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

时间:2019-05-13 22:2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一篇: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

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

内容摘要: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在经济上也颇有建树。他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对于进一步了解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把握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轨迹,搞好今天的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孙中山先生对外开放的思想是随着他的革命斗争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打开门户、引进外资、引进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这是孙中山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中山先生的对外开放思想作为三民主义体系中的一部分,与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想一脉相承,实质就是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他利用外资、外才大力发展实业,加速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宏伟抱负虽然未能实现,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对我们在新世纪继续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国家大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孙中山 对外开放 形成 发展

对外开放设想是孙中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孙中山资本制度的配套工程。孙中山认为要振兴实业,富强国家,在当时情况下,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的方针,他说:“我们就要用此开放主义。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1]为了有效地克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这三大障碍,孙中山主张借鉴美、日等国对外开放成功经验,“一变向来闭关自守主义”,“使整个国家毫无保留地对外开放”。

一、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较早脱离蒙昧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国家,大唐的开元盛世令全世界仰望。中华民族深知并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不断地吸收外来文明,为我所用,发展自己,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自清朝乾隆年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后,与迅速资本主义化的西方国家相比,逐渐落伍了。19世纪40年代,英国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2]自从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3]孙中山是向西方开放主义者,是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

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受西学的启迪。孙中山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十三岁随母往夏威夷,“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4]从此,他就读于檀香山、香港等地的西式学堂,接受系统的西方教育,他“看见了欧美近一百年的文化,雄飞突进,一日千里,种种文明都是比中国进步得多”[5]。从而体验到中国要想强大,必须学习西方。

二是基于对世界潮流的正确审视。人类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6]。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为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本家奔走于世界各地,致使“百货畅流,商贾云集”。而泰西各国为了保护出外经商之民,“必设兵船、领事为之保卫”[7]。开放主义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孙中山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经济发展趋势,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立地世界经济体系之外,他说:“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8]因此,“吾人正宜迎此潮流,行开放门户政策,以振兴工商业”[9]。

三是源于对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危害的认识。孙中山认为,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是违背世界历史潮流的。他说:“昔日之闭关主义,实于时势不合。”并猛烈地批判了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他说:清朝的闭关政策,使中国人民“困于黑暗之中”,“天赋智能,艰于发展”[10]。这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孙中山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入手,论述了中国在清朝以前并不存在排外思想:“试取西安府景教碑读之,则知当七世纪外人已传教至支那,且欢迎教以入支那者为汉明帝,而国民亦热心信仰,迄于今世犹极庄严,为支那三大教之一。至于外国商人,亦得旅行于内地,自汉晋以来,史不绝书。” “唐朝最盛时代,外国人遣派数万留学生到中国求学。”“我中国人亦不反对。” “降至明季,其相徐光启舍身以奉天主教,其挚友耶教徒利马窦亦至北京,受国人之崇敬,则支那人此时绝无排外思想。”“至满洲兴盛而政策渐变,禁全国与外人通,放逐传教士于境外,戮民人以私奉外教者,著之为厉禁,士人迁徙于他国者,处以死刑。”因此,“中国的闭关自守政策,乃是满洲人自私自利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意志”[11]。孙中山在这里把能否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视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发达的标志之一,是很有见地的。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兴利除弊的事情很多,但主要的是发展实业,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要想实业发达,非用“门户开放政策不可”[12]。他指出闭关政策之弊:“中国亦素自尊大,目无他国,习惯自然,遂成孤立之性”,“犹孤人之于荒岛”;这种“荒岛之孤人,以一人之力而发展其荒岛,使之田园尽辟,道路悉修,港湾深浚,市场繁盛,楼宇林立,公园宏伟,居室丽都,生活优逸,如此,虽延长其寿命至万年,彼必无由成此等之事业”。孙中山还以修铁路为例说明,“若不恃开放主义,则吾国人必无此财力,虽有政策,亦徒托之空言”。因此,他得出结论:中国欲求经济发展,“不得不持开放主义”[13]。

四是受近代改革派开放思想的影响。早在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外情况,主持编辑了《四洲志》和《华事夷言》,并且购买了外国船舰,要求道光帝与各国进行正常贸易。魏源在此基础上编著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仿制西方的军事武器,学习西方的练兵方法,创办军事工业和其他厂矿企业,大胆建议清政府在虎门拨出一块地方让外国人投资办厂,让中国有识之士进厂学习。几乎和魏源同时代的徐继畲编纂了《瀛环志略》,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沿革、经济文化及风土人情。此后,洋务派官员也主张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提出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派遣留学、翻译西书等,洋务派的理论家、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从世界的角度去分析中国的前途,从中外对比中论证实施开放政策的作用。留美第一人容闳就多次呼吁中国要对外实施开放政策,并具体提出了中外合资开发长江和修建铁路的建议,先后带领詹天佑等一百多名幼童赴美留学。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人也都大声疾呼中国必须开放。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梁启

超等一批维新派思想家以进化论为武器,主张在君主立宪制的前提下实行对外开放。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使近代对外开放思想具有了新的内容,更加完整、系统并趋于成熟。

二、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核心:引进外资与人才 孙中山认为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实业、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对外开放要想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时不可能的。孙中山在民国初年,阐述对外开放与主权问题时,存在两个倾向,他一方面强调对外开放要坚持主权完整为前提;另一方面,他又对帝国主义保佑某种幻想,甚至妥协思想。他自信的认为:“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承认。”[14]为了获得列强承认,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还软弱的承认各种不平等条约,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换得帝国主义各国的对他的政策支持。在曲折中前进的孙中山,终于看清了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在1924年以后,他坚决地提出反对不平等条约。打倒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一改过去的软弱,认为要使得全面开放成功,首先必须废除不平等条约。“打破外国的经济压迫,解除条约上的束缚,做到了这个地步,中国的国际地位才可以通各国平等。”[15]孙中山认为打突破外国经济压迫,解除条约上的不平等的束缚,这是实行改革开放制度的第一步。

