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外波谱解析
第一章 红外光谱
1、产生条件:辐射光子的能量与振动跃迁所需能量相等(E光子=∆E振);分子振动过程中
发生瞬间偶极矩变化,即发生红外活性振动。基频峰、泛频峰(倍、合、差)
2、分子振动方式:伸缩振动(对称νS,不对称νas),键长变化,键角不变;弯曲振动δ(面
内弯曲β,面外弯曲γ),键角周期变化,键长不变。
3、峰数:理论上是振动自由度,对于N个原子组成的分子,线性分子F=3N-5,非线性分子
F=3N-6。
4、峰强:影响因素有振动能级的跃迁几率(成正比)和振动过程中键的偶极矩变化(正比)。
5、峰位:特征区4000-1300(4000-2500 X-H伸缩振动;2500-1900 三键及累积双键;
1900-1200双键伸缩振动区。吸收峰稀疏、较强、易辨认)指纹区1300-400(单键伸缩振动,多数基团弯曲振动。吸收峰密集、难辨认)。影响因素:诱导效应-I(使吸收频率向高频位移);共轭效应+C(使吸收频率向低频位移);空间效应(位阻效应使峰向高频位移;环张力效应);氢键影响(使基团伸缩频率下降,伸缩谱带变宽);互变异构;杂化影响;费米共振(倍频和基频振动的偶合作用);溶剂影响(极性增大,频率下降。红外常用溶剂:CCl4,CS2,氯仿,二氯甲烷,乙腈,丙酮等);物态变化(气体分子间影响小,孤立分子转动精细结构;液态吸收峰变宽;固态吸收峰尖锐且数目多,结构鉴定)。
6、典型红外吸收光谱:脂肪烃 烷烃异丙基分裂,有相邻甲基存在时,δSCH3分裂为双峰,且甲基增多,裂距增大。(CH2)-n≥4,ρCH2722,n小,峰位大;烯烃γ=CH-1000-650(S),n-,确定取代位置及构型。芳香烃νC=C1600,1580,1500,1450鉴定有无芳环;γφ−H910-665鉴定取代方式,单取代双峰770-730、710-690,邻二取代单峰770-735,间二取代三峰,对二取代单峰860-800,五取代单峰900-860。醚特征吸收νC−O−C1150-1070(S)。羰基化合物 酮νC=O1715(S);醛νC=O1725,νCH(O)2820,2720,尖双峰(费米共振);酰氯νC=O1800;羧酸 游离νOH3550尖锐,缔合νOH3400-2500宽散,νC=O1740-1650 强度大,峰形钝,sγOH955-915(二聚体),确认羧基;酯νC=O1735,νasC−O−C1300-1150宽,νC−O−C1150-1000;
s酸酐 νC=O双峰,νasC=O1850-1800, νC=O1780-1740;酰胺νNH3500-3100,伯双,仲锐单,叔
无,νC=O1680-1630,βNH1670-1510;有机含氮化合物 胺及其盐νNH3500-3300,伯双,仲锐单,叔无,δNH1650-1510,νC−N1360-1020,γNH900-650(宽),铵盐νNH3+3300-2200(宽),δ+νC−N1400-1300;硝基化合物νasνs都是强峰;NH31630-1500,NO21590-1500,NO21390-1330,腈基化合物νC≡N2260-2215.
