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干旱的对策
对干旱的对策
干旱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经过多年大规模水利建设,我国抵御旱灾能力稳步提升,但总体抗旱能力仍然偏低。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用水大量增加影响,我国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增加、范围扩大的趋势。目前全国60%以上的县区为易旱地区,658个城市中有110个严重缺水,抗旱减灾任务艰巨繁重。要坚持科学调度管理水资源、加强抗旱工程建设、推行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三者并举,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加快建设抗旱减灾体系,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配置水资源,全面提高水利工程体系的抗旱能力。完善和优化国家、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充分挖掘现有各类水利工程的抗旱功能三是建设覆盖全国的旱情监测预警站网,加快建设抗旱指挥调度系统,为抗旱指挥和决策调度提供有力支撑。,强化应急联合调度,提高调控水平和整体抗旱能力。二是因地制宜建设农村、乡镇和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提供有效的应急保障。四是以县乡两级抗旱服务组织为重点,加强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抗旱机动送水和浇地能力。做好抗旱物资储备。五是加强抗旱减灾基础研究及新技术应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我国抗旱减灾科技水平。抗旱的根本出路在节水。要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努力减少水资源消耗,加大防治水污染工作力度。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运用价格等经济杠杆,引导节约用水,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鼓励发展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城乡生活用水管理,加快更新改造供水管网,研制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计量仪表。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扩大利用再生水。
第二篇:干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减灾对策
干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减灾对策
一、对农业的影响
1、干旱带来的危害:农业受灾面积广,农作物歉收、减产、绝收严重;春耕困难;电力紧张;农作物价格(粮茶菜花)上涨;人畜饮水困难。
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主要畜牧气象灾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畜产品和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重干旱对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影响,极大重旱区有相当部分的晚稻无法正常抽穗,部分晚稻已出现干枯、绝收现象;早稻减产可能增大,将部分推高粮食价格。据统计,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早稻播种面积占国内早稻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产量占全国早稻总产量的53%,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10%。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夏粮产区,持续的干旱会导致粮食减产,部分推高农产品价格。甘蔗后期生长受到抑制,甘蔗叶片发黄干枯,甚至蔗茎出现萎缩、空心、死亡。
例如云南省的干旱,云南省是南菜北运的主要区域之一,也是重要的花卉大省,大旱造成蔬菜和花卉供应水平下降,全国很多地方的鲜花价格上涨。茶叶也是云南经济重要支柱,大旱造成茶叶产量下降,价格上涨。云南同时也是全国蔗糖生产大省,由于干旱造成的甘蔗产量下降,也势必引发全国食糖价格的上涨。大葱早产价格锐降,与市场上蔬菜批发价格普涨的趋势不同,大葱却因干旱的气候导致价格锐减。成都龙泉聚合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商胡文的货车前,成捆的大葱摆了一地。“大葱需要赶在开花前收成,按照往年的气候,大葱开花期一般在4月。由于太热太干,3月中旬本地的大葱就开始集中开花,农民不得不提前收割,货就大量囤积起来了。”普洱茶减产提价,云南普洱茶受旱情影响,当地茶区几乎无一幸免,预计损失将超过五成。云南普洱茶收购价格已涨至45元/公斤,较去年同期涨200%,但质量不如往年。
部分花卉涨幅超五成按照往年,一般春节过后花市相对转淡,鲜花价格下跌30%至50%,但是眼下的花价却依旧保持高位,部分花卉价格涨幅竟超过50%。
中国鲜切花有八成来自云南。受干旱影响,云南花卉受灾严重,加上春季正是鲜花热销的时节,各地的花卉价格都出现了上扬的趋势
同时,严重干旱对冬小麦、油菜的播种出苗和蔬菜生长以及柑、橙、柚等果树的果实发育等也有不利影响
2、人的生活用水、牲畜饮用水不能保障,种植的农作物不能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其次是对城区居民生活有重要影响。饮用水的供应受到一定影响,有些城市限水或间断供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上扬;旱区人们的生活成本普遍上升。长期干旱影响空气质量,某些疾病影响增大;由于浇水不及时,城乡苗木、花卉等园林绿化受到影响。
2)水产养殖投苗或将延后,间接影响水产饲料企业。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是水产大省,淡水养殖产量占全国养殖量的30%,干旱将影响池塘的投苗进度。随着水产养殖旺季的临近,如果旱情无法缓解,那么农户养殖积极性将受较大影响,对水产饲料生产销售企业构成利空。
二、对策
