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团结讲话稿2、3
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
陆斡小学86班主题班会
中华民族,一位伟大而慈祥的母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孕育出了五
十六个英雄民族,共同捍卫着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书写着灿烂的中华文明。
同在蓝天下,我们都是一家人,家和万事兴。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
国万事兴,有你也有我;温暖驱寒冷,珍爱换真心。共发展、同奋进、手挽手--哈萨克族的谚语说得好:“离群的羊会被狼吃掉,兄弟团结有马骑,妯娌和睦有饭吃。”
放眼祖国,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正以平等的地位、主人翁的身份携手并肩创造新生活,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把我的心给你,我们是兄弟姐妹。把你的心给我,我们就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之树常青,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乌鲁木齐“7•5”事件的危急关头,各族群众休戚与共、携手相助,手足之情感人至深,再一次显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今天,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里之所以如此和睦平安,是因为有着5000年历史深处奠定的文明基石,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共同家园。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社会意识、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中国人民从来都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至高无上的使命。无论是面对“藏独”还是“疆独”,中国政府和各族人民以及海外华侨表现出的空前团结和坚定立场,正是源于这千百年来形成的共识。
事实证明,只有民族团结,只有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在危难时刻,在受到欺凌和委屈时,才有强大的祖国为我们做坚强的后盾,为我们撑腰和保护我们,为我们讨回公道。才有各民族群众、各界人士的热心关爱、真诚帮助,才能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和祖国的温暖,才能使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团结一致,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从一望无垠的草原到美丽富饶的边疆,从碧波滚滚的南海到白雪飘飘的北国,五十六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他们的情谊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氛围中愈加深厚。
民族团结教育
陆斡小学86班主题班会
十月,是一个喜庆的月份,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我们莘莘学子踏上学习征程的起点。我们更迎来了祖国的第三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同学们,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民族,我们更应该自豪于我们的民族,因为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积淀。我们有公正无私、诚实守信、戒骄戒躁、三省悟身的修身之道;我们有于谦“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我们有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英雄气概;我们还有秋瑾“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之时至今日,我们忘不了“海空卫士”王伟那无畏的笑容,忘不了“抗震救灾”时无数个可爱的人勇于奉献的身影,忘不了杨利伟在太空遨游的时刻,更忘不了2008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力克欧美选手勇夺奥运金牌的瞬间。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伟大的!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民族而感到无比地骄傲和自豪!
今天,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更应该明确自己肩上的担子和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这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新的使命。
但是,在我们同学当中还有不少人对民族精神是非常忽视的。有很多同学不愿意再听那些“老掉牙”的革命故事,认为那是浪费时间;有的在家什么也不干,缺少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别提勤劳勇敢的品质;为了分数,什么诚信、求实,他们不屑一顾;过分狂热地追求外国节日,外国文化,而对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却视而不见;而互相攀比,铺张浪费,不尊重他人的成果,漠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等等的现象在我们学生中也时常会出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似乎离他们越来越遥远!
不行,新一代的我们不能这样!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魂是最重要的,有 了它中国才有希望。”同学们,你们是中国的希望,民族的精神不应该在你们这一代人丢失,我们应该用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来传承,来发扬,来创新,让历史为我们而感到自豪!
作为学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体现在我们学习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需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刻苦探索,勤奋努力,不断进取的精神;我们需要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我们需要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会体验艰辛,感恩生活;我们需要在小我与大我的平衡中懂得奉献,懂得付出;我们更需要在寻找自身价值的前进道路上树立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立志报效祖国,为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奋斗。
亲爱的同学们,当新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时,让我们在祖国的这片沃土上放飞新的理想,收获新的希望!
当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让我们“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身份投身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中去,只有亲身经历,才有切身体会。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自己各方面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个人素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使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奋勇拼搏,愈挫愈勇,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同学们身上发扬光大。我相信同学们会努力的,也一定会努力的!
