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理解GDP才能科学使用
正确理解GDP才能科学使用
2012-04-18(作者:刘春侠)
GDP是目前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最熟悉、最关注的一个统计指标,也是大家议论最多的一个指标,它成为判断经济发展的焦点,干部政绩考核的核心,甚至成为决定干部个人升迁的主要因素,所以一些人在对GDP认识上产生了误区,夸大了它的作用,在干部考核中产生了“唯GDP论”、“GDP膜拜”,因此作为统计工作者,不仅要正确认识和理解GDP的作用,更要全面地向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宣传和解读GDP,消除当前在GDP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一、对GDP认识上存在的误区GDP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综合反映,更是近年来被各级列为对当地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因些,当前在对GDP的认识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1、“GDP膜拜”。目前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了对GDP膜拜,他们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为“增加GDP是第一要务”,这样的发展观,使对GDP的认识走入了误区,特别是当前各地都使用GDP为首的一系列的经济指标考核干部政策,有一些干部将考核死盯在GDP上,产生“目标盯在任务上,眼睛盯在数字上,心思花在升迁上”的现象,不是扑下身子抓落实,而是挖空心思凑数字,产生了催生虚假、浮夸风和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出现了“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问题,这些都是对GDP认识上盲目的膜拜。
2、“唯GDP论”。GDP代表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它被用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被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对GDP的推崇渐渐演化成了“唯GDP论”,只要能对推升GDP有作用的,不管什么手段都可以畅行无阻。为了发展经济,有的地方过于注重投资,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现象,盲目扩大的投资,超越了地方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有的地方实施过度开发,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生态环境恶化,不计投入成本,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有的地方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造成房价畸高;有的地方对企业过于迁就,造成职工利益维护的缺失。所有这些,虽然保证了GDP的高增长,但这种高增长意味着更多的能耗需求,也造成了对银行信贷的饥渴式追求,推动物价上涨和各种社会问题复杂,这种“唯GDP论”的增长,忽视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忽视了GDP增长的质量。
二、正确理解GDP的概念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一是生产法,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代表GDP,各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各产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二是收入法,用劳动者(个人)收入、国家税收、企业利润和折旧三者的总和来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式、存货增加、净出口几项的总和来核算;三种方法是从三个不同角度去核算,从理论上说结果应是基本一致的。
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产品形态、价值形态和收入形态。从产品形态来看,它表现为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它不仅包括所有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且包括所有未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货物的价值,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以及部分未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服务价值。但是,GDP不包括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如照顾老人、抚养子女、清扫房屋等。从价值形态看,GDP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值的加总,也就是在生产
过程中所有产出的价值减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从收入形态看,GDP表现为一定时期内收入的总和。它包括常住单位因从事生产活动而对劳动要素的支付、对政府的支付、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以及获得的盈余。
三、GDP的作用与局限性
1、GDP的作用。从GDP的概念和核算内容看,在经济发展中,GDP主要有三大作用:
(1)GDP是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从GDP的概念可以看出,GDP总量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GDP的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地区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GDP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是了解、掌握一国域地区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经济运行情况直观的数字体现,是一国或地区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分析判断一国经济及其景气周期的根据。
(2)GDP是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依据。GDP包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三大产业中又包含了许多行业,支出法GDP反映了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规模和结构,所以GDP是研究产业结构、行业发展、需求结构的主要指标,没有GDP指标和核算,就无法反映一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
(3)GDP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GDP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当前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主要是根据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情况调控我国GDP增长的速度,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保障经济运行的稳步性。没有GDP,国家就无法进行经济调控。
2、GDP的局限性。由于GDP只反映经济量的规模和增长情况,目前GDP只限于对经济生活中那些货币化了的部门进行评价,而忽视了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全面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当前和将来的经济增长质量,还存在着很多局限性:
(1)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目前GDP难以准确地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有一黑色幽默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辖区内出了特大交通事故,有人付出了生命代价,蒙受巨大损失,但该辖区的GDP却因为这一事件而增加了,因为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法律诉讼、保险代理等都是有偿服务,增加了GDP,但并未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专家曾一度提出过绿色GDP指标,但由于核算基础资料难以取得而无法实施。
(2)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人们砍伐森林、开发矿山制造产品,能为GDP增加做贡献,但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损失,而且将其中过度开采的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计算在GDP总量之中,这就人为地夸大了经济效益,而不能反映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
