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亡羊补牢《下》
亡羊补牢《下》
有一位农民因为没有听劝邻居的提醒要补好羊圈,反而让狼吃掉了所有的羊。
后来农民后悔万分,把自己第一次没有做好的地方给改正了,他再也没有把羊给狼吃掉了!
一年级:青蕊龙儿
第二篇:《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
陈亮的爸爸是个普通的牧民,靠养羊为生。他总共养了十只羊,个个膘肥体壮。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一匹饥饿的狼正在四处寻找食物。突然,他听到似乎有羊的叫声,于是循着声音往前跑。果然,前面有一个羊圈。跑近一看,呀!好多又肥又大的羊。它一边流着口水,一边用粗糙的舌头舔着那毛茸茸的嘴巴,紧接着便拼命地用它那锋利的前爪不停地凿着羊圈墙壁。不一会儿功夫,羊圈就被它凿出个洞。它缩着身子钻了进去,抓了一只羊美美得饱餐了一顿。其它的羊都蜷缩在墙角,吓得浑身发抖。这匹狼得意洋洋的看着其它的羊,心里想:哈哈,以后,我就再也不用发愁没有吃的了。于是,心满意足的走了。
第二天早上,陈亮来赶羊时发现羊圈破了一个洞,再数一数羊:“1、2、3、4、5、6、7、8、9„„咦,怎么少了一只?”他把这事告诉了爸爸。爸爸想肯定是有狼来过,就对陈亮说:“不用管它,我有办法了。”便附在陈亮耳边说了几句,接着,父子俩便咯咯直笑。到了晚上,父子俩假装睡了,等着狼的到来。不出所料,狼真的来了。它迫不及待的钻进羊圈,看到一只比昨天还要肥还要大的羊,高兴极了。张开双臂扑向小羊,刚咬一口,就大叫一声,“啊,我的牙!”这一下子就掉了三颗大牙,然后,就落荒而逃了。陈亮和爸爸看见了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原来啊,陈亮和他爸爸为了对付这匹狼,做了一只特别逼真的小石羊。
第三天,他们就把羊圈补的结结实实。从此以后,狼吃羊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第三篇:230亡羊补牢专题
亡羊补牢【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 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第四篇:亡羊补牢
9、寓言两则之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劝告、街坊、后悔”等词语及多音字“圈”。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语言故事。
3、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教学难点: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历史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寓言二则》。
2、理解题目。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寓言就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出示学习寓言的方法:
1、理解题意;
2、理解内容;
3、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师板课题:齐读《亡羊补牢》。
二、检查预习,了解课文大意
1、学习生字词(幻灯出示)
(1)指名小老师领读,过程中重点纠音多音字和轻声。
(2)学习多音字“圈”的三个读音,明白不同的读音所代表的意思不同。也可以根据所组的词来推断应该选择的读音。
(3)理解词意。
窟窿,通过观察字形的共同点明白可以从偏旁入手理解意思,其二,该词还是同义字组成的词语。
街坊和劝告,通过找近义词理解词意。
亡羊补牢,出示“亡”和“牢”的字意,学生根据每个字的意思用加一加的方法理解字意。
2、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之后,你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三、亡羊补牢 为时已晚
1、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亡羊,哪些自然段讲补牢?
2、齐读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汇报出示:“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丢羊的事。
4、知识插播:在古时候,一只羊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就是一笔巨款,卖一只羊得到的钱可能可以养活一家人好几个月呢。
那发生丢羊这样的大事,大家都有些什么反应呢?用波浪线划出。生找,交流并幻灯出示句子。
(1)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街坊们的反应。街坊会是怎么劝的?你是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感受到的?
(街坊 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5、从街坊的劝告可以看出什么呢?引导评议,齐读,指名读,评议。
6、看来街坊们都在替他着急,我们一起来劝劝他吧。朗读对话,指名一人读丢羊人: 你来劝劝他;
养羊人是那么淡定,全体男同学,你们一起劝劝;
养羊人还是那么淡定,浑不在意,所有的街坊们一起劝劝吧;
是呀,街坊们都焦急地劝告着,可养羊人到底是怎么想呢?怎么那么淡定?
7、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换个说法就是? 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了。
8、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据答板书:为时已晚
四、为时未晚
那养羊人这样的想法对吗?
1、光凭猜是说服不了人的,你能从课文的4、5两段话中找到证据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吗?
2、学生自由读,交流。
第一句:“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两个“又”说明:不听劝告不及时改正过失,不好的结果就会重演。第二句:“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不该不:(1)双重否定句,能加重语气。在本句中重在体现养羊人的悔意。
(2)朗读指导,读出心中的后悔。(3)想象说话:用上“如果„„就„„”“假如„„就„„”说说第二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4)再读后悔。
第三句:“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赶快、结实都能说明养羊人的后悔。本句少说多读。第四句: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3、小结:是呀,到了这时候养羊人才明白当时自己犯的错有多不该,才明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板书)
五、体会寓意
1、现在你读懂了养羊人他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什么吗? 没有及时知错就改。
2、学了课文之后你又明白了什么道理?
