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凝聚力

时间:2019-05-13 20:0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族凝聚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族凝聚力》。

第一篇:民族凝聚力

摘 要】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是民族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民族凝聚力对于民族的发展演进以及民族的自强、自立都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表现,影响它的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民族凝聚力的体验与表现进行分析,论述影响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认同感;民族凝聚力;社会心理

A Stud on Teh Social Psychology of Natonal CohesionZhao Wei

Abstract:In national psychology,national cohesion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content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discusses.National cohesion produce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upon a nations development,evolution,self-relianc and independence.Meanwhile,it has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a nations development,and changes take place i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if.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manofestations of national cohes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and has a discussion abou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ohesion.Key words:sense of approval,national cohesion,social psychology

按照斯大林的论述,民族可以特指历史上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并且有语言、经济和文化等特点的稳定的群体。作为人们共同体一种类型的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是有区别的。民族不同于种族,民族属于社会历史范畴。①民族是一群人共同生活的标志,也是一群人具有同一血缘关系的象征。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将某民族看作活动的主体。总将民族与其成员一体化,将对民族团体的看法移情于每一所属成员身上,即将民族成员与所从属的民族融为一体。然而,民族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基本特征和内涵是有所变化的,斯大林关于民族的概念反映了在民族形成及发展初期的本质特征。没有民族共同体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社会生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很难形成乃至发展。

伴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民族的演进,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也在发生变化。正如当代著名民族学家杨建新先生所指出的:“随着民族的发展,尤其是在民族的发展和繁荣阶段,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开始起较大作用。而在第三个阶段,即趋同和融化阶段,其基础不再是地域和社会,而主要是文化。一定程度上说,在这个阶段,民族共同体是一种超地域范围、超社会单位的共同体,文化在维系民族发展中起主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②

心理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民族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民族意识构成中,民族自尊、民族凝聚力居于核心地位,民族凝聚力是构成民族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及其成员保持在民族

群体内的向心力或合力,也称为民族内聚力。民族凝聚力是伴随着民族自身特征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意识的增长而得以形成与加强的。

可以说,团体凝聚力是团体力量的关键,也是推动团体工作的动力。民族是一种大型团体的形式之一,我们将这个共同体称为族体,因此有关大型团体的一切原则一般也适用于民族族体。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弗斯廷格(L.Festinger)给团体凝聚力所下的定义,民族集团凝聚力应是使民族成员保持在民族集团内的合力,或是使人们集合在民族集团内的情感,确切地说,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兴旺发达的粘合剂,因此要想使民族兴旺发达,就必须提高民族的凝聚力。③从总的方面来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该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涉及内容较多,我们从民族凝聚力的体验与表现以及影响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民族凝聚力的体验与表现

民族凝聚力有其内在体验形式与外在表现形式。内在体验是一种来自心理的内化了的反应,而外在表现则是内化认同的反映形式。

1.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体验

应该说最早使用“认同”一词的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在他的防御机制理论中指出:“认同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④并且他把认同作为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形式。民族认同感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是一种族体意识,这种认同感往往会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一民族成员常常受到共同的认同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不知不觉,甚至是“下意识”的或“不自觉”的。

目前主要采用两种研究策略对民族认同进行研究,一种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一种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前者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或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语言、宗教、习俗等的态度入手,大多运用问卷调查,了解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身份和文化的态度;或从个案研究入手,辅助以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实物搜集以及对神话、历史传记、人物传记的分析来研究民族认同。后者从心理学视野出发,一般采用实验法和量表法,将群体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通过实验分别了解群体成员对内群体与外群体的态度,进而探讨因果关系。⑤

在民族共同体日常生活中,民族认同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的需要,有助于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交往和互助。

