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招商引资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

时间:2019-05-13 03:0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招商引资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招商引资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篇:广东招商引资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

广东招商引资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叶嘉国

当前,无论是珠三角地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还是粤东西北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在释放内部潜能、发展内源经济的同时,必须依托招商引资。而引资的速度、层次和质量,关键靠招商人才。目前,全省招商队伍亟待解决几个突出问题。

一、招商干部知识结构亟待转型升级。一是知识结构老化。目前,世界工业的发展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商业模式更是花样百出。很多招商干部的知识和经验更新较慢,还停留于工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上,还不适应工业演进新路径新要求。二是知识集成运用困难。当代招商工作越来越从重“感性联络”向重“理性选择”转变。招商干部往往需要包揽信息收集、项目甄选、市场调研、投资分析、客户公关、后续服务等各环节工作。对一个项目的深度考察和理性选择,没有多学科知识的支撑是不可能的。但笔者发现很多招商干部专业知识贫乏,招商工作远远达不到科学化、专业化。三是行业和科技视野狭窄。很多招商干部经常面对多个行业、多种技术,但并不熟悉各个行业、各种技术的发展态势,更不清楚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在哪里。判断项目优劣往往仅凭客户的几项经济指标,容易被客户当前的发展状况所迷惑。四是招商谋略运用不足。招商引资是复杂的经济活动,是策略性很强的工作。投资环境营造和展示,园区建设和形象包装,招商项目设计,项目对接方式,招商活动策划,项目攻关战术,项目落地扶持等方面,都属

于招商工作范畴,都需要精心谋划,但很多招商干部固守传统做法,策略创新与运用不足。

二、招商工作运行机制亟待调整优化。一是领导体制不科学。各地普遍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招商工作长期延续“一把手挂帅、各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在一些市县,党政一把手大量的时间花在招商引资方面,但有些领导因为政绩驱使,对招商工作干预过度、决定草率。一些项目的老板也往往绕开招商部门,直接与当地一把手对接,让一把手直接拍板。这种做法使招商部门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一些项目也往往未经过充分地考察评估就上马。二是招商力量缺乏整合。目前,全省性的招商引资力量整合、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全省性的招商引资策划机构、大数据库、项目调度中心、业务培训基地、人才交流平台等,还处于空白状态。各地区招商引资普遍各自为战,区域间信息共享、联合招商的情况少见,而相互拆台、恶性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多数市县,发改、经贸、外经贸、科技等部门都要承担招商任务,各开发区、工业园区、辖内各行政区都要开展招商引资。这种将招商任务向多部门、多层级分解的做法,使招商力量始终不能实现集约化、团队化、专业化、职业化。三是招商队伍封闭僵化。为了加强招商工作,部分市县、部分园区组建了招商局(办),但限于编制,其招商人员多为临时拼凑型,有些市县和园区的招商部门只是在原有某部门的基础上增挂一块牌子。各市县即使招商专才极度缺乏,亦未将招商工作面向社会开放,吸纳社会精英加盟,或委托、外包于有关专业机构。

三、招商干部职业精神亟待塑造培育。一是招商职业精神欠缺。招商引资如同政府行销,充满了复杂性、竞争性、挑战性。招商干部常年处于市场前沿和招商一线,一人一年往往要跟踪、洽谈几十

个、上百个项目,但往往只有一两个项目能够落地。一个项目从信息搜集、客户沟通到最终落地,往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付出无尽的心思与期待,特别是要忍受客户的冷漠和负约。笔者发现,很多招商干部并非甘于挑战、乐于服务,而是抱怨工作太繁琐、太疲倦,希望早点调位换岗。二是招商动力不足。我省部分地区长期凭借地缘优势、先发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大批客商主动前来洽谈投资,逐步形成了“坐地招商”的传统,缺乏主动出击、区域竞争、全球招商的精神。靠送上门来的项目与主动招来的项目,在规模、层次和活力上往往有着较大的区别。三是招商人员能动性创造性发挥不足。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市县对招商功臣的激励有文无行,或只表扬不重奖。招商成绩归属往往界定不清,很多领导觉得招商是各部门应尽之责,而招商人员只是打个前站,项目招商成功主要归因于领导的重视、地方投资环境的支持和各部门的配合。另一方面,各市县部署的招商行动都有一种定式,比如统一将几队人马分派几个地区,主攻哪些企业、运用什么方式,都有明确规定。这种做法固然使招商工作有的放矢,却限制了招商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中共广东省委《南方》杂志2014年第5期

