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函授邓小平理论习题
邓小平理论作业题
1.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过深入的考虑。他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
(2)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2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3)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4)邓小平的战略设想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
答案说明要点:
A、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80年代,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之后,邓小平曾对全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过深刻考虑,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还指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B、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地区运用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些特殊措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积累了相当的实力。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成熟,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2.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什么?— P10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P127
4.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关系是什么?— P106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P120
6.阐述“先让一部分先富起来,最后共同达到富裕”的思想?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把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为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提了出来。
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第三,大原则是共同富裕,提倡先富的要帮助和带动后富,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7.为什么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第一,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第三,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经济体制及相关体制的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8.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要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为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发展方向,能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
同时,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如果动摇了其中的任何一项,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事业。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要求决定。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居主导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分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0.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一条,是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二条,是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应该得到不断增强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高度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三条,是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综合高度,言简意赅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
1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P117
12.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及其意义。— P116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即使在同一种所有制经济中,也存在多种实现形式。在不同的实现形式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职能、利益存在着差别,他们获得收入的方式也必然不同。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除按劳分配外,经营收入、资本收益、技术和劳动力价值等收入分配方式都适应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按劳分配原则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分配方式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3)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劳动的特点包括劳动差别的存在和劳动作为个人谋生手段两个方面。
3.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形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但还存在一些非按劳分配方式。主要
有以下几种形式:(1)福利性分配。(2)资产性分配。(3)经营性分配。(4)按生产要素分配。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效率优先是指在微观层次中,要着眼于效率,使劳动者的劳动所得与劳动付出保持正相关关系。在其他分配方式中,则要把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相联系。初次分配,效率优先,可以拉开收入差距,激励人们积极工作,促进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但是,经过市场实现的初次分配,并不能解决社会财富的公平合理分配问题。所以,在宏观层次的再分配中,要运用法律、分配政策和税收等手段,调节收人差距,使个人收入的差距不要拉得太大,体现社会公平。
14.试述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主要思想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
出路的。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第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从理论上讲,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设想”的突破,是对马克思的“设想”。多少年来人们只是教条式地、孤立地、断章摘句、囫囵吞枣地片面理解地导师的预测,抱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放,误以为这和是“正宗的”、“纯正的”社会主义,把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作用的做法当成“大逆不道”、异端邪说,将其统统视为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马克思的“设想”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纪取得胜利;二是提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三是“社会生产是由一个社会中心”有计划的调节,“国家”职能开始消亡。而现实社会还不具备这三个条件,或者说离条件成熟还相去甚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还没有达到取消商品、取消货币的程度。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它比较完整、准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应采取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是对全人类的重大贡献。
从实践上看,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是富民强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指路明灯。理论的突破必然带来思想的飞跃和观念的更新。一个全新的理论会创造一个新的时代。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转化为强在原物质力量。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作为一门实用科学已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能量。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既是邓小平理论的试验区,也是市场经济论威力的验证区。我国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虽只有十几年时间,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特区带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1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九个方面: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3)在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培养四有新人。
(5)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问题: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
(6)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问题:“三步走”战略。
(8)社会主义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与自身建设;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军队是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祖国统一问题:“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
第二篇:邓论习题(邓小平理论填空)
一、填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三个方面。
2.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3.从1966年到1976年,我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
重错误。
4.1978年2月,邓小平在党中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而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所做报告的题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5.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1978年12月)。
6.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
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7.1982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是在(党的十二大)。
8.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武昌、上海)等地,作了重要讲话。
9.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20)年时间,可分为(基本命题提出、理论
轮廓形成、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三个发展阶段。
10.“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第一次明确使用并被写进党章是在(党的十五大)。
11.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召开的时间是(1997年9月)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习题
第一章http://luck-day.taobao.com 1.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D)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六届六中全会 2.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形成全党共识的是(D)
A.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B.1935年遵义会议
C.1938年 六届六中全会
D.延安整风运动
3.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 践,必须实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2010,多):(ABC)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B.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C.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发展模式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C)
A.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
B.将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
C.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指(A)
A.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具体问题
B.使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D.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面(多选)(BC)
A.马克思主义文本
B.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C.中国实际
D.时代特征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多选)(BC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多选)(AD)
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9.邓小平理论之所以与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因为它(多选)(BCD)
A.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一致的 B.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 C.在思想基础上是一致的 D.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
10.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A)
