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蓝田县教育局教研室教育教学研究
县级课题申报表
课题名称:《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课题负责人:刘建刚工作单位:蓝田县玉山中学职务(职称):中学二级教师类别(县级):县级
通讯地址:蓝田县玉山中学
联系电话:***电子信箱:ljiangang2000@qq.com
《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理念,并将此作为本次生物课改重要目标之一。多年来,我国《生物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是按照基本知识、能力、态度的顺序排列。实验题型是考查学生能力的有效题型,近年实验题型的比值也逐渐增高。
生物学科中的实验教学一是限于学校的客观条件,二是课时不够,一周两节课,即使没有实验教学任务也是很难完成的。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基于此,许多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课堂成了“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影响教学重难点的解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学习,是我们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研究意义
传统的实验课大多是教师课前讲授有关的知识,实验课也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重复书上的步骤。学生热热闹闹,教师疲于维持课堂纪律,一堂课收效甚微。学生并没有发展相应的探究能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把实验融于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重视教师的主导的功能。耗时的实验操作由师生课余时间完成,探究的过程在课堂完成。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探究式实验教学。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及探究活动的的开展,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能力,获得对科学的兴趣与理解;在体验实践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交流意识与合作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4)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反思与行动研究的能力,提升教师实施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水准的提高,也是目的之一。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有效性教学主要涉及如下方面
(1)实验课中课堂的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2)实验课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有质量的提问是一节课的课眼所在,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钥匙。也是教学重难点解决的重要途径之一。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究竟哪些问题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任务驱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而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
(3)实验课中分组讨论的组织与设计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就不能自己自问自答,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是应当巧妙地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众家之所长,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而分组合作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实验课中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的引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四、理论依据
由于在教学中多次用到情境式教学法,而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科学知识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因而知识是暂时的,不是绝对的,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以教材形式呈现。新观点认为:知识只是看作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探索发现的,即认知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构建起来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
2、学生观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学生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学生是现实客体的变革者,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所以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观 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①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
②新知识是在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生成的,教学过程就是促使学生不从原有认知结构生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学生新知识生成打下基础,搭建平台。
③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与他人(学习伙伴)的对话、合作、互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比性的学习,教师要组织、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协作学习。
五、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抽样调查,作出分析报告。
2、读书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运用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以及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3、归纳总结法:探究历年生物实验题型特点、答案要点组成规律,归纳出共同的特点。通过总结找出共性的东西,使之成为实用的答题技巧。
4、实践检验法:运用于教学实践,检验效果,并予以完善。
六、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初)
理论学习是实施教育行为的指南,对课题我学习大量的教学理论书籍,如《给教
师的建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等,收集有关资料,成立课题研究组,并进行明确分工。
1、了解中外有效课堂教学的各种观点。
2、了解近年生物高考中实验题的类型变迁。
3、学习研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二)、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5月)
1、2013年12月:研究高中生物实验课堂的有效教学,并尝试写出教学案例《实验课中习题的巧妙运用》
2、2014年1月:学习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完成读书笔记《永不放弃你的学生》。
3、2014年2月——2014年5月参加继续读书总结并撰写《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高中生物实验课中显微镜的使用的教学》《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寻求新课改中教与学的“黄金分割点”》《潜心修炼 自成风格—— 魅力生物教师的课堂雕琢》等文章
(三)、总结阶段
2014年5月——2014年6月根据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分析所获得的教学个案材料,总结生物实验课堂题解题策略——《如何应对生物高考中的实验题》,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第二篇: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沛县湖西中学 欧惠菁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理念,并将此作为本次生物课改重要目标之一。多年来,我国《生物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是按照基本知识、能力、态度的顺序排列。实验题型是考查学生能力的有效题型,近年实验题型的比值也逐渐增高。
生物学科中的实验教学一是限于学校的客观条件,二是课时不够,一周两节课,即使没有实验教学任务也是很难完成的。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基于此,许多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课堂成了“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影响教学重难点的解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学习,是我们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研究意义
