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著名书法家傅晓鸣
中国著名书法家傅晓鸣
个人简介
傅晓鸣,祖籍陕西,戊戌年生于兰州,曾先后就读于兰州师专和西安音乐学院,现为西安市文联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理事,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散文家协会理事,泾渭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
代表作品
出版著作有:散文集《开心写意》(西安旅游出版社)《感悟空间》(三秦出版社),合作出版民间艺术研究著作《中华拴马桩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华炕头狮子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其中《开心写意》获西安市第八届文学奖;报告文学《党建之光》获陕西省首届报告文学大赛最佳作品奖。
个人荣誉
散文《开心写意》获西安市第八届文学奖;报告文学《党建之光》获陕西省首届报告文学大赛最佳作品奖。
散文集《感悟空间》获第21届全国孙犁文学奖三等奖;报告文学《党建之光》获陕西省首届报告文学大赛最佳作品奖。曾任《西北航空》杂志社社长兼总编;现职:《东方商旅》杂志总编。
本文源于著名书法家傅晓鸣网站
第二篇:中国著名书法家及其作品简介
中国著名书法家及其作品简介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书圣就是书圣,他的作品美仑美奂,无雷同乏味之嫌:朴素如姨母,清俊如奉橘,痛并快乐(指书写时的痛快感)着的丧乱,遒劲古幽的黄庭,当然更有达到书艺化境的 “频有哀祸”帖,而又怎能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八字可逮?
2.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山东临沂市费县)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变古法,开新风,把在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运动推向新阶段。他突破了东晋以来一直统治书坛的清俊妍美的书风,开创了具有盛唐风貌的刚健雄厚、雍容壮伟、大气磅礴的新书风。
书法初学褚遂良,兼得二王和初唐四大家的书艺特点,后又学张旭笔法,广泛吸收民间书家的风格,集众之长,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筋骨层的“颜体”新风貌。笔法上大大加强腕力的作用,笔画上清劲丰肥,竖笔多相向,结构庄重正大,笔致圆转深厚,布局充实茂密。整体上充满质朴豪迈的气概和刚健丰伟的气度,给人以厚重的浮雕感。他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圆劲激越、诡异飞动。这博大精深的书法成就与他正直的人品也不无关联。
传世书迹,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碑》、《李元靖碑》等,行书有《争座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及《祭侄稿》。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3.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於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後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後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柳体”字结体谨严端庄,笔力遒劲峻拔,独具风神,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其书名与颜真卿并重,合称“颜柳”。“柳体”与“颜体”同以筋骨具备著称,世有“颜筋柳骨”之说,然字形风貌却有明显的差异。“颜体”肥硕丰润,圆紧浑厚,刚健雄强,竖笔相向,布局满密笃实,显出雍容大度的气派;“柳体”则瘦挺劲媚,骨力遒健,结构劲紧,棱角外捉,竖笔不相向,布局疏密得当,表现出清利高雅的气质。两种书体皆受到学书者的崇尚,成为练习楷书基本功的理想范本。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学习楷书最喜爱的范本。《金刚盘若经》、《神策军碑》,亦为最著名书碑。书迹《送梨帖题跋》,笔致清晰自然,神采生动天真,耐人寻味。
4.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因为做过太傅,世称“钟太傅”。他的书法,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和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他的书法历代为人所重视。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宋代以来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都是晋唐人临摹本。
5.陆机(261-303),字士衡,苏州人,西晋书法家,三国东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擅长草书,有《平复贴》传世。《平复贴》是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流传至今的最早墨迹。该贴斑驳古拙,取章章之精蕴;信笔纵横,成今草之自由。陆机纯用秃毫枯锋,信笔纷披而行。其结体,内敛蓄势与圆转纵横交相辉映。其章法,笔断意连,散若群星,又顾盼流连。通篇看来,既有清疏萧散的典雅韵味,又有率意挥洒的自由气象。历代论者均把陆机的《平复贴》奉为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典范
6..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他的字。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笔划连续不断,世称“一笔书”。
7.王洵(350-401)字元琳,小字法护。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官至尚书令。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远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是因为它是十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
《伯远帖》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8.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欧阳询善正书、行书。尤其正书,对后世影响较大。笔力刚劲,笔划方润,纤细得中,给人爽利精神之感觉,被誉为“欧体”。
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行书墨迹有《张翰》、《卜商》、《梦奠》等帖。还编有《艺文类聚》一百卷。
9.虞世南,字伯施。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少年时学于顾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文明于世。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故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10.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
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11.张旭(658-742),字伯高,苏州人,唐代书法家。他不仅楷书精妙,草书尤为见长。其书得东晋二王的精髓,又自创新意。纵情于酒,寓情于书,大醉辄呼叫狂走,下笔如有神助。其书奔放不羁,纵笔如兔起鹘落,气势如虹,有急雨旋风之势,被称为“狂草”,是当代今草新的表现形式。黄庭坚称其为“草书之冠冕”。张旭的传世书迹有草书《肚痛贴》、《心经》、《醉墨贴》、《千字文》、《自言贴》、《古诗四贴》等。
12.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其后笔走龙蛇,满纸云烟,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鲁公(颜真卿)亦为之心折,与师旦夕切磋笔法,获益良多。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13.米芾
米芾(fú)(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米芾学者书法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他临摹的对象由唐代颜、柳、欧、褚上溯魏晋,更远追先秦咀楚文、石鼓文与鼎铭,其泛览博观、多方取资是前人所罕见的。
14.蔡襄(1012-1067)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知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
