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用技术必修2(地质版)第四章单元备课
通用技术必修2(地质版)
第四章 单元备课
一 教材分析
本章共六节
4.1 什么是控制:本节是控制的入门教学,通过实例展示主要介绍控制的含义和控制的应用,为以后的学习最好铺垫。
4.2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过程:本节通过典型控制系统案例分析
(一)讲了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主要介绍了控制是怎样实现的,是认识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4.3控制系统框图:本节主要讲述了控制系统框图的绘制方法和框图中环节与通道的作用。这一部分中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在高考中是热点,在主观题和客观题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闭环控制系统方框图的补充,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4.4控制系统的干扰:本节通过典型控制系统案例分析
(二),使学生了解控制系统的干扰因素及系统的抗干扰性。
4.5控制系统方案的初步设计:本节由两部分组成:如何形成初步的控制设计方案;控制系统方案初步设计方法的讨论。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控制系统方案的设计。
4.6控制系统的实现:本节是前几节知识的总结与应用,对开环控制系统和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制作并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实施,让学生在动手做的活动中体会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它是如何实现设计要求和控制目的的,以加深学生对控制与设计知识和应用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控制,什么是控制系统,掌握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并能够绘制控制系统框图。在此基础之上,对开环控制系统和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制作并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实施,让学生在动手做的活动中体会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它是如何实现设计要求和控制目的的。
三 教学重难点
4.2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工程和4.3控制系统框图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要重点讲解和加大练习力度。
四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和课堂练习
五 课时安排
4.1 什么是控制1课时
4.2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工程2课时
4.3控制系统框图2课时
4.4 控制系统的干扰1~2课时
4.5控制系统方案的初步设计1~2课时
4.6控制系统的实现1课时
第二篇:通用技术 必修一 章节备课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 章节备课
一、教学思路
1、本章是全套教材的逻辑起点,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本章围绕着带领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进技术世界这一教学目标,期中“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是基础和重点。
3、为增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教学中选择了适当的图片和视频,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方便理解教材。
4、教学中加强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于生活中认识技术,并注意反映先进技术及其文化,使学生了解现代技术的新成果和未来走向。
二、教材、学情分析
1、课程目标
2、教材分析
①通用技术导学:引导学生新课程入门
②技术的价值: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③技术的性质:主要讲述了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及专利性等五个性质,是对技术的基本性质的进一步了解。
④技术的未来:主要讲的是技术日益成为引导社会变化,塑造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
3、重点: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理解技术的性质。
4、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新入学的学生,对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比较敏感,对新开设的课程有疑惑,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视频:20世纪十大科技发明
2、多媒体教室
四、课时安排
通用技术导学1课时技术的价值4课时
技术的性质2课时技术的未来1课时
五、教学评价
1、对学习过程中学生体现出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给予评价。
2、教材中的案例分析、辩论等活动,主要是评价学生对技术理论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的深刻程度。
3、本章的“练习”“综合实践”作业,根据情况提交书面报告。
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章节备课
一、教学思路
1、本章将技术的性质与技术设计联系起来,是由技术到设计的过渡章节。
2、本章三节内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不存在严格的逻辑关系,但都是巍然技术与设计的重要问题展开的。
3、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学情分析
1、课程目标
2、教材分析
①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习分析设计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技术更新对技术设计产生的影响。
②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树立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对日常生活实践进行思考的意识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了解什么是人机关系,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
③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能完成简单的技术试验,写出报告,体验严谨的态度在技术试验中的意义。
3、重点:设计的概念;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难点:人机关系
4、学情分析