其次,孙中山认为对外开放的具体管理制度也是决定开放成败的重要环节。他认为,为发展本国经济,可以引进外资,但不能因为引进外资而丧失主权。因为主权一丧失,那么即使经济上有某些发展,也是得不偿失,得而复失。所以,要引进外资,就必须注意主权的完整与否。任何外债,都是有一定害处的,但是由于经济上的需要,又不得不引进外资,这样就两害相权,应该选择害少利多的方法实行。孙中山尖锐地批评清政府及北洋军阀政府借债丧权弊端时,就强烈地突出了主权一条。用国家主权与外国交易,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振兴实业,相反必会陷入帝国主义设置的种种罗网之中。孙中山认为清政府借债失败至惨,是因为丧失主权。他举例说,埃及之所以由于借外债而亡国,就是因为丧失了主权。而美国独立之初,也借外债,但因为没有失掉主权,所以国家逐渐兴盛起来。正是基于主权完整考虑,孙中山主张引进外资要在中央政府统一组织之下进行,坚决反对地方与民间完全自由地借款。首先,如果各省自由借款,可能会引起外人无穷的干涉。再者,地方自由借款,中央丧失了统一的能力,财政会更加紊乱。他认为,如果以私人公司的名义来代替国家进行借款,就能保证主权的完整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另外,孙中山认为中国要引进外资,必须注意所引进外资的性质。所谓外资的性质,就是外资是属于商业性质借款抑或是政治性质的借款。商业借款就是由外国投资者(私人或者公司财团),与中国实业公司直接交涉而不带任何政治条件,纯粹从经济利益出发而产生的借款。这种借款,既脱离政治纠纷,又不牵扯外交问题,对主权威胁较小。孙中山强调引进外资的性质,目的就在于摆脱帝国主义的政治勒索与控制。所以,商业借款无疑成为首选。

孙中山认为引进外资可以采取如下三种形式:

(一)利用外国资金,借款之后,自己进行建设。“如京汉、京奉、粤汉、川汉等路之办法,与外人订立借款合同”;

(二)中外合资经营。“招股章程,按照华洋合办公司办理”;

(三)外资经营建设。把企业“批给外人修筑,凡有资本家皆准包修一路,届四十年期满,由我收回。”[15] 孙中山认为上述三种办法,以第三种为最好。他指出,这种方法,虽然在中

国引进外资中属创见,但在外国使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而且往往取得成功。他认为“中国如能利用此项办法,其成功自必伟大。”[16]孙中山明确地把招聘外商承办企业与丧失主权区别开。他批评有些人把两种混淆起来的错误的见解。“吾人须摒除一种错误之见解,勿以为外人一旦羼入此种事业,则必破坏国家之主权,妨害吾人之自由,盖实际上并不如是也。此同一之办法,曾在各处施行,因皆不曾妨害国家之主权。”[17] 孙中山分析前两种办法为什么不适合中国,孙中山以前清政府借款自办铁路失败为例子,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借款自办害处,在受种种亏损,如当前借款交付时之回扣,包购材料,亦有回扣而借此款,每年出五厘息。此则如铁路亏耗,则全由租任,至期满,其借款金额,尚须还清„„铁路修筑事宜,委之于工程师,工程师之聘完,大率五年期限,或八年期限不等,彼等于职务期中,日作其应为之事,而不负完全责任。则欲工事之精良,消费之节省,善不可能之事也。”因此,这两种方式不能采用。孙中山是根据清政府所办的洋务企业的失败而得出上述结论的。因此还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不过在中国还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任何真正的对外开放政策都是不成立的,因此也谈不上那种引进方式适合于国情。至于今天,引进方式发展到多种形式。当然包括上面提到的三种形式,孙中山所阐发的引进方式还是有可鉴之处。

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人才引进。他认为振兴实业“为兴国之要图,为救亡之急务”,而振兴实业最关键的要素——各种人才,特别是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在我国是极为缺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打破以往的陈规陋习,引进外国技术人才。他提出了颇有现实启发意义的思想,那就是招聘外国专家要有两个任务:一是“经营监督之责”,二是他们有义务培养中国的技术人员,即所谓的“佐役”。他认为只有引进人才,一边建设,一边培养本国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以后才可以不必雇佣外国人才。这种先经济后教育,以经济补教育,以外才补己短的设想,在当时是一种十分大胆而富有气魄的思想。

人才是第一重要的,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加剧,其竞争十分激烈,人才的竞争更加重要。孙中山早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就把人才问题列为治国大本之首:“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18]他推崇“泰西诸国„„以士类而贯四民”,尊重知识分子,痛恨清政府推行愚民政策,提倡“无民非士”,“无士非民”,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人才问题上孙中山持鲜明的开放立场,他要求要举国一致,“欢迎列国之雄厚资本,博大规模,宿学人才,精练技术,为我筹划,为我组织,为我经营,为我训练,则十年之内,我国之大事业,必能林立于国中;我实业人才,亦可同时并起。十年之后,外资可陆续偿还,人才可陆续成就,则我可独立经营矣。”[19]孙中山主张在一定的范围和领域里可以引进西方人才。1913年1月29日,他致大总统袁世凯关于合资创办中法银行的电报中提出:“银行在中国注册,悉遵中国法律;董事局全为华人,法国人居顾问;总办十年内用法国人,十年后可用华人;督理由中、法各举2人,总办执行,悉惟督理之命是听。当督理决事可否各半、相持不下时,总办有表决权。此外,华股略占优势地位。”这反映了孙中山关心国家经济利益,把利用西人经营管理之长,又不失主权,考虑得很周详。利用西方人才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步伐,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孙中山说:“我们就要用此开放主义。凡是我们中国