第二篇:红外波谱知识总结
红外光谱的分类:近红外区(泛频区):12820~4000;中红外区(基本转动-振动)4000~400;远近红外区(骨架振动区)400~20.说明:
从IR谱的整个范围来看,可分为4000~1350cm-1与1350~650 cm-1两个区。
4000~1350cm-1区域是由是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光谱比较简单但具有很强的特征性,称为官能团区。其中:
4000~2500cm-1高波数一端有与折合质量小的氢原子相结合的官能团O—H、N—H、C—H、S—H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带;
2500~1900cm-1波数范围出现力常数大的三键、累积双键,如—C三C—、—C三N,—C二二C二C—、—C二C二O—、—N二C二O—等的伸缩振动吸收带;(三为三键,二为双键)
1900cm-1以下的低波数端有碳碳双键、碳氧双键、碳氮双键、及硝基等伸缩振动和芳环的骨架振动;
1350~650cm-1区域,有C—O、C—X的伸缩振动和C—C的骨架振动,还有力常数较小的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峰,因此光谱非常复杂。该区域中的各峰的吸收位置受整体分子的结构影响较大,分子结构稍有不同,吸收,吸收就有细微差异,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用已知物来鉴别未知物十分重要。
依照图记忆:
第一,4000~2500cm-
1C—H:(3000~3300)
—C—H:2960~2850(强)<3000
二C—H:3100~3010(中)<3100C—H都是<3300的;
三C—H:3310~3300(强)~3300
苯环上的氢:3110~3010(中)和烯氢相似;
N—H:(3300~3500)
一级胺:(游离)3490~3400(中)处有两个吸收峰;缔合的减少100;(和炔氢相似)二级胺:(游离)3500~3300有一个吸收峰
O—H:(3600)(3100-3700)
酚羟基:(游离)3611~3603(峰尖);
(缔合)3500~3200(峰替较宽);
醇羟基:(游离)3650~3610(峰尖);
(缔合)3500~3000:二聚在3600~3500;多聚3400~3200(峰替较宽);
醚:无O—H峰
醛羰基中C—H在2720
第二,2500~1900cm-1
C三C键:RC三CH,2140~2100(弱),三C—H:3310~3300(强),在700~600有三C—H弯曲振动,有用;
RC三CR’:2260~2190
乙炔和对称二取代乙炔,因为对称没有。
第三,1900cm-1以下
碳碳双键:1680~1620;
碳氧双键:
(1)羰基1750~1680(强)
醛羰基和酮羰基差别不大,但醛羰基中C—H在2720有吸收峰;
羰基与双键共轭时,会向低波位移,与苯环在1600区域分裂为俩峰,在1580有出现新峰;
(2)羧酸:羰基(单体1770~1750,二缔合1710)
酯:1735(强)
酰卤:脂肪酰卤1800;芳香酰卤1785~1750和1750~1735;
酸酐,酰胺等。
其实我就是觉得先几个大致的范围,如上面的4000~2500cm-
1、2500~1900cm-
1、1900cm-1以下、1350~650cm-1然后,肯定不是一个区同时出现好几个特殊官能团吧,那样化合物也不可能啊,至少少见,再记点每个官能团的确定峰,如醛基。这样就差不多了。我觉得《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第三版)讲的简单实用!
第三篇:红外波谱练习题及部分答案[定稿]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
1.频率(MHz)为4.47×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1)670.7nm(2)670.7μ(3)670.7cm(4)670.7m
2.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1)吸收峰的强度(2)吸收峰的数目
(3)吸收峰的位置(4)吸收峰的形状
3.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1)紫外光能量大(2)波长短(3)电子能级差大(4)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4.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1)σ→σ*(2)π→π*(3)n→σ*(4)n→π*
5.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1)水(2)甲醇(3)乙醇(4)正己烷
6.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无吸收的是
(1)(2)(3)
max值最大的是(4)7.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
(1)(2)(3)(4)
二、解答及解析题
1.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吸收带波长与吸收强度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2.紫外吸收光谱有哪些基本特征?
3.为什么紫外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4.紫外吸收光谱能提供哪些分子结构信息?紫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中有什么用途又有何局限性?
5.分子的价电子跃迁有哪些类型?哪几种类型的跃迁能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
6.影响紫外光谱吸收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带有几种类型?它们与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8.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有什么影响?选择溶剂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9.什么是发色基团?什么是助色基团?它们具有什么样结构或特征?
10.为什么助色基团取代基能使烯双键的n→π*跃迁波长红移?而使羰基n→π*跃迁波长蓝移?
11.为什么共轭双键分子中双键数目愈多其π→π*跃迁吸收带波长愈长?请解释其因。
12.芳环化合物都有B吸收带,但当化合物处于气态或在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中时,B吸收带的形状有明显的差别,解释其原因。
13.pH对某些化合物的吸收带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苯胺在酸性介质中它的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蓝移,而苯酚在碱性介质中其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红移,为什么?羟酸在碱性介质中它的吸收带和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14.某些有机化合物,如稠环化合物大多数都呈棕色或棕黄
色,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也具有颜色,为什么?
15.六元杂环化合物与芳环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光谱,请举几个例子比较之,并解释其原因。
16.紫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17.摩尔吸光系数有什么物理意义?其值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试举出有机化合物各种吸收带的摩尔吸光系数的数值范围。
18.如果化合物在紫外光区有K吸收带、B吸收带和R吸收带,能否用同一浓度的溶液测量此三种吸收带?
19.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所组成?它是怎样工作的?
