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心肺复苏岗位技能大赛双人法成人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双人法成人心肺复苏术——基础生命支持(BLS)操作流程
假设心肺复苏模型人为当场目击倒地的成人心搏骤停患者,二名院前急救医护为AB角色上场参赛,其中第一施救者(简称A)担任组长;第二施救者协助(称作B)担任组员。按照CPR2010国际指南的最新标准,AB两人配合共同完成BLS即第一个CABD四个环节的技能操作(要求全程戴保护手套)。
场景病例(旁白):某一个夜晚,一名成年男子,在医院突然倒地,您和您的同事应该怎样进行现场医疗急救呢?
比赛标准的操作流程与细节手法:(依据CPR2010国际指南)
1、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第一施救者A首先上场看天看地(巡视上下左右4个点),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针对现场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然后做看表动作,记录开始抢救的时间。
2、A角检查意识:A角先到达患者身边,跪于右侧,就地抢救。A应尽量靠近患者身体,双膝分开、距离与自身肩部同宽,左膝盖平患者肩部水平(操作过程中膝盖无来回移动)。判断是否昏迷的方法为呼唤、拍肩,应凑近病人耳旁5公分,分别对着左、右两个耳朵各大声呼喊一遍:“喂、喂,你怎么啦?”、“喂、喂,你醒醒!”,同时用手拍打患者的双肩,不能击打或摇晃其它部位,检查意识限时2秒钟完成。
3、A角观察呼吸:发现患者无反应,A角接着用眼睛扫描患者的面部和胸部,观察呼吸是否正常(例如有无呼吸急促、呼吸缓慢甚至临终前异常呼吸),而不用检查有无自主呼吸。规范数数计时“一千零一、一千零二”,观察呼吸限时2秒钟完成。
4、A角启动BLS:一旦发现患者连呼吸也不正常,立即高声呼救:“患者无反应,叹气样喘息,快来人呐、准备抢救!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吩咐第二施救者B赶快准备急救箱、氧气面罩-复苏球囊,除颤仪,现场指派任务、明确各自分工。
5、摆放体位:A角将患者体位摆放成标准仰卧位,置于平整的地面上,稍后口述“理顺患者身体”,保持身体平直、四肢无扭曲;同时A角自身的跪姿和体位也保持正确。此时,B角携带上述4样急救物品上场,跪在患者的头顶部。开始装配氧气面罩和复苏球囊备用。
6、A角判断循环征象:A角用右手食指和中指,规范手法在正确部位触摸患者的右侧颈动脉搏动,同时眼睛沿顺时针方向巡视患者四肢,检查肢体是否还在抽动,最后将目光停留在脸部看有无咳嗽反射(顺便观察病人面色)。数数计时(从“一千零一”数到“一千零六”),时间刚好控制在6秒钟完成。
7、A角建立人工循环:一旦判断患者无心跳,尽快由A角实施第一轮胸外心脏按压(必须在看表后30秒内开始胸外按压)。在做第一轮心脏按压动作的同时,A角不断下达一系列 1
口头医嘱(待B角完成一个后、方才下达另一个医嘱):“面罩-球囊、接通氧气”、“检查清理口腔”、“开放气道、保持畅通”、“固定氧气面罩”、“球囊通气两次!”。A角一边按压一边下达口头医嘱,B角应逐一回应医嘱“是”,并做相应动作。注意,第一轮胸外心脏按压只对流程质量作主观评估(即只由考官凭肉眼观察选手的操作步骤和手法、对比赛过程进行评分),而不用电脑进行终末质量客观评价,A角也不用边按压边数数。
徒手做胸外心脏按压的规范要点(六要素):
(1)按压部位——胸骨正中线的中、下三分之一段交界处,单手快速定位的方法为“掌根部居中、左手中指刚好平患者两乳头之间的连线上”,对体型异常者应改用双手定位法——“胸骨下切迹之上两横指”。每个轮回周期按压之前,比赛都要求先用左手单手定位,部位准确、动作清晰;施救者的左手掌根部应始终贴住患者的胸壁皮肤,做到“放松不离位”,牢牢将左手掌固定在正确的按压部位上,不得进行跳跃式按压。
(2)正确手势——快速定位后,施救者马上抽出右手搭在左手的手背上,双手重叠并十指交叉、相互扣起来;只能用左手的掌根部与患者的胸骨接触(面积越小越好),左手五个指头必须全部翘抬起来,不可将按压力量作用于患者的两侧肋骨上,以免造成骨折。
(3)按压姿势——施救者双膝跪地,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双肩位于双手正上方,用上半身的重量往下施压(利用杠杆原理),而不是靠两个手臂的力量发力;因此双臂必须绷直,肩、肘、腕三关节呈一条直线(尤其肘关节不得弯曲),无晃动或摇摆;而且手臂这条直线须与患者胸部形成90°直角、不能倾斜,以施救者的自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过程中要求平稳、有规律,用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不得进行冲击式按压;操作者的目光应始终盯着患者脸部,全程观察其面部表情和面色改变,以便及时评估胸外按压是否有效。