A.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B.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1919年以后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1927年中国共产党担负起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1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条件(B)
A.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工人运动的发展
D.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1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B)
A.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B.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
C.提出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理论 13.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D)
A.形成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B.形成中国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C.形成党的建设理论
D.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系统理论
14.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条件(多)(ABCD)
A.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B.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
C.抗日战争时期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
D.延安整风运动及带来的全党思想路线的端正和理论素养的提高 15.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是(D)
A.共产主义奋斗目标
B.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16.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武装斗争
17.毛泽东思想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
A.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B.什么是中国革命道路,如何坚持革命道路的问题
C.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
D.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18.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因为(多)(ABC)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
B.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毛泽东一生思想与实践完整体现。19.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多)(ABC)
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D.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指针
20.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做出系统概括 和阐述的党的文
献有(BD)(2008年考研)
A.1945年4月六届七中全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刘少奇在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C.邓小平在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D.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1.“文革”结束后,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关键是(B)
A.是否坚持毛泽东思想
B.是否把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与同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区别开来
C.是否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个人思想区别开来
D.是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毛泽东思想。2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B)
A.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2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是(D)
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局势
C.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
D.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4.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B)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25.(C)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将其写入党章确定为指导思想。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26.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的时期,这一时期提出了(多)(ABD)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7.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B)
A.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立国家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8.邓小平理论是(多)(ABC)
A、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B、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C、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D、全面、准确地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9.关于“邓小平理论”涵义理解正确的有(多)(ABC)
A、比较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B、开放、创新的理论体系
C、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D、指导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30.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历史地位在于(多)
(ABCD)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C、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D、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31.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邓小
平理论(多)(ACD)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3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为二者都体现和包含了(多)(ABC)
A、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C、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D、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33.中共十六大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B)
A.坚持与时俱进
B.保持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
D.立党为公
34.中共十六大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A)
A.坚持与时俱进
B.保持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
D.立党为公
35.江泽民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多)(ABC)
A.立党之本
B.执政之基
C.力量之源
D.强国之路 36.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包括(多)(ACD)
A.国情
B.民情
C.世情
D.党情
3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意义包括(多)(ABCD)
A.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C.加强各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8.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A)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D.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9.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A)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A、阶段性特征
B、现实性特征
C、发展性特征
D、持续性特征 4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D)
A、发展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统筹兼顾
D、以人为本 41.在当代中国,(C)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A、马克思列宁主义
B、邓小平理论
C、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思想 42.科学发展观的写入党章是在(D)
A、十六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四中全会
C、十六届五中全会
D、十七大 43.科学发展观,是(ABCD)的条件下形成的科学理论(多)
A、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B、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C、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D、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第二章http://luck-day.taobao.com 1.党的思想路线的创立者是(A)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毛泽东和邓小平
D.江泽民
2.毛泽东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是在(B)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3.1941年,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出明确界定的著作是(C)
A.《反对本本主义》
B.《整顿党的作风》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论新阶段》 4.毛泽东初步界定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的著作是(A)
A.《反对本本主义》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实践论》
D.《矛盾论》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在党的(C)
A.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B.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C.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6.延安时期,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主要是为
了克服党内严重的(D)(2009考研)
A.经验主义
B.冒险主义
C.机会主义
D.教条主义 7.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因为(多)(ABC)
A.它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
B.它是同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C.它是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建设相联系的D.毛泽东给它一个科学的解释
8.邓小平在真理标准讨论过程中,提出了(多)(ABC)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真理标准讨论的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真理标准讨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D.“三个有利于”的理论 9.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B)的理论品质。”
A.坚持真理
B.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
D.求真务实 10.我党历来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江泽民把贯彻理论联系实
际的原则提到(C)
A.重大理论问题的高度
B.重大实践问题的高度
C.重大政治问题的高度
D.重大思想认识问题的高度
1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当今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B.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C.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B)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A)
A.社会实践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改革开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因,是它的(C)
A.革命性特征
B.科学性特征
C.实践性特征
D.党派性特征
15.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BD)
A.实事求是
B.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6.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B.尊重群众的创造和利益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尊重实践
17.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是(ABCD)
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B.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C.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D.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18.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ABD)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求真务实
