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大学生的择业现状的调查
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大学生的择业现状的调查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人口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事关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定,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形势,我在社会实践周对部分高校毕业大学生关于职业的发展可能性、职业的声望、职业的报酬和求职应付出的代价等方面的观点与看法,处理择业问题的总的态度对单位性质和职业类型的要求与就业机会获得和地位获得后月收入水平工资水平期望与地位获得后月收人,职业苦乐意识与职业满意度等相关主要问题为调研内容,采用深入人才招聘市场询问、对身边大学生交流走访,查询书籍等多种调查方式,我作了一次关于该专业大学生择业现状调查。我并分析这种择业观社会因素以及由此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我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观点的改变及就业的相关问题的看法
我通过调查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并把相关内容及数据结论总结如下: 有78.5%的大学生的观点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并开始出现“自主创业”的改变。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33.2%,选择“在国内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为50.5%,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6%。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28.2%,1950年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有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就业选择乐观的占35%,而选择“不乐观”的占到了近45%。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出现了许多不良因素,大学生正逐渐提高自我认知,降低就业期望值应届毕业生的逐年增多以及更多社会职位的趋势饱和,竞争相当激烈。
1、生物化工相关的公司或非事业型科研单位。比如:白酒公司,啤酒公司,磷矿公司,药业公司,药业公司等公司岗位大部分是技术人员,工作比较辛苦。
“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为73.7%。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由更看重经济收入开始转变为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大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单位的发展前景决定了它能给员工提供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调查显示,关于“你选择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有44.5%的大学生选择“发展空间”作为他们择业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有18.5%的大学生选择首要考虑薪金与福利。
2.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生物学专业特别是微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把目光投向一些生物制厂和疫苗公司的三资企业,现在社会上外资和医院附属的制药厂比较多,做疫苗的公司也不少,一般研究生会本科生和大专生有更多的机会,并且待遇要高于本、专科生。面试前要对所聘公司的背景、产品和专业知识等有充分的准备,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他们更有“未来发展空间”。
二、生物化工工艺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分析
生物科学专业包括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试验训练,进而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其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了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等学科;必修课程则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概论等。
从就业方面来看,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后可以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到工业、医院、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另外,生物科学专业的科学技术含量要求较高,因此对于这个学科的学生来说,选择继续深造对于以后从事专业的学科也是有必要的。这个专业的本科、专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一方面,好的科研、企业单位是理想的择业对象,可是其要求自然也比较高,本、专科生的竞争优势不是很强,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基层单位就业容易,可是条件差,发展也不太理想。对于求职来说,文
凭其实只是一小方面,招聘单位对文凭作出规定,无非也是希望应聘者有更高的职业能力。所以说,专业知识、能力过硬才是最重要的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也是增强竞争优势的方法。生物科学专业是科学领域的新兴行业,任何一个行业的存在和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必然会牵动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所以它的方向也不会是单一的。这也决定了,本专业的学生其就业方向也不会是单一的,有一定选择范围。再择业时有44.5%的大学生选择有发展空间的行业作为他们的手考虑因素,18.5%则选择薪金与福利作为考虑条件。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据调查生物化工工艺专业的学生有62.5%的学生为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随着社会对生物科学行业的需求的增加,国家对本专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这个专业的教学自然要有更高要求,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增设这个专业。国家对这个专业的相关行业投入会有所增加。
3.我对这次调差的总结:
1、时代性。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阶段目标,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就有不同的择业目标,可以说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意识,但毕业时必须服从国家分配。他们在就业时最看重的是“社会地位”,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择业标准,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到了80年代末,“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择业的首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前期,大学生就业时追求“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曾流行的“待遇决定职位选择”的模式已基本过时,“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大学生择业首要标准,许多大学生认为要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找寻最佳结合点。由此可见,大学生择业观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2、主体性。从横向比较来看,大学生择业群体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有学者研究认为:大学生具有“五高峰、四最、三敢、两缺乏、一中心”的特点,即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求高峰、特殊行为高峰、成就高峰;最积极、最富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留思想;敢说、敢想、敢干;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常常以崇尚自我为中心。大学生择业群体的这些主导特征,构成了大学生择业群体像,并制约着他们的择业观。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他
们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等等。①
3、差异性。大学生择业观因大学生分布的地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所学专业不同、男女性别不同、需求重点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大学生就业去向有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本地与外地等差异;从学科专业来看,大学生学习有文、理、工、农、医、经、管、艺等众多领域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升学与职业的选择上,二是选择职业的出发点上。比如,大学生在设计自己的成才之路时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或考研专攻学业,或考“托福”以向外谋求发展空间,或从政以争取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或经商以充实经济基础,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为民奉献热血青春等。几点建议:
1.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择业准备。自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毕业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
在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还要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等。
3.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要适应新形势,采取相应改革措施。除了深化教学改革,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高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4.社会和毕业生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引导
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完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这是对大学生择业心态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当代中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型中,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转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社会转型是大学生择业观念嬗变的重要条件。进入21世纪,大学生开始更加注意个人发展,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以此适应发展越来越快、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比如,大学生择业更注重“未来发展空间”,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时代感,能够积极转变自己的择业观念来适应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是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更更加频繁的时代,择业模式也因此改变。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人们能够一辈子做同样的工作,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新的工作或新的需求,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将日益稀少。有些高校进行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工作几年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再在原专业的岗位上工作或调换了工作单位。[14]这些情况表明,以往那种人们梦寐以求的“终身职业”已成明日黄花,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这些都促使着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观念。同时,随着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和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提法将被淡化。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追求未知科学的素养和分析事物变化规律的思维能力,将在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适应能力将更强,就业领域将更加宽广。我相信大学生在社会的关注中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附表:我 对 该 专 业 就 业 问 卷 相 关 调 查 问 题
1.你认为毕业后该专业就业形势如何?
A.困难B.一般C.容易D.不太了解
2.你毕业后的打算?
A.直接求职找工作B.考研C.考公务员D.自主创业
3.你择业是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A.工资及福利B.工作环境C.个人发展空间D.其他
4.你希望你希望在那种企业就职?
A.机关B.国企C.民营D.学校
E.科研单位F.三资企业G.自主创业其他
5.该专业毕业生去向?
A.酒厂B.食品厂C.矿厂D.机关单位及其他行业
6.你在择业时把生物化工工艺专业考虑得有多重要?
A.一定要以自己专业相对口B.即使不对口也要与专业相关
C.不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D.依情况而定
7.你认为岗位上哪方面素质较为重要?
A.人际交往能力B.专业能力C.思想品德素质D.业务能力
8.你在择业时会受那些因素影响?
A.所学专业B.父母及亲戚的期望C.市场的需求D.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
9.你希望求职的月收入期望值是多少?、A.1500以下B.1500~2000元C.2000~2500元D.2500以上
10.你认为当前毕业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社会的需要减少
B.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不够
C.就业市场不规范,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
D.国家急需专业人才的重点部门和边远地区得不到足够的毕业生
11.你对生物化工工艺这个专业就业信心如何?
A.充满自信B.自信C.一般D.失望
12.你是如何获取求职渠道的?
