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情速递员热心社区公益事业
黄土岘社区民情速递员热心社区公益
社区活跃着一支“民情速递员”队伍,他们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给社区反映他们看到的、听到的社区里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通过“民情速递员”的反映,社区能及时了解许多民情并提前介入把工作做到前面。
民情速递员平时就跟邻里接触沟通,发现问题就及时跟社区反映。哪里的绿化被破坏了,楼道里谁家搬走了他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有些邻里生活琐事引起的矛盾能协调的,他当场就调解了。有一次两户人家因为装潢闹起了矛盾,民情速递员了解情况后发现其实是场误会,一楼的人家想要换门,二楼的住户则以为他们是要搭建违法建筑,这样就会影响自家安全。民情速递员通过真诚耐心的调解,两户人家化解了矛盾,问题就这样解决在最基层了。社区的党员、普通居民,都是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人,平时社区居民之间看似平平常常的拉家常,其实都是对社区工作的的意见和建议。民情速递员就是社情民意的传达者。
社区“民情速递员”都是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群众信任度高的居民,已经成为社区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黄土岘社区
第二篇:热心公益事业的民情企业家付建平
热心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付建平
付建平,1961年出生。现任延边东方技能培训学校校长、延边州政协委员、中国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烹饪协会副秘书长、延边烹饪协会会长、延边餐饮协会秘书长。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烹饪人才,10年来,在经费紧缺、教学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克服种种困难,凭借自己一颗对餐饮事业热爱之心,共培养中餐、韩食、烧烤、面点、西点等各科学员几千人。在培养烹饪人才的同时,在延边乃至吉林省、全国的慈善事业功德簿上,付建平也是晓有名气,因为他常年热衷公益和慈善事业,为社会减少就业压力,救助社会闲散贫困人员。
“成功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从小我就受过苦,总想有一天能出人头地,摆脱贫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在人。”说起热心于公益事业在初衷,付建平感慨万分。在千方百计办好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同时,他积极主动参加捐资赈灾、扶贫帮困,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等各项社会公益性活动。
2000年建校初期,他就主动与汪清县百草沟镇敬老院结下了定点帮扶对子。冬天看到敬老院由于缺少煤炭,老人住的房间窗子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他马上购买了10吨煤,雇车送去。每年的八月节、过小年和春节,他都与教职工一起,带着月饼、水果、糖果等食品和生活日用品来到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并亲自上灶,给老人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2007年,百草沟敬老院合并到汪清县第一社会福利中心后,付建平又把福利中心作为定点帮扶 1
对子,通过空运为福利中心购买了大樱桃等高档水果树苗,每年为老人购买的慰问品都在1万元以上。10年过去了,老人们与付建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到八月节、过小年和春节这天,老人们都早早等候在大门口,像迎接自己的亲人一样,翘首盼望他的到来。今年92岁的崔京顺老人是一名老抗联、老党员,丈夫和儿子去世后,孤身一人住在敬老院。每次付建平到来,都要到崔京顺老人住的房间去看望她,给老人留一些零花钱。付建平的行动令老人十分感动,她把付建平当成自己的亲儿子,每次都拉着付建平的手,述说着自己的心里话。
2003年,培训学校收留了一名来自江西的流浪儿童郭延生,当时他只有14岁,身高1.4米。付建平从里到外全部给他换了新衣服,又给他安排了住处,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一晃近5年过去了,当年的流浪儿不仅长成了棒小伙,而且还跟着付建平学会了烹饪的好手艺。2007年末,经学校推荐,郭延生到苏州绸乡缘酒店当上了一名出色的厨师。
2008年春天,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普遍遭受雪灾,付建平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自己捐出3000元钱,支援灾区。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付建平不仅自己积极捐款,还组织全校教职工献爱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付建平在玉树地震后,积极响应红十字会在呼吁,踊跃参与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活动,伸出援助之手,捐出近万元援助资金,2010年4月,州红十字协会代