(3)人均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分配。当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较快增长,社会财富总量增大的同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均GDP不能准确反映社会分配和公正,掩盖了贫富差距。因此在政绩考核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实事求是,改革考核办法,采取听、看、问、访、查等方法,从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经济工作、科技教育、党的建设、三个文明、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评定政绩。也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四、经济工作中科学使用GDPGDP是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增长速度的宏观经济指标,在经济工作中,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它,科学地使用GDP,避免“GDP膜拜”和“GDP唯上论”,使GDP指标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1、运用GDP指标做好经济形势研判。GDP是宏观经济分析研判的主要指标,是研究经济运行规律和周期、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大小、经济发展趋势等主要经济运行情况的依据,经济工作中要充分运用GDP指标,做好统计分析研究工作,在分析中要将深入企业调查与宏观分析结合起来,从点到面,全面客观,实事求是,从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为各级领导掌握经济发展的现状,预测经济发展的未来,采取有力的发展措施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2、充分发挥GDP在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各地经济发展的目标,GDP增长要以国家宏观政策为依据,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目标,经济发展要又好又快,好字当先,一要突出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既保持合适的增长速度,又留出一定的空间和余地,以利于把工作重心引向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二要突出约束性指标,严格按照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制定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的硬指标。通过节能降耗、环保和集约用地等约束,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要突出民生问题,以过硬的措施确保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稳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创造和提供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城镇居民保障房建设等民生工程。
3、建立以GDP为基础性指标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综合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来考核各地发展,GDP指标仍然是基础性指标。应当在这个基础上,加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如我省对县域经济考核提出了四个方面的31项考核指标:一是经济发展指标9项: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二是经济结构指标5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化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比重;三是社会发展指标13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公众安全感满意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初中毕业升学率、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支出;四是生态环境指标4项: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农村安全用水普及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这样一套的指标体系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更切合实际,更科学直观,更受人欢迎。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GDP,正确对待政绩考核,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攀高速度,不比高数字,切切实实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出实招,扑下身子为群众干实事,用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社会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检验、评价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绩。
第二篇:正确理解GDP与绿色GDP
坚持科学发展观
正确理解gdp与绿色gdp
【摘 要】近年来,我国由于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gdp与绿色gdp的含义。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gdp 绿色gdp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而是一个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目标。我们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正确理解、把握gdp和绿色gdp的含义,彻底转变gdp至上的观念,把推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目标。
1、如何正确理解gdp含义
gdp做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衡量各级政府政绩最硬的指标,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不仅使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和丰富,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自从采用gdp核算方法以来,gdp在我国的地位扶摇直上。但盲目追求gdp增长,也带来一些弊端。
1.1 gdp的含义
gdp英文全称为gross domestic product,中文译名对国家来说叫做国内生产总值,对地区来说叫做地区生产总值或本地生产总值。它是把一国(地区)一年中境内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的总和折合成货币的值。由于gdp覆盖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具有国际上通用的核算原则与方法,是衡量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活动总量的国际通用语言。因此gdp是全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根本体现,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参数,尤其是在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宏观监控以及宏观经济分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2 gdp的局限性
如何看待gdp是当前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过去人们把gdp神化了,认为gdp就是一切,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gdp也有许多的局限性。首先,gdp不能说明一个地区或国家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而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对我国政府近年来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其次,我国gdp增长的高消耗、高排放,造成了资源的惊人消耗和数量巨大的污染物排放。再次,我国的政府职能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gdp增长在各级党政干部的政绩考核中的极端重要性,使得短期利益和短期行为屡禁不止。
1.3 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gdp的大小和增长率受到空前的重视,甚至有人把“发展就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增长就是硬道理”。这使我国在取得经济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自然环境也遭受巨大损失,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对政绩的追求使一级又一级的政府官员狂热追求gdp,甚至产生了gdp崇拜。对gdp的追求理所当然成为某些地方政府官员心照不宣的职业使命。为了政绩,许多地方的招商引资演变为“让利竞赛”,靠土地生财,靠拼资源来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不惜损害群众利益,与民争利。从1996年到2003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而非法占地的主体中,绝大多数是对gdp顶礼膜拜的地方政府。任何指标都让路于gdp,从追逐gdp,到唯gdp,到直接在gdp上做手脚,污染gdp。所以说,以gdp为主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2、绿色gdp的产生和由来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丰富和补充,更加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实行绿色gdp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全新发展思路的最佳切入点。
2.1 绿色gdp的含义
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对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的破坏性影响后的余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绿色gdp能更好地体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2.2 绿色gdp核算方法
绿色gdp核算的基本思路是将资源和环境独立出来,建立资源和环境账户,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补充,在此基础上对现行gdp进行扣减和调整,从而得出绿色gdp。简单的说:绿色gdp=传统gdp-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也可以说,绿色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这里,自然部分的虚数主要指资源环境方面的损失,人文部分的虚数指贫富悬殊等不利影响。对绿色gdp的实际测算,目前集中在对资源环境损失的测算上。
