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意义
建构试教学当中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乐趣,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能力吸收,但是现在我国的课堂有效教学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对于像数学这样的工具类学科,教师无法正确的认识到阿赫进行有效性教学,所以一时间各个院校各个教师之间开始开发有效性教学的方式。这些方式综合来看无非是两类:第一类是针对“快乐教学”的,许多学校与教师一致认为,快乐教学能够提升孩子的学习乐趣,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但数学本身是枯燥的,因此快乐教学并不适合数学,反而让人有一种为了“快乐教学”而教学的违和感;第二类是导案教学,也就是针对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漏洞进行教案再设计,从最初的教学目标到最后的教学巩固,都进行分门别类的设计,保障设计的复合孩子的发展,从而帮助孩子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知识。但是这样的设计无一例外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学习发展,忽略掉了一批无法跟上教学设计原则的孩子,因此这一方式也不完全。所以我们还是要确实的回到有效性上看待问题,从问题的根本入手,对此进行重新的判定与审视,帮助有效性教学的发挥,这才是高中有效性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已经能够了解到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过于片面化”、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严谨的“学科”研究过程,任何片面化的教学方式注定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对“学科”的掌握。因此我们应当统筹的看待这一问题,要增强“快乐教学”的把握程度,使快乐教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要丰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教师设计的到岸教学能够符合所有学生的学习发展,要针对掌握快的学生、掌握适中的学生、掌握慢的学生分别进行设计调整,保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始终跟上教师的较大速度,从而显现出这些教学方式的真正有效性。有效性的第二个问题是过于片面化的思考,现在许多专家与教师喜欢将有效性教学放到一个大的教育环境背景下看待,认为有效性教学首先是要符合教学环境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如过为了强加给有效性学习一些理论上的框架,就显得本末倒置了。什么是有效性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发展以及现有的师资环境和师资力量进行有效的教学,任何能够帮助孩子促进孩子成长的教学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做是有效性教学。这就不再区分你用什么样的形式让孩子获得知识,要知道任何能够帮助到孩子的教学模式都是好模式,关键是看教师和孩子所处的环境适合什么样的模式教学,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将有效性教学与数学结合起来,从数学的本身出发针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找出有关的问题漏洞,站靠查遗补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持续吸收。
三、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
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的探讨,是国内数学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教学过程有效的探讨,肖凌惹认为,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有:面向全体、问题驱动、展示过程、变式探究。基于数学活动有效的思考,邓友祥认为,数学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有四条:一是给学生提供可“再创造”的数学活动机会;二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活动教学;三是加大数学活动探索性成分的教学;四是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基于数学课标理念的落实,汪江松认为,有效数学教学应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落实两个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当好“三者”(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完成?n程目标。谢全苗认为,符合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六条:变式教学策略;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嵌于传统教学之中的策略;示错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及时评价与激励策略;运用“过河式”模型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由惑到悟”的策略。基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李克民认为,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加强教学准备,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张志勇认为,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卜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教学预设,关注课堂生成;二是加强感性体验,促进理性建构;三是注重学习反馈,提高智力参与。基于数学基本课型的教学,徐卫东和土克亮认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性要把握如下七条策略:常翻课标和教材、优化课堂模式、合理统筹安排、审题分析、探索思路、反思拓展、概括提炼。
四、结语
在漫长的有效性教学摸索当中,我们一直认为有效性教学的理论来源于对新技能的掌握,其实忽略了有效性的根本,我们再如何提升教学的技术水平如果这一水平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孩子那么也仅仅是“花式”教育而已,数学本身是工具学科,我认为,只要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方式,都可以看做是有效性教学,不用刻意的用死板的教条式眼光看待这一教育模式。
第二篇: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探究
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探究
摘要在高中教学活动中,数学一直以来是学生反映较为难学的科目之一,教师教得艰难,学生学得辛苦,并且付出的努力与获得的回报还不一定成正比。细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既有高中数学在教学难度与教学容量方面提升的因素,也有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着重从改进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开展论述。
