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计委

时间:2019-05-13 04:2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计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计委》。

第一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计委

(一)提高产业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和高效农业。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要在稳定播种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复种指数的同时,重点优化品种结构,把发展生活用粮与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相结合,做到既增产又增效,重点抓好国家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畜牧业,突出抓好秦川牛、奶畜和肉羊三大主导产品开发,发展特种养殖,努力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在渭北稳定苹果、酥梨规模,实施“优果工程”;在渭北和秦岭北麓,结合山川秀美工程建设,重点发展经济林,实施“绿色农业工程”;在中心城市、县城郊突出发展以大棚瓜菜、温室水果、花卉为主的“设施农业工程”,在黄洛渭沿河抓好养殖基地建设。

以科技为先导,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抓住具有地方特色的果业、瓜菜、粮油、肉禽、乳品、水产、花椒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包装和运销业。扩大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要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形成产业化开发、集团经营的新格局,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现代化管理。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力争在农畜品种、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保鲜储运、节水与旱作农业等技术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大力发展能源业、原材料、采掘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以及旅游、文化等服务业,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农产品加工领域转移。要以调整结构、规模经营、技术升级、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为主攻方向,推动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农村城镇经济发展和规模扩张。

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积极鼓励全社会向农业和农村投资,多渠道引进外资,进一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加强农村水、电、路和通信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面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框架。

抓好交通设施建设。按照“井”字型公路主骨架和“一纵三横五条路段”的次骨架设想,重点建成西安至禹门口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渭(南)—蒲(城)—白(水)高等级公路,罗(敷)—韦(庄)高速公路,建设华(山)—龙(门)和连接各重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形成陕西东部旅游环线。铁路建设要配合国家和省上完成西延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西安至南京铁路,积极筹建陇海通道客运专线。内河航运建设,要在抓好禹门口至壶口旅游航运的同时,禹门口到潼关维护通航。市区要重点完成渭南火车站扩建改造工程,拆除省印刷机器厂和老货场铁路专线,新建互通式立交桥和重要通道。延长公交通达里程,完善站台建设,建立中等城市公交管理系统。

加快水利防洪设施建设。水利建设要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城乡统筹,工农兼顾的原则,以兴水治旱为中心,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把节水放在主要位置。完成东雷二期抽黄及其田间配套、涧峪水库工程、南山支流防洪保安综合治理工程、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等建设。搞好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快现有灌区改造,全面完成二期抽黄工程建设。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完善现有水厂及自备水源,新建两座水厂;城市总供水能力达到21万立方米/日,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不断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和质量。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配合中省建设韩城二电厂、蒲城电厂二期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完善供电网络,提高送电等级。易地重建渭南110千伏变电站、新建开发区110千伏变电站,建设毕家变电站引自渭南330千伏的第二条110千伏线路,使供电可靠率稳步提高。

加强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要集中建设和完善主干传输网,大力发展各种方式的接入网,在统一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传输网和计算机网,初步建成技术先进、运行高效、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年全市电信网交换设备总容量达到118万门,实现安装交换机容量100万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7%以上。电视网实现多达60套电视节目,多路回传和节目交换的传输能力。计算机互联网通过扩充升级公共网络平台,满足用户对大量数据、信息、图象的高速交换处理能力。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再造秦东秀美山川。

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要求,以保土、蓄水、减灾为目标,以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抓好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中部平原区和秦岭北麓台塬区三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的综合治理。在水土保持上,抓好黄洛渭各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搞好坡改梯和雨水集流工程;在生态农业上,重点建设坡耕地改造、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和农村能源示范工程;在造林绿化上,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治沙工程,建设渭南石鼓山、华县少华山、白水方山、蒲城张富山、富平金粟山森林公园和渭南市区环城绿化工程;在防治荒漠化上,建设百万亩风积沙垄、沙丘、沙滩地综合开发治理工程,发展绿洲农业。~年,水土流失累计治理程度达到37%。

把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同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坚持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原则,边建设,边保