民族认同感在民族共同体发展中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即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民族认同感可以增强民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使民族个体之间能相互合作、互助,可以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内在的动力,促进本民族协调发展。相反,民族认同感的消极主要表现在一些民族在某些方面的排他性以及盲从性。由于长期休戚与共的情感认同,当不同民族共同体之间或民族个体之间发生冲突时,已形成的心理感情的认同感往往会表现出情绪化色彩,甚至会用情绪代替情感,出现判断上的偏差和行为上的盲从,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甚至还会影响民族之间的关系。

如就价值观而言,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人们共同体所共有的区分事物好与坏、对与错、符合与违背人的愿望、可行与不可行的观念。价值观是一个文化系统的基础,一种价值系统可成为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其核心内容是崇尚爱国主义,以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为民族大义……。这种价值观念是被整个中华民族所认同的,渗透在每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之中。同时,“各民族在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以外,还有着本民族的自我认同的传统价值观念,即由于传统积淀所负载的本民族的执著与信念。”⑥

民族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前提与表现,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是起于民族的认同感。

2.群体性是民族凝聚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群体性其实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属性,在高等哺乳类动物中我们也可观察到动物的群居性。人不可以无群,因为“落单”会使人感觉到安全没有保障。而只有在群体中才可以互相保护,生活得更满意。对于民族个体而言,这种群体性我们也称之为归属感。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⑦有归属必然就会涉及到群体,而群体是多种多样的,共同活动的种类也是形形色色的,但是,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这样的群体活动种类,其中参加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达到最大限度。可以发现很多生产群体,其中相互联系是以共同的目的为中介的,但活动的性质是个体的。这种活动从属于个别人物,整个群体和社会,这就是一种共同劳动。关于这种劳动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⑧

形成相互作用人们的个性,其中也包括性格特点的一个因素。关于这一点鲁宾斯坦认为:“在长期交往中人们彼此的相互作用往往会在他们的性格上打下明显的烙印;而且在一些情况下似乎发生着性格特性的交换和互类似;由于长期共同生

活,人们有时会具有共同的特征;在某些方面变得彼此相似”。⑨当交往者有很大的相互依存关系(如:父母—孩子)以及他们脱离社会环境而独处时,对性格品质的掌握就更为明显。

研究隔离的独立群体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许多共同活动实际上是在脱离通常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探险、海船上的海员和宇宙飞船上的人员。群体隔离性、自主性的影响会由于物理条件的恶化而加强。紧张的因素起着双重作用:加强或削弱群体的团结。群体独立自主的程度可能表现在冲突情境中它的行为性质上。如果群体的自主性很高,冲突会“指向于”某个外部客体(例如,不属于群体的某个人)。在共同活动条件下冲突可能,例如,指向于仪器,如果群体把仪器评定为外部因素的话,群体自主性很差表现在成员之间发生的冲突上。⑩

社会的隔离对于人自我感觉的作用可能比物理隔离更大。群体的自主性可能不仅是物理条件的结果,而且是内外社会心理条件的结果。这表现为一个协调一致的群体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群体、集体发生相互作用,有时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意向,表现出对“非本群体”成员的攻击性。

对于个体而言,“落单”最易受别人欺侮,无论是对于个体心理的感受还是生存,群体的归属感对任何人都是相当重要的。群体一般只容许个人的攻击性向群体外的敌人发泄,而群体内的每一分子之间,是不容许这些恶意攻击性存在的。由于这种关系所以才造成彼此之间的内聚力,产生日渐庞大的群体力量或群体凝聚力,使对其群体有敌意的人物或集团不敢随便侵犯。正因为如此,人类在洪荒时期,才没有被野兽吃掉。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分化、融合、组成了大小不等的部落、部族、民族与国家。[11]

以我国回族为例,作为我国第四大民族和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回族拥有860万人口(1990年统计)、一个自治区、2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以及为数众多的民族乡。“回族人把自己以清真寺(Masjid)为中心的聚居区称为„哲玛尔提(Jamaat),‟ 这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义是„聚集、集体、团结、共同体‟等,意译为„寺坊‟。寺坊是回族社会的基层宗教社区,除具有普遍社区的特征外,更多地依靠共同宗教文化的维系。