蔡襄书法得力于二王、颜、柳,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
15.北宋末年的宋徽宗皇帝赵佶(1082--1135),虽说政治昏庸,惑于道术,却是艺事超群,书画兼精。在书法上,他学褚遂良,薛稷的瘦劲,然后再秉之以风神,出之以飘洒,卓然自成一家,名之为“瘦金书”。贴上书法,笔致清朗,点画瘦劲俊美,飘飘乎宛若仙风道骨,真如不食人间烟火。这种书风的形成,除了他在书法方面确有功力外,大概和他精神上对于道教人的向往,也不无关系。
16.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谥文忠,诗、文、书、话俱为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作蔡京)并称书法史上的“宋四家”,幼学王羲之,后习颜真卿,杨凝式,笔圆韵胜,天资焕发,亦擅画竹石古木,自写胸臆,妙的形似,天趣盎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题跋》。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但事实上他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自是他个人的特点,就象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帖”就已惊天动地了。
17.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出生于诗书之家,只有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年间中进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以文学著称,追求奇拗诗风,开创江西诗派,影响很大。尤以书法为世所重。为宋四家之一,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而取纵势。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
18.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浙江湖州人,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之一,也是最卓著的书法家之一,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广泛影响。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书法最佳为楷书、行书,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兴复王羲之、王献之书风,有“赵”体之称。
《元史》上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足见其在书史上的地位。由于其妻管道昇、其子赵雍均在书画上名冠一时,元仁宗曾把他们三人的书法合装成帙,秘藏于宫中。“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的这首题画诗已成为我国书画界的座右铭。
19.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等,华亭(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为明代后期显赫的大书家。“尺素短札,人争购宝之。”清初康熙皇帝更是偏爱董书,以至清“士子执管者,莫不习董”,形成举世“专仿香光”的局面。董其昌的书法笼罩中国书坛近一个世纪,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董其昌的行草,古淡潇洒,追求逸趣。章法布局仿五代杨凝式,行距较宽。楷书则以拙取胜。董其昌书法崇尚平淡天真,自谓“吾书往往率意”,认为他的书法高于赵孟頫,“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但后世常将赵董并称,因两位大家书风俱典雅秀美。这幅董其昌书法,字形飘逸飞动,笔势潇洒随意.20.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七年,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与沈周、唐卯、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征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臵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摆宕,骨韵兼擅。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21.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以后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
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俯,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晚年,临写《黄庭经》不注重点画的形似,而结构疏密,转运遒逸,神韵益足。嘉靖末的书法家王樨登说:“古今临《黄庭经》者,不下十数家,然皆泥于点画形似钩环戈磔之间而已,......枝山公独能于矩绳约度中而具豪纵奔逸意气。”他的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得意之作是《太湖诗卷》,《箜篌引》和《赤壁赋》,流利洒脱,奔放不羁。《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
22.徐渭
徐渭(1521~1593年),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徐渭书法值得注意的是,其书法方圆兼济,轻重自如,笔墨纵横,貌似狂放不羁,其实暗含秩序,为后来书家效法,代表作有《草书七言律诗》、《草书诗卷》等。
说到徐渭,人们很容易将他的艺术风格与大气磅礴、粗头乱服联系起来。然而其论书则崇尚“古而媚,密而散”。恣肆与姿媚,可以说是徐渭风格的独特结合。
23.刘墉,字崇如,号石庵,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
第三篇:著名书法家张晓明先生
张晓明一九四四年出生于上海,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第四届、五届副主席六届顾问。曾经任中国书协教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协教学委员会主任。现为上海黄浦区大汉教育进修学校校长。
张晓明从事书法教学长达五十多年。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便任教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上海市青年宫。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后又任教于上海市师范大学、虹口区业余大学的书法专业班,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一七八二年就于上海市电视台作书法讲座。一九八六年因聘立信会计大学执教书法。
张晓明先生幼承家学,在国学和书法上分得名师指导。五十余年,潜心书艺,取法经典广涉博猎,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在书学理论上正本清源,吸取古人优秀传统精华,并张扬个性,形成了传统功力十分深厚,又独具风垠的书法风格·享誉海内。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青年时代的张晓明便入沈尹默举办的青年宫书法班学习,得沈尹默、胡问遂、任政等名师指点,书法进步神速,六十年代初便已入选由沈尹默先生主持的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主办的上海市书法展览,初露头角。
十年**,由于诸艺皆废,但在民间他已是颇享声誉才气横溢的青年书家。
一九七三年中国书法首次官方走出国门,《人民中国》杂志专集介绍当代中国书法,先生一幅楷书李白诗《行路难》获选刊登。
首届上海大阪友好城市书法交流展,先生壹件行书作品获选并取得良好效果,而后年余内日本书画商订购先生书法作品达四百余件之多。此后,北京军事博物馆、香港集古斋、澳大利亚、新加坡,及全国各地等参展作品不计其数,已是无法例举了。每以得先生作品参展为荣。
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在沈阳举办,并出版五集,先生作品非但入选,并以上海首页刊登图以后名声大振。
张晓明先生的楷书入手唐规,上溯魏晋,严于法度而不为法所拘,用笔方圆兼备,厚重而精致,体势端正平和而飘逸洒脱,在静穆中有岩逸飞动之势,意蕴高古典雅。一九八六年在众多书家中脱颖而出,获选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纪念碑》碑文,当时各大报纸皆予报导。
张晓明先生的行、草书作品在其严峻的楷法基础上脱变而出,尽管章法中规,结字入短,但用笔大起大落,用笔酬畅淋漓,吞吐大荒,气度轩昂,每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
