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汇编)

时间:2019-05-13 03:1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第一篇:4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第一节心理矛盾与大学生就业

心理矛盾也可理解为心理冲突,它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由于莫衷一是而引起的紧张心态。

心理冲突是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

人的一生就是在矛盾心理中度过的。

心理矛盾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动力。

过分强烈而持久的心理矛盾对人的心理健康与活动效果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心理矛盾既有需求矛盾,也有目标矛盾,主要表现为:

1.有远大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视现实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追求美好未来。大学生在择业中这种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更为丰富,更为远大。

但是,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在择业中未慎重考虑所选择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以致出现理想自我膨胀和现实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2.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边远地区去,不愿深入基层。

3.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由于他们涉世尚浅,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意识还不完善,还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自负:自我评价过高,洋洋自得,目无一切,(就业期望过高);

自卑:自我评价过低,自卑自贱,自艾自怨,(就业期望过低)。

在面对择业现实时,有时不能把握自我,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遇到顺利的事,忘乎所以、狂喜狂欢;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地理智地对待现实。

4.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

真正面对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时,许多大学生顾虑重重,缺乏勇气,害怕:竞争失败丢面子,竞争伤和气,不正之风干扰太大,竞争肯定会败北。

真正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缺乏实践的能力和勇气,尤其是在择业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而是自己给自己打退堂鼓,自己拱手让出竞争的权利。

5.鱼和熊掌,都想兼得,难于决断

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多种选择的境遇。各种选择各有千秋,倘若犹豫不决,往往坐失良机。

例如,考公务员待遇稳定,但收入不高;经商收入丰厚,但不稳定;留在原籍人际关系较熟,但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去外地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但又人地两生。

为什么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产生以上心理矛盾呢?

(1)求职择业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难于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专业与爱好的矛盾、专业与地域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讲究实惠与精神需求的矛盾等。

(2)大学生自身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的阶段。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开放与闭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为什么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产生以上心理矛盾呢?

(3)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4)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常见的就业心理误区和障碍分析

一、常见心理误区

心理误区:是指人在心理上特别是认知和人格上陷入无出路而又不能自拔,且本人对此又缺

乏意识的状态。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有:

1.“选择的自由度越大越好”

2.“我不能比别人差”——攀比心理

3.“过去我事事顺利,择业也依然会顺利”

4.“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从众心理

5.“要去就去沿海或大城市”

6.“选择单位就看实惠不实惠”

7.“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

8.“首次就业关系一生命运”

二、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

心理障碍表现十分复杂,程度亦有轻重之分。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1.焦虑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使人产生一种压力感,迫使人积极努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2.自卑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自卑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一起。自卑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阻碍了学生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会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问题人格发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自卑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一起。自卑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阻碍了学生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会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问题人格发生。

3.怯懦

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怯懦,有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理。

4.孤傲

孤傲: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实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

5.冷漠

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这种心理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应的。

6.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不良行 为。毕业前一些大学生因某些主观需要不能满足或感受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日缺乏应有的品德与个性修养,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

7.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异常的生理反应。

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障碍,有其主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有:

一、从社会环境看,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机构缩减、部队裁员,因此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

二、从家庭期望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的期望较大。作为父母,多数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平平庸庸。

三、从学校角度看,有不少学校在师生中形成一种偏见,认为学生到不了高层次单位,有失学校的声誉,有失学校的身份。

四、从同龄人关系及相互影响看,比起未上大学的青年来说,大学生更具有虚荣心,他们认为只有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才能证明上过大学的比没上大学的强。与大学同学相比,他们认为谁找到好工作,谁就强,谁找不到好工作,谁就无能。

这些客观因素交互作用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感到压力重重,无所适从。主观原因主要是:学生还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善于重建心理平衡,不善于运用自我功能克服“危机”。

面临就业环节中的种种压力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第三节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自我调适:是指个体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获得积极改变的过程。作用: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一、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人的心理活动: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螺旋式发展过程。

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也是个人对环境不断适应的历程。

如果个人能够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或环境,使个人与环境相协调,就可以渡过难关顺利进入下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相反,如果个人不能调适自己以符合环境的要求或不能克服环境的某些限制,就会无法通过难关。

二、学习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1.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

进行自我调适,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才能找到自我调适的立足点。

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1)自我静思。自我静思也叫自我反省,就是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首先能冷静地、理智地思考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找到自我的确切位置。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离不开社会。(以人为镜)

