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实验研究学习报告

时间:2019-05-13 03:5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实验研究学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实验研究学习报告》。

第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实验研究学习报告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实验研究学习报告

【摘要】 研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依据探究学习的特点,探讨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采用“引入问题—实验探求—发现结论—论证结果—应用反思” 五环节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手段,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随实验的深入差异显著;同时探究学习的能力逐渐渗透到其他各科的学习中,不仅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成绩,而且也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重要任务。新的学习方式和艺术,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适用这种新经济时代对学习的要求,迎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新多年来教学中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引发我们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方式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外不少教育工作者已对探究学习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但对探究学习的理论研究较多,实验研究较少。本研究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和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探索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的模式与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探究学习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其它研究方法。采用按常态编班,不随意增减课时,在正常教学状态下进行研究。

实验对象:广东仲元中学1999级高二(4)班为实验班,高二(3)班为对比班。

四、实验过程

1、假说: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探究学习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之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进步。

2、变量

自变量:探究学习

因变量: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无关变量:实验选择的两个班学生来源均等,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相当;教师教学水平与工作态度相同;测试标准相同;排除家庭辅导、个别辅导等。

3、实验过程

(1)确定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把课堂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分为“引入问题—实验探求—发现结论—论证结果—应用反思”五个基本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第一主体,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为第二主体,以探索数学问题、欣赏理解数学为中心,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但是,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其探究学习过程可以不同。

第一环节:引入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一方面必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另一方面,这种问题情境最终必然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环节:实验探求。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查阅资料,或动手实验(动笔检验或用计算机实验)去研究探索。这一阶段应注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

第三环节:发现结论。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提出假设与猜想。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想象,勇于质疑。

第四环节:论证结果。用数学推理方法,证明发现的结论。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严密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僅性。

第五环节:评价反思。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出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途径;掌握分析的方法,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同时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2)应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

我们用课题“轨迹的探求”说明实验过程。(细节略)

已知DF是定圆A的直径,C是圆A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与DE的交点为F,当D在圆A上运动时,我们来看看点E的轨迹。

教师用几何画版演示轨迹,当学生看清轨迹时,教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进行论证。

当学生完成论证后,教师提出问题:想知道点F的轨迹吗?会是怎么的呢?(第一环节)生:还是圆。

师:是圆吗,用几何画版试一试。(第二环节,学生开始试验)

生:是椭圆。

生:是双曲线。

生:是一个点。

学生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意见。

师:说出各自的理由。

生:当C点在圆内不与A点重合时是椭圆;当C点在圆外时是双曲线;当C点在圆上时是A点;当C点与A重合时是圆。(第三环节)

师:能证明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第四环节)师:我们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同时要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并运用这些经验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刚才的探求中可看出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探求和论证的思维方法,你们还想进一步看看别的点的轨迹吗?(第五环节)可能的问题:

问题1:在直线EF上取一点S,探求点S的轨迹。(圆)

问题2:在直线CD上取一点T,过T作CD的垂线TQ,与直线AD交于Q,探求点Q的轨迹。(鸭蛋形)

点评:我们知道,探求一个点的轨迹,思维的出发点主要是两个,一是找出约束动点变动的几何条件,二是找出影响动点变动的因素,而这一节课从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中,使学生明确了探求点的轨迹的途径,初步理清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看清了问题的本质。

六、实验结果分析

我们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本课题的对比实验,两年来,完成了本课题的理论构建和操作模式,进行了四次数据测试和分析。

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80分)

班级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53 58 53 57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53 62 53 60

第三次(第二学期未)53 68 53 62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53 70 53 63

说明:

1、分班是按学生总分高低搭配分班,不含人为因素,师资调配也是相同的。

2、为实验数据的可比性,N值是取实验开始时两班中人数较少的数,人数多的班级去掉排名在后的数(以后数据均不含这些学生)。

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160分)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53 120 53 118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53 123 53 1

21第三次(第二学期未)53 143 53 124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53 154 53 126

3、考试成绩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高分段人数 N X 高分段人数

高一下期期末 53 78 4 53 77 5

高二上期期未 53 75 3 53 79 3

高二下期期末 53 80 6 53 73 4

高三上期期未 53 115 6 53 108 3

高三高考成绩 53 603 8 53 596 5

说明:高一至高二下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00分,高分段分数为90分以上;高三上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50分,高分段分数为130分以上;高考为标准分,高分段分数为700分以上。