A.相关媒体B.校园社会招聘会C.亲戚朋友介绍D.其他
第二篇:生物化工专业求职信
生物化工专业求职信模板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让这封求职信带去我诚挚的祝福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我是一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05级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即将毕业的一名学生。名叫邓浩,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您推荐自己。
在校的三年里,我觉得自己并没有虚度。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大学期间,曾在班上担任过生活委员,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一致好评。这炼了我的工作及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了我的高度的责任心。注重综合素质的我,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大二时参加过系篮球队与同学一起努力取的了全院第四名,大三时系内比赛第一。
专业方面:熟练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酶工程与发酵工艺等重要专业课的理论原理,懂得其基本实验动手操作与应用能力。
计算机方面:学习并熟悉掌握windows xp平台操作系统,officeXX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平面设计autocadXX等
但这并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同时我也明白大专生的优势和劣势。因此,我在学校就读期间报考了湖南农大食品工程专业的自考本科,也考试并取得了化工分析证。我在提高自己文化水平的同时也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寒、暑假间我分别在长途汽车上和ktv场所担任过售票员,培养自己与不同人的交际能力,今年暑假我也学习并报考了汽车驾驶证,不过由于时间问题只考了两个科目(还欠路考一项)。
性格随和的我在生活中有着良好的习惯,我自信但并不自傲。处于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的时期,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露自己的才能,期望在实践中
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我希望能够加入贵公司。我会踏实做好属于自己的这份工作,尽全力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
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与我的关注,愿贵公司屡创佳绩,祝您的事业、生活皆顺利。
我热切期盼您的回音。谢谢
此致
敬礼
第三篇:生物化工专业求职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让这封求职信带去我诚挚的祝福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我是一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05级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即将毕业的一名学生。名叫邓浩,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您推荐自己。
在校的三年里,我觉得自己并没有虚度。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大学期间,曾在班上担任过生活委员,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一致好评。这炼了我的工作及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了我的高度的责任心。注重综合素质的我,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大二时参加过系篮球队与同学一起努力取的了全院第四名,大三时系内比赛第一。
专业方面:熟练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酶工程与发酵工艺等重要专业课的理论原理,懂得其基本实验动手操作与应用能力。
计算机方面:学习并熟悉掌握Windows Xp平台操作系统,Office2003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平面设计AutoCAD2007等
但这并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同时我也明白大专生的优势和劣势。因此,我在学校就读期间报考了湖南农大食品工程专业的自考本科,也考试并取得了化工分析证。我在提高自己文化水平的同时也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寒、暑假间我分别在长途汽车上和KTV场所担任过售票员,培养自己与不同人的交际能力,今年暑假我也学习并报考了汽车驾驶证,不过由于时间问题只考了两个科目(还欠路考一项)。
性格随和的我在生活中有着良好的习惯,我自信但并不自傲。处于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的时期,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露自己的才能,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我希望能够加入贵公司。我会踏实做好属于自己的这份工作,尽全力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
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与我的关注,愿贵公司屡创佳绩,祝您的事业、生活皆顺利。
我热切期盼您的回音。谢谢
此致
敬礼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
当代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
(一)2009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为了应对严峻的2009年就业形势,拓宽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商讨推出四项2009年就业政策。就业新政策的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学生如何看待这些 政策对他们2009年就业形势的影响?这些新的就业政策能给他们带来哪些实惠,同时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2009年就业形势?
54.6%学子相信教育部2009年大学生就业新政策将使自己受惠。63%的人认为“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达到年限代偿贷款”等就业新政策应长期实施。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新浪网教育频道,对1364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35.6%的人相信出台2009年就业新政策这些措施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降低就业难度,缓解大学生们在2009年的就业压力。75.1%的人表示仅有政策是不够的,还要看落实。据了解,四项就业新政策主要包括:对在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各类院校毕业生的新政策;扩大招收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第二学士学位的规模等。调查显示,75.1%的大学生认为仅有政策是不够的,还要看接下来的落实执行情况;32.3%的人认为就业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素质,国家政策只是外因;9.2%的人认为“新政”针对性强,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5.8%的人认为“新政”很好很及时。63%的人认为“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达到年限代偿贷款”最应长期实行。调查显示,54.6%的受访者相信“新政”会给自己带来实惠。其中20.9%的人认为国家代偿贷款,减轻了自己和家人的经济负担;18.8%的人认为扩大第二学士学位规模,增加了专业自主性,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完善知识结构;9.9%的人认为考研升本加分,降低了升学的难度和门槛;7.8%的人认为扩大研究生规模,直接增加自己被录取的几率。此外,也有45.4%的人认为“新政”对自己的影响不大。
