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优秀生的挫折承受问题及教育对1
浅谈优秀生的挫折承受问题及教育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育工作者对培养学生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大家对后进生的培养方面研究较多,但对优秀生的培养却往往略有忽视。
何为优秀生?现在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就是优秀生”。这种观点在当今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中很有市场,如奖励学生或孩子时常常以学习成绩作为标准;还有些人认为“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种观点则把学生的温顺、服从等作为优秀生的品质,以此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尺度。
实际上,这些家长、老师、同学眼中的优秀生尽管在能力、成绩和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比其他学生优秀,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被发现并消除,必将大大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优秀生的培养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课题。一般的优秀生从小就生活在顺境中,在家受父母的疼爱,在校受老师的关心、同学们的羡慕。由于他们一直生活在顺境中,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一遇到挫折,如偶然的考试失误,在音乐、体育等比赛中输给他人等,就惶恐不安,甚至丧失信心、悲观失望。
而且这些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各方面都没有完全定型,特别是在这大变革的年代,社会上五花八门的东西像冲击波一样阵阵冲击并非世外桃源的校园,他们觉得什么都新奇,什么都想接触、学习。喜欢在头脑中编织顺利到达理想彼岸的梦幻,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却考虑得不多,所以当困难挫折出现时,就形成了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如他们爱学习,接受新事物快,又容易轻听、轻信,缺乏独立思考。顺利时,易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看不起其他同学,以致听不进不同意见,慢慢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先进行列中掉了队;遇到挫折时,又容易片面地分析问题,消极地接受教训,觉得万事皆休,自暴自弃,失去进取的信心。
何谓挫折?挫折就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的干扰、障碍、遭受的损失或失败。所谓挫折教育,也就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利用或创设情境,对学生的各种挫折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外界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克服挫折,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教育。
一、对优秀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挫折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人的成长道路上由于各种原因,如自然界天灾人祸、社会因素、家庭和学校因素及个人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总免不了会遭遇挫折,诚如周恩来同志所说的:“青少年没有不栽筋斗的,没有不碰几个钉子的。”栽了筋斗要爬起来,就必须有战胜挫折的方法,这就离不开挫折教育。
青少年是否健康的衡量标准是全面综合的,除了知识丰富、身体健康以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心理健康。是否能承受挫折带来的压力,就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保证优秀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就必须进行挫折教育。
2.对优秀生进行挫折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前,教育面临一个转型期,即由原来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转向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挫折承受能力则是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和较高的情商,就必须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的后天环境条件——那就是被塑造者自小必须具备善良、美好温馨的情感生活环境,也必须具备历经各种顺境、逆境、挫折和磨难的丰富体验并能够对此经历获得正确指导和评价的环境。比构建完备的文化科学知识结构和培养造就优秀个性更为重要的是构建完备的思想基础和信念体系。即通常所说的正确完备的人生观,宇宙观和社会历史观以及完备的哲学和宗教信念体系。这是健全的心理健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法宝。因为仅有科学这一武器是不行的。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说明'应当是什么'。”(①)
3.当今优秀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不容乐观。
而当今优秀生有很大一部分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具体表现在:
(1)作业不顺利或偶然的考试失利就心灰意冷;
(2)受不起批评:老师批评后悲观失望,家长教育后灰心丧气;
(3)容易进入感情的泥潭,不能自拔;
(4)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而怨天尤人,言论或行为过激;
(5)在音乐、体育等比赛中输给他人就惶恐不安,甚至丧失信心、悲观失望。
(6)对其他各种社会问题及天灾人祸的不适应等。
上述情况表明,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了。
二、对优秀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和对策。
针对优秀生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采用先进的培养方法和科学的教育对策,才能对优秀生进行良好的挫折教育。
1、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团结合作是保证学校挫折教育成功的前提。
挫折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这就离不开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班级,各班班主任对挫折教育的宣传、动员、组织实施以及正确引导便成为中学挫折教育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此外,为切实把挫折教育贯彻到各科教学中去,还必须依靠各科任教师的积极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班主任要有耐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是优秀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的增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特别是挫折教育实施过程烦琐而复杂,这就决定了挫折教育的长期、曲折和复杂性。因此,作为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要有耐心,把挫折教育作为一个长时期的事情来抓。
3、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挫折教育。
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于成熟,承受能力有所增强。挫折教育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分阶段进行。挫折教育不宜迟,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在入学教育阶段便可以施以少量挫折,如让他自己办入学手续、自己洗衣服、叠被子等,在其幼小的心灵深处树立一种观念:人生一世,不可能事事如意。然后在此基础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及挫折承受能力的增强,不断加大挫折的量并加以引导,不断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4、正反结合,以正面教育为主。
挫折太多,缺乏正面成就感,学生就有可能对为人处世失去自信,甚至悲观厌世。在挫折教育实施过程中,不能为挫折而“挫折”,应该把挫折教育与正面教育结合起来,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挫折教育为辅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就能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人生路上,任何人都会有正面成就,但成就的背后总免不了挫折。从而在日常为人处事中养成一种客观务实、脚踏实地的作风。
5、注意利用各种时机和情境。
挫折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必要时可以自己创设一定情境对学生施以挫折教育,在对各种情境的处理和适应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创设情境应该注重多样性,可以是考试后,可以是在同学间吵架后,可以是在与家长闹矛盾后,也可以在老师批评之后......
