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爱国思想(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20:0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爱国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爱国思想》。

第一篇: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爱国思想

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其思想博大精深。研究和借鉴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今天我国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富强都有巨大的意义。

一、通过改良手段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剧烈动荡的时代环境是孕育伟大思想的温床。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西方列强从四面八方侵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洪秀全等发动的反清斗争如火如荼;香山地处沿海,交通便利,易受外来思想影响;加之孙中山“生而为贫穷之农家子”、“早知稼穑之艰难”,因而孙中山先生在少年时代就萌发了振兴国家、民族思想。

在孙中山的青年时代,改良主义在中国是盛极一时的思潮,这种改良思潮在当时的中国有一定进步作用,这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孙中山先生。其中孙中山先生受三位改良主义的同乡——何启(当时香港议政局议员)、郑藻如(洋务派著名人物、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官)和郑观应(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著名代表之一)的影响较大。这时他主张效法西方国家,进行改良,提出了“兴农会以倡革逐桑业”、“立会设局以禁绝鸦片”和“兴学会设学校以普及教育”三点意见。并且孙中山先生在香山农村做过一些具体的改良措施。

孙中山先生改良主义思潮发展的高峰是在1894年写了长达8000 1

字的《上李鸿章书》,指出“我国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基本主张,孙中山先生认为,养民重于教育,应先养后教。中国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农业。孙中山先生希望统治者采取自上而下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振兴国家、民族,在当时具有进步作用。

这一时期,孙中山先生民族思想的形成在起步阶段,他的民族思想是比较杂乱、矛盾的、不成熟的。一方面他提出改良主义方式振兴国家、民族,寄希望于汉族大员李鸿章用改良手段“反清复国”。另一方面他主张用革命手段段推翻清政府,1885年,他立下“倾覆清廷,创立民国”决心。在香港求学期间,所谈无不是“革命”;1893年,他提出“驱除达虏,恢复华夏”。这时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思想中没有明确在区别“西方文明”、“西方列强侵略”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民族的振兴要反对西方帝国主义。提出“”反清复国”,是借助汉族“地方大吏”李鸿章走改良道路,还提出民族主义是“从种姓出发,朱明灭元”,有很浓厚的“汉族至上”的大汉族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

二、创立兴中会、同盟会,立志“革命排满”、“振兴中华” 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国内政局突变,甲午战争清军惨境败,孙中山先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意识到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决定创立革命团体,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以振兴中华。1894年11月,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兴中会,旗帜鲜明地提出“振兴中华”的思想。章程中规定:“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抒此时艰,奠我中厦”。章程中没有明确说明要革命排满,是出于避免一些华侨人士的恐慌。但在誓词却明确规定。誓词中规定“红驱除达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总会时,修改了兴中会章程,反清革命的色彩更加显著。兴中会成立标志着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初具雏形。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发动了一系列反清起义,并与保皇派进行了论战,宣传革命思想。

自1896年伦敦蒙难后到1897年期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用大量时间阅读书籍,研究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开始形成三民主义思想意识。孙中山说:“我在欧洲的时候,„„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吸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才创立三民主义。”1903年,在日本东京青青山军事学校,孙中山首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十六字革命宗旨被定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在第二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十六字革命宗旨正式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孙中山先生完整的民族主义思想从此确立。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主要体现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八字中,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反满,就是要推翻清朝政府,并且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建立汉族人当权的统一民族国家。孙中山先生说民族革命不是“灭尽满洲民族”,“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这样孙中山先生摆

脱了他的战友“复仇主义”、“种族主义”倾向。第二层意思:避免日益迫近的“共管”、“瓜分”厄运,争取民族独立。

孙中山先生指出,民族革命的目的不是“排满复汉”,是要与政治革命相结合,要推翻封专制制度,最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这一时期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而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缺陷影响是比较严重的;其次是仍然带有大汉族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没有提出民族平等;