(4)用力按压——按压深度应使成人胸骨下陷超过5厘米以上(至少需要施加30kg的力量,比赛标准规定最多不超过6cm),而儿童为5厘米、婴幼儿4厘米;简便、直观的评估指标为每次按压都能触摸到患者颈动脉搏动,同时面色逐步变红润。每次下压完成后手臂力量都要松解,保证压力释放、充分放松,让患者胸廓完全回弹,使得心脏能充分舒张受血。
(5)快速按压——按压频率要达到100次/分钟以上(比赛标准限定在110±10次/分范围),但由于还要交替做人工呼吸,故每分钟不可能压够100次;具体地说16~17秒钟要完成30次按压,即每次按压用时不超过0.6秒,往下按压与向上放松的时间要基本保持相等。应通过数数来掌握节奏,规律为个位数加多一个尾音(如“1下、2下、3下、4下、5下…10下…11…21…30”,数数始终发两个音),建议施救者大声地数出来。
(6)持续不断——心肺复苏过程中不管做任何操作,都要求尽量不要中断心脏按压,尽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如果不得不中断胸外按压(例如交替做人工呼吸、电击除颤放电、相互交换AB角色、气管插管暴露声门裂或者将患者过床时),中断按压的时间最好能控制在5秒钟以内、最多不准超过10秒钟,以免影响人工循环效果,降低心肺复苏的抢救质量。
8、B角徒手开放气道:由B角跪在患者头顶部实施,B角上场后听从A角指挥,逐一执行A角下达的口头医嘱。在开放气道之前,先装配好面罩-球囊并将复苏球囊接通氧气;接着检查口腔有无异物或者分泌物,该患者口腔有分泌物,应马上将患者的头侧向一边,用食指探入口腔内清除干净。然后采取“托举双颌法”或“推额抬颏法”使患者头部往后仰,徒手开放气道,解除昏迷者舌根后坠,从而保持呼吸道畅通;要求徒手开放气道的动作规范、轻柔,一步做到位(病人下颌、耳廓之间的联线与地面垂直呈90°);并且操作全程始终用左手维持住患者头后仰姿势,管理好患者气道,使头部稳定保持正确的后仰位置,无移动、无回位,B角也没有为患者反复做头后仰的动作。
9、B角用器械实施人工呼吸:在A角下达“球囊通气两次”的医嘱后,由B角负责采用左手“E-C”手法固定、扣紧氧气面罩,右手使用复苏球囊捏皮球通气二次,用时控制在5秒钟以内(缓慢通气各至少1秒、中间换气1秒),不能通气过快以免造成胃胀气,也不能超过10秒钟延误胸外按压。以看到患者胸部起伏为人工呼吸有效指标,只要一看见胸廓抬起,就应停止吹气;如果胸廓无起伏,说明人工呼吸无效,必须马上查找原因并给予纠正。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一是气道不畅通,可多次尝试用规范的“E-C”手法(而不能用其它手法)反复开放气道,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二是氧气面罩漏气,应以患者鼻梁根部作为参照点重新覆盖氧气面罩,适当施加压力将氧气面罩与患者口鼻部密闭扣合,避免出现缝隙(但不要使尽全力扣紧面罩),氧气面罩气囊密封圈的充气也不可过胀;排除这些因素之后,剩下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通气量不够,可加大捏皮球力度增加潮气量(有氧供时最多不超过10ml/Kg)。每两次通气结束后,B角可将扣紧的氧气面罩从患者面部稍微松开,留出一条可见的缝隙以利于排出二氧化碳,但仍然保持患者开放气道的头后仰姿势。
同样,第一轮人工通气只对流程质量作主观评估,不用电脑进行终末质量客观评价。在首轮两次通气完成以后,B角应将氧气面罩从患者面部挪开,放置于患者头部的右侧地面,避免氧气流经患者胸前,继续跪在头顶部协助A角转而准备进行电击除颤。
10、A角电击除颤(D):国际指南规定,对于当场目击的成人心搏骤停,电击除颤越早越好,只要除颤仪一到达病人身边,就应尽快开始实施电击除颤,此时除颤是第一优先。比赛要求使用除颤仪,CPR国际指南推荐在基础生命支持阶段应该选用除颤仪进行电击除颤。
(1)本案例为当场目击的成人心搏骤停,因此当第一轮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周期(时间控制在20秒钟以内)快结束之际,由B角将除颤仪放在患者头部的右侧,并大声提示“除颤仪到”。此时必须尽快开始电击除颤,A角一边做胸外按压一边下达口头医嘱:“打开除颤仪,”;B角立即回应“是”并执行医嘱,首先开启除颤仪的电源开关,除颤仪随即发出语音提示,然后B角用棉垫擦拭患者右上胸和左下胸皮肤。
(2)A角继续胸外按压,由B角擦拭干净患者右上胸和左下胸皮肤,停止胸外按压,自B角手中接过除颤仪电极板,放置于正确位置:前电极板(主电极)放在患者的右上胸,即锁骨下方贴胸骨右缘;而侧电极板放在左下胸,上缘不超过病人乳头连线、电极板的中心点刚好平腋中线。两个除颤电极板必须紧贴患者的胸壁皮肤,要求电极板与皮肤无起翘。
(3)B角同时用身体姿势组成隔离人墙,保护围观群众。
(4)A双手紧握电极板,眼睛观察除颤仪显示屏,大声喊叫“患者室颤,需要除颤,请大家离开”同时A角下达口头医嘱,由B角选择合适能量,准备充电。B角再次大声喊叫提醒:“请大家都离开!”,并用目光巡视四周,确认无任何人与病人身体接触。
