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监护权及管养权 发展与协调(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02:3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童监护权及管养权 发展与协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童监护权及管养权 发展与协调》。

第一篇:儿童监护权及管养权 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儿童监护权及管养权

以下为今日(五月十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何俊仁议员的提问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的答覆:

问题:

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法改会)辖下的一个小组委员会于一九九八年就关乎儿童的监护权和管养权的法律发表谘询文件,并于二○○二至二○○五年就有关课题发表《子女管养权及探视权报告书》等四份报告书。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鉴于英格兰及澳大利亚在十多年前已引入共同父母责任模式,对关乎父母离婚后子女安排的法律进行改革,而上述报告书建议香港仿效该等司法管辖区的做法,当局有否计划采纳法改会的建议,以落实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十八条所载:父母双方对儿童的养育和发展负有共同责任的原则;及

(二)鉴于上述谘询文件发表至今已超过十年,而当局在二○○五年表示正审慎研究该四份报告书的建议,但至今仍未向本会福利事务委员会交代政府的立场,当局进行的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有否评估法改会的建议和有关的谘询结果是否仍切合时宜;政府有没有修订有关法律的时间表?答覆:

主席:

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法改会)就儿童监护权及管养权问题先后发表了四份报告书,分别为:《儿童监护权报告书》、《国际性的父母掳拐子女问题报告书》、《排解家庭纠纷程序报告书》及《子女管养权及探视权报告书》。其中,《排解家庭纠纷程序报告书》由民政事务局带领政府内部的研究工作,1

余下的则由劳工及福利局负责内部统筹跟进。

四份报告书共提出了多达一百二十四项改革建议,涉及多个决策局、部门及执法机构的职责范畴,以及多条法例的修订,部分建议的推行更是互相关联,影响深远,必须审慎考虑。

(一)问题第一部分问到,当局会否采纳法改会建议,仿效其他司法管辖区,把「共同父母责任模式」引入香港的家事法。

有关建议载于法改会二○○五年发表的《子女管养权及探视权报告书》内,目的是令已离婚的父母双方,仍能继续积极参与子女的生活。法改会建议引入新的「共同父母责任模式」,以改变现时一般由父或母单方面拥有子女的管养权,另一方只有探视权的安排。具体建议是仿效英格兰及澳大利亚的做法,废除现行的管养令,以同住令代替,并引入联系令、指定事项令及禁止行动令等。法改会亦建议在法例中规定获判同住令的一方父或母,只会获得与子女同住及为日常生活事宜作决定的权力,若要为子女作重大决定则必须事先取得另一方同意,或须知会另一方。

相信议员都会同意,法改会的建议是从根本上改变现行家事法的「管养权」概念,对儿童及家庭在多方面均影响深远;加上外国的家事法例,基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未必完全适合香港。因此我们必须将法改会报告书内的七十二项建议逐一细心研究,作整体考虑,并在过程中适时谘询持份者的意见。

事实上,有关建议的复杂性及争议性比我们想像中大。我们曾谘询社福界人士及妇女团体,虽然他们大多赞同「共同父母责任模式」的理念,认为父母即使在离婚后仍对子女负有责任,亦有权利及义务参与有关子女的重大决定,但不少回应却认为把这个模式应用于本地家事法未必可取。有人担心一些在离婚后关系破裂的父母,可能会利用有关法律条文,故意阻挠关乎子女的重大决定,最终反而阻碍子女的发展,损害子女的利益;又例如建议的法律条文会列明与子女同住的父或母一方,在作出重大决定时要事先通知或取得另一方同意,这亦可能会为家暴受害者带来不必要的忧虑及滋扰,甚或引致暴力事件。

此外,有研究指出澳大利亚在修改法例引入「共同父母责任模式」后,有关的法庭诉讼有上升的趋势;可见新的模式未必能改变父母对管养责任方面的传统概念,却有可能被存心制造麻烦的人滥用。

总的来说,特区政府基本上认同「共同父母责任模式」背后的良好理念,但在决定是否及如何采纳法改会的建议之前,必须仔细衡量引入这个模式的利弊,特别是考虑相关持份者的意见,以及参考外国的经验。现阶段我们对建议持开放态度。

(二)至于具体的进度,正如我刚才指出,四份报告书所提出的改革建议多达一百二十四项,涉及多个决策局及部门的职责范畴,并会对社会上长久以来就父母权利及责任的一些概念作出根本的改变,加上不少建议甚具争议性,又互相关联,因此考虑需时。

虽然当局尚未完成对四份报告书所有建议的研究,但在审议相关政策事宜时,我们已在适当情况下考虑了法改会的建议。举例来说,我们在检讨《家庭暴力条例》(《条例》)时,已采纳法改会在《子女管养权及探视权报告书》中的相关部分,并建议修订《条例》,扩大《条例》涵盖范围至前配偶及已

第二篇:论查阅民事诉讼档案权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论查阅民事诉讼档案权

胡睿婷

查阅民事诉讼档案是人民法院档案工作进行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人民法院赋予了当事人的一项民主权利——查阅案卷。但是,在实践工作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当事人查阅案卷需求的满足过程和满足方式,以及当事人在查阅案卷以满足其案卷信息需求的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哪些当事人可查阅哪些案卷材料和内容等等,这些都有必要作一分析和探讨。

一、民事诉讼档案的特点

民事诉讼案卷是指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活动中依照法定程序,与审判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这些历史原始记录的审判结果就是民事诉讼档案。民事档案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平等地享受民事档案权利和承担民事档案义务,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绝不允许因主体单位大小、职业高低、经济实力强弱等情况的不同而在适用法律上有所区别。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民事档案主体的广泛性。民事档案是由公民与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纠纷。

2、民事档案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不管他们的单位大小、职务高低,在民事活动中都是平等的基础上缔结具体的财产关系,不允许有以上压下、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现象存在。