6、针对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优秀生的气质是有差异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气质大致有抑郁质、粘液质、多血质、胆汁质四种类型。从抑郁质到胆汁质,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依次递增。因此,实施挫折教育,首先要搞好调查研究,弄清学生的气质类型,根据不同气质类型学生对同一挫折承受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挫。胆汁质的学生可加大挫折的量,从多血质学生到抑郁质学生可适当递减挫折的量,“少食多餐”,逐步增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7、争取家长或监护人的配合。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教育的强大后方,学校教育应该紧密团结并依靠家庭进行。在挫折教育实施过程中,应不间断地与家长保持联系,根据家庭反馈的信息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这样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挫折教育的顺利进行。
8、注重挫折之后的正确引导,争取预期效果。
学生遭受挫折之后不能不闻不问,应该加以正确引导。挫折教育要求引导过程中首先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语言亲切,态度和蔼,以利于引导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关心学生疾苦,把引导与为学生办实事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安全感。最后,在取得学生心理认同的基础上,针对产生挫折的不同原因,授以排解挫折之后郁闷心理的方法,如自我宣泄、请求帮助、积累经验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9、培养优秀生正确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
挫折教育不是要打垮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获得新生,即树立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和归宿。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尊:不能厚脸皮,没有自尊;也不能没有一点承受能力,感情太脆弱,自尊心太强,一遇到挫折便自暴自弃。其次,在正确认识自尊的基础上培养充分的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生活道路上虽然会遇到各种挫折,但只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依据科学精神,脚踏实地去做,困难总能被克服,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直面人生,奋发向上。
10、提高广大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挫折教育实施者的中学教育工作者,应有充实的理论基础。教育者要出色地完成挫折教育的任务,首先必须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夯实理论功底,这样工作起来才会游刃有余。其次,要转变意识,由传统的“我说你听”“我说你服”向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再次是要充实能力结构。现代社会给人能力的提高创造了很多的机会,青少年学生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其能力结构日趋多样化。这给我们的教育者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中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由传统的耍嘴皮子转变为多能甚至全能工作者,特别是要懂得网络技术的运用、各种活动的组织技巧等。
11、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父母的素质。
教育孩子父母要首先接受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另外,父母无论多么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子女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倾听他们的心声,这对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有很大的帮助。
只要认真研究每一个优秀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运用先进的方法和科学的对策,对症下药,那么优秀生在人生道路上就会更优秀、更健康、更全面地成长。
第二篇: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某种情景,提出某些难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和顽强进取的坚强意志。人在一生中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将会经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是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的竞争基础。那么,从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练就显得更必要了。但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依据孩子年龄特点,日常生活,循循善诱、持之以恒,来达到对学生 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
我们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个别学生突然固执起来,顶撞老师,拒绝接受教育,不执行老师的要求。这是学生承受心理挫折的一种消极表现。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缺乏性挫折——由于外部条件不充分,致使目的无法实现、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所形成的挫折。比如:长时间在家庭和学校得不到父母、教师的喜欢及关心,一些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被遗忘的人”;学习成绩不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一些学生自尊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二是损失性挫折——原来可以满足的需要,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现在不能得到满足而引起的挫折。比如:一个农村来的优等生到了城市的学校以后,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可能成为一个中等生或学困生,从而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自尊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引起烦恼、紧张的消极心理。学生一旦遭受挫折,往往摆脱不了苦恼,甚至会变得敏感多虑,不能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人和事,严重者还会出现精神失常、自杀等难以预料的后果。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受挫折学生摆脱困境,恢复正常心态。
因此,对今天的儿童少年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练,使他们 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困难,从而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实施挫折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符合科学规律
要制订科学的实施计划,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步实施。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低,表现千奇百怪,情况千差万别,对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一定要摸准病情把准脉,区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其行为的特征,破译其内心的密码,根据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比如,有些学生各方面都比较出色,或者在某些方面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长处,经常受到表扬,成长比较顺利的青少年,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他们自身显露出的“光芒”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别人也容易只看到“光芒”而忽视他们的不足。一旦有人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他们往往难以接受,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的打击。因而,对于显示出这样那样“光芒”的学生,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挫折,故意不表扬,不肯定某些优点,使其在受挫中得到磨练,以弥补他们心理锻炼上的缺陷。又如,那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往往比较多地表现出怯懦和自信心不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往往表现为无所适从。要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必须多一些鼓励和肯定,从而使他们建立起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同时实施挫折教育还需要目标适度,目标过高,孩子一时难以达到,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孩子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容易让他们滋生成功不难的思想,结果一遇挫折,还是无法应付。“跳一跳,摘果子”这对那些自信心不强的孩子比较适宜。过多过量过难的抗挫折教育不但难以实施,还会产生负作用,甚至使学生在抗挫折过程中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走向反面。