表4:表3中数据的方差分析及F检验

变 异 来 源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组 间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171.88 1 172.8 6.73 显著

组 内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内)204.61 7 24.82

总 变 异 377.49 8

表5:被试班起点水平成绩比较表(高一期末成绩)

统计量班级 N X δ 各档次人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班 53 78 13 4 7 15 18 9

对比班 53 77 14 5 7 14 19 8

T=0.42<1.96, 无显著差异

表6:被试班实验结束成绩比较表(高考成绩)

统计量 班级 N X δ 各挡次人数

800-900 750-799 700-749 600-699 550-599

实验班 53 603 13.4 1 0 7 13 22

对比班 53 596 14.5 1 4 12 23

T=1.97>1.96,效果显著

表7:实验班实验前后成绩对比表:

统计量 优秀面 优良面 合格面 困难面 最高分 最低分 极差

80-100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前 25.5% 26.3% 33.7% 14.5% 95 42 47

实验后 43.6% 33.7% 14.5% 9% 813 450 32

从上列学业成绩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实验结果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其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

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实验结果

从表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也无显著差异,但一年后,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有的已经达到非常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特别是学生在处理开放性问题中独创性能力显得更为突出。显示出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实验班原水平甚至第二次水平与对比班并没有明显差异,但第三次测试后上升的幅度明显加快,显示出实验因子的持续效力。

3、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对其它科的影响

从成绩表格中我们还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前没有明显差异,甚至实验后的第一次考试,试验班还落后于对比班,这应当是实验班的学生不适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所至。但一年后两个班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学习成绩的整体上,更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对问题的处理上,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从高考高分段人数的差异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从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探究能力不高的学生是不可能拿到高分的,大面积优生出现的成因,我们认为是基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可贵的是学生的各项能力又逐渐渗透到其他各科的学习中,促进了各科的平衡发展。在今年的高考中,实验班学生各科的高分人数显然优于其它班。此项实验的结果完全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探究的教学和学习对本学科及其它学科成绩带来积极的影响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了结论,实验结果证实了实验假说。

七、讨论

1、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可以解决的问题。(2)问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是多种结论的,以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所确定的问题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2、探求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业成绩是一致的。探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普遍较好,当然这其中也有个别例外的学生,其原因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二者的总体一致性。本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这种看法。

3、本实验的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的不同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具体操作时一是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或再设计,二是对有些内容,我们不排除采用其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究教学模式绝不意味着全面否定和抛弃常规教学。而是更新常规教学,吸取常规教学的优点,采用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第二篇: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探究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探究

【摘要】高中课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即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有二,一是要树立良好的数学思想,二是要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思想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26-01

1.切实把握高中数学教学思想,以教学思想引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第二,以数学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数学学习要解决“问题”,课后练习是演练“问题”,数学考试是回答“问题”。因此,问题是贯穿数学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驱动力之一。

第三,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四,反思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理性和批判的意识,不仅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主动建构。反思既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学习习惯。

2.精心研究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是在研究课程与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科教学思想和方法,为教学组织与实施设计的教学预案。通俗地讲,就是我们上课前准备的备课――教案设计。

首先,研究教材和学生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一是备教材,备课不是把教参上的目标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切实避免对一般学生就教教材,而对优生就脱离教材的现象,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把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数学学习内容,并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二是备学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在于学生。课前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一堂课学生要有所发展,首先要明白学生的起点在何处,有哪些已有的知识,有哪些已会的技能。可见,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有差异的,忽视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无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实施有意的影响;才能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发展。

第二,确定准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标具有显性和隐性目标之分,显性目标是指《大纲》或《课标》明确提出来了的教学要求。一般地说,教养性目标是显性的,智能发展目标和思想品德教育、情感培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目标是隐性的,隐性目标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认真思考才能确定的教学目标。