20.计算波长为250nm、400nm的紫外光频率、波数及其所具有的能量(以eV和kJ·mol-1为单位表示)。
21.计算具有1.50eV和6.23eV能量光束的波长及波数。
22.已知丙酮的正己烷溶液有两吸收带,其波长分别为189nm和280nm,分别属π→π*跃迁和n→π*跃迁,计算π,n,π*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23.画出酮羰基的电子轨道(π,n,π*)能级图,如将酮溶于乙醇中,其能级和跃迁波长将发生什么变化?请在图上画出变化情况。
24.化合物A在紫外区有两个吸收带,用A的乙醇溶液测得吸收带波长λ1=256nm,λ2=305nm,而用A的己烷溶液测得吸收带波长为λ1=248nm、λ2=323nm,这两吸收带分别是何种电子跃迁所产生?A属哪一类化合物?
25.异丙叉丙酮可能存在两种异构体,它的紫外吸收光谱显示(a)在λ=235nm有强吸收,ε=1.20×104,(b)在λ>220nm区域无强吸收,请根据两吸收带数据写出异丙丙酮两种异构体的结构式。
26.某化合物的紫外光谱有B吸收带,还有λ=240nm,ε=13×104及λ=319nm,ε=50两个吸收带,此化合物中含有什么基团?有何电子跃迁?
27.1,2-二苯乙烯()和肉桂酸()这一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不同的K吸收带,试证明其原因。
28.乙酰丙酮在极性溶剂中的吸收带λ=277nm,ε=1.9×103,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吸收带λ=269nm,ε=1.21×104,请解释两吸收带的归属及变化的原因。
29.下列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可能出现什么吸收带?并请估 计其吸收波长及摩尔吸光系数的范围。
(1)(2)
(3)(4)
30.化合物A和B在环己烷中各有两个吸收带,A:λ1=210nm,ε1=1.6×104,λ2=330nm,ε2=37。B:λ1=190nm,ε=1.0×103,λ2=280nm,ε=25,判断化合物A和B各具有什么样结构?它们的吸收带是由何种跃迁所产生?
31.下列4种不饱和酮,已知它们的n→π*跃迁的K吸收带波长分别为225nm,237nm,349nm和267nm,请找出它们对应的化合物。
(1)(2)
(3)(4)
32.计算下列化合物在乙醇溶液中的K吸收带波长。
(1)(2)
(3)
33.推测下列二取代苯的K吸收带波长。
(1)(2)(3)(4)
34.已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7H10O,可能具有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其K吸收带波长λ=257nm(乙醇中),请确定其结构。
35.对甲胺基苯甲酸在不同溶剂中吸收带变化如下,请解释其原因。在乙醇中λ=288nm,ε=1.9×104 在乙醚中λ=277nm,ε=2.06×104在稀HCl中λ=230nm,ε=1.06×10
436.某化合物的ε=2.45×105,计算浓度为2.50×10-6mol·L-1的乙醇溶液的透过率和吸光度(吸收池厚度1cm)。
37.已知氯苯在λ=265nm处的ε=1.22×104,现用2cm吸收池测得氯苯在己烷中的吸光度A=0.448,求氯苯的浓度。
38.将下列化合物按K吸收带波长大小次序排列起来,并证明排列的理由。
39.已知浓度为0.010g·L-1的咖啡碱(摩尔质量为212g·mol-1)在λ=272nm处测得吸光度A=0.510。为了测定咖啡中咖啡碱的含量,称取0.1250g咖啡,于500ml容量瓶中配成酸性溶液,测得该溶液的吸光度A=0.415,求咖啡碱的摩尔吸光系数和咖啡中咖啡碱的含量。
40.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含乙酰水杨酸和咖啡因两组份的止痛片,为此称取0.2396g止痛片溶解于乙醇中,准确稀释至浓度为19.16mg·L-1,分别测量λ1=225nm和λ2=270nm处的吸光度,得A1=0.766,A2=0.155,计算止痛片中乙酰水杨酸和咖啡因 的含量.(乙酰水杨酸ε225=8210,ε270=1090,咖啡因ε225=5510, ε270=8790。摩尔质量:乙酰水杨酸为180 g·mol-1,咖啡因 为194 g·mol-1)。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7(1)、(3)、(4)、(1)、(1)、(2)、(2)
二、解答及解析题
20.1.2×1015Hz,40×103cm-1,4.96eV,114.6kcal·mol-1;
0.75×1015Hz,25×103cm-1,3.10eV,71.6kcal·mol-1
21.827nm,12.1×103cm-1;200nm,50×103cm-1
22.(1)152kcal·mol-1;(2)102.3 kcal·mol-1
24.π→π*,n→π*
25.(a)(b)
26.B,K,R,苯环及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π→π*,n→π*
29.(1)K,R;(2)K,B,R;(3)K,B;(4)K,B,R