(3)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行为用数字或图线加以确定的方法。

2.自我调适的方法

(1)自我转化法。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求得心理平衡。

(2)自我适度宣泄法。向朋友、老师倾诉,一吐为快,或参加运动,宣泄情绪。(哭吧)

(3)自我慰藉法。(阿Q精神胜利法)

(4)松弛练习法。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和躯体上放松。

(5)理性情绪法。人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信念。

三、提供必要的社会关怀

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和更多的择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这是对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进行社会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

其次,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大学业择业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阶段。

第四节大学生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择业

一、正视现实

正视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正视现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正视社会、正视自身。

1.正视社会

现实是客观存在的。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现实;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现实,逃避社会。现实是客观的,既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我国目前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满意。供需形势也不平衡,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第一线急需人才。

2.正视自身

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如思想表现、专业学习状况、各种能力、身心素质等。对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充分、客观的认识,在择业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例如,气质方面。心理学家一般将气质分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不同,适宜从事的职业范围亦不同。了解自己的气质特点,便可以对气质表现加以控制和调节。性格方面: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类型;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种类型;

俄罗斯的一个科研机构曾把大学生的性格划为16种类型:“未来理想专家”型;“理想大学生”型;“职业家”型;“院士”型;“纯理性主义”型;“勤奋”型;“平庸”型;“懒汉”型;“社会活动家”型;“博学”型;“运动员”型;“消费”型;“假现代派”型;“中心人物”型;“机灵鬼”型;“极端消极”型。

兴趣方面。大学生在择业中应适当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加充实、丰富,更富有乐趣。

能力方面。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活动密切相关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能力,也才能表现一个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而获得的。

大学生的能力除了一般能力(即智力)之外,还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就业制度改革的今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思想素质和学业水平,而且还有各种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将人的个性分为六种,并将个性与职业相联系。这六种类型为:现实型或实际型(R型);研究型(I型);术型(A型);社会型(S型);企业型(E型);常规型(C型)。

(1)适用原则。即个性和所从事的职业属同一类型。如R型的人适宜从事R型职业;S型的人适宜从事S型的职业。

(2)相近原则。如现实型(R)与研究型(I)相近;现实型(R)与常规型(C)相近。选择与个性相近类型的职业,比较容易适应。

(3)中性原则。如现实型(R)与艺术型(A);现实型(R)与企业型(E)。

(4)相斥原则。如现实型(R)与社会型(S);常规型(C)与艺术型(A),对角相斥。人们如果选择与个性类型相斥的职业,则很难适应。

二、敢于竞争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充分体现了竞争机制,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性格、特长、愿望等挑选工作岗位,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取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应该珍惜这个机遇,敢于竞争,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要有竞争意识。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制度的改革,就要有竞争意识。作为高层次文化青年的大学生,更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要敢想、敢说、敢干,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能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羞怯自抑。

竞争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爱好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竞争要靠真才实学。不能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更不能互相拆台或互相嫉妒。竞争应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中进行。

竞争要准备经受挫折。求职择业的竞争,失败在所难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做好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竞争。对竞争渴盼已久的大学生,应摒弃侥幸和幻想,面对机遇,正视现实,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竞争的激流中奋力拼搏,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不怕挫折

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干扰和障碍,致使动机不能实现时的情绪状态。

遇到挫折,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调节心理。

遇到挫折,要保持健康的心理。有人说,挫折是试金石。心理健康的人,勇于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心理不健康的人,知难而退,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择业时,应该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采取积极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

一个人战胜挫折的能力绝不是一时的努力所能奏效的。它还有赖于大学生平日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学会科学地认识分析事物,特别是主动经受一些磨难,增加一些挫折经历。

四、放眼未来

尽管社会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数大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获得较满意的职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大学生的志愿难以实现:也许专业较为对口,但地域偏僻或工作在基层;也许地域优越但专业不对口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估计,要从长计议,正视现实,适应现实,放眼未来。

要看到不管怎样,职业是自己生活的新起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使自己生长、发展、充实、满足,从而实现人生的目的,实现服务于社会的目标。

要认识到基层是锻炼人的最好地方。众所周知,我国的现状是大城市、大机关、科研单位、高校人满为患,容易人浮于事。基层却是人才匮乏,有的还相当奇缺。基层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要想成才,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立足基层,才能大有作为。要看到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边远地区采取了很多吸引人才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怀着一腔热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要看到我国人事制度正在进行较大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事制度也正在适应新要求,越来越开放,人才流动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首次择业成功或未能如愿,还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择业机会。越来越开放的人事流动制度,将会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