三、反对帝国主义,民族自决,民族平等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一度把民族主义的旗帜收卷起来,如在中华革命党党章和宣言中就没有再提这方面的任务。其主要原因是对当时的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以及受到袁世凯的政治欺骗。他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使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目标已达到,只须致力民生建设,实行民生主义。为发展铁路交通,改善民生,他接受了袁世凯授予的“筹画全国铁路全权”。“二次革命”后,孙中山先生组建中华革命党,宣称“以实行民权、民生二主义为宗旨”,民族主义仍未列其中。直到护国战争开始后,孙中山先生才认识到中国尚未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在《讨袁宣言》中表示“仍抱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此后孙中山先生不断丰富、完善他的民族主义的内容。

十月革命后,受列宁、美国总统威尔逊及苏俄、第三国际、巴黎和会的“民族自决”思想影响,1921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

自决”的主张。孙中山先生的“民族自决”有以下内容:

1、培养民族精神,建立民族国家。他指出中国欲求富强,就必须呼唤民族意识,发扬民族主义精神,建立“完全的民族国家”。

2、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反帝”理由:① 帝国主义侵犯中国权益,阻碍中国发展。② 帝国主义庇护地方军阀,妨碍中国统一。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反帝”的措施有:① 达到中国自由独立于世界的目标。② 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孙中山先生认为民族主义仍然是三民主义之首,国家的独立(民族主义)仍然压倒一切的革命首要任务。

3、对国内各民族,孙中山先生由强调“五族共和”,到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统一。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族关系上强调“五族共和”。到国民党一大后,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他说“民族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则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汉族应牺牲其血统,与其它所有民族“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以建中国为一个完全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

孙中山先生在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变化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在今天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精神,高举民族振兴、祖国统一的两面旗帜,为把祖国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伟大国家而努力奋斗。

一中:杜国松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东方巨人孙中山》:广宇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广东省志·孙中山志》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朱英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章开源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孙中山研究文集》(第一辑、第二辑)中山孙中山研究会编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孙中山全集》李凡著北京出版社出版

第二篇:孙中山先生祖国统一的爱国思想

孙中山先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思想

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说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充分体现了一位真正爱国主义者的伟大情怀。孙中山先生100多年前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和中国的民主统一。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再也不能容忍别人瓜分自己的国家,他们希望统一,成为一个强大的和不可动摇的民族”。孙中山先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一、孙中山先主张和平统一中国

孙中山希望中国和平统一:他曾采用许多方法,如用武力打倒军阀,使中国统一,以暴制暴;后来又北上,希望通过谈判,开国民大会,以达到和平统一。国父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国和平统一的深刻主张,来源于对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分更有合,总趋向是朝向规模更大、层次更高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认知,来源于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和“以和为贵”等良知思想的高度认同。他反复重申:“欲得真正统一尚须大家奋斗。今后奋斗之器,不以枪而以笔”。所以他坚决反对“兄弟阋于墙”,反对“中国人打中国人”。他严正提出:“谋国之道,苟非变出非常,万不得已,不宜轻假兵戎,重为民困”。中山先生一生不遗余力地争取和平统一中国,他病逝前还高呼“和平、奋斗、救中国”。他身体力行并始终呼吁全国各派别和各方面的力量“以和平方法促成统一”,并多次向全国各界民众宣示,自己一定“尽心竭力以敦促和平统一之进行”。孙中山先生指出:我们中国人定要自觉承担起责任,消除纷争,把国家导向独立、民主和统一。中国的统一,断不能指望外国列强;相反,中国内乱、分裂,莫不与列强有关。因为“凡为军阀者,莫不与列强之帝国主义发生关系;而列强亦即利用之,资以大借款,充其军费,使中国内乱,纠纷不已,以攫取利权,各占势力范围”。因此,排除扰乱中国的外国势力,中国的和平统一才有可能。

二、孙中山先生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国家

中国不应当分裂而应当统一,这是孙中山一贯的思想。早在1903年,他就著文抨击帝国主义阴谋“分割”中国领土的妄言。他指出:“支那国土统一已数千年”,“支那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中国人民决不允许“分割此风俗齐