30.(A)CH2=CH-COR;(B)RCOR'
31.(1)267nm;(2)225nm;(3)349nm;(4)237nm
32.(1)270nm(2)238nm(3)299nm
34.36.T=0.244,A=0.613
37.1.836×10-5mol·L-1
39.ε=1.08×104,3.26%
40.乙酰水杨酸83.5%,咖啡因6.7%
第四篇: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MRS 为目前唯一能无创性观察活体组织代谢及生化变化的技术。在相同的磁场环境下,处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同一种原子核,由于受到原子核周围不同电子云的磁屏蔽作用,而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波谱分析就是利用化学位移研究分子结构,化学位移的程度具有磁场依赖性、环境依赖性。NAA: N-乙酰天门冬氨酸,神经元活动的标志 位于:2.02ppmCreatine:Cr肌酸,脑组织能量代谢的提示物,峰度相对稳定,常作为波谱分析时的参照物,位于:3.05ppm Choline:Cho胆碱,细胞膜合成的标志 位于:3.20ppm Lipid:脂质,细胞坏死提示物 位于:0.9-1.3ppm Lactate:乳酸,无氧代谢的标志 位于:1.33-1.35ppm Glutamate: Glx谷氨酰氨,脑组织缺血缺氧及肝性脑病时增加位于:2.1-2.4ppmmI:肌醇 代表细胞膜稳定性,判断肿瘤级别 位于:3.8ppm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正常脑组织1H MRS中的第一大峰,位于2.02-2.05ppm ·与蛋白质和脂肪合成,维持细胞内阳离子浓度以及钾、钠、钙等阳离子通过细胞和维持神经膜的兴奋性有关 ·仅存在于神经元内,而不会出现于胶质细胞,是神经元密度和生存的标志 ·含量多少反映神经元的功能状况,降低的程度反映了其受损的大小 肌酸(Creatine)
·正常脑组织1H MRS中的第二大峰,位于3.03ppm附近,有时在3.94ppm 处可见其附加峰(PCr)·此代谢物是脑细胞能量依赖系统的标志 ·能量代谢的提示物,在低代谢状态下增加,在高代谢状态下减低 ·峰值一般较稳定,常作为其它代谢物信号强度的参照物。
胆碱(Choline)·位于3.2 ppm附近,包括磷酸胆碱、磷酯酰胆碱和磷酸甘油胆碱
·细胞膜磷脂代谢的成分之一,参与细胞膜的合成和蜕变,从而反映细胞膜的更新 ·Choline峰是评价脑肿瘤的重要共振峰之一,快速的细胞分裂导致细胞膜转换和细胞增殖加快,使Cho峰增高 ·Cho峰在几乎所有的原发和继发性脑肿瘤中都升高 ·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中,Cho/Cr比值显示增高 · 同时Cho是髓鞘磷脂崩溃的标志,在急性脱髓鞘疾病,Cho水平显著升
乳酸(Lac)·位于1.32ppm,由两个共振峰组成 ·TE=144,乳酸双峰向下;TE=288,乳酸双峰向上; ·正常情况下,细胞代谢以有氧代谢为主,检测不到Lac峰,或只检测到微量 ·此峰出现说明细胞内有氧呼吸被抑制,糖酵解过程加强 ·脑肿瘤中,Lac出现提示恶性程度较高,常见于多形胶质母细胞瘤中·Lac也可以积聚于无代谢的囊肿和坏死区内,脑肿瘤、脓肿及梗塞时会出现乳酸峰。
脂质(Lip)·位于1.3、0.9、1.5和6.0 ppm处,分布代表甲基、亚甲基、等位基和不饱和脂肪酸的乙烯基; ·共振频率与Lac相似,可以遮蔽Lac峰; ·此峰多见于坏死脑肿瘤中,其出现提示坏死的存在
肌醇(mI)·位于3.56 ppm,·此代谢物被认为是激素敏感性神经受体的代谢物,可能是葡萄糖醛酸的前体;主要为调节渗透压,营养细胞,抗氧化作用及生成表面活性物质。
·mI含量的升高与病灶内(尤其是慢性病灶内)的胶质增生有关; ·有研究认为,在低高级星形细胞瘤中,此峰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
谷氨酸(Glu)和谷氨酰胺(Gln)·位于2.1-2.5 ppm; ·Glu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线粒体代谢中有重要功能 ·Gln参与神经递质的灭活和调节活动;在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和肝性脑病时增高。
波峰的位置决定了化学物质 波峰下面积代表了相对含量 横坐标:化学位移,代表频率。纵坐标:信号强度(正常人脑发育过程中谱线变化,正常新生儿MRS,Cho为最高峰,NAA低于Cho,1岁以后随着髓鞘化的逐渐完成而发生逆转)
第五篇:《电磁波谱》教案2
《电磁波谱》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光的电磁说及建立过程;
2、了解各种电磁波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由于频率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特性。并熟悉它们的不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光具有波动性,它是以什么实验事实为依据的?