第二篇:新时期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及调适

新时期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及调适

【摘要】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也是人生职业道路上必经的一个关口。渴望有一个好职业,能够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一番事业,这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亨情。受当前全球金触危机的影响,社会需求紧缩,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要想在未来就业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质,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内容是:智力正常、情绪德定、意志健全、行为适度等。

一、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心理特征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于眼下求职的大学生而言,职场求职一次面试即大功告成,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管你多优秀,准备得多充分,你都仍然有可能遇到失败。在这样的压力下,大家的心理底线都会经受一次又一次的考验。面对挫折、失败,有人能够东山再起,有人却一吸不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就业的市场机制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既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面,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一部分大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本来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很多学生害怕自己也进人了这个行列而导致失败,过度的焦虑心理使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充满恐惧,对用人单位的录用程序胆战心惊,失去信心,尤其对自己向往的待遇高、发展前景好的单位。参加竞争的人越多,录用条件越严格,有些学生就失去了信心。另外,这种焦虑心理表现得很普遍的就是急躁,为了能很快找到工作,他们急躁地等待用人单位的笔试、面试和录用过程。一旦用人单位有了结果,不管自己是不是真正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与自己的愿望是否相符,就匆匆签下了合同。

(二)盲从心理

由于对自身和现实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盲目的心理:首先,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盲目攀高的心理。大学生受传统就业意识的影响,还未完成从“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的思想转变。对现代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学历需求和调整缺乏充分的了解,缺乏恰当的自我职业定位,择业期望目标高于自己的实际状况。表现为眼高手低、挑三拣四,一味地求高、求大。这类大学生往往把“工作条件好、经济收人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作为择业目标,一心只想去大城市、大机关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认为读几年大学却到基层单位就业实在不值得,宁可待业在城市做闲人也不屈就。其次,还有些大学生有盲目从众的心理。毕业生的择业期望水平会受到其他择业者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在选择工作时自己毫无主见,常被家长和同学所左右,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丧失了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三)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弱化的个性,是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一些大学生过

低地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健全的大学生、部分女大学生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自卑也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一起。它不仅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独、脆弱等心理现象。大学生在毕业时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人人才市场与他人进行激烈的竞争,但一些学生在面对竞争时往往又顾虑重重,焦虑和恐惧心理并存,害怕遭到拒绝。这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认为自己学历不高或专业不好,也没有良好背景,在就业的具体过程中,一种自卑感不知不觉地产生。由于不自信,他们对自己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老是想着自己不如他人,从而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和激烈的竞争不能应付自如,最终导致错失机会。

(四)自负孤傲心理

与自卑相反,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实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择业中,这些大学生好高鹜远,期望值过高,看不上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横挑鼻子竖挑眼,没有自己满意的。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倘若未能如愿,则情绪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负心理的大学毕业生通常有这几类:一类是名校的毕业生,他们具有“品牌优势”,时不时地表现出自己的骄傲和自负,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自我感觉良好,自命不凡。这些人在择业时常常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以自己的学历作为资本,在择业中挑剔、攀比,提出过分要求,最后导致择业不成功。还有一类是以学生干部或自身能力强、个体条件好的大学生居多。他们社会活动多,见多识广,无形之中产生了自负高傲的浮躁心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择业期望值过高,既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又对职业、薪金、发展前景、地区环境等过多挑剔,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五)依赖心理

在择业中,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勇气,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老师,甚至父母和亲属为自己找工作。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现代大学生大多依赖心理重,尽管到了生理成熟的年龄,但往往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心理,反映在毕业生

身上就是心理上不就业,总感觉自己仍未长大,“校漂族”“啃老族”们就是典型的依赖心理严重的群体。他们不接受自己已经面临就业的现实,在行为上表现出自信,遇到问题往往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竞争。

二、求职择业常见的心理矛盾及心理误区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又了积极的显著的发展。大学生毕业时都为自己即将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本领奉献给人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

度,提供了挑战的竞争的基础条件,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专业领域内以展身手,但是,在择业过程大学生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心理矛盾也可理解为心理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映同时出现,由此而引起的紧张心态。心理冲突是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心理矛盾并不奇怪,人的一生就是在矛盾心理中度过的,甚至可以说心理矛盾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动力。但是过分强调持久的心理矛盾冲突对人的心理健康和活动效果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心理矛盾就属于后者,这类矛盾既有需求矛盾,也有目标矛盾,主要表现为:

(一)有远大的理想但拄拄不能正视现实

人的一生总是在追求美好的未来,大学生在择业中这种追求和憧憬更为丰富,更为远大。经过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知识的羽翼日渐丰满。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他们豪情满怀准备搏击一番。然而,由于他们接触社会较少,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如许多大学生都想成为大经

理、大老板、“大款”,想走商业巨子之路,但是在择业中他们并未深人思考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是否适合从商;或者慎重考虑所选择的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发展,以致出现了理想自我膨胀和现实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二)想做一番事业但是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在择业中,很多大学生都愿意从专业出发,准备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意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但同时他们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想走捷径,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想一举成名,一墩而就。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去,不愿意深人基层。希望一毕业就进人好单位,在较短时间里一举成名,沉溺在对未来的设想中,却不能从小事做起。

(三)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己的能力

丰富的大学生生活,使大学生的自我日趋完善,他们对自我的存在及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择业中,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人才,将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敏和才智,同时,他们也迫切需要社会的承认。但是,由于他们涉世尚浅,社会经验不足,自我还不完善,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很容易产生自卑自残,自怨自艾的心理。以致出现期望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在面对择业现实时,有时又不能把握自我,遇到顺利的事,忘乎所以,狂喜狂欢;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的理智的对待现实,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

(四)渴望竞争,但缺乏竟争的勇气

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大多数学生对此渴望已久,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商品意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经济面向“大市场”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竟争意识,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是,真正面对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时,许多大学生又顾虑重重,缺乏勇气,有的怕竞争失败丢了面子,有的怕竞争伤了和气,有的认为不正之风干扰太大,竞争肯定会败北。人们把不愿参与竞争的原因都归结到外界,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们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够,缺乏实践能力和勇气,尤其是一些学生在择业中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而是自己给自己打退堂鼓,自己拱手出让竞争的权利。

第三篇:心理咨询师-择业心理分析及障碍调适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题目: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分析及障碍调适

姓名:薛小明

身份证号:62010519720050

所在省市:甘肃省兰州市所在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分析及障碍调适

薛小明①

[摘要]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和转折点。对和大学生职业选择密切相关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择业时经常出现的心理不适作指导调适,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择业心理分析心理障碍

择业,就是选择工作目标的过程,即个体将准备从事一项什么样的职业。大学生在选择高等院校,填报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将来准备从事的职业方向。但目前各高校招生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在报考学校选择专业时,除了进行文化考试外,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个性、职业能力都没有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测试,而且学生对所选报的专业性质、特点、学习内容、发展方向一般是不了解或不甚了解,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盲目性。因此,对于那些专业已经确定,面临毕业的学生来讲,要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展现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就需要在准备踏入职场的第一步时就应努力寻求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以少走弯路,增加成功的机率。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与职业选择

(一)择业观与职业选择

总体来讲,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择业矛盾,主要表现在择业要求过高,盲目攀比严重;择业目标不稳定,“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鱼”和“熊掌”两者都想兼得;择业取向不明确,多向性地进行求职应聘。有些人酷爱自己的专业,然而又怕过艰苦的生活,择业时茫然无措,有的人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但又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择业时举棋不定,还有的人不顾自己的专业特长,盲目攀比,把待遇高、福利好作为择业的目标,但同时又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择业时犹豫不决。

毕业生择业中的矛盾,一方面对自己的就业不利,使其择业时或左顾右盼,摇摆不定,错失良机,另一方面择业目标脱离实际而使自己要么“低就”,要么“高攀”,难以顺利择业。其次,对用人单位也不利,毕业生择业时的反反复复,① 薛小明,男,教育学硕士,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学及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随意违约,延误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同时,也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职业能力与职业选择

职业能力决定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验证职业能力。大学生只有选准了与自己职业能力倾向相匹配的职业才能如鱼得水,否则,就会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甚至使职业活动不能正常进行。