由于干旱的程度不同,其造成的损失也不同,干旱分为不同的级别,一般干旱不一定会引起损失,农作物都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就像我们可以几天浇一次花,花照样长得很好,水生生物,如鱼类,也有一定抗旱能力,人类不干扰,雨水来后,会逐渐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就怕水少时,人们大量捕捞,定会给水生生物及鱼类造成毁灭性打击。虽然不同的农作物耐旱程度不同,像小麦、玉米都是很耐旱的,我国北方由于降雨量少,气候干燥,一般都种植耐
旱作物,而长江及华南由于降雨量丰富,大多数种植水稻等耗水作物,遇严重干旱,当然会引起损失。
对付干旱的措施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工程措施,如建设水库、灌渠和田间灌溉系统。建设跨流域的引调水工程,建设泵站,从远处和低处调水和抽水等。实际上长江干支流不是没有水,而是提水和抽水成本高,水低田高,或者没有配套灌区等。工程措施一般见效快,但需要一定的成本,对生态与环境可能会有一些负面作用。另一类是非工程措施,如节水和需求管理,改变农作物结构,建立干旱保险制度等,非工程措施效果很好,而且负作用少,两类措施综合起来使用效果最好,单靠一种方法不科学,也不合理。如某城市如果严重缺水,可以在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前提下,实行需求管理,如提高水价,限制高耗水行业用水等,城市用水会马上减少,等干旱过后再恢复正常供水,对人们生活和生产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水库主要作用就是调节河流来水在时间上的不均匀,以丰补歉,在水多的时候蓄水,等到水少的时间再供水,老天爷来水时多时少,人类为了得到可靠的水源,才想着办法修水库,保障有可靠的供水,现在大部分北方城市都是靠水库和地下水来保证水源,而南方河流多,河道内总是有水,更依赖河道和湖泊的水源,可以说,水库是解决干旱问题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由于绝大多数水库是中小水库,兴利库容小,一旦出现长时间干旱或者大面积的干旱,水库蓄不满水或者水库水消耗过快,仍然会出现严重的干旱。所以,单凭水库也不能完全解决干旱问题,应该优先保障人畜饮用水还基础上,采用节水和需水管理,限制高耗水用水。从长远来看,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物结构,选择抗干旱物种,修建调节性能好的多年调节水库或者长距离引调水工程来解决特大干旱问题。
对于农业干旱和城市缺水可以采用不同的措施。城市可以通过节水和需求管理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如果长时间缺水,损失就会很大,这就需要建设备用水源地,如建设水库、恢复湖泊湿地水源功能等。对于农村和农业干旱,通过建设蓄水和灌溉设施可以解决一般性的干旱,对于严重旱情,由于范围大,时间长,干旱范围内的水库、湖泊和塘堰都蓄不满水,常常出现水位偏低,甚至干枯,这时候可以通过水泵或者泵站抽取低处水,甚至打井抽出地下水,如果仍然不能解决,只有损失一季作物,政府和保险公司给予损失补偿,使农民损失减小到最小。
消除干旱是很难的,自然灾害也是无法避免的,关键是要有长远的规划、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快速的灾后重建措施。
第三篇:云南干旱的对策和建议
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消除贫困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认为“贫困是生态及其他灾难的根源”。生态环境恶化最重要的原因 是人为因素,我们为当地民众的乱砍滥伐,随意过度放牧以及为获取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各种肆意破坏感 到无比痛心的时候, 却忽略了导致上述一系列不理智行为的原因———贫困。而贫困才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的真正根源。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了当地人民生活的贫困化,而逐年加剧的贫困又导致了新一轮的环境破 坏。
(三)增加植被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气候条件
要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要扩大种植面积,建立良好的植被;要严格控制砍伐,进行适度采伐,从而增加森林覆盖面积。这些也有利于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干燥的气候状况。
4.2 加大基础水利设施的建设和修复
针对云南的基础水利设施状况及2009 年冬2010年春的干旱给我们带来的警示,应对全省各地的基础水利设施进行进一步的修复和完善,特别是小型水库、坝、塘,由于多年失修,很多已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对其进行修复和完善,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抵抗灾害的能力。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节水灌溉体系
组织科技人才,建立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第2 期黄雨,等: 云南省干旱成灾因素分析及减灾对策初探39改良灌溉技术,建立健全云南省高效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从而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由于云南省干旱多出现在春季和初夏,在干旱季节,应积极研发培育、种植耐旱农作物,施用抗旱化学农药,增强作物抗
(五)充分发挥人工降雨的作用,努力节约用水,提高综合抗旱能力
气象部门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在干旱季节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影响天气,既能帮助农业生产,又能缓解干旱状况。加强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灾害危机意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并参与到节约用水行动中,起到主体防旱抗旱的作用。,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普及高效节水技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三、淋浴:如果您关掉龙头擦香皂,洗一次澡可节水60kg;