表受灾群众为其送来感谢信。
今年因受强降雨影响,我州一些县市遭受洪水袭击,受灾群众经济损失惨重。当通过媒体得知灾区群众缺少食物和饮用水时,付建平马上购买了价值1万多元的方便面和矿泉水,雇车亲自送到受灾严重的安图县万宝镇。为了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学校利用电视打出广告,凡灾区来参加学习的学员,一律免收学费,免费提供食宿。24岁的续远勤家住安图县两江镇大兴川村,她家的房子在洪水中被冲塌,屋里所有物品被冲走,就在她为今后的生活出路犯愁时,别人告诉她延边东方技能、厨师培训学校免费招收灾区学员的消息,顿时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马上报名参加学习。续远勤万分感慨地说,我能享受到这样的优厚待遇,都得感谢党和政府培养出来的好校长,感谢东方技能、厨师培训学校。今年8月,州红十字协会代表受灾群众为其送来感谢信。
据初步统计,在学校成立的10年里,付建平为社会公益事业资助的钱款多达30余万元。
为了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减少就业压力,救助社会闲散贫困人员。对残疾人培训,作为州残联名誉校长的付建平明确规定,减免或根据本人情况全免学费。建校10年来,已有近200名残疾人学员在这里减免或全免学费参加学习。通过培训,很多残疾人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不仅做到自食其力,而且带动其他人就业。学校还主动承担了为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任务。先后为延边军分区、驻延董存瑞部队、空军部队、森警部队等,开办战士烹饪技能培训班,免费向学员传授东北菜系、延边菜系、川菜、鲁菜和粤菜等技能,为战士复员回乡就业提供技能支持。10年来,共有800多名战士接受培训,在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回家乡后被应聘到烹饪岗位就业深造。学校还免费对下岗职工、特困学员和“两劳”释解人员进行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建校10年里,仅减免学费一项就有近300万元。
付建平通过办学,不仅向学员传授立身致富的技能,同时也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学员,要将回报社会,奉献他人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共建和谐美好的祖国。
第三篇:优秀党员热心公益事业材料
担起责任,活出精彩
——优秀党员张小侠热心公益先进事迹
是春雨让希望的春笋冒出新芽,是关爱让心灵的沙漠绽放光彩。而我愿为渭南的大地上建一座残疾孩子的家园,让聋哑孩子走出无声的世界听到动人的天籁,为困境中的生命提供救助,为公益事业的丰碑不断努力!
我叫张小侠,今年41岁,汉族,渭南市临渭区人,1994年起从事特教工作,1996年创办临渭区特殊教育学校。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授予陕西省首届“百名优秀母亲”荣誉称号;2012年被临渭区评为“十大道德楷模”,2013年被渭南市评为“最美女性”,近年又连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道德模范”称号,我的事迹先后得到了多家闻媒体的报导。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一所聋哑学校,做了一位特教老师。在原学校停办之后,一群聋哑孩子失去了依靠。大家都知道聋哑孩子在社会上生存有多么艰难,都能想象他们所受到的别白眼,也能想见他们的父母为给孩子治病所花的大把的血汗钱,许多残疾孩子家庭的贫困越来越严重。每当想到这些,我内心就无法平静。为了让聋哑孩子与正常孩子一样受到教育,将来自食其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我带着他们租房上课。很多聋哑孩子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甚至连生活费也交不起,我就让他们免费上学。我贴上了家里的一切,公公的退休金花了进去,家里的粮食也被学校吃光了。学校不赚钱,交不起昂贵的房租,今天被撵到这儿,明天又不知道会被撵到哪儿,但是无论怎么艰难,看到孩子和家长信任的目光,我逼着自己咬呀坚持!我一心为残疾孩子的举动,感动了社会各界,在学生家长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97年4月,我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且负债几万元,办起了渭南唯一的一所集弱智、聋哑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临渭区曙光特教学校,开始“用生命托起希望的曙光”。
聋哑孩子娟娟身体病弱,吞咽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走了很多医院都无法医治,来学校时大家怕养不活她而不愿意收留,我收下了她。白天背着抱着,晚上搂着睡觉,给她洗衣服喂饭,教她发音,孩子慢慢健康起来了,还学了文化知识,是我的腰腿却一天天巨烈地疼起来;永亮家穷上不起学,事情在《三秦都市报》上登载后,我又把他接到学校义务照顾;流浪老人孤苦无依,我把老人带回学校,管吃管住;聋哑人迷路了,我带回学校,第二天又蹬了三轮拉着他去车站并买了车票送他回家;逢年过节,处在经济困难中的我又自己掏钱买米面去慰问山区比我贫困的老人......可是厄运没有因为我的热心我的付出而放过我。2000年,在为聋哑儿事业的极度辛劳中,在体力长期大量透支的情况下,腰腿难忍的疼痛终于击垮了我。当时医生告诉我,只有两年的生命了。在医院做手术之前,我背着亲人立下了遗嘱:如果我不在了,就将器官捐出去,为聋哑孩子建一所正规的学校,那一年我27岁。
