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关于大学生择业问题的分析
姓名:董佳丽学号:20100608
班级:2010级工程造价03班
【摘要】
面对通货膨胀带来消费压力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选择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惑与焦虑,产生各种择业心理障碍。对此,学生必须认真分析,加以引导、疏导,采取有效策略,使他们越过择业心理障碍,正确择业。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心理 调适 职业
【正文】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焦虑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其产生缘于心理冲突或挫折感受。
在现实的择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要经历一些痛苦和挫折。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统包分配的历史已经结束,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方式,在双向选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毕业生之间以及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一些在择业竞争中失利的学生不能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
(二)自卑
自卑是一种性格的缺陷,表现为对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通俗地说,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缺陷的存在会导致自卑的产生,不恰当的比较也会导致自卑的产生。
在择业中,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只看见别人的长处,盯着自己的不足。这种不对等的比较必然会得出“我不行”的结论,产生自惭形秽的心理一庄“你对你的专业,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的问卷调查中显示,47.6%的人回答“有
些信心”,28.6%的人回答“毫无信心”,只有21.7%的人回答“很有信心”,充满自信的比例较小。
(三)孤傲
同自卑相反,孤傲则是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而产生的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技高一筹而对别人不屑一顾。
在择业的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挑来挑去,既要求可观的收入,又要求有一定的地位。对毕业生来讲,孤傲是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反映了毕业生的狭隘与不成熟。
此外,毕业生除了上述择业心理障碍以外,还存在着依赖、攀比等心理障碍。依赖表现为缺乏独立意识,优柔寡断,不敢或不愿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而且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家长和亲朋好友身上,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攀比,也是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不良心态一旦发现自己无法找到与别人相当的工作时,往往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感到强烈的失落或不满,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情面对身边的事物,损害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1.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表现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下四个方面
(1)自负心理。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当中。他们往往被社会公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勤奋好学的榜样。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要求过高,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与自负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绩较差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尖锐的激烈竞争,总觉得自己“先天不足”,做事及做人都缩手缩脚。自卑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参加面试时心理忐忑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概率较大,容易一蹶不振。
(3)急功近利心理。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在择业时看重职业的性质,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或渴望一步到位,这种心理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4)依赖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大学毕业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虚荣心和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二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心理,他们不是主动去选择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或者依赖家长与亲友走后门、托关系,甚至让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一切由家长包办。这会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机会。同时,依赖心理也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2.产生上述择业心理的主客观原因
(1)追求自我价值的完全实现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根本原因
调查表明,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更看重自己所学的专业,愿意在工作中把所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上去,并以此为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例如,有些毕业生说,他们很愿意在实力雄厚的企业干一段,有条件后就自己干。甚至个别大学生毕业后就马上自己办企业,开始在创业的艰辛中体验丰富的人生。
(2)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重要因素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在双方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确定劳动关系。而在劳动力市场中,一条最重要的规律是,工资影响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所有方向和运行的全过程,工资因素调节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和行为。
(3)大学生择业心理还受职业的社会意义和地位而影响职业的技术性,职业是否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符,职业的劳动或工资条件以及职业的经济收入与物质待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学校原因
1、学校教学的某些缺陷。当前我国大学生因就业难而产生心理障碍与很多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有密切联系。“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择业产生自卑和焦虑的主要因素。
2、择业心理指导工作滞后。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如何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改革步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
化,如何解决毕业生心理适应问题更显得迫切。但是,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择业心理咨询工作中还很不够,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怎样调适大学生择业心理
1.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择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科学的工作。学校不但要深化教学改革,更新狭隘陈旧与实际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学校应设专门的择业指导机构,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而这种指导工作要深入到各年级中去,掌握好各年级辅导的侧重点。
2.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这样既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求职就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影响及大。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
大学生择业时,要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认识自我,增强职业适应能力;不拍挫折,积极应对择业压力。