3、民事档案内容的广泛性。如:相邻纠纷、侵权损害、合同纠纷、买卖纠纷、借贷纠纷、承揽合同纠纷、运输合同纠纷等等。

4、民事档案的权威性。民事档案虽然其形成与一般档案相似,但民事档案有更大的权威性,民事档案的形成是建立在严格的法制基础之上的,是法制下的产物,其民事档案必须准确无误。

5、民事档案的秘密性。这是指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所记载的当事人隐私内容及其享有的这种权利是合法的。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隐私及其隐私档案是合法的,当事人享有保护隐私秘密的权利;二是当事人隐私档案及其隐私保护要合乎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党纪政纪,即简言之为符合党纪国法。为此,一方代理人或当事人在查阅另一方当事人案卷时,对于涉及另一方当事人提供隐私材料的查阅利用,就应当综合各方面情况,尊重公民隐私权,严格依法进行,以免造成职务侵权。

二、查阅案卷的行为规范

2002年12月7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代理人查阅民事案件材料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五条 “诉讼代理人在诉讼中查阅案件材料限于案件审判卷和执行卷的正卷,包括起诉书、答辩书、庭审笔录及各种证据材料等”。第八条 “查阅案件材料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诉讼代理人应当保密”。同时,对以上的材料代理人或当事人可以复印并要求案卷管理部门在复印材料上盖章确认。第九条第一款 “诉讼代理人查阅案件材料时不得涂改、损毁、抽取案件材料”。第二款 “人民法院对修改、损毁、抽取案卷材料的诉讼代理人,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处理”。从《规定》不难看出,相应的规定仅限于案卷的“修改、损毁、抽取材料”,而对查阅案卷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规范,应尽什么义务却未作具体的规定。主要表现在:

1、查阅案卷的事前行为。一方面,当事人是出于什么目的而来查阅案卷,他们是否有查阅案卷的资格和权力,在查阅案卷之前,只有当事人用户才清楚,案卷管理部门是不知道或不完全清楚的。另一方面,当事人不能预先知道自已的利用需求是否能够通过利用案卷得以满足,由于案卷管理部门对当事人的查档情况不了解,不知道当事人查阅案卷是非法目的还是合法目的。

2、查阅案卷的过程中行为。当事人只要持有介绍信或身份证,填写“阅卷单”,即可查到所要查的案卷。当事人查档来了,不用做什么“承诺”,仅在案卷单上签名而已,根本就没有查阅案卷协议,很不规范,一旦引起争议,我们所能提供的唯一证据就是某个当事人有来查过某个案卷,其作为准格式化内容,在解决争议中对案卷保管部门十分不利;还有案卷保管部门(指办案庭室)对来查阅当事人不需做任何的手续,当事人需要什么材料就给复印什么材料,为日后发生纠纷埋下了严重隐患。

3、查阅案卷的事后行为。当事人的行为不为案卷保管部门所掌握,即当事人成功地利用了案卷,获取了有关信息之后,当事人将如何行动,这方面的信息案卷保管部门是很难掌握的。当事人的这些行动,对案卷保管部门来说是“隐藏行动”,超出了案卷管理部门的视线所及,非案卷管理部门所能监督和控制,这样会导致这样的一种状况,即当事人可能会将案卷或案卷信息用于其他的超出原来允许的范围之外的目的,这些目的可能是不合理的或不适当的。

4、“隐藏行动”造成的后果。隐藏行动是指,在签订契约后,当事人各方会采取一定的行动,但任何一方当事人只能观察到最后的结果,却无法知道这一结果到底是由于另一方当事人的行动造成的还是由于“自然”的变化或其他的原因所造成的。这样,就无法判断该承担各种后果和相应的责任,谁该受到惩罚,当事人也就没有依诚实信用原则行事的激励,当事人可能出于自利,而有可能采取以机会主义(欺骗、偷窃和毁约)的方式来行事,以致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

5、造成案卷保管部门“无缘无故”地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未做出复印案卷材料出了案卷保管部门后,案卷保管部门对其就无从监控了,几乎处于一种失控状态。由于没有法规明确规定,造成对方当事人损失,所应承担责任。由于上述的原因,当事人可能会利用复印材料进行不正当的活动。在进行这种活动时,一方当事人很可能会侵犯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案件,无形当中案卷保管部门就侵犯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三、正确处置好查阅民事诉讼档案权

正确处置好查阅民事诉讼档案权,查阅民事档案权不是取消档案的保密权。这里查阅“民事诉讼档案”指的是未开放的档案,是有受到一定限制利用的档案。在保密期内的档案要利用只能作为未开放档案限制利用。只能让某些特定组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利用。如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问题,这是查阅民事案卷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哪些人可以进行查阅案卷和查阅案卷具备的条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因工作需要有优先利用案卷权。根据《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本院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借阅档案,须持所在庭、室领导签字的借卷单,借出的档案应按规定期限退还。„„”;第十五条规定“党委、人大常委会和有关法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院借用档案,须持正式介绍信和工作证(身份证)经有关领导批准后,办理借卷手续,并限期归还。其他单位原则上不准借用”。这一权利的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一是档案利用者如需查阅本单位档案有利用权,特殊情况可以借出案件保管部门;二是移交单位卷宗查用本单位的档案,案件保管部门积极配合搞好服务;三是移交单位查阅利用本单位档案免收证明费和保护费。这样能有效地保证有关单位因工作需要借阅案卷,能有效地保证因工作上的需要的顺利进行。

当事人或代理人查阅民事案卷必须符合的条件。一是诉讼代理人查阅案卷有关材料应当持有介绍信并出示律师证,当事人查阅案件材料应持有身份证,法人查阅案件材料应持有单位介绍信并出示身份证,诉讼代理人为了申请再审的需要,可以查阅已经审理终结的所代理案件的有关材料。以上查阅案卷者应当填写“阅卷单”并经分管领导审批同意;二是当事人只限查阅本人案卷,律师只限查阅代理诉讼的案卷,不能查阅无委托代理的案件,法人只限查阅本单位的案卷,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阅卷场所阅卷,必要时,该案件的书记员或法院案卷的保管部门人员应当在场。查阅人不得将查阅的案卷材料携出法院指定的阅卷场所;三是当事人、代理诉讼的律师和其他诉讼代理人查阅案卷材料可以摘抄或者复印,复印案卷材料应当经案卷保管人员的同意,并根据省院的规定,盖上复印于“某个案卷仅供参考”等字样。关于涉及国家秘