说起“设计”一词,学生并不陌生。但由于设计概念的复杂性,多数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不知道的。从高一学生一般心智发育水平看,教授本节内容时,不能让学生感到抽象难懂,要让学生感觉富有兴趣,不落俗套。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视频:20世纪十大科技发明
2、多媒体教室
四、课时安排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1课时设计中的人机关系2课时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1课时章节回顾1课时
五、教学评价
1、对于“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设计中的人机关系”,重在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考察学生在听课、讨论、练习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既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的内容适当也可以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评价。
第三单元《设计的般过程、原则和评价》 章节备课
一、教学思路
1、根据对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从总体上先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关于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原则及评价概况,从而形成对设计的基本认识,让学生能站在整体的角度上系统地进行学习。
2、本章与后面章节的关系属于“总—分”关系。
3、便携式小凳的案例始终贯穿设计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既形象又具体的认识,生动地展示设计的一般过程。
二、教材、学情分析
1、课程目标
2、教材分析
①设计的一般过程:这一节可以看出整个技术设计教学的“情景设置”,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什么是设计,开始进入设计的实践。教学中不仅要讲过程,讲怎么做,并让学生通过设计实践来体会。这一节是全章甚至是全书的。
②设计的一般过程:讲述了一些主要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是知道设计、评价设计的原则,是技术的重要思想方法。另外,第一章中的技术的性质,第二章中的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等,都是设计原则的依据与来源。
③设计的评价:评价是贯穿整个设计的技术活动,主要讲述了“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对最终产品的评价”,二者有共同点,也有较大区别。
3、重点: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原则,设计的评价
难点:设计的评价
4、学情分析
本章第一节的教学中,启发、鼓励学生设计思路的发散性、构思方案的多样性,活跃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课外时间动手制作。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视频。
2、教学演示用便携式小凳(实物、资料),专用教室及加工工具。
四、课时安排
设计的一般过程2课时设计的一般原则2课时
设计的评价1课时章节回顾1课时
五、教学评价
1、重视对学生的参与活动的过程性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2、本章的练习时学生第一次制作模型,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对一些具有典型的作业加以点评。
第四单元《发现与明确问题》 章节备课
一、教学思路
1、本章节是技术设计过程的首要阶段,它对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建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形成对问题的敏感性,以及揭示与明确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2、在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在问题的来源和问题的发现方面做了适当的拓展,主要是通过视频“我爱发明”展示别人的设计经历。
3、教学中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经典案例,特别是“我爱发明”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明白发现问题重要性,理解动脑动手的关系,从而形成对技术设计过程中发现与明确问题阶段的实践性感悟和理论性认识。
二、教材、学情分析
1、课程目标
2、教材分析
①本章由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两节构成。“发现”与“明确”存在于设计过程的始终,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明确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把这个环节看出仅仅是明确设计课题。
②发现问题首先明确了其在人类进步与发展中的作用及发现问题的三种情况,重在强调第三种情况。接着给出了发现问题的三种途径与方法。
③明确问题是在第一节确认问题有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小节主要解决明确问题是什么,论证是否有价值;第二小节主要解决明确限制条件,论证是否有解决的能力与设计要求。
④本章开始进行各环节的思想方法的教学。教材中有一条明线,即设计过程各环节的思想方法;一条暗线,即学生台灯的设计。
3、重点:发现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难点: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
4、学情分析
学生对问题并不陌生,从小到大,他们已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生活中能去主动发现问题的确是少数,而且对什么是技术中的问题了解很少。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这里的问题是技术问题。高中学生的知识、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视频《我爱发明》。
2、台灯(实物、资料)。
四、课时安排
发现问题1课时明确问题2课时
五、教学评价
1、本章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发现能力、辨析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注重通过评价,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和深化。
2、通过案例分析、问题的价值辨析等方式,来实施对学生问题认识和分析能力的评价。
第五单元《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章节备课
一、教学思路
1、本章节是整个技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所讲内容都是思维层面上的,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创造力的机会。
2、本章从整体上以设计的一般过程为基本线索来组织内容,紧扣“物-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三方面对台灯进行了设计分析。
3、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入浅出,由对台灯这样一个产品的设计分析、构思和比较、权衡,抽象出一般技术产品的构思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材、学情分析