张晓明先生长期从事书法教学工作,培养了许多学生。目前有很多学生活跃于书法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书法是我国的优秀传统艺术,为了提倡素质教育,国家教委、市教委再下文要求各学校加强写字教学。但由于教师、教材等问题,写字教育的健康发展始终得不到有效落实。为了端正规范书法写字教学、实施书法教学课堂化而摸索有效的方法,由张晓明先生发起并在卢湾区注册了大汉教育进修学校,是以书法为特色的学校。张晓明先生亲力亲为,耐心指导老师,二年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二零零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张校长指导和带领我们全体师生成功地在市百一店(东楼)八楼举办了“新蕾书法作品交流展”。本次展览会参与人数达到八九百人,参展作品总计一百五十余幅,充分展示了学生书法学习成果,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走进我校的办公室一眼便能望见“德艺双馨,奉献事业”的锦旗,这便是卢湾区实验小学全体教师给予张晓明先生最高的荣誉。原来为了加强合作单位的写字教学工作,张晓明先生不计辛苦、不计报酬为丽园路第一小学义务培训教师。经张晓明先生的培训后该校教师的写字作品展览获得了多方好评。27位教师的钢笔作品,经中华书法协会考核,1人为六段,2人五段,13人为四段,11人为三段。《书法之友》二零零三年第二期第四版刊登了学校九位教师的钢笔书法。教师硬笔书法的水平大幅度提高,这就是张晓明先生辛勤劳动的结果。为了总结、提高书法教育的社会整体水平,张晓明先生长期专注于书法基础理论,著有《楷书技法指南》、《行书技法指南》、《行草书基础教程》、《名帖导临》等书,并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无数,著作达上百万字。由于他富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出版了大量字帖、以为学者参考临摹,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出版了《张晓明书东坡后赤壁赋》楷书极具影响,后立信出版社为他出版了临《九成宫》、《玄秘塔》、《房玄龄》、《张猛龙》字帖。高校音像出版社又发行了由他主讲的《中国书法》共十讲,全国发行,由于反响良好,该出版社次年还出版了张晓明先生所临的《虞恭公碑》、《孟法师碑》、《张黑女碑》、《神策军碑》并配以音像盘片,颇获社会好评。高校影像出版社有意再为张晓明先生出版四本临帖作品,正在酝酿中。
张晓明先生出版的部分书籍:
第四篇:著名书法家
丁疆亥步——欧阳中石
[丁疆]
1、健壮。,同“强”。汉·王充《论衡·无形》:“白发复黑,齿落复生,身气丁,超乘不衰,乃可贵也。”
2、指健壮的人。汉·王符《潜夫论·实边》:“譬犹家人遇寇贼者,必使老小羸软居其中央,丁武猛卫其外。”《三国志·魏志·梁习传》:“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以为义从。”
[亥步]相传禹臣竖亥善走,后因称健行为“亥步”。《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
隋·江总《辞行李赋》:轩巡覆,”声芳亥步。”清·纳兰性德《古》诗之三十:“闭关谢西域,汉文何优柔。圣泽余亥步,遐荒如甸侯。”
秦永龙书法作品选
秦永龙,1943年6月生于广西荔浦。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字学(含书法)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书法专业学术带头人。
1964年至1969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70年至199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担任《大学语文》、《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文字学》、《书法》等课程的授课工作。其中,1982年9月至1983年7月在中山大学学习古文字学。2000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任教,并担任美术与书法系主任。
刘汝亮作品选
刘汝亮,号岸涯,又号积微主。1936年生于广东陆丰。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汕尾书画院书画家,陆丰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狂 涂 痴 醉 亦 神 怡
潮汕一地,书画成风,人才之盛,代不乏人。昔闻汕尾甲子刘氏汝亮先生,性情豁达,癖好书画,奈尘事纷纭,缘悭一面,然心仪其人。友人转告,汝亮年届六八,少则失学,历尽崎岖而穷居海隅,至今仍笔耕不辍。偶有雅兴,泼墨挥毫,放浪形骸,曾不知老之将至。窃思人至困境,大多意气消沉,无所适从,而汝亮专心艺事,自娱自勉,可谓难能可贵。
曾观汝亮楷书数屏,用笔劲取侧锋,险劲含辣。体势方朴,大有北魏规模。其用墨枯渴含润,骤看粗头乱服,不事雕饰,而率真之态,斑斓可爱。凡书不斤斤于形状,无意工拙,气韵生动,方入妙境,汝亮于冥冥中深悟其理矣。
汝亮行草,根植二王,笔势纵横飞荡,如老枯林,万枝争发。书法中以行草最具性情,其形意变幻莫测,更须书者平日仔细磨研,倘字字定型,千篇一律,则味同嚼蜡。汝亮敢于大胆欹侧,力求跌宕有致,可谓得通变之道。余学涂鸦多年,仅知皮毛,每每媸妍难辨,愚意以为形间中着意于字字奇态,或将更进化境。
汝亮又兼擅花鸟画,所作小鸡破瓮,布局奇诡,笔墨淋漓,题以长识云:“小鸡藏瓮隙,老伴数常差,因有馋猫在,时时意自加。”颇有生活气息。所作枇杷八哥,对影沉思,饶有天趣。花鸟画至清八大,以拟人之法入画,喜怒哀乐,兴感而发,尽抒胸臆,堪为典范。汝亮述怀诗云:“自强不负少年时,石砚磨穿翰墨池。又借丹青染白发,狂涂痴醉亦神怡。”好个“狂涂痴醉”,襟怀意度,逸情云端。徐渭云:“真情坦以直,故语无悔,其情多喜而少忧,故语虽苦而能遣„„”汝亮于逆境之中,竟一心一意涉猎诗文书画,老而弥笃之精神,实令人钦佩。
今春汝亮之挚友许裕长兄携其即将结集之稿委为作序,余也谬列书坛,自惭谫陋,固辞不获,爰抒拙见如此,或言之虚妄,乞海内方家一笑并正。王楚材
(作者系中国书协理事、评委,广东省文史馆馆员)
高庆荣书法作品
高庆荣,字之显,1934年出生,山东临沂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临沂老年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原政协临沂市常委,政协沂蒙书画社副社长,并兼职多家院校社会团体的书法教学工作。
著名书法家温彦国作品欣赏
温彦国,字劢,号晋文斋主。1956年出生,山西晋中人。1974年入伍(北京)海军司令部,1990年到199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专业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班,师从欧阳中石先生。现为海军后勤部司令部助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美术、书法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会员、中日韩书画联谊会会员、泰国淡浮院名誉顾问、日本书道研究会顾问、中央电视台推荐书画家。曾应邀为北京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钓鱼台、中央电视台和克林顿、施罗德、英国女王、萨马兰奇等重要场合、国际政要书写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专业书画展览与国家大型宣传活动,并多次获奖和被媒体选用。已出版有《书法教材》、《楷书楹联60副》、《温彦国临九成宫醴泉铭》、《书法大世界·怎样写印刷体字》等书籍。
要追求美好的--访全国政协委员欧阳中石
内容提要:
书法爱好者多了思路就广阔 到底如何得走着看 书法都是从传统中来 艺术面貌却不一样 我不同意“老年社会”的提法
老年人是一笔很了不起的财富。这些老年人绝对不能以55岁、60岁作为一个界限,应该说,这些人从55岁、60岁开始,再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到达了最成熟的年龄段。他们所能贡献的力量,等于一个国家的力量变成了两个国家的力量,加大了一倍。
说老年人“退休”不妥。什么叫退?不工作了;什么叫休?完了,或者是休息了。把“退休”换成“转台”应该贴切一些,转换到另外一个平台上,继续地工作,发挥着自己的力量。
“贡献余热”的提法也不准确,老年人炉火正旺,为什么叫余热呢。无论是从人的年龄上讲,还是从人所蕴含的能量来讲,都是最好的时候、最成熟的时候。所以对于现在流行的“老年社会”的说法,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有老人在,是我们的幸福,是我们的财富,是我们国家不能忘记的力量,这部分力量有时还是不能替代的力量。
“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建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并弘扬书法艺术,对于更好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欧阳中石。
(一)爱好者多了思路就广阔 到底如何得走着看
记者:在去年举行的一次全国性书法展览中,有参赛者事先从字库里选字,然后再经过电脑软件进行处理,设计成一幅布局谋篇非常不错的书法作品,然后照此不断临摹,选取一张作品参赛,还获得了奖项。我们应该如何来看这件事情?
