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年文化__调查报告
“中国年文化”主题调查报告
从进入腊月门儿开始,距离我们中国的最传统节日——春节,一天一天的临近。从腊月初八到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春节。
1春节是什么 ○
2“腊八”——腊月初八 ○
3“小年”——腊月二十三 ○
4除夕——大年三十 ○
5春节——大年初一 ○
6元宵节——正月十五 ○
7拜年 ○
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
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腊月初八,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腊八”,这一天,我们要吃腊八饭,所谓的腊八饭,就是把几种杂粮放在一起熬成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腊八粥的品种花样也日益繁多。关于为什么要喝腊八粥,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传说。有说某人坐吃山空后苦思悔改,痛改前非以此为鉴的;也有说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不忘从前的艰难经历而教育后人的。但不管哪种传说,都表达了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好年景的美好心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民间叫法是“辞灶”。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会“请”来“灶王老爷”,有的叫它“灶码”。上面是“灶王爷”的画像,下面是一个二十四节气表。
辞灶这天是灶王老爷上天见玉皇大帝的日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灶王老爷走的时候要给他吃糖,让他上天以后多说好话,以此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
“灶王老爷本姓张,一年一碗大面汤”,这天人们要放鞭炮,吃面汤(面条),有的地方吃水饺。吃饭前要祭祀,摆供桌,供桌上面用小碟盛着糖、水果等供品。晚饭时把灶码上面的灶王老爷剪下来烧了,把剩下那块灶码头(二十四节气表)贴在锅台上面。
辞灶这天还要大扫除,把买来的新笤帚用绳子绑在长棍上,把家里的边边角角都打扫干净,以除旧布新,让灶王爷将这家干干净净的情况上报天庭,以祈降幅。
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还要贴春联,有的人家会在大门前挂两个大红灯笼,有的人家把灯笼挂在院子里的树上,除夕晚亮一夜长明灯。大红灯笼的确给这个快乐的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有的人家年三十不但贴春联,贴福字,还要贴萝卜钱(也叫过门钱),就是在每个门的门楣上,窗户上都贴上萝卜钱,有贴万事如意的,有贴招财进宝的,有贴吉祥如意的,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三十下午,女人们包饺子,臵办吃食,男人们还要拿着供品,粮响到祖宗的坟地里上坟,请祖宗们回家过年。年三十晚上吃的饺子是肉馅的,随着噼里叭啦的鞭炮声,一个个胖嘟嘟的饺子也端上了饭桌。有的人家会把钢蹦洗净,一般放十个,象征十全十美;把泡好的小枣十个,象征甜甜蜜蜜;把年糕切成十小份,象征步步登高,包到饺子里。除夕夜吃到钱的预示来年钱财满贯,富贵有余;吃到枣的家庭幸福,甜甜美美;吃到糕的事业有成,新的一年一定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当然这些都是人们的美好理想与追求罢了。
然后就是守岁了,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除夕夜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活动,院里摆上供桌,供上香案,烧上高香,把叠好的金元宝用笸箩盛好,等到快十二点时,拿到院子里烧了,这时早已挂好的长长的鞭炮也已点着,四面八方噼里叭啦响起了鞭炮,万家灯火,彻夜的欢声笑语。
一大家子人,老的少的,一个都不缺,大家脸上都挂满了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看电视,吃瓜子,满屋子的和谐,满屋子的喜悦。各家各户都吃起了团圆饺子,大家互相问好拜年。老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崭新的压岁钱喜笑颜开的塞到孙子孙女们的口袋里,孩子们高兴的依偎在老人的怀里,大人们拿出给老人买的喜庆的唐装,给老人穿在身上,多好的一副天伦之乐图。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已不再那么早过年了,有的早起四五点钟过年,有的六七点钟,一切都以当地风俗为主。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成群结队的人们便穿着崭新的衣服开始走东家串西家,互相拜年问好。先是自己本家的,一个老祖宗,到处去转转,挨着问个好。平时忙没功夫串门的,也趁这个机会访一访老邻居、看看老朋友,走到哪里,哪里都有笑声,哪里都有祝福。现在信息发达了,不管相隔多远,一个电话,一条信息,就把年来拜了,就把福来祝了,而且也乐在其中!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吃元宵,庆团圆。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
元宵节,也叫“灯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逛花市、放焰火,猜灯谜,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这样人们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和美、幸福、团圆的新春佳节。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派“红包”是中国人新年的一种习俗,中国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臵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第二篇: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