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一般不能复印或查阅,除本当事人提供材料除外,复印案件材料为每个案件收取30元查档费。

尊重公民的隐私权。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也留下了不同记录。案卷保管部门的档案,时间跨度长,涉及个人行为、身份和财产等内容的也占相当数量。如果对个人的隐私权处理不好,会造成不好影响,严重的还会引起法律纠纷。因此,案卷保管部门如何维护和尊重公民的隐私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做到在保证公民平等利用档案权利实现的同时。充分尊重公民的隐私权,并将其作为日常工作注意掌握的一条准则和案卷保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材料非必要不看,二是了解个人隐私内容的不相互议论,三是对于属于个人隐私的档案材料,严格掌握使用范围,非允许利用范围概不提供,充分尊重公民的隐私权。

进一步确立当事人查阅档案利用权,扩大了案件保管部门的服务领域。查阅案卷利用者是案卷保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享有平等查阅利用民事档案的权利。而这一权利的实现,要靠案卷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帮助完成。案卷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从思想上清除传统的利用“特权”观念的影响,确立为民服务的新观念,真正做到档案面前人人平等。要为当事人提供和创造一个开放、公平和心情舒畅的环境,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

从查阅案卷的时间来看,当事人或代理人查阅案卷多数为刚结案或结案不到两年的时间较多,起诉到法院的民事案可以说是一方或双方是有纠纷的。当事人发生纠纷,从科学的角度上说在两年左右时间思想斗争较激烈,再者当事人对不服要求再审或检查机关抗讼案件,从法律规定的时间是两年以内提起再审或抗诉。所以,对待当事人来查阅案卷时态度要好,如果当事人或代理人不具备查阅案卷的一定要详细说明清楚,让当事人或代理人听明白或该办理哪些手续一定要办理清楚。当事人因特殊情况不能亲自来查阅案卷,必须办理正当合法的委托手续,千万不要简化手续或因熟人等关系,不办任何手续给予查阅,免得日后留下不必要的隐患。

依照《规定》第四条第二款 “查阅案件有关材料应当填写查阅案件有关材料阅卷单”。对“阅卷单”格式,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补充。第一制作三份相同“阅卷单”在同一纸张上可供当事人或代理人来查阅案卷三次填写机会;第二“复印名称、案由、案号、复印内容”一栏,应当细化,把案由、案号、复印内容分开三栏填写,特别是“复印内容”修改为“复印页号”如:当事人或代理人在复印较多的材料时可作较细的记录(如:“Pxx”或“Pxx-xx”);第三增设一项内容。有关涉密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在“阅卷单”上说明清楚。在“阅卷单”上增加一项“是否涉密□”具体操作是如果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在“□”打“∨”。并声明关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一般不能复印,除本当事人提供材料除外。

每件民事案卷必须装订空白阅卷单,装订在正卷的最后(备考表前);在诉讼过程中或结案后有人查阅案卷,应当及时填写,不得有漏,这样做,阅卷单才不会遗失。

查阅案卷是一个法律性、政策性、规定性很强的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依法界定。查阅案卷的原则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认真审查是否具备查阅案卷的条件,在于是谁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查阅案卷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使当事人能依照规定使用本人的案卷,当事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保证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这样就从根本意义上实现了查阅档案的目的。

第三篇:留守儿童之家管养办法

石台实验小学留守儿童之家

管养办法

为进一步发挥我校留守儿童之家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制定我校留守儿童之家的管理养护办法。

一、提高对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养护的认识

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是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进一步加强我校留守儿童之家的管理养护工作,对于改善我校留守儿童之家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和关爱留守儿童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留守儿童工作应以规范管理、改进服务、提升内涵为重点,强化日常管理,创新活动开展,进一步在社会各界营造良好的关爱氛围,促进留守儿童幸福健康成长。

二、加强对留守儿童之家的日常管理和养护

加强留守儿童之家常规性的管养,做到:有场所设施、有图书器材、有亲情电话、有管理制度、有档案资料、有结对帮扶、有标志牌子。

(一)有场所设施。留守儿童学校要确定相对固定的教室等活动场所,保证留守儿童在课后、节假日活动有去处,使活动能够常态化。活动场所建有或配备必要的课桌、凳子、护栏等设施。场所和设施要实用安全,并随着留守儿童活动需要逐步改善和提高配置质量和水平。

(二)有图书器材。要做好民生工程配备图书和自购图书的登记、编号、上架等工作,并逐步更新和购买添置。通过读书竞赛、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充分发挥图书使用效益。可在教室建立图书角,将图书适当分散到班级,方便学生阅读。还要发挥好省配备的计算机、电视机作用。

(三)有亲情电话。管护好已经配备的亲情电话,并逐步更新。做好留守儿童的信息采集工作,做好亲情电话有关信息的收集、维护、更新等工作。要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亲情电话正常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亲情电话在亲情联系和心灵关爱中的作用。尊重孩子隐私,使亲情电话真正成为孩子和家长之间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做好亲情电话使用的记录、保存。

(四)有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管理制度建设,重点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之家场所设施、图书设备器材管理制度,留守儿童之家教师工作制度,留守儿童生活管理制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留守儿童活动开展制度,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活动制度等。相关制度汇编成册,上墙张贴,加强宣传,监督执行落实。

(五)有档案资料。加强我校留守儿童档案资料建设,调查摸清我校留守儿童底数和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情况、监护人基本情况、学生个人情况、联系方式,并及时登记、保存,一人一册,以学校为主,形成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成长记录专门档案。