就西海固地区而言,一个具体的回族成员个体总是归属于某个具体的寺坊(Jamaat),这个具体的寺坊或清真寺归属于某个伊斯兰教教派;另外,这个回族成员个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同于回族‟以及普世性的伊斯兰教„稳麦‟。[12]在这个回族成员个体的现实生活中,„稳麦‟和„回族‟的概念是确定的,但也是比较抽象的心理上的归属,„教派‟和„寺坊‟则是具体而生动的。”[13]

二、影响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影响民族凝聚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民族发展历史的原因,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同时还有宗教信仰等原因。这里我们对影响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1.自然生态环境为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心理物理场

自然生态环境是民族生存的“土壤”,同时也是民族凝聚力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心理物理场。拓卜心理学家勒温从物理学上引用场的概念来说明人的心理生活,这就同物理学的场的概念有一定的联系。勒温在界定场的概念时曾援引爱因斯坦关于场的定义:“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勒温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心理场中发生的。“心理环境是指被我们意识到的并对我们的心理事件实际发生影响的环境。”[14]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劣以及民族对这些优劣条件的反应,不仅决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该民族开辟生存道路的勇气信心,影响对外部环境的抗争性格的形成。自然生态环境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有着较大的作用,而现代社会则因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结构的改变等原因,它的影响已日趋减弱。

自然生态环境对各民族民族意识、民族群体人格的影响等问题早已引起西方研究者的注意。早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就自觉寻求形成人类不同种类、民族群体人格的原因。他们在早期进化论的启示下,从植物学、动物学的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不同的地域、气候、土壤决定了动植物不同的生长形态、功能、特点。由此可以推论,自然生态环境是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心理物理场。

自然生态环境对民族意识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黑格尔指出:“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自然的联系似乎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所从而表演的场地,它也就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15]“我们所注重的,并不是要把各民族所占据的土地当做是一种外界的土地,而是要知道这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密切的联系。”[16]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条件“不仅制约着人们最初的、自然产生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且直到如今还制约着肉体组织的整个进一步发达或不发达”[17]。在黑格尔、马克思的“人与环境对立统一论”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十分突出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征服、改造自然的斗争精神,也就是人类争取生存而显示出来的抗争精神。在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中,“共同的地域”作为衡量构成民族的核心因素之一,可见共同的地域或民族生存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物质作用及心理功用。

可以认为,自然生态环境是民族生存的物质基础与环境基础,是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心理物理场。

2.民族共同体的一致性是民族凝聚力的着依点

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不仅建立在成员的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相互真诚的帮助上,也建立在民族成员的共同经验上。成员间的共同经验会使民族成员对同一事物产生共同的深刻的领悟和体验。成员间的共同认识和经验还会使成员产生同生死共患难的情绪情感。这一切最终会使民族成员形成互相亲和的需求与动机。这种需求与动机就是使民族成员互相帮助,紧密联系的内在动力,也是增强民族团体凝聚力的心理动力。

第二篇:伟大的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伟大的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历史动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独立统一的内在力量,是一个伴随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而具有多方面功能的动态系统。1998年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特大洪灾,再次考验着中华民族是否伟大,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检验着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波澜壮阔的军民战洪图,昭示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纵观我国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振兴中华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自强不息精神,构成了中国人民刚毅的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古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近代的“救亡图存”,直到当代的“振兴中华”,奋斗不息的精神,绵延不断,一脉相承。天塌地陷、内忧外患,并未使中华沉沦、民族分裂,反而激励着中华民族改造山河,奋发图强。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200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天灾和战乱,仅大水灾就发生过1029次,大旱灾发生过1056次。到了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持续百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诞生以后,中国人民又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不断促进统一大业,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从根本上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伟大的中华民族更加强大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有人曾担心,搞市场经济,搞开放,会把人心搞散了,搞自私了。这次抗洪抢险的斗争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置身于'98抗洪中,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撞击着、鼓舞着自己,许多人舍生忘死,舍小家、保大家,把个人利益完全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整体利益之中,人们舍己为人的意识、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大大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20年的改革开放,大大开拓了中华民族的眼界,也升华了这个伟大民族的精神世界。

