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认识GDP科学考核干部政绩
身子抓落实,而是挖空心思凑数字。因此在政绩考核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实事求是,改革考核办法,采取听、看、问、访、查等方法,从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经济工作、科技教育、党的建设、三个文明、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评定政绩。也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2.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干部政绩观存在的种种缺失与我们以往对干部政绩的考察、评价体系不科学有直接关系。片面追求GDp增长之风,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不在GDp指标本身边,而在于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建立一套综合的社会指标体系来考核干部,GDp指标仍然是基础性指标。应当在这个基础上,加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以克服过去考核指标的单一性,而不是取消这一指标。我省去年根据发展的需要,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考核指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
1、总量指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2、人均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3、速度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指标: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劳务输出率;
(三)社会发展指标:社会保障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广播电视覆盖率;
(四)生态环境指标: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城镇自来水普及率、退耕还林植树林造林保存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这种对县域经济和干部的考核,既有“减法”,又有“加法“,取消了GDp指标的直接考核,又相应增加了许多新的考核内容,使考核更切合实际,更科学直观,更受人欢迎。3.加强监督,使政绩考核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增强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督机制。在监督对象上,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如果“一把手”没有民主意识,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会在重要干部的任免、重要建设项目的安排和重大资金的使用上不按程序办事、不经集体讨论,由此就要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监督内容上,要强化对决策的监督。要切实按照民主集中制,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对决策目标的确立、决策方案的制定、决策过程的掌控和决策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决策的和科学化和民主化。在监督的方法上,要强化领导工作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计,肯定领导干部任期工作的得失,给被审计者一个明确的组织结论。应坚持任中审计、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的制度和先审后离、有离必审、先审后任的原则,并把审计结论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提拔奖惩的重要依据。此外,还要增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透明度,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倾听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评价,促进政绩考核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GDp,正确对待政绩考核,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攀高速度,不比高数字,眼盯发展出实招,扑下身子干实事,用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社会和协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检验、评价GDp的增长和领导政绩。(作者单位:中共##市市委组织部)
第二篇:正确认识GDP科学考核干部政绩
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由此可以看出,GDP总量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GDP的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地区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
正因为GDP有如此功效,以致在干部追求政绩中形成了“GDP情结”、“GDP膜拜”,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正确地认识GDP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将GDP作为干部政绩主体考核指标存在的弊端,逐步实行GDP核算与干部政绩考核既紧密结合又相互分离,建立健全政绩考核综合目标体系,使干部政绩考核更科学合理。
一、GDP的核算方法与表现形态改革开放以来,GDP总量、GDP增长、人均GDP等专业名词,已使人们耳熟能详。作为一种简单明了、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方法,它对方便了解、掌握当地经济发展速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GDP核算有三种方法:一是生产法,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代表GDP,各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各产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二是收入法,用劳动者(个人)收入、国家税收、企业利润和折旧三者的总和来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式、存货增加、净出口几项的总和来核算;三种方法是从三个不同角度去核算,从理论上说结果应是基本一致的。GDP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即产品形态、价值形态和收入形态。从产品形态来看,它表现为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它不仅包括所有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且包括所有未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货物的价值,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以及部分未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服务价值。但是,GDP不包括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如照顾老人、抚养子女、清扫房屋等。从价值形态看,GDP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值的加总,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所有产出的价值减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从收入形态看,GDP表现为一定时期内收入的总和。它包括常住单位因从事生产活动而对劳动要素的支付、对政府的支付、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以及获得的盈余。从GDP核算方法和表现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出GDP是一个综合性评价体系,是了解、掌握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经济运行情况直观的数字体现,是当地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没有GDP指标和核算,就无法反映一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无法判断一国经济及其景气周期,无法判断经济健康与否,更无法采取相应的经济调整政策。但GDP并不单纯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唯一指标,还应包括地区的环境质量、就业状况、整体功能等诸多方面。