传统的实验课大多是教师课前讲授有关的知识,实验课也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重复书上的步骤。学生热热闹闹,教师疲于维持课堂纪律,一堂课收效甚微。学生并没有发展相应的探究能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把实验融于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重视教师的主导的功能。耗时的实验操作由师生课余时间完成,探究的过程在课堂完成。(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探究式实验教学。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及探究活动的的开展,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能力,获得对科学的兴趣与理解;在体验实践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交流意识与合作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4)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反思与行动研究的能力,提升教师实施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水准的提高,也是目的之一。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有效性教学主要涉及如下方面(1)实验课中课堂的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2)实验课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有质量的提问是一节课的课眼所在,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钥匙。也是教学重难点解决的重要途径之一。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究竟哪些问题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任务驱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而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3)实验课中分组讨论的组织与设计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就不能自己自问自答,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是应当巧妙地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众家之所长,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而分组合作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实验课中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的引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四、理论依据
由于在教学中多次用到情境式教学法,而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科学知识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因而知识是暂时的,不是绝对的,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以教材形式呈现。新观点认为:知识只是看作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探索发现的,即认知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构建起来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
2、学生观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学生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学生是现实客体的变革者,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所以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观 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①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
②新知识是在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生成的,教学过程就是促使学生不从原有认知结构生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学生新知识生成打下基础,搭建平台。
③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与他人(学习伙伴)的对话、合作、互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比性的学习,教师要组织、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协作学习。
五、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抽样调查,作出分析报告。
2、读书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运用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以及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3、归纳总结法:探究历年生物实验题型特点、答案要点组成规律,归纳出共同的特点。通过总结找出共性的东西,使之成为实用的答题技巧。
4、实践检验法:运用于教学实践,检验效果,并予以完善。
六、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4月)
理论学习是实施教育行为的指南,对课题我学习大量的教学理论书籍,如《给教师的建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江苏省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等,收集有关资料,成立课题研究组,并进行明确分工。
1、了解中外有效课堂教学的各种观点。
2、了解近年生物高考中实验题的类型变迁。
3、学习研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江苏省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二)、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1年1月)1、2010年5月:研究高中生物实验课堂的有效教学,并尝试写出教学案例《实验课中习题的巧妙运用》 2、2010年6月:学习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完成读书笔记《永不放弃你的学生》。3、2010年08——2010年11月参加市举办《成长。路径》的读书活动,完成读书笔记《最优雅的华服——书香读-《成长.路径》有感,继续读书总结并撰写《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高中生物实验课中显微镜的使用的教学》《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寻求新课改中教与学的“黄金分割点”》《潜心修炼 自成风格—— 魅力生物教师的课堂雕琢》《《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读后感》等文章(三)、总结阶段
2011年1月——2011年2月根据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分析所获得的教学个案材料,总结生物实验课堂题解题策略——《如何应对生物高考中的实验题》,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成果分析
(一)研究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更浓了,不再惧怕实验型的大题,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人与日俱增,更多的同学甚至会主动寻求生物各种实验型题目演练。1.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通过一年多的实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收集、比较、归纳、总结,到解决生物问题,全方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展示了学习的主动性。2.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物学比较法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教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能力的过程。通过比较法的教与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比较法,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有所提高,而能力的提高又会促进和推动对知识的掌握推而广之,其他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均可各章节具体知识点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系统地示范、指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进一步确立,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撰写的《最优雅的华服——书香》在市教科所举办的读书活动中荣获一等奖。4.形成了新的实验课堂教学开展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减轻学生的压力,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素质化”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本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