第二篇:民族团结讲话稿
尉犁一中第三十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
动员大会上
校长刘建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召开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动员会,对我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学校已经下发了实施方案,为认真做好今年的民族团结活动各阶段、各环节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坚定信心,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
本前提和保证。我校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稳定全局的大事来抓,坚持不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重视双语教育教学的发展,大力培育和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全校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谅解,民族团结取得显著成就。
全体教职工一定要坚定信心,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要以学习为重点,抓好民族团结教育这个基础。以班级、处室(教研组)、为单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树立和弘扬爱国主义的学习教育工作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
要以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在做实事、求实效上下功夫。通过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等,在师生、家长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克服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突出师生人人参与,办实事、办好事,结合对口帮扶、扶贫帮困、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广泛开展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合作。
三、精心组织,统筹兼顾,落实责任
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领导,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按照活动方案,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确保整个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团队、党员队伍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师生思想上形成共识、行动上形成合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确保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圆满完成。
老师们、同学们,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让我们携起手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我校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凝聚各族师生的力量,为建设更加文明、和谐的尉犁一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民族团结一家亲3
民族团结一家亲
小学组 第六师土墩子学校六年级(1)班
作者:苗博 指导教师:范丛秀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有一个美丽壮观的蓝色星球,上面居住着一个很团结的国家,那就是中国。它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我的家乡新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将近有47个民族,有维吾尔族、回族、汉族、蒙古族等,这些民族我们这里都有。
全国56个民族在1949年一起手拉手,心连心同唱对祖国的祝福。“56个民族,56枝花,56个民族是一家……”,当这首宋祖英的歌再次萦绕耳畔时,我们不得不会想起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的5.12大地震。这一震,震得天颤抖;这一震,震得手牵手。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济钱像雪花一样飞向了灾区,这让所有的民族都团结起来,去感动灾区的人们,就连一些孩子,在那一刻也献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一点爱心。我心中最喜欢的一个数就是“56”,因为它代表着我的中华,代表着我们中华的民族。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想让国家昌盛,民族的团结才是首要。秦朝时期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直到现在,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十几个朝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已有68年时间,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步提升,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的民族团结,没有内战。六十八年,中国自行研制了火箭、军舰、潜艇等现代军用物资。只要民族团结,定可振兴中华。
民族的团结,成就一个国的兴亡。
第四篇:民族团结学习材料3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学习宣传资料
一、我国的民族政策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我省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的需要,是努力打牢我市广大群众树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活动的重大举措。、什么是民族?
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民族概念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甚至氏族、部落也可以包括在内;或作为多民族国家内所有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或作为一个地域内所有民族的统称(如美州民族、非洲民族,阿拉伯民族等)。狭义的民族概念专指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
在中国,周代文献中就已出现“民”、“族”两字,并各具宗族范围内人们共同体的含义,但合成“民族”一词,并具有目前的含义,则始自 1989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一文,在西方,印欧语系各种文字的“民族”一词,一般导演于希腊文,ethnos,意即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日本的明治维新后,借用汉语文的“民”、“族”两字翻译西方语言的 Nation一词。“民族”一词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转入中国,以后随着中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而普遍使用。
民族不同于种族。种族也称人种,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形成的。种族属于生物学范畴,而民族则属于历史范畴。划分种族的标志是体质形态上的某些共同的遗传特征,一般是以肤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眼色、面容等生理特征为主要标志。而民族则是 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为特征的,因此,生理特征不能作为识别民族的科学依据。
民族也不同于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不一定要有共同语言,如多民族国家,而民族则必须有共同语言、除了阶级的共同因素之外,单一民族国家,在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方面,民族与国家基本上是一致的。、什么是民族问题?现阶段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不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在我国各民族都已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今天,各民族间的关系都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六十年代,有人曾经提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观点。它在实际上是错误的(马恩列斯和毛泽东都没有说过这样的话)。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经济建设成为我国时代的主题,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更快地发展经济文化的问题上。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积极地帮助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平衡,尤其是民族地区与内地和沿海等汉族地区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由于种种原因,彼此间的差距还呈拉大的趋势。这种状况的存在,尽管主要是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如果听任差距长期存在下去,势必会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因此,千方百计地增加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和帮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自强自立观念和能力,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战略问题,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3、什么是民族特点?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尤其在社会形态更替时期,这种变化更为明显。形成民族特点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内容,民族发展的历史等。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民族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充分照顾民族特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民族特点相结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民族纲领及其政策,必须根据民族特点,根据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制定。忽视或夸大民族特点,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都会在实际工作中犯下错误。只有正确认识民族特点,从民族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各民族的特点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4、什么是民族歧视?