大、小便后冲洗厕所,尽量不开大水管冲洗,而充分利用使用过的“脏水”;
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先用纸擦除,再洗涤,可节水。洗车:用抹布擦洗比用水龙头冲洗,至少每次可节水400kg;
第四篇:干旱灾害及对策研究
四、水稻抗旱科技措施
1.栽培抗旱技术措施
技术要点:①选用耐旱品种;②选用生育期短、早熟品种抢节令;③采用成熟的旱育秧技术;④采用直播技术,播种后稻草覆盖,白天减少蒸发,夜晚蓄留露水;⑤适当增加亩基本苗;⑥重施基肥,巧施追费;⑦整个生育期湿润灌溉;⑧注意蚜虫防治;⑨注意防治杂草和地下害虫。
2.种子包衣抗旱技术措施
技术要点:①选用优良高产抗病品种;②选用抗旱、抗逆型种衣剂;③抗旱技术措施:选择合理的药种比,进行拌种包衣处理,达到防治种传、土传病害的目的,保证全苗、壮苗;④采用旱育秧技术,在菜地或沙地上旱育秧,采用薄膜覆盖或搭建小拱棚.薄膜覆盖育秧在水稻3叶期破膜。保持湿度,栽前灌水齐墒面,防止晒苗;⑤科学管水,以水控温护苗;注意氮磷钾配合施肥,适时追施氮肥,增强秧苗抗病性,保证栽前达到壮苗。
3.稻飞虱的防控方案和措施
技术要点:①农业防治措施:重抓田间管理,消灭越冬虫源,清洁田园,提早栽培节令;选育抗虫品种,选育中高抗品种;合理密植,规范化栽培。旱育稀植、抛秧、水直播多样性栽培。②化学防治措施:撒种时稻谷用5%锐劲特悬浮剂10毫升,加水20毫升拌1公斤谷种预防稻飞虱的发生。大田防治,在田间虫量达到8头/丛以上若虫高峰期适时选用化学药剂喷雾防治。如吡虫啉、阿克泰、艾美乐、速灭威等药剂对稻飞虱均有较好的防效。施药时要连片联防,必要时要出动机防队大面积范围统防统治,降低虫源,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③生物防治措施:调控稻田块周围的小生态环境,在田埂上撒施三叶草等有益杂草,增加天敌的数量,充分发挥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害作用。
五、玉米抗旱栽培技术
技术要点:①种子处理。利用抗旱型复合种衣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增强根系的活力和自身抗逆性,提高种子吸水保水力。进行播前种子抗旱锻炼,将玉米种子在20~25%温水中浸泡两昼夜,捞出后晾干播种,提高抗旱能力。药剂浸种法,对玉米抗旱保苗也有良好的效果。②整地。采用麦秆覆盖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保住空气沉降水,提高土壤墒情。③播种。包括打塘等雨抗旱播种法、干种湿出法、提墒播种法、膜侧播种法、秸秆(塑料营养盘)贮水营养钵抗旱保苗法、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法等。④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并与化肥配合施用,从而达到以肥调水,使水肥协调,提高水分利用率。⑤适期套种,择期避旱。利用玉米苗期较耐旱的特点,实行麦田套种,使玉米的需水规律与自然降水基本吻合,可基本满足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一般在一次降雨后实施,利于出苗;出苗后又常遇干旱,此期干旱对玉米幼苗影响不大,因这时玉米叶面积小,需水少,经短时抗旱锻炼,还能起到蹲苗的作用,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吸收功能,提高抗灾能力。汛期来临时,玉米已进入大喇叭口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是需水最多的时期,这时一般降雨较多,能满足玉米的需要。同时,玉米套种既避免了“芽涝”,又延长了生育期,能充分发挥中晚熟大穗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获得高产。⑥蓄水保墒综合措施。施有机肥沟施有机肥保墒麦田套种玉米,麦秆覆盖玉米行间覆盖小麦秸秆对节水保墒、培肥地力有重要的作用。⑦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抗旱能力。松土,除草,改善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减少地面径流,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玉米抗旱能力。施沟肥或控向施肥幼苗有趋肥性,根系向有肥的下面伸展,促使根系发达,提高抗旱能力,达到春季蹲苗发根作用。⑧应用新技术,增强玉米抗旱性。玉米抗旱增产剂是一种由超强吸水材料组成,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的新产品,能很好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腾和渗漏,在作物根系周围形成小水库,又有缓释性,供作物吸收利用。
第五篇:浅谈我国干旱特征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干旱特征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干旱历史记录的分析,简单叙述了我国干旱分布时空上不均的特征,分析了产生干旱的各种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干旱特征;管理对策
干旱是指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干旱一词在气象学上有两种含义:一是干旱气候,另一是干旱灾害。这里所指的是因某一具体时段降水量比多年平均显著偏少而发生的灾害。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干旱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近百年来我国相继出现了1900年,1928年~1929年,1934年,1956年~1961年,1972年,1978年和1999年~2001年等大旱年。1959年~1961年三年连旱,灾害影响10~15省(区、市),平均受旱面积3659万公顷,成灾1533万公顷,减产粮食611.5亿kg。
干旱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干旱造成的损失绝对值呈明显增大的趋势。2000年,我国出现全国性干旱,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2~7月的春夏大旱,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华北、西北东部旱期长达半年之久,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054万公顷,为建国以来之最,其中绝收800万公顷,因旱灾损失粮食近600亿kg,经济作物损失510亿元,其影响超过了1959~1961年3年自然灾害。