第三,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达到掌握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中可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勤交流、常总结”的方法.(1)低起点。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2)多层次。降低起点,降低难度,但不能降低要求。对于较难的数学问题,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对于较浅的典型问题要注意引申推广。(3)勤交流。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4)常总结。良好的总结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想方法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引导学生小结,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也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经常总结归纳,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四,精心研究和设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数学课教学策略总体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体现数学的逻辑性;二是有一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思维价值;三是有一组递进性的课堂练习,体现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四是有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小结,体现数学的规律性;五是有一个和谐充满情趣的教学氛围,体现数学学习民主性。

第五,设计问题教学情境,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了问题,学习数学也就没有了乐趣。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研究学生已有经验,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经验,教师需要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体现数学教学向生活的回归,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研究表明文字、符号、数据转化为图文效率提高60%-120%,图文和情境并用效率提高到300%。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地解决真正的问题,把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情境有兴趣型,探究型,体验型等方式,问题情境可设计在课前、课中和课后。

第三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究的开题报告(二)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究的开题报告(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探究过程。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己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生命的交往过程。师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应是师生精神成长的乐园。

(3)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

(4)探究、发现、创新都是有层次的。相对于学生个人而言的新成果,是我们追求的重点。相对于群体(教学班)而言的新成果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5)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新性。主体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层次,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求: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6)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7)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包括学生心理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思维空间开放,教学结果开放。

(8)学生是具有多元智慧的教育对象,应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评价。教师必须树立以发展为本的教学效率观。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不展开讲)。

研究的基本操作策略概括起来说,就是“激发兴趣-自主探究-总结提升”。“激发兴趣”就是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如生动有趣的导语、饱含真情的鼓励、富有悬念的故事等),激起学生渴望参与的兴趣。“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不依附,不从众。但又善于与他人合作,互相切磋,采长补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自主探究收获,并侧重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感受。学生的自主性多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现。要把学校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好经验运用到“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中来。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恰当选择方式。这些活动方式有:在玩中探究、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探究、在发现中探究、在转换角色中探究、在模仿社会实践中探究、在求异中探究、在讨论争论中探究等等。教师应在实践中对这些方式灵活运用,并尽量创设更多的自主探究活动形式。

这项课题研究还要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我们要向家长宣传这项研究的意义,取得共识,并及时把每个研究阶段的学生培养目标发到家长手中,让他们和老师一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时,也要有家长的参与。

三、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

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有用的人才。“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形式,是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2、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如何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 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本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 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推进本校的课堂改革,使试验班的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乐园,造就一批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教师。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2009.8—2009.9

(1)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2)收集相关资料。

2009.10—2010.4:

(1)积极参与年级组开展的课题“研讨课”、“示范课”的听评课等校本教研活动。

(2)针对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总结。

(3)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4)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法的实验性研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其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参与意识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形象直观,把乏味的习题解析用现代教学手段演绎成宏观的社会应用,为了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函数基本性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壮观的烟花片段。“菊花”盛放,制造时,一般期望它达到最高点时爆炸。那么,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如果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就为h(t)=-4.9t2+14.7t+18。烟花冲出,什么时候是它爆裂的最佳时刻?这时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高考中,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二、拓展教与学的资源

信息时代,网络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新的课程资源除课本外,还有网络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是对课本的重要补充。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课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目前,查找资料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无疑是网络。

例如,在学完《导数》一章后,有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走进微积分”,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上网查找下列资料:①我国古代有哪些微积分思想的例子;②微积分产生的时代背景;③牛顿、莱布尼茨的生平;④微积分对人类科学和社会的影响。大多数同学利用网络资源完成了这个课题,对微积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这些学习,除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外,最适合教师的,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就是网络学习。高中数学是抽象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学科。成功的数学课,不仅要看到教学素材的合理选取,教学方式的变化,更需要体现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思维、语言以及情感的交流。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宜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不少教师对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教学中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学完的内容,“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失去了学生的思考,看似充实的内容,其实这种“狼吞虎咽”不经过自己细嚼慢咽的知识就失去了教学的使用意义。

2、不应忽视师生情感交流。有些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不加选择地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或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至于这些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具有针对性,则无暇顾及。忽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忽视了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就无从谈起,数学的教育性就大打折扣。

3、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分。虽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智能形态,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它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何况,目前很多课件的设计,也来源于一些教师在传统环境下的教学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