第二篇:中学写作教学突破性改革亟待解决问题

[作者]王嘉民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语文教学与研究逐渐摆脱了“左”的桎梏,踏上了尊重并研究自身规律的正轨。在中学写作教学领域,于漪、陆继春、蔡澄清、常青等一批同志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中学写作教学仍然陷在沼泽泥潭之中,无法大步前进。教师费了不少心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仍然很差,“很多学生连一封信都写不好”。中学写作教学怎样才能跳出沼泽泥潭?笔者以为,首先要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编好教材

解放以来,从全国范围讲,可以说没有过真正的写作教材。近些年逐渐重视了写作规律、写作方法的教学与研究,但还在初级阶段,没有真正形成科学体系。写作知识和练习还统在阅读教材之中,散见于每单元的最后或课后的个别练习中。这些知识和练习东一láng@①头,西一棒子;或重复,或遗漏;无论从量还是从系统性、科学性,即使从形式上说,都无法称其为“写作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没有教材,教学没有明确目标。虽说“教学大纲”里也有“记事写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一类文字,但对于写作教学来说,过于简约笼统。教师教学充满了盲目性。没有教材,教学没有科学序列。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基本上还是按体裁分单元的文章选读,对写作,虽说编者也有整体想法,但还是缺乏写作本身的科学序列。这种写作教学,既谈不上在哪一点上与小学接轨,也说不上为中学生的深造或就业作了怎样的准备。没有教材,教学没有可靠依据。教师们认为,教完课本上的课文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至于作文,一学期九篇多了,八篇可以,七篇、六篇也够了。上写作课,没有“写作备课本”,没有“作文批阅记录”,没有“作文讲评提纲”,也不讲写作知识。好些的,出个题目,说上几句;差些的,干脆挪作讲读课。写作教学充满了随意性。没有教材,质量无法准确检测。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作文阅卷人尚且抱怨没有一把比较客观的尺子,以致同一篇作文见仁见智,中间相差十几、二十分;高中会考是素质考试,要判断学生作文是否合格,没有个明确恰当的标准,怎么评分?学生期末考试作文,教师主要根据自己好恶打分,分数又怎能公正地评价学生写作水平?似这样无目标、无序列、无计划地教学,无标准地检测,中学写作教学怎能不陷入沼泽泥潭之中?

中学写作教学为什么无教材?原因可能有三:其一,对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二,没有跳出“多读就能写”这个认识的怪圈。几千年来人们表面地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片面化,至今还有不少人认为:“指导和要求学生阅读、领悟、熟记课文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准十分有效的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培育。”把阅读的作用扩大化、绝对化,以读代写,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的语文教育只有“文选”,而没有写作教材的根本原因。其三,无论哪门学科,都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许多知识点和特殊的规律。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写作的研究很不深入,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尚处在朦胧状态,比如:中学写作教学一共有多少个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怎样排列构成写作的哪种能力?按照写作规律,这些能力应该怎样排列?……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无法构成写作的科学序列,所以也无法编写中学写作教材。

叶圣陶先生晚年曾多次说,要把语文能力训练的序列找出来,排个合理的顺序,使语文教学科学化。国家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庄文中先生也说:“本世纪初以来,语文学科没有建立一个得到基本共识的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这是语文学科的主要问题。”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中学写作课的当务之急是:“抛开邪说杂念,迅速组织一批专家,会同部分既有研究能力又有中学写作教学经验的教师,深入研究写作规律,编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学写作教材。”有了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材,中学写作教学就会彻底摆脱盲目性、随意性,跳出沼泽泥潭,踏上迅速辉煌的金光大道!

那么,中学写作教材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换句话说,依据教材,教师主要应该教些什么?