动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南部北部以果、椒、枣为主,中部以粮、油、蔬为主,三河滩涂以鱼业、芦笋等为主。充分发挥“市尝企业、基地”和“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机制,把基地、加工企业、公司和种植大户的利益维系在一起,瞄准市场,建成几个上亿元涉农工业大型企业集团和上10亿元的涉农工业大县。

农业机械加工业今后发展方向主要是围绕农业生产,研制开发农业机械的系列产品,重点发展为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服务的农业机械,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使重点产品上批量、攻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提高四大基础产业。

在能源、化学、建材、有色金属四大基础产业上,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档次。

1、能源工业。煤炭工业要调整生产结构,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优质煤和洁净煤比重,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电子建设要重点发展坑口大机组火电,搞好韩城二电厂、蒲城电厂二期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和质量。

2、化学工业。要以支农化工为主体,积极扩大基础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同时开发煤化工和石油化工。抓住国家开发西部,化学工业战略性西移的趋势,扩大产品质量,提高科技含量,集中发展市场前景好,有优势的化工产品。

3、建材工业。要依托北部乔山山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以扩大水泥生产规模为重点,发展特种、高强、快凝和高标号水泥,积极开发新型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大力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降低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4、有色金属工业。要进一步提高黄金和钼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尽快形成采、癣炼、加一体化的生产基地。黄金生产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地质找矿和详查勘探工作,增强发展后劲。加快钼业基地的改造和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系列钼产品全国乃至亚洲优势。

建设五大商品基地。

1、国家优质小麦基地。按照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布局,要重点抓好蒲城、富平、大荔、临渭、合阳、澄城、华县、华阴等八县市区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建设,提高小麦专用化程度,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以苹果为主的渭北优质果业基地。重点抓好以白水、合阳、澄城为主的渭北苹果基地,蒲城酥梨基地,渭北优质花椒基地。要通过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实现标准化生产经营,全面提高果品质量。通过政策扶持,培育一批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促进产业化经营。通过优质、促销,提高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基地。要在灌区和城郊突出发展大棚瓜菜、温室水果、花卉等设施农业,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扩大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效益。

4、以秦川牛为主的养殖业基地。充分利用黄河、渭河荒滩湿地,发展生态型商品养殖基地。重点抓好富平、蒲城、临渭、澄城四县区秦川牛基地以及合阳、大荔、华阴、潼关、华县五县市渔业基地。同时,要抓好舍饲养殖,调整养殖结构,增加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

5、渭北花椒和秦岭北麓杂果基地。在韩城、澄城、白水、富平等县市重点发展优质花椒基地;在临渭、华县、华阴和潼关,重点发展板栗、柿子、杏、弥猴桃等杂果基地。

抓好六大工程。

1、小城镇建设和改造工程。通过合理规划,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建立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批发市场,使我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

2、高等级公路网化工程。要统一规划,筹措资金,分步实施,建设“井”字型高速公路网。配合省上建成闫良至禹门口高速公路,完成渭南至蒲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蒲城至白水高速公路,罗敷至韦庄高速公路。

3、南山支流综合治理工程。以防洪保安和拦蓄供水为重点,加快南山支流综合治理。重点建设涧峪水库,发挥其供水灌溉、防洪发电等综合功能,抓好仙峪和太峪等小型水库建设。

4、渭北旱塬综合农业开发工程。重点抓好二期抽黄田间配套,蒲城10万亩节水灌溉,合阳瀵泉提灌及其它节水灌溉工程。

5、山川秀美工程。重点抓好治理水土流失,全面还耕陡坡地,种树种草,增大绿色植被。抓好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中部平原区和秦岭北麓台塬区三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的综合治理。

6、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以先进科技为先导,围绕林果、畜牧、水产和粮食生产,建立专业和综合性科技示范园区。

(六)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建立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支持和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强制性淘汰一批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落后企业和产品,加速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适当增加财政资金用于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的贷款贴息,集中力量对支柱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投入。要引导资金投向有市尝有效益的项目。要大力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军,努力占领技术制高点。