'98抗洪再次向全世界昭示:中华民族不是追求眼前利益、追求个人物质享受的民族,更不是一盘散沙。中国人民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眼界、精神、追求、凝聚力,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百万军民特大抗洪抢险的斗争实践,蕴育了伟大的抗洪精神。正像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和凝聚力。在这次严峻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来的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决心,第一线军民表现出来的气吞山河、顽强拼搏的勇气,各部门各条战线表现出来的同心同德、风雨同舟的精神,是我们党历来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伟大的抗洪精神,向全世界证实:充满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现实基础,无比坚强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决定因素和核心力量。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伟大的中华民族定将永远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三篇:浅析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解读

浅析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摘要: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本文认为,从二者的构成要素上看,国家凝聚力的外延比民族凝聚力要多;从作用方式上看,国家凝聚力主要是政治认同,民族凝聚力则主要是文化认同;从相互关系上看,民族凝聚力是基础,国家凝聚力是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动互促。关键词:国家凝聚力;民族凝聚力;

旧的由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是“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与社会中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它的凝聚力是很有限的。只有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有强大的国家凝聚力,但同我们国家率领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产生的凝聚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民族凝聚力是以民族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利益,所以,民族凝聚力是带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

一、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

国家凝聚力,主要来源国家实行的政治,采取的政策;来自国家人员的宗旨、作风和科学地管理。孔子曾言:“为证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中国古代强汉盛唐,就是汉唐统治者登台后实行了一定德政收到的效果。有的王朝实行政治尚好,但政治方针不对,也损失了国家的凝聚力。我国1949年解放后,实行惠民政策,干部清廉,热心为人民服务,当时国家凝聚力之强是举世无双的,随着统购统销、合作化、公社化、“大跃进”、“文革”,使国家凝聚力损失殆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正像胡锦涛所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民族凝聚力哪里来呢?马克思说:“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有了共同利益就会有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目标,但这个共同利益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是受制于经济因素,为经济发展所决定。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所以,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是由该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来决定的。

二、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方式

民族凝集力一般是通过民族共同心理、民族共同意识以及自觉民族精神这类观念形态体现出对民族的认同,其作用方式主要是文化认同。“民族的共同心理特质(包括共同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民族感情等)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及其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层面。它们是由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之中形成的种族的生理体质特征,以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和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种族心理气质特征所构成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也就是多,由特定的地缘关系、血缘关系和文化模式所形成的民族心理特质,是民族凝聚力最基本的层面。”民族共同心理作用于民族性格、民族气质、民族情感,并由此形成民族文化上的认同倾向和归宿感。这种民族共同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是在共同生活中逐渐同化的。

与民族凝聚力有别的是,国家凝聚力主要是通过主权意识、国家观念以及政治权力服务意识这类观念形态的东西体现出对国家的认同,其作用方式主要是政治认同。主权意识,主要是指领土意识。领土,首先是供人民居住生活的一片天地,人民对这片土地依赖,被这片土地吸引,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观念,是指国民能充分认识到国家的领土、经济、文化、政治权力等所有的资源与财富都是属于全体国民的,全体国民应该很好地维护它,建设它。值得强调的是,在国家本体的三要素中,领土、人民是相对稳定的,变数最大的是政权,关键的要素是政权的运行。因而,讲国家凝聚力,最关键的是要将政治权力的服务意识。

三、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的相互关系

总的来说,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相辅相成、互促互动的。

首先,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基础。国家是由民族构成的,民族是国家的主体,是基础。作为主体的民族,如果其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个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组员成员都向心于民族整体且之间具有亲和力,那么,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就强了。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一对属种关系的概念,民族凝聚力的构成成分被国家凝聚力的构成成分所包含。一般情况下,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表现。