个体在选择职业时,首先,应重点考虑自身的能力水平是否与将要从事的工作要求相适应,有关研究表明,每一项工作或职业都有一定的能力范围,属于该能力范围的人就能做好该项工作,心理上也能得到满足。倘若某人的能力水平超过工作要求,不仅是一种人才浪费,而且本人也有一种压抑的挫折感,工作效果就差。相反,某人的能力低于工作要求的水平,就会使其不能胜任而高度紧张,甚至厌烦工作,工作效果更差。其次,应考虑自身的能力类型是否与工作性质相一致。不同性质的工作,需要不同能力类型的人才去做。而从人的能力类型来看,差异性很大。在选择职业的同时,应考虑自身能力类型上的侧重性,比如,作为管理者,应具备决策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技术业务能力和指挥协调能力,而作为一般岗位的技术人员,除了专业技术水平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三)职业兴趣与职业选择

职业兴趣是择业者力求认识、掌握某一职业,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择业者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其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积极思考、探索和追求。因此,职业兴趣是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心理因素。

职业兴趣在择业者的择业活动中具有积极作用。职业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择业活动中可影响人们的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开发人的能力,激发人们的探索和创造力,并增强人的职业适应性。有关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就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而对工作缺乏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疲劳、厌倦。兴趣还是成功的起点。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往往是在强烈的兴趣推动下经过探索、追求而取得成功的。

(三)气质类型与职业选择

气质,是指人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具有某种气质特征的人,常常在不同内容的活动中,都表现出同样方式的心理活动特点。因此,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类型是十分重要的。了解了气质类型及其特征,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一个人的气质倾向。应该看到,某些气质特征往往为一个人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如要求做持久耐心细致的工作,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较为合适;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动作,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而粘液质、抑郁质的人则较难适应。

大学生的职业气质类型与职业选择关系密切。不同的职业对人的气质要求不同。根据国外职业分类规范和国内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职业气质可以分为十二种类型。即变化型、重复型、服从型、独立型、协作型、孤独型、劝服型、机智型、经验决策型、事实决策型、自我表现型和严谨型等十二种。

(四)性格特征与职业选择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且相对稳定的人格。性格和职业的关系是一种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选择职业要考虑自己的性格的职业品质,尽量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工作。但是,不能一味地强调性格不适应,因为性格是后天因素为主形成的,是发展的、变化的、不断完善的,不能以某一种工作不适应某一从业者性格品质为由而刻板化择业。

二、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障碍调适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因此,给大学生带来很大思想、心理压力,使很多人背上沉重精神负担,也使部分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障碍是由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于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

(一)动机冲突

在职业选择上,很多大学生经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业可供选择,但不能同时实现,出现了双趋式或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因此迷失了职业选择的立场与追求,在职业方向感不明晰的情况下迈出的职业生涯第一步难免有些草率。面临动机冲突,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调适,第一步是结合自身条件问问自己能要什么,想要什么,还缺什么。第二步是从资源积累的角度考虑,咨询专家或者业内人士,未来的工作应该具备什么资源。第三步是学会掌握克服干扰的方法,很多时候动机冲突是因为外界因素干扰,面对干扰应该学会从理性角度考虑问题。

(二)压力过大

对于面临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大学生来说,出于不自信、不了解或者期望值过高等原因,常常会出现压力过大的现象,导致身体处于一种长期的应激反应状态,降低了自己的学习效能,也损害了身体健康。对于这种心理障碍的调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调整自己的情绪,做好迎接压力、拥抱压力的准备。

2、改变某些容易产生压力感的个性因素,如敏感、自卑、胆小、逃避等特点,从而减缓压力。

3、建立积极的人际支持网络。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我们恢复信心。

4、锻炼自己的身体,可以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应付压力的能力增强,减少或消除一些压力的生理影响。

(三)自卑怯懦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多为怯懦胆小。一个自卑的人往往过低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从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沉沦。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过低地估价自己,缺乏勇气,畏首畏尾,自己看不起自己,对自己产生歪曲的知觉,导致在择业的失败。调适的办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现实。

2、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最感兴趣,也最擅长的事情上去,从中获得的乐趣与成就感。

3、尝试用较小的成功体验来强化自信心,弱化自卑感。

(四)焦虑烦躁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紧张、恐惧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态心理。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烦躁。这种烦躁心理,往往使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心理紧张,无所适从,有时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等不良后果。调适这一不良情绪的方法主要有:

1、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

2、多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加强交流与沟通。

3、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兴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水平,使自己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人只有先有目标,才有成功的希望,才有前进的方向。选择一份理想的,切合自身长远发展目标的职业也是一样。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积极开展心理调适,进行心理锻炼,排除心理障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做好择业准备,保

证求职活动顺利开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培校:成教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J]成人教育 2005.11

[2]赵立卫: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运用 [J]教学研究2005.02

[3]沈雪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及干预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2005.02

[4]柳婷: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综 [J] 现代科学管理2006.07

[5]赵平:大学生择业决策问题与对策 [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6]黄国英: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调适 [J] 江西社会科学 2003.08.