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要放宽政策,取消各种限制,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领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由第三产业向第一、二产业拓展,面向国内外市场,组建一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鼓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私人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国有小企业。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在项目申报、产品鉴定、出国审批、职称评定、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现代服务业要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要利用西安,拓展和延伸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常传统服务业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进行改造,要重点培育和发展中心城市和边境县市生产要素市场,增强幅射和带动的作用。要着重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行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加快市场建设。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自由退出、机会均等的市场环境。继续发展商品市场,积极培育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知识、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要在不断完善现有农产品、工业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粮食批发市尝果品批发市尝蔬菜批发市场和周边县(市)的边贸市场建设。要逐步建立完善劳动力市尝技术市尝信息市尝金融市尝企业产权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七)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矗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大科技兴渭力度。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机构,鼓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产~合研究与开发,逐步提高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资比重,鼓励企业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依托西安的科技优势,以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加速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以科技为先导,发展壮大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快融入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的步伐,形成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

积极推广适用的农业优良品种、旱作和节水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和新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实现能源、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产业的技术创新。要在全市集中开发30个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培育3~5个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重点开发机电、微电子、医药、生物、电子信息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培育区域性技术和科技信息市场,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改革和完善各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造就一支适应高技术发展的人才队伍,完善、科技人才管理、引进、交流机制,建立科技人员按技术入股,按股分红的激励机制。

走以知识促发展的道路,实施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中学教育规模,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灵活多样地培养社会实用人才和应用人才,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重点建设渭南师范学院,完成市属两所中等师范学校向专科院校过渡,组建我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县级重点高中现代化建设。

利用西安高校多、科研机构多和高素质人才多的优势,努力营造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和社会氛围。改革人事、劳动管理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合理流动的用人制度,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参与我市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

不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教育优先发展。地方财政支出中在保证工资发放和党政机关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逐步提高科技、教育经费所占比重。

(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依托国际互联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国际市场接轨,使全市工业、农业及其他产业都面对一个广域的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我市高中等学校和各县市重点高中,建立多功能多媒体教学网,实现部分课堂教学、校园教学管理、学校图书检索、查询的电子化。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大力推广普及各类远程教育系统。在劳动社会保障服务方面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信息网,在1~2个居民集中居住点,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示范区,开展以信息为媒介的家庭、劳务、医疗、购物、交通、就业、培训、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

进一步深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的网络化,提高企业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围绕政府、企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社会需求,实施信息库工程,在经济、资源、环境、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化、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领域建设一批地方性公共信息库工程,通过公共和专用信息网络,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多样化公共信息服务。

把信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支柱产业发展。以发展软件集成、信息内容业和信息服务业为重点,争取在信息设备制造业上有新的突破,重点扶持两三个实力较强的企业,尽快形成规模,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抓好重点信息化工程,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矗要重点抓好六大信息工程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工程;党政专用网建设及政府信息化工程;信息资源、数据库工程;电子商务和企业上网工程;信息设备制造业和软件工业创业园工程。

(九)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控制人口增长,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落实和维护优生优育的一系列措施,提高生育质量。重点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到~年,全市人口控制在552万人以内。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宣传

教育和法制建设。高度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重视人口的老龄化问题。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运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节水节能技术,改进生产与经营方式,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加快资源初级开发产业向深加工产业转换,由低技术、低品质、低效益向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转变。依法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和森林等国土资源,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健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资源管理体系,实施自然资源战略性保护措拖。

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以增强绿色植被为中心,治理水土流失,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全面退耕陡坡地,种树种草,遏制生态恶化。集中力量抓好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中部平原区和秦岭北麓台塬区的三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的综合治理。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大气、污水、垃圾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实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及部分污水深度处理回用,使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进一步健全环境、气象和地震监测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减灾运行机制和体系,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抓好人防工程建设,加大防空建设投入,搞好“三防”教育。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预报准确率和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提高我市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应急救助和抗震能力。防洪设施主要抓好黄洛渭河、三门峡库区及秦岭北麓东段综合治理工程。

(十)扩大就业、壮大财源,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劳动就业。积极发展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持续增长的就业岗位。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搞好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发挥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潜力大的作用,结合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发展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中介服务,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要推行灵活多样化的就业方式,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扩大劳务输出。同时,采取宽松平等的就业政策,放宽对农民进城及人口跨地区落户的限制,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按职业确立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逐步用身份证代替户籍制度。

