苦行求索,苦想冥思。也许我们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哲学是什么?是旧书中艰深晦涩的文字,还是神圣不容亵渎的真理呢?当然,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也许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这本书既不是难以理解的学术专著,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而是以一个阅读者的视角向我们讲述哲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古今中外,能够让众人皆知的哲学家或许寥寥无几,但他们的哲学思想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哲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慰藉。而这份慰藉并不来源于宇宙深处,而来自于我们内心。

我们乐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寻求慰藉,以此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一丝安慰。而哲学家们则善于把这份慰藉升华为哲学,并用他们的哲学反映生活:庄子可以从蝼蚁中品察天地,慧能可以在冥想中看遍人生;叔本华从日常的喜怒哀乐中看到意志的表象,尼采从登山的劳累中感受到超人的心境。在这些平淡无奇的事物中,总蕴含着丰富而通俗的哲理。生活无时无刻都在慰藉着我们,而我们又有几次能够察觉的到呢?

相隔几世纪,总会有一小群思想相通的哲人们,他们共同的爱好便是直面痛苦,忠于哲学,向我们诉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语,为平庸而苦痛的人生开出一剂剂慰藉的药方。他们用生命实践哲学,把最深刻的慰藉留给世人。当我们去阅读那些蕴含哲理的文字时,又何尝不是在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一次定位呢?

真正的哲学,往往是从最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炼,并用最朴素的思想给予我们最温暖的慰藉:当我们无法得到认可,我们求助于内心的坚持,于是我们从信心中得到慰藉;当我们感到生活无趣,我们求助于书本,于是我们从精神中得到慰藉,当我们遭遇挫折,我们诉诸内心,于是我们从内心的安宁中得到慰藉;当我们遭遇困难,我们于是我们从拼搏中获得慰藉。他们用哲学为生命作礼赞,用超脱的慰藉诠释生命。也许,他们的哲学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让我们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们对生活做出最好的定义。

书中,作者对哲学给予了这样的描述: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与欲望的脉搏,从而让我们摒弃错误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计划。作为一个哲学外行的我,也许会难以完全理解哲学带给我们生命与生活的意义,但是,生活无处不慰藉。哲学家把他们的生活体验讲成了一个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与其说是我们从他们的智慧中寻找慰藉,不如说是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的了解中得到了慰藉。实际上,哲学的意义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艰涩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加在一起,组合成了充满智慧的哲理。

要知道,这世上任何一种哲学都无法让你的心灵得到满足,这世上任何一本书也不会带给你幸福,但是他们会用思想和文字悄悄地告诉你,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

下载《哲学的慰藉》读后感(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的慰藉》读后感(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哲学的慰藉》

    算起来,我们这一辈的读者读哲学的时间并不短,但却始终害怕读哲学。因为,哲学书籍常常摆出高不可攀的架势,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弄哲学的人有时也故弄玄虚,把本来可以理解的东西弄......

    哲学的慰藉 有感(5篇)

    哲学的慰藉 有感 一. 正义的审判一定不会缺席,只是会延迟开庭。在苏格拉底被害死之后,那3名雅典的公民也因此付出了代价。苏格拉底在描述中是一个有些爱质疑的人,他向所有人质疑......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

    浅析《哲学的慰藉》 ——真哲学,大智慧 今天终于把《哲学的慰藉》读完了,这篇阿兰德伯顿写的哲学艺术的文章,使我感触良多,本以为如此感伤的他不会是那么这么理性而幽默的文章,读......

    哲学读后感

    我看了几章后,感觉有些受益的地方,记录如下。 一、哲学的定义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

    哲学读后感

    对于中国哲学简史以及其他部分哲学书表面处理之后得到的读后感:全部--部分--相对立面死亡----生存:相对的解释.没有死亡的感觉体会不到你还在生存.死亡可以给你存在的相对感......

    哲学读后感

    读《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有感一开始,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一篇关于哲学的论文,感觉很是惆怅,不知道如何着手,于是硬着头皮,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

    心灵的慰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案 课程题目:心灵的慰藉 教学目的: 1)理解在宗教盛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2)宗教美术作品对人......

    关于慰藉的造句大全

    1、你说这些话让我感到很慰藉。2、你总得做一些让我慰藉的事情来让我高兴一下吧,你这样我很伤心的。3、这消息给了他们很大的慰藉。4、慰藉的话又不能当饭吃,你何必这么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