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物质上文明,外国费二三百年功夫,始有今日成果。我们采来就用,诸君看看,便宜不便宜?” [20]在引进人才问题上,孙中山是很注意大的方面的:第一,引进西方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其经营管理的专长,帮助训练我国人才,而不是招来发号施令的主子;第二,引进人才的去留要中国做主,“至资本还清之日,则管理之权,收回归我,以后对于此项资本家或分别留任,或即行辞去,其权皆自我操之。”[21]坚持了这两个方面,才能既发挥引进人才的技术优势,又防止了他们的技术垄断,还帮助我国培养了自己的人才,以便将来走自立自强的道路

三、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及其价值评估

邓颖超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上说:“孙中山虽然没有能看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并进行他所渴望进行的建设事业,但是他在国家建设问题上也提出过重要意见,他认为,要建设好中国,必须认真学习外国的好东西实行“开放主义”,而不能实行“闭关主义”。同时,他强调学习外国要“适合中国国情”,反对“事事都是效仿外国”。孙中山这种态度体现着一种全面的观点和对国家民族负责的精神。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也应这样,既要勇敢地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又要从本国的需要和条件出发,有分析地去学,用以促进自己的创造和发展。从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后发国家要想迎头赶上先进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近来有人总结出“谁封闭,谁落后”的一般规律,这是正确的。孙中山先生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对外开放以及利用发达国家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等发展自己的设想,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国际眼光的政治家。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应该对孙中山先生的超出常人的战略思想给予较高的评价。”

但是,在评价孙中山先生的对外开放的思想时,也不能回避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孙中山先生生活在中国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孙中山对外开放细想本身存在不足,他的主张也无法实现。从客观上说,孙中山卸任后,袁世凯等军阀把持了政权,这个政权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合的衍生物,尽管袁世凯也把“开放主义”作为八大政纲之一,但那只是骗骗人、装装门面的,他们根本上是维护其自身利益的,不仅不能维护主权,反而去损害主权,搞卖国主义的开放,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孙中山把对外开放的重任放在袁世凯身上,结果必然失望。在这样的政治条件下,孙中山利用个人的力量,引进、借贷等来实现民生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孙中山还希望通过对外开放、依靠“国际互助”,让帝国主义国家来帮助中国发展实业,这也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事实上,无论引进外资、借债还是引进人才,都没有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他曾派自己的顾问去美国洽谈贷款事宜,用于修筑铁路,但遭到威尔逊总统的断然拒绝。从主观上说,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模糊的。例如,他认为西方国家的侵略不是为了掠夺,而是为了“商业之经营”,中国的开放可以消除帝国主义存在的一切矛盾等。因此,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民国成立时,都不能独立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更不能把这个任务放在首位。不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主权独立的政权,都不可能完成对外开放、发展资本主义和振兴中国的重任。就其经济建设计划本身来说,即使具备了良好的内外调节,但由于其规模过大,操之过急,也无法在短时间内顺利地实现。因此,孙中山的对外开放主张,尽管非常美妙和完整,但在旧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

实现的。

第二、孙中山先生的对外开放思想是根据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来的,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指出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起了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开放,已经有了全新的政治经济基础,孙中山当年提出的一些具体设想显然已不符合当今的国情。因此,我们今天的对外完全必要教条主义式地照搬孙中山先生当年提出的一些具体设想。

第三、我们一方面要肯定“谁封闭,谁落后”的一般规律。但是,从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开放的效果来看,对外开放本身也是一把双面刃,开放得当,有可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如果开放不当,或者过分开放,也可能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上个世纪的南美洲、拉丁美洲、苏联、东欧许多国家没有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自我保护的关系,全盘开放的结果是,外资喧宾夺主,全面控制开放国的经济,甚至将开放国的经济洗劫一空,给开放国造成严重的经济、金融乃至于政治危机,使这些国家的经济长期处于**和崩溃的状态。这些惨痛的经验教训告诉,对外开放必须掌握好度,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自我保护的关系,那些领域可以开放,那些领域不能开放,必须有周密的谨慎的思考。

对于这个问题,孙中山也有很清醒的认识,他说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并不是没有风险的,他说:“用外资非完全无害也。两害相权,当取其轻。”在开放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避去其害”。特别是提防开放不当,结果让外资喧宾夺主,使自己“坐困于次殖民地的地位”。

我国自1978年开始的大规模改革开放,其深度和广度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30年的对外开放,在肯定巨大的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理性地反思失误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1] 《孙中山集全集》第三卷,第533页,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下同)[2]《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第4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2版。[3]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58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版 [4]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47页 [5]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317页 [6]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88页 [7]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4页,[8]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08页 [9]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498页 [10]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9页

[11]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49页 [12] 《孙中山集全集》第二卷,第532页 [13] 《孙中山集全集》第二卷,第501页 [14] 《孙中山集全集》第二卷,第11页