三、网络环境下“创设情境”的策略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的。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例如我在上高二数学“正方体截面”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它能让教学永远充满改革与创新色彩,让教学永远处于一种科学合理状态;它是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五篇:小班化课堂教学基础性研究学习资料

一、小班化教育的理念

小班化教育的优点:有助于实现一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有助于提升教育的精细化程度、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

小班化教育的优势:⑴教师权威控制性降低。有利于师生良性互动,形成较为温馨、相互尊重和包容的师生关系。⑵教学互动性强。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化关照程度较高,学生有较多表现和发展才能的机会,参与活动的密度、强度、效度得到提升。⑶物理环境舒展。学生有较为宽裕的活动空间,人均面积几乎是大班的两倍。师生可以对教师布局进行灵活多样的调整,以适应教学的调整。⑷心理氛围宽松。教师教学较为从容,便于创设丰富而有趣的学习环境。在这样愉快的环境中,学生较易形成尊重、开朗、真实与宽容的态度。⑸人均资源提高。人均占有图书、设备的数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策略

㈠全纳性:让阳光温暖“每一个”,做到有教无类。

全纳性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的公平、文明和正义。并且体现在两点上.1.环境创设的体现

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儿童生命活动的空间。⑴贴近儿童,凸显“美、亲、趣、智”四大特色。⑵注重“每一个”,让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找到归属感。

2.全面关爱的实现

全纳性要求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认可和欣赏。为实现这一点,南京许多小班化学校形成了新的教学规范。

㈡个别化:从“普适”到“适性”,做到由学生适应教师转变为由教师适应每一个学生。

小班化教育追求对每一位学生提供“适性”的教育,强调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经验、能力、兴趣、性向等个别差异,采取适合个别学生的教学策略。

1.个别化教育,特别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小班化教学通过教学的前置性调查来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建立学生学情分析档案;进行学科教学起点的基础性调查;课堂教学的前置学习单,从而使教学更贴切学生的实际。

2.个别化教育,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班化班级的学生数减少了,但并不等于每个学生一定能得到较多的表现时间。没有切实的举措,小班教学扫除课堂盲点和盲区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在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个案式的备课;课堂中的有意关照。

3.个别化教育,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拥有一定的选择权,这一直是小班化学校实施的个别化教育的理想。要想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需要我们关注:提供更为充分的学习资源;关注选择过程中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

4.个别化教育,特别注重及时强化和及早跟进。个别化教育的优势之一在于教学内容可以及时得到强化,小班教学应发挥这一有利因素。因此,小班教学需要教师更关注个别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强化学习成果。

㈢活动化:从“高控制”走向“高互动”,做到教学的活动化,课堂必须从守纪的课堂走向活跃的课堂。

1.实现小班化教学的活动化,首先要建立“放”的意识。小班化教学要让教师体会到空间的开放,从而创新课程设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感受到开放的自由度,允许学生插嘴,鼓励争论,提倡“标新”;师生对话有时要更像聊天,避免过分精致化和模式化。

2.实现小班化教学的活动化,教师要掌握新的调控技能。在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活动的效率和效益问题。活动化教学最重要的是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教师只有具有更高层次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实现活动化教学的丰富技能。

小班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时时感到新与旧的交融。小班教学的研究途径和策略是:珍惜原有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小班教学环境的优势,把能做的做得更好;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理想的变为现实的。

第三章 小班化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1、小班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 小班化教学是“面向每一个”的教学  小班化教学是学生为本的教学  小班化教学是张扬活力的教学  小班化教学是适性多元的教学  小班化教学是合作共享的教学

2、小班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 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要有对学生学情的个别化分析。

 在注意目标设计科学化的同时,要重视教学目标设计的主体性和个性化,既有普适性目标,又有

个别化关照。

 在注意规划教学过程有序有效的同时,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多元性,选择性。

 在注意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互动的同时,要重视设计生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互动,让每位学

生都动起来,让每位学生都和小组一起动起来。

 在注意个体学习、全班学习的同时,重视小组活动的设计,精心组织小组教学。

 在注意情趣性和智慧性课堂活动设计的同时,要彰显课堂活动的主体性和体验性,让每位学生以

极大的热情投入课堂活动,在活动中享受课堂的快乐。

 在注意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要设计开放性、选择性与个别化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在注意面向全班做好辅导的同时,重视设计个性化辅导与个别性辅导。