前言: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春节期间,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传统的春节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人甚至淡漠了春节。为此,在这个寒假我对所居住的社区的部分居民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目的:在物质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了解人们对春节的态度及变化
一.调查对象:社区部分居民
二.调查时间:2009年1月20日至2009年1月22日
三.调查方式:就中国年文化春节,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调查
四.调查的内容概况: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了解到社区居民对于春节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渐发生的。相对于过去,人们过年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除了以前传统的吃团圆饭、走亲戚之外,有条件的人会趁着春节的假期出去旅游,或到乡间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另外,给亲朋好友拜年的方式也有所变化,以前有口头的拜年,书信拜年,而现在有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以及邮件拜年,可谓方式多种多样。通
过走访调查我了解到,大多数人对过春节还是有热情的,但还是有部分人逐渐淡漠了春节,他们认为春节与其他节日没多大差别,不用那么隆重地对待,那样既浪费时间又费精力,只要和平时一样就足够了。
五.调查的主要情况:
1.为了获取真实、准确的调查结果,我对社区的部分居民进行了提问式调查,所提的问题如下:
⑴.请您谈谈过去十年您对过春节的看法,以及以前都是怎样过的? ⑵.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下,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了,那现在您或者您的家庭对过春节的看法同以前相比有变化吗?如果有,您能具体谈谈变化在哪儿吗?
⑶.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有些人逐渐淡漠了过春节。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如何看待呢?
2.通过调查与整理得到以下结果:
⑴.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90%的居民谈到过去过年都是以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为主,还有就是给小孩子们发压岁钱,年前给自己的家里来个大扫除以及走亲戚、祭祖。另外,也有部分小学生接受了我的调查,在他们看来,过春节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放鞭炮和得压岁钱了。除此之外,10%的居民认为过年是一个休息、调整自己状态的好机会,因为所有的单位都会放假,大家辛苦地工作了一年了,这时该好好的休息了,然后在新的一年再努力工作。
⑵.在被问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对过春节的看法同以前相比是否有变化的时候,被调查的居民都提到,因为国家兴旺了,大
家的生活也比以前好很多,在过年的时候买的东西也比以前多了,除了传统的年画、春联之外,还会买上几个大红的灯笼,几串彩灯挂在家里,有的还要买些干花插在花瓶里,让家里既充满了年味,又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⑶.当谈到有些人逐渐淡漠了过春节时,在被调查的居民中,年龄较大的部分老年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过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习俗,要是因为社会进步而忘了本,忘了过去的传统那就不好了。而有几位接受调查的居民由于是年轻人,因而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理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对于春节应不再保持那种过于重视的态度,把春节看成和其他平日里的节日差不多就行了。并且,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拜年的方式同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他们认为不必拘泥于过去的方式。
调查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在居民对于怎样过春节的态度中,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年味不浓,淡漠春节等。就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来解决:⑴.针对年味不浓,政府可以在春节期间多举办一些民间传统的表演,并鼓励人们积极参加,让人们感受过去过春节那种浓郁的氛围;⑵.对于一部分年轻人出现的淡漠春节的现象,我认为应该加强观念的教育,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应该加强,要让全社会意识到传统的重要性,不要因为社会的进步而丢掉过去的良好传统。社会是一个整体,哪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影响全局的发展,因而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
业,必须加强观念的教育。
结论: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使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在不断走向小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也不能忘了过去的传统,必须保留好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无形的文化遗产,重视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
第三篇:调查报告 中国年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谁动了我们的“年味”?