一、性质相同”之民族。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孙中山深切感受到全国人民“热望祖国成为强大统一之中国”的迫切要求,宣布新成立的共和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其对内施政方针是要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内政之统一”,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辛亥革命失败后,针对军阀割据的局势,孙中山更表示要“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孙中山认为,中国之所以必须统一而不能分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国“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二是““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是全国人民现在的心理”,“不只南方革命党有这种思想,就是北方军队、学生和一般有觉悟的人民,都有这种思想”。实现国家统一,“这就是全国人民现在要做的大事”。三是只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能使“中国变成很强盛的文明国家”,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四分五裂,只能使中国积贫积弱,永远处在落后的任人宰割的境地。为维护国家统一,孙中山同帝国主义列强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南北议和期间,帝国主义积极策划由袁世凯作为新的代理人,同时也企图“划中国为二,限制共和政府于江南”,公然向孙中山提出:“假如你们与北方协议,把国家划分为二,每边分别建立一个政府,你们也将得到承认。”孙中山毫不含糊地予以痛斥:“不!那不行!我国人民的情绪是一致的”,“我们推翻清朝,承继清朝的领土,才有今日的共和国。为什么要把向来统一的国家再来分裂呢?”他明确指出:“民国的幸福,以统一为主……我辈敬服汉高祖,推重明太祖,因彼等能统一国内,增进国民的幸福也。”他说,凡是热爱祖国的中国人,“都是希望中国赶快和平统一的”;反之,凡是“提倡分裂中国的人一定是野心家”,是“中国之仇敌”。孙中山指出,实现国家统一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排除扰乱中国的外国势力。他说,如果中国人“自己相争,四分五裂,岂不是自亡其国?近来志士都怕外人瓜分中国,兄弟的见解却是两样。外人断不能瓜分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

三、关心台湾同胞,渴望台湾回归祖国

作为伟大的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非常关心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的命。在孙中山的心目中,台湾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基地,而光复台湾是孙中山追求的“民族主义”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孙中山先生曾三次到台湾,第三次到台湾时间短暂,因为他很想与台湾同胞见面,宣传他的民族主义,唤醒台湾同胞的爱国精神。日本殖民当局害怕他与台湾同胞见面后,国民革命精神会在台湾落地生根,会唤醒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因此不允许长留台湾,所以孙中山在台湾小住一夜后离台赴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掷地有声地向中外记者表达收复台湾的意愿:“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1924年底孙中山 病重住院,他在病榻上仍“念念不忘台湾同胞,关心台湾同胞的革命事业”。孙中山病逝后,台湾同胞踊跃参加悼念活动。台北的追悼会在大雨滂沱中进行,仍有5000多人参加,可见孙中山对台湾同胞的影响和台湾同胞对孙中山的崇敬都是非常深刻的。

四、坚决反对国内外分裂势力分裂西藏,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孙中山先生非常西藏和西藏同胞。清朝在西藏的统治崩溃,一时谣言纷传,人心惶恐,西藏局势顿趋紧张。英印当局则趁机策动西藏分裂分子搞西藏“独立”,近代以来西藏地方安全最艰险的局面,摆在了孙中山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面前。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布宣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武昌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强调了民族平等和团结,明确指出中华民国是包括蒙古、西藏在内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实际上,也提出了解决西藏问题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西藏是中华民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1912年2月18日,孙中山又专门发布公告,号召各民族消融畛域,文称:“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在主政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内,孙中山也施行了一些具体措施。例如,批准成立蒙藏统一政治改良会以及中华民族五族大同会,以化解民族矛盾,维护民族团结。同年3月又公布《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族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国家宪法的形式,规定西藏是中华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表明了孙中山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但是,此时在英国的唆使和支持下,西藏问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西藏地方分裂活动猖獗。孙中山北上,抵京后与袁世凯十多次就蒙藏形势交换了意见。孙中山主张在维护国家统一的情况下,优礼、团结西藏上层人物,主动派人去西藏宣传政府共和主旨,沟通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孙中山强调西藏问题主要为外国所策动,注重外交交涉解决问题。孙中山认识到藏、蒙问题相互关联,一方的变乱会影响另一方问题的解决。孙中山意识到,必须对沙俄的侵略行为抗争到底,否则西藏必仿而效之,直接影响西藏问题的解决。孙中山的这些主张,基本上符合西藏的客观形势,反映了他当时的政治态度。袁世凯主政的北京政府,也大体上赞同孙中山对西藏问题的主张,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争取政治解决西藏争端。至于没有取得积极良好的收效,除了英国的阴谋阻挠外,则很大部分是因为袁世凯个人的政治目的,以致于对内对外都不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上述的政策贯彻到底。