二、GDP的局限性一个时期以来,衡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标志,首先就是看其GDP的增长量。但由于目前GDP只限于对经济生活中那些货币化了的部门进行评价,而忽视了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全面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当前和将来的经济增长质量,还存在着很多局限性:1.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由于统计指标设置和统计方法等局限性,现行的统计,只是数据的收集和汇总,难以准确地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情况。而判断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必须看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协调。有一黑色幽默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辖区内出了特大交通事故,于是指挥抢救,医疗救护、公安消防、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法律诉讼、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各个方面都动起来了。由于所有这些都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尽管参与救助的人都没有因为参与救助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还有人付出了生命代价,蒙受巨大损失,但该辖区的GDP却因为这一事件而增加了。这类GDP的增长,不仅没有改善我们的社会生活质量,反而无端消耗了我们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财富和资源。2.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人们砍伐森林、开发矿山制造产品,能为GDP增加做贡献,但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损失,而且将其中过度开采的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计算在GDP总量之中,这就人为地夸大了经济效益。据有关报道,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约为4,但是消耗全世界7.4的石油、31的原煤、27的钢铁、25的氧化铝、40的水泥。这些足以说明GDP只反映了对经济的贡献率,而不能反映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说明我国经济增长长期处于高消耗、低效益状态。3.人均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掩盖了贫富差距。当前,我国GDP的增速以及财富的增速位居世界前列,但体现的是社会总体财富,表明社会财富多、增速快。表明钱越来直多,而并等于有钱的人越来越多。人均GDP不能准确反映社会分配和公正,掩盖了贫富差距。
三、淡
化GDP考核政绩的设想与建议GDP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综合反映,也是领导水平、领导政绩的具体体现,更是近年来被各级列为对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如果将干部政绩考核死盯在GDP上,就可能催生虚假、浮夸风和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出现“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问题,就可能导致一些
地方官员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生态环境恶化,不计投入成本,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致出现“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等现象,因此,GDP只能作为考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不能作为唯一指标,考核应坚持实事求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细化考核指标,淡化GDP考核的权重,强化综合考核。1.坚持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成果考核政绩GDP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有“指挥棒”、“调遣令”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被考核对象荣辱、升迁密切相关。在我们现行的考核中,由于过分地突出了GDP指标的内容,使一些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为“GDP是第一要务”,这样的发展观,使人走入了发展的误区,极易产生“目标只定任期上,眼睛盯在数字上,心思花在升迁上”的现象,不是扑下身子抓落实,而是挖空心思凑数字。因此在政绩考核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实事求是,改革考核办法,采取听、看、问、访、查等方法,从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经济工作、科技教育、党的建设、三个文明、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评定政绩。也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2.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干部政绩观存在的种种缺失与我们以往对干部政绩的考察、评价体系不科学有直接关系。片面追求GDP增长之风,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不在GDP指标本身边,而在于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建立一套综合的社会指标体系来考核干部,GDP指标仍然是基础性指标。应当在这个基础上,加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以克服过去考核指标的单一性,而不是取消这一指标。我省去年根据发展的需要,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考核指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
1、总量指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2、人均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3、速度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指标: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劳务输出率;
(三)社会发展指标:社会保障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广播电视覆盖率;
(四)生态环境指标: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城镇自来水普及率、退耕还林植树林造林保存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这种对县域经济和干部的考核,既有“减法”,又有“加法“,取消了GDP指标的直接考核,又相应增加了许多新的考核内容,使考核更切合实际,更科学直观,更受人欢迎。3.加强监督,使政绩考核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增强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督机制。在监督对象上,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如果“一把手”没有民主意识,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会在重要干部的任免、重要建设项目的安排和重大资金的使用上不按程序办事、不经集体讨论,由此就要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监督内容上,要强化对决策的监督。要切实按照民主集中制,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对决策目标的确立、决策方案的制定、决策过程的掌控和决策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决策的和科学化和民主化。在监督的方法上,要强化领导工作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计,肯定领导干部任期工作的得失,给被审计者一个明确的组织结论。应坚持任中审计、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的制度和先审后离、有离必审、先审后任的原则,并把审计结论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提拔奖惩的重要依据。此外,还要增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透明度,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倾听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评价,促进政绩考核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GDP,正确对待政绩考核,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攀高速度,不比高数字,眼盯发展出实招,扑下身子干实事,用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社会和协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检验、评价GDP的增长和领导政绩。(作者单位:中共##市市委组织部)
第三篇:正确认识GDP科学考核干部政绩
正确认识GD科学考核干部政绩
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由此可以看出,GDP总量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GDP的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反
映了一个地区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正因为GDP有如此功效,以致在干部追求政绩中形成了“GDP情结”、“GDP膜拜”,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正确地认识GDP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将GDP作为干部政绩主体考核指标存在的弊端,逐步实行GDP核算与干部政绩考核既紧密结合又相互分离,建立健全政绩考核综合目标体系,使干部政绩考核更科学合理。