本次调查显示,在解决2009年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2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要靠社会,社会的需求才是就业最大的动力;40.1%的人主张靠自己,认为政府只是起引导作用,当今社会需求变化太快,只有自己掌握真本领才最靠谱;54.2%的人认为要靠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合力,毕竟结构性矛盾不可能单靠一方解决。调查中,当问及“哪项政策最应该长期坚持下去”时,63.0%的人选择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达到年限代偿贷款”;50.4%的人认为是“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招3万学生西部任教”;23.4%的人选择了“扩大第二学士学位规模,增加紧缺学科硕士招生”;22.9%的人认为是“部队预征新兵,升本考研加分”
考研、考公务员热度不减:应届本科毕业生依然是考研“主力军”,就业难则成为众学子报考研究生的主因。与此同时,公务员招考一样“红火”,2010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又创下了历史新高,招录比例提高至69∶1。携笔从戎进军营:为了吸引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国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每人最多可获2.4万元国家补偿,用于补偿相应学费或代偿助学贷款。大学生能够在军营中得到历练,也是人生的一次蜕变,即使复员之后,也对学生再就业有所帮助
(二)2010高校就业趋势预测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2010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0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三)大学生择业时的几种心理
1、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涌向三资企业,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
2、安全心理
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国有制的企业单位。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一些大学生往往选择国营大、中型企业,也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
3、求闲心理
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在一些大城市里常有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在北京市的一次招工见面会现场,常常看到许多手持求职证的人在“挑肥拣瘦”地寻求职业。他们宁可待业,也不愿去当工人。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求职择业时也会常常遇到。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于是人们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大饭店及外贸部门等狭窄的小路上。
5、依赖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流传很广的社会俚语也在左右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是由家长或老师做的主,临近毕业时,这些人又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怀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他们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于是有的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帮助、有的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
(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1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市场供大于求。但是另一个更重要的是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2、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
3、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我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中国有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中,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 30%。
(五)走出理念滞后的误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误区:
1、“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2、“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在调查中显示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倾向上,三资企业位居榜首,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方面。有1/5的大学生执着于选择党政机关;有1/5的学生愿意选择高等院校,还有1/5的学生愿意选择科研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仍受青睐。但是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和那些大型国有企业。
3、“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
4、“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5、大学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存在着固守大城市、开放地区,而不愿意去老少边穷地区的倾向。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到沿海开放城市和直辖市作为自己未来安身立命的首选场所,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愿意回偏僻的家乡。
(六)结束语
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这些都属就业指数,把握这些并不断提升,就业就变成了快乐事情。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问题的调查
关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问题的调查
热动0802班
随着大学生日益增多,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而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率也越来越低,择业就业成了困惑家长的一个难题了,更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难题。
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总是感觉很迷茫,觉得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其实现在对毕业生来讲“适合”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你适合的行业、职业、企业、上司这四个方面。我觉得对学生来讲我们最主要选择的还是一个社会的职业。在“适合”的问题上我们要分两方面来谈,一个是你自己更加愿意做什么,有潜力做什么,第二个是社会更希望你做什么。我们现在面临更直接的问题是社会更希望你的专业和学校帮你定位,但是我们自己更应该用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帮自己定位。所以我觉得影响在“适合”方面要把两方面结合起来,一个要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在哪方面更有潜力,另外也要看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工作。