二、教给方法

吴疆先生在《善学,师逸而功倍》中介绍了一位教育家曾作的比较:同是画苹果,在美国是由老师拎来一筐鲜果,由学生任意拿一只便去作画;在中国则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只标准苹果,规定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什么地方涂上什么色彩……然后叫学生照着黑板上的苹果作画。结果,美国孩子笔下的苹果如南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像苹果。从表面看,“中国”老师的错误在于只把结果告诉学生,越俎代庖,抹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美国”的教师则过于撒手,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造成了教育的“少慢差费”——学生把苹果画成了南瓜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假如教师拿一筐苹果分给每人一只,然后给他们指点:怎样多角度地观察;怎样寻找并概括苹果的外形特点,形成心像;又怎样把心里的苹果画在纸上,再作一番示范。我想,效果是会不言而喻的。可见,无论是“中国”教师还是“美国”教师,实质上犯了同一个错误:没有教给学生“方法”。

“方法”是认识事物、表现事物进而改造事物的窍门、秩序,是由已知或条件通向未知与成功的桥梁。掌握了它,就会省时省力,事半而功倍。对于教师教学,早在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就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把“教方法”提到教学的核心的高度。他认为,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课本只不过是个例子”,用这个例子教什么?教阅读方法,教写作方法。

我们很多教师不明白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教方法”,教阅读,把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这些结果抄给学生,像上述的“中国”教师;教写作,却像“美国”教师,什么也不讲,硬要学生去作。试问: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到选材炼意、谋篇布局,最后起草行文、修改定稿,哪位教师拿出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时间系统地讲过写作规律、写作方法?而对学生的作文却次次要求:中心突出,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紧凑,语言生动流畅……这样的写作教学,学生把苹果画成了南瓜,该打谁的手心?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话讲得何等好哇!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几千年来,特别是解放四十多年来,人们认为作文无“法”,致使中学与作课堂不讲“法”,写作训练不练“法”。文章写作有没有“法”?议论文结构的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法”;散文的“彩线串珠”就是“法”,小说的“抑扬”、“跌宕”、“杂取”、“细节”就是“法”……可以说,整个写作过程从蓄势、激发到运思、行文以至成篇,“法”贯串始终。只不过到现在,我们没有很好研究罢了。

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对语文实践活动的模式进行熟练的操作”,即“对语文实践活动模式的操作达到一种无意识控制状态”。如果你能考察作家成功的道路,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原因:读书多——连高玉宝、高尔基一类作家也概没能外。为什么要多读书?就是想在多读中搜寻写“法”,掌握写“法”,以达到不想“法”而能用“法”的程度。因此,著名作家管桦说:“语文教师必须给学生讲解文章的‘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法”,融会贯通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迅速地大面积地提高。

教给写作方法,是中学写作教学能否跳出沼泽泥潭的关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写作方法?

三、抓住模仿

学写作,必须从模仿开始。

从写作的思维过程看,模仿是认识事物必不可少的途径。作者偶然看到某种事物引起兴趣,便会再次有意识地仔细观察,心理活动进入“浅度心理场”。经过多角度仔细观察之后,加进自我意识,心理活动进入“深度心理场”。在这个心理场中,思维首先对事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进行模仿,然后与别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或用别的事物去干扰撞击,探求其内在实质,接着对其实质进行模仿。经过这样多次模仿,人对这个事物的认识就进入了完整深刻的阶段,最后才能通过语言系统,使事物变成写作的题材。

从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看,模仿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和十分有用的方法。写作能力不是一种知性活动,它既不是人类生理上固有的,也不构建在简单认知的层面,而要经过细致的有序的训练。这种训练分三个阶段:模仿→反复迁延→内化完成。学生读了某段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对某种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和运用程序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了一定映像(以上属于认知范畴),再在老师的指导下,依照映像进行模仿训练,使映像由感性逐步向理性过渡,并把这种映像的理性思考内贮在头脑中,外化为一种技能。在以后的训练中,教师再指导学生把这种技能反复迁延,加深拓宽,使这种技能深深铭刻在头脑中,达到操作程序自动化,写作的这种能力就形成了。

从以上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模仿是写作训练的初级阶段,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当然培养不出写作能力,但模仿却是培养能力这个训练链条上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开始训练的最好方法。令人忧虑的是,至今还有许多同志对模仿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盲目地反对模仿,错误地跳越模仿,一开始就让学生写“主题鲜明、结构完整、语言生动”的文章,这种缺乏梯度的训练,怎么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呢?