设疑—— 实验求证——自主探求——讨论质疑—— 巩固练习
本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参与知识的学习,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还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本模式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研究成果
1、写下来4篇读书笔记,积累很多教学素材
2、完成了4篇论文
3、撰写4篇案例分析
4、形成了一套高考实验题型解题策略
八、存在的问题、纵深研究的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由于时间的仓促以及本人的各方面经验的欠缺,对于本课题研究在深度方面与广度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高中生物实验的题型及解法也不能以一概全,我在今后的教学及研究中更要加强对这方面的探索与完善。使我的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使我的学生更加符合当今高度发展的社会需求。
第三篇: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莱州市三元中学 李忠晓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农村生物学科中的实验教学一是限于学校的客观条件,二是课时不够,即使没有实验教学任务也是很难完成的。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基于此,许多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课堂成了“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影响教学重难点的解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学习,是我们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研究意义
传统的实验课大多是教师课前讲授有关的知识,实验课也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重复书上的步骤。学生热热闹闹,教师疲于维持课堂纪律,一堂课收效甚微。学生并没有发展相应的探究能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把实验融于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重视教师的主导的功能。耗时的实验操作由师生课余时间完成,探究的过程在课堂完成。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探究式实验教学。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及探究活动的的开展,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
(三)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能力,获得对科学的兴趣与理解;在体验实践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交流意识与合作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反思与行动研究的能力,提升教师实施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水准的提高,也是目的之一。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创新教学模式的目标
转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展,构建有代表性的模式,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学生达到的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一批具有主动创造精神、主动创造能力和掌握适应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学生。
(三)教师达到的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式学习习惯,及时推广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用于实际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一个新课改条件下主体式的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新模式。确定一种可操作的、可行的新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有效性教学主要涉及如下方面
(一)实验课中课堂的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实验课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有质量的提问是一节课的课眼所在,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钥匙。也是教学重难点解决的重要途径之一。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究竟哪些问题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任务驱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而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
(三)实验课中分组讨论的组织与设计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就不能自己自问自答,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是应当巧妙地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众家之所长,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而分组合作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实验课中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的引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五、理论依据
由于在教学中多次用到情境式教学法,而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
科学知识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因而知识是暂时的,不是绝对的,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以教材形式呈现。新观点认为:知识只是看作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探索发现的,即认知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构建起来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
(二)学生观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学生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学生是现实客体的变革者,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所以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观
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1、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
2、新知识是在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生成的,教学过程就是促使学生不从原有认知结构生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学生新知识生成打下基础,搭建平台。
3、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与他人(学习伙伴)的对话、合作、互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比性的学习,教师要组织、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协作学习。
六、课题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抽样调查,作出分析报告。
(二)读书研究法
多渠道收集、整理、运用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以及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三)归纳总结法
探究历年生物实验题型特点、答案要点组成规律,归纳出共同的特点。通过总结找出共性的东西,使之成为实用的答题技巧。
(四)实践检验法 运用于教学实践,检验效果,并予以完善。
七、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年2-3月)
理论学习是实施教育行为的指南,对课题我学习大量的教学理论书籍,如《初中生物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山东省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中学生物教学参考》、《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等,收集有关资料,成立课题研究组,并进行明确分工。
1、了解中外有效课堂教学的各种观点
2、了解近年生物会考中实验题的类型变迁