其次,国家凝聚力是民族凝聚力的保障。国家是民族的居住地、承载地,民族是居住在国家版图内的社会群体,其生存与生活要以国家为依托,其凝聚力的增强也要以国家国家为依托。没有国家凝聚力,民族凝聚力也难以实现。即使有 的民族其成员可能散居于若干国家,其民族凝聚力的涉及面比国家凝聚力要大,其力量的体现大多还在其所在国家的框架内,也要受制于其所在国家。

再则,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互动互促。一方面,因为民族凝聚力中的“两力”包含于国家凝聚力中的“人民向心力”,所以,民族个体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及民族个体之间的亲和力的强弱,势必影响着其所在国家凝聚力的强弱。另一方面,国家政权亲和力是保障性条件,其强弱势必制约着居住在该国内的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只不过,当国家是作为保护民族发展的工具时,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互促的;反之,则会出现矛盾甚至背离。因而。我们必须将增强国家凝聚力与增强本国的民族凝聚力一致起来。

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途径

当今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对世界各民族的冲击,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要求,面对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的态势,如何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壮大经济实力,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经济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其中经济实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它是每个民族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的最基本的支撑点。一个民族如果经济实力雄厚,它在国际社会中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就能赢得让别人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从而大大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之,经济实力不强、物质基础不雄厚,民族凝聚力也会大受影响。由此看来,要想增强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想方设法把国家经济实力搞上去。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必将进一步增强。

(二)健全制度机制,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政治基础。政治因素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当一种进步的、成熟的政治力量在政治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它所产生的凝聚力的力度是十分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形式,同时也创造了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当前,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就必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冲击。在当前条件下,积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长治久安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政治保证。

(三)高扬核心价值,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此,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坚持不懈地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倡导和谐文化,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础。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

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善于总结和发现各方面先进典型,特别是来自普通群众、平凡之中见伟大的典型,广泛开展向道德楷模学习活动,让全体社会成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对待问题、处理矛盾,努力在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取得实效。

(五)建设精神家园,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依归,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亲和力。中华文化的崇尚统一、追求和谐、注重道德、张扬自强高尚人格、讲求厚德载物气度、主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优秀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悠久历史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要积极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广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

(六)加强政党建设,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领导基础。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应该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一个民族有了坚强的政治核心,才能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全民族的根

本利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那么,中华民族凝聚力就一定能不断增强。

总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要我们不断发挥好人民群众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主体作用,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中华民族凝聚力就一定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尽快实现。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缅怀先烈激发民族凝聚力(写写帮推荐)

河南理工大学

《形势与政策》 实践教学报告册

(2014-2015第一学期)

姓名:石维超

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

专业:测控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彰显烈士的高尚品质,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我国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捐躯。为他们设立国家纪念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正是为了以国家的名义向他们致敬,深切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学习传承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宝贵精神。在国庆节前夕开展烈士纪念活动,突出国家褒扬烈士的主题,丰富了国庆的内涵,有利于全体国民更好地表达爱国情感、增强国家意识、激发奋斗动力。

沿着先贤英烈用生命和鲜血开拓的道路,一代代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中,我们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但历史的足音也警醒我们: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立足“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迈向“两个百年”目标,前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气呵成,我们还需要继续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秉承先烈遗志,发扬先烈精神,用先烈的精神品质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将先烈参与开创、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近年来,我国的烈士纪念工作日益得到重视,烈士公祭活动不断走向常态化和正规化。每年上亿人次的祭奠,让我们体会到群众缅怀的深切之情,感受到民族血脉中升腾而起的复兴动力。方此之时,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开展烈士纪念日纪念活动的重要性,把烈士纪念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倡导社会各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形成缅怀纪念烈士、学习烈士英雄事迹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纪念烈士,就是要用烈士精神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就是要用烈士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在国庆6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无数先贤英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缅怀他们的历史功勋,挺起我们的时代脊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改革发展的大潮,共同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伟业。