D.与时俱进 19.江泽民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归结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ACD)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C、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D、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第三章http://luck-day.taobao.com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基本的国情是(D)
A、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B、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社会
C、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D、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2.五四运动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其性质上来说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于(D)
A、它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而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C、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革命前途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D、它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3.(D)签订之后,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4.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B)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D)
A.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
C.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
D.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6.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ABC)
A.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7.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ABCD)
A. 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
B. 有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
C. 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D. 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8.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BCD)
A.正确的革命道路
B.科学的指导思想
C.坚强的领导力量
D.崭新的奋斗目标
9.1939年,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的文章是(B)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五四运动》
D.《〈共产党人〉发刊词》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问题,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A)
A.同盟军问题
B.领导权问题
C.革命策略问题
D.革命方式问题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内容是(A)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消灭资本主义 12.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A)
A.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B.议会制
C.委员会制
D.君主制 1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B)
A.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B.无产阶级的领导
C.反对帝国主义
D.反对封建主义
14.“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温和,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
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C)
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
B.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15.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概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是(ABC
A. 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 官僚资本主义
D.民族资本主义)16.1939年到1940年,毛泽东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著作有
(BCD)
A.《论联合政府》
B.《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共产党人>发刊词》 1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
(ABCD)
A.农民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8.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包括的具体内容有
(BCD)
A.革命方式和给革命手段
B.革命动力和革命对象
C.革命领导权和革命纲领
D.革命性质和革命前途
19.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
(ABD)
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保护民族工商业
20.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其中错误的有
(ABC)
A.“毕其功于一役”
B.二次革命论
C.“无间断革命”
D.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21.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是(B)
A.城市
B.农村
C.大城市
D.沿海城市 2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A)
A.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B.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人罢工
C.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学生运动
D.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商人罢市
23.毛泽东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观点的文章是(B)
A.《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井冈山的斗争》 24.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三个主要法宝,这就是(C)
A.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问题
B.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问题
C.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问题
D.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 25.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B)
A.注重党的组织建设
B.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C.注重党的作风建设
D.注重党的制度建设 2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
会,两头小指的是(CD)
A.农民
B.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27.毛泽东在1928年至1930年发表的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革命道路理论的著作是(ABCD)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28.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
党的显著标志有(BCD)
A.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B.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D.自我批评的作风 29.关于民主革命时期富农身份的界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ACD)
A.剥削雇农的剩余劳动,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
B.既是劳动者,又是剥削者
C.自身不劳动,出租土地并放高利贷
D.对雇农的剥削带有浓厚的半封建性
30.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BC)
A.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分析
B.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关于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而不能走相反的道路的论述
D.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
第四章http://luck-day.taobao.com
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是(A)
A、新民主主义
B、社会主义
C、共产主义
D、资本主义 2、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D)
A、新民主主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B)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A)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B、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的充分发展
C、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6、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条件是(ABCD)
A、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初步发展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C、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有力的国际因素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
(ACD)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D、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D)
A、利用、团结、教育
B、利用、团结、改造
C、利用、限制、批评
D、利用、限制、改造
9、中国共产党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C)
A、趁热打铁,积极领导
B、自愿互利,国家帮助
C、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D、国家帮助,典型示范
1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是(A)
A、国家资本主义
B、和平赎买
C、合作化
D、改造企业和改造人相结合
1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到的过渡时期是指从
(D)
A、旧中国向新中国过渡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2、我国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所办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属于(A)
A、社会主义性质
B、半社会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D、非社会主义性质
1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是(D)
A、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B、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把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4、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利润分配仍然实行“四马分肥”,国家向企业派出公方代表,与工人、资本家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这时的企业性质(C)
A、仍然属于私营企业
B、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
C、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
D、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国营性质
15.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2008)(D)
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1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A)
A.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阶级
D.改造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 17.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BCD)
A、消灭资本家和富农分子
B、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C、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D、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8、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ACD)
A、自愿互利
B、稳步前进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
19、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两面性表现为(CD)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B、软弱性和妥协性
C、剥削工人取得利润
D、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20、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采取的政策是(ABD)
A、利用
B、限制
C、教育
D、改造
21、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是(ABCD)
A、剥削阶级
B、被消灭对象
C、团结对象
D、改造对象
22.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ABD)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步入了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D.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3、历史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十分成功的,因为(ABCD)