1、课程目标
2、教材分析
①方案构思就是开始构想自己的设计方案。介绍这些方法,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创新是有方法的;要教给学生学习创新的方法的学法。
②方案的构思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构思方法的教学。一是设计分析;二是构思方法;三是在多个方案经构思形成之后,怎样确定最终方案。
③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不要被教材中给出的案例、市场上的台灯束缚了自己的构思,一定要体现自己的思维。
④本章与前四章的联系十分紧密,很多思想方法源于前面几章。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模仿法、联想法、奇特性构思法,以及相关的技术思想方法。
难点:设计分析。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第三章学过设计的一般过程、原则及评价。在进行本章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前面的知识经验。在构思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讨论、交流、头脑风暴等方法,注意综合所有学生的构思。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视频《世博传奇》。
2、台灯(实物、资料)。
四、课时安排
方案的构思方法2课时常用的创造技法选学
五、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看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看知识的迁移能力,看能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一般技术产品上。可让学生对其他技术产品进行方案构思,并呈现出来,从中检查和评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对于学生所呈现的构思方案的评价,要看构思过程中能否利用合适的方法,方案有没有独到、新颖的地方,是否形成了多个方案,方案的构思是否合理,以及如何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比较和权衡等。
第六单元《设计图样的绘制》 章节备课
一、教学思路
1、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将设计的想法和成果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表达和交流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功完成设计过程的途径、方法和保证。
2、本章从技术语言的基本内容讲起,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技术语言、技术语言的特征、种类及在不同场合中的应用。还介绍了透视效果图的识读以及简单图形的正等轴测图的绘制,旨在让学生掌握多种设计交流语言。
二、教材、学情分析
1、课程目标
2、教材分析
①本章不是设计一般过程的环节,而是设计交流的必备工具。
②“设计表现图”重在技术语言的进一步掌握。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技术语言的特性与功能,特别要从交流功能的意义上去理解技术语言。后面三小节草图的画法需要学生掌握。正等轴测图在立体几何中学过,要求学生掌握其识读与画法;了解透视效果图。
③“常见的技术图样”教学中,因为三视图在数学课已经学完,重点放在机械加工图上,尽管学过但要注意教学中注意技术语言特点的教学,不要上成数学课。
④“计算机辅助制图”这一节是先进的制图手段,主要让学生了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设计活动的指导
难点:三视图的画法、识读与技术语言特性的呈现
4、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不了解的技术语言、技术图样,因此教学上应多举例、多展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例(建筑效果图、路标、线路图等),使他们意识到正确使用技术图样的重要性,同时提高他们掌握技术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技术设计的主要环节,但如何将自己的设计思想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学生还有些困难,因此本课要加强草图绘制的学习。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视频《人类的翅膀》。
2、台灯(实物、资料)。
四、课时安排
设计表现图1课时常见的技术图样1课时计算机辅助制图自学
五、教学评价
1、本章评价重点在于学生会绘制的技术图样的规范性、严密性,能否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设计思想。
2、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评价。
第三篇:必修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兰州七中高中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一 备课人:李雁玉 王永丽 尹赛华 执笔人:尹赛华 单 元:第四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演讲辞。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大作,是思想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的经典演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上任演说。本文让我们看到了他为改革当时封建思想、官僚习气浓厚的北大,有针对性地向青年学子提出的三点殷切期望。蔡元培先生在演说中表现出来的人品和他对青年学子的教导,对我没有教育意义。《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再25万人的集会上发表的演说。他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号召黑人同胞用合法手段争取正当权益,让我们从中感知到美国黑人生活的某些侧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历史和现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革命到十二格斯在挚友葬礼上发表的悼词。悼词将革命导师马克思一生对全世界无产阶级所做的贡献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富有感召力,让我们今天仍能从中感知到革命导师的高大形象。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并结合学生学情,我们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摘抄的方法。
B引领学生注意演讲辞的特点与语言特色;
C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学生学习演讲辞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单元/章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 单元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语言基础知识;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揣摩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3.体会语言背后饱含的深情,学习演讲辞的表达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3.在设疑的前提下,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演讲辞背后饱含的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单元重难点:
1.了解文章背景,明确其针对性;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揣摩文中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味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表达技巧。
单元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安排:《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2课时、《我有一个梦想》1课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课时
教学过程(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情感脉络。
2.体会演讲辞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感受马丁•路德•金为民请命的战斗精神和反对“以暴易暴”的远见卓识。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演讲辞情感脉络的基础上,用朗读再现强烈的鼓动性和巨大的号召力。
教学难点:
理解马丁•路德•金提出的“非暴力抵抗”的斗争方式。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梦想是在喧闹的尘世中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空中楼阁”;诗人海子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痛苦煎熬,他的梦想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备受沙皇专制迫害,一生多次遭受流放的俄国浪漫诗人普希金,他的梦想是能像大海一样自由奔放;面对秋水长空,万物勃发的壮丽江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少年心事当拿云”,他的梦想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梦想,你们的梦想是什么?(请一些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远大。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每个人的梦想也都是不一样的,那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他的梦想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伟大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看看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1、作者与背景介绍(ppt)先ppt展示几张图片和相应背景 马丁· 路德· 金(1929—1968)
神学博士,牧师,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的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1963年8月23日,马丁·路德·金组织了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自由进军”运动。他率领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向首都华盛顿进军,为全美国的黑人争取人权。他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发出呼号。
1968年4月4日他在田纳西州被暗杀。要争取正义与和解,而不是争取胜利。——马丁· 路德· 金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为什么他会成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这与当时美国黑人所处的地位有关,介绍一下背景:
1955年12月1日,在美国蒙哥马利市的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了一桩再平常不过的事:一个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裁缝因为拒绝为白人让座而遭到逮捕,理由是蔑视蒙哥马利市关于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令。
当拒绝乘坐公交车的口令通过一个教堂传到另一个教堂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黑人都给予了响应。他们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奔走在家和工作的地方之间。为此,许多黑人被白人老板解雇。但他们并没有屈服,他们坚信一个人的尊严是上帝赐予的,任何律法和威权都不能将其剥夺。因而当他们唱着灵歌,唱着那些由祖先们的苦难浸泡出的深沉旋律、手挽着手上班时,路两旁的许多人泪流满面。
1960年1月31日,一个叫裘瑟夫•迈克乃尔的黑人大学生,来到一家连锁店的吧台买酒,遭到拒绝,理由是“我们不为黑人服务”。
黑人大学生平静地进入任何拒绝为黑人服务的地方,礼貌地提出要求,以最有尊严的目光请求服务,得不到就不离开。为此,许多大学生遭到围观、嘲弄、甚至身上被浇满番茄酱。但他们不卑不亢、不喜不怒,得不到服务,就坐在那里做作业,读书,研究学问。
这是一场黑人民权运动。它的领导者就是马丁•路德•金,他意识到黑人心中压抑百年的尊严已经觉醒,历史性反抗的时机成熟了,他号召黑人以“非暴力抵抗”的方式,向这个充满歧视的国家发起挑战。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首都华盛顿广场的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黑人集会。他面对25万听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让我们走近马丁•路德•金,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伟大历史时刻。
二、检查预习
镣铐liào kào 枷jiā锁 缔dì造者 履lǚ行 戳chuō子 侈chǐ谈 拯zhěng救 磐pán石 心急如焚fén 崭zhǎn新 蜕tuì变 汹涌澎湃 窄zhǎi小 赎shú罪 匿nì迹 巍峨峰巅 蜿蜒wān yán 骇hài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空头支票(因票面金额超过存款余额或透支限额而不能生效的支票)义愤填膺yīng(由不义的人或者事情所激起的愤怒之情充满胸膛)安之若素(对于困难危险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素,安然处之)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济,对事情有益,成)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三、整体感知
1.感悟课题“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我”指的是谁?有什么样的梦想?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设疑)
师:看题目产生什么疑问? 生:我是谁?
生:我有怎样的梦想? 生:我的梦想怎样实现? 教师总结:
“我”指的是谁
他有一个什么样的梦想?或他的梦想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 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梦想?
他能否实现这个梦想?