(5)在除颤仪充电期间,B角用身体组成隔离人墙,保护围观群众;A角在按下放电键之前,必须高声喊叫:“请大家都离开!”,并用目光巡视四周,提醒和确定周围无任何人直接或间接与患者的身体接触,以免造成除颤触电意外。
(6)待除颤仪充电完毕、发出声光报警,放电键背景灯点亮并不停闪烁,由A按下放电键,即刻完成电击除颤,并大声报告“除颤完毕”,放电时双手有向下压的动作;不允许提早或延迟按下放电键。
(7)一次除颤放电以后,A角立即开始胸外按压,不用马上检查患者的生命征象,不要急于评估除颤效果,继续实施双人法心肺复苏。A角吩咐B角“关机”,由B角关闭除颤仪电源开关并整理除颤仪,然后B角重新开始气道管理、准备面罩-球囊人工通气。
11、A角与B角按照30 : 2的比例交替进行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总共完成5个轮回的CPR周期(即胸外按压累计150次、人工呼吸累计10次)。只针对除颤后这5个周期的操作质量,才启用电脑进行终末质量客观评价,根据电脑记录打印的报告单当场对结果给出量化评分,包括交替比例、轮回次数、人工呼吸总数、人工呼吸正确率、人工呼吸流速过快、胸外按压总数、胸外按压平均深度、胸外按压平均频率、胸外按压部位错误、胸外按压力度不足或者过度,以及放松回弹释放不全等评价指标;而流程质量仍由评委凭肉眼观察实时作出主观评估。终末质量与流程质量的评估权重为(5+1): 4,即电脑评分50分(从50分往下减,扣完为止)、秒表计时10分(延误时间扣分,减完10分封顶)与评委评分40分(从40分往下减,逮住错误扣分,每个评分细节因子都有最高扣分的数值限制)。
整个基础生命支持操作比赛采取秒表分段计时,用时间指标客观评价选手动作的熟练程度及两人配合的默契度。全程共设有五段计时,即①开始实施胸外按压的时间:从A角上场看表至开始做第一次胸外按压所花的时间,限定在30秒钟以内完成;②开始进行电击除颤的时间:从A角第一次做胸外按压到B角粘贴完成两张除颤电击片所用的时间,限时在30秒钟以内完成;③完成电击除颤的时间:从A角暂停胸外心脏按压到除颤仪充电完毕后A角按下放电键为止,限时20秒以内结束;④中断胸外按压的时间:CPR期间无论做任何操作(电
击除颤例外),中断胸外按压的时间都不允许超过10秒钟;⑤除颤后5个周期的CPR操作用时:从除颤后第一次胸外按压开始、至完成5个轮回做完第十次人工呼吸结束,采取电脑计时,要求在110秒~120秒之间完成。以这五个限时标准作为计时评分的衡量基数,如果操作时间符合要求就不扣分,而一旦延误则按照规则扣分。上述5段计时相加即为比赛的全程用时(中断胸外按压的时间如果不超过10秒就不计算在内,而一旦超时则累加计算时间),如有两个队比赛分数相同,以时间短者为胜出,但不再重复计分。
12、A角检查评估:心肺复苏每做够5个周期的30 : 2轮回,大约历时2分钟左右,应利用交换角色的暂停机会,由A角动态实施一次检查评估。重点检查患者的循环征象和自主呼吸(动作标准同2005国际指南,用8~10秒钟时间完成),评估基础生命支持的复苏效果;而神志、瞳孔、末梢循环和重要生命体征检查,以及十二导联心电图正规描图与24小时持续床旁心电监护等,比赛时省略、不用真地去做。如果基础生命支持抢救失败,重要判定依据是心电图未恢复窦性心律(无论是属于可电击或者不可电击的临终心电图改变),则应尽快转入高级生命支持(ALS,第二个ABCD),象征性标志是立刻实施紧急的经口明视下气管插管术。本案例假设电击除颤后再给予5个周期的CPR,即告复苏成功——患者的呼吸心跳很快恢复,重要生命体征改善,心电图证实转为窦性心律,由A角大声报告:“患者呼吸心跳恢复,现场心肺复苏成功”。两人配合整理病人,穿好衣服,收拾物品。
心肺复苏的全程操作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对病人的关怀。
至此,基础生命支持(第一个CABD)操作全部结束。
第二篇:双人法成人心肺复苏术流程
关于2014年护理绩效考核的通知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独立站:
2014年的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内容为双人成人心肺复苏,需要考核单位准备好模拟人和除颤仪,提供适合操作考核的场地,考核当天提供中心及各站所有护理人员名单,从中抽取2名护理人员考试,操作50分,理论提问10分。
独立站考核的内容为单人成人心肺复苏。请准备模拟人和简易呼吸器。
双人法成人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假设心肺复苏模型人为当场目击倒地的成人心脏骤停患者,两名医务人员按照CPR 2010国际指南的最新标准,配合完成BLS,即第一个CABD四个环节的技能操作。
场景病例:病房一名心脏病患者突然倒在病房里,仰卧状躺在地上。
考核操作流程与细节手法:(依据CPR 2010国际指南)
两名医务人员分A角、B角同时上场,面向评委站立,由A角向考评专家报告:“报告主考,xxx与xxx选手参加双人法成人心肺复苏
操作考核,准备完毕,请指示。”待评委说“开始”。