A、我国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B、我国在这一变革中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我国在这一变革中增强了人民的团结,得到了人民的普遍拥护。
D、我国在这一变革中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第五章http://luck-day.taobao.com
1、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B)
A、精髓
B、核心内容
C、思想基础
D、根本点
2、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D)
A、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生产力高度发达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B)
A、消灭剥削
B、发展生产力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实现共同富裕 4、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C)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左”和右的矛盾
5、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D)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达到共同富裕
6、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我们面临诸多问题,解决所有问
题的关键是(B)
A、靠改革开放
B、靠自己的发展
C、靠党的领导
D、靠人民群众的奋
7.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C)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问题
B、将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问题
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D、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 8.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纠正了(BC)
A.以往片面强调发展生产力,忽视生产关系变革的倾向
B.以往忽视发展生产力,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倾向
C.以往脱离生产力抽象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倾向
D.以往脱离生产关系抽象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倾向 9.“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
问题(ABCD)
A.这是世界社会主义遇到的普遍问题
B.这是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经验教训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必须是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改革开放以来的分歧和困惑都是围绕”全搞清楚”,“均在摸索之中” 10.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
的科学水平,主要表现在(ABCD)
A.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从根本上破除了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观念
B.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又为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指出了明确方向
C.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做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D.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倾向 11.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D)
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坚持共同富裕 12.1959 年底至1960 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
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AB)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发达的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章
1.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是(A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C.叶剑英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大会的讲话
D.中共十三大报告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
A.社会性质
B.主要矛盾
C.根本任务
D.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B)。
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ABD)。
A.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
B.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C.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D.有效防止判断社会主义历史方位上的“左”右倾错误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C)
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任何国家进人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C.没有实现现代化的、还不成熟的社会主义
D.实现了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的社会
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AC)A.社会性质
B.社会发展水平C.社会发展程度
D.社会阶段 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C)。
A.建立高度民主、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B.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9.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D)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A.团结
B.小康
C.全面小康
D.和谐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
A.社会性质
B.主要矛盾
C.根本任务
D.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BCD)。
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
B.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BCD)
A.奋斗目标
B.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
C.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D.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
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ABCD)。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D.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BC)
A.根本任务
B.基本目标
C.基本政策
D.主要矛盾 15.中共十三大报告(ABC)。
A.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全面系统地阐述
B.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D.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七章
1.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A)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改革的性质是(B)
A.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是(C)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B.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
C.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D.敌我矛盾理论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BC)
A.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B.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
C.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D.是对抗性的矛盾 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贡献表现在(ABCD)
A.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B.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C.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D.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6.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有(ABCD)
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妻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C.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7.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C)。
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B.“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结合 8.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是前提。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1、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ABC)
A.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刊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文化
1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ABC)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动态协调、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
1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D.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权益的实现 1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是前提。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6、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
于”的标准,是(ABC)
A.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刊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文化
17.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ABC)。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动态协调、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 18.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C)。
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B.“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结合 19.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八章
1.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B)
A.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B.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
C.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
D.混合所有制并存 2.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原因是(B)
A.商品经济存在B.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C.生产关系的性质
D.意识形态 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D)
A.实行股份制
B.实行股份合作制
C.实行承包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和优势主要是通(C)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量的优势体现出来
B.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规模和实力体现出来
C.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来
D.国家对市场活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调控体现出来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C)
A.国有资产和集体所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集体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在全国所有的地区和产业中,公有资产都必须占优势 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ABD)
A.全民所有制经济 B.全民所有制经济
C.中外合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7.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有多种实现形式,可以采用(ABCD)
A.合作制
B.股份制
C.股份合作制
D.承包制和租赁制
8.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是(ABC)
A.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公有制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
C.不同程度的公有制可以采取同样的实现形式 D.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一一对应的 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ABD)