[15] 《孙中山选集》下卷,第846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 [16] 《孙中山集全集》第二卷,第490页 [17] 《孙中山集全集》第二卷,第490页 [18] 《孙中山选集》第一卷,第8页 [19] 《孙中选全集》,第19页 [20]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533页 [21]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589页

第二篇:学习孙中山农业机械化思想

学习孙中山农业机械化思想

中国管理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张蓝水

众所周知,孙中山(1866?1925年)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但孙中山也是中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积极倡导者,他有着非常丰富的农业机械化思想,只是社会上对此介绍甚少。学习和领会孙中山关于农业机械化的一些精辟而深刻的论述,对当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本文在浩如烟海的孙中山著作中,仅就3篇文章涉及农业机械化的论述作一简单介绍,与同仁和朋友共勉。

1894年当时具有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孙中山,向清廷李鸿章上书,提出了他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4项改革纲领。在属于其早期著作的这篇《上李鸿章书》的“地能尽其利”部分,孙中山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农业机械化理论。这段精彩的文字,可以单列成篇。真可以说是这位伟人的?篇非常精辟的《农业机械化论》。“所谓地能尽其利者,在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也。”“农官既设,农学既兴,则非有巧机无以节其劳,非有灵器无以速其事,此农器宜讲求也。自古深耕易耨,皆借牛马之劳,乃近世制器日精,多以器代牛马之用,以其费力少而成功多也。如犁田,则一器能作数百牛马之工;起水,则一器能灌千顷之稻;收获,则一器能当数百人之刈。他如凿井浚河,非机无以济其事;垦荒伐木,有器易以收其功。机器之于农,其用亦大矣哉。故泰西创器之家,日竭灵思,孜孜不已,则异日农器之精,当又有过于此时者矣。我中国宜购其器而仿制之。故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此三者,我国所当仿效以收其地利也。”

这篇文字,分三层递进。第一层,是解题。提出“地能尽其利”的3个内容:要有农政管理、农业知识、农业机器。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系统。21 世纪的今天,人们往往说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管理现代化、农业科技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3个方面。实际上,并未超出1lo年前孙中山提出的范围。可以说,在那时,孙中山就提出了完整的农业现代化思想。

第二层,是核心。从“农官既设”到“我中国宜购其器而仿制之”,又分3个层次。首先,孙中山用斩钉截铁的语言提出了农器的重要性。其中的“非有巧机无以节其劳,非有灵器无以速其事”,用十分精辟的哲理诗一样的语言,指明了农业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一个世纪以来,论及农业机械化作用、地位的文章与言论,恐怕也没有出现可以与之相比的文字。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农业机械化工作者的座右铭。其次,孙中山从历史角度,对耕地、灌溉、收获、凿井浚河、垦荒伐木等几个方面,具体地分析了农机“以一当百”的显著功效和“非机无以济其事”、“有器易以收其功”的独特功能。现在我们经常说,人工可以做的农业作业,用农机可以替代劳动力,达到省工、省力;而有些农业作业是人工无法承担的,只有用农机才能实施。这些说法都不及110年前孙中山的论述更严谨。可以说,孙中山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理论的奠基者。110年以来,在理论方面,我们没有多少新进展。最后,孙中山概括地说“机器之于农,其用亦大矣哉”、“我中国宜购其器而仿制之”。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就是:机器对于农业的作用太大了,我国应该借鉴国外技术成果,发展自己的农机工业。

第三层,是结论。从“故农政有官”到“以收其地利也”。孙中山在指出三者皆备产生的社会效果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我国应当学习世界的先进经验,建农政、立农务,实行农业机械化,最终使“地能尽其利”,充分发挥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势。孙中山在谈“物能尽其用”时,向那位中堂大人还说了这样一句话:“谋富国者,可不讲求机器之用欤?”意思是,若为国家谋富强,难道能不讲求机器的作用和使用吗?把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机器,提到富国的国策高度。

这篇上书于1894年初定稿,6月赴天津向李鸿章投书,李对此未加理睬。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这篇-卜书成为研究近代 农业机械化思想的宝贵历史文献。在以后的许多著作和演讲中,孙中山进一步阐发了他的农业机械化思想。《建国方略》是一部宏篇巨挚,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规划的20世纪振兴中华的宏伟蓝图。在这部文献中,孙中山展现了他的“国家经济之大政策”,提出了“于斯际中国正需机器,以营其巨大之农业”的农业机械化方略。人们也许不会想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还提出了“农用车”的概念。这恐怕是我们农机行业见到“农用车”一词最早的出处。