狠抓财源建设,扭转财政困境。努力培育新财源。要以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为重点,巩固基础财源,壮大支柱财源,培育新兴财源,建立结构合理、效益明显、后劲充足的财源体系,把财政的持续增长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狠抓收入征管。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改进征管方式,加大征管力度,挖掘增收潜力,全面提高收入质量。坚决打击各种偷税、骗税、逃税和抗税行为,完善税收法治建设。全面实施“金税工程”,把该收的税坚决收回来。严格财政支出。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经常性支出的过快增长和社会集团非生产性消费。集中财力保工资、保重点、保改革、保稳定,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切实解决县乡两级工资拖欠问题,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和教育部门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工作,下决心摆脱财政困境。

加大扶贫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为重点,以贫困村为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扶贫投入,合理使用扶贫资金,搞好以工代赈,解决好通电、通路、通水等问题,切实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进一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进行产业化发展。要坚持“两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努力创作思想内容健康、艺术品位较高、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强对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科学利用工作,严厉打击盗窃和文物走私等犯罪活动。

要积极开发、利用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强大资源功能,综合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影视、广播、广告节目的制作、播放、传输以及音像光盘制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广播电视制作、传输质量和覆盖率。要加快农村有线电视传输网的建设。到~年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

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普及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引导体育进入市场,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从而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把体育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舰卫生监督的服务体系,重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医疗体系建设,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人民生活在基本达到小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提高住房成套率;家庭电话全面普及,电脑及网络消费明显提高,居民信息占有量大幅上升。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搞好农村电力、电信、广播电视传输、交通、自来水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同时引入个人缴费和储蓄机制。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行企业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健全医疗费用约束监督机制,逐步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对失业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的管理,拓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措渠道,搞好失业人员的生产自救和转岗培训。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

实施社会文明进步工程。加大文化设施的硬件投入,“十五”期间,争取全市县县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服务功能完善的文化馆、图书馆、计划生育宣传站;建成市和主要县(市、区)的文物库

房;建成3~5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县级文物旅游点,建成一个旅游标志性工程。

第二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计委

(一)提高产业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和高效农业。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要在稳定播种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复种指数的同时,重点优化品种结构,把发展生活用粮与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相结合,做到既增产又增效,重点抓好国家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畜牧业,突出抓好秦川牛、奶畜和肉羊三大主导产品开发,发展特种养殖,努力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在渭北稳定苹果、酥梨规模,实施“优果工程”;在渭北和秦岭北麓,结合山川秀美工程建设,重点发展经济林,实施“绿色农业工程”;在中心城市、县城郊突出发展以大棚瓜菜、温室水果、花卉为主的“设施农业工程”,在黄洛渭沿河抓好养殖基地建设。

以科技为先导,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抓住具有地方特色的果业、瓜菜、粮油、肉禽、乳品、水产、花椒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包装和运销业。扩大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要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形成产业化开发、集团经营的新格局,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现代化管理。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力争在农畜品种、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保鲜储运、节水与旱作农业等技术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大力发展能源业、原材料、采掘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以及旅游、文化等服务业,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农产品加工领域转移。要以调整结构、规模经营、技术升级、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为主攻方向,推动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农村城镇经济发展和规模扩张。

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积极鼓励全社会向农业和农村投资,多渠道引进外资,进一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加强农村水、电、路和通信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面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框架。

抓好交通设施建设。按照“井”字型公路主骨架和“一纵三横五条路段”的次骨架设想,重点建成西安至禹门口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渭(南)—蒲(城)—白(水)高等级公路,罗(敷)—韦(庄)高速公路,建设华(山)—龙(门)和连接各重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形成陕西东部旅游环线。铁路建设要配合国家和省上完成西延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西安至南京铁路,积极筹建陇海通道客运专线。内河航运建设,要在抓好禹门口至壶口旅游航运的同时,禹门口到潼关维护通航。市区要重点完成渭南火车站扩建改造工程,拆除省印刷机器厂和老货场铁路专线,新建互通式立交桥和重要通道。延长公交通达里程,完善站台建设,建立中等城市公交管理系统。

