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教学叙事
《抵抗弯曲》教学叙事
《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增加梁的宽度和厚度,可以大大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在学习中学生要设计同种纸质而不同宽度和厚度的“梁”进行对比实验,来了解梁的抗弯曲的能力与宽度和厚度之间的关系,并且控制实验的变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作出解释,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现有情况进行分析之后,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处理。
1、准备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材料,有效体现科学的生活性
课前我先从图片导入,让学生了解房子和桥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认识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再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又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梁。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然后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而横梁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弯,压断。这样让学生从“寻找身边的科学”开始,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让孩子们感悟到:原来自己的身边就藏着这么多的“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接着,做板凳桥梁和板凳屋梁的实验。创设这样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出本节课探究的重任——抵抗弯曲与什么有关?课的引入到孩子
们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在借助不同厚度和不同宽
度的“纸”完成探究之后,再次让孩子们来回顾:梁的抗弯曲能力
除了与材料的质量和材料的长短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这样就有
效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在这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也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了。科学从生活中来,在具体的生
活情境中完成探究,让科学再回到生活中去。
2、注重展开讨论,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前深入思考和计划。
学生动手操作前的预设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探究是科学
学习的核心这一重要理念的考虑,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
己观察并讨论,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猜想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通过实验测试得出事实数据,自己进行解释分析,最后得出科
学的结论。让孩子们自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构建属于
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在探究的能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实验前有
一个分组活动,就是每小组通过讨论设计不同厚度和不同宽度的纸
梁。这样学生在实验前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力求让
每个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的精
神。
3、注意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实验完毕,将学生的研究数据进行集体分析,让学生观察并提
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问题是:(1)、要做好这个实验,应该控
制哪些条件不变(2)、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3)、比
较不同宽度和厚度的纸横梁的数据,它们的抵抗弯曲能力有什么不
同?这样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更进一步思考。正因为有了对于这些
问题的思考,所以在讨论“抵抗弯曲与什么有关 ?”问题时,学
生说的非常好,有的从厚度上进行了分析,有的从宽度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长短相同、材质相同的梁,增加它的宽度和厚度可
以大大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见深入思考的作用。
在科学教学中课前教师精心准备,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动手实验操作、动脑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
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零一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科学教学叙事
浅谈小组合作互动学习
小学科学的学习倡导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知识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根据《磁铁有磁性》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一堂以师生互动、学生交流并互为合作为模式的课堂教学。分别准备了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和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等物品。首先引导学生亲自实验,感知磁铁吸引铁类物体,然后引导学生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比较归纳和抽象概括出磁性的概念,并进行讨论。最后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发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安排了小游戏,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
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上课时,我让学生猜“宝物”——磁铁,观察磁铁吸引铁钉。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吸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实验中取得的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思维,把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问一问学生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一些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样的一个实验的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每个学生都进行了一次理性思维,从而认识磁铁有磁性这个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但是,当到小组讨论时,我信步走到学生中间,一幅让我深思的场面呈现在我的面前,只见一个组的组员在为谁先回答哪个问题而争吵的面红耳赤,当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骤然停止。另一个组:一位女生见到了我,如同见到了裁判,立刻举手后便说:“老师,他说错了,应该是这样的。”而那位同学则抢白道:“我没错”。为了不引起大的波动,我回到讲台。当我环视四周,在教室的角落处,一组中有一名同学正呆呆地坐着,他好象对大家的讨论并不感兴趣。短短的讨论时间到了,几位同学进行了回答,很快通过了问题。一节课很快结束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没有感觉到轻松,那个呆呆的眼神和那两张争执的面孔我始终不能忘记,这使我在思考到:什么样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学生值得讨论而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参与的问题呢?
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后来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他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题,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题外,教师还要把握当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时再进行讨论。新课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这一变革有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体会到了新的活力。
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是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互动将使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叙事
关于科学课合作学习的思考
出岸镇第一中心小学刘玉红
小学科学的学习倡导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知识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上册《冷水和热水》时,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一堂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学生交流为模式的课堂教学。
课堂上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中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冷与热。然后提出问题: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的冷热吗?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猜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激发学生探究冷热问题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然后分组实验,我先对活动的内容、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提出具体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热水的温度不要过高,实验中先用指尖感受一下水的温度,让学生按教材要求分步进行实验,用手指分别感受冷水和热水,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手指对冷水和热水的不同感觉。