除了陈策解决西藏问题的办法之外,孙中山还身体力行,抓住每一个机会,四处宣传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1912年9月1日,孙中山出席北京蒙藏统一政治改良会欢迎会,发表演说:“凡我蒙、藏同胞,首即当知共和国家异于专制国家之要点。……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非如前清之于蒙、藏部落视之。……惟以蒙、藏同胞目前未知此理,日受外人挑弄,乃发生种种之背谬之行为。吾辈丁此时艰,所当力为劝导,俾了解共和之真理。” 9月7日在张家口各界欢迎会上,孙中山又着重强调了五族共和,“族无分乎汉、满、蒙、回、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有原国会议员、西藏籍党员代表乌勒吉参加,孙中山于1924年2月21日又任命乌勒吉为大本营咨议兼蒙文翻译官,体现了孙中山对西藏问题的重视与关心。可以肯定的是,孙中山积极提倡民族平等团结、民族自决自治,倡导五族共和,这是我国历史上处理西藏问题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时,这有力地团结了广大心向祖国的藏族同胞,缓和了西藏地方的紧张局势,对维护西藏地方稳定和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孙中山在关注西藏政治问题的同时,还高度重视西藏地方的建设,设计了发展西藏的蓝图,也就是实现他一直主张的民生主义。1899年12月22日,孙中山发表《支那现势地图》,在文中他提出在中国中部地区,以上海为起点,修建至江宁,到汉口,至成都的铁路线,“再向西经双流、新津、邛、名山、雅州、荥经、清溪、打箭炉、里塘、巴塘、出西藏”。初步勾勒出在西藏修筑铁路的蓝图,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修铁路,巩固边防,抵御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详细设计了在西藏地方修筑铁路、发展经济、建设西藏的规划。1912年6月,他曾建议修筑三条全国铁路线,其中的南路铁道线“起点于南海,由广东而广西、贵州,走云南、四川间,通入西藏,绕至天山之南。”希望通过修筑铁路,达到巩固西藏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拟有在西藏地区修筑铁路,开发农牧矿产资源,移民垦荒的规划,期望能发展西藏地区的经济。孙中山的上述设想为部分西藏上层人士所了解,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1929年1月,九世**大师驻京办事处正式成立,赞同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并在宣言中呼吁国人不仅要注重珠江、长江、黄河流域的开发,也要重视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开发。这说明,孙中山开发西藏、建设西藏的主张有重大的影响力,已经引起了全国人民包括西藏人士的关注。