3、学习研究《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二)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2年11月)1、2012年4-8月
研究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堂的有效教学,并尝试写出《如何上好初中生物实验课》 2、2012年9——2013年11月
继续读书总结并撰写《浅谈生物学教学中的现代意识教育》《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和思考》《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性模式》等文章。
(三)总结阶段
2012年12月根据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分析所获得的教学材料,总结生物实验课堂题解题策略——《如何应对生物会考中的实验题》,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八、成果分析
(一)研究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更浓了,不再惧怕实验型的大题,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人与日俱增,更多的同学甚至会主动寻求生物各种实验型题目演练。
1、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通过一年多的实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收集、比较、归纳、总结,到解决生物问题,全方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展示了学习的主动性。
2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物学比较法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教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能力的过程。通过比较法的教与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比较法,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有所提高,而能力的提高又会促进和推动对知识的掌握推而广之,其他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均可各章节具体知识点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系统地示范、指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进一步确立,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撰写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和思考》在烟台教育发表。
4、形成了新的实验课堂教学开展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减轻学生的压力,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素质化”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本教学模式——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设疑—— 实验求证——自主探求——讨论质疑—— 巩固练习
本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参与知识的学习,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还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本模式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研究成果
1、积累很多教学素材
2、完成了4篇论文
3、形成了一套会考实验题型解题策略
九、研究取得的成果
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给初初三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实现了两个层面的转变:
(一)学生的转变
通过实践学生的精神面貌明显优于以前,从课堂学生的提出问题情况可以感觉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对生物实验课的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明显提高,而且学生发言积极,思路开阔,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多,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更加充分。
(二)教师的转变 课题研究培养了教师教研能力,取得了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教师专业专长。例如:撰写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和思考》在烟台教育发表。执教的《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在莱州市2011年实验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利用实验创设高效的教学情境》荣获山东省2010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如何应对生物会考中的实验题》发于莱州教研。今年的科技大赛活动中《风能开发现状与政策》获莱州市一等奖。参与的科技实践活动获省一等奖。理论用于实践,2012年中考,我与徐老师所教的生物学科,综合上线全市前列。也是三元中学值得骄傲的一科。
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改善。
(一)学生方面
生物课堂情境创设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养成的惰性,很难进入课堂内,只是对情境的好奇,学生只停留在表面,造成了能力培养的停步不前。
(二)教师方面
学习“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论还不够,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还是以教师帮学生创设生物实验课探究的情境为主,学生创设的少。但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是自己意义的建构者,教师知识指导者,因而今后教师应给学生更多提出问题、自己创设课堂情境及探究式教学的机会而不是提出问题给学生去思考,不是教师要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教师给他们什么。以“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结题为契机,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研方面
由于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规模小,不管从生物教师的力量,学生素质还是教学条件来讲都相对比较落后,这些因素都对我们的教研工作的进行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会不断积累经验,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十一、存在的问题、纵深研究的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由于时间的仓促以及本人的各方面经验的欠缺,对于本课题研究在深度方面与广度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初中生物实验的题型及解法也不能以一概全,我在今后的教学及研究中更要加强对这方面的探索与完善。使我的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使我的学生更加符合当今高度发展的社会需求。
第四篇:探索高中生物实验改进研究
团队研修教案
——探索高中生物实验改进研究
团队活动记录
1.课题的提出
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也起到了非实验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现行的生物课本中安排的生物实验仍有不少的遗憾,如:实验方法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等。翻看国外及港台的中学生物实验指导,其中我们教师大学时代才接触到实验有很多,如果蝇的培养实验、利用小白鼠的多种实验、蛋白质的双缩尿试验、还原糖的斐林试剂实验等等,且实验更注重研究性与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不少的实验材料及实验器材已经更新。反观我们的实验教材,确实有一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感觉。所以应从实验教材的改革入手,做些适应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必要调整,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实验内容,意在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技巧,这非常好也非常必要。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实验验证,发现教材中一些实验操作不太合理,需加以改进和创新。
2、研究的目的与理论依据
生物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实验教学就需要对生物学实验室,基本的实验器材和条件,还有实验的动植物、微生物材料不断的设计与改善。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指出:“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实验室的科学设计,设备配置,乃至管理,都需要生物学教师出主意、想办法。对于实验教学,教师们是很有经验的,因此,这里仅提出加强和改进方面的一些意见。3.课题主要研究方法和过程 3.1研究方法
3.1.
1、资料法。广泛搜集、阅读、研究高中生物实验原理和实验改进的实例,从中借鉴经验。
3.2.