按照民族的成分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限制和侵犯民族的基本权利的现象。它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不平等看待,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是由地主、资产阶级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特别是帝国主义压迫民族征服、掠夺、统治其他民族的行动引起的,而由压迫民族的统治阶级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纠纷、煸动民族仇恨、进行民族主义的欺骗宣传加以推动。它主要表现在,压迫民族认为,本民族“文明”、“先进”,被压迫民族“野蛮”、“落后”,并对被压迫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持歧视态度,成为危害民族关系,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民族歧视成为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目前,世界上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民族歧视,有的是公开的,法律规定的,有的是隐蔽的,实际上存在的。民族歧视对各民族劳 动人民携起手来,争取民族解放事业是十分有害的。只有消灭剥削制度和民族压迫制度,才能逐步废除民族歧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什么是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控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如我国对民族省区实行一些有别于一般省市的财经政策,对少数民族公民在生育、升学、就业和干部选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等等。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具体的国情制定的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行动准则。它的主要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实质的根本体现,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原则和总政策。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在我国,民族不论大小,不论社会发展程度如何,在一切权利上都是完全平等的,在承担义务上也是平等的。不允许任何民族有任何特权,禁止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禁止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 为。
(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用来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曾把它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词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充分尊重、保障各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体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与繁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国家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如给予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实施对口支援与合作等等,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之一。党和国家坚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民族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专业院校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强党的领导,做好民族工作,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统一的有效途径,是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扎根和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
(5)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平等权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可以得到使用与发展。国家提倡和鼓励在同一地方工作、生活的各族干部群众互相学习彼此的语言文字。(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中华各民族都有 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得干涉这种自由。对于忽视民族特点,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有关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予以约制。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强制任何人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每个信教或者不信教的公民在政治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我国的民族团结政策包含哪些内容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它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第一,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党和政府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第二,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从内容来看,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就实质而言,民族团结是有特定内容的团结,主要是各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
第三,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祖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四,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我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8、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从一国范围来讲,要求国内民族一律平等;从世界范围来讲,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完全平等。民族虽然有大有小,有的先进,有的落后,但决不能以此来划分优劣、贵贱。大民族与小民族、先进民族与落后民族,在权利和地位上都应该是平等的。
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就是说,各民族不 仅在法律上、在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实行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教育、该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也要完全平等。实现各民族权利的平等,一方面要禁止任何民族享有任何特权,另一方面要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禁止对少数民族的任何压迫和歧视行为。正如列宁所说:“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绝对不容许一个民族享有任何特权”。
第三,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不仅要遵守宪法和法律上的民族平等,而且要采取措施,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相对后进的民族实现平等权利。真诚地、无私地和长期地帮助原来受压迫的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帮助他们赶上先进民族的发展水平,消灭因历史等原因造成的民族之间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繁荣。第四: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无权利的义务和无义务的权利都是不存在的,二者是统一的。各民族在充分行使平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义务。
9、国家关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国家关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某种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本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或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与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什么叫杂散居少数民族?如何保障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杂散居少数民族一般是指居住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和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内但并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目前,中国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约 2800万,占全国 少数民族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他们分布于全国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98%以上的县市(港澳台未在统计之列)。杂散居民族工作是我国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做好这方面工作,切实有效地保障他们的平等权利,政务院于 1952年 2月作出了《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份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1979年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民委党组关于做好杂居、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报告》,《报告》对做好新时期杂散居民族工作提出了全面的要求。总括来说,做好杂散居民族工作,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在政治权利方面,要充分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各有关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对人口较少的民族,应给予适当照顾。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或民族关系显著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有关少数民族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委员。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市、市辖区、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同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部门和单位,必须配备适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特别要注意选配少数民族干部参加领导班子。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人民政府应以少数民族人员为主要成分组成,镇长、乡长应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
(2)在实际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杂散居民族工作。杂散居民族工作具有复杂性和敏感性特点,并且涉及面非常广泛,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采取适合当地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有关地区的领导部门要把抓好杂散居民族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指定专人分管,定期研究检查,及时解决问题。11、如何惩处侵犯少数民旅风俗习惯的行为?
我国宪法第 4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为了保证这一原则在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列有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行为。该犯罪的 构成要件是:客体,是我国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权利;客观方面,是指违反法律规定或者缺乏法律依据,以暴力、胁迫等方式,使少数民族改变(或者不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且情节严重的行为:主体,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观方面,实施犯罪的主体是故意的(且多为直接故意)。很显然,本罪是在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故意的支配下,实施与之相应的犯罪。它的直接后果将使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受到侵害,也会使民族关系受到损害,是必须惩处的行为。对此,刑法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狗役。”、司法机关应向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提供哪些帮助?
为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诉讼权利,以及维护其合法权益,法律要求在诉讼中对少数民族给予必要的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应该为他们提供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规也都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类似的规定。
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活动中,则有更为明确的规定,要求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检察和审理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法律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对在普通高、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中谎报民族成份骗取考试或录取资格的考生,有哪些处罚措施?