加快水利防洪设施建设。水利建设要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城乡统筹,工农兼顾的原则,以兴水治旱为中心,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把节水放在主要位置。完成东雷二期抽黄及其田间配套、涧峪水库工程、南山支流防洪保安综合治理工程、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等建设。搞好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快现有灌区改造,全面完成二期抽黄工程建设。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完善现有水厂及自备水源,新建两座水厂;城市总供水能力达到21万立方米/日,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不断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和质量。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配合中省建设韩城二电厂、蒲城电厂二期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完善供电网络,提高送电等级。易地重建渭南110千伏变电站、新建开发区110千伏变电站,建设毕家变电站引自渭南330千伏的第二条110千伏线路,使供电可靠率稳步提高。

加强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要集中建设和完善主干传输网,大力发展各种方式的接入网,在统一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传输网和计算机网,初步建成技术先进、运行高效、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2005年全市电信网交换设备总容量达到118万门,实现安装交换机容量100万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7%以上。电视网实现多达60套电视节目,多路回传和节目交换的传输能力。计算机互联网通过扩充升级公共网络平台,满足用户对大量数据、信息、图象的高速交换处理能力。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再造秦东秀美山川。

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要求,以保土、蓄水、减灾为目标,以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抓好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中部平原区和秦岭北麓台塬区三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的综合治理。在水土保持上,抓好黄洛渭各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搞好坡改梯和雨水集流工程;在生态农业上,重点建设坡耕地改造、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和农村能源示范工程;在造林绿化上,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治沙工程,建设渭南石鼓山、华县少华山、白水方山、蒲城张富山、富平金粟山森林公园和渭南市区环城绿化工程;在防治荒漠化上,建设百万亩风积沙垄、沙丘、沙滩地综合开发治理工程,发展绿洲农业。2005年,水土流失累计治理程度达到37%。

把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同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民增

收结合起来。坚持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原则,边建设,边保护,建一处,成一处,确保各项生态建设工程持续发挥效益。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农民治穷致富奔小康相结合的方针,增加农民收入,逐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问题。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要以绿化和三废治理为重点,启动和实施以城市天然气为主的“蓝天工程”,以渭河综合整治为主的“碧水工程”,以生态保护建设和城镇绿化为主的“绿色工程”和以高技术环保产业为主的“朝阳工程”。到2005年,渭南市市区、韩城市、华阴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观并达到国家二级以上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要加大城市文化、绿化、美化设施建设,增加文化休闲广场,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全面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质量。

提升渭南中心城市功能。渭南市区以路网建设为主线,加快渭南市区交通、通信、信息、天然气、综合利用、给排水等各种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提升渭南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以高新技术、旅游、商贸、教育和新兴第三产业为重点,提升渭南作为陕西东部信息、商贸、金融中心的功能。加大投资和政策的双重倾斜,改善渭南经济开发区、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城市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管理,让其增值和发挥最大的效能。基本构筑起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凭借地理、科技、产业优势,密切与关中其它城市的联系,带动所辖县(市、区)经济发展,真正成为渭南经济发展的“龙头”。

大力发展小城市。要进一步提高韩城市、华阴市的城市化水平。积极创造条件,促使蒲城、澄城、富平达到设市标准,不断增强城市要素和经济幅射功能。韩城市要按照建设工贸型的文化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扩大城市规模,提高知名度。重点发展基础工业、商贸业、旅游业和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综合实力,使其成为渭北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的现代化地域中心城市。华阴市要按照建设风景型的旅游小城市的总体要求,以西岳华山为依托,发挥名山效应,扩展城市大骨架,塑造城市新形象,调整基础重工业,发展轻工业(尤其是旅游纪念品加工),实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社会发展综合试点项目,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力,使其成为渭南东部山川秀美的、风景型的现代化旅游名市。

加快发展小城镇。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使其成为乡镇企业的载体、工业的小区、第三产业配套发展的集中点、农副产品的集散市场。要以县城(市、区)为中心,构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点三级”小城镇规划布局新体系,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要适当扩大县城,大力发展中心镇和边境“口子镇”,特别是目前已有一定基础的小城镇更要加快发展,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产业发达,经营繁荣,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明星镇。