欧阳中石:如果经过这样的制作,效果是好的,我觉得也还是可以的。只要制作得好,表达出一种美就好,至于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可以暂时不计较。如果今天是制作出来的,那么明天就有可能是创作者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艺术作品表达一种美好,这是我们的追求。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爱好者多了,思路就会广阔,什么样的想法都会出现。对于每一个人应给予足够的尊重,相信他们不是拿自己的艺术生命开玩笑,都是在追求最美好的境界。至于到底怎么样,历史会有公平的评价。一时是不算数的,一个情况不能作为标准。历史很无情,也很公平,它会表态。我们要相信每个人的思维,让它去飞翔。但是我们希望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一直向前走,要走到时代和历史的新的高度。
记者: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技术和艺术创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了前面提到的事情,相信会有不少的人去运用新技术。这可能会形成这样一种状况,大家都去制作,而忽视了在大量临摹、研究基础上的布局谋篇。欧阳中石:我不会这样做。但是,我不限制别人这样做,人家有人家的思路,人家有人家的聪明,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表示人家的先进性。至于能不能持久,能不能更多次地产生这样的效果,那就很难讲了。也许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也许会使自己的能力和训练方面受到影响,到底如何,得走着看。但是我们相信一点,那就是艺术道路需要有新的东西。历史的高度要继承,时代的创新要充分利用。具体怎么做,需要靠我们进行探索。
记者:在将来的书法赛事活动中,我们如何来处理这类书法作品的评选?
欧阳中石:对于这种状况,可以这样设想:如果用技术事先布局谋篇很普遍的话,可以单独设一个新的评奖类别。因为就算同样采用技术事先制作,那也有优劣之分,也可以评选。我们不是欣赏制作的过程而是欣赏制作的结果。如果制作出来的书法作品能被人们接受,那这样制作未尝不可。最早我们在蚕茧纸上写,后来我们在宣纸上写,最后未必不是进步。应当让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只要追求的是美好的就可以了。
(二)都是从传统中来 艺术面貌却不一样
记者:有代表委员提出,书法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您作为一个从事书法教育的艺术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欧阳中石:书法教育从孩子抓起,更重要的是一个素质教育。我们学几何学、物理学、化学,都是在使孩子的素质提高,写字也同样是一种素质的提高。从孩子抓起,好好地写一写汉字,汉字是我们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不单是汉字,还有汉文学等都要好好继承,他们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还不是我们所能完全认识清楚的。因此,书法不能简单地看作一门艺术,应该把汉字、汉文学、汉文化等看成是一个整体。从书法入手,可以伸向许多学科,也有可能是一个新学科的建立,我这些年所作的工作就在这里。我很希望书法这门学科,能成为让中国人很快地、很方便地进入到各门类文化领域中去的一个渠道,通过对书法进一步的认识,能更好地掌握其他的文化知识。
记者:我们经常提继承传统,那么究竟怎么理解传统呢?
欧阳中石:一说传统,我们就认为是古代的。实际上,传统是从古代就有一直到现在还存在、到明天还要得到发扬的文化或精神。当然,传统是会不断改变的,但是总是在向前走,总是坚持美好。艺术只是说把这种美好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可以看到、可以感触,这对于我们的思维的训练有不可估计的力量。记者:现在很多学校设立了书法教育专业,记者在一些学生参加的展览中,会发现他们的作品很像其老师的风格。我们怎么看待一个人作品风格的形成?
欧阳中石:你说的情况我没有看到,也没有这样觉得。就算是这样,也是允许的。大家都是从传统而来,起初有些相似很正常,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从历史上来讲,学的路程和最后的结果不会是一样。历史上,还没有两个人的艺术面貌显得完全一样,王羲之和王献之,欧阳询和欧阳通,都是子承父学,但是最终父子之间的风貌也不一样。
(三)不同意“老年社会”的提法 工作才是更大的幸福 记者:在今年的“两会”上,您关注一些什么样的话题?
欧阳中石:我不同意说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社会只能按制度分,不能按年龄分。实际上,我们也有青年、中年,为什么非要说老年社会呢?有一种说法,说按一个国家的人口算,如果老年人超过多少人、占百分之多少的话,就叫老年社会,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妥。我们国家的老年人多,应该这么看待,这表明我们这个国家的制度好,生活好,国力强盛,卫生条件也好,使得我们国家的许多老人寿命也增长了,得以继续过着幸福的生活,生活也充实。老年人是一笔很了不起的财富。这些老年人绝对不能以55岁、60岁作为一个界限,应该说,这些人从55岁、60岁开始,再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到达了最成熟的年龄段。他们所能贡献的力量,等于一个国家的力量变成了两个国家的力量,加大了一倍。因此,不能说我们国家已进入老年社会。此外,说老年人“退休”不妥。什么叫退?不工作了;什么叫休?完了,或者是休息了。但休息不是幸福,工作才是更大的幸福。把“退休”换成“转台”应该贴切一些,转换到另外一个平台上,继续地工作,发挥着自己的力量。“贡献余热”提法也不准确,老年人炉火正旺,为什么叫余热呢。无论是从人的年龄上讲,还是从人所蕴含的能量来讲,都是最好的时候、最成熟的时候。所以对于现在流行的“老年社会”的说法,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有老人在,是我们的幸福,是我们的财富,是我们国家不能忘记的力量,这部分力量有时还是不能替代的力量。
(转载《中国艺术报》 文中题目是本报所加)
著名书法家李伟作品欣赏
著名书法家李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艺术委员、广州文史研究馆馆员。早年从师于岭南一代宗师吴子复,为其入室弟子。现为广东书坛隶书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先后选送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和美、日、法、韩、澳洲、东南亚等国展出。有作品刻立于“黄河碑林”、“广州碑林”、“莲花山摩崖石刻”等处。其代表作有广州市郊大型立碑《龙洞水库建设碑记》、番禺宝墨园大型壁画“清明上河图”跋等。先后多次在广州、香港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李伟书法专著计有:《李伟隶书集》、《李伟书法作品选》、《李伟书法选》、《李伟师生书法作品选》、《李伟临汉隶六种》,以及即将出版的大型精装八开本《李伟书法集》等。