A.适应我国现阶段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都是市场平等竞争的主体
C.通过股份制改造,构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
D.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A)
A.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集体经济
D.股份合作制经济
11.张某应聘到一个乡镇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他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前5%的报酬,今年他获得3万元提成,这3万元属于(C)
A.联产计酬收入
B.资金分红收入
C.经营风险收入
D.按劳分配收入
12.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D)
A.社会总产品分配原则
B.国民收入分配原则
C.生产资料分配原则
D.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
13.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B)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14.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分得的红利2万元;出租住房收人2 万元;转让一项技术收人1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人为(C)
A.12 万元
B.9 万元
C.8 万元
D.7 万元 15.再分配注重公平主要依靠的是(C)
A.计划机制
B.市场机制
C.社会机制
D.政府作用 16.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C)
A.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7.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ABCD)
A .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 .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D .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 18.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按劳分配、经营收人、资产收益等多种分配方式,其经济依据(ABCD)
A.存在商品货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
C.公有制内部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D.现阶段生产力的状况及发展要求 19.生产要素包括(ABCD)和信息
A.资本
B.劳动力
C.土地
D.技术
20.社会保障包括(ABCD)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21、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A)
A.人才
B.技术
C.对外开放
D.体制创新
22、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处理好(A)
A.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B.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关系
C.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
D.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要求中,发展生产是(A)
A.中心环节
B.基本尺度
C.必然要求
D.政治保证
24、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C)
A.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B.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
C.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D.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25、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在(D)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2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是(A)
A.发展循环经济
B.发展绿色经济
C.发展循环经济
D.发展知识经济
27、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内容(ABCD)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B.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D.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是(ABCD)
A.推动西部大开发
B.促进中部崛起
C.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9、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特征(AB)
A.以资源能源高效率利用方式进行生产
B.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
C.以最低的消费进行生活
D.以最高的效率进行生产
30、环境友好型社会是(ABCD)
A.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B.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C.合理利用,开发有序,提倡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
D.追求经济、社会、环境 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第九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A)
A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 .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 .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我国的国体是(A)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一国两制
D.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人民代表大会的核心内容是(A)。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共产党的领导
C.民主、自由
D.依法治国 5.在我国的国家制度中,最高权力机关是(B)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6.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7 .我国解决民族间题的基本政策是
(C)
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睦 8.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是(B)
A.村民海选
B.村民自治
C.村民委员会
D.村小组 9.中国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是(C)
A.企业群众团体
B.企业组织机构
C.企业职工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
D.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区别在于(ABC)
A .经济基础不同
B .阶级实质不同
C .宗旨和主体不同
D .国家结构不同 1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ABCD)
A.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B.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C.取得全国政权后,担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D.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1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ABC)
A.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它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C.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它能使广大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直接行使民主权力 13.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ABD)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C.国家结构和政权组织特点和优点
D.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14.在当今世界许多地区民族冲突迭起的情况下,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因为我国(BCD)
A.民族矛盾的根源已完全消除
B.成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消灭了民族压迫
D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有(ABC)
A.村民委员会
B.居民委员会
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D.职工股东大会 16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C)
A .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B .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 .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D .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17.实施依法治国的前提是(A)。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违法必究
D.执法必严 18.实施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是(B)。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9 .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
(D)
A .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B .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C .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D .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20.依法治国就是(ABCD)
A.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经济社会文化
B.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C.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律不因领导人而改变
D.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律享有最高权威 2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ABCD)
A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C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D .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ACD)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B .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C .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D .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23.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ABCD)。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4、应当在(A)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依法治国
C.以德治国
D.共产党的领导 25.政治体制是
(A)
A.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 B.决定政治制度的性质
C.人民民主专政
D.政治制度 26.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C)
A.加强党的领导 B.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C.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理念是
(C)
A.依法执政
B.科学执政 C.民主执政
D.理性执政
28、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
(A)
A.民主
B.自由
C.人权
D.依法治国
29、人权,(A)时期为反对神权和封建特权提出的。
A.资产阶级革命
B.社会主义革命
C.人民民主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 30、社会主义人权最首要的是(D)
A.人民的参政权
B.人民的自由权
C.人民的平等权
D.人民的生存权
31、我国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会议是(C)。
A.1954年第一届人大
B.1978年全国人大 C.2004年全国人大
D.1982年全国人大 32.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ABC)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B.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
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D.克服官僚主义
33、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ABC)
A.国家政局是否稳定
B.能否增进人民团结
C.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D.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3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是(AB)
A.生存权
B.发展权
C.公民政治权利
D.自由选举权
35、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特点包括(ABC)
A.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B.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公开承认民主的阶级性
C.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民主
D.社会主义民主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完善的民主
第十章
1.从主要内涵来看,社会主义文化实际上就是(A)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B.社会主义科学
C.社会主义技术
D.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精神文明是
(D)A.物质文明的对立物 B.指教育科学和文化 C.指思想和道德
D.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包括思想建设成果和文化建设成果.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