一、GDP的核算方法与表现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GDP总量、GDP增长、人均GDP等专业名词,已使人们耳熟能详。作为一种简单明了、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方法,它对方便了解、掌握当地经济发展速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GDP核算有三种方法:一是生产法,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代表GDP,各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各产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二是收入法,用劳动者(个人)收入、国家税收、企业利润和折旧三者的总和来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式、存货增加、净出口几项的总和来核算;三种方法是从三个不同角度去核算,从理论上说结果应是基本一致的。
GDP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即产品形态、价值形态和收入形态。
从产品形态来看,它表现为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它不仅包括所有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且包括所有未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货物的价值,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以及部分未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服务价值。但是,GDP不包括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如照顾老人、抚养子女、清扫房屋等。
从价值形态看,GDP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值的加总,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所有产出的价值减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从收入形态看,GDP表现为一定时期内收入的总和。它包括常住单位因从事生产活动而对劳动要素的支付、对政府的支付、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以及获得的盈余。
从GDP核算方法和表现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出GDP是一个综合性评价体系,是了解、掌握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经济运行情况直观的数字体现,是当地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没有GDP指标和核算,就无法反映一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无法判断一国经济及其景气周期,无法判断经济健康与否,更无法采取相应的经济调整政策。但GDP并不单纯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唯一指标,还应包括地区的环境质量、就业状况、整体功能等诸多方面。
二、GDP的局限性
一个时期以来,衡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标志,首先就是看其GDP的增长量。但由于目前GDP只限于对经济生活中那些货币化了的部门进行评价,而忽视了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全面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当前和将来的经济增长质量,还存在着很多局限性:
1.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由于统计指标设置和统计方法等局限性,现行的统计,只是数据的收集和汇总,难以准确地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情况。而判断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必须看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协调。有一黑色幽默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辖区内出了特大交通事故,于是指挥抢救,医疗救护、公安消防、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法律诉讼、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各个方面都动起来了。由于所有这些都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尽管参与救助的人都没有因为参与救助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还有人付出了生命代价,蒙受巨大损失,但该辖区的GDP却因为这一事件而增加了。这类GDP的增长,不仅没有改善我们的社会生活质量,反而无端消耗了我们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财富和资源。
2.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人们砍伐森林、开发矿山制造产品,能为GDP增加做贡献,但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损失,而且将其中过度开采的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计算在GDP总量之中,这就人为地夸大了经济效益。据有关报道,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约为4,但是消耗全世界7.4的石油、31的原煤、27的钢铁、25的氧化铝、40的水泥。这些足以说明GDP只反映了对经济的贡献率,而不能反映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说明我国经济增长长期处于高消耗、低效益状态。
3.人均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掩盖了贫富差距。当前,我国GDP的增速以及财富的增速位居世界前列,但体现的是社会总体财
富,表明社会财富多、增速快。表明钱越来直多,而并等于有钱的人越来越多。人均GDP不能准确反映社会分配和公正,掩盖了贫富差距。
三、淡化GDP考核政绩的设想与建议
GDP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综合反映,也是领导水平、领导政绩的具体体现,更是近年来被各级列为对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如果将
干部政绩考核死盯在GDP上,就可能催生虚假、浮夸风和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出现“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问题,就可能导致一些地方官员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生态环境恶化,不计投入成本,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致出现“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等现象,因此,GDP只能作为考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不能作为唯一指标,考核应坚持实事求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细化考核指标,淡化GDP考核的权重,强化综合考核。
1.坚持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成果考核政绩
GDP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有“指挥棒”、“调遣令”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被考核对象荣辱、升迁密切相关。在我们现行的考核中,由于过分地突出了GDP指标的内容,使一些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为“GDP是第一要务”,这样的发展观,使人走入了发展的误区,极易产生“目标只定任期上,眼睛盯在数字上,心思花在升迁上”的现象,不是扑下身子抓落实,而是挖空心思凑数字。因此在政绩考核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实事求是,改革考核办法,采取听、看、问、访、查等方法,从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经济工作、科技教育、党的建设、三个文明、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评定政绩。也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2.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
干部政绩观存在的种种缺失与我们以往对干部政绩的考察、评价体系不科学有直接关系。片面追求GDP增长之风,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不在GDP指标本身边,而在于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建立一套综合的社会指标体系来考核干部,GDP指标仍然是基础性指标。应当在这个基础上,加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以克服过去考核指标的单一性,而不是取消这一指标。我省去年根据发展的需要,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考核指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
1、总量指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2、人均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3、速度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指标: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劳务输出率;
(三)社会发展指标:社会保障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广播电视覆盖率;