1、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 A角首先上场看天看地(巡视上下左右4个点),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报告:“环境安全”。
2、A角检查意识:A角先到达患者身边,跪于右侧,就地抢救。应尽量靠近患者身体,双膝分开、距离与自身肩部同宽,左膝盖平患者肩部水平(操作过程中膝盖无来回移动)。
判断患者反应的方法为呼唤、拍肩,应凑近病人耳旁5公分,分别对着左、右两个耳朵各大
声呼喊一遍:“喂、喂,你怎么啦?”、“喂、喂,你醒醒!”,同时用手拍打患者的双肩,不能
击打或摇晃其它部位,检查意识限时2秒钟完成。
3、A角观察呼吸:发现患者无反应,A角接着用眼睛扫描患者的面部和胸部,观察呼
吸是否正常(例如有无呼吸急促、呼吸缓慢甚至临终前异常呼吸),而不用检查有无自主呼吸。规范数数计时“一千零一、一千零二”,观察呼吸限时2秒钟完成。
4、A角启动BLS:一旦发现患者呼吸不正常,立即高声呼救:“患者无反应,无呼吸,快来人呐、准备抢救;准备面罩—复苏球囊、除颤器;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记录开始抢救时间”。B角赶快准备氧气面罩一复苏球囊,除颤器,跪到患者头顶部。
5、摆放体位:A角将患者体位摆放成标准仰卧位,置于平整的地面上,理顺患者身体,保持身体平直、四肢无扭曲;同时A角自身的跪姿和体位也保持正确。此时,B角跪在患者的头项部,开始装配氧气面罩—复苏球囊备用,检查除颤器。
6、A角判断循环征象:A角用右手食指和中指,规范手法在正确部位触摸患者的右侧
颈动脉搏动。数数计时(“一千零一”、“„„”),报告:“大动脉搏动消失”。用5~10秒钟时间完成。
7、A角建立人工循环:一旦判断患者无心跳,立即解开衣服,暴露胸部,左臂外展(为除颤做准备)。尽快由A角实施第一轮胸外心脏按压。在做第一轮心脏按压动作的同时,A角下达口头医嘱“准备除颤”。注意,第一轮胸外心脏按压只对流程质量作主观评估(即只由考官凭肉眼观察选手的操作步骤和手法、对比赛过程进行评分),而不用电脑进行终末质量客观评价,A角也不用边按压边数数。徒手做胸外心脏按压的规范要点(六要素):
(1)按压部位——胸骨正中线的中、下三分之一段交界处,单手快速定位的方法为“掌
根部居中、左手中指刚好平患者两乳头之间的连线上”,对体型异常者应改用双手定位法
——“胸骨下切迹之上两横指”。每个轮回周期按压之前,比赛都要求先用左手单手定位,部位准确、动作清晰;施救者的左手掌根部应始终贴住患者的胸壁皮肤,做到“放松不离位”,牢牢将左手掌固定在正确的按压部位上,不得进行跳跃式按压。(2)正确手势——快速定位后,施救者马上抽出右手搭在左手的手背上,双手重叠并十指交叉、相互扣起来;只能用左手的掌根部与患者的胸骨接触,左手五个指头必须全部翘抬起来,不可将按压力量作用于患者的两侧肋骨上,以免造成骨折。
(3)按压姿势——施救者双膝跪地,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双肩位于双手正上方,用上半身的重量往下施压,而不是靠两个手臂的力量发力;双臂必须绷直,肩、肘、腕三关节呈一条直线(尤其肘关节不得弯曲),无晃动或摇摆;而且手臂这条直线须与患者胸部形成90°直角、不能倾斜,以施救者的自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过程中要求平稳、有规律,用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不得进行冲击式按压;操作者的目光应始终盯着患者脸部,全程观察其面部表情和面色改变,以便及时评估胸外按压是否有效。
(4)用力按压——按压深度应使成人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至少需要施加30Kg的力量),每次下压完成后手臂力量都要松解,保证压力释放、充分放松,让患者胸廓完全回弹,使得心脏能充分舒张受血。
(5)快速按压——按压频率要达到100次/分钟以上(比赛标准限定在110±10次/分范围),往下按压与向上放松的时间要基本保持相等。应通过数数来掌握节奏,规律为个位数加多一个尾音(如“11„21„30”,数数始终发两个音),建议施救者大声地数出来。(6)持续不断——心肺复苏过程中不管做任何操作,都要求尽量不要中断心脏按压,尽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如果不得不中断胸外按压,中断按压的时间最好能控制在5秒钟以内、最多不准超过10秒钟,以免影响人工循环效果,降低心肺复苏的抢救质量。
8、在A进行胸外按压同时,B快速进行除颤准备。准备相关物品:导电胶、棉垫,摆放有序。(除颤仪日常检查:正确开机,检查电量是否充足、连线是否正常、电极板是否完好,关机备用。本次比赛忽略)。向A报告:“除颤器准备就绪”
9、A角电击除颤:国际指南规定,对于当场目击的成人心搏骤停,电击除颤越早越好,只要除颤仪一到达病人身边,就应尽快开始实施电击除颤,此时除颤是第一优先。