再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分析其原因。当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我信步走到学生中间,一幅让我深思的场面呈现在我的面前,只见一个组的组员在为谁先回答哪个问题而争吵的面红耳赤,当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骤然停止。另一个组:一位女生见到了我,如同见到了裁判,立刻举手后便说:“老师,他说错了,应该是这样的。”而那位同学则抢白道:“我没错”。为了不引起大的波动,我回到讲台。当我环视四周,在教室的角落处,一组中有一名同学正呆呆地坐着,他好象对大家的讨论并不感兴趣。短短的讨论时间到了,几位同学进行了回答,很快通过了问题。一节课很快结束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没有感觉到轻松,那个呆呆的眼神和那两张争执的面孔我始终不能忘记,这使我在思考到:什么样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学生值得讨论而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参与的问题呢?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他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题,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题外,教师还要把握当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时再进行讨论。新课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这一变革有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体会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教育者应看到并关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其内涵。这是某一节课,某一周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更不是浮于研究学习的表面,也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要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终究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叙事
小学科学教学叙事
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 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
长春市莲花山旅游度假区劝农山中心校
张敬双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
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
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
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 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
分钟的《科学课》是有多个实
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 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主要采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媒体教
学法,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的过程的最优化。
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在
《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 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内
容给了科学的、全面的界定:
“在实验中,要巩固和发展以投影和音像技术为基
础的课堂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 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资源;
积极发
展计算机教育及辅助教学,推动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研究交互
网络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进行有关虚拟现实的研究实验工作”
。在这个精
神中,我们知道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还有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都 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一。下面,笔者就这些电化教学手段如何在《科学课》教
学中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实物投影、幻灯
在《科学课》教学中,实物投影、幻灯是应用最简单、最实用、最广泛的一
种电化教学手段。、将模糊变清晰
如在教学浙教版三下《科学课》中第六单元《物体的热涨冷缩》一课,关于
空气的热涨冷缩实验:
烧瓶口装上一个插着玻璃管的塞子,在管里滴一滴带颜色 的水,外面用线做个标记,然后用热毛巾捂住玻璃瓶,瓶内空气逐渐变热,管里 的小水滴就会向管口移动,放开热毛巾,瓶里空气变冷,管里的小水滴向相反方
向移动。这个实验可见度小,且移动距离短,弄不好小水滴会窜出玻璃管外。可
以把玻璃弯成“ W ”或“
V ”形,这样实际距离长了,就避免了小水滴溢出,将 它平放在投影器的工作面上,再照上法实验,实物投影或幻灯放大的图像十分清
晰,小水滴在玻璃管里的移动,学生一目了然。
2、将枯燥变生动
实验可使学生动起手来,激发学生爱自然、学自然的兴趣。但在教学中,实
验也会受到仪器、演示可见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讲解时也会变枯燥、乏味。
如浙教版四下教材《电流》一课,要让学生学会组装简单电路,但没有演示板,如老师在讲台上边讲边组装,学生看不到老师的操作,或站起来争着看从而影响
纪律,或只能凭想象。特别是讲解并联时,学生更是莫名其妙。不如直接把干电 池、开关、小灯座、导线等放在幻灯机的工作面上进行操作示范,把其黑影打在
银幕上,使学生直接看到了老师做的情况,简单明了。当然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则
效果更佳。
又如浙教版四下教材《磁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示范磁铁性质之一:同
极相斥异极相吸,示范时如把两辆小车放在实物投影上进行演示,老师就是嘴里
什么都不说,学生通过观看演示,也能知道磁铁的性质了;再如《鱼》一课,讲
解鱼体构造及鱼鳍作用时,也可把鱼缸放到幻灯机工作面上,(注意当心把水溅
出来)
鱼影一下子投影到银幕上,生龙活虎。剪去鱼鳍的鱼游动情况也直接显现 在学生眼前。这样的教学可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复杂变简单
《彩虹》一课,讲解彩虹形成条件是阳光斜射在小水珠上。课文安排了这个 实验:把一面镜子斜插入水盆里,让阳光透过清水,照到镜子上,再由镜子反射
到墙上,会出现一段人造彩虹。实践证明,这个实验成功难度较大,且出现彩虹
不清楚。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把幻灯光打在天花板上,拿三棱镜放在幻灯机
工作面上、下移动,至一定位置时,天花板上就会出现一条七色彩虹。又如《影 子》一课中,手投影形成动物形状,如利用阳光要受到照射角度等条件的影响,不易掌握,且上课还要等好天气。如利用幻灯机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通电,想要什么角度均可。、将难点变明了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困难所在采取措施。
如浙教版四上 《水的
净化》
一课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过滤方法,其中教学难点就是实验操作要领之
一,“两低三靠”的教学。要突破这个难点,就是要加强直观性。教师可利用课
文中插图,通过边示范边讲解来教学,但因示范题材较小,学生难以看清,也就 难以理解“两低三靠”了。
利用投影就简单了,可自制一张五框的复合片。
第一框揭示铁架台;
第二框
复上巳装有滤纸的漏斗图片(滤纸涂上红色,一层处淡些,三层处深些)并告诉 学生这有一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第三框,移出准备装滤液(净液)的烧
杯至漏斗嘴靠住烧杯内壁,指出这是第一靠,并移动两三个不恰当位置,让学生
进行判别。
第四框移出玻璃棒至靠住三层也就是深红色一边的过滤纸,指出要轻 靠,讲明这是第二靠,并移动两三个不恰当位置,以加深学生印象。第五框移出
装滤液(脏液)的烧杯至靠住玻璃棒,指出这是第三靠,并告诉学生滤液要沿着
玻璃棒往下漏至漏斗内,而且倒入的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这是第二低。
接着组
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倒入的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至此,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叙事课件
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小学科学教学叙事课件,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叙事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科学学科的教学,有声、有色、形象直观,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增进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视。
1、教师角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科学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认知的深化,加深理解和提高应用能力。但是,它在给科学教育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要认真研究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及时对每个学生进行成才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将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学生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地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预测和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找到他们恰当的学习起点和创造一种他们能适应的教学模式,以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大教育观念,集中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既要做引路人,又要做学生的朋友。而现代教育技术正为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了条件。
2、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操作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处在相同的环境中。这为教师创造了一个熟悉但更具挑战性的环境。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手段、方法和技巧,并深入研究、交流开展电化教学的心得体会,互相推荐和提供软件资料,多渠道收集,或通过简单的辑纳编制新的软件教材。
3、媒体课件要适时适地适用妙用。
毫无疑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科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空间,但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应科学、合理、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完成,包括在科学学科中挖掘人文精神。它也不可完全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果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那么任何的教学也都失去了它的意义。总言之,不能让多媒体辅助手段“喧宾夺主”,而要尽量让它发挥“辅助”作用,真正为优化科学课堂教学服务。
总之,冲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是现代科学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教学发展的需求,对于整个教学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