五、长期关注外蒙,积极致力于中国和外蒙古的统一

外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自古即是中国领土。自在鸦片战争后的五十余年里,沙 俄通过近十个不平等条约,先后夺取了外蒙古的大片领土,逐渐把外蒙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沙俄在外蒙的侵略扩张活动,开始引起刚刚从事革命生涯的青年孙中山的警惕,他于1891年在《农功》中指出:“俄国移民开垦西北,其志不小,我国与彼属毗连之地,亦亟宜造铁路,守以重兵,仿古人屯田之法。”这说明,孙中山先生对沙俄侵略外蒙的阴谋有了初步认识。1896年6月,腐朽的满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孙中山先生得讯后非常愤慨,他指出,《密约》的签订必造成“将来露(俄)之收蒙古,举新疆,天下亦若视为固然矣。”的恶果。根据外蒙古“地大渝而势不相临制”的特点,孙中山先生主张民主革命胜利后应设都西安,以就近控制外蒙古。在辛亥革命的高潮中,沙俄操纵下的外蒙古分裂活动进一步加剧,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民族政策,积极运用政治、军事手段抵制沙俄侵略扩张,维护新生中华民国的统一。1911年11月,沙俄侵占库伦,扶植外蒙**哲布尊丹巴自称“皇帝”,成立“大蒙古国”。面对严峻的现实,孙中山先生不得不将自己的民族政策晓示国人了,他提出了经过长期酝酿成熟的“五族共和”的民族政策。他认为,汉、满、蒙、回、藏各族都是中华民国主人翁,在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后,应以平等地位共同组织大中华民族。他认为“所谓独立者,对于满清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本着“五族共和”的精神,孙中山先生希望满足外蒙王公喇嘛合理的政治、经济要求,以瓦解“大蒙古国”的阴谋。1912年1月,刚刚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致电外蒙王公喇嘛,揭露“俄人野心勃勃,乘机而发,蒙古情形,尤为艰险”要求他们“祈将区区之意,遍告蒙古同胞,戮力一心,共图大机,务坚忍以底成„„”。1912年11月,沙俄与外蒙擅订《俄蒙协定》和《俄蒙商务专约》,霸占了外蒙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利权。《协定》遭到已经下野的孙中山先生的通电反对,他呼吁“万不可承认”该《协定》,应“当出以最强硬之抗议,使此问题延长时日,则必有良善之结果。”因为“中国方今自顾不暇,一时无力 控制蒙古。惟俟数年后,中国已臻强盛,尔时自能恢复故土。”孙中山先生在积极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沙俄侵略外蒙阴谋的同时,他还高瞻远瞩地主张加强中国军事力量,以军事手段恢复中国在外蒙的主权。他建议国家发行纸币,用替代下来的金银作为抗俄军费,在一年内练兵一百万人,填防满洲和蒙古,然后在两年内再练兵五百万人,对沙俄决战,以“逐俄出满蒙之野,而复我黑龙江沿海洲之侵地。”他坚信只要中国政府和人民奋起抗俄,坚持五年军事斗争,必能最终战胜侵略者。孙中山先生对俄外交、军事部署,是针对当时中俄两国实际情况采取的科学决策,也是符合当时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数年后的事实证明,部署是正确的。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已无暇东顾的沙俄不得不在1913年11月的《中俄声明》中虚伪地承认“中国在外蒙古的宗主权”,并在1915年6月的《中俄蒙协约》和1915年11月的《呼伦贝尔条约》中勉强同意取消外蒙和呼伦贝尔的“独立”。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打乱了沙俄侵略外蒙的步伐,外蒙成为残余白匪与苏俄红军的角逐场,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局势,中国的北部边疆亟待巩固。孙中山先生制定了发展外蒙经济,同化蒙汉各民族的长远规划。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一书中,提出了以筑路移民为中心的外蒙经济发展计划,要求在外蒙修建总长度为1300余公里的三条铁路,作为外蒙经济近代化的基础;他还计划实行全国大裁军,用裁减的兵员从事外蒙基本建设,化兵害为民利;主张从东南人烟密集地区向外蒙移民,发展农牧业,从经济上保证边疆的长治久安。

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和外蒙人民革命的胜利,促使孙中山先生推动中国与蒙古采取联邦制的统一。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主张蒙古联合中国本部,成立中华联邦共和国。这个主张为孙中山先生所接受,成为其对蒙政策的核心和支柱,在此后的时期内,他始终为实现这一政策而努力。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筹备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先生会晤了蒙古人民 革命党代表丹增,双方磋商了外蒙与内地、蒙古人民革命党与中国国民党的联合问题。在会晤中,孙中山先生同意在外蒙实行自治,作为中蒙联邦制的基础。他还在宴请外蒙代表的宴会上发表演说,他认为蒙汉两民族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共同繁荣,外蒙与中国的分裂,是外国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者欺压少数民族造成的,现在中国革命政府提倡各民族平等,中蒙联邦制的统一,一定能够实现。不仅如此,孙中山先生还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他亲自指定外蒙代表恩克巴图、白云梯二人分别担任国民党一大中央执委和中央候补执委,并决定在外蒙设立国民党省党部,开始实施中蒙联邦制统一的宏伟计划。1924年2月,孙中山先生亲自给库伦国民党本部写信,介绍白云梯赴蒙开展党务,白云梯不负孙中山先生厚望,于1925年3月筹组成立了蒙古国民党,蒙古人民革命党派代表出席了该党成立大会,大会议决蒙古国民党应本着三民主义宗旨,联合中国国民党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蒙古国民党是内地、内外蒙古各种革命力量组成的统一战线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先生对蒙政策已经发展到顶点,是中蒙联邦制统一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又取得的重大收获,病重中的孙中山先生对它寄予厚望,派代表出席成立大会表示祝贺。不久以后,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随着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与蒙古采取联邦制统一的计划,也就被束之高阁了。