A.鲜明的时代性
B.浓郁的民族性
C.实事求是的科学性 D.高度的民主性和深广的群众性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ABCD)
A.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B.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C.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D.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6.和谐文化融(ABCD)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A.思想观念
B.思维方式
C.行为规范
D.社会风尚 7.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
(A)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B)
A.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9.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祖国的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再翻一番,实现全面小康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集体主义
C.时代精神
D.爱国主义 11.树立和践行(A),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实事求是
C.民族精神
D.时代精神
12.(A)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A.树立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时代精神
D.民族精神 13.民族精神应当以(A)为核心。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改革创新
D.社会主义 14.时代精神的核心是(C)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改革创新
D.社会主义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6.“八荣八耻”涵盖了(ABC)之间的关系。
A.个人
B.集体
C.国家
D.社会
17.培育和弘扬(AB),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A.民族精神
B.时代精神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 1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AC)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D.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 19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A)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诚实守信
D.爱国主义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B)
A.精神文明建设 B.思想道德建设 C.党的建设
D.全民素质的提高 2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
(A)
A.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 B.教育和道德建设 C.科学和道德建设
D.党的建设 22.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C)
A.内容和动力
B.目标和方式 C.性质和方向
D.基础和动 2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倡集体主义,就要反对(D)
A.个人利益
B.物质利益
C.按劳分配
D.极端个人利益和利己主义 24.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ABCD)
A.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B.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
C.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D.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5.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主要表现在(ABCD)
A.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科学事业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指导
B.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C.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观念带动文化修养和科学知识水平提高
D.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6、据报载,北京市XX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BCD)
A.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第十一章
1.相对于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而言,小康社会主要是指
(A)
A.经济上的目标
B.生活上的目标
C.整体性目标
D.政治上的目标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C)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3.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
(D)
A.十三届四中全会
B.十六大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D)
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根据2005年2月胡锦涛重要讲话的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AB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自有幸福、互助合作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BC)
A.和谐社会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坚实基础
B.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C.和谐社会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条件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
(ABC)
A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B .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C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D .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ABCD)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民主法治
C.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ABCD)
A.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B.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C.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D.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10.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诚信友爱”的内涵包括(BD)
A.全社会管理完善,秩序良好
B.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C.全体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
D.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第十二章
1.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
(B)
A.实现两岸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发展两岸经贸关系
D.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2.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将我党一系列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概括为(A)A.“一纲四目”
B.“四个坚持”
C.“一国两制”
D.“九二共识”
3、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主张的是(B)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
4.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代替“解放台湾”是(A)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B.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叶九条”谈话
D.1982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
5、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性质是(AB)
A.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B.香港、澳门问题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C.都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D.都是国际问题
6、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一个中国的内涵是(ABC)
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D.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7.2005年,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原则性意见是
(ABCD)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8.两岸“三通”是指
(ABC)
A.通航
B.通商
C.通邮
D.通行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台湾问题,我们党和政府先后提出了
(ABCD)
A.“叶九条”
B.“邓六条”
C.“江泽民八项主张”
D.“胡锦涛四点意见”
第十三章
1.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B)
A.和平服从发展
B.相辅相成的 C.发展服从和平
D.二者是矛盾的 2.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C)
A.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
B.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加强国际干预 3 .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D)
A.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B.推动南北对话
C.加强南南合作
D.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4.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
(B)
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5.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B)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6.我国处理同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是(B)
A.社会制度的性质
B.国家利益
C.意识形态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在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是(A)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
C.各国在文化上的差异 D.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8.和平与发展(BCD)
A.说明当代东西方已不存在对抗
B.是当代世界两大突出问题
C.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D.是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9.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这是因为(BCD)
A.霸权主义已经受到遏制
B.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世界还很不安宁
C.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D.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0.当今世界,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主要表现(ABCD)
A.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B.全球经济失衡加剧
C.南北差距拉大
D.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11.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BC)
A.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的增长
B.它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C.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D.它使各国互惠互利
1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ACD)
A.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B.是基于中国现在实力弱小的必然选择
C.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D.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十四章
1.是我国人数最多的、最基本的依靠力量(A)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2.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者是具有内在 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是(A)。
A.劳动
B.知识
C.人才
D.创造 3.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D)。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祖国统一
D.各民族共同繁荣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A)。
A.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础上
B.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基础上
C.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上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上
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