A正确开启除颤仪,调至P(PADDLES)导联监护位置;正确安放除颤器电极板,报告心律情况“室颤,须紧急电除颤”。(由B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适量专用导电胶,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由B将除颤器调至除颤位置),电极板位置安放正确。左手电极板(STERNOM)上缘放在患者右侧锁骨下方,电极板右侧缘放在患者胸骨右缘;右手电极板(APEX)上缘放在患者左下胸、乳头连线上,电极板纵轴中线放在患者左侧腋中线上。保证电极板长轴与身体长轴平行。除颤能量选择双向波为200J。(单相波除颤用360J)手柄电钮充电;与患者保持安全距离:除颤前操作者身体不能与患者接触,并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观察自己、观察助手、观察周围人,大声说:“旁人离开”)。除颤仪显示充电完成,除颤电极板紧贴胸壁,适当加以压力,不得歪斜。观察心电示波确定“仍为室颤”,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手控电极板上的两个放电按钮进行电击除颤。除颤结束,立即移开电极板,A角关机,电极板正确归位。
10、进行一周期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B角立即开始胸外按压,不用马上检查患者的生命征象,不要急于评估除颤效果;A角开始气道管理、准备面罩一球囊人工通气。
B角胸外按压:(要求同前)。
A角徒手开放气道:跪在患者头顶部实施,在开放气道之前,先装配好面罩一球囊;接着检查口腔有无异物或者分泌物,该患者口腔有分泌物,应马上将患者的头侧向一边,用食指探入口腔内清除干净。然后采取“推额抬颏法”使患者头部往后仰,徒手开放气道,解除昏迷者舌根后坠,从而保持呼吸道畅通;要求徒手开放气道的动作规范、轻柔,一步做到位(病人下颌、耳廓之间的联线与地面垂直呈90°);并且操作全程始终用左手维持住患者头后仰姿势,管理好患者气道,使头部稳定保持正确的后仰位置,无移动、无回位,没有为患者反复做头后仰的动作。
A角用器械实施人工呼吸:由A角负责采用左手“E-C”手法固定、扣紧氧气面罩,右手使用复苏球囊捏皮球通气二次,用时控制在5秒钟以内(缓慢通气各至少1秒、中间换气1秒),不能通气过快以免造成胃胀气,也不能超过10秒钟延误胸外按压。以看到患者胸部起伏为人工呼吸有效指标,只要一看见胸廓抬起,就应停止吹气;如果胸廓无起伏,说明人工呼吸无效,必须马上查找原因并给予纠正。
每两次通气结束后,A角可将扣紧的氧气面罩从患者面部稍微松开,留出一条可见的缝隙以利于排出二氧化碳,但仍然保持患者开放气道的头后仰姿势。
11、B角与A角按照30:2的比例交替进行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总共完成5个轮回的CPR周期(即胸外按压累计150次、人工呼吸累计10次)。只针对除颤后这5个周期的操作质量,才启用电脑进行终末质量客观评价,根据电脑记录打印的报告单当场对结果给出量化评分,包括交替比例、轮回次数、人工呼吸总数、人工呼吸正确率、人工呼吸流速过快、胸外按压总数、胸外按压平均深度、胸外按压平均频率、胸外按压部位错误、胸外按压力度不足或者过度,以及放松回弹释放不全等评价指标;而流程质量仍由评委凭肉眼观察实时作出主观评估。
12、B角检查评估:心肺复苏每做够5个周期的30:2轮回,大约历时2分钟左右,应
利用交换角色的暂停机会,由B角动态实施一次检查评估。重点检查患者的循环征象和自主呼吸(用10秒钟时间完成),评估基础生命支持的复苏效果。本案例假设电击除颤后再给予5个周期的CPR,即告复苏成功——患者的呼吸心跳很快恢复:重要生命体征改善,心电图证实转为窦性心律,由B角大声报告:“患者呼吸心跳恢复,现场心肺复苏成功,送ICU继续抢救”。
13、最后,两人配合整理病人,擦患者胸部导电胶,穿好衣服,摆放侧卧位(又称“恢复体位”,比赛结束时将模拟人的头象征性侧向一边即可)。收拾物品(如电极板应擦拭干净,本次比赛忽略)。两名医务人员站起,面向评委,由A角向评委报告:“报告评委,我们的比赛结束,请指示。”待评委说“请退场”后离场。
整个基础生命支持操作比赛采取秒表计时,用时间指标客观评价选手动作的熟练程度及两人配合的默契度。总时间要求3分30秒~4分00秒(从评委说“开始”到“退场”)。
第三篇:2015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2010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一、准备流程
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态度严肃、反应敏捷
2、物品准备:心肺复苏模拟人、治疗车、纱布2块、弯盘、抢救记录卡、洗手液、手电筒、脚踏垫。
二、操作流程
1、评估环境 现场环境安全
2、呼救、看时间
大声呼喊:快来人啊,有人需要抢救!报告抢救时间。
3、判断意识
快速跑到患者身旁,双手用力拍打患者肩部在两耳分别呼喊“你怎么啦?你怎么啦?”