而又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大学生并不是一职难求,而是择业者的就业观出现了问题。他们总是把目标订得很高,希望一蹴而就成为主管、成为白领、成为拿高薪的企业管理人员。目前去大饭店、大酒店应聘的人不少,但不少大学生一听说要当服务员,要从底层做起,扭头就走。大学生不肯从底层做起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人们对大学生的看法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高考刚刚恢复,社会发展又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知识青年,于是大学生成了天之骄子。只要一毕业,不管是什么学校,不管有无真才实学,都被一个个单位抢着聘去,委以重任,最不济也弄个技术人员干干。于是在人们眼里,上大学就等于谋取了拿高薪的好工作。尽管目前社会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然以这样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如果有个大学毕业生没有成为白领或主管,而是成了服务员,就会被看成没出息。因为对大学生有不谋高职不拿高薪就是“没有出息”的看法,大学生即使自己愿意降低标准去就职也会招致异样的眼光。这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其次,我们的教育也存在问题。一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几乎都被灌输这样的思想,考取大学才证明你是有用之才,而一个有用之才毕业后怎么能去当洗盘子擦台子的服务员?由于这样的思想灌输,很多学生对读大学的期望值非常高,他们把知识改变命运等同于读大学改变命运,以致毕业后一旦找不到理想的工
作,就会发出“知识难以改变命运”的感慨。其实,在目前现状下,大学生择业应该树立从底层做起的观念,不要以为大学毕业就应该坐办公室,拿高薪。社会对于每个人都有个认知的过程,大学毕业只能证明你曾经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不意味着你已经具备多么高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你还需要慢慢地在工作中修炼自己、提高自己。很多当今事业有成的实业家,当初都是从端盘子、做勤杂工干起的。
就业观念陈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而优则仕”、“干部意识”和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影响了大学生以及家长的就业期望和择业取向。进入21世纪,我过高等教育已迈向大众化,大学生已不再是昨天的天之骄子,但是,陈旧的就业观念依然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思想,阻碍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可以说,大学生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找不到符合他们期望的“好工作”。所以,从根本上说,陈旧的就业观念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思想根源。
现在一般企业招聘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许多应届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而容易被吓退,其实企业要工作经验是企业的一个要求,如果面对毕业生他愿意接收你,工作经验就不是一个主要问题,就不要被企业的条件吓倒了,我们看到的是这样,学生没有一个直接的工作经验,但是可以有间接的工作经验。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比如我们班里、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还有暑期实践,打工也是实践活动;第三个是实习,在大四的时候会有这样一些实习活动,这些东西都是社会实践,所以我觉得这块可以和企业强调一下。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我们没有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你会看到你的师兄、师姐以及你的朋友工作的具体情况,他们怎么做事情的,怎么完成任务的,这些东西你也告诉企业,这是一方面,从这些方面比完全没有经验更有优势一些。所以今天我觉得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面临企业的挑剔时不要把自己的劣势看得太重,因为这已经是我们的劣势了,没关系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现自己身上已有的优势。
择业难、就业难,一方面,国家的财力有限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大学生能力素质,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所以不少用人单位他们宁可用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生,而不用大学生,这是因为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教育,所以用人单位召来的学员可以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而我国大学的生能力教育,创造力教育应
当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然而正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并没有引起更高的重视与关注,所以大学生的能力和总体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然成了中国大学生需要反思与重视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深层资次的原因,一个是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模式,一个是教学规模盲目扩张导致发展速度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在增长着,规模上去了,但办学条件改善跟不上,加之优秀的教授到不了教学第一线,所以大学教育质量普遍较低,从而导致了毕业的学生能力低,难以适应就业与择业的需要。
择业就业难,学校需要思考,家长需要思考,社会更应当关注,大学生也需要反思,如果我们在校期间,大学生注意到这个问题,那么,早一些关注社会、关注市场的需求,比如在校期间,利用假期作一些社会调查,作一些市场调查,并根据自己所学专业作一些针对性强的调查,根据用人单位的所需,自身作一些努力培养自身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那么这部份学生的择业、就业机会就会多一些。在校期间,关注自身能力的打造,并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更早、更快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凡是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大学生,他们的择业空间与择业机会自然就多一些。从上可分析表明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呈现一下特点:
(一)多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较低;
(二)有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比较模糊,自我认识不够,绝大多数人没有明确目标;
(三)还有些大学生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了解甚少,另外,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不足,学生了解就业相关信息的渠道较少;
(四)大部分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更注重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因此,我认为,根据上述特点,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应该及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