 在注意反馈与评价的激励性的同时,要强调当堂反馈、全员反馈、个别反馈。

 在注意彰显小班化特点的同时,要重视课堂学习质量的监控,创建小班化优质课堂。

第四章 小班化的课堂提问技巧

1、小班化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原则

• 启发性原则提问要有思考性提问要有包容性提问要有开放性 • 适宜性原则问题的对象要适宜问题的难易要适宜提问的时机要适宜 • 协商性原则指提出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式是可以通过“协商”和“谈判”的方

式而改变或调整的。

• 互动性原则要增强师生互动的频率

1).问题的触及对象要广泛。2.)问题的解决要有时间长度。

3).问题的运动方式要呈现出乒乓状,轮回多,频率快。

要增强学生发问的主动性。

2、提问的方式

直问曲问试问追问互问

3、提问的策略

1).相机诱导:及时处理延时等候 2.)循序渐进3.)分层设问 4).顺应生成: 顺应活动的发展 顺应学生的需求5).以退促进

4、提问的实施

(一)选用合适的组织形式

全班提问小组提问个别提问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态度和蔼民主对话友善期待

(三)重视施问的技术处理

1)提问时教师的语言要清楚明确,让学生听清问题。2)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

3)倾听学生发言。4)处理生成性问题5)给予评价反馈

(四)强化对答的技能训练

复述性训练重点性训练矫正性训练补充性训练取舍性训练锤炼性训练展开性训练条理性训练概括性训练落实性训练

5、评价反馈切忌以下几点:

未置可否包办代替盲目引申评论失当匆忙收尾

第五章 小班化的合作学习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 合作学习要增强合作性, 合作学习要关注每一个  合作学习要强调参与性  合作学习要力求精致化

2、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划

 小组人数规划(4人或2人小组)

 小组人员规划(教师指定,相对稳定) 小组维持时间(半学期至一学期)

第六章

1.运用课堂教学及时评价进行调控的方法

1)语言式评价(激励性的、纠错性的、启发性的口头语言,体态语言,物化语言)2)多主体式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3)相机式评价(渐进、相对性、延时性评价)4)目标式评价(三维目标)

第七章 小班化的作业设计和批改

1、作业设计目标

(1)作业设计总目标:全面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

全面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三维目标。

(2)作业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对应目标:作业设计的题目每一道都应针对相应的教学目标。(3)作业设计分层目标:设计的作业应有层次、有弹性、有梯度。例如:三种星级层次的目标: ☆级目标为基础目标,即保底目标,难度系数小,主要重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级目标为发展目标,即比基础目标高一级的鼓励学生努力达到的目标,难度系数处于前后两目标之间,体现过程与方法要求,突出迁移的应用。

☆☆☆级目标为创造性目标,属于学生尝试挑战的目标,难度系数比前两者高,主要强调综合应用,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

2、作业设计方法

(1)作业设计的针对性。

①、针对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进行作业设计。(注:美国加德纳的七种智能:语言、数学逻辑思维、音乐、空间、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调节)

②、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方面的发展进行设计。

a、难度分层:分为基础巩固、提高迁移、拓展创新三个层面作业。b、数量分层:让一部分学生能够吃饱,一部分能够吃了。

c、兴趣分层:依据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进行分层。(2)作业设计的学生自主性。①、教师设计,学生自主选择:

a、作业内容上自主:教师定内容,学生选择适合自身最近发展区地题型来完成。

b、作业形式上自主:教师规定作业范围,学生选择相关的作业形式来作业。

c、作业方法上自主:教师定目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或者自己喜欢的方法作业。②、完全由学生独立布置: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自主定作业的内容、形式、方法。(3)作业设计的开放性:

①、作业形式要开放:改变过去千篇一律书面作业形式,增加口头作业、调查观察作业、动手操作作业等。②、作业内容要开放:改变过去本学科作业占主要地位的局面,使单一的学科作业与学科综合作业相结合。③、作业时间要开放:改变原来一课一练或者当堂练习的单一作业形式,适当增加一些长期完成的作业内容和形式。比如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等等。