大学生择业心理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大学生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强心理素质,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就需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1)自我激励法。(2)注意转移法。(3)适度宣泄法。
上述心理调适方法都是一些应变方法,而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也应该提供热忱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排除心理困扰,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单贵生.新编就业教程.广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饶津辉.就业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张贵.新编就业教程.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王津辉.就业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姓名)(班级)
【摘要】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选择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惑与焦虑,产生各种择业心理障碍。对此,学生必须认真分析,加以引导、疏导,采取有效策略,使他们越过择业心理障碍,正确择业。
【关键词】 大学生 择业心理 调适 职业
【正文】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焦虑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其产生缘于心理冲突或挫折感受。心理冲突使人处于矛盾状态的两难境地,在现实面前无法做出选择,挫折感受即意味着人感到失望,不安甚至恐惧。从心理上看,表现为神情紧张,闷闷不乐,心情烦燥,忧心忡忡从行动上看,表现为择业时小心有余,果断不足,无法冷静,理智地面对事物。如一位即将毕业学生谈到:面临就业与择业,总会有一些难以名状的烦恼,心理经常会很着急。接到面试通知,有单位可供选择时,既感觉兴奋莫名,又感到无所适从;没有接到面试通知,无单位可以应聘时,更是感觉心急如焚,甚至不知所措„„
在现实的择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要经历一些痛苦和挫折。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统包分配的历史已经结束,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方式,在双向选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毕业生之间以及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一些在择业竞争中失利的学生不能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
(二)自卑
自卑是一种性格的缺陷,表现为对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通俗地说,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缺陷的存在会导致自卑的产生,不恰当的比较也会导致自卑的产生。前者多发生在有先天缺陷的人身上,后者是由于将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外相比,或在任何场合下不断强化也许根本就子虚乌有的“缺点”,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劣势,全面否定自我。自卑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它不利于人正确评价自身,不能正常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及沮丧、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在择业中,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只看见别人的长处,盯着自己的不足。这种不对等的比较必然会得出“我不行”的结论,产生自惭形秽的心理一庄“你对你的专业,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的问卷调查中显示,47.6%的人回答“有些信心”,28.6%的人回答“毫无信心”,只有21.7%的人回答“很有信心”,充满自信的比例较小。
(三)孤傲
同自卑相反,孤傲则是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而产生的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技高一筹而对别人不屑一顾。在择业的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挑来挑去,既要求可观的收入,又要求有一定的地位。对毕业生来讲,孤傲是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反映了毕业生的狭隘与不成熟。我们知道:仅仅四年的学习经历并不能代表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是有区别的,学得好就不一定会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如果大学生一味的孤芳自赏,自以为是,结果只能在择业竞争中四处碰壁,而且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让人很难接受这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更谈不上录用了。
此外,毕业生除了上述择业心理障碍以外,还存在着依赖、攀比等心理障碍。依赖表现为缺乏独立意识,优柔寡断,不敢或不愿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而且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家长和亲朋好友身上,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攀比,也是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不良心态一旦发现自己无法找到与别人相当的工作时,往往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感到强烈的失落或不满,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情面对身边的事物,损害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1.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表现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下四个方面
(1)自负心理。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当中。他们往往被社会公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勤奋好学的榜样。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要求过高,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与自负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绩较差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尖锐的激烈竞争,总觉得自己“先天不足”,做事及做人都缩手缩脚。自卑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参加面试时心理忐忑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概率较大,容易一蹶不振。
(3)急功近利心理。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在择业时看重职业的性质,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或渴望一步到位,这种心理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4)依赖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大学毕业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虚荣心和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二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心理,他们不是主动去选择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或者依赖家长与亲友走后门、托关系,甚至让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一切由家长包办。这会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机会。同时,依赖心理也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2.产生上述择业心理的主客观原因
(1)追求自我价值的完全实现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根本原因
调查表明,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更看重自己所学的专业,愿意在工作中把所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上去,并以此为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例如,有些毕业生说,他们很愿意在实力雄厚的企业干一段,有条件后就自己干。甚至个别大学生毕业后就马上自己办企业,开始在创业的艰辛中体验丰富的人生。