第五篇:济宁著名书法家
济宁著名书法家
1、刘承闿
字承戡,原名刘恩敏,朱复戡赐名“承闿”(沿朱老笔名之一‘虎闿’)1940年生于山东济宁。曾任山东省济宁日报社编辑,研究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曾任南大美术社团团长,曾任地质部海洋研究所工程师,济宁市工艺美术厂工程师,济宁金石书画会会长。退休后移居青岛。原在广东某单位搞海洋研究工作,1973年改行在工艺美术厂搞设计,同年拜师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先生攻《金石学》、《古文字学》。擅篆书、篆刻、草书,所书钟鼎铭文、秦诏量瓦及所刻古玺汉印、古朴典雅,厚重遒劲;其行草书取法二王,谨饬雄浑,笔势奔放,具金石气。苏局仙老人为其题诗曰:“老眼虽昏认识真,纯青火候可迫神,胸中自有千秋志,凌厉无前追古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即应邀为各大展赛题词,为各博物馆、纪念馆、各大碑林,名胜古迹及各书法作品集题写作品,如黄河碑林、翰园碑林;周恩来故居、许慎纪念馆、蒲松龄故居,南湖革命纪念馆;《全国楹联荟萃》、《唐诗三百首四体书法艺术》等。他对书道亦颇有见地。他认为学书要取法高古,更要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出中国气派。书法擅篆、草及行书。作品入选第一、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国际书法展览“,“国际临书大展“等。1987年在上海举办的“书苑撷英“书展中,篆书、行草书法作品同时入选,被评为全国37位优秀中青年书法作者之一。有的作品被收入《全国百幅优秀作品选》。其作品被黄河碑林、翰园碑林、神墨碑林等刻石。亦擅篆刻,多以钟鼎文入印。撰有《草书述要》等。作品、传略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2、蒋开征
字公棹,1935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滕州市。现为曲阜市书画学会会长,曲阜书协名誉主席,济宁书协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高级顾问,山东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自幼爱好书画,挚着追求四十余年。70年代初,师承著名书法家蒋维崧教授。研习过魏碑、石鼓文、汉简及二王、张旭,米芾、王铎等众家墨迹碑帖。由唐楷入魏碑,由魏碑入篆籀,转而入唐宋明清,博涉众采,转益多师。并从绘画、文学等姊妹艺术中汲取精华,不断丰富和完善艺术风格。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努力实现继承传统与表达现代审美观和个人审美理想的统一。后以行草见长,既追求唐楷、魏碑的端庄雄强,又融入篆籀、晋书的婉转圆浑的用笔,颇受中外名家的称道。应日本书道界的邀请,曾于1988年5月与1991年7月两次去日本举办书展和交流,受到日本同行和著名书家的欢迎和赞赏。书法作品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和收藏。并在《书法》、《书法报》、《文化艺术报》、《书法导报》、《活法》等国内外多家专业性报刊上刊登和介绍。1985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片《运河人》,以《孔子·书法县长》为题作出报导。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又以《公棹先生》为题播出专题片。传略和书法作品选登《中国古今书家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世界观代美术家辞典》、《20世纪国际现代书法篆刻名家·作品荟萃》、《世界名人录》等十余部辞书和作品集中,并出版有《蒋开征书法选》。
3、徐叶翎
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先生入室弟子。1934年生于山东曲阜,汉族,字石羽,号绿绮轩主人。现为朱复戡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印社名誉顾问、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承家学,治学之年涉猎翰墨。70年代初,负笈岱麓,拜师朱复戡先生,攻金石书画,长于写意花鸟画、行草书、大小篆书法、篆刻及论文著述。作品重气象,抒情、写意、写心、写神,工稳中求灵动,遵循传统,别出新意。书法、绘画、篆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重大展览,作品编入《国际书法展览作品精选》、《现代国际临书大展作品选》、《全国首届篆刻艺术作品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现代书法选三辑》、《中国当代书法家白人书法精品集》、《中国印谱》、《二十世纪名家楹联墨迹大观》、《全国篆刻艺术展览作品集》、《篆刻》等。主编了《朱复戡墨迹遗存》(行草书扎卷、行草诗词卷)、《朱复戡墨迹遗存》(篆书卷、行草书卷)。论文编入《浙江近现代书法是论文集》、《中国书法》、《书法》、《中国李白研究》、《谢眺与李白研究》、《书法文献》等杂志,并散见于《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中国书法导报》等报刊。作品流传海内外,被多家展览馆收藏,艺术简历被《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词典》、《中国篆刻大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等诸多辞书收录。
芭蕉留绿
樱桃正红
——著名书画家徐叶翎先生的艺术人生
最早认识徐叶翎先生是一九七四年的冬天,那时我还在读高中,几十年的交往是我对徐先生有了更多地了解。他历经么难,孜孜不倦,不幕荣利,平日里娴静寡言,酷爱读书写作,却是一位胸怀博大,交游广泛,学识丰厚,内心世界精深的书画金石大家,先生拥有今天的成就只靠两个字:执著。
一、2005年初夏,我来到徐叶翎先生的家,与他面对面访谈了很久,再一次聆听了徐先生艺术人生的经理及一段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先生的客厅里挂满了名人字画,只是在一个不抬起眼的墙角里挂着他的一幅国画,画面上两片葱翠的绿色芭蕉与满篮子鲜红透亮的樱桃教相呼应,画面左侧的提款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幅画抒情细腻,清新高洁,蕴含着中国文人画的丰富内涵和哲理。几十年来,徐先生尤为喜欢这种题材的作品,为自己和朋友画过许多次,折射出老艺术家对时间的珍稀之情。徐先生说:,他很喜爱画上的这两句词。细细琢磨着两句词,使人更进一步联想到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泗河边发出的一生浩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两段词语有着相同的哲理,它暗示人们在变动不居的世事中,也要日夜兼程,珍惜时光;借美丽春光抓紧稍纵即逝的每一天,才能心想事成吧!