听课文录音,思考这些问题,找出答案
“我” 不仅是马丁•路德•金,更是千千万万的黑人同胞。哪些段落是作者满怀深情的梦想 ? 18—26自然段
读——六个“梦想”——内容
人人平等,拥有自由正义,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黑人白人情同手足 要求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上给予黑人真正的自由与平等权利 哪些段落是他产生这个梦想的原因? 1—7自然段
一百年前,政府许下“解放黑奴”的宣言,给黑奴带来了希望
一百年后,政府没有兑现诺言,“宣言”成为“空头支票”,黑人依然没有自由和平等
如果黑人没有自由和平等,国家就得不到稳定 他以怎样的方式来实现这个梦想 ? 8—17自然段;非暴力斗争方式
哪些段落?哪些语句反映了这种斗争方式? 8段—
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
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
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抗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9段-我们却不能因此不信任所有的白人。我们不能单独行动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金希望的是和平、团结、彻底、永远向前 马丁的斗争方式以及其合理性 “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其深受印度圣雄甘地的影响,所争取的也只是取得和白人一样的平等权利,而不是推翻美国政府。同时,虽然有很多白人歧视黑人,但他们只是种族权利的蒙骗者,黑人要想取得平等的地位,同样离不开白人的支持。
而“暴力”只能使两种肤色的种群更加隔膜,矛盾更激化,使得更多的白人更加不理解黑人。品读11-16 黑人怎样才能“满足”? • 当警察停止对黑人的野蛮迫害时 • 当黑人能和白人一样找到旅馆住宿时 • 当黑人的基本活动不被局限在贫民区内时 • 当黑人能和白人一样享有选举权时 • 当正义和公正滚滚而来时
根据上面的学习可以总结出本文的思路特点和内容结构: 本文的思路特点
“为什么有这个梦想”(1—7)“怎样实现这个梦想?”(8—17)“这个梦想是什么?”(18—33)结束语:鼓励、号召(34)
特点:思路新颖、清晰,结尾引人深思、令人振奋。影响深刻。一(1~7)交代集会原因:(1)回顾林肯《宣言》
(2)揭露黑人被歧视现状(3~5)点明集会目的
二(8~17)号召黑人斗争:斗争决心
斗争方式 勉励黑人
三(18~34)梦想平等自由:(18~28)梦想内容
(29~34)意义和信心
四、品味课文,了解修辞,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文章中运用了很多修辞其中以排比和比喻最为突出,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排比和比喻的特点:文中的排比很多,我们就取18-26段来分析体会一下(叫同学起来朗读)
自由诵读18—26自然段,注意排比句式的作用
☆排比的运用,加强语气,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更容易感染听众并激起他们深深的共鸣。除了排比外课文多处还运用了比喻修辞,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比喻有哪些深意 联系上下文,研读以下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人开了一种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空头支票”是个巧妙的比喻。自林肯总统签署《黑奴解放宣言》以来,黑人在法律上就有了和白人一样的的生存、幸福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现实却如此令人失望:美国政府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就像空头支票一样,听起来不错,却没有实际意义。
美国是一个商业社会,空头支票的含义大家都非常清楚、熟悉,用它作比,生动形象且容易为人们理解,从而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地投入战斗。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这里的“秋天”和“酷暑”分别指什么?)