二、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教材中有关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采用讲明道理、直观引导、设置障碍、模拟训练等方法,启发学生懂得每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必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挫折面前不气馁,敢于夺取胜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抗挫折意识。在实施抗挫折教育中,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是必要的,它对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正确施教,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是不可缺少的。
三、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挫折教育
1、利用活动课程和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进行挫折教育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课外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确定切实可行的抗挫折教育内容和抗挫折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定辅导内容,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磨练意志。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利用板报、墙报、广播的形式渗透抗挫折教育。重视环境氛围的教育作用,努力营造抗挫折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氛围。如在橱窗里设立抗挫折教育专栏,展示学生战胜困难的事迹图片;在班级墙壁上挂上名人战胜挫折的警句等,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教育。
2、充分利用各种挫折进行耐挫折教育
在我们的身边,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在报刊杂志上刊载的挫折事件是屡见不鲜的,这些具体的直观的事实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触发联想,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它们,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举出地震、洪灾、火灾,面对父母下岗、父母离异、考试失利、选干部未选上等事实,让学生讨论、评说假如自己遇到上述情况怎么办。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运用丰富具体的事例,给予必要的分析与指导,并讲述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应付突发事件和抗挫折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做到宠辱不惊,将失败和成功都作为前进的起点和动力。
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创造磨炼意志品质的情境机会,对增强挫折承受力有很大帮助。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营地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学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勇气。此外,还可开展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创造磨炼意志品质的情境机会,对增强挫折承受力有很大帮助。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营地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学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勇气。此外,还可开展各种活动来创设挫折情境,包括远足、野营、登山等。
3、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斗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如能适时向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挫折的认识,使他们体会到挫折能磨砺人、造就人,激起他们的内在的上进心,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教师可在班会上、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如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列举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他在研究用于灯泡材料的过程中,经历了上万次的失败,终于找出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钨”。教学上还可列举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如1997年初轰动全世界的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英国胚胎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及其合作者历经两年的时间经过数百次的失败,终于成功地培育出来的,开了成年哺乳动物无性繁殖技术的先河,这些都会在同学们心中激起很大的反响。
四、要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教育立体网络
首先要发挥上级部门、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请老红军、老八路讲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请著名劳模、企业家介绍他们的创业之路,使学生从小培养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精神。其次,要把抗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家长学校 教学和研究范畴,使家长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创造抗挫折教育的氛围及和谐的家庭环境,配合学校实施抗挫折教育。第三,要设立家庭劳动岗,通过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总之,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教育。为了让学生将来能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要让他们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理想是非常艰难的,经受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总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的历史进程是这样,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如此;不要怕挫折,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地对待挫折。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十分重要的任务。应重视培养他们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在善于抓住生活中各种教育机会,来锻炼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炼他们的性格。
第三篇: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好人好事
据《江西日报》报道,二〇一一年底,江西南昌红谷滩新区一所小学搞了一次语文单元测验,最后一道作文题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好人好事的作文。九岁的小学生余玉在作文中虚构了一个故事情节:一天,七十多岁的老大爷在马路上不慎摔倒,手肘磕破了皮,流了血。这个时候来来往往的车很多,躺在地上的老大爷很危险,我就跑上前去,将老大爷扶了起来,路上的行人都夸我是好孩子……不料,三十分的作文只得了五分。老师的评语是:“现在这个社会,老人摔倒了还有人敢扶吗?”