关键词高中 数学 效率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创设和谐教学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具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程度就会得到较大提升,反之,如果学生对数学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眼中的难事,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会产生消极抵制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有经验的高中数学教师,一定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生活实际联系。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初中数学相比,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增强了数学语言的抽象化程度,学生在学习与理解过程中会增加难度,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感知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排列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情境引入新课:10名同学要任意安排6位在某宿舍6张床铺上,猜一下大概有多少种方法。再将学生猜的数字与实际答案610种比对,大大出乎学生意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排列知识的探究热情。二是注重发挥激励作用。高中生处于16-20岁年龄阶段,已经具有了初步独立的思维与评价能力,自尊心显得也更加强烈,在学习中迫切期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这一点对于班级后进生来讲,表现得更为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多表扬,优秀生回答出一个高难度问题要给予肯定,后进生回答出一个基础性问题同样要表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多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保护学习积极性。三是营造友爱集体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外在因素就是学生所处的学习集体,有的教师会因为学生成绩上存在的差别,而将学生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使班集体出现边缘化趋向,这种做法是极为不可取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摒弃“成绩论英雄”的片面观念,将关爱平等地洒向每一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友爱的集体氛围,让学生更加乐学。优化课堂教学流程,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一般会按照课前导入、旧知复习、新知讲授、当堂板演、回顾总结、作业布置等程序,在这样的教学流程中,虽然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方面没有能够得到较好体现。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高效使用课堂45分钟。一是将教学过程前移。高中数学教师已经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于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而要将教学活动前移,从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着手,使课堂教学更加精炼、高效。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开展预习,这一环节在初中教学中往往没有得到较大重视,现在需要补上这一课,要指导学生依据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求,结合自己学习习惯,科学制定预习目标,将一些基础性知识在课前就消化吸收掉,将自己难以理解与掌握的知识点寻找出来,便于开展合作探究,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与高效性。二是教学收放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该“放”则放,该“收”要收,使教学双边活动更加有效。教师在开展新授时,要向学生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放手让学生讲,“收”住其中重难点环节,引导学生开展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还要“放”,让学生自主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再进行“收”,既牢牢抓住思维方向引导与关键环节点拨这两个部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的开展思考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增强反馈及时性。在结束新授知识点教学之后,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得第一手反馈资料。通常的做法就是安排一次精干的课内小练习,将本节课教学重难点集合在1-3个数学题目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安排学生按照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批改,教师进行巡视,发现其中带有共性的问题或是薄弱环节,在最后的总结与巩固中进行强调,起到拾遗补缺的效用。增强数学教学机智,进一步优化数学思维品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在理解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够进行灵活运用,形成数学能力。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增强教学机智,运用启发拓展、逆向引导、思想渗透等方式,提高教学成效。一是开展启发拓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方向上的启发与拓展,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新知进行细致分析,启发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开展有效类比活动,将未知内容转化为部分已知的内容,便于快捷地寻找到解题思路与途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并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二是开展逆向变通。高中数学对于逻辑性要求非常严格,有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正面开展分析,理解难度较大,也很难讲解透彻,例如三角函数的周期、数列极限概念理解、椭圆、双曲线、正棱锥等定义内容,采取正面讲解的成效并不是十分明显,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逆向入手,选取一些抓住重点的反例、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典型错误开展分析,会产生深刻的效果,学生掌握起来更加牢固,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三是开展思想渗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之外,还要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思维的高度与深度。例如在解方程内容教学中蕴含的降次和消元思想、开展换元的主要方法,三角代换教学内容中参数思想以及参数方法,立体几何里求锥体体积内容的化归思想以及分割求积方法等。教师通过这样的数学思想渗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题思维敏捷性与灵活度,提高了教学成效。开展数学分层教学,进一步兼顾学生整体发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总有一些数学教师抱怨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给教学活动带来了一些困难,其实,这种差异性是必然的,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全是同样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客观的,正确的做法是努力适应而不是消极抵制或是怨天尤人。其中较为成功的做法就是开展分层教学活动,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一是合理开展分层。