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维护祖国统一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 上,孙中山先生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让我们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第三篇:《纪念孙中山先生》

读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有感 姓名:李泽田 学号:2015110055 摘要:孙中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先驱,是时代的巨人。

关键词:孙中山辛亥革命民主革命毛泽东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可谓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先驱,早在1905年孙老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又把这个纲领诠释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即三全主义。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这个纲领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中,至关重要。毛泽东所带领的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核心所建立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都是孙中山先生的支持者,伴随者。这也是毛泽东极其敬仰孙中山先生的原因,他推动了中国走向民主革命的大潮。

1925 年,在孙中山先生去世不久,毛泽东就在《〈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中写道:“我们的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应乎中国被外力、军阀、买办、地主阶级重重压迫的客观环境,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我们的伟大领袖虽死,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毛泽东文集》第1 卷,第15 页),这足以看出毛泽东对孙中山的尊敬。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让我印象深刻“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摘自《纪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通过孙中山,学会了很多优秀的品质,谦逊、内敛。我觉得,作为一个政治家,谦逊是很重要的一个品质,在许多优秀的人物中,他们都有这个美好的品质。谦逊即谦虚和逊,在对待别人的意见时谦虚聆听,这样不会让一些忠言错过,而犯下大错,无论自己的地位有多高,都要保持谦逊,为人处世而是如此。谦逊的人,对待别人善于倾听,而不是没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打断对方。谦逊的人往往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会帮助自己树立可靠的形象。

毛泽东那么尊敬孙中山,是有原因的。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因为我们喜欢那个人身上的某些特质,我们所不具备的但是很想拥有的特质。我想,在孙中山的身上,毛泽东看出了一股强烈的爱国救国之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义。”(《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00 页)孙中山心中有国,面对中国的独特的国情提出了独特的纲领,这个纲领后来就是新中国的最低纲领,可见孙中山对中国理解之深刻,爱国之心之强烈。

还有一点关于孙中山的最伟大的贡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一次具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国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华民族振兴中华提供了武装推翻君主专制的革命实践,并且开创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新起点。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摒弃了封建的陋习,许多男人开始减掉他们的长头发,女人再也不用裹小脚,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辛亥革命也绝非偶然,他是长时间的累积,是国内与国外的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间产物。今年是辛亥革命105周年,在1911年,在中国的土地上,民主革命的嫩芽破土而出,逐渐成长,到如今新中国的繁荣。想想一路的艰辛,有国共两党一致抗日的光辉岁月,有内战时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的艰辛,有改革开放的春风,有两弹一星的辉煌,还有很多很多巨大的进步,都要归功于这一次伟大的革命。

同时,也不是说孙中山是完全完美的,他也有他的性格上的缺陷,但总的来说,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创人,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捍卫者。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是世界的巨人。在二十世纪,他的影响力无人可以替代。

第四篇: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纪念孙中山先生》是1956年毛泽东同志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写的。在这一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华大地上破天荒第一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后,又开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于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篇文章第一方面是写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一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举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人民推翻帝制,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毛泽东赞扬孙中山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先生虽然有缺点,但是这些缺点不能掩盖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评价孙中山,要把他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去说明,不能苛求。

第二方面,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以使中国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对外方面,已经独立的中国人民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即反对帝国主义,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的独立。

毛泽东对孙中山的高度评价,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如此,而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毛泽东第一个充分地、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这份政治思想遗产的宝贵价值。由于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背叛了三大政策,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实行血腥屠杀,一部分共产党员存有“不喜欢孙中山”的思想和情绪,但毛泽东没有被党内的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和情绪所左右。毛泽东提出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是要学习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需要用辨证的目光看问题,孙中山先生是国民党的创始人,国民党在历史上犯下了很多错误,然而我们要明白那并不是孙中山先生的过错。即使是伟人也犯错误,孙中山先生也一样有过。我们需要学习与继承的是他的革命精神,这也是毛泽东对我们的期待。毛泽东之所以也是一位伟人,是他有独到的思想,能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借鉴前人的教训,以后的路才能走得更好。