《建国方略》(1917?1919年)是孙中山寓居上海期间所作。该书由3大部分组成,即:《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建国方略之?二 物质建设》即《实业计划》。在这部分的“篇首”中,孙中山提出:“固于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并举,既废手工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于斯际中国正需机器,以营其巨大之农业,以出其丰富之矿产,以建其无数之工厂,以扩张公共运输,以发展其公用事业。”按照孙中山的思想,在中国各经济领域,包括农业、采矿、工厂、运输,以及一切公共事业“废手工采机器”,乃是20世纪初必须进行的?场革命。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孙中山把农业要用机器放到各经济领域的首位,提出:“于斯际中国正需机器,以营其巨大之农业”。孙中山把农业机械化列入“建国方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的“第五计划”提出:“无论如何,必须用机器以辅助中国巨大之人工,以发达中国无暇之富源也。”第五计划包括:粮食工业、衣服工业、居室工业、行动工业、印刷工业等5个部分。在“粮食工业”中,孙中山分别论述了食物的生产、贮:藏及运输、制造及保存、分配及输出。在“食物之生产”中,孙中山提出:“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改良,则此同面积之土地,可使其出产更多”。孙中山提出,即使中国有“巨大之人工”,为了使中国富裕,“无沦如何必须用机器以辅助”之。对农业来说,即使不增加土地面积,只要使用现代机器和采用科学的农艺,就可以提高总产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提高土地生产率。可以说,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轫之初,当时的倡导者们,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重大作用。这使我们感受到,在欧美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思想起点很高。在“第五计划”的“行动工业”中,孙中山提出:“自动车为近时所发明,乃急速行动所必要。”“所造之车当合于各种用途,为农用车、工用车、商用车、旅行用车、运输用车等。此一切车以大规模制造,实可较今更廉,欲用者皆可得之。”“除供给廉价车之外,尚须供给廉价燃料,否则人民不能用之。故于发展自动车之后,即须开发中国所有之煤、油矿”。一般很难想到,孙巾山给我们提出丁“农用车”概念。百年来的发展史给人以启示,人是骑在轮子上走向现代化的。孙中山所说的“行动工业”是指人的出行和物的运送。步行和肩挑是最原始的用最简单工具的行动,与现代化不相干。为了“行动”现代化,人类发明了自动车,此乃“急速行动所必要”。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提出要造“合于各种用途”的车,首先提出的就是“农用车”。那是1917?1919间,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就提出了“农用车”的概念。60年后的1977?1979年,我们在摸索中才找到了为农村、农民、农业使用的“农用车”的概念。这是我们对历史一知半解的无奈。孙中山还提出了“自动车”产业的基本方针:要造各种类车,要大规模制造,要用者买得起,要人民用得起,要开发中国油矿等。

当前“农用车”市场上,买车费用高,用油价格高,真正出现了一些农民买不起、用不起的局面。“农用车”产业又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令一些人忧心忡忡。重温近90年前的这段历史,特别是孙中山关于中国现代化蓝图的《建国方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当前的农业机械化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孙中山丰富的农业机械化思想,贯穿在他的众多著作,包括他的演讲中。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所作的民生主义第三讲《吃饭问题》的演讲,宣示了他对农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基本观点。孙中山提出,“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接着,他说“我们对于农业生产,除了上说之农民解放问题以外,还有七个增加生产的方法要研究。第一是机器问题,第二是肥料问题,第三是换种问题,第四是除害问题,第五是制造问题,第六是运送问题,第七是防灾问题。”这7个方法,用现在常用的说法,就是农机、肥料、种子、植保、农产品加工、运输、水利排灌等。在每一个方法的讲解中,孙中山还有针对性地谈到机器的作用。

农业生产是农民操作农具,以加工劳动对象的工作过程。其中耕地、农具是可多次使用的固定资产,农具是劳动手段。其他的物质技术要素如种子、肥料、淡水、农药等是一次性消耗的生产资料。整地、播种、施肥、泵水、喷药、收割等,每个农业环节都是人操作农机具的劳动行为。在耕地确定的前提下,要增加农业生产,必须保证良种、肥料、淡水、农药、农机等这5个物质技术要素的完备和合理投入。

近代、现代、当代,我们看到过很多述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内涵的文献、文章和演讲,很少有如孙中山如此全面地提到农业生产的那5个物质技术条件,特别是把农业机器问题提到第一位。孙中山说:“第一个方法就是机器问题。中国几千年来耕田都是用人工,没有用过机器。如果用机器来耕田,生产上至少可以多加一倍,费用可减轻十倍或百倍。向来用人工生产,可以养四万万人,若是用机器生产,便可养八万万人。”讲到肥料问题时,孙中山谈到化肥,即“用化学方法来制造肥料。”并提到“利用机器,更用电力制造肥料”。他讲的换种问题,是交换种子,防止退化,实际是良种问题。他讲除害问题,谈到“一是植物的害,一是动物的害”,即我们常说的病虫害和植物保护问题。他讲的制造问题,是农产品收获后的制作、贮存,即现在人们说的农产品加工问题。他讲的运送问题,是用轮船、火车、自动车(即现在的汽车)代替肩挑,运输农产品。他讲的防灾问题,谈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至于水旱两灾的治标方法,都是要用机器来抽水,和建筑高堤与浚深河道。”这里实际上讲到了兴修水利和排灌问题。

这7个方法,除了运输与加工属于产后处理之外,其余5项均属产中的物质技术因素。孙中山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对这5个增产方法作了不同侧重面的分析。80多年前,作为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孙中山对当时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有如此高明而深刻的分析,特别是如此全面地提出体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5个物质技术因素,令人敬佩。更令人鼓舞的是,孙中山把农业机器问题放到这5个因素中的第一位,极大地突出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蒸汽机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18世纪末期的欧洲工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实质上是?场机器革命。机器推动欧美发生的巨大高生产率,震惊了有机会到欧美的中国有识之士。人类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部生产工具发展史。当时仍然是手工农业的中国急需一个走向机器农业的变革。这也许是孙中山“于斯际中国正需机器,以营其巨大之农业”的原因所在。今天,我们重新阅读孙中山关于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这些论述,有相见甚晚之感。这对于深刻认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和保证作用,具有非常尖锐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第三篇: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实践

论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实践

摘 要: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中国革命的领军人物,在其几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谱写了中国历史中的辉煌诗篇。孙中山先生坚持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原则,其毕生在民主、共和与三民的深信不疑思想信念驱使下,推翻千年封建帝制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孙中山先生被誉为“中国国父”。本文欲从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为主线,通过两大点的思想论述中引出其爱国的而思想实践。关键词:孙中山;爱国思想;实践