值得进一步强调的是,文章是写作的结果,“法”隐藏在文字中,又和一些非“法”的东西相错杂,学生的悟性相对低一点,学习方法又不尽合理,要从文中剔出“法”来加以有意识的认知、模仿、迁延以至熟练运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千百年来大部分读书人常常因为缺乏科学的指导跳不出书来而“淹死”在书中。改革开放需要迅速培养大批人才,仅靠学生自己“多读多写”绝对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如果说,封建社会把“多读多写”奉为金科玉律不必过多指责的话,在语文教改已取得不少成绩的今天,为什么不应该尽快实行一套更科学的方法?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钅加郎中学写作教学突破性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学写作教学突破性改革亟待解决问题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三篇: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随着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公务员在个人素质、工作作风、勤政廉政、依法行政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深层次原因,并研究解决办法,已成为当前人事人才调研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区公务员队伍现状

截止2007年6月,潘集区公务员登记工作基本完成,登记总数为552人。据统计,除21名离岗人员以外,全区531名公务员中30岁以下的仅75人,占14%;30—40岁的198人,占37%;40—50岁的149人,占28%;50岁以上的109人,占21%。其中:第一学历大专毕业的80人,占15%;第一学历本科及以上毕业的仅26人,占5%。乡镇公务员中无一名第一学历本科以上人员。

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基层公务员人员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存在年龄断层现象;整体学历水平不高,素质有待加强。同时,还存在专业素养与农村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新

1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严重缺乏农业、水利、财政、环保、法律等专业人才。

二、我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对我区人事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区编委、人事局也做了大量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了人才引进规划和计划,尤其对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更为关注。

1、逐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坚持“凡进必考”原则,通过公开招考方式补充高学历、急需专业、年龄轻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基层公务员队伍,为公务员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切实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作。坚持学用一致、分级分类的原则,每年都要组织一至两次大规模的公务员培训活动,紧扣电子政务、公务员应用英语、公务员法、依法行政等主题,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把公务员培训的完成情况列为考核的内容之一,凡未按要求认真参加培训的,考核结果一律不予定为优秀等次。同时,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

门,认真做好公务员初任培训、调学等工作。

3、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建立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等各项服务制度。同时增强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加强执法监督,切实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三、我区公务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感到,当前我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近几年由于机构改革,严格控制编制管理,公务员队伍出多进少,直接造成人员老化现象较为突出。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人数较少,现有公务员的高学历多为后取学历,且专业结构单一,农林牧渔、财政、城建、环保等专业人才缺乏。

2、发展能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在区、乡两

级,掌握各类法律法规知识,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相对较少。目前,基层公务员并不缺乏发展的意识,但缺乏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本领。

3、行政水平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依法行政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公务员在工作中以权代法、违规施政的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另一方面,基层公务员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偏低。

四、关于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区、乡两级公务员是党和国家政策法规最基层的执行者、落实者,队伍庞大,贴近基层,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施政效能与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加强区、乡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整体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研究制定公务员能力素质标准。定期调查研究公务员群体发展、成长的规律,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特点,重点围绕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知识素质、法律法规素

质等,制定提高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专业化行政管理能力、统揽全局和宏观调控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标准,提出相应的能力建设框架。为公务员录用、培训、竞争上岗等提供依据。

2、加大学习和培训力度。针对基层公务员学历层次和依法行政能力偏低的问题,着重在公务员的学习培训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强化学习意识。培养公务员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要通过学习,加强公务员队伍的理论修养,提高公务员政治素质,全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公务员队伍。其次,要建立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要选送中青年干部到重点高校进行脱产强化培训,或到发达地区跟班学习和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要通过举办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课,来开阔干部视野,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

3、完善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制度。竞争上岗、轮岗交流是激发公务员活力,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要加强对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与公务员晋升、转任、调任等制度相衔接,进一步完善相关办法和程序,加强交流转任,以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臵,促进

公务员的锻炼成长。同时,避免一些因为长期在一个部门、一个职位任职而产生的惰性。

4、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抓紧出台公务员考核结果运用具体奖惩细则。制定完善符合区域特点、以工作业绩为核心、各层次公务员有所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实行分类化考核。扩大考核的触角,例如公务员8小时以外的遵纪守法情况可以纳入考核范围,作为确定考核等次的参考依据。建立公务员动态考察机制,把考察结果与干部任用、工资津贴紧密联系起来,优秀者可给予晋升级别和工资的奖励,可作为提拔使用的依据。