(B)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C.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和文字
D.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ACD)
A.工人
B.私营企业主
C.知识分子
D.农民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
现出许多新的特点(ABC)。
A.队伍迅速壮大
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岗位流动加快
D.工人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
8.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民族压迫和民族削已被消灭,但是民族问题仍然存在,这是因为(BCD)
A.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
C.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大
D.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干涉我国内部事务
9.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充分认识
(ABD)
A.宗教存在的长期性
B.宗教问题的群众性
C.宗教问题的差异性
D.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 10.我国的人民军队是(ABCD)
A.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B.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坚强长城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D.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
第十五章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C)
A.性质的根本体现
B.任务的根本体现
C.宗旨的根本体现
D.思想建设的根本体现
2、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A)
A﹒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保持党的先进性
C﹒实现自己的最高纲领
D﹒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其核心地位是由
(D)
A.党的路线决定的B.党纲党章规定的C.党员人数决定的D.党的性质决定的
4、中国共产党是(ACD)
A.工人阶级先锋队
B.农民阶级先锋队
C.中国人民先锋队
D.中华民族先锋队
5、新阶段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要性是(ABCD)
A.中国现代化建设保持正确方向的需要
B.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C.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共同建设美
好未来的需要
D.应对复杂国际环境挑战的需要
6、在新阶段,我们需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的原因有(ABC)
A.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B.适应国内深刻而广泛变革的需要
C.适应党自身状况变化的需要
D.适应完成国家统一重任的需要
7、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ABCD)
A、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B、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C、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政治力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8、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的成功经验主要有(ABCD)
A﹒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B﹒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C﹒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和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
1-5 BBABA 6-10 AABAC 11-12 BB
二、多项选择题1 ABCD2 BCD3 AB4 ABD
三、简答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主要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设计和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巨大发展。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1)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一切方针、政策必须从我国处在社会主放初级阶段这个
国出发。
(3)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强调改革和解放生产力。
(5)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证的理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对外政策。
(6)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
建设及健康的保证
(7)关于社会统一的理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8)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9)关于社会义领导力量和依靠的理论——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该心,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民军队依靠力量。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答:“三个代表”即中国其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括。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答:(1)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
(2)必须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3)必须始终自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5.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答: 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农村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统筹人与自然和诣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 论述题
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1)邓小平理论坚持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的解释社会主义的本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判断。
(3)邓小平理论形成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党的建设总体部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事规化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和治党治国这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答:(1)科学发展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践小康,但这是低水平不生面的,发展行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质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动力,利益格局深刻挏,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大规模,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坚持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和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学的走向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
1-5 CCBCC 6-10 BBBAA 11-12 AA
二、多项选择ABCD 2 ABCD 3 CD 4 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答: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
(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
(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3)保证了党的“一个忠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答:(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题,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方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挥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合我们的认识符合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看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3.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定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系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解放生产力。
4.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 邓小平认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么搞社会主义,弄
清楚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为我们正确地“再认识”社会本质所确定的思想路线。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即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答: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取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翻,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质。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策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主义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的优越性,时代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发展。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层路线的两个相互的则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这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的第一次明确提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型,环境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建设节约资源型,环境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布置,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4)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入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题
1-5 ABABC 6-10 AACAB 11-12 CC
二、多项选择AB 2 ABCD 3 ABD 4 ACD
三、简答题
1.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1)发展的目的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2)改革是动力,加前所述,改革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3)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答:(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
答:(1)从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2)从法治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5.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这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等程度的富裕,我们必须走一条先富到共富道路,否则就只能共同富裕,让一部分地区和个先富裕起来,体现了效率优先,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兼顾公平。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式人农民,财政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在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的转变,即由平衡发展,而不平衡发展的目的是达到最后的平衡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又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因为在现阶段的中国,实践,已经证明,同步富裕或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
2、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
答:十七大报告在总体强调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建设的同时,突出地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范畴加以强调,其意义又重大。
(1)它正确地反映了基层群众自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2)把基层群众自治的问题明确地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层面加以强调。
强调了以下几点①健全基层党的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的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②全心全意依靠工人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③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④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反映导思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这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它从人类生产方式的辩证运动的规律中发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演进的“自然历史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作业四