徐叶翎先生,1935年出生在曲阜市城里的一个殷实的封建家庭,父亲是一位颇具才华的读书人,徐先生的童年和青年时光是在文人家风及家藏的书堆及画堆里度过的。塔自幼酷爱印石、碑帖、文史,着迷翰墨,十多岁时的徐叶翎第一次看到《张黑女墓志》和《张猛龙碑》两部魏碑石刻时兴奋不已,如获至宝,中国古老传统书法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萌芽的种子。他的家离孔庙很近,徐叶翎和小伙伴经常去玩耍,在空荡深幽的庙院里寻寻觅觅,他对这里众多的石刻碑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孔庙里的汉碑和《玉虹楼》从贴长廊,杂草丛生,到处布满了蜘蛛网,气氛阴深可怕,幼小的徐叶翎忘我的沉醉其中。直到现在每当谈起,《玉虹楼》时,先生依然略显激动,他对这里的每一块碑林石刻如数家珍,每次到来他都会把这里的580块碑刻摸上一遍,然后在静静地研磨上面的字迹。独自一人留连碑林中,他自己也记不清共有多少次了。徐先生六岁的时候,徐先生父亲的朋友周凤羽住在离徐家很近的三间北屋里,名之曰“学屋”,每天下午周凤羽便和几个年轻人在这里读书作画,少年的徐叶翎记忆最深的是周先生悦耳动听、抑扬顿错的吟咏声,他最爱蹲在窗外侧耳细听,虽然内容不太清楚,但其声音之美却深深打动了他。这位才华横溢、在诗书画印方面造诣颇深的周凤羽先生终于在徐叶翎七岁的时候,从一本师范学校的画集开始正式辅导徐叶翎开始作画,成为徐先生走向艺术生涯的启蒙老师。2000年周先生去世时,徐叶翎饱含深情地写下纪念周老的散文《缅怀后翁》,寄托神奇的哀思。
1953年,18岁的徐叶翎分配到曲阜市总工会工作
4、吕建德
1951年,出生于山东曹县山东济宁市孔孟书画院院长、书记、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济宁政协书画社副社长、济宁书法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印研究院书画家、中国狂草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济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5、冯广鉴
男,字旷铗,1942年生于孔子故里,济宁人。现任朱复戡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济宁市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原任中共济宁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三届理事、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师承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先生。出版《冯广鉴诗联书法》、《冯广鉴诗稿》。1999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2000年1月在济宁市博物馆、2003年1月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个人诗联书法展。参加海内外多项书法展览与书法联展;多部辞书入传。退休以后,致力于朱复戡艺术研究,在《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羲之书画报》等报刊发表研究文章10余篇,搜集整理、主编出版了《朱复戡墨迹遗存》等系列书10卷。策划组织了济宁市多次大型征联活动,参与省内10多次大型征联的评审工作。
6、孙徵禄
山东济宁人,研习书法五十余年,曾遇名家延誉,得教颇多,篆隶真草,不与俗同,尤精篆草,兼通古文字学,近三十年来足不出户,於二篆考究甚精,由于各种原因很少活动,不为圈外所知,也参加过几次大型书展,人微位低影响甚小,但书艺甚高,颇受行内尊重,现年过花甲,人书已老,渐步佳境,俗云:一流之才,方能识一流之美,惟待会者知之,不须赘言。
孙徵禄山东济宁人,自幼受书法熏陶,学习书法五十余年,曾遇名家延誉,得教颇多,篆隶真草,不与俗同,尤精篆草,兼通古文字学,,取法乎上,深于此道,绪大小二篆隶草入楷之则,规模古贴,自出已意,心眼独具,不随流俗,入手即习汉隶,篆书,70年代初既得朱复戡先生赞誉,(曾评价:孙徵禄是大篆天才!上下50年绝没有超过他的!)迩来30年矣,不求闻达,锐意于书法及古文字,多所新得,融铸草真,自为己体。虽未受中国书协青睐,而圈内知者佩服有加.现年过花甲,人书已老,渐步佳境,俗云:一流之才,方能识一流之美,惟待会者知之,不须赘言。
7、赵子富
别署慧兰堂主,1959年生,山东邹城市人。少年学丹青,弱冠染翰墨,而立攻诗文,先后的孙少白、李华亭、王学仲、陆俨少、章祖安诸先生指授,其书工于楷而长于草。作品入选全国第一、二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大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届行草大展(获妙品奖),中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韩国第三回国际书法文人书大展等。其传略再入《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等多部典籍。2000年其草书滕王阁序入编《当代中青年书法名家字帖》,出版《赵子富楷书送孟东野序》。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济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邹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政协山东邹城市委员会常委、《中国书画报》特约创作员。
8、王传贺
字熙、子中,斋号海砚堂。生于1938年。山东曲阜人。画家,书法家,诗人。现为孔子艺术研究院院长、曲阜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书、画、印、诗、文兼擅,尤擅国画花卉、动物、山水及大草书法。国画在梅花、藤萝、雏鸡、毛驴等题材都有明显个人画风,体现鲜明的儒家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书法诸体皆善,近十年研习大草书法,揉合张旭、怀素、黄山谷、祝枝山、王觉斯、徐青藤、傅青主诸家风格为一体,而优入佳境。
2001年至今,在曲阜、济南、北京等地举办个人综合性画展及专题画展12次,出版个人著作二十余册,如《海砚堂画语》、《海砚堂诗草》、《海砚堂随笔》、《王传贺书画精品集》、《王传贺国画寓意小品》、《阿卫风范》、《王传贺逸品花鸟十二屏》、《王传贺左笔草书十二屏》,并为恩师编辑出版遗作《周凤羽全集》(二卷)、《陈松谷书法集》等。继5卷本国画技法书《笔墨丹青100诀》(包括《梅兰竹菊》、《花卉》、《蔬果》、《鸟类昆虫》、《兽类鳞介》共110种题材的画法歌诀)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并连续再版,新撰写的12卷本《绘画技法百态》(包括《百态画梅》、《百态画兰》、《百态画竹》、《百态画菊》、《百态画鸟》、《百态画昆虫》、《百态画马》、《百态画牛》、《百态画虎》、《百态画鱼》及《百态画猫》、《百态画犬》),亦将于2013年初问世。
9、李樯
李樯,山东邹城人,1963年生,研究生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四届泰山文艺奖评委。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学会理事。邹城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文学创作为主,诗歌、散文作品10万余字,发表于国家及省市级报刊;九十年代以书法创作为主,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类展览,其中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获奖提名。
2000年起致力于碑学研究。主要学术专著有《秦汉刻石选译》、《杞芳堂读碑记》、《山东省区域文化通览·济宁卷·汉碑》等。其中《秦汉刻石选译》获第三届泰山文艺奖、2011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论文《汉碑考辨六题》获山东省第三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提名奖。2011年在《东方艺术·书法》杂志开设“古碑新考”专栏,2012年5月应邀赴香港书谱学院书法院讲学。
10、刘元 字大年,号恒之,室名倚池轩,1957年1月1日出生,汉族,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二级美术师。现供职于兖州市书画院,任常务副院长。
幼承家训,自少年时即酷爱书画艺术,几十年孜孜不辍,转益多师,广临名碑法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追求自然质朴的书风。注重读书和读贴,喜撰诗词联语为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其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书协、文联和文化等单位举办的国内外各类展览和比赛中入展、获奖,发表于《书法》等报刊,流传于海内外并被有关单位及园林收藏或刻石。作品及传略辑入多种辞书和典籍。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联展,并赴香港、马莱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和交流活动。2000年山东省书协主编的“山东省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系列丛书之《刘元书法作品集》”由黄河出版社出版。刘元,字大年,号恒之,室名倚池轩。1957年1月1日出生,汉族,大专文化,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兖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兖州市书画院,任常务副院长。
11、何爱民
1954年生,山东省兖州市人,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山东省济宁市(地)政协委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兖州市书画家协会副主席。1975年入山东医科大学学习。中学时学习书法、初涉唐楷,继习北碑,后专攻汉隶、汉简,并注重吸收近代及今人书家艺术成果,不圄于一家一碑,而于古今法书中斟酌取舍,融会贯通,并信古而不泥古,人古而能出新。作品以隶法为体,杂以简书笔意,颇具自然天趣。作品及获奖