本句同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黑人为之奋斗的实现自由、平等的那一天比喻为“爽朗的秋天”。我们知道,秋天“秋高气爽”,是收获的季节,通过这个比喻,生动而直观地告诉听众,他们的奋斗结果是什么,从而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投入战斗。
酷暑与秋天形成鲜明的对比,它简介而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表现出了黑人为“秋天”的到来而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辟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我们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美国应定能够成为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
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是多种乐器、多重乐声的合奏与“交响”。
作者在此处用“交响乐”来作比喻,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黑人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报复和消灭白人,而是要与白人共享美好生活,展现了一幅和谐而优美的生活图景。
总结★演讲词的特点 ⒈ 三多:(形式上)
多用整句(排比,气势强大)
多用短句、呼唤语(感召力,煽动性)
多用修辞格(比喻、排比、反问等增强感染力)⒉ 三性:(内容上)
针对性
逻辑性
思想性
五、小结
• 本文感情充沛,词句优美,设喻巧妙,感召力强
• 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示黑人生活现状,号召黑人投入争取民主、自由、民主的非暴力战斗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未来作结。• 思路明晰,富有逻辑性。
• 体现了作者的才情,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
——同学们也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才,为伟大祖国的繁荣、人类的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六、拓展
很多年过去了,你认为金的梦想实现了吗?(展示一些图片)自由平等是人类永远的梦想,也是人类永不停息的追求(结束)
七、播放音频马丁演讲
第四篇:必修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兰州七中高中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一 备课人:李雁玉 王永丽 尹赛华 备课时间:2012-10-7 执笔人:尹赛华 单元:第三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和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致,描写山川景物、继续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诗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自然凤舞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再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就本单元而言,《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赤壁赋》表达了苏轼不汲汲于个人得失,人生当融于自然的生命观点;《游褒禅山记》主要表达了王安石对成功的三个条件的认识以及治学须严谨的观点。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并结合学生学情,我们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摘抄的方法。
B参照注解和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C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单元/章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 单元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品味山水游记类散文中事、景、物、情、理融合为一体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单元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2.引导学生对宇宙、对人生进行思考。
单元作业安排:
1.熟读三篇课文并背诵相关文段。
2.完成三篇课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归纳。3.翻译第一二篇文言文。
单元课时分配:7课时 教学安排:《兰亭集序》2课时、《赤壁赋》2课时、《游褒禅山记》3课时 教学过程(以《兰亭集序》为例)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的朗诵中,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
3、设计多媒体课件,将书法作品、图片、板书等用幻灯片形式展示。
4、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引入
蓝天下是崇山, 崇山上是绿竹, 绿竹间是清流, 清流旁有一群文人才俊在洗濯嬉戏.阳春三月,惠风和畅,想来少不了欢愉,更少不了诗酒.酒袭诗醇, 诗借酒兴……其中有一位,展开长卷,蘸墨挥毫,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才思涌泉,书成珍品,文成杰作。这就是《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品读这篇潇洒的散文,去体察那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旷达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欣赏一下《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打出第一张幻灯片),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王羲之曾一度做官,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三、放录音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生字:癸(ɡuǐ)丑 修禊(xì)流觞(shānɡ)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ɡ)怀 齐彭殇(shānɡ)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感慨系(xì)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ɡ)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学生提出预习时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修、期、致、临、次”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学生逐一明确。教师归纳总结。
句式:
①省略句:“映带左右” ②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③介宾后臵句:“当其欣于所遇”
六、品读课文,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多媒体幻灯片),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七、布臵作业
1、背诵全文。
2、提出疑难问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正确理解作者转乐为悲的情感,认识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
一、引入
昨天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今天我们在一起来精读这篇美文。
二、结构化问题
1、你知道晋代的“禊事”是一种什么样的风俗吗?你想了解兰亭集会的盛况吗?请阅读课文的一、二段,摘录写景的句子,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盛会?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可按文章思路,找出:时间、地点、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宴会情景。同学间互相描述一下文章描写的情景。
2、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 明确: 情感变化为:乐——痛——悲
3、说说 “信可乐也”乐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⑴ 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⑵ 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
⑶ 乐事:
“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都是文人雅士会聚灵山秀水之中
人生之幸事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酒助诗兴,万丈豪情
人生之大雅也
(打开幻灯片)——明•文征明•流觞赋诗图
⑷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世说新语•赏誉》)的情性的体现。
4、那么作者悲从何处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其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无情的恐惧。
三、探究学习
1、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2、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学生回答可以有多种答案,参考意见: ⑴ 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⑵ 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
四、朗读
五、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六、布臵作业
1.背诵全文。
2.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板 书 良辰: 暮春之初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美景: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风物之美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乐 乐事: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人物之盛
曲水流觞
畅叙幽情
吟咏之雅
赏心: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视听之娱
其一: 人生美好却短暂
其二: 生命欲望永不得满足
悲 其三: 时间无情,生命终归于毁灭