一、单项选择
1-5ACBBB 6-10 BCCBC 11-12 AB
二、多项选择CD 2 ACD 3 AC 4 ABCD
三、简答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程度社会各方面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4)社会程度是京戏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2.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首先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国家基本构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建设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特异功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片的局面。
3.“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
第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4.为什么说坚持一个国家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第一: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
第二: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要求和原则。
第三: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一、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6.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答: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
第二、与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第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四、论述
1.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答: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
答:坚持国家主权第一的原则,做出了一系列维护“一国”的规定,如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等,同时对“两制”也做出了具体规定如原有的法律,司法体制,公务员制度不变等。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答:中适当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中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是也要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订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定》全面总结了党执政以来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应该说,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时间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个个方面。
来源【久学培训网】: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稳定发展,新农村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一切都离不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指导。邓小平从中国建设实际出发,思考中国建设战略,特别是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形成了正确的战略思想,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政策,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历代政府的难题。邓小平一直高度重视我国农业发展情况,一直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现代化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加以考虑,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前提。1975年9月,他在出席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开幕式,代表中央发表讲话时指出: “四个现代化,比较起来,更加费劲的是农业现代化。如果农业搞不好,很可能拉我们国家建设的后腿。” 后来在会见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多伊时又指出: “你们想了解中国的经验,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再就是重视发展农业。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邓小平关于农业现代化思想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内容。现总结如下: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两个飞跃”思想
1990年3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中
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在这里邓小平一方面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另一方面又强调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是短时间的事情,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去努力。因此,“两个飞跃”思想不仅是对过去农村改革和发展历程的科学总结,而且为现在和将来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社会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组织和引导亿万群众走集体化道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农业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随着实践的发展,战略构想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党的十六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了新世纪前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且把建设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重点。这一策略完全符合邓小平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的思想,因而是对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政策保障: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土地制度,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从中国农村建设实际出发,重新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使农村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在农村最先实施了伟大的改革,制定了促进和保障农业发展的农业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关注和重视农村农业政策的制定,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1977年11月,邓小平在听取广东省委负责人汇报,谈到农业政策时就强调: “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政策对不对头,是个关键。”1980年4月,在同中央负责人就农业问题谈话时强调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要靠政策,整个农业近几年也要靠政策。政策为农民欢迎了,即使没有多少农业投资,只要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副业发展了,农业增产的潜力大得很,发展余地大得很。”后来邓小平又强调“农业第一要靠政策,第二靠科学”。1987年5月,邓小平在同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话别又说: “我们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农业问题。我们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实行正确的政策。要使农民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粮食有利可图。调动积极性要靠政策。使农业更加现代化,是更重要的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的思想是正确的。我们党也继承和发扬了他的思想。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邓小平经常提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关键在于人,因此人是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所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因素是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邓小平从当代国际发展状况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来思考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他认为我国经济科技都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力比较低下,人多地少,因此他认为要想实现现代化和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必须借助于科学技术。所以邓小平一直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以至他强调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
素质。1982年3月,在会见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时指出,我们落实了农村政策,农业形势很好,但靠政策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问题,农业还要科学,要尽快解决肥料问题。从肥料问题的解决、农民的增加收入等农业具体问题中,邓小平形成了“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著名论断。邓小平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这就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根本动力和可靠依据。但是邓小平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是表象,在科技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教育。人才是科学技术的物质承担者,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1983年12月,在听取有关方面负责人汇报当前经济情况时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提倡科学种田,还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我们有大量中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土专家,让他们在农村发挥作用。”就是说不仅要培养大量农业科技人才,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的土专家,提高整个农业发展的科举含量。要做到这点,只有靠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这样,邓小平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逐渐形成了科技兴农思想。
在他思想的影响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载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的转变。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求整个农村实现现代化,同样农民自身、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等都要实现现代化,而这一切都可以承载在农村城镇化之上,那么发展乡镇企业也就显得尤其重要。邓小平多次强调乡镇企业的重要性。1987年6月,邓小平又明确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50%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在谈到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时又说:“乡镇企业容纳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50%同时,乡镇企业反过来对农业又有很大帮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五)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的市场化。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不仅是生产方面要实现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使农业产后实现产业化经营,让整个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上文提到的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第一次清晰地指明了我国农业分两个阶段发展的道路和长远方
向,规划了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这些新思想相都可以看成邓小平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的市场化的思想的继承。
(六)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归宿:实现农业的工业化。邓小平在他的农业发展战略中强调农业最终要实现农工结合,工业化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1978年9月听取李力安、王一伦等汇报时指出:农场不要只搞粮食,要变成工农联合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最终是要工业化的。随后在听取曾绍山等人汇报时强调: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把农业放到第一位。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工业支援农业要具体化。所谓农业走工业道路,就是本身要搞很多新的行业。邓小平还从改革的战略高度强调农村发展工业和实现农工结合的重要性。1986年5月,在会见加拿大总理不赖恩·马尔尼时指出: “农村改革不仅使农民的生活明显好了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改革,普遍出现了农工结合的局面,大办多种经营和乡镇工业,容纳了剩余劳动力。这是我们成功经验中很重要的一点。”
自从邓小平提出农业的工业化之后,我们的党在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上开始逐渐跳出就“农”谈“农”的思维框架,因此才有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改变二元社会结构,走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之路的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主要是考虑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探索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要坚持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的实现。
邓小平理论
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