国际会计
0924班
杨小曼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要过年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映出一些节日的气氛。然而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总会听到一些声音,说“年味”越来越淡,平时工作忙的,这两天休息一下,就相当于“双休日”;工作不忙的,就像平时一样。
一、打捞记忆中的年味
关于春节,已有很多被遗忘的记忆,那是合家团聚的温馨,那是写春联、品春联的雅兴,那是挤在人群中观看踩高跷的专注,那是往日中国的生活意趣。春节表现出中华民族渴望幸福、安康和吉祥,重视团圆和珍视亲情友谊,期盼未来美好生活是春节的文化内涵,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记忆。
王安石《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记得小时候还是家里人自己写春联、贴春联。在华北的农村,临近年底时煮肉,炸鱼、炸耦合、丸子。大年三十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杀鸡宰鱼。三十晚上四五点多,天色渐暗,村民们都聚在道口,家家户户一起放鞭炮,在爆竹声中除旧岁,异常热闹。初一大家都早早起来,互相送饺子,走家串户拜年,初二到初六去各亲戚家拜年。
年,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又是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也就是说,过年是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它集结了幸福、吉祥、平安、团圆、长寿、富
贵于一身,更多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愿望、理想与憧憬。其实,过年也好,过节也罢,其精髓就是如何享受生活、感受幸福,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追寻并体会那种喜庆祥和的氛围,这样,才能把年过得有滋有味,过年的意蕴才能传承和发扬。
二、失落的年味
一进腊月,真正的“年味”还没有闻到,一股浓浓的“金钱味”却率先袭来。年关似乎成了“钱关”。一是对狂轰滥炸的各类消费广告感到厌倦。二是为送礼和给压岁钱的繁琐而发愁。三是忧虑即将到来的应酬和客套,担心自己成为吃饭喝酒的机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年”像中国的春节这样,充满如此多的金钱气息和功利主义,而且似乎愈演愈烈,不断花样翻新。被金钱气息所笼罩,几乎都成了缺少文化内涵的购物节了。
旧时的“年味”,处处洋溢着一种拜亲谒友的浓浓氛围,可如今,只需打个电话发个短信。然而对于亲情和友情的表达,再精彩华丽的语言,与登门造访相比,也都显得苍白平淡了许多。
而借助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年糕、元宵、灯谜等构成了庞大深厚的年文化的载体和道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已经变得可有可无,甚至已成为落后的象征。而新流行的种种都市文明元素,不仅难以营造出旧时过年的文化氛围,更难以承受中国传统年文化的传承重任。过年难免被抽去人文内核,只剩娱乐之外壳。浓浓的“年味”,失去了应有的“精神支撑”。
中国春节的年俗文化,有精华,有糟粕;而精华中的核心,在“情”字。人情是其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承载。小的时候过年,年三十家人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全家穿上新衣服然后给长辈邻居拜年。而现在千篇一律的短信代替了亲友间的问候,城市里邻居之间“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说话”,更不用说串门拜年了。更多的人窝在家里打麻将,或者留连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家庭色彩的淡薄,导致春节越来越简单。传统社会家族里有几十口人,现在只有一家三口,人际关系的疏离,小型化的家庭模式,影响了热闹程度。
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过年平淡地只是轮到那天了,所以就过了。回想过年的情形,残留下的仅仅是鞭炮声和浓烟味,以及单调的吃吃喝喝。年变成了时间序列中的一个不起眼的点,附着在这个点上的文化传统意义日渐枯萎„„
三、年味,是家的味道
年与家是分不开的,年事实上是以“家”为载体的,有了“家”,年才能更显现出年味,年与家联姻,情与味交融,绵延数千年的年更有了它实在的意义。因为“家”倾注了情和爱,年有了“家”,年味就更浓了,“家”中过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习俗。
对于离家在外的人来说,对过年有一种最真切的期盼,也许期盼得不是“年”本身,而是过年的时候能够回家,能够体验一种合家团圆的氛围。离家在外的人,只有回到自己的家,在外漂泊的疲惫才可以完全抖落,积了许久的孤独和苦闷才可以在那种喜洋洋的气氛中
被渐渐融化掉„
家的味道,小而化之,是妈妈熬的香喷喷的粥,是晚归时爸爸的轻声呵斥,是院子里的那棵伴随整个童年的浓密大树„„家的味道,大而化之,是家乡的味道,静静地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柔韧地塞满每一根神经末梢,细细密密、盘根错节,却构成我们心底最深沉的情结。那里涌动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隐藏着无数人的欢喜与悲伤。
过年了,给自己个机会,放松即是返璞归真。四处找不到年味,因为它就在我们的家里。在父母眼里,年味不是你手里拎的大包小包,而是拎着它们的你;在另一半眼里,年味不是你捧着的厚厚荷包,而是捧着它们的你;在孩子眼里,年味不是你抱着的新奇玩具,而是陪他一起玩耍的你。
季羡林曾经撰文:“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住,也看不到,但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心头轻轻一佛,我们就知道:年来了。”
年,本源发于民间。年味,仍存在于民间。对于年,父辈祖辈也许不知道看春晚、发短信、视频拜年、年终奖金、酒店年夜饭、外出旅游„„不管我们是辨证的态度还是平常的心态,年还是那个年,千古不变,它每年如约而至,从不爽约。它的味道的浓与淡,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为自己营造一个浓浓的年。