引言: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伟大爱国主义者,他不仅具有浓郁的爱国情操,而且也是第一位将爱国思想付诸于行动且改变现实的人。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奉献给了解放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创举中来。孙中山先生把爱国情怀当作自己一生事业经营的始点和归宿,在当时荆棘载途的社会环境中,他冒着九死一生的生命危险与其他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们一路含辛茹苦、坚苦卓绝,在经历了千万革命战士的流血、牺牲战斗中,最终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新时代的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在这衣食无忧的现实当前不忘孙中山先生曾为了美好今天的实现而流的血、掉的肉;我们不忘孙中山先生为振兴中华的不屈不挠精神。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讲的话:“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永远的指引。

一、孙中山先生将爱国情怀与学习知识统一

1801—1900年是十九世纪的始末,也正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饱受帝国主义侵略者欺凌最严重的一个时期1866年出生的孙中山先生亲眼目睹了我国人民在这个年代所遭受的苦楚与灾难。清末王朝的腐败昏庸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压下,唯唯连声、软弱无能,将人民生活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年幼的孙中山,看着这民不聊生现实如同刀子插入眼中的刺痛,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护国雄心壮志。他曾在幼年时期听家乡一位长者讲解其在天平天国时期的往事时,孙中山而就叹息到:如果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了,同时也十分羡慕和敬佩太平天国的英雄先烈。也正因为如此,革命燃烧的信念就在从小就根深蒂固在这个不平凡的孩童心底。

孙中山深知,若想救国必须具有救国的本领,文化知识与思想意识的掌握是实现该使命的基本前提。青年时期的孙中山在救国救民的思想信念中,异于常人的刻苦学习,根据既是好友又是战友的陈昭白先生回忆说,孙文向来用心求学,是我一生中唯一所见之人,在学校读书时,他所读功课全部都是满分好学深钻,潜心探索。孙中山个人学识渊博,博学多才,除了掌握自己所学的各科知识之外,课余时间也都用在学习外国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尤其钟爱《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而且,孙中山先生在自己的所读、所写、所想中也都能够自如的学以致用,专心求学,以为建国之需,这是他勉励其他留学生的话。

正如孙中山先生一生热衷于刻苦学习,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个人格出众、学贯中西的伟大先行者。在革命中,他也有过失败,有过错误,但正是这些让他不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在他的指导、实践下我们成功的借鉴了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革命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在自身的良好发展中构建了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二、孙中山先生将爱国思想与革命相集合

1866年出生的孙中山,正处在由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懦弱昏庸的清王朝对外演扮着傀儡的无能角色,对内却处处镇压、剥削我国人民。面对这样的一个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的生存环境,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在孙中山的心底更加根深蒂固。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后的孙中山终于可以面对清王朝的无能和黑暗,他依靠自身力量试图使用政治改良的手段来强我中国。于是,他向晚清重臣李鸿章表明他的救国主张,但没有得到李鸿章的认同,这算是他在漫长救国路途上的第一次碰壁。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孙中山被逼于无奈,从此走上试用武装革命手段来推翻清王朝黑暗统治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改头换面,实现国民富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的兴中会的建立是孙中山最终走向革命道路的根本。

兴中会的成立和孙中山强烈的爱国思想点燃下,无形中给孙中山增添了巨大的革命信息,在盟军、战友的支持下,以孙中山为领导人的革命武装起义进行了数以十次之多。在这些起义中,虽然有失败也有一些错误思想,甚至屡次遭到封建势力的破坏、镇压和帝国主义的打击而导致失败,但是孙中山毫不气馁、越挫越勇,在失败中不断进取和改进,最终于1911年将满清王朝推翻,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呼之欲出。但是,此次胜利的果实却被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代表袁世凯所窃取,他又以两大黑暗势力统治笼罩着“新中国”。为了彻底解放人民,救民于水火,这个重大历史使命非孙中山莫属。孙中山又凝聚革命力量,将小力量的民众力量拧成一股绳,从而又发动了第二次革命、第三次革命,一直到窃国大盗袁世凯的垮台。随后,孙中山暂且搁置了革命行动,又拾起了“护国”的口号。就在于南北军阀的周旋中,孙中山不断遭到挫折,他指出:“救国之业仅能出他一途,及重行革命是也。”对于曾经放弃革命旗帜,他是非常后悔的,他后来说:反袁时各地起兵,“那时并不用鲜明的革命旗帜。后来袁世凯自毙,总算我们反对袁世凯的成功;但是按之革命的真精神,仍然是失败。后来护法之役,也没有把革命旗帜竖起,做了五六年的护法工夫,最后曹锟、吴佩孚也赞成护法,弄得护法的问题又归调整和妥协。”他认为这是沉痛的教训。

孙中山爱国思想的发展过程是同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孙中山认为需要“重行革命”之时,中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孙中山看到了民众的伟大力量,他的爱国思想也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表现了服从真理的伟大力量。他从全民族的利益来考虑,决心“适孚世界之潮流,合孚人群之需要”,同中国共产党携起手来,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将国民革命的目标明确指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在新民主主义的旗帜下,孙中山对爱国、救国与革命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向民众坚定地指出:“今天我们要来拯救这个中国,要从那一条路走呢?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走,拿革命的主义来救中国”。

三、孙中山现实反对分裂祖国,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分裂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是孙中山爱国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的思想,在同盟会成立前,他就宣称:“余之主张为„大同主义‟。”素来憎恨分裂祖国的丑行,为祖国的分裂痛心疾首。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企图“划中国为二,限制共和政府于江南”,他严词拒绝。在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他提出了“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政之统一”、“财政之统一”等五个统一。