(四)生态环境指标: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城镇自来水普及率、退耕还林植树林造林保存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这种对县域经济和干部的考核,既有“减法”,又有“加法“,取消了GDP指标的直接考核,又相应增加了许多新的考核内容,使考核更切合实际,更科学直观,更受人欢迎。好范文版权所有
3.加强监督,使政绩考核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增强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督机制。在监督对象上,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如果“一把手”没有民主意识,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会在重要干部的任免、重要建设项目的安排和重大资金的使用上不按程序办事、不经集体讨论,由此就要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监督内容上,要强化对决策的监督。要切实按照民主集中制,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对决策目标的确立、决策方案的制定、决策过程的掌控和决策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决策的和科学化和民主化。在监督的方法上,要强化领导工作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计,肯定领导干部任期工作的得失,给被审计者一个明确的组织结论。应坚持任中审计、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的制度和先审后离、有离必审、先审后任的原则,并把审计结论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提拔奖惩的重要依据。此外,还要增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透明度,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倾听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评价,促进政绩考核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
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GDP,正确对待政绩考核,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攀高速度,不比高数字,眼盯发展出实招,扑下身子干实事,用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社会和协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检验、评价GDP的增长和领导政绩。
(作者单位:中共##市市委组织部)
第四篇:干部政绩考核工作心得体会
干部政绩考核工作心得体会
看政治表现,淬炼明晰辨理的“火眼金睛”。要站在政治的高度考察干部、审视工作,挥舞好政绩考核这根“指挥棒”,引导广大干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将高质量推动各领域工作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根本标准,深入检视扶贫、民生、人才、科技、经济、党建等各领域工作是否取得实效,严厉杜绝虚假政绩工程,防止劳民伤财、不利于百姓休养生息的情况发生。
要将政治标准作为最大的标准考核干部,让党的科学发展理念深植于心,切实强化宗旨观念,把政治品德高、政治素养好、政治能力强、政治纪律严的干部发掘出来,进一步培养使用,将作风虚浮、信念缺失、思想腐败的干部树为反面典型,奖惩并重,以清明政风带清朗作风,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高质量发展。
看平时状态,定好干事创业的“基准调”。科学的政绩观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绩考核必须考准、考实,多看干部的平时表现,通过实地调研、随机抽查、个别群众访谈等多种形式结合,考实绩、核实效,树立正确干事创业导向,让广大干部把工作做在日常、把功夫下在平时。
要引导激励干部培养塑造“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博大胸怀,以“我将无我”的高尚情怀真正服务于民,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消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利己主义等事业发展不利因素滋生的土壤,维护健康长效的生态环境。
看战时担当,选拔能打胜仗的“英雄队伍”。正值脱贫攻坚决胜收官之际,“时代楷模”黄诗燕同志却与世长辞,“他为脱贫而来,也为脱贫而去”是对他的真实写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还有许多像黄诗燕同志这样的党员干部,冲锋在“三大攻坚战”、疫情防控、征地拆迁、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条战役一线,他们默默无闻,却以办公室为家,加班熬夜成为常态。要通过政绩考核推动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必须为担当者站台、为实干者撑腰,真正选拔出令百姓称赞的好干部,加强考核成果运用,以时代担当引领“时代之干”。
第五篇:2011政绩考核
2011政绩考核完成
情况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区安全生产工作在区工委、管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安监局的直接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为重点,紧紧围绕“减少一般事故,扼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大事故”的工作目标,在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隐患整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一、承担市、区下达指标及自定指标完成情况
(一)今年全区无一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数量在市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2011年通过我局全体工作人员和区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安全生产工作效果显著,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二)深入贯彻实施《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今年,于9月8日、9日开展2011年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重点做好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规模企业、人员密集场所等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共培训各类人员200余人,使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全区高危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三)加强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整改与监控工作。建立、健全重特大事故隐患登记、报告、整改和销案制度,为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安全预警提供基础,各类重特大事故隐患整改率为100%。
(四)以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年”为工作重心,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整顿和规范安全生产秩序,确保整顿工作取得实效。2011年对全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00余次,排查事故隐患300余处,其中无重特大事故隐患,签发整改指令书54份,停产停业整顿企业19家,事故隐患整改率达到100%。对高危企业中直管矿山企业和危化企业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检查,非直管建筑行业每月至少一次。
(五)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中安全生产工作各项指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年初组织考核组采取听取工作汇报、查看档案和座谈的形式对去年签订责任状的安委会成员单位和区属企业进行了认真考核,对各单位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并将考核结果在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通报。
(六)突出重点,综合整治,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组织开展经常性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对排查出的重大特大事故隐患,及时制定整改计划并督查整改。2011,全区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七)消防安全为我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2011在我局与消防大队的共同努力下,全区未发生火灾事故。
(八)我局高度重视招商引资任务,按照区工委、管委要求,迅速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招商引资小组,使工作落实到位。
二、部门主要业务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辽宁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工作,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责任,注重执法程序,确保每一起事故和隐患的查处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得当、程序规范。