2、对比法。以对比研究的形式,组织同一课内容在平行班级做不同处理改进的研究课、通过对比研究,进一步观察实际效果和出现的问题。
3.3.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经验,概括提炼出可供多实验改进借鉴的一般“原则”和“方法”。3.2研究过程 3.2.1问题发现 实验七“pH对酶活性的影响”,该实验设计用斐林试剂来检测淀粉是否被催化水解为还原性糖,从而验证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这样设计有缺陷,因为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氢氧化铜遇酸发生中和反应,导致实验失败。故在实验过程中改用碘液来验证淀粉是否被水解,结果实验仍然失败。3.2.2原因分析
分析如下:试管2:新鲜的淀粉酶溶液1mL+5%NaOH溶液1mL+可溶性淀粉溶液2mL,保温,用碘液检验无颜色变化,说明淀粉已水解。是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吗?不是,在这种碱性(pH约为13~14)条件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那淀粉为什么会水解?原因是碱可作为淀粉水解的催化剂,在NaOH的催化作用下,淀粉迅速水解。
试管3:新鲜的淀粉酶溶液1mL+5%HCl溶液1mL+可溶性淀粉溶液2mL,保温,用碘液检测显紫色或无色。若保温的温度较低,试管中呈紫色;若保温的温度稍高(不影响酶的活性,1号试管对照可知),则试管中加碘液为无色,这又说明淀粉已水解。但淀粉酶在强酸性环境中已失去活性。究其原因:淀粉在酸作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水解。高中化学第二册(新教材)P.191实验7~4即有验证。3.2.3实验改进方案 本实验有多处设计不合理,需要重新设计。可用如下的创新小实验来代替实验七。
创新:探索pH对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可催化过氧化氢水解成水和氧气。3.2.4改进设计
方法步骤:(1)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分别按下表中序号1至序号4的要求操作。
(2)振荡这3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等3min~5min。
(3)在3支试管内各加入2mL3%的过氧化氢溶液。轻轻振荡,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均匀。
(4)观察这3支试管内的变化,记录哪支试管产生的气泡多,反应快。
实验结果:1号试管反应剧烈,气泡最多;2号试管气泡很少;3号试管几乎不产生气泡。
3.2.5结论:
用不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催化过氧化氢水解成水和氧气代替淀粉被催化水解为还原性糖。上述实验说明,过酸过碱都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pH值。
4.研究的成果与分析
4.1实验材料的改进
“观察叶绿体与细胞质流动”教材建议的实验材料是藓类和菠菜,这两种实验材料不理想主要是比较难取材,或者取材受季节限制,实验证明韭菜是比较理想的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
具体实验步骤是:选取绿色饱满、新鲜的最好是露生的韭菜叶片,用刀片在叶背面横切一下,用镊子从此处撕取下表皮,用刀片取稍带绿色叶肉的一小段,放于载玻片的清水滴中,盖盖玻片。在低倍镜下找到装片上叶肉细胞重叠少,即颜色稍浅的部分,此处容易观察到叶绿体(叶绿体大部分分布在叶肉细胞边缘)。再换高倍镜观察。
用韭菜做实验材料的好处是:取材容易,不受季节限制,观察到的叶绿体多而清晰。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教材中给出的实验材料是洋葱,经过的实验比较,发现用大蒜代替洋葱容易生根而且生根量是洋葱的许多倍,这样既节省开支又方便实验。
4.2实验材料预处理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个实验中所采用的试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选用紫色洋葱作为实验材料的目的是因为紫色洋葱的细胞液中含有的色素使其呈现为紫色,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但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影响到实验的效果:一是每个洋葱的最外一层鳞片叶紫色深,越往里颜色越浅,最里面近似白色。如果想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最好只用外面的一层或两层鳞片叶,但这样做浪费太大。二是越往里鳞片叶越嫩,叶肉细胞与表皮细胞结合越紧密,不容易分离。学生在撕表皮细胞时,往往撕得不完整,将细胞撕破,并且带有很多叶肉细胞,不利于学生观察。
在实验中改进如下,首先把洋葱纵剖,一分为二,把鳞片叶从鳞茎上全部剥离下来,然后放在解剖盘或其它器皿中,让每片鳞片叶的上表皮朝外,放到窗台上晒1~4天,这样叶片通过蒸腾作用蒸发掉一部分水分,叶片变软,使得叶肉细胞与表皮细胞接合不紧密,便于撕下完整的表皮细胞。再者是通过蒸发水分,液泡中色素的浓度增大,颜色加深,实验效果明显。但在晒制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不要放在太阳底下爆晒,二不要晒制的时间过长。如果洋葱表皮细胞失水过多,虽然颜色加深,但已发生了质壁分离,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
4.3实验药品的改进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中,脂肪的鉴定,教材中给出的实验药品是苏丹Ⅲ染液,染色时间2分钟至3分钟,实验现象是橘黄色。但市场上不容易购到苏丹Ⅲ,容易购到苏丹IV染液,如果用苏丹IV染液,由于后者与脂肪的亲和力更强,染色时间比较短,一般为2到3分钟左右,实验现象为红色。