2.3 绿色gdp是全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绿色gdp是个全新的发展观,它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的科学发展观。另外它也是一个全新的政绩观,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兼顾起来。因此对每一级政府,对每一位工作人员和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标准,肯定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说实施绿色gdp,必然要有观念的变革,要有科学、合理、公平的核算体系模式的确立。绿色gdp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吁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即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付出的环境代价,切莫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
3、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把握gdp与绿色gdp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走出gdp崇拜、超越gdp崇拜指引了方向。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使得我们开始了对gdp的校正。发展是硬道理升华为科学发展观。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党中央也从政绩导向转向服务导向,从以gdp增长为中心,走向以维护市场公平为中心,以社会和公共服务为中心。告别gdp崇拜,并不意味着不再严肃地对待gdp,在很长一段时间内,gdp仍然是中国经济必须重视的重要指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理解和使用gdp与绿色gdp。
3.1 gdp仍是政绩考核的主要手段
科学发展观并不意味着政绩考核完全取消gdp,对干部政绩的考核gdp由总评分变为单科分,但仍是十分重要的单科分。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和新的政绩观,要求各级政府官员放弃唯gdp至上的思维模式,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不仅仅看gdp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而且还要看人们生活水平、看就业、看人的全面发展,看环境是否美化了、污染是否降低了,看是否是用最少的资源环境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但是gdp仍是一切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告别对gdp的盲目崇拜,超越gdp,是为了更好地把握gdp,而不是抛弃gdp。
3.2 科学发展观并不排斥gdp
唯gdp论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忽视gdp同样也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必须以科学的、辨证的态度对待gdp,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要求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强调执政为民,维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gdp有种种局限,但gdp可以基本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及其变动情况。正常情况下,gdp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gdp的增长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没有gdp就没有经济实力,离开gdp谈以人为本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gdp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指标。
3.3 gdp增长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统一的gdp,需要用合理的物耗投入和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更多、体现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社会公平度逐步提高的gdp。因此应该把树立科学发展观同保持gdp的增长做到内在统一,gdp不应当成为各级政府追求的终极目标,gdp增长仅是一种手段,对政府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借助gdp的增长来实现社会发展。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工作方式必须纠正。
3.4 不能神化和夸大绿色gdp
神化和夸大绿色gdp也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把产生的问题,归结为gdp的缺欠,认为只要尽快推出绿色gdp核算,用绿色gdp来考核领导干部政绩就可以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是一种不现实、也是有失公允的想法。绿色gdp由于其计算面临难以突破的障碍,要求统计部门核算绿色gdp来考核干部政绩是不现实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环境保护的好与坏,不在于是否核算了绿色gdp问题,关键是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和经济发展观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因此开展绿色gdp核算无非是要增强人们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无限扩大绿色gdp的作用,将会使其失去本身含义。
3.5 绿色gdp不可能取代gdp
绿色gdp取代gdp是不客观的想法。绿色gdp是在gdp扣除资源耗竭的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的净额,gdp是绿色gdp的基础,这一点也决定了gdp还有它存在的重要性,只有将gdp和绿色gdp进行比较,才能发现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耗竭的成分和环境损失的代价有多大。因此绿色gdp不可能取代gdp。
第三篇:如何正确理解和体会毛泽东思想和科学理论体系
如何正确理解和体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领域。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1981年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再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凝聚全党的力量,不仅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和可靠的理论根据。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谈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时,江泽民总书记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毛泽东思想,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这是对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新的科学的界定。
从以上我们党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历史过程来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所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胡锦涛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毛泽东群众工作思想的理论依据。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国家主人的位置上。他一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因此,他始终把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团结依靠群众的大多数来进行革命和建设放在战略和策略的高度上。代表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群众工作思想的根本标志。毛泽东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他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他认为,共产党及其领导者能够给予人民的“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切实做好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群众工作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其中,“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根本宗旨,是群众路线的立足点;“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根本原则,是群众路线的依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基本点。