近十几年来,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并在全国多次获奖,报刊、杂志多有发表,作品流传于日本、东南亚等国。1986年曾荣获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电视书法比赛成年组一等奖。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中央省市新闻单位多次介绍其出法艺术。作品及传略已被载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古今书家》、《中国当代青年名人大辞典》(文艺卷)、《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中国名家出画选》等几十部大型辞书中。
12、李开元
1951年生于山东省肥城市,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系原主任、书记,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高校书协副主席。
1995年草书作品可刻入北京“首都绿色文化碑林”。
1999年小楷书法获山东省书法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比赛一等奖。
2001年11月发表著作《李开元书论语》。2004年主持课题《山东省现有汉碑及刻石资源的调查与研究》。
2004年书法作品获山东省书法篆刻大赛金奖。
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书法作品集一部,专著一部,主编教材《大学楷书教程等两部》
13、韩益
1957年出生于曾子故里嘉祥中医世家。斋号纳川书屋,别署悟庐,无逸斋,虹园,逸园,崇汉堂,醉晋草堂。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济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曲阜书法家协会主席,孔子书画研究院院长,曲阜诗社名誉社长,鲁风书法社社长。
1981年分配到孔子故里曲阜工作至今,历任曲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局长,市文联主席,市广播电视局局长,电视台台长,市长助理,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市文物局党委书记,市科技局局长,济宁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韩益,幼承庭训,酷爱书法,长年临池不 辍。师从著名书法家公棹先生。楷法魏,唐,崇尚汉隶,甲骨篆籀,行追 晋 宋 元 明诸家,草师《十七帖》《书谱》强化碑帖基础的训练,注重入古入帖而不一味的创新。师古而不泥古。
14、段玉鹏 字起万,1949年4月生,山东省济宁市人。学书幼承庭训,汉碑入手,1964年操刀治印,拜著名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先生为师,并赐字起万。
1949年4月出生于孔孟故里——山东济宁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对外艺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社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印社副社长、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山东省书协对外交流委员会主任、山东省书法专家点评班教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艺术学院教授、济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济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海口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
15、齐开义
齐开义,1956年生于山东微山,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多年来,致力于书画创作及美术史论研究,成果颇丰,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作为政府礼物馈赠海外华侨社团及友人。近年与友人联袂在南京、扬州、郑州、北京等地多次举办书画联展,颇获好评。多次应邀参加国内重大学术研究活动,参与撰写《中国民间美术史》及“九五”国家重点社科研究项目——《中华艺术通史·隋唐卷》等。出版有《齐开义书画作品集》、《拓片技法》、《中华书法》(二人合著)、《中国书法家全集·林散之》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朱复戡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济宁市政协常委,济宁市博物馆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16、乌峰
1966年出生于山东济宁,祖籍内蒙古喀喇沁旗,蒙古族,山东济宁学院美术系教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朱复戡艺术研究会秘书长。
1997年破格晋升高级讲师,1998年获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曾在中国美术馆、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无锡、南京、扬州、郑州、连云港等地举办展览。编辑本段获奖情况
乌峰的书法作品曾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三届楹联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三等奖,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全国千人千作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全国五百家书法精品展,获山东省第二届泰山艺术奖二等奖等。
17、董森
男,1937年生,山东省巨野县人,现为巨野县书协、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省书协、美协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员。
人物生平董森,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自幼承胞兄董伯固学画、素描、速写。及长曾授教于肖龙士、王学仲、朱复戡诸先生,受益匪浅,书画大进。书法有深厚的颜字功底,字迹朴茂厚实。继临二王、宋元诸家法贴、以致汉魏民间刻石,字势宽博恢宏。在临贴的同时,遍读古代以至现代的书画理论,以黄宾虹的画论作为书法的指导思想。经数十年如一日的坚苦实践、融汇古今,书法已俱自已面目。
18、范正红
字孔阳,男,1964年5月生于山东济宁,人文艺术学院教授。曲阜师大中文本科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山东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社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高校书画研究会副主席、山东省艺术品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现任山东财政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文化研究所所长。
19、赖非
1953年生于山东邹城。石刻考古学家、书法理论家、书法家、篆刻家。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80年在山东省博物馆工作,1980—83年在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工作,1983年春调入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工作至今,任业务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并任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客座教授,第二届兰亭奖理论奖评委,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评委。济南秋枫堂艺术顾问。20、谢长伟
1965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印社副秘书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济宁市青联常委、副秘书长,济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复戡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印坛》执行主编。作品曾入选《94年国际书法大展》、《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西冷印社篆刻评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等。
21、陈靖
1975年出生,山东省济宁市人。现为山东艺术学院首届艺术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印社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青少年发展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青联委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济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多次入展国家级展览并荣获中国书法专业创作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全国第五届篆刻展二等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展银奖,中国书法兰亭奖(郑州)展银奖。获山东省最高文艺奖――“泰山艺术奖”银奖,山东省书法创作特殊贡献奖,山东省首届篆刻展一等奖,山东省第四届书法篆刻展一等奖,山东省第五、六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篆刻作品应邀参加中国美术馆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并被收藏。出版《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者――陈靖书法篆刻集》。创作手记:
钟情于对古玺秦汉印的临习,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印,是我多年的习惯。白天看不到的精彩之处纷纷飞入眼中,在这里,可以找到牵动我心灵深处的共鸣。在惊叹古人大智慧、高超技艺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我更想通过对古典的研习,把那不可名状、瞬间即逝的“美感”,完美而独特地固定下来,把瞬间化为永恒。
从艺方向的明确,审美观的建立,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对传统价值现的判别,是形成自我风格的前提与关键。我崇尚古典。
在篆刻创作中,我始终坚持把回归、深化、活用古典做为创作的核心,注重对内在意蕴的发掘和表现,着意于将古典作为主体诠释的原创性,注重心境的融入和自然流露。古人那种“心无尘翳,指有余闲”的状态令人神往,凝注精神于字里行间,自然首尾贯注,一气呵成。
写到这里,我想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我的创作思想,那就是:尊古维新。
22、王步强
笔名余哲,别署微曦斋、二悟堂。1969.10.1生于微山湖畔。198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学校,随王庆杰先生学习绘事,后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少年入段玉鹏门下攻书法篆刻,后又师邹振亚、梁修先生。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教授,汉碑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字学(书法)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王志安书法刻字艺术工作室导师,古代文学硕士,武汉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北京大学全国古籍研究所篆刻理论整理研究项目主持人,《大学现代刻字教材集成》(中国书协)任主编,高等教育“十二五”全国规划教材《高等篆刻教程》任副主编,《大学书法教材集成》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刻字委特约理论撰稿人,全国第三届现代刻字理论研讨会评委,全国第八届刻字艺术展终审评委,全国第九届刻字艺术展组委,国际第二届刻字艺术展组委,山东省第一、二届刻字展主办人,评委秘书长。中国书法刻字艺术网委员兼编委、《品书论刻》版主编(中国书协官方网站)《中国现代刻字20年》编委,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刻字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刻字艺术艺术馆艺术总监,《山东刻字》执行主编(省书协主办),山东印社社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微山湖印社副社长。2003年曲阜师范大学直属学校的书法系(全国第一个)主创人之一,2006年篆刻专业(全国唯一)主创人之一,2009年现代刻字方向(全国唯一)主创人之一。编辑本段艺术经历 参展及获奖
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二等奖(山东省委、省政府最高奖,2008.9);第二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现场决赛第七名优秀奖(楷书)(中央电视台,2005.8);第首、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艺术奖(中国书协2002.10,2006.12);第二、三、四、五、届全国刻字展、名家展金奖,第三、六、八、九届国际刻字艺术展(日、韩、新加坡博物馆收藏),全国篆刻展金奖、三等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北京奥组委主办的名家书法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全国千人书法大展,国庆60周年献礼五百家书法展(中国书协),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二、四届全国书坛新人展,第二、四届全国正书展,全国第二届行草展,第三、四届楹联展,全国首届扇面展,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展,首届、二届、三届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展,首届西泠印社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印大展,第二回全中国代表书家作品展,第二届流行书风展,2005年新概念书法展,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2000年全国书画家新作展,孔子诞辰2550年全国美展三百佳,第一届“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国画家》中国画小品画扇画精作展(获奖),首届中国书画大展精品奖,《全国实力派画家作品选》,《光明日报》第二届“人济杯”美展,跨世纪东方美术大展(荷兰),全国第二届花鸟展,全国山水展,全国首届师生美展。山东省书协颁发“书法创作贡献奖”(2005.1);第二届山东省语言文字规范汉字书法大赛获优秀指导教师奖(省语委、省精神文明委2005.12);“首届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教育部、中国书协2009.10)论文及著作 2005、2006年编著出《大学楷书教程》及《大学隶书教程》;2009年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与曲师大书法系联合编著《大学现代刻字教材集成》(八本一套2010年编成),填补中国书法刻字教材空白,任主编;2009年主持人民美术书出版社高等教育“十二五”全国规划教材《高等篆刻教程》任副主编;2006年主持创刊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刊物《山东刻字》(中国唯一刻字类刊物)任执行主编。2000年个人书法篆刻巡回展(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山东省书协主办)。2002年组织创建“微山湖印社”。2005年主办山东省书协《山东省首届刻字艺术展》并任评委秘书长,创建“中国现代刻字博物馆”(莒县)。2006年主办《全国历届金奖作品展》,创建“现代刻字陈列馆”(孔子研究院);2007年主办“济宁市刻字艺术展”(全国首个市级举办刻字展);孔子出生地尼山风景区建立个人50方印章的“篆刻碑林”,清代陈介祺创立的篆刻博物馆“万印楼”收藏篆刻原石四枚陈列。2010年曲师大“高端学术讲坛”主讲人之一;2009年应日本书法协会邀请代表中国书协赴日与日本书法主席团学术交流。2006年12月,应邀赴国务院书写作品十件。山东省书协理论研讨会学术主持人,朱复戡书法研讨会、首届国际刻字论坛重点发言人,获维崧书法学术研讨会特约代表。
文章数十篇发表于《中国书法》、《人民日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书法赏评》、《美术报》、《篆刻》、《书法》、《山东刻字》等。刻字论文收入《山东省书法理论集》。为山东省首届理论研讨会学术主持人,朱复戡书法研讨会、首届国际刻字论坛重点发言人,获维崧书法学术研讨会特约代表。《山东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书法》、《书法赏评》、《美术报》、《书与画》、《篆刻》、《山东刻字》、《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等媒体对王步强书画艺术做过专题介绍。研究项目及课题
现为(1)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山东省现存汉碑及刻石资源调查研究”负责人;(2)2008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历代经典草书风格研究”负责人。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二、四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二、三届刻字艺术展,国际第三、五届刻字展,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大展,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世界华人书画展,首届、二届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展,孔子诞辰2550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小草书)。
2001年第四届当代百家书画展,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获全国奖,首届名家刻字艺术展,全国首届书画艺术展获奖。美术作品入选:97中国第二届雕刻艺术大展,首届《国画家》水墨精作展,孔子诞辰2550年全国美展三百展,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展,全国山水画展。
23、王道雨
字润德,济宁市文联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慕鸿书社社员,山东省文联委员,济宁市政协委员,中国运河书法网创始人。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届书法最高奖 “兰亭奖”、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10多次全国大型展览。出版有 《草从篆出——王道雨的书法世界》等。
2007年12月草书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1]2009年入展全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主攻金文、甲骨文、草书。书法作品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导报》、曲阜论语碑林等,有少量书法作品赠于国家、港澳台领导人或被博物馆、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