干旱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粮食生产,因干旱缺水、缺电,造成工矿、企业减产或停产,直接影响工业产值;干旱造成牧区牧草产量和质量降低,牲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着牲畜的正常生长。因缺水、缺草造成牲畜被大量淘汰甚至死亡,使牧业生产需要经过长时间甚至几年才得以恢复。据有关部门调查分析,1949-1990年,全国农业、工业和牧业因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按1990年不变价格为8571亿元,年均204亿元,损失是严重的。除直接经济损失外,干旱灾害对农业、工业、建筑业、邮电业、商业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为35798亿元,年均852.3亿元。干旱尤其是连年干旱,水资源匮乏,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严重不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进一步导致沙尘暴活动加剧,森林覆盖率持续降低、草原退化日趋严重等。由于水资源缺乏,过量开采地下水,还导致地面沉降。
一、我国干旱分布特征(时间和空间分布)
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份,形成春夏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如1962,1972,1997年等。特别是1965年春夏秋三季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更为严重。
夏旱通常分为初夏旱和伏旱。初夏旱多发生在北方。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间的干旱,多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南到华南北部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多见。当旱情持续到9,10月或11月,即出现夏秋连旱时危害才比较重。秋旱多发生在华中、华南地区,对南方晚稻生长影响较大。北方秋旱对作物影响较小,但会对冬小麦播种、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因为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长,需水较多,如遇少雨年就会发生冬旱。有的年份干旱持续时间长,冬旱可持续至第二年初春,如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持续秋冬春三季的连旱。西南地区冬春发生连旱时亦可持续4~5个月,有时也发生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如1959年11月至1960年5月持续了7个月。
1、我国的五个干旱中心
我国各地均可发生干旱,但发生频率和程度不同。由近50年资料统计表明,我国有五个明显的干旱中心:
(1)东北地区本区西部的白城、哲里木盟、赤峰为比较严重的重旱地区。兴安盟、呼伦贝尔盟、朝阳和齐齐哈尔为重旱区。佳木斯、吉林和辽宁的中部以及沿海的大连地区为中等干旱区,其它为轻旱区。
(2)黄淮海地区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沿黄地区以及山东的泰安、临沂、烟台、威海为本区的重旱区。郑州、石家庄、枣庄以及淮南市地等地区为轻旱区,其余均为中旱区。中旱区中偏重的有山东半岛的潍坊、青岛,淮河流域的徐州、阜阳、周口,海河流域的廊房、沧州、衡水、安阳、新乡、邢台、晋中等地区。
(3)西北地区陕北的定边和内蒙古的东胜、乌审旗为极旱区。陕西的榆林、延安、渭南和甘肃的白银、庆阳以及青海的海东地区为重旱区。以黄河为水源的宁夏、内蒙河套灌区,灌溉保证率高,属微旱地区,以泾渭渠灌区为水源的西安则属轻旱区,其它地区属中旱区,其中中旱偏重的有兰州、宝鸡。
(4)长江中下游及浙闽地区上海、江苏的苏锡常和扬州,浙江的杭嘉湖和绍兴地区,位于平原水网区,灌溉条件好,属微旱区。其余地区为轻旱区或中旱区,其中中旱偏重的有鄂北和湘南等部分地区。
(5)华南、西南地区西南地区除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为重旱区外,多为轻旱和中旱区,其中中旱偏重的有云南北部、云贵川接壤地带、黔中和黔东北等部分地区。华南多为轻旱和中旱区,其中广西西部、广东沿海和海南西部为中旱偏重的地区。
2、1997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发近10多年重旱个例
1992年黄淮海严重夏旱。1992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黄淮海地区持续少雨,总降水量只有20~50mm,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黄河和淮河下游的部分河段一度断流。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地发生较重夏旱,受旱面积达1300多万公顷。
1994年江淮及四川盆地严重伏旱。1994年江淮地区6月下旬至8月中旬降水量只有100~200mm,四川盆地大部及陕南、关中、陇东、陇南等地7月中旬至8月中旬降水量仅50~100mm,均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发生不同程度的伏旱。其中,安徽、江苏两省的伏旱是建国以来最重的,陕西、四川、河南等省的伏旱也是严重的年份之一。
1997年北方地区严重夏旱。1997年夏季北方大部出现持续少雨高温天气,降水量一般为150~300mm,偏少2~4成,其中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偏少达5~7成,受旱面积达2000多万公顷,其中重旱900多万公顷,发生了建国以来少见的严重夏旱。
2000年北方大范围春夏干旱。2000年2~7月,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加之气温比同期偏高,风沙天气频繁,导致大范围的春旱发生。入夏后,华北大部、西北东部等地仍然少雨,加上持续高温,出现春夏连旱。受旱范围广、旱情严重的有东北三省、内蒙、晋、冀、津、鲁、甘、陕、皖、鄂、等省市区。这一年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054万公顷,为建国以来之最。
2001年北方春夏干旱。2001年2月至6月上旬,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气温普遍偏高,蒸发量大,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干旱,其中晋、鲁、豫、辽、冀等省的旱情尤为严重。这是北方地区继1997,1999,2000年少雨大旱之后,又一次发生大范围严重干旱。