(六)有结对帮扶。根据留守儿童亲情关怀缺失的特点,充分发挥“五老”人员和自愿者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作用,通过“代理家长、代理亲人”等形式,将留守儿童逐一确定结对帮扶人员,实施关爱活动。对结对帮扶的“五老”、自愿者、教师等人员提出关爱要求,定期了解掌握帮扶的内容、形式、进展情况,并将结对帮扶人员以及帮扶的情况告知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共同形成关爱的力量,提高关爱的效果。注意发挥非留守儿童的作用,积极鼓励提倡他们与留守儿童结对,相互关心帮组。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结对帮扶人员到校参加,为结对帮扶提供平台和条件。实施结对帮扶时,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发生留守儿童收到侵害。

(七)有固定标牌。在校内活动室等场所悬挂或张贴等标识牌子一律按照格式规范,并移到校门口悬挂,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之家的知晓度和满意度,保持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民生工程作用持续发挥,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标识牌子悬挂应牢固、安全,防止方法不当、张挂不牢,形成安全隐患。

三、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校注重留守儿童之家与“班班通”设备设施、图书等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综合使用效果。营造留守儿童之家“小家”与社会“大家”相互融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密切留守儿童之家与家庭、社会联系,“大手”拉“小手”,更好地发挥“小家”的作用。

(一)开展德育活动。坚持德育为先,注意研究和把握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阵地和当地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

(二)开展文化活动。通过收看电视、播放少儿影像、读书竞赛、排演节目、书法绘画、兴趣小组、网上学习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留守儿童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

(三)开展体质锻炼活动。注重关心和增强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开设防病健身卫生常识讲座。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个体特点,科学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坚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各类体育运动小组,开展有益身心的兴趣体育,使留守儿童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注重拓展留守儿童与社会的接触面,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调查走访、劳动体验、关爱老人、保护环境和参加其他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要组建一支心理教育队伍(专兼职结合),把解决心理问题与抓好生活关怀结合起来,与留守儿童面对面、心贴心地开展工作。对带有倾向性、易发性、规律性的心理问题,实施重点教育疏导,做到及时发现、正确疏导、悉心矫正、有效化解。可采取将留守儿童及监护人的照片挂在教室、走廊等形式,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六)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之家亲情电话的覆盖率、利用率,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亲情电话作用,完善措施和办法,方便、免费、及时地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电话服务。

四、加强对留守儿童之家管理与养护的监督检查(一)切实加强领导。校长为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之家管养的第一责任人。各校要有留守儿童之家的管理教师和人员,明确具体管理职责,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保障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的常态开展。

(二)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明确和健全检查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细化工程管理使用和护养的具体要求,建立考核内容记录的管理系统,加强对管养工作的考核,注重过程考核数据积累,将平时考核与年底考核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作用,阶段性地通报考核结果,并将结果作为相关奖励的重要依据。

(三)做好工作总结。各市对已经创办一段时间且取得明显成效的留守儿童之家,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巩固提高,精心打造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要切实把“让留守儿童满意,让外出父母放心,让社会舆论认可”作为衡量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效果的标准和工作目标。

(四)开展评比活动。学校要开展留守儿童之家先进辅导员评选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通过评比活动,营造关爱氛围,进一步提升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水平。

石台实验小学留守儿童之家

2013.11.08

留守儿童之家管养办法

石台实验小学

第四篇:评析加班费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探究加班费:剪不断,理还乱——加班费及其计算问题探讨

评析加班费:剪不断,理还乱 ——加班费及其计算问题探讨 作者 龙芝生

加班加点工资(以下简称加班费)是与企业和劳动者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一方面,部分企业和部分劳动者希望加班加点:企业希望安排劳动者加班加点来增加生产,劳动者也希望加班加点来增加收入。但企业在安排加班加点时又想控制工资开支,尤其是实践中有不少企业和劳动者对加班费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不甚了解,更有某些企业愚弄劳动者(尤其是外来打工者)。比如:加班费计算基数打折扣,在加班费中减去工资本数,不更新制度工作时间,不发、少发加班费,强迫劳动者加班加点的恶劣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法律的规定还不健全,虽然国家和地方颁布了不少劳动法律法规,但是关于如何进行加班费的计算,国家、各省、各市标准不统一,难以操作。加班加点问题,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考虑到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加班加点原本就非劳动者所愿,也是政府应该加以限制的。一部关于工作时间立法的斗争史就是缩短工作时间的历史。工作时间立法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竞争时期。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和进步的社会政治力量支持下,资产阶级国家开始制定法律以限制工作日的长度。最早的劳动立法便是从工作时间开始的。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以及产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国家经常颁布法规强迫工人为资本家超限度和超时间劳动。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工作日竟延长到每昼夜14小时、16小时甚至18小时。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性的运动发展到了有组织和自觉的运动,工人群众强烈要求颁布缩短工作时间的法律。1802年英国政府终于通过了一项纺织工厂童工工作时间的法律《学徒健康与道

德法》。这一法律规定,禁止纺织工厂使用9岁以下学徒,并且规定18岁以下的学徒其劳动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和禁止学徒在晚9时至次日凌晨5时之间从事夜间工作。该法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开端,是一部最早的工作时间的立法,从此揭开了劳动立法史的新的一页。在我国,劳动法出现于20世纪初期。我国在很长的历史阶段根本没有专门的劳动法规。直到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劳动法才开始萌芽和发展起来。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的劳动立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颁发了大量的劳动法规,而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为《劳动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劳动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劳动法》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对工作时间和加班费作出了规定。另外,国务院和劳动部都陆续颁发了一些相关的条例和规定,明确限制工作时间和加班加点,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我国国务院于1995年3月25日修订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因此,从劳动立法的历史可以看出,工人阶级为劳动立法斗争的目的之一是缩短劳动时间。