20年代初,面对一些政客、军阀鼓噪“联省自治”的主张,他又严厉加以驳斥,强调“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是统一之时就是乱”,指斥“凡是提倡分裂中国的人,一定是野心家”。他坚信“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孙中山还说:“中国要和平统一”,“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正是孙中山的提出的“统一”主张,是促成国共合作的主要因素。这次合作的促成具有重大意义,它统一了国民革命的战线,赢得了打倒北洋军阀的重大胜利。孙中山先生在有生之年,曾经几次赴台,这一举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台湾人民反帝爱国的斗争思想。

在中华民族正处于危难的时刻中,国共两党积极展开孙中山先生的“统一”思想,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两种力量紧密团结,一直对外,结成统一抗日战线,最终取得长达八年的抗战胜利,将小日本赶回他们的劣等国度。总看今天,全世界也已都在和平、互助的年代中成长,任何国家都力求民心与形势两者的协调统一。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9年的澳门回归,台湾同胞也在自行的50年制后回归中华怀抱。建国大业的期许,在两岸三地的共同发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继承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在振兴中华的康庄大道上把中国建设成为瞩目世界的头等强国。以无比坚定的信念,实现孙先生的“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的理想。参考文献:

[1]水付新,赵建利.孙中山爱国思想的现实意义[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9).[2]张永明.略论孙中山的爱国思想与实践[J]理论研究, 2001,(05).[3]宋富安,吴传清.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三点思考[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1997,(02).[4]黄美玉,谭溢民.孙中山的爱国思想与实践[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

第四篇: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关键词:对外开放,邓小平理论,经济,国际市场

内容摘要: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我国近20年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于我国在新世纪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世界开放性特征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当代世界就其经济内容而言是开放的世界或开放的经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自给自足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中,经济交往的规模和程度十分有限,交换在经济生活中还不占重要地位。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才居于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扩大,进而形成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又加深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从而形成了世界市场;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资本的国际化。如同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形成了世界性的经济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空前扩张,生产要素的配置扩大到整个世界范围,世界各国的经济获得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想象的大飞跃和大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以国际经济活动为舞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社会背景下,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能否面向国际市场,能否积极地发展同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求得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要受到本国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资金技术等条件的约束。即使是一个资源丰富,实力强大的国家或地区,也不可能拥有本国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国际间的商品流动、资本流动、技术流动和劳务流动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整个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国际经济格局中来加快发展本国经济。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把握这一历史潮流,明确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0页。)对外开放是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建国后前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好国内外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确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才能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页。)他还说;“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7页。)

实行对外开放首先在于利用国外资金,以弥补我国现代化建设资金之不足。我国的现代化是赶超型的现代化,具有明显的高起点、高速度、高目标的特征,引进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是我国现代化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证。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除了依靠国内的积累之外,还需要利用国际市场进行积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在引进国外资金方面迈开很大的步伐,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及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等形式,引进巨额的外国资金和海外资金,同时还通过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品,获得了巨额的外汇,为现代化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其次是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培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和产业结构的高度。作为赶超型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并以较快的速度赶上世界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购买技术专利、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允许外资独资经营等方式,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培植起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了这些产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可见,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节省了时间和资源,加速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再次是利用国际间的交往以获得更多的经济信息。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谁掌握了丰富的信息,谁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谁就能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的走势。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不灵通。现在不是讲信息重要吗?确实很重要。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灵。”(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6-307页。)对于政府决策者和企业管理者来说,做出一项重大决策,都必须掌握充分的信息,并以此来判断国际市场的变动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因此,应该通过对外开放,在国际交往中积累、收集和整理世界经济的信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服务。

二、根据经济体制创新的需要,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发达的商品经济,它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建立,只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形成。它不仅要求有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还要求同国际市场相联系,从而使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和信息等要素在国际间流动,参与国际分工,并利用国际分工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

我国是在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的,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市场的发育程度很低,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改造我们传统的经济体制并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体系。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运行的规律,规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弊端,趋利避害,逐步建设比较完善的国内市场体系。对外开放为我们了解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机制运行的规律,尽快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取世界各国培育市场体系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逐步建立包括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并逐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任务是按照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企业的财产制度和组织形式,从而以规范化的公司制形式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根本性的改造,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为实现企业改革的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对内对外开放,逐步地拆除地区间和国际间的各种市场藩篱和贸易壁垒,促使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促进企业进入市场尤其是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市场的竞争,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此同时,改革开放还使我国的很多企业了解和学会了利用国际通用的规则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利用国际上通行的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利用各种国际标准来确立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的信誉,促进了企业的成长和壮大。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学习和借鉴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管理国民经济、调控市场机制方面的经验,从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市场经济发源于资本主义国家,且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西方国家在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各国的国情来建立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以缓和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破坏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有效运行。自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特大经济危机之后,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破坏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采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多种经济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手段,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保持了长达1/4世纪的经济长期繁荣。资本主义国家调控市场的各种严密的法规、宏观经济调控方法以及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各种配套措施,对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并从实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实施了一系列以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得明显的成效,不仅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同时还保持了国民经济的高增长。

第五篇: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及其指导思想

班级:地质10-7姓名:张白扬学号: 05102173指导教师: 张建英学院: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引言

实行改革开放,是我党的一大创举。它对我国乃至于整个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在新世纪里,如何认识和运用这一伟大构想那?