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首先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向学生揭示开展这项教学活动的主旨是为了能够让全体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防止“分层就是分等级”这样错误观念的产生;其次,教师还要着眼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综合发展状况作为分层依据,包括测试成绩、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第三还要注重层级的合理设置,层级太少不能充分体现阶梯原理,层级太多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一般设置3-5个层级较为适宜。二是周密组织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分层原则,针对不同层级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这一点在教学设计环节就要充分体现出来,例如在课堂提问的难度设计上,既要有一些思维要求高、难度大的拓展性问题,又要有一些贴近教材例题、难度一般的基础性问题,能够让班级中从优等生到后进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在课内小组学习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将优秀生与后进均衡地编排到每一个学习小组,使优秀生的引领、帮带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在课内练习要求上,教师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也要在难度、数量上有所区分。三是灵活开展考核。考核是开展分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灵活设置考核方式,可以采取AB难度试卷考核的方式,对数学学习后进生进行单独考核,也可以采取相同内容、不同要求的形式进行,在试卷中设置提高题与基础题,后进生只要求完成基础部分即可,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都能够在自身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篇: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 2009-11-15 10:10:00 | By: axiang ]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读《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结合现今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实践中的一些反思,自感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结合此书的一些读后感,也许还有许多地方不成熟,但毕竟朝着某种方向开始迈出了步伐。
无论是前一阶段的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还是最近省教育厅的“五言禁令”的颁布都在某种程度上给教育指出了一丝方向,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么过程中一切又渐渐回去老路上,要么教学质量在下降,矛盾依然很突出,比如时间矛盾,总体来说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学生负担过重”这一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所知道的高中学生依然很辛苦,而教师无论如何也还是轻松不起来,这就涉及一个教学效益问题,我想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和无法回避的问题。课堂效益的高低,当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的基础素质,文化底子,教师教的是否认真,学生的努力程度等等,但其中绝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所以我们教师在新形势下更要树立“有效教学”这一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和方法,并努力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身体力行之。只有如此,教师的教的效益、学生的学的效益才会不断提高,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时衡量教学有无效益和效益高低的的唯一标准。所谓“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和方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各个阶段均应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各项措施,以便在“教师在轻松的交、学生愉快得学”的教学氛围中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和上佳的教学效益。而要真正达到或收获这种效益,我们教师除了必须确立“有效教学”这一先进理念以及掌握其行动策略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在实践中娴熟地运用教学艺术。因为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点是我以前基本忽略忽视的,现在想想确实如此,因为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离开了科学性,艺术性便无从谈起;但科学性也不能脱离艺术性,否则便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很难收到上佳的效果。即使一阶段看似有效果了,那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教师的“硬压策略”,强灌强压强练,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不会长久有效。一个教师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固然为其在课堂教学中胜任某学科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如何将教材内容很好地教给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智力,还必须有较为娴熟的教学艺术。这点往往是很多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忽视的,也是做得最不够的。课堂教学艺术没有一种固定的公式,不固定某一种模式,不采用单一的方法,不拘泥于陈规老框,而应是因课而异因情而异,教师要善于随机应变,把握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种生动活泼的,所有学生都全身心投入的多层次、网络化的结构,已达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比较完美的统一。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的起点在于教师的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当然,上好一节课取决于多种因素,仅仅备好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没有备好课肯定上不好课是无容置疑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课备好了,老师上课就会感到踏实,备课到位上课时教师就能避免尴尬的境地,并且能够真正进行课堂的某些创造教学、应付各种突然情况或者说对付学生的奇思妙想,也就能够将学生往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引领。教师通过备课活动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而且还能增强合作精神,同时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所谓磨刀不误砍材工,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备课最主要的要注意那些问题呢?对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有没有什么提升备课技能的好的途径和方法?带着这个问题我继续看这本书。
一、新教师如何备教学内容?