2004年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大范围严重秋旱。2004年入秋以后,南方大部降水持续偏少,9~10月两广、海南、湘、赣、皖、苏7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98mm,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11月初,旱区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两广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大部、苏皖中南部、浙江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部分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二、干旱所产生的原因及出现的不利问题
1、干旱所产生的原因我国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是造成农业干旱及其灾害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城市缺水、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牧区干旱的重要条件。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粮食单产、总产水平提高。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1132亿kg,1996年达9800亿kg;全国粮食平均亩产1949年77kg,到1996年已提高为619kg。农作物亩产和总产大幅度提高,需水量相应增加,一般是1t水生产1kg粮食。
(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北方地区以种植玉米、高梁等作物为主,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冬小麦、水稻播种面积增多而降水稀少,远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用水需要,灌溉用水增加。我国南方的部分地区70年代以后发展为一旱一水或双季水稻,需水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产值高,需水量也大,供水可靠性要求也高,在一定的农业供水条件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供水再分配的结果,粮田抗旱能力有所削弱。
(3)复种指数提高。全国耕地复种指数解放初为1.27,到2006年增至1.832。复种指数提高的结果,造成农业用水更加集中,单位面积需水量增加。
(4)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加
随着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工业用水量由1949年的24亿m3到2006年的1591亿m3;1949年全国城镇人口5765万人,城市生活总用水量约6.3亿m3,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已达5.5亿,年总用水量93亿m3。如北京市1962年人均日用水94L,总用水1.05亿m3,2006年人均日用水达267L,总用水2.2亿m3。由于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保证率高于农业,发生干旱时要优先予以考虑,必然要挤占大量的农用水源,造成农业灌溉水量不足,加重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另外,不合理地毁林开荒,破坏自然植被或陡坡垦植,造成水土流失;耕作方式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农家有机肥越用越少,使土壤结构恶化,蓄水保墒能力衰退;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等等。这些人为因素都加重了干旱灾害的威胁。
2、存在的一些对抗旱不利的问题
(1)水资源不足与严重浪费现象并存,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灌溉设施不足,不配套。以引黄灌区来说,黄河流域水资源十分紧缺,然而宁蒙灌区亩均用水量都在1000m3以上,既使饱受黄河断流之苦的豫、鲁两省引黄灌区也是有水时大水漫灌,无水时望河兴叹。其它地区浪费水的现象也很普遍,既便搞了地下管道和防渗沟垅的地方,到田间也是大水漫灌。目前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农业生产受制于天。现有的水利设施80%是70年代以前修建的,经多年运行老化失修相当严重,再加上设施不配套,灌溉保证率也不高。
(2)人为污染加剧了水危机,干部百姓对抗旱漠不关心。水利部门近年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kg的河长进行水质检测,其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一些地方干部对抗旱工作重视不够,对旱灾的严重性估计不足,靠天等雨,麻痹侥幸心理严重,抗旱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地方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不到位,农民卖粮难,粮价下跌,农民增产难增收,挫伤抗旱积极性。
(3)重视“抗”,忽视“防”;重视工程措施,忽视非工程措施。这些弊端难以做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抗旱减灾效果,难以发挥工程设施的最大抗旱效益。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是遇到旱情,临时组织发动,临时采取措施,这样常常会导致抗旱决策缺乏周密计划和全面考虑,达不到抗旱工作的最优目标。全国旱情监测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判断旱情主要还是凭经验,难以对旱情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抗旱减灾行动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4)重视行政手段,忽视经济、法律、科技手段,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这些弊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推动抗旱工作以行政手段为主向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在抗旱工作中往往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只考虑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的需要。由于挤占生态环