手术成功了,我却成了残疾人,和我的孩子们一样!这也许就是缘分吧!从此,我只能拄着双拐艰难地行走。可是这场生死考验之后,我对事业更加执着,对别人的帮助更加热心——我知道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在有生之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两年时间过去了,我没有倒下,十三年过去了,我更加坚强!因为那一群特殊的孩子、那些我认识或者不认识的可怜人,他们是我最大的牵挂,我放心不下他们!在我那可怜的孩子眼里,我是他们亲切、坚强的妈妈,我永远都会真心爱他们;对那些贫穷的困顿人,我只要看到就不会不忍心他们受苦。我拄着双拐,一瘸一拐地挪进简陋的教室,握着盲孩子的手,一勺勺地把饭喂进他的嘴里;我拄着双拐走进山区老人的家里,为老人生活的艰难而伤心;我把自己的生活用品送给需要的人,在我眼里,别人都比我更需要帮助;为给聋哑女孩静静做心脏修补手术,我摇着轮椅,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四处筹措费用;为了帮助犯罪聋哑少年,在肿瘤手术后,全身三分之二瘫痪、腿部疼痛、行动不便、高烧不退、大小便失禁的情况下,我不顾家人的担忧毅然奔赴澄县,30多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回来时口里全烂了;为了聋哑学校,我把亲人为我拼凑的救命钱拿出来给孩子们盖校舍;为了孩子们有饭吃,大雪路滑的冬天,我在残疾的情况下蹬着三轮车去卖对联。还记得那年,因为长期救助贫困者,尤其是为贫困聋哑孩子贴补学费、生活费,学校的经费紧张到了没钱给孩子们买粮食吃的程度,想起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我愁地坐在大路边放声大哭......罹患重病,十几年来我承受着巨大的肉体折磨、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但从来没有考虑过个人的安危。曾经有人对我说,办学不为赚钱,把自己家的粮食吃光了,亲戚的钱借遍了,还把自己弄成瘫痪,到底是图为什么?何必让自己那样辛苦?可是在我看来,竭尽所能为聋哑孩子,为那些比我更困难的人提供最大的帮助,看到那些生活艰难的人因为有人关爱而不孤单,因为有爱而不寒冷,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所以无论是在刚得了重病的时候,还是在身体残疾的时候,无论是办学中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艰难,我从没有流过一滴气馁的泪水,我要用坚强、乐观和阳光的心态,给身边每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带去光明,我要用我的生命托起希望的曙光。
生命是一曲承载着责任的乐章,唯有能担得起责任的人,才能活得精彩,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让我身陷绝境却心系他人。作为一个癌症患者,一名残疾人,一个需要社会救助的人,我从没有抱怨过生活的不公和社会的冷漠,不求社会对我的帮助,不求别人为我做什么,只想坚强地精彩地活着,像慈善协会、妇联、残联、教育局、关工委和一切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一样,真挚地去爱身边的人,努力为社会做事,践行我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
第四篇:热心公益事业修路
热心公益事业 多年来,永清县委老干部局坚持把老干部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往细里做,着重抓好发挥老干部作用这个主题,使该县老干部工作得到稳步提高,老有所为成了老干部工作中的一个亮点。
为引导全县老干部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县老干部局以老年团体为平台,通过加强引导和提供车辆、服务人员等方法,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县关工委在原县长刘宏启带领下深入乡村、学校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和科技培训。今年上半年,先后开办各类培训班50多次,受训农村青年6000余人。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县关工委组织老干部用歌曲和快板宣传“八荣八耻”,副主任于学知编写了教育材料,印发到各中、小学校。原县外贸局局长宋贺义退休后发挥自己多年从事经济工作的优势,兴办企业,同时,他热心公益事业,捐资修路,安置下岗职工,救助贫困学生。交警蔡玉香退休后,听说交警大队要在县二小路口设一个交警助学岗,就主动承担了站岗和送学生过马路的任务,一干就是六年。
三年多来,根思乡蔡港村7名退休老干部发挥余热,多方筹资修路,使得一条条坑洼坎坷的土路变成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12月24日一大早,蔡港村7名退休老干部就来到了修路施工现场进行义务劳动。虽然他们的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但是干起活来,个个都不含糊。三年前,7名退休老干部看到村里的土路坑洼不平,村民出行不便,就一起谋划带头修路。退休老干部周宝联告诉记者,当时,他们7个退休老干部每天起早贪黑到每家每户去做工作,宣传造路的好处,让群众做到人人心中有数,人人欢迎,人人支持。