首先,教学内容当然是最基础的,这涉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备教学内容要注意哪些要求呢?原来有三点要注意:其一:应该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及其思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尽可能做到融会贯通,了然于胸。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与学双方构成,有教材作为中介联系起来,而钻研“标准”的一般步骤是:(1)先通览一遍,对其基本内容和框架有个大致的了解。(2)重点阅读“学科课程标准”部分,从目标、课时建议、教学内容和要求到教学评价和核定,全面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这点往往被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忽略,经常有新教师问,这节课或者不分内容讲什么内容啊?与以前一样么?这些方法还介绍么?讲到什么程度?等等问题,事实上“标准”有相应的要求的。(3)这种阅读“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部分,因为它更具体,理解透彻有利于备教材时向学生提出较为具体的的教学目标和要求。(4)吧“要求”和“标准”分为初、中、高三个不同等级,根据教材所属的年级“对号入座”
其次,应该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引导下,理清讲课的思路,必须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突出重难点。教材重点是就教材的具体内容而言的,是指那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讲解,并且要求学生特别关注的知识点,教材重点必然是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不仅仅是教材重点还包括那些虽不是教材重点但要老师着重讲解的内容,教材重点是由其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教学重点除了应关注是否是教材重点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而定,所以说分清重难点是新教师要做的重要的工作,而不仅仅是教参上标注一下,或在教案中写一下而已,新教师是要去思考辨明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的,抓住了这点我想可已经成功了一半了。同样所谓难点:是指那些大部分学生难以较快较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比较复杂的技能或比较生疏的技巧。这对教师而言往往有定位不清的问题,实际教学中,难点往往来自以下几点:
一、来自教材。教材上那些比较抽象、复杂的问题以及表面容易实则容易混淆的内容;
二、来自教师,这容易被忽而略,教师受思想水平、教学业务水平、对教材专研的深度、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合理的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能准确地发现和把握难点,或不能巧妙地化难为易;
三、来自学生。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去考虑,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备学生”。
3、教师应该在考虑学生对教材的可接受性的基础上,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加工和再组织。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2)有较强的理解、处理教材的能力
(3)有较强的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能力,这很重要,我有切身体会,当你对学生比较了解时,你会感到教学比较轻松,课堂气氛会较好,自己也会觉得课比较成功。
(4)有较多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
二、正确合理地使用《教参》
教参是教师备课时的参考用书,仅供参考而已。而决不能将教案写成教参的翻版,具体要求有:
(1)
应该在教学大纲理解透彻及对教学内容初步熟悉后再参阅教参
(2)
应该在理清教学思路及搭好讲课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再参阅教参,比如你的课
你想讲什么内容,重难点是什么,怎么讲,怎么引导,如何组织,重点例题是什么,练习如何安排等等,最好默念几遍课,不断发现问题、调整,差不多后再看看教参,合理取舍,再调整。
(3)应该带着审视的目光去阅读、借鉴和利用教参,同时加以认真分析,不盲信书,不唯书,特别对新教师我觉得这点更重要,要敢想,敢提疑问,书也是会错的。也就是有质疑精神,只有这样。新教师才能更快地提高。
再次,教学内容的优化也应注意,这点更容易被新教师忽视,因为教材都是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编写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什么还用优化呢?用一位专家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很多教参、教科书是以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各种各样的教材揭示教学大纲原理的”所以“还应系统地更新陈旧性例证教材,时刻考虑当前的迫切任务,不能不注意到由于教师的能力、专业水平不同,他们对教材大纲的同一部分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想对新教师而言,要关注这点,具体办法不妨放在听课、问老教师和集体备课中解决。
然后,关于课型。一般而言,数学课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根据不同的课型,备课也应分为不同的类型,现今到处流行自主学习,没错自主引导探究是好法,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在于效率能否得到保证?比如,对高一的函数而言,我个人觉得预期盲目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真不如以讲授引导为主,为什么?因为对学生而言,高中函数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内容,是高中数学的难点,学生本身并没有什么概念,理解上有很大的困难,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对新教师而言,基本功的训练很重要,包括“讲功”。所以如果是新授课,新授的知识与前面内容有联系,备课时应把两者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如果是复习课,备课时应多补充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例题。
另外还要注意通览教材,这是备教材的首要程序,要把整册书的教学内容无一遗漏地重看一遍,这很必要,一些新教师还根据自己以前高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备课,素不知很多内容、技巧、方法已经更新或改变了,所以往往新教师看一遍还是不够的,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摸清编者的总体意图,准确把握整册书(或整章、整节)总的教学目的和基本教学要求;(2)应弄清每一单元在整册书中的地位,区别重点与非重点;(3)应关注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前后的有关内容,即注意“问题引入”与“思考练习”,我觉得新教师首先应该将教材上的所有习题提前,在备课前通做一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4)在阅读教学内容时,新教师最好要同时考虑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哪方面能力。