七、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是作者对于人生困惑的抒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已有五十岁,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一个老人了,而且由于谈玄的原因,作者对于人生,对于生死有了更深入地了悟。把这样的一篇文章介绍给我的学生们,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第一、他们没有这方面的阅历;第二、他们过于年少,生活对他们来说还刚刚开始,在这个时候让他们去理解生与死也着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讲授的第二节课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尝试,采用学生质疑的发式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有朗朗的读书声,有精彩语言的描述,有动情流畅的背诵,有颇有见地的评论。同学们陶醉在美文的意境之中,我也为之振奋,为之感染。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摇曳多姿。值得反思的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老师无法兼顾到所有的学生,这样一些学习成绩差或性格内向的同学可能就没有表现的机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唤起这类同学的个人表现欲,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第五篇:必修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一 备课人:李雁玉 王永丽 尹赛华 执笔人:李雁玉 单 元: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的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荷塘月色》中写景状物精彩,意境有没,语言富有韵味。《故都的秋》中虽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囚绿记》中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劲舞的“灵性”。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是写景精妙、意蕴深厚、语言优美。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名作,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文章借景抒情,记录了一个渴望自由的学者鄙视自己灵魂深处的内心体验。学习本文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家作品,体会作者散文口语化的特点,领略本文的声韵美、绘画美、意境美,理清情与景的关系,掌握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并能感知本文所寄寓的人格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进行比较,描述出故都的美好景色,表达了作者作为品民众一员对故都北平的热爱,也就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他在文章展现的是正直爱国知识分子形象,他的美丽文思,也引发我们的爱国情思。
《囚绿记》是革命烈士陆蠡的一篇美文,描写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生活经历,写出了他对绿色生命的关怀、热爱,也写出了他在侵略者铁蹄下内心的期盼,显示了他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和对祖国人民的爱。这篇文章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祖国屈辱的历史。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高中,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依然与初中相同,但是教学要求和能力培养明显和初中不同了。因此,应该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课堂教学,对信息呈现的方式、色彩的运用、界面的安排和画面的风格等诸要素都得进行周到全面的策划,以更好地表现和传递知识信息,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并结合学生学情,我们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摘抄的方法。
B引领学生深入感知景物描写的画面美,探究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情思;
C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单元/章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 单元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语言基础知识;细心品味文章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学习使用贴切生动的比喻、准确生动的语言来写景;陶冶情趣,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设身处地投入到作者描绘的环境中去,领悟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联想,体会散文中所状写的自然景物之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准确理解文章所反映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领悟文中的哲思。
单元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2.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修辞手法品味语言,品读出作者笔下“景”的独特之美,从而品读作者的独特心境,深层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哲思。
单元课时分配:5课时 教学安排:《荷塘月色》2课时、《故都的秋》2课时、《囚绿记》1课时 教学过程(以《荷塘月色》为例)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 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四. 通过朗诵欣赏体会《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问题预设: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问题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问题预设: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问题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四、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梵婀玲:小提琴。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大概的轮廓。
五、讲读第一段
问题预设: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问题解答: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六、讲读第二段:
(一)、问题预设: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问题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灯片]: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二)、讲读第2节
问题预设: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问题解答: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幻灯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小节:
问题预设: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问题解答: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 感受:自由——(苦闷)
(四)、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问题预设]: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问题解答: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板书]: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 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题预设: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问题解答: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问题预设: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
问题解答:
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绿》)
2、“„„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长江三峡》)
[解析]: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五)讲解第五节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问题预设: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问题解答:泻、浮、洗。
问题预设: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问题解答: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讲解]: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
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流动 [板书]:(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六)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
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
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七)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七 讲读第三段
[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
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这不是意在言外吗?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
在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随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用坐标轴来表示:
感情
淡淡的喜悦---------------恰是到了好处 我什么也没有
独处的妙处
颇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 什么声息也没有
家门 小路 荷塘
四周 家门
地点
八、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九.布置作业:
思考和练习的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