4、判断呼吸心跳
右手食指和中指放于患者颈静脉搏动处(由喉结向右滑移2-3cm),同时头部伏在患者头颈部“眼视耳听面感”(眼视:胸廓有无起伏,耳听:有无呼吸音,面感:有无气体逸出),评估时间为1001,1002,1003,1004,1005,1006。
5、摆复苏体位
患者取取去枕仰卧位,身体保持平衡,两臂放于身体两侧。患者身下放硬板,医护人员放脚踏板。
6、人工循环(C)
解开患者衣服,松开腰带,找准胸外按压位置(剑突上两横指或两乳头连线中点),、一手掌根部按准位置,另一手交叉按于其上,用力按压30次。
7、开放气道(A)判断患者颈部有无损伤,若无损伤,使其头偏向一侧,用纱布清理口腔及鼻腔异物,恢复体位。仰面抬颌法,左手小鱼际置于患者额头部,右手食指和中指提起患者下颌,开放气道。
8、人工呼吸(B)
5-10秒,计数:
取一无菌纱布盖在患者口唇部进行人工呼吸,捏住鼻翼快速吹入,随机松开,观察患者胸部起伏,吹2次。
9、四个循环
如此按压、人工呼吸共进行五组。
10、判断病人复苏效果(口述)1)颈动脉恢复搏动 2)自主呼吸恢复 3)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射
4)面色、口唇、甲床和皮肤色泽转红
报告:“心肺复苏成功,时间是某点某分”
1、洗手 记录
1)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2)报告操作结束
心肺复苏重难点
一、胸外按压注意事项:
1、颈动脉判断有无搏动,判断时间为5-10s;
2、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按压频率>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为1: 1,按压幅度>5cm,连续按压30次。
3、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无论单人或双人操作均为30:2.4、若颈部无损伤,用压额提颏法,若已发生或怀疑有损伤,则用双手提颏法;
5、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6、按压应稳定地、有规律地进行。不要忽快忽慢、忽轻忽重,不要间断,以免影响心排血量
二、心肺复苏成功指标
扪及大动脉搏动,有自主呼吸,有气体逸出,有胸廓起伏,测收缩压在60mmHg以上,散大的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存在,患者面颊、口唇、甲床紫绀减轻,心肺复苏成功。
第四篇:2015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急救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
1、评估环境 现场环境安全
2、呼救、看时间
大声呼喊:快来人啊,有人需要抢救!报告抢救时间。
3、判断意识
快速跑到患者身旁,双手用力拍打患者肩部在两耳分别呼喊“你怎么啦?你怎么啦?”
4、判断呼吸心跳
右手食指和中指放于患者颈静脉搏动处(由喉结向右滑移2-3cm),同时头部伏在患者头颈部“眼视耳听面感”(眼视:胸廓有无起伏,耳听:有无呼吸音,面感:有无气体逸出),评估时间为5-10秒,计数:1001,1002,1003,1004,1005,1006。
5、摆复苏体位
患者取取去枕仰卧位,身体保持平衡,两臂放于身体两侧。患者身下放硬板,医护人员放脚踏板。
6、人工循环(C)
解开患者衣服,松开腰带,找准胸外按压位置(剑突上两横指或两乳头连线中点),、一手掌根部按准位置,另一手交叉按于其上,用力按压30次。
7、开放气道(A)
判断患者颈部有无损伤,若无损伤,使其头偏向一侧,用纱布清理口腔及鼻腔异物,恢复体位。仰面抬颌法,左手小鱼际置于患者额头部,右手食指和中指提起患者下颌,开放气道。
8、人工呼吸(B)取一无菌纱布盖在患者口唇部进行人工呼吸,捏住鼻翼快速吹入,随机松开,观察患者胸部起伏,吹2次。
9、四个循环
如此按压、人工呼吸共进行五组。
10、判断病人复苏效果(口述)1)颈动脉恢复搏动
2)自主呼吸恢复
3)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射
4)面色、口唇、甲床和皮肤色泽转红
报告:“心肺复苏成功,时间是某点某分”
11、复苏后整理
1)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2)报告操作结束。
心肺复苏重难点
一、胸外按压注意事项:
1、颈动脉判断有无搏动,判断时间为5-10s;
2、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按压频率>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为1: 1,按压幅度5-6cm之间,连
续按压30次。
3、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无论单人或双人操作均为30:2.4、若颈部无损伤,用压额提颏法,若已发生或怀疑有损伤,则用双手提颏法;
5、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6、按压应稳定地、有规律地进行。不要忽快忽慢、忽轻忽重,不要间断,以免影响心排血量
二、心肺复苏成功指标
扪及大动脉搏动,有自主呼吸,有气体逸出,有胸廓起伏,测收缩压在60mmHg以上,散大的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存在,患者面颊、口唇、甲床紫绀减轻,有挣扎动作,有尿量。
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了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以下为该指南的10大更新要点:
1、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免超过6厘米。旧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厘米。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厘米,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但指南也指出,大多数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
2、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新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100至120次/分)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至少60%。新指南把心肺复苏与驾车行驶进行了比较。在驾车行驶时,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行驶速度影响,还受中途停顿的次数和时间影响。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不中断行驶,则实际行驶距离为一小时60英里。以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但中途停顿10分钟,则实际行驶距离为―小时的英里。停顿越频繁,停顿时间越长,则实际行驶里程越少。
3、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原指南仅建议,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
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如果在两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依靠在患者胸壁上,会妨碍患者的胸壁会弹。
4、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旧版指南仅指出,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5、关于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的问题,新指南建议,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当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同时让人获取AED,视情况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6、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有研究发现,针对不适合电除颤的心律时,及早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
7、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无论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还是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也无论其是否昏迷,都应实施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8、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立即转移到PCI中心,而不应在最初的医院先立即接受溶栓治疗。如果SEMEI患者不能及时转诊至能够进行PCI的医院,可以将先接受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最初的3到6小时内,最多24小时内,对所有患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造影,不建议只在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影时,才转诊。
9、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即对语言指令缺乏有意
义的反应的成年患者,都应采用目标温度管理(TTM),选定在32到36度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
10、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救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旧指南还要求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失,或呼吸是否正常。
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第五篇: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术的程序
(简称A、B、C)与操作如下:
A.(assessment+airway)从判断意识是否存在至判断有无自主呼吸,即以下第(一)~
(五)项。
B.(breathing)口对口吹气,即以下第(六)项。
C.(circulation)判断脉搏是否消失、胸外心脏按压,即以下第(七)、(八)两项。
(一)判断患者有无意识与反应 轻拍患者肩部,并高声呼叫:“喂!你怎么啦?”