第四篇:关于欢乐中国年的调查报告
关于欢乐中国年的调查报告
过年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它透视着每个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生活习惯和生活变化。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风俗,才能更好地了解、认识这个地区,才能更容易地在这个地区生活。为了更多更全面了解我们武威的风俗习惯,我深入武威各地,对我们的民风民俗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在武威大地,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老百姓在这一夜将灶君像贴在厨房的墙壁上,用水饺,柿饼软枣等作为祭品,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磕头礼拜。户主对着灶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过了二十三,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炒花生和瓜子,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
除夕这天,人们要贴上新春联;到逝去的亲人坟前烧些纸钱;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黑夜降临,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这些活动现已不常见。有的农户还将垃圾及无用的杂物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不过这几年国家对环境保护抓得紧,这种现象已经很少发生了。年初一午夜时分,一家人放鞭炮后吃饺子,个别的饺子里面包有硬币,糖块,据说吃到这样的饺子来年会交好运。初一一大清早,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水饺为主,再加上汤圆、糖和各类鲜美炒菜(鱼、肉、鸡和豆腐不能少)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年年有余、新年发财吉祥等。早饭后,孩子们向亲友长辈们一一拜年问好以求压岁钱。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的柴草,要用木材,黄豆秸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初一不能打扫卫生;初五之前不能把垃圾倒出家门…… 另外,年初二媳妇要回娘家;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祈求全家兴旺平安,称“破五”象征这时可把家里的垃圾倒掉。初七为“人情日”需放鞭炮吃水饺;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这天有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踩高跷、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等,是元宵节重要民间习俗。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元宵节过后,这一年的大年也就结束了。
春节是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也很繁多。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但愿好的习俗能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毕竟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篇:《欢乐中国年》
《欢乐中国年》
世纪之初的中国可谓好事连连。“七一”讲话如明灯照亮神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世纪的中国指明了前行的航向;“十一”中秋佳节重至,人们喜庆繁荣盛世,国泰民安;百年奥运,几经轮回,进驻北京;世贸组织,展开双臂,亲拥中国;还有那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的中国足球,四十载冲击梦,一夜梦想成真。可以说,公元2001,是辉煌的中国年,是欢乐的中国年。
<<咱当兵的人>>
一曲欢乐的中国年,让我们走进了今晚幸福而以美丽的时刻,战友们,在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里,身着绿军装的我们在本该与家人团聚的时刻依旧固守着入伍时的诺言。这就是咱当兵人特有的胸怀,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大合唱--<<咱当兵的人>>
诗朗诵〈〈从军之行,成长之路〉〉
<<红河谷>>
感谢三位战士献上了一段优雅的诗朗诵,亲爱的战友们,我们当中每一个看过电影<<红河谷>>的人,都还清晰的记得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不过,你是否仔细听过电影的主题曲呢?如果没有,不要紧,接下来你就会欣赏到由吉它为你弹奏的<<红河谷>>
<<军中绿花>>
一曲清新的吉它独奏真是让人心旷神怡,与吉它独奏这种清新风格截然不同的另一种乐器合奏其实早已准备好了,下面就让我们欣赏旋律优美的电声合奏<<军中绿花>>
<<友谊地久天长>>
战友们,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从军的日子在一天天的变长,也在一天天的变短,而无论在怎样的一种变化之中,无论将来我们曾经战斗在一起的战友去向何方,在我们心中永远无法逝去的是那深深的战友情,请听小号演奏<<友谊地久天长>>
连务会
人们常说在未来的社会,一个合格的工作者必需具体三种技能,要会外语,会开车,会熟练使用计算机。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随着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新观念,新思维脱颖而出,深刻改变着社会的更个领域。军营做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不可避免经受着洗礼。就拿
计算机而言,落入了寻常百姓家。为战士将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连队适时开办了微机学习组,并且运用于连队的日常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就为大家演示如何将微机用在会议提高连队工作的效益。