这个报道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直接就抵达了道德层面。
表面看来,九岁的小学生虚构一个故事来写作文,总是符合老师的指导的,她这么好词好句地写下来,自己稚嫩天真的心灵说不定也信以为真。被改卷老师叛乱低分,确实很委屈。
我去年曾撰文批判教师教育小学生写作文时弄虚作假。文章发表后我贴在自己的博客上,一位济南语文教师留言教训我说:作文是很专业的,你一个外行不懂别来指手画脚。他说,作文就是杜撰。
这位济南教师的看法,大概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的观点。他还很得意地说,我教的学生,在全国各地报纸上都发表文章了。你懂什么?
教师这么教,学生这么写,不很顺理成章么?
看学生作文真是不得了:一年下来,爸爸摔断了胳膊,妈妈被车撞了,隔壁大妈一跤摔在了水潭里……总之,在作文里成全孝道,或做好人好事,孩子们被迫在想象中干掉大人们。
一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被学校训练服从,纪律,二年级就周周写作文,有些高级班天才班的孩子甚至天天写作文。孩子的生活都很简单很乏味,每天就是上学听课做作业,没有一点业余时间可以玩,还要隔三差五写作文,哪来这么多事情可写?不是抄袭,就只好杜撰了。
这么高强度训练,小学生几年下来,就习惯成自然了。在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在一些语文教师所指导的作文中,类似书面道德不知道被反复灌输了多少次。考试时,没有人真的往心里去想,这些不是日常生活发生的事情,只是在作文里发生的事情。按照改作文的规范,教师也只该闭着眼睛批卷子。没想到这次碰到了一位较真的老师,用社会上发生的具体事例来核对小学生作文,于是就产生了巨大的偏差:作文和现实的矛盾。,小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作文,是符合规范的,这篇作文也没有什么好不好的。仅仅是一个乏味无趣的测验而已,这题目本来就无聊得可以了。你还想要孩子写出什么神奇妙文?
这位老师的判断如果独立开来,不跟这份卷子发生直接关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两者合在一起,就错位了。这个惊人的错位,实际上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学校教育脱离的了社会现实。学校教的道德,更多是纸面道德,抽象道德。
我女儿刚刚参加了学校的期末语文考试。这样一次考试,学校如临大敌,他们把全年级同学打乱了次序分配到不同教室去考试。这样的期末考试弄得比伊朗军队在霍尔木兹海峡的演习还要紧张。女儿在回家路上说,有个男生写作文时不小心把考卷划坏了,问监考老师怎么办。监考老师凶巴巴地说:没办法!谁叫你这么弄的?说不定试卷就作废了!
男生被吓坏了。他写作文时手在发抖,写着写着,就哭了。我听女儿这么讲,心都揪起来了:这个监考老师缺乏基本同情心,也缺乏职业道德,更谈不上有基本的爱,她的凶恶举动,直接伤害了一个无辜孩子的心灵,这个孩子今后很久,都可能无法从这种伤害中恢复。这位男生或许调皮,或许控制不住自己,但他不是凶恶敌人,不是监狱囚犯,而只是个十一岁的孩子。老师碰上这样的问题,只要有基本的善良就很容易解决:安慰一下说没问题,或给他拿一张空白纸让他把作文写在上面。
道德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可以说,“善”是道德的核心价值,善意则是道德的表现形式之一。一位教师如果对自己的学生都缺乏基本的善意,这位教师就是不道德的。
撇开具体的善意或恶意不谈,我觉得江西南昌这位老师起码是缺乏同情心,同时,在对待一个九岁女孩子时,他的做法也非常粗暴。九岁的孩子,还处在一种天真的幻想时期,她们会把幻想中的人物当做现实发生的,她们也相信存在着美好的事物。但老师的粗暴,可能会击碎了一颗善良的心。
如果撇开测验试卷不谈,这位老师也算是诚实的,他对此的判断也有现实依据。他是一位关心时事的老师,知道南京的“彭宇案”,被
这个案子中法官所作的“有罪推定”逻辑所震慑,也知道广东顺德女孩被撞后无人援手的报道。
这些事例发生了很多,有人以为并不是“彭宇案”所造成的,还有一些人组织了游行队伍搞拥抱陌生人的行为艺术活动,来倡议社会道德。
但是,道德不是纸上谈兵,也从来都不是抽象的。道德一直是具体的。
《汉语大辞典》,解释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那么,这个“准则”和“规范”的核心基础是什么呢?