第五篇:凝聚力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浅探

内容提要:班集体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进行德育活动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对学生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指出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本文就这个问题,从班集体运作的原动力——凝聚力入手,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形成班级凝聚力。

关键词:教师学生凝聚力

新课改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到了首要位置,如何让学生健康的成长,这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而班级则是其开展活动的基本单位,由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班集体则是学校活动的细胞,它伴随学生共同成长。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是学生成长的摇蓝。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能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要把班级管好、教好、培养好,要组织好、引导好、协调好同学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要把一个班级搞活,心向一处看,劲往一处使,建立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的集体,班主任必须作出相当的努力。

要使得组织起来的班级有很强的凝聚力,作为班主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班委领导班子。一个成功的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队伍。班干部作为联系班主任与学生的桥梁,作为班主任的助手,他们工作能力的高低,工作方法的对错,在同学中威信的高低,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

面貌与风气。所以,开学伊始,就要了解学生的入学材料,进行仔细地研读。初步掌握了哪些学生学习比较好,哪些学生工作能力比较强,哪些学生比较活泼,哪些学生比较腼腆。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当然这进行都是侧面的了解。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则是对他们的全面了解。通过听他们的自我介绍,对学生有了个更进一步的了解。最后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从中选用出学习较好,工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作为临时班委。并明确给他们交代任务,提出希望。只要准备充分,了解深入,所选出的临时班委在开学这段时间定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班级的各项工作必将逐渐走上了正轨,井然有序,而他们也必会成为班级的中坚力量。

选出了班委,就应十分注意发挥他们各自的才能去组织和管理班级同学的学习与生活。应大胆放权给他们,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真正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与班级的中坚,而不是成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传话筒。班干的工作责任心加强了,各项工作才能开展得井井有条。班干将会从“班主任要我做”变为“我要班主任指导着做”,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当然,对一些必须由班主任解决的事情,班主任必须亲自解决,而不能将一切重担全部工作都一古脑儿地推给班干部,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使班干的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其次,要使班级有较强的凝聚力,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要极度关

心。作为“一家之长”,班主任应该关心这一集体,爱护这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真正地从内心爱他们,关心他们。能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真心的爱护,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使得班集体真正成为团结向上,充满温暖,充满爱意的集体,有极强凝聚力的集体。

班主任爱学生,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要以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为前提。能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平等的对象来看待。古人韩愈就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说法。班主任不要以老师自居,动辄就训斥、挖苦、讽刺学

生。人都是有自尊的,老师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公平,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差、相貌的美丑、经济条件的好差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对学生要始终表现出关注和热情,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批评。这样同学们就会觉得在这个集体中有温暖、有希望,从而更加热爱这个集体。

班主任爱护班级,关心学生不应表现在语言上,更重要的要落实到行动上。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与爱护。学生生病,你上去轻轻关心几句,并为之送来了药片,常说“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生是不会忘记你的。学生心中定会无比地感动,对此笔者深有体会:一个晚上,我曾送学生去医院并脱下自己的毛衣给学生披上。这一点小事,学生始终记在心里,后来她曾在周记中对我说“老师,谢谢你„„祝好人一生平安”。我曾整夜地陪伴在生病的学生的身旁,一宿没睡,尽管我认为是班主任应该做的,但学生却不这么认为。这位学生家长给我写了感谢信,学生也周记中写道“老师,你是好人„„谢谢你”。这两件事使我深深地懂得,只要班主任能真情付出,学生必然会真情相报。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有了真情,有关爱,我想没有的比这更具有凝聚力的了。