然而,现在常见的现象是:有些劳动者为了经济利益想加班加点,有些企业为了生产需要延长劳动时间,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劳动者和企业都与加班加点 “剪不断”了,这些现状显然与当初工人阶级为了缩短工作时间而斗争的初衷背道而驰。虽然如此,但是企业一定要依法执行加班加点制度,并且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这也是对加班加点采取的一种限制措施。按照目前的共识,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一昼夜或一周内从事生产或工作的时间,即劳动者每天应工作的时数或每周应工作的天数。劳动者每天应工作的时数叫工作日,每周应工作的天数叫工作周。工作时间作为法律范畴,既包括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也包括劳动者某些非实际工作时间,例如,劳动者工作前的准备时间,下班前后的交接时间,工间歇息时间,排除动力、设备故障的短暂停工时间,女职工哺乳未满一周岁婴儿的哺乳时间,依法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时间等。依照法律规定,凡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的,用人单位必须按规定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延长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工作时数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时间。延长工作时间包括加班和加点。加班是指职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法定节假日或 2

公休假日从事生产或工作;加点是指职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标准工作日以外继续从事生产或工作。加班费是指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该按照高于正常工资的标准支付的工资,即: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加班加点,用人单位应当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劳动法》第四十四条作出了“貌似明确”的规定: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第一种情形指的是加点,第二、三种情形指的是加班。下面,就《劳动法》第四十四条作进一步解释:

(一)8小时外加点:根据199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 “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因此,如果安排劳动者在每天8小时之外延长工作时间的,就应该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支付加班费,即加班费不低于150%的工资;

(二)休息日加班:如果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的,就应该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支付加班费,即加班费不低于200%的工资

(三)法定节日加班:根据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270号)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由原来的7天改为10天,即:(1)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2)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

一、初

二、初三);(3)劳动节,放假3天(5月1日、2日、3日);(4)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也就是说,以上日期就是法定休假日,如果在以上日期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就应该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三款支付加班费,即加班费不低于300%的工资。

(四)计件工资时的加班加点: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根据上述规定的原则,分别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其综合计算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应按本规定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的劳动者,不执行上述规定。”

(五)综合计算工时的加点:依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0年3月17日颁发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时间分别调整为20.92天和167.4小时。”因此,实行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如果月平均工作天数超过20.92天,或者月平均工作时间超过167.4小时的,应该视为加点,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支付加班费,即加班费不低于150%的工资。

虽然有上面的这些规定,不少不法企业却无视法律的规定,无视道德和生理界限,任意延长工作时间,不发、少发加班费。而尤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对于加班费基数的规定在立法上还是混乱不已,没有统一的法律依据,“越理越乱”。加班费是用加班时间乘以每单位工资标准(即加班天数乘以日工资标准,或者加班小时数乘以小时工资标准),再按《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乘以相应的倍数。但从《劳动法》第四十四条里,我们只能知道加班加点相对于正常工资的“倍数”,即: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以及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应分别按照工资的150%、200%和300%支付加班工资,而没有每单位工资标准(即日工资标准或小时工资标准)的规定。对于日工资标准或小时工资问题,经查劳动部于1995年5月12日颁发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劳动者日工资可统一按劳动者本人的月工资标准除以每月制度工作天数进行折算。”又依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0年3月17日颁发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时间分别调整为20.92天和167.4小时,职工日工资和小时工资按此折算。”由此可知,每月制度工作天数(即月平均工作天数)明确规定为20.92天,月平均工作时间为167.4小时。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要知道日工资标准,就必须知道月工资标准的规定。但在现行的关于工资支付的法律法规条款中,关于月工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或限定,也就是说加班费基数如何计算的问题还没有统一。国家、各省、各市标准不统一,难以操作。真是:有了倍数,却没有基数,加班费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正 4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此的漏洞,给一些不法企业有了钻空子的机会,而大量劳动者却只能吃“哑巴亏”。

说到加班费基数,有必要澄清几个有关工资的概念,这也是目前“理还乱”的根本原因。劳动法律规范中有关工资管理的法规经常出现工资标准、标准工资、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岗位工资、标准工资和职务工资等概念,常使人越看越糊涂,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工资标准(又称工资率)是指按单位时间(时、日、周、月)规定的工资金额,它表示了某一工资等级或工作(职位、岗位)在单位时间上的工资报酬水平,是计算职工应得工资额的基础。职务工资和岗位工资是指某一职务或某一岗位在单位时间的工资标准。标准工资(亦称基本工资)是指职工在法定时间内完成劳动定额(工作量、工作任务)或实际工作时间,按照既定的工资标准计付的实得工资。一般在正常的情况下,标准工资金额与工资标准金额相同。而实际上,这些关于“工资”的名称没有多少意义,应该将这些名称统一并简化。

就算不管概念的五花八门,单就加班费计算基数的规定,国家、各省、各市加班费基数的标准也是不统一的,是叫人无所适从的,用“理还乱”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请看下面各种关于工资(即加班费基数)的规定的摘要:

第一种:根据劳动部于1995年8月4日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3条规定:“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者的以下劳动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如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等;(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如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服、解毒剂、清凉饮料费用等;(3)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劳动收入,如根据国家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中华技能大奖等,以及稿费、讲课费、翻译费等。”这里“工资”中包括了“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即加班费,显然《劳动法》第四十四条也适用该条规定,也就是说用包含加班费在内的工资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正如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死循环”,这不是很明显的逻辑错误吗?所以该规定里的“工资”概念不能用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

第二种:根据国家统计局于1990年1月1日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的第五条:“

(一)标准工资是指按规定的工资标准计算的工资(包括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和工龄津贴)。

(二)非标准工资是指标准工资以外的各种工资。”该解释用“标准工资”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但没有考虑工资变动情况,而实务中,工资变动是很常见的。

