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信息管理,确保生产经营信息及时、有效,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严格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制度。当出现、发生或即将发生重大事项时,按照本制度规定,负有报告义务的有关单位、部门和人员应及时将有关信息向公司总经理报告。
第三条各部门(车间)负责人为重大事项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和报告人。
第四条报告人应在本制度规定的第一时间内向公司总经理履行重大事项报告义务,并保证提供的相关证明真实、准确,不存在重大隐瞒、虚假陈述或引人重大误解之处。
第五条公司各部门(车间)出现、发生或即将发生以下情形时,报告人应将有关信息予以报告:
(一)应收账款或存货较上年同比增减10%以上;
(二)占主营业务收入10%以上的产品市场价格,与上年同比或与之前3个月相比波动超过5%;
(三)占采购额10%以上的原材料或占主营业务收入10%以上产品的原材料价格,与上年同比或与之前3个月相比波动超过10%;
(四)单一品种、规格存货(包括原材料、包装材料)1
积压时间超过1年且账面价值超过5万元;
(五)单一客户发货金额超过授信额度50%且超过额达到20万元(含)以上;
(六)因产品质量事故或发货失误等经营行为给公司造成不利影响或损失;
(七)国家安全环保政策及产业部安全环保状况出现变化;
(八)生产过程中发酵水平、提取收率等指标较正常水平出现10%波动以上;
(九)出现设备非正常停产;
(十)因设备检修、生产产品品种轮换等原因出现设备正常停产,应提前2周报告;
(十一)产品质量不合格;
(十二)产品检测工作给生产经营工作造成影响;
(十三)不按照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操作规程,妨碍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有损产品品牌形象;
(十四)重要或核心技术出现泄露;
(十五)重要技术或工艺取得突破;
(十六)项目开发过程中及产业化实施时出现任何异常问题;
(十七)财务出现票据丢失、账款不符等;
(十八)单项费用发生额超过预算;
(十九)同一个部门一个月内连续两人提出辞职;(二十)发生仲裁、法律纠纷事项;
(二十一)被国家行政或司法部门调查;
(二十二)发生安全环保事故;
第六条发生第五条
(一)至
(四)款事项应在事项发生当月月度终了10日内报告;
(五)至
(九)与
(十一)至(二十一)款事项应在事件发生后1日内报告;(二十二)款事项参照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报告。
第七条按照本制度规定负有报告义务的有关人员和部门,除紧急情况外,在报告重大事项时应以书面形式报告。书面报告经报告人签字后呈报公司总经理。
紧急情况下,各部门(车间)可以不履行签字程序先行上报。
各部门及下属车间原则上通过上一级主管上报,但紧急情况下或下属车间和部门认为必要时,可直接向公司总经理报告。
第八条报告人应持续关注所报告信息的进展情况,已报告的重大事项出现其他进展或变化的应当及时报告事件的进展或变化情况,在第一时间向公司总经理履行持续报告义务。
第九条隐匿或未及时上报相关信息而导致不良影响、造成损失的,相关部门(车间)第一责任人负主要责任。公
司领导对主要责任人通报批评,视情节给予经济处罚,承担赔偿责任。
不履行重大事项报告义务是指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
(一)未按本制度规定向公司总经理报告应报告的事项;
(二)因故意或过失致使报告的信息或提供的文件资料存在隐瞒、虚假陈述或存在引人误解之处;
(三)拒绝答复公司总经理对相关问题的问询;
(四)其他不适当履行重大事项报告义务的情形。
第十条本制度由公司制度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有限公司2010年1月1日
第二篇: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一、需要报告的事项:
1、上级有关部门来检查指导工作;
2、参加上级召开的有关重要会议情况;
3、有关部门部署或涉及全院工作;
4、涉及到公共财产变更、转移、外借和帐号借用的;
5、部门接受有关部门赞助或长期借用外单位通讯工具、车辆及其他财物的;
6、部门使用的公共设施遭受较大损失或出现交通事故的;
7、非正常渠道索取有关案件资料或统计数字的;
8、新闻部门来人来函采访案件或全院工作的;
9、涉及养老院形象或全院工作的突出事件;
10、发生泄露机秘文件或综治保卫出现问题的;
11、其他应报告的重大事项。
二、报告方式:
重大事项发生后,实行逐级呈报制度。直接责任人应当立即将情况向负责人报告;负责人向分管领导报告;分管领导向主要领导报告。情况紧急的,可直接向主要领导报告(外出时应先报告主持工作的)。
在逐级报告的同时,直接责任人所在单位对涉及到的有关单位要及时告知。
三、奖励与处罚:
重大事项的直接责任人、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知情人及时报告并妥善采取措施,避免造成不良影响或事态扩大的,由院委或工会研究决定,视情况给予表彰和奖励。
重大事项的直接责任人、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知情人有义务及时呈报主要领导,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区别情况分别给予通报批评和党纪政纪处分。
1、隐瞒不报的;
2、扩大或缩小事态进行谎报的;
3、有意拖延报告期限的;
4、设置障碍、阻止知情人上报或对期限打击报复的。
以上问题由主要领导责令有关部门查处,由院委、工会决定处罚。
第三篇: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山东省阳信慧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重 大 事 项 报 告 制 度