境用水,造成河网枯竭、湿地消失,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陷、海水倒灌,土地沙化、自然植被退化,致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在一些地区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
三、针对存在的不利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解决干旱缺水的基本方针应当是:“全面节流、适当开源、加强保护、强化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全民水危机意识的教育,牢固树立长期抗旱思想,把节水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建立节水型农业、工业和社会。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树立起强烈的水危机意识,彻底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把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基本前提。
2、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因地制宜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像西北地区搞雨水集流和窖灌工程,西南山区修建蓄水塘坝,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平原地区发展井灌及平原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深耕轮作、耙磨保墒、秸杆还田、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等旱作农业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旱地龙”等抗旱剂、种子包衣,以及其它一些生物和化学抗旱措施。
3、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统和抗旱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快建立面向全国的抗旱信息系统,形成由中央、省、市、县组成的抗旱信息管理网络,集旱情监测、传输、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涵盖水情、雨情、工情变化的各种相关因素,能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准确评价干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抗旱物资贮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下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
4、加快抗旱立法工作,依法规范抗旱行为;探索旱灾保险机制,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近几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经济补偿等各种水事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已经很难满足抗旱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将这些矛盾纳入法制轨道来调节,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个体农民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应对干旱风险,迫切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抗旱减灾领域,建立旱灾保险等风险转移机制,有利于分担各级政府财政压力,也可在分散和转移旱灾风险。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都要把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作为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重点从两个方面继续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1、着力建立完善抗旱服务网络。在国家抗旱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级抗旱服务组织的协调作用,积极鼓励个体农户投资购置抗旱机具,并将这些具有一定抗旱能力的个体农户联合起来,按照平等、互助、互利、自愿的原则,组建不同形式的抗旱协作组织,使全社会的各种抗旱资源到最优配置。
2、全面提高抗旱服务质量,全力拓宽抗旱服务领域。各级抗旱服务组织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抗旱新技术、新成果,同时通过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将更多科技含量高的抗旱技术带给农户,承担引导农民开展科技抗旱的重任,实现抗旱与扶贫相结合,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在面临干旱风险时获得高效益;快速发展抗旱主业的同时,还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抗旱示范园区建设、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施工、农田整治等,通过发挥自身技术、设备、资源优势,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是抗旱服务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