第三种:广东省劳动厅关于转发劳动部《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的通知:“

三、在法定休假节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当天加班工资按如下办法计算:(1)实行月、周工资制的,根据法定工作时间折算出日工资标准,用日工资标准乘以300%得出当天应发的加班工资。举例:某职工合同规定月工资标准800元,所在企业实行五天工作制,日工资标准为800/21.5=37.2(元)。法定休假节日加班工资是37.2×300%=111.6(元)。”该通知用“合同规定月工资标准”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这个规定同样没有考虑工资变动情况。

第四种:2003年4月1日起执行的《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用“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来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该办法第九条规定“劳动者在依法享受婚假、丧假、探亲假等假期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国家规定支付假期工资。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按以下原则确定:

(一)劳动合同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确定的标准高于劳动合同约定标准的,按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标准确定。

(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可由用人单位与职工代表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协商结果应签订工资集体协议。

(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的,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统一按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第(一)款和第(二)款还可以,但第(三)款真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时,计算基数按“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为什么是正常出勤的70%?公然打“七折”的依据是什么?

第五种:也就目前最合理的一种,2002年10月广州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经过广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企业家协会分别代表政府、职工、企业,就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进行了平等协商,最终确定了一个比较有操作性的规定。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2年12月5日对外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加班、加点工资计算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穗劳社工[2002]14号)文,对企业职工加班管理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明确企业加班费基数的5种计算原则,其中,劳动者加班费基数不得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或小时工资折算数。这5种原则 6 的具体内容是:

(1)劳动者加班工资基数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协商确定,但应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日工资或小时工资折算数;

(2)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的实际工资额高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额的,加班工资基数应在劳动者本人上月实际工资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范围内商定;

(3)劳动合同无约定工资的、应以劳动者本人上月实际工资为基数;(4)实行计件工资的,以法定工作时间的计件单价为加班工资基数;

(5)加班工资基数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应以日、时最低工资标准为加班工资基数。

当然,各省各市,远不止这五种规定,由国家对此进行统一立法,是十分的必要,也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在目前五花八门的规定中,相对来说第五种规定,即广州市《关于企业职工加班、加点工资计算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广州通知》)的规定是最民主、最科学、最具可操作性的。

首先,《广州通知》的民主特点与它的产生机制有关。该通知由广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企业家协会分别代表政府、职工、企业进行了平等协商而制定的。从第(2)项原则可以看出该通知是平等协商,互相妥协的结晶。《广州通知》虽然只是个通知,但它却是一个法制社会所必需的,真正体现了“三个代表”,是真正的民主产物。

其次,《广州通知》的科学性在于明确中不泛灵活性。第(3)项原则规定了无约定时的处理办法,以杜绝某些企业不签劳动合同或者拖延签订劳动合同。该通知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没有发生抵触。考虑到低收入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法律对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该通知第(5)项原则中明确规定“加班工资基数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应以日、时最低工资标准为加班工资基数。”

最后,《广州通知》的可操作性在于对各种情况进行了分别规定,而又互为补充,互不矛盾。该通知跳出关于工资构成的复杂性,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为主;无约定时,以上月实际工资为基数;第(4)项原则对实行计件的也进行了规定。其可操作性妙不可言。

美中不足的是第(2)项原则,当“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的实际工资额高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额的”,7

加班工资基数仍需劳动者与企业协商,对劳动者来说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对企业来说,增加了每月的工作负担和矛盾。最好是能事先确定一个比例,比如,加班工资基数定为劳动者本人上月实际工资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平均值。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计算加班费的混乱局面,实有必要推广《广州通知》的作法,最好是通过立法形式予以统一规定,并把对于“工资”构成和名目繁多的“工资名称”的规定予以取消,使复杂的工资统一化、简单化,这样一来,不论是劳动者,还是企业,对加班费问题,就不会感觉“理还乱”了。参考资料:

1.《劳动法》 关怀 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用人单位劳动法操作实务》 左祥琦 编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编注》 纪明 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实用指南》 杨光 主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劳动纠纷法律解决指南》李显东 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8

第五篇:论法院内部监督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论法院内部监督

论法院内部监督

作者

毕东升

同任何权力一样,审判权力同样要受到必要的监督才不致被滥用。在我国,根据法律规定,法院各项工作要受到来自许多方面、不同性质的监督。本文拟着重对法院内部监督的构成、各种监督的关系以及在改革情况下如何开展内部监督工作进行初步探讨。

一、法院内部监督的构成根据我国司法制度,参照国外法院组织制度通行的划分,我国法院内部监督可做如下归纳:

1从监督的主体来讲,法院内部监督可大致划分为审级监督和行政监督两类。所谓审级监督即法律所规定的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上级法院通过二审、再审对下级法院案件裁判情况进行的监督,监督主体是上级法院,由合议庭、审委会等审判组织行使此项权力,因此,审级监督也可称为审判组织的监督。所谓行政监督,是指法院内部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人员和组织对审判工作或司法行政工作所进行的监督。此处所讲的“行政”,不是从国家权力角度,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意义上的行政,而是从管理学意义而言。在此意义上,行政监督即管理者的监督。

根据现行法院组织法和法官法、诉讼法和法院有关制度的规定,法院内部的行政监督由院长监督、庭长监督、监察部门对本院和下级法院工作人员的监督、以及其他司法行政部门对司法行政工作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监督构成。内容包括院长发现裁判错误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再审、庭长对审判人员工作情况的督促检查、监察组织的纪律监督、财务部门的财务监督等。

在此需要强调,笔者认为,目前各级法院审判监督庭对本院错判的纠正工作不能称为监督工作,一是因为它无权提起改判,改判只能由院长提交审委会,或者说对本院审判工作的监督权在本院内部只有本院院长才能够行使;二是它不符合国际通行的司法独立最低标准,即:不能有法官之上的法官,一个法官(审判组织)不能接受来自同一审级的另一法官(审判组织)的监督。