(二)启动EMS系统(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患者如无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及时启动EMS系统。如现场只有一名抢救者,应同时高声呼救、寻求旁人帮助。《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建议,如发现患者无反应,应立即打电话,启动EMS;但对于溺水、创伤、药物中毒及8岁以下儿童,先进行徒手CPR一分钟后,再打急救电话求救。
(三)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 如患者是俯卧或侧卧位,迅速跪在患者身体一侧,一手固定其
急救步骤
颈后部,另一手固体其一侧腋部(适用于颈椎损伤)或髋部(适用于胸椎或腰椎损伤),将患者整体翻动,成为仰卧位,即头、颈、肩、腰、髋必须同在一条轴线上,同时转动,避免身体扭曲,以防造成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仰卧在坚实的平面,而不应是软床或沙发;头部不得高于胸部,以免脑血流灌注减少而影响CPR的效果。
(四)开放气道 当心搏停止后,全身肌张力下降,包括咽部肌张力下降,导致舌后坠,造成气道梗阻。如将下
心肺复苏术
颌前推移,可使舌体离开咽喉部;同时头部后伸可使气道开放。如发现口腔内有异物,如食物、呕吐物、血块脱落的牙齿、泥沙、假牙等,均应尽快清理,否则也可造成气道阻塞。无论选用何种开放气道的方法,均应使耳垂与下颌角的连线和患者仰卧的平面垂直,气道方可开放。在CPR的全过程中,应使气道始终处于开放状态。常用开放气道方法如下:
1、压额提颏法 如患者无颈椎损伤,可首选此法。站立或跪在患者身体一侧,用一手小鱼际放在患者前额向下压迫;同时另一手食、中指并拢,放在颏部的骨性部分向上提起,使得颏部及下颌向上抬起、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
2、双手拉颌法 如已发生或怀疑颈椎损伤,选用此法可避免加重颈椎损伤,但不便于口对口吹气。站立或跪在患者头顶端,肘关节支撑在患者仰卧的平面上,两手分别放在患者头部两侧,分别用两手食、中指固定住患者两
心肺复苏术
侧下颌角,小鱼际固定住两侧颞部,拉起两侧下颌角,使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
3、压额托颌法 站立或跪在患者身体一侧,用一手小鱼际放在患者前额向下压迫;同时另一手拇指与食、中指分别放在两侧下颌角处向上托起,使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在实际操作中,此法优于其他方法,不仅效果可靠,而且省力、不会造成或加重颈椎损伤,而且便于作口对口吹气。
(五)判断有无呼吸 开放气道后,立即将一侧耳部贴近患者的口鼻部,通过一看、二听、三感觉来判断患者有无呼吸。判断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并应以看为主。
一看 即用眼睛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运动。
二听 即用耳朵听患者是否有呼吸音。
三感觉 即用面颊感觉患者是否有气流呼出。
(六)口对
心肺复苏术
口吹气 口对口吹气是一种快捷、有效的人工通气方法。空气中含氧气21%,呼出气体中仍含氧气约16%,可以满足患者的需要。如口腔严重损伤,不能口对口吹气时,可口对鼻吹气。
1、确定患者无呼吸后,立即深吸气后用自己的嘴严密包绕患者的嘴,同时用食、中指紧捏患者双侧鼻翼,缓慢向患者肺内吹气两次。
2、每次吹气量700~1000ml(或10ml/kg), 每次吹气持续2秒钟,吹气时见到患者胸部出现起伏即可。
3、如果只进行人工通气,通气频率应为10~12次/分钟。吹气过程中,应始终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运动。吹气时如无胸部起伏或感觉阻力增加,应考虑到气道未开放或气道内存在异物阻塞。
4、专业人员也可选择其他通气方式,如球囊-面罩、气管插管等。
(七)判断有无颈动脉搏动 非专业人员在进行CPR时,不再要求通过检查颈动脉是否搏动,但对于专业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定循环状态。检查脉搏应用食、中指触摸颈动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缘),而绝不可选择桡动脉。检查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如不能确定循环是否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八)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是重建循环的重要方法,正确的操作可使心排血量约达到正常时的1/4~1/
3、脑血流量可达到正常时的30%,这就可以保证机体最低限度的需要了。
1、按压原理 通过按压胸骨,使胸腔内压力增高,促使心脏排血。放松时,胸腔内压力降低,且低于静脉压,从而使静脉血回流于右心,即“胸泵原理”;另外,心脏直接受到直接挤压也产生排血。放松时,心腔自然回弹舒张,使得静脉血回流于右心,即“心泵原理”。多数学者认为,胸外心脏按压能导致人工循环是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2、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
(1)操作时根据患者身体位置的高低,站立或跪在患者身体的任何一侧均可。必要时,应将脚下垫高,以保证按压时两臂伸直、下压力量垂直。
(2)按压部位 按压部位原则上是胸骨下半部,常用以下定位方法:
①用触摸颈动脉的食、中指并拢,中指指尖沿患者靠近自己一侧的肋弓下缘,向上滑动至两侧肋弓交汇处定位,即胸骨体与剑突连接处。