4.4调整实验顺序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包括三个小实验,若按教材实验顺序,从学生实际操作来看,做得非常紧张、忙乱,因为第二个实验涉及到了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而对这部分内容,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还有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显微镜使用的机会不多,即使有用到显微镜的地方,也只不过在低倍镜下用用而已,所以,做实验时对高倍物镜的使用非常生疏,有的同学还没有来得及观察到现象,因为时间的原因,就必须停止进行,开始做下一个实验。结果后两个实验完成得都不太理想。把三个实验的顺序做了一下调整:先做第三个,再做第一个,后做第二个。或把脂肪鉴定实验与叶绿体与细胞质流动实验,同时熟悉显微镜的操作
4.5改进取材方法
对“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建议为学生每人准备一小段胶皮管,大约3cm长,沿管用剪子将其冲开。在做徙手切片实验时,让学生把它套在食指的指肚一侧,这样取材时可以避免学生切伤手指;同时由于有保护措施,学生也敢于大胆操作。
4.6实验步骤顺序改变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第一步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要用到丙酮(有一定的毒性且容易挥发),虽然是迅速研磨,但由于丙酮挥发比较快,如果按教材中实验步骤,往往还没有充分研磨,丙酮已经基本挥发完毕,既伤害身体,实验效果也不好。可将实验步骤改为:在研钵中放人叶片和二氧化硅以及碳酸钙后,就开始迅速研磨,研磨后再放入丙酮使色素溶解。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剪取2—3mm根尖”步骤的改变。
教材中装片制作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中在解离这一步骤就将根尖切取2一3mm,在以后的几个步骤当中都要用镊子取放2—3mm的根尖,因为根尖太短小给操作带来很多不方便。为此可在解离这一步骤将根剪取长一些,比如Icm左右到制片这一步,将染过色的Icm左右的根放到载玻片上,再把它切成2-3mm,加清水。
4.7实验操作改变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第四步“制片”的改进。此步骤教材中是盖上盖玻片以后,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压载玻片,以便使细胞分散开来。在做这一步骤时往往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做成功,或者在把盖玻片上再盖的载玻片取下来时,标本移动了,或者细胞分散不好。在做这一步时可以取消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压载玻片,教材实验
一、实验六及实验七中皆有用斐林试剂验证还原性糖的存在,操作中都用水浴加热至煮沸1min,结果得不到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而得到的是黑色氧化铜沉淀。究其失败的原因是:氧化亚铜极不稳定,在缓慢水浴加热过程中被氧气氧化生成CuO;Cu(OH)2在缓慢水浴加热过程中分解也生成CuO而失去与还原性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能力。
改进:将水浴加热改为直接加热至沸腾。
4.8实验材料培养方法、用具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教材中用洋葱放在盛水的烧杯上,于温暖处培养。此培养过程较麻烦:须经常换水,且水质容易变差,变差后不仅影响出根,又影响已出根的正常生长。培养时可以采用面积较大、平扁的容器,如托盘。在托盘上用铁丝拉出线格,将洋葱放在上面,盛水培养,出根效果很好。此培养方法有以下优点:利于洋葱出根,盛水量较大水质维持时间较长,而且换水方便。用市售网眼较大的铁丝网培养出大蒜根代用,效果也很好。
4.9学科综合
“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用显微镜观察砖红色沉淀(氧化亚铜)的晶体结构,能使学生将生物与化学有机统一起来,并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化合物的形状。
4.10实验创新
“DNA的提取与鉴定”不需要特别的设备,甚至在厨房里都能做:只要有洗涤灵、食盐、酒精即可。洗涤灵可以溶解洋葱的细胞壁,食盐保持溶液中的盐度与细胞液相当,酒精则可以萃取DNA。实验步骤为:先将10毫升加了盐的洗涤灵放入100克剁碎的洋葱中,捣碎后将洋葱过滤倒入烧杯,将澄清的溶液加入等量酒精后轻轻摇动,DNA将会以白色的“毛絮状”出现。但这种简单的方法更适合于中学生。
5.总结与反思
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结合实际进行准备与重新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从实验材料、操作程序等方面进行改进、创新。除了部分实验设计缺陷,方法陈旧外,由于目前生物实验材料、方法、操作过程限制过多,探索创新的余地过少,和时间或实验条件的限制导致高中生物实验课前准备与设计不够;忽视操作、技能的改进。
第五篇: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石河子第一中学 魏思燕
【摘 要】要想上好一堂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师必须要进行精心设计,并事先使学生在小组操作实验之前就能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验课上教师作为实验的直接组织者,既要对实验进行必要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还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实验中,实验后教师还必须对实验课进行反思,这样有助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文通过对高中生物实验课中如何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如何上好一堂实验课,展开了自己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我国生物课程改革实施到今天,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是每一位教育者耳熟能详的,但在真正的课堂中是否能体现呢?下面我以在实验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如何上好实验课浅谈几点教学反思。