2从监督的内容来讲,由于法院工作分为审判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两部分,因此,监督的内容也必然包括审判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两类。法院内部的监督主体、程序虽有不同,但内容不外乎这两项,有交叉或相同之处。从法院组织法、诉讼法、法官法的规定来看,上下级法院间的审级监督,由各级法院的审判组织依诉讼程序进行,监督的内容是案件裁判;法院行政领导或行政部门的行政监督,监督的内容既有直接针对案件裁判情况的监督,也有院长、庭长以及监察部门对审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纪律情况的监督。

二、审判组织的监督和行政监督的关系

通常,人们一般把对案件的监督称为审判监督。根据以上分析,按照我国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审判监督的主体既有审判组织(如上级法院审判组织对二审或再审案件进行审理),也有行政监督者(如院长发现错误提交审判委员会,院长、庭长决定回避、监督审限、签发法律文书等)。因此,审判监督工作并非只是审判组织的工作。审判组织的监督和行政监督存在既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两者的职能、性质有原则区别,互相不能替代。审判组织的监督是依照诉讼法解决裁判的正确与否问题,不针对法官的行为进行监督、处理;而行政监督虽然能够对裁判和审判人员、审判组织进行监督,并有权对审判人员作出纪律和组织处理,但无权对案件作出裁决。在国外的司法体制中,这一点被特别强调,即强调为维护审判的内部独立,法院行政领导和部门不能干预审判,不能有法官之上的法官。审判的独立性使法院的行政监督具有不同于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的特点:一是行政监督不对案件的是非曲直直接做结论,案件结论由审判组织依审判程序解决;二是为维护审判独立,行政监督多是事后监督,不直接干预尚未作出裁判的案件,多数情况下只对生效裁判提出意见、建议;三是司法行政监督必须严格依法进行,不得违反组织法、诉讼法,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其次,审判组织独立、公正有效的开展监督,依靠行政监督为其提供的环境、条件。这不仅在于审判组织的有效工作离不开行政监督者通过监督管理提高法官的素质并为之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在于审判组织开展的监督,许多都是通过行政监督而发现和提起的。如院长领导开展的执法检查,发现裁判错误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再审;检察院(某些国家为司法部长)发现裁判错误提起抗诉(司法部、检察院工作属司法行政工作);监察部门发现法官在审判中违法违纪引起的对裁判的复查、重审等。

因此,行政监督者监督案件是必要的,不能把行政监督与审判监督搞成两张皮,更不能人为地把两者割裂开来。特别是由于我国司法工作奉行有错必纠原则,与国外不同之处在于生效判决允许申诉、再审,允许改判纠正,并规定了相应的程序。因而,如果说国外的法院监督中审级监督居于重要位置、行政监督相对弱化的话,那么在我国行政监督则有其特殊存在的价值。

第三,行政监督依赖于审判组织的监督、以审判组织作出的结论为依据。虽然行政监督的内容包括了案件裁判情况,但行政监督只有提起或建议的权力,无裁判的决定权。因此,行政监督并不代替审判组织依审判程序对案件作出裁判。

两者性质、权限、任务不同。由于审判工作的判断性特点,决定了审判奉行独立、中立原则,行政领导、行政人员不能干涉和代替审判组织的法定权力,对案件的裁判必须由审判组织依照法律作出。因此,行政监督必须以审判组织的结论为依据,进而才能达到对审判组织和审判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的目的。

行政监督在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法院都存在,如美国法院有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巡回司法委员会;德国法院有院长以及其他负有监督职责的法官的监督(见《德国法院组织法》、《德国法官法》);台湾有司法院和法院院长的监督(见《台湾法院组织法》)等。

而且这种监督并非只是被动进行,也有主动进行的。针对裁判存在的错误,由行政监督提起审判监督的做法在国外、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更常见,如法国、日本规定,刑事再审可由司法部长或检察长提起等。这种依法进行的监督并非行政干预审判。审判组织的监督与行政监督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法院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脱节和分离,只会带来不良后果。过去法院内部监督机制薄弱,原因之一就是两种监督脱节,导致法院司法腐败的滋长、蔓延。因此,强调审判独立而忽视行政监督对审判工作的监督,以及强调行政监督而忽视审判工作的程序性、独立性都是片面的,必须加以克服。

按照这一理解,根据我国司法制度和最高法院关于监察工作的规定,人民法院监察部门在各级人民法院院长领导下开展监察工作,行使的是各级法院院长授予的权力,与院长对审判工作的监督权一样,同属行政监督的性质,是院长监督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责在于监督检查审判组织、审判人员在工作中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监察部门根据院长授权,当然有权对审判工作、包括案件裁判情况进行监督(如各级法院开展的执法检查和案件督查)。当然,监察监督是行政性的监督,监督检查的核心是审判组织、审判人员是否有失职、不履行职责、违反禁止性规定的行为,通过对工作、对案件的监督解决对人的监督问题,而不是直接解决裁判的问题。

三、行政监督与司法独立、审判独立的关系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但同时规定法院院长必须对人大负责、向人大作出工作报告。这就决定了院长必然对法院各项工作有管理、监督权力。这一权力在诉讼法、法官法中均有充分体现。这些法律规定,院长、庭长除履行审判职责外,还应履行与其职务相适应的职责。由此,我们便会遇到行政权力对审判工作进行监督与司法独立、审判独立的关系问题。

审判独立包括内部独立和外部独立两个方面。本文所探讨的监督属法院内部监督,当然不存在影响外部独立问题。虽然我国的司法制度没有明确法官独立审判的原则,但明确了审判组织的权力,审判组织的这些权力院长、庭长不得代理或干预。同时,法院院长对人大负责、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司法体制,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司法工作原则,也决定了法院内部监督、特别是行政监督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在落实和维护审判组织权力的基础上开展内部监督工作,既不违反法院独立审判的宪法规定,也不会影响法院内部审判组织、法官行使依法作出裁判的权力。

即使是在奉行法官独立审判的国家,在不影响法官依内心确认作出裁判的独立性的前提下,法律也规定负有监督职责的法官或司法组织对被监督的法官有权力、有义务就工作效率、责任心、举止、品行等内容提出监督意见、采取纠正措施。