因为在高、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有优惠性政策,如民族班只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考生录取时有一定的分数照顾等等。因此,有的考生便假报民族成份,冒充 少数民族考生,以骗取报名资格或录取资格。这种行为侵犯了少数民族的利益,也干扰了考试工作的正常秩序,对此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因此,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处罚暂行规定》中规定:以假报民族成份骗取报名资格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取消报名资格、考试资格、被录取资格,或者取消入学资格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并给予 1至 3年不准报考的处罚;在职考生,还要通报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暂行规定》也做了与此相类似的规定。14、如何确定中国公民的民族成份?
为了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保障我国公民正确表达民族成份的权利,做好民族成份填报工作,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联合于 1990年 5月 10日下发了《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规定》对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问题作了如下规定:
(1)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2)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不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可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5)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
(6)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国家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的优惠利率政策是什么?具体如何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 1997年 10月发出的《关于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继续实行优惠利率的通知》中规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实行比正常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低 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1988年 1月以后发放的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按 2。88%给予补贴,并纳入中国人民银行财务支出预算。具体程序是:贷款银行按季向当地中国人民银行支行申报利息,并填报一式三联计息清单,一联备查,一联抄送当地民委,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审核后将贴息补给贷款银行,然后附贴息清单将补贴款项汇总上划至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营业部。
第五篇:民族团结总结3
民族教育,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可靠保证,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民族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2009年,在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临河回校民族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
一、加强学习,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⒈ 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
学校领导始终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经常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反复学习。组织学习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等民族教育相关文件,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临河回校在全体教职工在各项工作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不但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⒉ 积极筹备,精心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2009年9月,我校成立了“民族教育”组织机构,负责民族团结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制定了民族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会议组织学习,使大家逐步树立起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克服各种畏难情绪,不断提高做好此项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措施,把握关键,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⒈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作用
为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常识的认知水平,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案,具体教学中,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为,成吉思汗驰聘疆场,图尔扈特决心东归,马本斋英勇抗敌。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
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充满了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敬佩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往。
在民族政策常识课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使各种音像信息资料融合于一体。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内容一般先看录象,再做讲解,对于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刺绣、编织、蜡染一般是先讲后看,一些独立性较强的内容往往是边讲边看,比如介绍传统节日可以介绍一个节日,让学生看一段录象,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常识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发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充分利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民族常识教育因素,使民族团结教育各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与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民族风俗、地域风情,增进民族交流,培养各民族学生间的感情。⒉ 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播中,更多的应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验活动中,为此,我们努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体育、艺术之间的结合。
在本学期政教处开展的艺体节中,各中队组织开展广泛开展了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画一幅民族风情画,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做一件民族工艺作品等,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在互相传唱的过程中,使民族团结、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在少年儿童心中扎根,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六·一”文艺汇演举行民族舞蹈的表演;在校内开展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手拉手”活动,想方设法为民族学生办实事,学校除了为特困民族生减免书杂费之外,还专门解决特困民族生的生活困难问题。这些丰富多才、生动活泼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创设了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给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赋予了活力。
学校大队部利用广播、板报、校园之声等宣传工具向学生大力宣传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使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民族精神。利用中队会和升旗仪式,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民族精神的人物,事件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中寻找和发现其体现的民族精神。说出自己的感想,写出自己的心得。大队部组织开展了“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活动,如“闪光的民族精神”读书活动、“我心中的民族精神”征文活动、“民族精神代代传”体验活动。
⒊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家乡、增强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到少数民族聚居区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等等。我校自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来,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迎来了一片生计盎然的蓬勃景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民族政策常识水平明显提高,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激发了大家热爱家乡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增长了见识,了解了社会,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孩子们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刻苦求学的精神给同学们以极大的激励和触动,同学们更加珍惜自己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使班级成为积极向上、团结战斗的集体,增强了班集体凝聚力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注意到,仍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大家共同去思考、去实践、去解决。
1.民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加强每位教师的民族团结意识。
2.学校在开展民族教育专项活动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确定的干扰因素较多,教育效果容易受到削弱,教育活动难以持久有效地进行。
3.由于客观上的升学压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毕业班往往难以有效地开展。
4.民族教育经费增长速度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5.个别教师的民族意识还有待加强。
6.校园民族气氛不够浓、有待加强。
此外,民族教育活动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如何对此项教育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如何改进教育手段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都还有待我们共同去探索和实践。
总之,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对青少年从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可以使青少年逐步树立起科学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具备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只要我们抓住重点、突出特色,临河回校必然会走出一条符合校情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之花的绽放必将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