④、作业对象要开放:把个人独立作业与伙伴合作作业结合起来。

3、作业的批改与评价

(1)作业批改要特别注意激励。(2)作业批改要针对学生的个性。(3)作业批改要更多的进行面批。(4)作业批改可以运用多种方式。

第八章 小班化教学的个别辅导

1、个别辅导的价值

在小班教学中,师生关系变得民主,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教育的本源,更好的关注学生,着眼于学生的近期成长,也关注他们的长远发展,其重要任务是发展人的个性,体现了人性化教学思想,从而达到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迁的心理健康的人的目的。

2、个别化辅导的功能

1、满足学生先后发展的需要

2、帮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步树立自信  3保护学生的自尊,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4、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3、个别辅导的对象

1、学优生的个别辅导

 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开拓此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注重对此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2、学困生的个别辅导

 加强课前辅导,使学困生具备新内容学习的必要的认知前提;加强课后辅导(及时辅导;分类辅

导)

4、小班化教育个别指导的优势

1、促进多向交流 

2、促进个性发展

3、促进“学习适应性”发展

5、个别辅导在课堂环节中的实施

(一)准确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客观分析 

(二)课前预习,针对个别,分类要求 

(三)备课关注差异,备到每个层次的学生 

(四)课堂教学,分层指导,落实个别 

(五)上课关注个别,采取相应对策

第九章 小班化教学反思

1、小班教师教学反思的的价值和意义(或为什么要反思?)(1)有助于实现小班理念的内化。

(2)发现和解决小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优化小班教学行为,实现有效的小班教学。

(4)发展小班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有效的小班教师。(5)丰富小班教学的实践经验,发展小班教学理论。

2、小班化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和指向(或反思什么?)

(1)反思话题的产生视点(角度或反思话题由哪里产生?)①成功之处。②失败之处。③学生的见解和建议④学生的反馈和问题⑤同事的建议和意见。

(2)教学反思的内容指向:学科知识、学科技能领域,小班课堂的技能和技术、小班的师生关系、小班学生的多元适性发展、小班理论的检验和实践小班教学理念。

3、教师可以采取哪些反思的方式呢?(或如何反思)(1)在头脑里想一想。

(2)教后记。教后记的写作要求:a、重点突出b、理性思考c、记录及时d、持之以恒e、简洁明了(3)反思笔记。①反思笔记的写作三原则:首先是问题性,要从自己感受到的问题或困惑出发进行写作。第二是具体性,将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真实过程记录下来。第三是评价性,不仅记录事件的发生发展,更重要的是运用教育教学的规律、理论去分析发生的原因、探讨解决的策略。②分案例式教学反思笔记和课例式反思笔记(4)对话反思。(5)团队反思。

第十章 小班化的课堂观察与评估

二、课堂教学现场信息采集

(一)教师教的现场信息

1、教学是否围绕“适应每一个”的目标而展开?

2、座位排列是怎样的形式?

3、采用了哪些教学手段?

4、教学过程怎样体现出动态的发展?

5、有哪些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6、哪些地方采取了个体教学方式?哪些地方采取了小组教学方式?哪些地方采取了全班教学方式?这些

教学方式关照了每一位学生吗?

7、进行了哪些课堂练习?

8、进行了哪些个别化的辅导?

9、采取了哪些激励措施?

10、课堂的教学氛围是否活跃?

(二)学生学的现场信息

1、每位学生是否都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

2、每位学生的座位是否适当?

3、每位学生是否都积极参与课堂专题活动?

4、每位学生是否都发言?

5、每位学生是否都享用课堂资源?

6、每位学生是否都得到老师的积极关注?

7、每位学生是否都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

8、每位学生是否都能得到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9、每位学生的合理需求是否都能得到满足?

10、每位学生是否都有积极的课堂体验?

下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实验研究学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实验研究学习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改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数学组 叶景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的教代替学......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五点体会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五点体会 【摘 要】高中新课程在山西已于2008年秋季正式实施,新的体系在功能、内容、结构、评价以及实施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目前,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欠佳,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师生为此产生迷惘,影响教学质量。基于诱......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虚拟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虚拟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摘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MM教育方式加以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辅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

    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范文大全]

    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保康一中课题组 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事实上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

    例谈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模式

    谈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模式 物理新课程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物理新课内容大多为定理、定律和规律的证明、验证和推导,需要通过实验再现科学家探究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