关于教学设计,我们知道备课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化,是教学设计的具体成果,因此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要注意一下几个步骤:
1、确定教学目的: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确定具体的教学目的,通常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点往往在实际操作中被简化为唯一的知识目标,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新教师如果能多从这三个方面考虑,结合教参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2、处理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尤其要注意那些重难点兼顾之处,同时注意兼顾一般,对于非重点内容也要适当关注。
3、安排教学程序:要研究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转换,既要使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又要使各个环节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4、选择教学方法:一定要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以能否较快地讲清知识点,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标准加以选择。
5、选择和编制练习:练习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使学生巩固知识;二是使学生在练习后能将知识迁移,在运用过程中提高能力。对新教师除了课本对应的习题外还得精选,包括选做题。以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
关于课时备课,即写教案,它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教案写起来是以课时为单位的,要写清楚每一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对于需要两堂课以上时间完成的教学内容,备课适应十分注意上下堂课之间的过度和巧妙衔接。教案的主要格式应包括:
1、章节课题
2、教学目的
3、课的结构、类型(是单一课还是综合课)
4、教具和板书准备
5、教学重点和难点
6、教学方法
7、教学过程
8、作业要求
9、效果检查(包括口头提问和书面测试等)、教后记(上完课后对本节课的综合反思)
教后记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形式,都应记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其重点应放在实际教学效果及简要的原因分析上;二是教学的心得体会,应紧扣自己在执教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某一点交易阐述。
二、教师如何备教学对象?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如果只注重教材而忽视教学对象,那么即使教师对教材专研得再透,还是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是矛盾的,特别在现今教育环境下,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都知道备课有备学生这一环节,但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备学生的什么?如何与备内容结合起来?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尽管同年龄段的学生之间智力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就整个班级来说,这种差异只是程度和数量上的差异,而不同年龄段学生之间的智力发展状况的差异就不太一样,有着性质和根本的区别。新教师更要考虑这点。
其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恰当地向学生提出过高或过低的学习要求,那么可能会收到相反的效果,显然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智力的发展。
最后,一定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只有从原有的基础出发,略微超前一些也可,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其他应注意的方面还包括,学习兴趣,这是指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备课的着眼点应在全班的大多数学生上,丢掉大多数学生的只针对少数学生的“因材施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但同时还应关注智力发展水平较低及非智力因素方面发展较差的那部分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多准备一些低层次、难度较小的材料。以引导他们较快的跟上一般学生的学习速度。而对于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同学,相应地应多准备一些层次较高、难度较大的材料,有选择性地准备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选做。
总之,备学生的关键是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智力与非智力两方面的实际水平,新教师新接手班级时最好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向前任教师或班主任了解班级情况,不应局限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还应包括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习惯等;二是分别开一些座谈会,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多提些教学建议,还应不定期地经常了解,这对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课的改进有很大的好处。
上课时要善于察言观色,学生听课的表情是教师讲授是否符合他们实际水平的“晴雨表”,设计一些看似简单但有倾向性问题的当堂练习,以测定学生的某方面实际水平。另外要认真批改学生作业,仔细分析其中的错误,尤其要关注那些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最能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一个常用的方法是统计错误比例。这对新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因为改作业或试卷将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有时要超过上一节课。
三、如何备教学方法?
备教法就是指解决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门路和程序。一般来说每堂课至少要有三种方法交替使用,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听课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应根据课的性质,每堂课以一种方法为主(如新授课一系统讲述为主,复习课以学生练习为主),同时辅以其他方法。备方法很重要的一项原则是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不同的教授方法。备课时要注尽量做到选用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
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法还要备学法,要考虑学生是否会通过亲身经历感悟知识,学习的激情是否会得到提高等问题。这点新教师很容易忽视,要引起关注。
四、如何备教学问题?