毛泽东思想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博大的哲学体系中,其思想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其内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哲学总结,其表现形式则是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风格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人铸造了革命的理论,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形成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开辟前进道路的锐利武器。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无论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哲学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一种中国式的哲学表达方式。邓小平同志重申和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增添了解放思想的新内容。在新的形势下,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江泽民同志不仅进一步阐发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而且提出了与时俱进。在这条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毛泽东同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思想观点,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
提出了完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各种矛盾,但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是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进行调节,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不断地巩固和完善。
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思想。毛泽东指出:“一个国家搞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道路。首先,毛泽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他把现代化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中国逐步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其次,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他在《论十大关系》中系统地阐述了农、轻、重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毛泽东提出了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商品还很不丰富,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第四,毛泽东提出了所有制结构的布局。他指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工业企业既是经济组织又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农村集体所有制实行三级所有,队内基础,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化思想。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后一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进行了具体时间上的设想,即用几十年的时间把我国建成一个更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由此可见,否认毛泽东思想决不是仅仅否认毛泽东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也必然否认由毛泽东思想培育的整整一代人,必然否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同样,离开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现实基础,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毛泽东思想的再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凝聚起全党的力量,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和可靠的理论根据。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创造性地作出新分析、新判断和新结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路明灯。
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第四篇: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尊敬的党支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至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努力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新道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平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采取“赎买”的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只能包括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严格区别开来。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从实践上看,它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凝聚了全党的力量,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从理论上看,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领域。
四、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从六个方面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做了界定。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三是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军队的问题。他确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提出和总结了一整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四是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五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六是关于党的建设。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汇报人:xiexiebang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三日
第五篇:正确认识GDP科学考核干部政绩
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由此可以看出,GDP总量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GDP的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地区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
正因为GDP有如此功效,以致在干部追求政绩中形成了“GDP情结”、“GDP膜拜”,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正确地认识GDP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将GDP作为干部政绩主体考核指标存在的弊端,逐步实行GDP核算与干部政绩考核既紧密结合又相互分离,建立健全政绩考核综合目标体系,使干部政绩考核更科学合理。
一、GDP的核算方法与表现形态改革开放以来,GDP总量、GDP增长、人均GDP等专业名词,已使人们耳熟能详。作为一种简单明了、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方法,它对方便了解、掌握当地经济发展速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GDP核算有三种方法:一是生产法,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代表GDP,各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各产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二是收入法,用劳动者(个人)收入、国家税收、企业利润和折旧三者的总和来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式、存货增加、净出口几项的总和来核算;三种方法是从三个不同角度去核算,从理论上说结果应是基本一致的。GDP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即产品形态、价值形态和收入形态。从产品形态来看,它表现为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它不仅包括所有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且包括所有未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货物的价值,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以及部分未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服务价值。但是,GDP不包括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如照顾老人、抚养子女、清扫房屋等。从价值形态看,GDP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值的加总,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所有产出的价值减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从收入形态看,GDP表现为一定时期内收入的总和。它包括常住单位因从事生产活动而对劳动要素的支付、对政府的支付、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以及获得的盈余。从GDP核算方法和表现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出GDP是一个综合性评价体系,是了解、掌握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经济运行情况直观的数字体现,是当地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没有GDP指标和核算,就无法反映一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无法判断一国经济及其景气周期,无法判断经济健康与否,更无法采取相应的经济调整政策。但GDP并不单纯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唯一指标,还应包括地区的环境质量、就业状况、整体功能等诸多方面。