<<红旗飘飘>>
记得听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老旗手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的牺牲了,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对战友说:一定要让我们的红旗高高飘扬!我无法体会到当时旗手的内心世界,但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最为骄傲与自豪的就是看到五星红旗能够高高飘扬,下面请听电声合奏<<红旗飘飘>>
<<军港之夜>>
人说夜色最美,哪么,那一种夜色的情怀更美呢?我说是军港之夜,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萨克斯独奏<<军港之夜>>
《海之梦》
今天来到我们会场的有新兵,有老兵,还有老兵的老兵,大家原本天南海北素不相识,只因心中都有一个绿色的军旅梦才将我们召唤到同一片蓝天下。大连是座海滨城市,翻过西山,大家就可以看见海,领略海风的丝丝清凉。若是应对余辉,夕阳晚照,会有无限的瑕想。聆听大海的涛声,或婉转低沉、或激昂高亢,像述说什么。让我们一起揣磨海之梦,追思过去,沉思如今,构思未来。
小品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在开展二课堂的最初阶段,我们年轻的士兵有的对此不与理解,有的消极对待,这也许就是常说的“万事开头难”。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纷纷理解了连队的一番苦心,自觉的置力于学习当中,迈出了正确的一步。望着这明确可喜的一步,关心我们成长的人都露出会心的微笑。下面的几位就是士兵里典型的代表,请看小品
<<书法>>
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我们的晚会已经进入到了高潮,刚才在下面许多战友都在问我,会不会换一个花样?我告诉你,会,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欣赏下一个节目<<书法表演>>
《壮志在我胸》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百学须先立志”。古人说:“夫志当存高远。”远大的志向会指引激励人朝着目标永往直前。我们的乐队从起先的一无所知,三更
灯火,五更鸡,凭着“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走到了如今小有所成。平日我们都喜欢那首歌《壮志在我胸》,它贴切的表白我们的意念,今晚也把它带来献给大家,让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拼搏奋发的豪情壮志,共勉明朝事竞成。
《外面的世界》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句顺口流,叫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可以说这句话真实再现了军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它紧张、忙碌、枯燥、时时刻刻还有危险与挑战。其中的醋甜苦辣也只有当过兵才知道。再苦再累再无味,可这都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谁让咱是当兵的呢。军营是一个独立于社会又相对比较封闭的场所,因此平常人根本无法理解咱们的心愿和付出。在外人眼里,我们或许是一群只知喊口令的“傻大兵”。其实外面的世界我们也心动,我们也想丰富多彩,潇潇洒洒,只不过对外面的世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咱们的小伙子其实也是个顶个的聪明伶俐,玉树临风,用时下流行的话讲那就是“酷毕了”。接下来就有请连里的小帅哥王丹演绎军营版的老歌<<外面的世界>>
<<一去不回>>
情景对话<<小值日讲评>>
基层日常工作是又多又杂,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缕。比如说劳动,保障,打扫卫生等。当完成大的任务后,要召开总结讲评的会议,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安排下一步工作等。讲评制度是咱们连队工作中不可缺欠的一部分,对凝聚战斗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小而言之,对一个班级来说,小值日讲评也是班级成员间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在座的每一位,参加班务会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有一种形式大家一定没经历过,而且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小评这么奇特,就让我们静心的观看。
<<从头再来>>
参军入伍,从一名普通的地方青年转变成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是要有许多的锻炼且还是较长的过程。在这个期间,许多同志不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挨过许多的批评乃至训斥。但重要的一点,无论如何不能灰心丧气。决不能因一时一事做错了,挨了训就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有句话说的好:“成长是错了再试的过程。”一点点挫折失败算什么,大不了我们再来一次,从头再来罢。只要有面对的勇气,再大的困难,再多的烦恼也一定能迎刃而解,下面请欣赏电声合唱《从头再来》
《情深意长》
一个连队的全面建设不仅靠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上级的指导,友邻的支
持。我们连队在过去的发展中,得到了大队,教练营首长的关怀,得到了兄弟连队的通力支持,至此向各位首长,兄弟连队的战友们道一声了谢谢了。我们定将不负首长的深情厚爱,不忘兄弟连队的情意绵长,继续努力,走好每一天的每一步,用成绩回报关心和支持过我们的人。
<<同一首歌>>
无论是老兵,还是新兵,无论是首长,还是战士,无论是男兵,还是女兵,我们相聚在军营,就是为了同一个梦想,就是为了曾经同唱同一首歌,请欣赏<<同一首歌>>
<<难忘今宵>>
喜悦的心情,幸福的时刻,今宵太美,今宵太醉,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今晚最后一个节目<<难忘今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