正文

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我国近20年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于我国在新世纪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世界开放性特征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当代世界就其经济内容而言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如同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形成了世界性的经济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空前扩张,生产要素的配置扩大到整个世界范围,世界各国的经济获得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想象的大飞跃和大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以国际经济活动为舞台的发展阶段。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求得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要受到本国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资金技术等条件的约束。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国际经济格局中来加快发展本国经济。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把握这一历史潮流,明确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0页。)对外开放是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建国后前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他说:“要实现四个

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页。)他还说;“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7页。)实行对外开放首先在于利用国外资金,以弥补我国现代化建设资金之不足。我国的现代化是赶超型的现代化,具有明显的高起点、高速度、高目标的特征,引进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是我国现代化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证。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除了依靠国内的积累之外,还需要利用国际市场进行积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在引进国外资金方面迈开很大的步伐,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及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等形式,引进巨额的外国资金和海外资金,同时还通过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品,获得了巨额的外汇,为现代化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其次是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培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和产业结构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购买技术专利、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允许外资独资经营等方式,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培植起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了这些产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可见,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节省了时间和资源,加速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再次是利用国际间的交往以获得更多的经济信息。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不灵通。现在不是讲信息重要吗?确实很重要。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灵。”(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6-307页。)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谁掌握了丰富的信息,谁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谁就能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的走势。因此,应该通过对外开放,在国际交往中积累、收集和整理世界经济的信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服务。

二、根据经济体制创新的需要,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求有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还要求同国际市场相联系,从而使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和信息等要素在国际间流动,参与国际分工,并利用国际分工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对

外开放,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

我国是在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的,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市场的发育程度很低,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运行的规律,规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弊端,趋利避害,逐步建设比较完善的国内市场体系。对外开放为我们了解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机制运行的规律,尽快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取世界各国培育市场体系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包括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并逐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任务是按照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企业的财产制度和组织形式,从而以规范化的公司制形式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根本性的改造,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与此同时,改革开放还使我国的很多企业了解和学会了利用国际通用的规则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利用国际上通行的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利用各种国际标准来确立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的信誉,促进了企业的成长和壮大。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学习和借鉴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管理国民经济、调控市场机制方面的经验,从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资本主义国家调控市场的各种严密的法规、宏观经济调控方法以及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各种配套措施,对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从实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并实施了一系列以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得明显的成效,不仅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同时还保持了国民经济的高增长。

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形成大开放格局。我们要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放到世界经济的大格局和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之下,纳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在邓小平大开放思想指导下,我们不仅能够汲取各国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加快我们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可避免国民经济受一个

或某几个国家支配、摆布,确保我们的对外开放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以继续,保持对外开放政策的长期性。

三、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开放型经济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实行一系列更为开放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更要继续以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为指导,以积极的态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一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利用外资是实行对外开放、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说:“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56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为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作了许多努力,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并制定实行了一系列为外商投资提供法律保障的法规和政策,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对外资的优惠政策要由原来的以地区性差别优惠为主转变为以产业差别性优惠为主。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是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出口贸易战略。首先是以质取胜战略。我们不能长期依赖“价廉质低”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而是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牢牢把握好提高经济效益这一中心环节,下大力气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要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尽快实现出口贸易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其次是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其基本要求是在继续巩固西方国家和港澳市场的同时,加快开拓发展中国家、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市场,力争对这些国家市场的出口产品比重逐步有所提高,避免对同一市场的过分依赖,增强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通过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还有利于缓解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三是实行均衡开放政策,保障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其基本要求是,在加强我国东

部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同时,根据中西部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有别东部地区的政策,加快中西部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开放区域,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扶持力度,扩大审批权限,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内地对外资的吸引力。此外,我们还要实现从浅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向深层次参与转变,要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循环,使经济循环过程覆盖和辐射各个部门和更加广阔的地域,实现纵深循环,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外向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

四、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质量的提高。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里的战略任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改变生产力落后状况,是我们所面临的长期性问题。我们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和发展开放型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其中包括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出口生产体系,对外经济体系、技术引进和推广体系、外经服务和监督体系以及社会信息体系,还包括为它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生活、娱乐等第三产业的比重最终应接近发达

国家水平。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多方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带动国内出口或合作开发资源;特别是通过推进投资、贸易一体化,组建工、贸、技、银相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进军国际市场。此外,还要加快推进我国贸易自由化进程,应当根据开放型经济的要求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贸易政策指导思想,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体机制。我们应当尽早实现从外贸企业的审核制度向登记制度的转轨,让国内具有实力的企业尽早进入国际市场。适应贸易自由化的要求,应当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分步骤地把进口关税降低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进一步放宽外汇管制,逐步开放外汇市场,把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当代世界经济体系。

希望我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并扩大对外开放,从而继续飞速发展。

下载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 对外开放,对于闭关锁国而言,它是主权国家的一种政策行为。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推动和促进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

    孙中山先生祖国统一的爱国思想(范文大全)

    孙中山先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思想 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说自己“......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五篇范例)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的发展过程[五篇范文]

    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萌发、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孙中山铁路建设忍想的荫发,最早表现在1894年他要求改革社会的《上李鸿章书》中. 当时的中国,‘自1840年......

    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及其重要思想(幻灯片材料)

    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及其重要思想 孙中山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他“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为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付出了毕生的奋斗和追求,为中......

    孙中山名言大全

    孙中山名言大全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

    孙中山演讲稿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三一班的何宇玲,很荣幸可以为大家带来关于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活动的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缅怀先生,展望......

    孙中山演讲

    (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的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民国13年1924年广州的演讲 诸君:我们大家是中国的人。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我们的文明 进步,在各国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