再次,要使班级有凝聚力,重要的一点,班级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有没有共同目标,共同目标的好差,都能影响班级的风气,影响班级的凝聚力。共同目标是通过个体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个体目标与个体现状的差异体现了 学生发展与追求的差异。集体目标源于个体目标,又高于个体目标。两者的差异又会诱导学生产生新的 追求与需要,调整设置新的目标。

班风也称个体人格的集体化,在一个有良好的班风的集体中生活与学习的学生,会自然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班风越好,同学们个体目标完善的需要就越迫切,他们会为维护集体荣誉,完善与发展集体而自觉地奋发努力。班风是无形的力量,她影响着集体成员,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试想:学生们一个个生龙活虎,意气奋发,你不觉得这样的集体有凝聚力、有吸引力吗?

还有,要使班级有凝聚力,还必须精心组织必要的有特色的活动能使学生身心愉快,充分享受大家庭的温暖。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所在的集体是幸福的集体,团结的集体,温暖的集体。从而更加热爱这一集体,就能以更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去。我国早期教育史上就有组织学生课余活动的记载。《学记》记载:“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并提出:“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故以虽离步辅而不及也”。要求学生学习与游憩相融合。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愉快,从而亲其师,乐其友,达到信其道坚定不移的目的。可见精心组织必要的活动是多么的重要。

班级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教育活动、教学活动、文娱活动等,开展时必须要有个整体的计划。应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安排和设计活动,并且通过同学们的精心组织与准备,最后顺利开展。提醒他们在注重知识的同时,也要发展多方面的才能,使得同学们真正做到知能并重、一专多能。

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之间架起了桥梁,密切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相亲、相爱。使他们互相理解,互相关怀,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合作意识。另外这些活动也为同学们提供了舞台,提供了赛场,使他们能公平、合理、适度地竞争,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的精神。在活动中使得学生能当家作主,他们的人格得到了尊重,他们的参与意识,主人公意识得到了加强,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另外,班主任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班主任不仅要像韩愈在《师说》里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做得正,行得直的作风,都能使得自己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使得学生能尊重你、支持你,主动地聚集在你的周围,“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班主任也才能在教育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较好效果。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相信一定会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集体,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集体。而且必将对孩子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下载民族凝聚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族凝聚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班级凝聚力

    班级凝聚力建设工作总结(国际法学院1106班) 一个班级的凝聚力问题能够充分反映出该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状况,也是班级班委会、团委会的重要考核标准。我班团委深知班级凝聚力之......

    凝聚力口号

    凝聚力口号 凝聚力口号1 1、创造无止境,成就美一天。2、谋发展之道,走共赢之路。3、今日的努力,明天的辉煌。4、齐心创优质,共同享价值。5、同甘共苦,铸就未来。6、开拓进取,励志......

    班组凝聚力

    学习根本的核心理念就是创新,通过班组共同学习,勇于创新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逐步营造出“勤奋、严谨、敬业、奉献、负责、宽容、友爱、公正”的班组文化氛围,把“正德厚生 臻于......

    班级凝聚力

    Xx小学班级凝聚力强 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我校特让各个班级组织一些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活动,如下: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一个主题班会,那在开始之前,我想......

    班级“凝聚力”

    班级“凝聚力” 贾大勇 对于一个想要不断进步的班级来说,班级凝聚力是前进的动力源泉。它影响着集体成员,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一个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的班集体,一定是一个......

    团队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 众所周知,1+1是等于2的。那么,我们的团队呢 我为什么说1+1大于2呢?因为这其中的每个1都是充满团队精神的1,如果一个集体、一个团队,我们中的每一个分子都充满团队精......

    凝聚力培训

    团队凝聚力培训 大家好!我叫王育松,我的姓代表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王字上面一横为天,下面一横为地,中间一横为人,得天时、地利、人和者为王,意思是指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必须顺随时......

    班组凝聚力

    浅谈如何提高班组凝聚力 班组是企业生产管理的最小单元,是质量体系保障的基础元素,合格、优质的产品,离不开班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因此,凝聚力在班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