第四篇:基层反映: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亟待加强

基层反映: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亟待加强

面临四大问题:一是工资待遇低问题。防疫员年工资3600元,加上乡、村补贴500-1000元不等,总计不到5000元,而防疫工作量却不断加大(如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列入强制防疫对象等),工作积极性面临大问题。二是社会保险费用问题。根据新《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五险一金),按照目前防疫员的3600元年工资计算,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1218元社会保险金(不包括工伤事故);如按全省职工平均工资标准缴费,则费用将更大。三是防疫员调整问题。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在解取劳动合同时,要根据劳动者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的工资标准给予经济补偿;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劳动者有权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无故解聘。如果村级防疫员,服从乡镇政府管理,按照防疫质量要求,认真开展工作,不发生重大错误,农村散养户防疫工作将由他们一直开展下去,这样一来,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也给政府增加了财政负担,而且给动物防疫工作和政府留下了隐患(可能引起向原来老兽医存在的养老保险问题纠纷)。四是养殖方式改变问题。规模养殖比重的提高,散养畜禽量的快速下降,使村级防疫员面临即没有能力给规模养殖场开展防疫工作,在农村又没有什么散养防疫对象的尴尬的局面。

建议:

一是提高待遇。农村散养户动物防疫工作,继续采用目前的方式方法,用人单位除支付防疫员工资外,还给防疫员缴纳社会保险金;另外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加强对村级防疫员的进一步管理,组织岗位培训,保障防疫质量。

二是实行防疫承包。由村级防疫员组建防疫队,由现有技术好、业务能力强、负责任的村级防疫员自发组建防疫队,开展农村散养户的防疫工作,同时对规模养禽户实行免疫注射工作;乡镇政府将防疫任务下达给各行政村,由行政村将防疫任务发放承包给防疫员,形成季节性用工,按照防疫质量要求和考核情况支付防疫经费,形成市场化动作。

第五篇:招商引资要建立专业化队伍:厦门市

招商引资要建立专业化队伍

陈传发

特区建设23年来,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正确领导下取得可喜成绩,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714家,合同利用外资201.16亿美元,实际到资129.71亿美元,开业企业4554家,实现工业产值达850多亿元,在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中居显著位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我国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各地政府部门对投资软、硬环境改善力度的加强,适合外商投资兴业的“巢”越筑越好,国内外招商引资竞争更加激烈。我市在招商引资方面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规避风险,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取胜,是摆在我市招商引资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招商引资专业化队伍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措施。

一、要正确认识招商引资的功能。

招商引资是系统工程,因此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程”去操作、去经营、去投入,不但要想方设法把外商引进来,而且要让外商来得了,留得住,能盈利,并为后来者起良好的示范作用,使招商引资工程步入良性循环状态。

二、要建立招商引资专业机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可喜业绩,也培养和锻炼一批业务骨干和人才,市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招考(聘)相对集中人才,以市招商中心为依托,集聚我市外经贸人才,汇入市招商中心,一可加强招商中心的力量,二可以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

三、广招“天下英才”为我市招商引资服务。引进人才,已成为各地政府对发展当地经济的共识,但是我市目前在引进外经贸人才方面尚欠力度。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化招商引资队伍,还必须进行一番努力。一是通过招聘吸纳国内招商引资的“能人”和有识之士;二是可以吸纳在外资企业中任职的中(外)方业务骨干或部门领导;三是可以招聘在国外跨国公司中任职的海外学子;四是可以聘用(也可兼职)外国招商机构的职员,参加我市招商引资的队伍。

四、招商引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1、靠得住。招商引资专业人员不仅要有国际经贸知识,更应具有爱国敬业、克已奉公的良好政治素养,首先把自己打造成靠得住的人。

2、能办事。招商引资人员要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办事,要“未战先算”,制定出引资战略,通过运作和努力,使某一引资项目从不可能成功变为可能成功。最终取得预期效果,要不断追求新目标,拓展新思路、开拓新领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资金流向、高瞻远瞩、准确判断,把国际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引进来。

3、观念新。招商引资专业人员也要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更新观念,把握时机,引入有效的资金、技术和项目,每个项目都能做到以最小(恰当)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

4、信息灵。要有“眼观四方,耳听八方”的灵敏度,观察国际政治、经济新动向和资金的流向,用敏税的眼光捕捉最新信息,抓准机会向客商提供信息成果,以便形成投资意向和下定投资决心。

5、会谈判。能谈判是招商引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这种素质应该是懂法律、会外语、有外经贸工作经验,同时还必须懂得谈判的策略和技巧,最后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作者单位:厦门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下载广东招商引资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招商引资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