为解决修路的资金难题,7名退休老干部一方面发动村民捐资,另一方面远赴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找本村在外能人出资修路。退休老干部周春林介绍,他们找到了无锡正大集团,周董事长非常感动,一共支持了10多万元。
为保证工程顺利开展,7名老干部亲自去市场买材料,联系施工队,并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工程每一笔收支都张榜公布,赢得了村民信任。三年多来,7名退休老干部共筹集资金70多万元,修建水泥路7000多米,占全村路道总长的95%以上,还有少部分路道,大概7天左右就能结束,同时还改造水坝6座,使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年关将近,余东镇个私业主心系贫困户,纷纷捐资。据统计,去年,该镇老板已捐资50多万元用于公益事业。
据介绍,余东镇个私企业较多,今年该镇启动了新型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个私企业主知道情况后,自发捐款,资助修路筑桥。他们说,加快新型小城镇及新农村建设,可以改善镇区环境,带动企业更好发展。
新宇村潘达新是新兴特种材料厂老总,他的企业多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他不忘家乡社会事业,为余东镇筑路捐资11万元。去年重阳节,江海橡胶、华强橡塑、五金机电、三轮时装、叶环超市等几家企业老总纷纷带上了慰问品来到了敬老院献爱心。
热心公益事业,捐赠修村道6万元,资助1户困难户子女读书,赞助圩镇建设、学校设施累计1万多元。
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
随着近年来经营效益的持续增长及员工收入的增加,兴业银行龙岩分行更加热心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今年上半年,积极响应市政府和总工会发出的“向下岗失业人员伸出援助之手”的倡议,在“扶贫助困一日捐”活动中,全体员工慷慨解囊,分行本部员工累计捐款4190元。分行漳平支行在“六一节”来临之际,派员前往部分中小学校慰问,并送去捐款1900元,同时还与漳平一中、漳平三中的部分家境贫困的学生结成对子,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分行永定支行在第十四次“全国助残日”该日派人与残疾人代表进行亲切座谈,并送去慰问金300元,表达对残疾人朋友的一片关爱之情。通过以上行动,兴业银行龙岩分行在当地社会及公众当中树立起“ 关爱社会、回馈社会”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良好企业形象。
致富不忘家乡
刘建明、茅德贤、徐心浩、张国栋等一批在陇南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企业家,致富不忘家乡,慷慨出资,建桥修路,大力支持社会事业的发展,如今在社会被传为佳话。
这些企业家都是在陇南这块投资热土上,凭着党的好政策、依靠陇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个人的艰苦创业富裕起来的。他们所拥有的企业都是资产上亿元以上的民营或国有企业,是陇南的重点骨干企业和纳税大户。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刘建明经营的建新股份集团公司,如今已形成了集有色金属、煤炭、电力、房地产等8个行业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业务遍及海内外,从业人员近万人,固定资产达到30亿元,年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年上缴利税12亿元,并跻身于中国500强企业行列。
在多年的发展中,他们一方面把在陇南积累的财富投资到陇南,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一方面大力支持家乡的社会事业发展。刘建明日前出资2000万元,启动了陇南市区第二座白龙江跨江大桥的修建,同时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支持地方扶贫、修路、办学、人畜饮水等社会公益事业;张国栋于今年4月投资2000万元支持徽县的教育事业;而茅德贤这些年投入到成县公益事业的资金也超过了千万元,从上世纪90年代初修黄渚公路开始,他就与资助公益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期间,他为修路捐款两次各100万元;修医院、建景点分别捐40万元、60万元,至于在东边的乡镇上建一座小桥,为西边的村办小学增添一批教学设备,在城区建个厕所,在路边种植一些树木之类的捐赠,为某些单位集中订阅几千份报纸,他个人也记不清有多少。去年5月,茅德贤又投资500万元修建成县东河三桥,工程即将竣工;还有徐心浩、靳生忠等企业家也慷慨解囊,为陇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起到了表率作用。
第五篇: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社会(范文模版)
热心公益事业 无私奉献社会
孙庆安,中共党员,辉县市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该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理论,思想上忠于党,热爱祖国。工作中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生活中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致富不忘本,积极回报社会。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特别是资助辍学青少年重返校园活动中,能够慷慨解囊,带头捐助,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社会,三十年如一日,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新乡市建委“先进工作者”、辉县市“五一劳动奖章”、“辉县市文明市民”等荣誉。