《后汉书·种岱传》说:“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种岱解释得很清楚:“道德昌”的前提是“仁义兴”。只有“仁爱”和“正义”得到法律和执法机构的真正保护,并且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时,“道德”才会昌盛起来。
而仁义的核心,是善。
一个善意的社会,才配谈论道德。
第四篇:教育走向生1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感觉生本教育这个理念是非常好的,也能解决我们当前教育中碰到的很多难题,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知能力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根本,不同于现行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从上不能看出,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为出发点。而我们现在的习惯模式是重教不重学,重灌输不重引导,教学对老师而言主要是如何教好,怎样学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看学生的造化了。例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得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希望课堂教学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下去,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二、生本教育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
生本教育认为人之初,性本学,也就是说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是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也就是说学生是乐于学习的,喜欢探究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或者说是教学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没有压迫感,没有抵触情绪,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生本教育并没有加重教师负担,也能让教师轻松快乐的工作。
生本教育并没有给教师上许多紧锢咒,没有强调让教师如何拼命工作,没有束缚住教师的手脚,对教师而言,生本教育是一种解放,可以让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做好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四、生本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也不错,是高分高能的学生。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但是如何真正做到这一点,是生本教育要好好研究的。
行政组:张兰珍2011-2-10
第五篇:优秀生培养1
初一八班优秀生培养 案例一
学生基本情况:
我们班班上有名学生——张康权,初一刚开学军训时我就很喜欢他。因为他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好动,对于班级事务也很上心,总是积极参与。对于班上的情况他总是非常关心,有什么情况他总是及时向我汇报。更为关键的是他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每次班上遇到什么难事苦事他总是冲在前面从来也不抱怨,这在这群90后的学生中是非常少见的。在为班级做了这么多事情的情况下,他的成绩还是名列前茅。所有这些表现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对于这个朴素的小男生我由开始的喜欢渐渐转变为佩服,所以毫无疑问地我让他做了班长。刚开始班级在他的带领下一切都运作的很好。
可渐渐地,我在他身上发现了些问题。作为一个班长,他的领导能力不强,很多事情他不知道分配给其他同学都是自己在做,这在运动会报名时遇到了很大的麻烦。那么多的项目,只有他一个人报了两项,其他项目都没人报。同学们都不太愿意配合他的工作,有时候还嘲笑他。班上有一点点小的事情他就会来向我汇报,是个非常较真的学生,所以也得罪了很多学生。在和他的交谈中,我发现他的很多想法都很怪异,有些想法我都不能理解甚至有些不切实际。
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他似乎总是固守着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即使在老师向他提出来,纠正他的学习方法时,他依然固执己见,渐渐地他的成绩落后了,不再那么优秀。在面对这些挫折之后,我找他谈心,他表现的异常坚强,分析的头头是道。似乎所有事情都不是发生在他身上一样,这让我感到很可怕,我觉得他在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他在逃避现实。对此我真的很痛心,恨铁不成钢。跟他讲道理也讲不通,他似乎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教育目标:
我觉得这个学生并不是调皮而是需要心理的辅导。他不能面对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对自己也缺乏一种正确的评价。后来我了解了下这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他的家境非常贫寒,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平时只会让他认真学习,从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他。在我跟他父母交谈的时候,对于他们孩子的这些表现,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是一味地在说要对他严格要求。看来,要挽救这个孩子不能从他父母身上下功夫了,可能还要改变父母对孩子的一些教育理念。要想改变他只能靠学校和老师的力量。这个学生不是不上进,不要好,而是压力太大,而他又不知道如何去解压,所以人才会显得比较激进,想法比较怪异,行为也比较异常。
施教过程:
任何人都喜欢受表扬,不喜欢被批评,一旦学生受到表扬和掌声,他的表现就会异常的好,对于各方面的表现也很上心,相反在被批评的时候,就会气馁,有些学生甚至还会表现得比较叛逆。班上的这个学生就属于这样的情况。所以,对待他不能逼得太紧,否则可能问题更严重。只能采取慢慢疏导的方式,打开他的心结,让他能正确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对自己的人生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所以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让他的父母试着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叛逆情绪。同时不要给他太大的压力,提太高的要求,有些要求太高他做不到,反而让他有挫败感。
3、作为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该生爱管事的特点,让其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让他能在一切事情中找到成就感,对学习重新充满希望和信心。同时做好班上其他同学的工作,让班上学生多关心他,帮助他。用老师和同学的爱心去感化他,改变他。走出自己封闭的世界。
5、给他讲解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使他明白任何人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挫折,只有正确面对挫折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前提。
教育效果:
他的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
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烦恼。
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心,开导,我发现他进步了很多,人也开朗了一些。虽然以后也许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但我已经知道该如何应对。其实他缺少的就是心灵上的关爱。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要多多关心他。
教育反思:
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后进生和问题学生身上,对于优秀的学生关注的可能比较少。常常觉得他们很优秀,遇到问题都能顺利应对。其实有时候优秀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也许他们在学习上的问题并不大,但是他们在心里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作为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多多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心态下更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