3、了解近义词:未雨绸缪 悬崖勒马 吃一堑长一智„„
六、拓展升华
1、对于养羊人来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是错的,但是老师觉得,放在生活中,这句话有时候也是对,你知道是什么时候吗?
(指在事前,应该多思考、早预备,这样才不会有遗憾。)
2、针对“为时已晚、为时未晚”结合实际说说,生活中都有哪些事情能用上这两句劝劝,提醒提醒?
3、总结全文
其实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在事前未雨绸缪,多准备、多思考,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好一件事。而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是犯下了多大的错,只要是有错,就都应该及时改正,这样才能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有时候,还可以从别人的身上汲取教训,看到了他人的错误,也应该对自己有所警示,及早预防、改正,才能让自己有所进步。
七、作业:
1、完成《作业本》
2、推荐阅读《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板书:
为时已晚
亡羊补牢
为时未晚
第五篇:亡羊补牢教案(范文)
《寓言两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五四》版)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中第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目标依据
相关课标陈述:
总目标最接近表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第二学段最接近目标表述: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5、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相关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过很多寓言故事,但学习的时候并没有接触到怎样学习寓言,以致能自学的能力。但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复述能力,可以在引导学生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寓言故事的道理,学会方法,并学以致用。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但表达能力有限,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故事情节,从而体会人物性格,这是符合三年级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同时能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3、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难点: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评价活动设计
1、概括文章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通过朗读,能体会寓言故事中人物形象。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学会方法能够自主学习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寓言二则》
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这些寓言故事都告诉了你什么样的道理?(学生交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学生齐读课题,师板课题:《亡羊补牢》。
二、质疑,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你们通过预习,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交流:检查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情况。
①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提醒下面的字注意读音。
kūlongdiāoquàn
窟窿叼劝
②书写指导
窟窿(窟窿是个洞来的,所以是穴字头。)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识字写字的要求,要求学生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别且让学生自己结合平时的积累和联系上下文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再出示标准的意思,这样是一个尝试与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书写的时候锻炼学生的硬笔书写能力,做到规范,端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亡羊,哪些自然段讲补牢?
2、齐读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汇报出示:“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教学多音字:圈。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因果关系。)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丢羊的事。
(设计意图:设计本题目马上就能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认知,在这
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尽可能放手给学
生,给学生锻炼的空间。)
4、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5、从街坊的劝告可以看出什么呢?引导评议,齐读。
6、街坊真情的劝告,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学生回答后板书:想已经丢做不修
7、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分角色朗读。(设计意图:小学生感悟人物的能力稍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把握住人物形象,教师不必多费口舌,学生也能融会贯通。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的进入角色,融入课堂)
8、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怎样?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出示:第二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板书:结果又少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用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两次丢羊的过程是一样的)
(3)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什么呢?(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救过失,不好的结果就会重演。)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五、哪部分讲补牢的?自由读第5节,想想两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划出有关句子。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板书:赶快堵
为什么要用“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2)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教学双重否定句式“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板书:后悔
(3)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板书:再没丢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在这个环节中体会到犯错之后只要去改正那结果就不算太糟糕,当然,教师一定要注意点播到位)
六、体会寓意。
1、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2、想想: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3、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板书:未为迟也
4、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看看我们的周围有没有“亡羊补牢”或“亡羊不补牢”的人或事,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如写作业时,把头埋得低低的,老师提醒后„„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教育。本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依据所领悟的寓意道理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以及今后要怎么去做。这是课堂回归生活的重要一环)。
七、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作为成语,怎样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八、拓展阅读
1、打开《永不凋谢的玫瑰》中的《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自己概括故事内容,体会到的道理,以及联系实际谈一谈感受。小组交流
2、多媒体出示《叶公好龙》
楚国有个贵族,人们都称之为叶公。他非常喜欢龙,因此在他的屋里、屋梁上雕着龙,门窗上刻着龙,墙上画着龙,杯碟器皿上绘着龙。后来就连他盖的被子上、穿的衣服上也全都绣上了龙的图案。叶公开口说话,那更是不得了呢,三句话都会带个龙字。总之,他的生活中到处都是龙,仿佛离了龙就不能活似的。叶公从此出了名,以致惊动了天上的真龙。天上的龙一时好奇,便下到凡间,想到叶公家里看个究竟。哪知当它把头伸进了南窗,把尾巴绕到北窗,朝里面探头探脑时,叶公看见了真正的龙,正好是龙头对着自己,龙尾在窗外摇晃,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四处逃窜。原来,叶公喜欢的只不过是被装饰得华丽威武的假龙,而并不是真的龙。
1、“好”字的意思:()
①、爱好、喜欢。②、身体康健,疾病消失,生活幸福。③友爱,和睦
2、叶公好龙这个寓言故事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但。讽刺了那些()的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学习的落脚点,本环节的设计更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运用能力)
八、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在用学到的方法读一读《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两个故事。
板书设计:
9、寓言两则
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不补补(未为迟也)
又少再没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