第四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4

(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4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4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心理……………………………4

(四)依赖心理重………………………………………………………4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5

(一)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5

(二)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5

(三)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5

(四)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5

(五)学会心理调适,缓和心理冲突…………………………………5 参考文献…………………………………………………………………7

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愈演愈烈,大学生择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如何助其解决就业时候心理上的困扰,通过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做好即将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关键词:就业,形势,心理问题,解决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遭遇“寒流”,在毕业之后选择一份怎么样的职业成了他们的难题。面对势不可挡的挑战,难免在择业时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即择业挫折,具体的解释就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反应、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对此心理问题,有如下几点分析: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

1.恐惧: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因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职时草率急躁,对用人单位不作详细了解,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学生的这种急躁心理,常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或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

4.孤傲: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心理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

(四)依赖心理重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

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

(一)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二)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

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三)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

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四)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

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五)学会心理调适,缓和心理冲突。

心理调适是指毕业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其作用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击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解心理困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J]。如果常常出现焦虑不安、不满、自卑、自我定的心态,则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舒缓不良情绪。第一,自我转化法。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第二,自我宣泄法。在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可以向朋友、老师尽情地倾诉自己的不

满和委屈,甚至可以痛哭一场,求得安慰、疏导和同情。第三,自我慰藉法。这实质上是自我排解。就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已尽了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总之,大学生要排除心理障碍,树立远大理想,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面对就业。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炼坚强的意志,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择业就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态,不至于在困难面前退缩,从而达到成就事业。

参考文献:

[1]张国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5-26.

[2]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太学出版社.2007:33.

[3]李仁山.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范例[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o4:97.

[4]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5]陈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129

第五篇: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报告

选题领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报告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会计分院王信满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并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提出了调适办法。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31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给毕业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杭州、温州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

1、恐惧: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因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职时草率急躁,对用人单位不作详细了解,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学生的这种急躁心理,常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或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

4、孤傲: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投机心理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

(四)依赖心理重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

(一)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

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外在的积极辅助与支持,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1、政府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难于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从实际出发,出台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规章办法,如户籍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贯彻措施,以解除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后顾之忧,要给予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的大学生以优厚的待遇并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没有统一的管理,政出多门;招聘市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的学历差异性、学校差异性、性别差异性;用人单位失信等问题。社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的就业市场,为每一个有才华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真正使毕业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其人生价值。

2、高等学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

其次,高校应加强用人单位的情报收集、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发布系统,使大学生能充分地获得就业信息;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准备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技巧和克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实现顺利就业。

4、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学生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一定要作促进派,家长要带头克服乡土观念和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劳动即就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竞争,同时,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促使子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大学生要确定好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尽情学以致用,展其所长,更好地为社会服。

下载4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4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姓名) (班级) 【摘要】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选择......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关于大学生择业问题的分析 姓名:董佳丽学号:20100608 班级:2010级工程造价03班 【摘要】 面对通货膨胀带来消费压力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双......

    考前心理调适[范文大全]

    考前心理调适十大症状编者按: 本文是记者采访华师一附中心理高级教师尹邓安后整理得出的十大考试症状既解决方法。 症状一:一想到考试就紧张激动,呼吸加快,心跳加剧,肌肉紧张,甚至......

    公务员心理调适

    面对心理压力应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公务员心理与健康问题初探 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 斌 编者话:何斌同志长期从事组织、人事、党务工作,在此岗位上曾发表过多篇有关......

    教师心理调适

    教师的心理调适意义作为现代教师,教师自己也应该学会调整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健康的心 理素质,去适应社会大变革。 通过《教师心理调适与辅导》的学习,我明确了当前教师职业压......

    (整理后)残疾人心理调适

    调整心理状态,积极面对人生,走向自立自强 心理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心理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例如:看病、会诊;中药名称,地龙„ 一、 残疾人的现状及心理特点 残疾人产......

    大学生择业心理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一、研究目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日趋合理,大学生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近几年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攻......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摘 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并从内因和外因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