为了及时掌握并妥善处置企业出现的重大事项,规避生产、安全等方面的风险,保证企业生产健康发展,特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一、报告主体
各生产车间,生产调度部、模具样品制作小组、质检部及维修部。
二、报告内容
1、公司主要领导交办的重要事项及完成情况;
2、操作不当造成设备损坏的情况;
3、未按图纸尺寸和加工工艺下料、加工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
4、日检验次品、废品情况;
5、各车间、科室发生违纪行为;
6、每月合同安排及日计划完成情况;
7、模具、样品制作计划和完成情况;
8、设备改造、工艺改进取得成果的情况;
9、设备维修及完成情况;
10、返修件进展情况。
第四篇: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本站项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切实提高办事效率,确保政令畅通,特制定本制度。
一、重大事项报告的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事前请示,事后报告,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
二、报告的范围
(一)贯彻中央、省、市、区重大决策部署的情况。贯彻落实上级决策的思路、安排、部署、措施;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出台后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及实施中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要工作事项
本单位工作目标任务、工作要点及重要工作部署;本单位阶段工作小结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签订的涉及到涠洲岛和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合同、协议。
(三)紧急情况,重大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各种上访事件;敏感热点问题的重大紧急事件或虽有少数人员参加但影响极坏的突发事件;各种突发自然灾害;有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破坏公私财物造成财产损失较大的事件以及其他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
(四)外出离岗。本站领导班子因公外出或因病,因事及其他原因离岗的(区境以外)。
(五)接待接访。上级有关领导到我局检查指导工作;区以上新闻媒体到我局进行采访的。
(六)其它情况。不属于上述范围,但认为有必要上报的情况和问题等。
三、重大事件报送的形式
重大事件报送的形式分:当面报告、电话报告和书面报告三种,对涉及职工人身安全、作业事故等紧急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内用最快的方式报告。
四、报送时限和相关要求
重大事项报告要确保第一时间报送,严禁迟报、漏报和瞒报。
(一)紧急情况、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半小时内要及时上报办公室,由办公室上报局领导,事态进展情况要随时报告,最终结果要及时上报。
(二)外出、离岗要提前1-2天书面或口头报告局领导,经同意后,由办公室对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做好登记。
三、大事报告程序
(一)重大事项一般必须先向本站领导报告,然后由站站向涠管委分管领导报告。
(二)办公室管理人员离岗要向站长请假,站长离岗要向涠管委领导请假。
(三)贯彻中央、省、市、区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办公室要将完成情况报站长审阅批准再报涠管委党政办公室。
四、责任认定与追究
(一)对重大突发事件迟报、漏报,故意隐瞒真相瞒报、谎报、少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少报的,造成严重后果的,视情节轻重,对相关人员给予党内严重警告至开除党
第五篇: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一、为加强公司重大事项报告工作的管理,保证公司重大事项的快速传递、归集和有效处理,确保公司经营管理正常进行和信息披露的及时、真实、准确、完整。特制定本制度。
二、公司重大事项指可能或已经对公司或相关单位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
三、重大事项的范围:
(1)船员在工作和生活中肢体受重伤、内脏器官受伤、患重病和死亡。
(2)船员违法、造成污染水环境严重的。(3)船员应事故发生失踪。
(4)公司管理人员、船员调离职。
(5)船员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方面受到重大处罚。
(6)船舶失火、搁浅、进水、碰撞、失控漂航、溢油等。四、重大事项内部报告程序: 公司内部各部门,负责人是各部门重大事项报告第一责任人,同时各部门应当指定专人作为联络人,负责事故发生后及时向公司总经理和地方海事局报告与报备,并将联络人的姓名,通信方式报备公司总经理和地方海事局。
相关单位及各信息报告义务需及时在重大事项报告单中列名已知并确定的本重大事项知情人范围及人员姓名,就此向公司办公室和地方海事局做出书面说明,以便及时的处理。
公司办公室应对上报的信息予以整理并妥善保管
本制度未尽事宜,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本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
本制度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