提高城市质量,强化城市管理。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大幅度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创造文明、舒适、便利、高效的生活,生产和投资环境。逐步建立起适合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需要的、体制健全合理、机制灵活高效、信息迅速准确、手段先进科学的中等城市管理体系。

根据《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抓紧完成各个功能区、老城区的控制详细规划,8个远郊县县城和卫星城规划,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禁止违法建设。依照各项法规,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维护良性循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支撑能力和总体服务水平。搞好城市总体设计,加强城市雕塑、广告设计与管理。搞好重点大街和城乡结合部的综合整治,治理“马路市场”。提高环卫工作的机械化水平,保持城市清洁,美化市容。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原则和城区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五)主攻特色产业,突出优势行业,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商品基地。

主攻三大特色产业。

1.果业。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提高果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做好“绿色”文章,培育和壮大名优品牌,围绕果品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发展果业深加工。在白水、澄城、合阳、韩城、蒲城和富平等县市发展优质苹果;在蒲城、大荔主要发展酥梨和大枣;在富平和蒲城北部以发展柿子为主,秦岭北麓各县市重点发展弥猴桃等水果。适时引进和培育出国内外市场适销、符合消费者营养需求的无公害新品种,搞好第三代水果开发,形成陕西乃至全国的优质水果基地,使其收入成为农民增收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

2.旅游业。以“依托西安建成陕西东部旅游热线”为目标,以开发华山景区为龙头,重点抓好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建设,加快开发人文资源、黄河沿河旅游资源,力争建成一批国内外知名旅游精品和精品旅游区。积极开辟和连接地市间及跨省区旅游线路,形成陕西东部旅游环线,成为全省旅游大环线的重要热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景区内和区间道路。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服务管理,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质量,提高旅游产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素质。开发观光旅游、人文旅游、民俗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不断赋予特色旅游新的内涵。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国外国内两个市场,提高渭南旅游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3.涉农工业。要以粮食、油料、果蔬、畜禽、烟草和矿泉水等原料为主,开发各具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系列食品。重点开发“绿色、营养、保健”的妇幼食品、学生食品、老人食品、旅游食品等专用食品。发展系列化方便食品、快餐食品和各种果汁、奶汁、蛋粉、优质矿泉水等营养饮料。培育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增强幅射力。积极推进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带动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南部北部以果、椒、枣为主,中部以粮、油、蔬为主,三河滩涂

市和边境县市生产要素市场,增强幅射和带动的作用。要着重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行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加快市场建设。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自由退出、机会均等的市场环境。继续发展商品市场,积极培育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知识、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要在不断完善现有农产品、工业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粮食批发市场、果品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和周边县(市)的边贸市场建设。要逐步建立完善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金融市场、企业产权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七)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大科技兴渭力度。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机构,鼓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产学联合研究与开发,逐步提高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资比重,鼓励企业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依托西安的科技优势,以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加速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以科技为先导,发展壮大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快融入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的步伐,形成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

积极推广适用的农业优良品种、旱作和节水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和新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实现能源、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产业的技术创新。要在全市集中开发30个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培育3~5个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重点开发机电、微电子、医药、生物、电子信息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培育区域性技术和科技信息市场,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改革和完善各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造就一支适应高技术发展的人才队伍,完善、科技人才管理、引进、交流机制,建立科技人员按技术入股,按股分红的激励机制。

走以知识促发展的道路,实施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中学教育规模,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灵活多样地培养社会实用人才和应用人才,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重点建设渭南师范学院,完成市属两所中等师范学校向专科院校过渡,组建我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县级重点高中现代化建设。

利用西安高校多、科研机构多和高素质人才多的优势,努力营造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和社会氛围。改革人事、劳动管理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合理流动的用人制度,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参与我市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

不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教育优先发展。地方财政支出中在保证工资发放和党政机关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逐步提高科技、教育经费所占比重。