(2)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重要因素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在双方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确定劳动关系。而在劳动力市场中,一条最重要的规律是,工资影响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所有方向和运行的全过程,工资因素调节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和行为。
(3)大学生择业心理还受职业的社会意义和地位而影响职业的技术性,职业是否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符,职业的劳动或工资条件以及职业的经济收入与物质待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学校原因
1、学校教学的某些缺陷。当前我国大学生因就业难而产生心理障碍与很多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有密切联系。“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择业产生自卑和焦虑的主要因素。有关人士对全国l1所本科高校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3.9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凭与实际水平不太一致,学校开设的专业课“不太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科知识陈旧,影响他们的择业。”
2、择业心理指导工作滞后。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如何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改革步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解决毕业生心理适应问题更显得迫切。但是,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择业心理咨询工作中还很不够,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怎样调适大学生择业心理
1.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择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科学的工作。学校不但要深化教学改革,更新狭隘陈旧与实际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学校应设专门的择业指导机构,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而这种指导工作要深入到各年级中去,掌握好各年级辅导的侧重点。一年级应侧重择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重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二年级侧重自我认知与基本能力的培养,重点指导学生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完善和塑造自己,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三年级侧重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社会职业和需求,拓宽知识面,发展各方面能力,择业的自主性和择业决策的能力;四年级重点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掌握面试求职的具体技巧,有效预防和解决学生求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这几个阶段有机结合,互相衔接,提高大学生的择业能力
2.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这样既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求职就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影响及大。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
大学生择业时,自我心理调适主要途径如下。
(1)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时,其头脑中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遇到择业期望无法满足、就业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应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
在现实工作岗位力争培养自己的兴趣,或积极创造条件,积蓄力量。在可能的条件下继续向原有的职业方向努力,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2)认识自我,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择业过程也就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认识自我,调整自己,是在求职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客观评价,或因估计过高而盲目自信,或因估计过低而信心不足,这都将导致择业过程中的失败。
(3)不拍挫折,积极应对择业压力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挫折,明白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挫折与竞争相伴随,挫折与创造相伴随,挫折与人生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要成才,必屡经挫折。挫折对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潜能,使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利于冲破障碍,战胜挫折,超越自我,实现目标。
2.大学生择业心理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大学生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强心理素质,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就需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
(1)自我激励法。主要是指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同各种不良情绪进行斗争,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因为失败,挫折已经成为过去,要勇敢的面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相信自己的实力,通过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2)注意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是把指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以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寻找一个新颖的刺激,激活新的兴奋中心,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使不良情绪逐渐消失。
(3)适度宣泄法。是指当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引起不良情绪时,应尽早进行调整或适度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宣泄的较好方法是,向你的挚友、师长倾诉你的忧愁或苦恼,使不良情绪得到疏导。在倾诉烦恼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消除压抑心理,恢复心理平衡。
上述心理调适方法都是一些应变方法,而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也应该提供热忱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排除心理困扰,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1)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时,其头脑中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遇到择业期望无法满足、就业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应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
在现实工作岗位力争培养自己的兴趣,或积极创造条件,积蓄力量。在可能的条件下继续向原有的职业方向努力,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2)认识自我,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择业过程也就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认识自我,调整自己,是在求职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客观评价,或因估计过高而盲目自信,或因估计过低而信心不足,这都将导致择业过程中的失败。
(3)不拍挫折,积极应对择业压力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挫折,明白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挫折与竞争相伴随,挫折与创造相伴随,挫折与人生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要成才,必屡经挫折。挫折对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潜能,使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利于冲破障碍,战胜挫折,超越自我,实现目标。