二、导入新课
1、光的电磁说
19世纪初,光的波动说获得很大成功,逐渐得到人们公认。
但是当时人们把光波看成象机械波,需要有传播的媒介,曾假设在宇宙空间充满一种特殊物质“以太”,“以太”应具有的性质,一是很大的弹性(甚至象钢一样)二是极小的密度(比空气要稀薄得多),然而各种证明“以太”存在的实验结果都是否定的,这就使光的波动说在传播媒介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19世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的理论,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提出电磁波是横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根据它跟光波的这些相似性,指出“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光的电磁说。
1888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它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与麦克斯韦的预言符合得相当好,证实了光的电磁说是正确的。
2、电磁波谱
我们已知无线电波是电磁波,其波长范围以几十千米到几毫米,又已知光波也是电磁波,其波长不到1微米,可见电磁波是一个很大的家族,作用于我们眼睛并引起视觉的部分,只是一个很窄的波段,称可见光,在可见光波范围外还存在大量的不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等等。
(一)、红外线 发现过程:
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用灵敏温度计研究光谱各色光的热作用时,把温度计移至红光区域外侧,发现温度更高,说明这里存在一种不可见的射线,后
(用棱镜显示可见谱)
特点:最显著的是热作用 应 用:
(1)红外线加热,这种加热方式优点是能使物体内部发热,加热效率高,效果好。
(2)红外摄影,(远距离摄影、高空摄影、卫星地面摄影)这种摄影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
(3)红外线成像(夜视仪)可以在漆黑的夜间能看见目标。
(4)红外遥感,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戡测地热,寻找水源、监测森林火情,估计家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报台风、寒潮。
(二)、紫外线 发现过程:
1801年德国的物理学家里特,发现在紫外区放置的照相底板感光,荧光物质发光。
特性: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还有很强的荧光效应,杀菌消毒作用。应用:
(1)紫外照相,可辨别出很细微差别,如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留在纸上的指纹。
(2)照明和诱杀害虫的日光灯,黑光灯。(3)医院里病房和手术室的消毒。(4)治疗皮肤病,硬骨病。
(三)、伦琴射线
发现过程: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的性质时,发现阴极射线(高速电子流)射到玻璃壁上,管壁会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伦琴把它叫做X射线。
产生条件:高速电子流射到任体固体上,都会产生X射线。特性:穿透本领很强。应用:
(1)工业上金属探伤
(2)医疗上透视人体。
此外还有比伦琴射线波长更短的电磁波,如放射性元素放出的r射线
(四)、电磁波谱
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r射线合起来构成了范围广阔的电磁波谱。
从无线电波到r射线,都是本质相同的电磁波,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由频率或波长的不同而又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波长越长的无线电波,很容易表现出干涉、衍射等现象,随波长越来越短的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r射线要观察到它们的干涉、衍射现象、就越来越困难了。
(五)、电磁波产生的机理 无线电波:产生于振荡电路中。
红 外 线: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 可 见 光:同线外线 紫 外 线:同红外线
伦琴射线:原子内层电子受到激发而产生的 r 射 线: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的知识点
一 电磁波谱
1.下列各组电磁波,按波长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列是 A.γ射线、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 B.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γ射线 C.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γ射线 D.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γ射线
解析 在电磁波谱中,电磁波的波长从长到短排列顺序依次是: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由此可判定选项B正确.
答案 B
().
2.在电磁波谱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种电磁波有明显的频率和波长区域界限 B.γ射线的频率一定大于X射线的频率 C.X射线的波长有可能等于紫外线波长 D.可见光波长一定比无线电波的短
().
解析 X射线和γ射线、X射线和紫外线有一部分频率重叠,界限不明显,故C、D选项正确.
答案 CD 3.雷达的定位是利用自身发射的 A.电磁波
C.次声波
B.红外线
D.光线
().
解析 雷达是一个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系统,因而是靠发射电磁波来定位的. 答案 A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磁波是一种物质 B.所有电磁波都有共同的规律 C.频率不同的电磁波有不同的特性 D.低温物体不辐射红外线
解析 电磁波是一种物质,它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所有的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D不正确.
答案 ABC
().
巩固练习:
1、光的电磁说,解决了光的波动说在光波的()上所遇到的困难,它把()现象和()现象统一起来,指出它们的一致性。
2、按频率大小排列的各种电磁波是()。其中频率越()的电磁波,就越容易出现干涉和衍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