②另一手掌根部放在胸骨中线上,并触到定位的食指。
③然后再将定位手的掌根部放在另一手的手背上,使两手掌根重叠。
④手掌与手指离开胸壁,手指交叉相扣。
(3)按压姿势 两肩正对患者胸骨上方,两臂伸直,肘关
心肺复苏术培训
节不得弯曲,肩、肘、腕关节成一垂直轴面;以髋关节为轴,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及肩、臂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
(4)按压深度 一般要求按压深度达到4~5cm,约为胸廓厚度的1/3,可根据患者体型大小等情况灵活掌握,按压时可触到颈动脉搏动效果最为理想。
(5)按压频率 100次/分钟,不要<100次/分钟。
(6)口对口吹气与胸外心脏按压的比例为2:30,即每做2次口对口吹气后,立即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单人操作为2:30,双人操作为1:15。
3、胸外心脏按压的注意事项:
(1)确保正确的按压部位,既是保证按压效果的重要条件,又可避免和减少肋骨骨折的发生以及心、肺、肝脏等重要脏器的损伤。
(2)双手重叠,应与胸骨垂直。如果双手交叉放置,则使按压力量不能集中在胸骨上,容易造成肋骨骨折。
(3)按压
心肺复苏术图示
应稳定地、有规律地进行。不要忽快忽慢、忽轻忽重,不要间断,以免影响心排血量。
(4)不要冲击式地猛压猛放,以免造成胸骨、肋骨骨折或重要脏的损伤。
(5)放松时要完全,使胸部充分回弹扩张,否则会使回心血量减少。但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壁,以保证按压位置的准确。
(6)下压与放松的时间要相等,以使心脏能够充分排血和充分充盈。
(7)下压用力要垂直向下,身体不要前后晃动。正确的身体姿势既是保证按压效果的条件之一,又可节省体力。
(8)最初做口对口吹气与胸外心脏按压4~5个循环后,检查一次生命体征;以后每隔4~5分钟检查一次生命体征,每次检查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
双人徒手操作
双人徒手CPR时,对患者的评估及基本操作与单人CPR相同。一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保持气道通畅及人工通气,并检查颈动脉搏动,评价按压效果。按压频率100次/分钟,按压/通气比为15:2。CPR操作开始的第1分钟后检查一次生命体征,以后每4~5分钟检查一次,每次检查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
儿童心肺复苏操作
由于儿童的解剖、生理及发育等与成人不同,儿童与成人CPR的徒手操作有较大差异。可将儿童分为出生28天内为新生儿、0~1岁为婴儿、1~8岁为儿童三个组。8岁以上儿童与成人徒手CPR基本相同。婴儿按压深度 一般要求按压深度达到1~2cm,约为胸廓厚度的1/3,可根据患者体型大小等情况灵活掌握,按压时可触到颈动脉搏动效果最为理想。
编辑本段方法介绍
概述
心脏由
紧急现场心肺复苏术
于某些临时发生的原因,突然停止搏动或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以致不能维持血液循环,尤其是中枢神经的血液供应,应该立即进行正确、积极的复苏抢救,不然病人将在短期内因全身缺氧而死亡。
心肺复苏方法心跳、呼吸停止后,必须立即开始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最简单的人工呼吸是口对口有节律的吹气。吹气时,可用手捏鼻孔,如有条件,在维持口对口吹气的同时,赶紧准备气管内插管,接上麻醉机或呼吸机,使能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胸外按压
心脏按压分胸外按压和开胸按压两种。过去多作开胸心脏按压,近年来则大多首先采用胸外心脏按压。只有在胸外按压不见好转时才改用开胸心脏按压。在胸部严重外伤,发生心脏停搏时,宜作胸内心脏按压,以便同时解除可能存在的胸内损伤。在开胸手术过程中发生心脏停搏时,可立即进行胸内按压。在开腹手术过程中发生停搏时,则立即切开横膈作胸内心脏按压。
一、胸外心脏按压术
将病人仰卧于硬板床上或地上,头部不要高于心脏水平面,以利按压时增加脑部血流,双下肢抬高15°,利于下肢静脉回流,以增加心脏排血量。急救者站在病人左侧,右手示、中指并拢沿右侧肋缘触及与胸骨交界处,左手掌纵轴与胸骨体方向平行压在胸骨体下半部,右手压在左手上。急救者伸直手臂,借上半身力量,将胸骨下半部向脊柱方向有节奏地冲击性按压。这种动作可使胸骨向下塌陷3.8~5.0cm,使心脏间接受压,排空心内血液。在放松压迫时,胸骨又借两侧肋骨和肋软骨的弹性而恢复原位,心脏同时被解除压迫,加之胸内负压增加,静脉血即可回流至心房,以充盈心室。挤压次数应维持每分钟80~100次,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5∶1。挤压太快时,静脉血来不及充盈心脏又被挤了出来,反而达不到维持循环的效果[图1]。小儿胸壁软,活动度更大,应适当减轻挤压力量,仅用一只手掌,甚至几个手指即可,但每分钟挤压次数可增至100次。按压有效时,颈动脉或股动脉应能触及挤压时的搏动,病人面色好转,瞳孔缩小,血压重新听到,甚至恢复自主呼吸。只要按压有效,即应继续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心内药物注射(见开胸按压术)。
如有心室纤维性颤动,可用胸外去颤器去除(简称去颤)。即将两个电极板涂上导电膏(或盐水纱布包裹)后,分别紧压在心前区和后胸左肩胛下区,以100~360瓦秒(焦耳)直流电电击去颤。后胸电极板有时也可放在胸骨上部[图2]。
(2)电极置于心尖部及胸骨上部
如能摸到心脏跳动,说明心脏已经复跳,即可停止按压;如果不见效果,应及时改用开胸心脏按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