上述心理调适方法都是一些应变方法,而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也应该提供热忱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排除心理困扰,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单贵生.新编就业教程.广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饶津辉.就业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张贵.新编就业教程.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王津辉.就业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三篇: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报告
选题领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报告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会计分院王信满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并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提出了调适办法。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31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给毕业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杭州、温州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
1、恐惧: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因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职时草率急躁,对用人单位不作详细了解,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学生的这种急躁心理,常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或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
4、孤傲: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投机心理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
(四)依赖心理重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
(一)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
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外在的积极辅助与支持,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1、政府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难于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从实际出发,出台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规章办法,如户籍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贯彻措施,以解除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后顾之忧,要给予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的大学生以优厚的待遇并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没有统一的管理,政出多门;招聘市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的学历差异性、学校差异性、性别差异性;用人单位失信等问题。社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的就业市场,为每一个有才华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真正使毕业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其人生价值。
2、高等学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
其次,高校应加强用人单位的情报收集、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发布系统,使大学生能充分地获得就业信息;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准备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技巧和克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实现顺利就业。
4、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学生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一定要作促进派,家长要带头克服乡土观念和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劳动即就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竞争,同时,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促使子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大学生要确定好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尽情学以致用,展其所长,更好地为社会服。
第四篇: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
1.恐惧: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因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职时草率急躁,对用人单位不作详细了解,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学生的这种急躁心理,常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或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
4.孤傲: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投机心理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
(四)依赖心理重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
(一)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
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外在的积极辅助与支持,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1.政府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难于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从实际出发,出台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规章办法,如户籍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贯彻措施,以解除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后顾之忧,要给予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的大学生以优厚的待遇并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没有统一的管理,政出多门;招聘市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的学历差异性、学校差异性、性别差异性;用人单位失信等问题。社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的就业市场,为每一个有才华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真正使毕业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其人生价值。
2.高等学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
其次,高校应加强用人单位的情报收集、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发布系统,使大学生能充分地获得就业信息;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准备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技巧和克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实现顺利就业。
4.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学生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一定要作促进派,家长要带头克服乡土观念和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劳动即就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竞争,同时,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促使子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大学生要确定好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尽情学以致用,展其所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心理上千姿百态,我们对其分析、归纳,总结出9种比较有典型意义的择业心态:
(一)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涌向三资企业,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在有关部门最近对北京高校20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择业倾向。当问及“你对人生价值怎么看”时,选择“人的价值既在于贡献,也在于取得功利”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70.1%、69.0%、72.3%、74.3%;当问及“您追求怎样的人生”时,选择“既追求为社会做贡献,也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92.4%、92.9%、94.1%和90.3%;当问及“您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时,选择“多贡献、多得利”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80.3%、78.2%、80.6%、84.4%;当问及“您选择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排序”时,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三位。从这些调查答案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发,诱发了择业中追求高经济收入的求富心理。
(二)安全心理
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一些工人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国营大、中型企业,也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此外,人们还发现怀着安全心理来求职择业的人群中,家长“越俎瓦疱”的居多。一位大学生的家长对我们说:“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风险挣大钱,只想帮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了却当家长的忧虑”。这种家长不会是少数。
(三)求“名”心理
在消费者中,有一种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不惜购买假冒商品,以满足其虚荣心。在求职择业者当中也有这种求名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四)竞争心理
商品生产的竞争是人们竞争心理产生的源泉。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在高等院校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科研单位实行有偿合同制、人才流动以及取消干部终身制等等,都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从而强化了人们的竞争心理。
竞争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地十分明显。据一位已被上海希尔顿大酒店录用的大学生说:“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资高,待遇好,另外,坦白地说,我不满意我原先所干的研究所的工作环境。有人说我不知足,在有名气的单位做清闲的工作够惬意的,为什么还要调动呢?可气就可气在这清闲上,没有什么活可干,人又不能调走。我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高效率地干,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这多痛快!”这位大学生的直言不讳代表了许多人的求职心态。
(五)求闲心理
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在一些大城市里常有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使大批农村“盲流”填补了空白。在北京市的一次招工见面会现场,常常看到许多手持求职证的人在“挑肥拣瘦”地寻求职业。他们宁可待业,也不愿去当煤矿工人、纺织工人、清洁工人„„另外一些部门的招聘桌前却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笔者问其中的一位女青年,回答令人瞠目:“都90年代了,还让我们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纺纱机,没门!宁可吃闲饭,干个体户,也不去干那些出力不少,挣钱不多的工作”。求闲心理在大学生的求职队伍里可能只占少数。
(六)求便心理
求便心理就是那些为了离家近或追求生活便利的人的一种求职心态。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求便心理。一位家在北京,单身在外地工作的大学讲师,为了全家团聚,竟然屈就去当一名更夫。
在大学生择业倾向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求便心理。据北京市有关部门1988年调查,当问及“假如您在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去向,您首先选择哪些地区”时,大学生选择北京的占23.2%;选择沿海的开放城市的占21.0%;选择其它大城市的占16.7%。理由是为了生活、学习方便。1987年我们对部分高校在校生调查时,当问及这个问题上时,大学生选择大城市的占24.2%;选择离家近的单位的占21.0%,选择边远地区的只占极少数。可见求便心理在大学生择业中的位置。
(七)奉献心理
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的求职者。例如,放弃到国外继承万贯家财,立志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甘当螺丝钉的国家机关干部;愿做“蜡烛”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教师;甘为人梯的科研人员;为了国家的需要甘当“无名英雄”或自愿到边疆工作的人们等等,他们以过硬的思想素质和对人民、对祖国、对事业强烈的献身精神,义无返顾地选择国家急需的工作,这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往往更能做出较大的成绩。奉献心理是我们在择业指导中大力提倡的一种职业品德。
(八)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求职择业时也会常常遇到。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于是人们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 企业、大饭店及外贸部门等狭窄的小路上,甚至有人为此“献身”或受骗。因此,我们在就业指导中再三告诫学生,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九)依赖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流传很广的社会俚语也在左右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是由家长或中学老师做的主,临近毕业时,这些人又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怀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即使毕业分配制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盼望国家继续“统分统配”。他们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于是有的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帮助、有的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
第五篇:大学生择业与调适
大学生择业与调适
在经济危机环境之下,很多人失业,加入了茫茫的求职大军中,环境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平等的,可为什么有人很快能找到工作,有人却忙忙碌碌几个月一无所获呢?
求职过程中,被用人单位拒绝是很正常的。其原因不胜枚举:要么是我的学历不够,或者所学的专业不完全对口;要不就是受年龄、经验等其它因素所限。可以说,除非我是“度身定制”的专才,招聘单位对我一次通过的概率是少之又少的。面对求职,我要树立信心,不放弃任何一次可能成功的机会,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任何用人单位都欢迎那种做事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人才。此外,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我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我不能怕苦嫌弃职位低,相信有能力的话,我一定会有提升的一天。
然而,我的意向工作是外贸公司文员或前台接待员。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商务英语学生并且通过了托业桥、大学英语四级和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我具备一定英语技能和计算机基础。此外,我在实训周和暑假时,分别在一家画室和香港合资公司实习,担任过前台接待员和公司文员。对这两份工作,我有一定的了解和或多或少的经验。我想我会胜任这两个工作。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能以长补短、“以勤补拙”。面对当下严峻环境下的人才市场,要与一些本科生、研究生甚至硕士生竞争岗位。我想我的学历远远不如他们。如果要想在外贸公司工作,我必须还要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努力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和翻译四级;学习工商管理知识和商务知识,因为毕竟要想在外贸公司工作,我必须拥有一定的商务知识和工商管理知识。不然,我无法有效地处理好自己的工作。此外,我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首先我要时时刻刻鼓励自己、相信自己,要在实际行动中逐步磨练自己。一个人的自信心并非与生具有,而是在不断战胜困难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我需善于在不断的面试失败中去反思和总结,针对性去弥补不足,可以增加自信的筹码。几时每天进步1%,也可以带来自信的提升,最怕的是原地踏步甚至落后于时代。
只有在外在与内在准备充分下,我们才能运筹帷幄,展现出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