一、分好实验小组
实验小组是实验课中的活动单位和评价单位,因此,科学划分这小组是成功的生物实验课的关键。分组前应向班主任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因素,然后再进行划分。本校实验室一共有28张实验桌,分为四大组,一般前后桌4人构成1小组。每个小组中有小组长(主要负责督促小组成员预习,组织成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共同研究拿出具体方案并监控整个实验进程)、监督员2人(监督实验过程中的纪律、动手、合作情况,并负责对成员的活动作出评价)、记录员1人(记录共同研究方案过程中的奇思妙想并最后形成方案以便交流)。每个实验中要明确各个成员的责任,轮流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这样,学生不再只是面视教师,也可以面视同伴,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既有师——生交流、生——师交流也有生——生交流。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二、以学生的兴趣来做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错,没有兴趣,学生是被动的参与,或是不愿意参与,而如果有了兴趣,他将能主动参与其中。所以,实验课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课的兴趣。
正巧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是必修1中——使用高倍物镜观察几种细胞,我就利用此实验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验前的一个星期,我就告诉学生可以自带生物材料来做实验,想观察什么就带什么来,学生高兴极了,都在积极的准备着。终于到了上实验课的时间,只见学生手中拿的时应有尽有,有的是蔬菜类的,有的是水果类的,有的是家里鱼缸里捞来的水草,有的是外面的树叶、野花、小草,有的是发面的酵母粉,甚至还有的是自己的头发等等。我用了简短的15分钟对实验做了要求和解析,并告知学生桌面上还有老师准备的永久装片,可以对比观察各类细胞。学生开始动手操作,他们都在争先恐后的制作临时装片,积极的在显微镜下观察,明白了不透光的物体无法直接利用显微镜观察,掌握了不同生物细胞的相似和不同。
三、加强实验课前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每节实验课的前一周我便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此时我会及时提出该实验的特点及往届学生在完成实验时可能出现困难的地方,使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步骤的同时,提出本小组的相应的探究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后写出相应的方案,并相互进行评价,力图有所创新,提高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验过程中真正让学生独立操作
在学生独立操作阶段,我认为教师应注意五个方面:一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操作能力;二是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操作机会,例如可以课后开放实验室让操作未熟练的同学能有机会单独操作;三是实验中,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解决,而是要注意启发点拨,让学生自己处理解决。四是要对学生某些错误的操作动及时指出,保证练习动作的准确性;五是评价学生的操作水平不单针对某个学生而且也要对整个小组的水平进行评价,促进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
五、引导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程序和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不单是通过实验结果来证实课堂知识,也不单单是为了学会某种仪器、器具的使用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培养研究生物学的能力。一个较复杂的实验程序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要经过几十次以至上百次的反复探索。所以,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完事大吉。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个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方法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我引导学生思考:①在洋葱根尖培养时为什么要把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并注意经常换水?②解离的目的是什么?③为什么漂洗后才染色?④染色时间为什么不能过长?⑤用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时能否看到动态分裂,为什么?⑥所看到的装片中是分裂期的细胞多还是分裂间期的细胞多,为什么?让学生边动脑边动手,做到手脑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师必须要进行精心设计,并事先使学生在小组操作实验之前就能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验课上教师作为实验的直接组织者,既要对实验进行必要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还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实验中,实验后教师还必须对实验课进行反思有助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