第五篇:敬爱的孙中山先生

敬爱的孙中山先生

您好!很荣幸有机会以书信的方式与您交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这响当当的十六个字让我想起了您,想起了您当年发动的辛亥革命,想起了您在日本创立的中国同盟会,想起了您带领着人民推翻清朝,想起了你一系列为人民的自由、民主、和平的努力斗争,一切一切都刻在了我的心中,尽管您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还是有什么困难,但您还是坚持学习,您坚持学习就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

从高中学习的历史书到现在正在学习的的近代史纲要我仿佛都能看到你的身影,您似乎就在我们的身边,每次读到属于您的历史时,我总有不一样的感慨。您的一生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富强而奋斗,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05年,你提出了“三民主义”,后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最后导致了清朝专制的覆灭。是你,是辛亥革命,让中国结束了这五千年的专制社会。1912年元旦,你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然而很不幸,中华民国的自由民主却被袁世凯这个窃国大贼给践踏了,对此您却不服,1913年您发动了二次革命,为了是讨饭袁世凯,还中国一个民主共和。1914年你回到了日本,组织成立了中华国民党。1917年你被推举为大元帅。1924年您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就在这里奠定国共合作的基础。

您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虽然后来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但您依旧不抛弃,不放弃。先后发动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虽然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您那种坚定不移,不愿放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所赞扬的。

在我的脑海里,您还是一位朴实无华的好总统。个人生活十分平民化。有“平民总统”和“布衣总统”的美誉。您不吸烟、不饮酒、也不喝茶。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您住的房间不大,房里只有四张椅子,两个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而且客厅还兼做饭厅。您曾今将“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作为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座右铭。这一切一切都体现了朴实无华,为人民服务的您。

五月令人向往,值得赞美。上世纪1919年5月,中国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

95个春秋过去了,网上总有文章讨论现在年轻人和以前的年轻人,说以前的年轻人如何上进,现在的年轻人如何差劲,甚至啃老,要靠上代人养活,是“跨掉的一代”。其实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我想说的是我们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都知道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也许现在的时代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的提高,所以才出现了官二代和富二代等一些新词语,这些年轻人只是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他们不能代表中国现阶段的所有青年人,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不应该就因为官二代的出现,就说明当代年轻人就是差劲的,我也是年轻人群体中的一员,在我眼里,我们当代年轻人是有担当精神,懂得创新的群体,我们知道我们将是建设祖国未来的栋梁,请孙中山先生放心,我们一定会为祖国的繁荣而读书,为祖国的富强作出贡献。

孙中山先生我还想告诉你的是我最近正在读一本叫《红岩》的书籍,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壮烈事迹,我想正是由于一大批像你一样,不惜为国家献身的革命英雄的出现,才有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有如今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孙中山先生,是您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新篇章,是您坚持不懈地努力宣扬着革命理论,让大中国民众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您功载千秋,万古流芳。我也会牢记使命,努力学习,也要做个像您一样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此致,敬礼!

下载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爱国思想(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爱国思想(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活动 “读文献·勤思考” 题 目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3年 11月3日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人固......

    浅析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

    浅析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 民革三水支部夏克传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不久即着手规划起草的。按照革命党人的理想,民国政权建立后,应该很快统一全国。开始......

    纪念孙中山先生发言稿

    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的诞辰日。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卓越......

    爱国 爱党 振兴中华

    爱国 爱党振兴中华敬爱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国 爱党振兴中华》 几天前,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一次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

    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七则

    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七则 一、创建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中国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是孙中山先生于1903年8月在东京创立的青山军事学校。1900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团体——兴中......

    读《纪念孙中山先生》有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读《纪念孙中山先生》有感 1956年11月12日,适逢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为了......

    23 孙中山先生与对联

    孙中山先生与对联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对联造诣很深,每副对联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1918年他在广东梅县松江镇访问华侨时,为下榻的爱春楼撰两联:“......

    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

    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 内容摘要: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 在经济上也颇有建树。他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