在抗击非典中,该同志看到全国“非典”疫情漫延,危及人民生命健康,举国倾力投入到抗击“非典”战役中的感人场面,看到白衣战士为国为党忘我工作、不怕牺牲,站在抗击“非典”的最危险、最前线的感人事迹后,在凌晨六点多钟,通知支部成员开会研究抗击“非典”的措施办法和具体方案,并于当天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除支持物资外,将20000元现金和慰问信及时送到了市抗击“非典”现场办公指挥部。时任市长王可明当即指示要大力宣传这种忧国忧民,慷慨解囊,奉献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但该同志一再坚持不张扬不报道的思想,他说:“人家在抗击非典前线,命都不顾,我们做这么一小点事算个啥”。这就是该同志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
2008年5月,发生在四川的大地震同样牵动了该同志的心,地震
破坏巨大,人员伤亡惨重,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社会各界乃至全世界的痛心,该同志以个人和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进行了两次大捐助,累计捐款86000余元,分别将捐款寄往北京“红十字”会和我市民政部门,以表示对受灾地区父老乡亲的慰问,支持四川人民重建家园。这就是一个普通党员回报社会的滚烫红心,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听党的话,跟党走,党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一誓言。
该同志常常无私帮助困难群体,95年的一天,该同志在新桥村遇到了一个叫王吉贞的中年人坐在路边抱头痛哭,经询问得知,他是一个赶车拉粪的社会底层人员,收入微薄,全家人全靠一天拉粪收入的几元钱生活,头一天晚上他拉粪用的小驴车被盗,失去了劳动生产工具,不知所措,束手无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孙庆安同志马上想方设法筹集了2000元钱,为王吉贞购置了一套小驴车,挽救了这个无助的家庭。新桥村的郭长生,孙子患了败血症,当孙庆安同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不加多想当即给予10000元的救助……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不计其数,孙庆安同志就是这样默默无闻的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不求回报,无私奉献。
每当该同志听到或看到一些学生,因家庭贫困与大学失之交臂,就惋惜不已。该同志深感知识和人才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下定决心不让贫困家庭的子女失去上学的机会,他时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人人献出一份爱,这个世界会更美好”。1996年,在他经济收入微薄的情况下,就以个人的力量,支助了拍石头乡横岭小学学生赵永亮和长垣县佘家乡学生连小瑞。从1998年起,该同志坚持不懈、默默无闻 的做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善事,支助了许多贫困大学生重圆大学梦。他每年都主动与市团委、市总工会联系,不惜代价,不畏山高路远,组织人员到贫困生家中了解情况,选出真正贫困的大学生进行全额全程支助,创立了我市支助贫困大学生全学制的支助先例。在支助过程中,他利用每年暑假寒假的时间,与全体受支助学生相聚公司,相互交流大学生活、学习情况、学习经验,交流每门课程学习成绩,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使受支助的学生互相学习、促进交流。在每次交流活动中,该同志总是语重心长的嘱咐大家要珍惜在大学的时光,刻苦钻研学业,不要忘记党和社会对年青人的期望,将来要用自己的知识财富,成就一番辉惶的事业,报效党和社会,报答家庭和父母……自98年至今,该同志共支助贫困大学生51名,平均每人1万余元,十多年过去了,已有29名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他们的感恩之情像清澈甜美的流水一样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源源不断的涌来。2011年5月4日,由市总工会组织,市人大、市政协、市妇联、市团委、市教育局、市电视台等单位领导参加,在公司组织了毕业大学生归来恳谈会,大学生为表感谢之情,给该同志赠送了“助学义举薄云天”的匾幅,参会的各位领导也充分肯定了该同志助学圆梦献爱心的义举。
这就是孙庆安同志,一个默默无闻奉献社会的普通共产党员,站立于时代的潮头,胸怀着滚烫的红心,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社会,脚踏实地践行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实际行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