(二)围绕重要时期、关键部位,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以检查和整治促稳定,不间断地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国庆安保”等专项检查活动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中,积极发挥安全生产执法监察队伍的作用,对排查出的重大特大事故隐患,及时制定整改计划并督查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根据《安全生产法》和《锦州市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试行办法》要求,建立了责任落实制度和企业事故抢险保证金制度。通过对高危行业存储风险抵押金的宣传和落实,使全区高危生产经营单位风险抵押金缴纳率达100%。
(四)加强重点监控企业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一是认真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区重大危险源的底数,为强化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将辖区内规模以上企业的安全生产相关资料全部录入微机建立了档案,进行动态监管,有效改善了重点领域的安全状况。二是建立完善了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和危化、非煤等专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今年,分别组织锦州万友机械部件有限公司、锦州华昌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东方国际集装箱(锦州)有限公司和锦州市燃气总公司天桥液化气站等四家企业开展了作业场所消防火灾应急救援和疏散逃生演练,使参与演练的400余名企业员工学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材以及掌握逃生的本领,增强了抗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组织笔架山小学的36个班级、1700余名师生开展地震、火灾应急处臵和逃生自救疏散演练,切实提高了学校防范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了以“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安康杯”
竞赛系列活动。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年”的总体部署,普及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宣传安全文化,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活动日当天,共设立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栏30多个,发放传单3000余份、悬挂张贴各类安全生产宣传横幅和标语500余条。
(六)完善监管体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一是加强对安全监管人员的理论业务学习,努力掌握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提高调研分析能力、事前防范能力、突发应对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今年,我局先后派出多名局内安全监管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专题业务培训,通过学习提高了监管人员的行政执法能力。二是强化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推动工作落实。
(七)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组织开展事故调查,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八)2011年,努力减少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大、特别重大事故,全区未发生一起生产安全事故。
(九)进一步加大“12350”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电话宣传力
度,鼓励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安全生产举报工作,深入开展“12350”宣传月活动。积极协助信访、政法等部门做好群众上访、社会稳定等工作。今年,安全生产领域未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
三、2011年党建工作
今年以来,在区工委的领导和区工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我局党建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紧贴安监工作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了思想建设,紧紧围绕创建 “学习型机关”活动,不断强化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使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新的提高。
2011年局党支部共召开党支部党员大会4次、党支部委员会4次、党小组会6次,举行党课学习4次,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1次、基层组织民主生活会1次。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坚持把学习作为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班子成员带头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组织讨论等形式,认真组织学习新党章、十七届五中会议精神及国家、省、市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并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正确地领会精神实质,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工作管理水平。
(二)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局党支部把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四个结合”,使我局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党建工作生机和活力,一是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学习《廉政准则》结合起来,使“创先争优”活动能落到实处。二是把“创争”活动与党员干部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的党组织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党员学习管理,通过利用宣传栏等工作空间和渠道,搭建党员学习交流的有效平台。三是“创先争优”活动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四是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我局实际结合起来。我局坚持党员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以党支部为中心,带动全体同志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三)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形成整体合力。一是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策,特别是业务分工问题一律由局党支部会讨论决定;二是加强工作沟通,班子成员相互交流各自分管工作开展情况,使党政班子成员全面了解全局各方面工作的进展情况,有利于班子成员的工作沟通和配合协调;三是加强思想交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定期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通过民主生活会以及班子成员之间谈心活动,交流思想,相互勉励,共同促进。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班子各成员在抓好分管工作的基础上,对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负起责任,按照一岗双责的
要求,结合我局安监工作实际情况,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本局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是局党支部逢会必谈廉政建设,要求局全体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杜绝职务犯罪,重点在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机制和反腐倡廉教育机制上。
四、存在的不足
在回顾过去,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和克服。主要表现在:
一是全民的安全意识不够强。违章操作,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突出表现在无证驾驶、超速、超载等方面,部分群众对农用车非法载客的危险性认识模糊,农用车非法载客屡禁不止。特别是由于区内路况的改善,行车速度加快,老百姓安全意识跟不上,时有事故发生。二是企业安全主体责任难落实。部分企业普遍存在重效益、轻安全的倾向,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齐,安全培训不到位,安全投入不够,安全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安全设施不规范,导致安全基础工作薄弱,各类安全隐患比较突出。
三是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竣。主要表现在安全隐患多,整改难度大,安全生产事故仍处于多发态势,安全工作压力很大。
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