二、GDP的局限性一个时期以来,衡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标志,首先就是看其GDP的增长量。但由于目前GDP只限于对经济生活中那些货币化了的部门进行评价,而忽视了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全面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当前和将来的经济增长质量,还存在着很多局限性:1.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由于统计指标设置和统计方法等局限性,现行的统计,只是数据的收集和汇总,难以准确地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情况。而判断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必须看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协调。有一黑色幽默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辖区内出了特大交通事故,于是指挥抢救,医疗救护、公安消防、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法律诉讼、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各个方面都动起来了。由于所有这些都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尽管参与救助的人都没有因为参与救助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还有人付出了生命代价,蒙受巨大损失,但该辖区的GDP却因为这一事件而增加了。这类GDP的增长,不仅没有改善我们的社会生活质量,反而无端消耗了我们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财富和资源。2.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人们砍伐森林、开发矿山制造产品,能为GDP增加做贡献,但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损失,而且将其中过度开采的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计算在GDP总量之中,这就人为地夸大了经济效益。据有关报道,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约为4,但是消耗全世界7.4的石油、31的原煤、27的钢铁、25的氧化铝、40的水泥。这些足以说明GDP只反映了对经济的贡献率,而不能反映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说明我国经济增长长期处于高消耗、低效益状态。3.人均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掩盖了贫富差距。当前,我国GDP的增速以及财富的增速位居世界前列,但体现的是社会总体财富,表明社会财富多、增速快。表明钱越来直多,而并等于有钱的人越来越多。人均GDP不能准确反映社会分配和公正,掩盖了贫富差距。
三、淡
化GDP考核政绩的设想与建议GDP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综合反映,也是领导水平、领导政绩的具体体现,更是近年来被各级列为对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如果将干部政绩考核死盯在GDP上,就可能催生虚假、浮夸风和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出现“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问题,就可能导致一些
地方官员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生态环境恶化,不计投入成本,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致出现“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等现象,因此,GDP只能作为考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不能作为唯一指标,考核应坚持实事求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细化考核指标,淡化GDP考核的权重,强化综合考核。1.坚持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成果考核政绩GDP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有“指挥棒”、“调遣令”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被考核对象荣辱、升迁密切相关。在我们现行的考核中,由于过分地突出了GDP指标的内容,使一些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为“GDP是第一要务”,这样的发展观,使人走入了发展的误区,极易产生“目标只定任期上,眼睛盯在数字上,心思花在升迁上”的现象,不是扑下身子抓落实,而是挖空心思凑数字。因此在政绩考核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实事求是,改革考核办法,采取听、看、问、访、查等方法,从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经济工作、科技教育、党的建设、三个文明、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评定政绩。也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2.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干部政绩观存在的种种缺失与我们以往对干部政绩的考察、评价体系不科学有直接关系。片面追求GDP增长之风,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不在GDP指标本身边,而在于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建立一套综合的社会指标体系来考核干部,GDP指标仍然是基础性指标。应当在这个基础上,加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以克服过去考核指标的单一性,而不是取消这一指标。我省去年根据发展的需要,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考核指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
1、总量指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2、人均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3、速度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指标: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劳务输出率;
(三)社会发展指标:社会保障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广播电视覆盖率;
(四)生态环境指标: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城镇自来水普及率、退耕还林植树林造林保存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这种对县域经济和干部的考核,既有“减法”,又有“加法“,取消了GDP指标的直接考核,又相应增加了许多新的考核内容,使考核更切合实际,更科学直观,更受人欢迎。3.加强监督,使政绩考核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增强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督机制。在监督对象上,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如果“一把手”没有民主意识,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会在重要干部的任免、重要建设项目的安排和重大资金的使用上不按程序办事、不经集体讨论,由此就要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监督内容上,要强化对决策的监督。要切实按照民主集中制,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对决策目标的确立、决策方案的制定、决策过程的掌控和决策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决策的和科学化和民主化。在监督的方法上,要强化领导工作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计,肯定领导干部任期工作的得失,给被审计者一个明确的组织结论。应坚持任中审计、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的制度和先审后离、有离必审、先审后任的原则,并把审计结论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提拔奖惩的重要依据。此外,还要增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透明度,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倾听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评价,促进政绩考核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GDP,正确对待政绩考核,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攀高速度,不比高数字,眼盯发展出实招,扑下身子干实事,用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社会和协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检验、评价GDP的增长和领导政绩。(作者单位:中共##市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