在国外,司法独立、法官独立并不排除法院内部监督存在的必要性。如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夫撰文指出:美国司法独立制度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官享有宪法的保护;二是司法机构独立行使司法

权;三是司法有权对法官的不当行为采取纪律措施;四是发生利害冲突时用适当办法予以解决;五是保证司法判决的有效执行。只有这五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司法独立。”(见美国驻华大使馆《交流》1997年第2期)此处的纪律措施就是内部监督。我国的执法环境、法官的产生条件、公民的法律素质目前与国外有很大差别,采取符合我国审判工作特点的加强监督、强化管理的措施是促进审判独立、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

四、司法改革与加强法院监督

党的十五大指出,要积极推进司法改革、维护司法独立,开展冤、错案件责任追究工作。这一论断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要推进司法改革、维护司法独立,二是要加强监督,开展责任追究工作。这为司法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方向。关于法院改革,《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改革的思路。《纲要》第20条指出:“在审判长选任制度全面推行的基础上,做到除合议庭依法提请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重大疑难案件外,其他案件一律由合议庭审理并作出裁判,院、庭长不得个人改变合议庭的决定”。《纲要》这一规定表明,逐步改变庭长、院长审批案件的做法,落实法律规定的审判员、合议庭权限,是今后审判方式改革的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价值取向上审判方式的改革在向着法官独立审判的方向发展。因此,《纲要》的规定也为如何开展法院内部的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法院内部监督工作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要求。

在司法改革的形势下,审级监督和行政监督都有许多不适应审判工作特点和规律的问题,值得我们下工夫去改革完善。

1关于审级监督。宪法和法院组织法规定,在审判工作方面上级法院与下级法院是监督关系,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必须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上下级法院在审判工作方面形成的行政化的倾向,如对案件的请示、汇报、批复等行政工作方式。在不同审级之间,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都是在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事先的请示、汇报等领导和服从的行为,都将使事后的监督失去意义。

2在行政监督方面,院长、庭长、监察部门如何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是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搞好监督,必须分清院长、庭长、监察部门的审判职责、管理职责。依照法律规定,院长、庭长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人员。做为合议庭、审委会成员时,院长、庭长要依法履行其法律规定的审判职责,如担任审判长、主持审委会。作为管理者出现时,则须履行其管理、监督职责,如分配案件,组织合议庭,决定有关人员是否回

避,审核法律文书与审判委员会、合议庭决定是否一致并签发法律文书,监督审限,发现错案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等。审判职责是院长、庭长作为审判组织成员时履行的职责,此时,其权力、地位同普通法官一样,不能凌驾于其他审判组织成员之上。

在履行管理者职责时,院长、庭长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者、监督者的作用。但审判工作的特点同时决定院长、庭长在监督、管理时也不能干涉审判组织的法定职权,个人无权改变审判组织的结论、决定。没有任何国家的法律规定,管理者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或操纵审判组织的审判结论,管理者只能依法定程序来使审判组织接受自己的观点、实现自己的意志。

法院内部的监察部门不同于院长、庭长,是单纯的行政监督者,但其监督的性质、方式、内容,与院长、庭长并无实质差别,不过是在院长授权下,代表法院最高行政监督者——院长,专门履行行政监督职责罢了。由于监察部门没有审判职责,从而使其与审判监督庭等负有审判监督职责的审判组织有所区别,但这种区别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如前所述,两者还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综上,笔者认为搞好法院内部监督工作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1要遵循审判工作的规律,掌握审判工作的特点,依法开展监督工作。要认清审判权、监督权的差异,掌握法院行政监督的特点。要制定出明确的法官行为规范作为监督的标准;同时,在维护审判组织依法行使权力的基础上,明确行政监督者的权限,明确监督与干预的区别。既加强监督,又不干涉审判组织依法履行职责。2在推进审判方式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以院长领导下的监察工作为核心的行政监督工作。监察监督是以纪律处分为手段的监督工作,在管理范畴中,其作用和效果是最为有效的。要纠正目前监督部门重叠、分散的缺陷,许多法院都设立了监察室、监督室、督导员以及对本院裁判有再审复查权的立案庭等负有监督职责的部门,这些部门虽工作角度、方式有所不同,但从性质上讲都是院长行政监督权的延伸,都属行政监督范畴。为使监督形成合力,实现法院机构改革精简、效能的目标,完全可以将这些职责归并,形成以院长领导下的监察工作为核心的行政监督力量。

3要将对人的监督与对工作的监督结合起来。要作好两个结合,即审判组织的监督与行政监督的结合、行政监督不同主体之间的结合。审判庭的二审工作、立案庭对本院的再审复查工作、庭长的日常监督工作、监察部

下载儿童监护权及管养权 发展与协调(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童监护权及管养权 发展与协调(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执行异议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浅论执行异议 钟 琼 执行异议,又称为案外人异议,是指在执行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之全部或一部分主张权利,向执行法院提出的异议。执行异议解决的问题是执......

    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行政学院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行政学院工作,推进行政学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

    特别行政区制度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特别行政区制度 一 特别行政区的概念 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社会、经济制度......

    儿童学习与发展

    儿童学习与发展“教育焦虑”正在成为中国父母的流行病,学龄前幼儿的家长也难以幸免。很多父母担心幼儿园教的东西太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他们报各种各样的“兴趣......

    选举制度:在改革中完善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选举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党中央指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坚......

    国内货物运输协议格式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国内货物运输协议格式 甲方: 乙方:***公路货运站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杨** 地址: 地址:******1号付1号 电话: 电话:****-8146080 依照有关道路运输规定,......

    注册商标转让合同汇总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注册商标转让合同汇总 注册商标转让是指注册商标的所有人依法定程序,将其注册商标转移给他人,并由受让人享有该注册商标的专用权。注册商标的转让,一般......

    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法律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