书中认为备问题是备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确实,问题既能连接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又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这对于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备课过程是教师理清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学思路畅通是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学过程的一条思维路线一般是相同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目的由此得到贯穿。而问题备得好,教学思路就会变得清晰,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流畅,然而要真正做到备好问题,并不是一件易事,不是不假思索地随意提出几个问题就能达到目的的,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必须专透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考虑这样的问题:这部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重点在什么地方?有没有特别难理解的地方?怎样提问才能使学生较快消除疑问?二是必须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准确地把握教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考虑提出哪些问题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学深学透这部分内容?三是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准备的问题当然会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更受学生的欢迎。备问题不仅要备具体的问题,还要安排好提出这些问题的方式、时机和先后次序,要备好思考如何回答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且教师要那个预先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准备作出相应的解答。另外备课时还应备开放性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
备课时除了以上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和备问题外,还要特别注意团队合作和谦虚请教,通过同事间的探讨、反思能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疑虑,提高备课效率。我觉得除了以上这些之外,对新教师而言,还应增加一条,备自己,就是教师考虑自己的情况,对新教师而言包括自己对这块知识的理解程度,自己的习惯、态度、心情、优点长处、不足等等再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才能最终快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备课上课技能。加快发展和成长。读书使人进步,学习使人充实,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明白了许多是是而非的东西,而且明显激励了我对课题的思考,对新教师而言,这些内容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篇: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的有效培养,一味的题海战术以适应高考的大容量、快节奏。本文针对此现象主要分析了有效教学的特点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辅导 教学评价
数学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决定了高中数学注定成为学生和教师为追求考试高分的沉重负担。在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环境下,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偏离了教育的初衷,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建构,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的有效培养,只强调快速大量做题,以适应高考的大容量快节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问题,致使社会及家长对数学教学的批评和责难日益增多。
数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
一、教学理念有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阵地数学知识中最普遍的形式是概念,概念是数学内容的基本点,是逻辑地导出定理、公式、法则的出发点,是数学应用的着眼点和回归点,所以数学概念的学习应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相应地,数学的应用才是数学学习的归结点。
二、教学方式有效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工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过程有效
课堂提问灵活、有效。教师的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合作,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提问能力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探索的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烈的课堂气氛,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是无从谈起了。
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了解世界。而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解题,解题策略的掌握,思想方法的运用,这其实并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体验、感悟了多少。要想在教学中要避免大量的重复劳动,就要精心设计练习。
四、教学辅导有效
教学辅导不仅在课堂上,课后也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训练。所以选题是关键,教师应搜集和编制双基训练题,中等解答题,适当布置一些附加题,针对班级情况确定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课堂的关注,练习的面批、订正等。
应采用先练后批再评讲的方法,教师做好试卷分析工作,针对题型进行发散,举一反三解题,通性通法,各类题型的多种解法,保证学生基本掌握重点讲解学生易接受易想到的方法,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
五、教学评价有效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知识的检测上,在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都应成为评价的重点,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形式应灵活多样。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五篇:浅谈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有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现代形势下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学生对结论的记忆,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来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对有效教学我进行不断地实践与探索,现对此结合实践简要论述如下:
一、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占主体地位,操纵着课堂教学的一切,而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把现成的结论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不用思考,只需将这些经教师整理后的知识进行记忆便可以了。知识只是在教师与学生间进行单向的传递,这样的课堂将学生限制在了条条框框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日益滋长,甚至会产生对教师的对抗情绪,任凭教师的教学技术有多高超,课堂有多精彩,换来的只是学生对学习的冷漠,没有对数学学习的激情哪里能取得高效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呢?新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使我们的传统教学为之一亮,新课程改革愈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倡要将课堂与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作为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高高的讲台走向学生,由课堂的操练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主体学习意识,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再现数学家们发现真理的过程,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的挖掘,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有激情、有兴趣,学有成效;教师教学更轻松,教学更高效。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自主学习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将学生带入了概念与结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学会质疑,学会提问,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设置一些问题或针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第一步,科学分组。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以三至四人为宜。这样的分组便于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真正面向全体,全程参与。第二步,选择问题。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不管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在学习中学生出现有争议的问题,都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探讨价值,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只有选准问题才能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而不会流于形式。第三步,展开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一致协作,要有明确的分工,学生要收集信息,学会倾听他人表述,在经过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最后圆满地解决问题。第四步,学习评价。教师也要深入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与评价,评价要多角度、全方位,要兼顾差生,要真正做到评价面向全体,避免奖励只属于优生。只有在研究好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合理组织、有效指导,才能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激起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动机,才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求知,掌握技能,增强团结意识,学会合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来表达内容、传递信息,使得内容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利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枯燥的内容有趣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可以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认识。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静态地描述,不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而采用多媒体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概念与定理的形成过程动态立体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得到大量的感官认识,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教学函数的图像时,如果采用传统教学只能是在黑板上画出静止的图形,然后再代入不同的,代入一次,改变一次图像,但是代入的数值有限,而且各种情况时的函数图像也可能不准确,这给学生理解与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图像的改变形象立体直观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不同系数的改变时图像的变化。如此动态的显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各系数与函数图像间的关系,突破了教学难点,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理解更透彻。由于对此内容有了本质上的认识,以后再遇到此类的题便可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不变来应万变,使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个概念。此外多媒体是提前预设的,大大节约了板书时间,尤其是一些概念、定理的推导过程与大量习题的解题过程,为我们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使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它永远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考,代替不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与讨论,在运用多媒体时要穿插使用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如板书、教师的讲解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要避免由传统教学的“人灌”演变成现代教学的“电灌”,这样才能让多媒体真正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