(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依托国际互联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国际市场接轨,使全市工业、农业及其他产业都面对一个广域的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我市高中等学校和各县市重点高中,建立多功能多媒体教学网,实现部分课堂教学、校园教学管理、学校图书检索、查询的电子化。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大力推广普及各类远程教育系统。在劳动社会保障服务方面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信息网,在1~2个居民集中居住点,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示范区,开展以信息为媒介的家庭、劳务、医疗、购物、交通、就业、培训、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

进一步深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的网络化,提高企业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围绕政府、企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社会需求,实施信息库工程,在经济、资源、环境、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化、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领域建设一批地方性公共信息库工程,通过公共和专用信息网络,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多样化公共信息服务。

把信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支柱产业发展。以发展软件集成、信息内容业和信息服务业为重点,争取在信息设备制造业上有新的突破,重点扶持两三个实力较强的企业,尽快形成规模,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抓好重点信息化工程,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要重点抓好六大信息工程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工程;党政专用网建设及政府信息化工程;信息资源、数据库工程;电子商务和企业上网工程;信息设备制造业和软件工业创业园工程。

(九)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控制人口增长,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落实和维护优生优育的一系列措施,提高生育质量

。重点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到2005年,全市人口控制在552万人以内。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高度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重视人口的老龄化问题。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运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节水节能技术,改进生产与经营方式,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加快资源初级开发产业向深加工产业转换,由低技术、低品质、低效益向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转变。依法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和森林等国土资源,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健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资源管理体系,实施自然资源战略性保护措拖。

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以增强绿色植被为中心,治理水土流失,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全面退耕陡坡地,种树种草,遏制生态恶化。集中力量抓好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中部平原区和秦岭北麓台塬区的三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的综合治理。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大气、污水、垃圾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实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及部分污水深度处理回用,使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进一步健全环境、气象和地震监测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减灾运行机制和体系,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抓好人防工程建设,加大防空建设投入,搞好“三防”教育。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预报准确率和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提高我市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应急救助和抗震能力。防洪设施主要抓好黄洛渭河、三门峡库区及秦岭北麓东段综合治理工程。

(十)扩大就业、壮大财源,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劳动就业。积极发展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持续增长的就业岗位。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搞好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发挥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潜力大的作用,结合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发展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中介服务,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要推行灵活多样化的就业方式,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扩大劳务输出。同时,采取宽松平等的就业政策,放宽对农民进城及人口跨地区落户的限制,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按职业确立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逐步用身份证代替户籍制度。

狠抓财源建设,扭转财政困境。努力培育新财源。要以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为重点,巩固基础财源,壮大支柱财源,培育新兴财源,建立结构合理、效益明显、后劲充足的财源体系,把财政的持续增长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狠抓收入征管。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改进征管方式,加大征管力度,挖掘增收潜力,全面提高收入质量。坚决打击各种偷税、骗税、逃税和抗税行为,完善税收法治建设。全面实施“金税工程”,把该收的税坚决收回来。严格财政支出。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经常性支出的过快增长和社会集团非生产性消费。集中财力保工资、保重点、保改革、保稳定,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切实解决县乡两级工资拖欠问题,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和教育部门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工作,下决心摆脱财政困境。

加大扶贫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为重点,以贫困村为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扶贫投入,合理使用扶贫资金,搞好以工代赈,解决好通电、通路、通水等问题,切实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进一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进行产业化发展。要坚持“两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努力创作思想内容健康、艺术品位较高、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强对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科学利用工作,严厉打击盗窃和文物走私等犯罪活动。

要积极开发、利用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强大资源功能,综合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影视、广播、广告节目的制作、播放、传输以及音像光盘制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广播电视制作、传输质量和覆盖率。要加快农村有线电视传输网的建设。到2005年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

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普及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引导体育进入市场,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从而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把体育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的服务体系,重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医疗体系建设,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人民生活在基本达到小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提高住房成套率;家庭电话全面普及,电脑及网络消费明显提高,居民信息占有量大幅上升。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搞好农村电力、电信、广播电视传输、交通、自来水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同时引入个人缴费和储蓄机制。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行企业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健全医疗费用约束监督机制,逐步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对失业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的管理,拓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措渠道,搞好失业人员的生产自救和转岗培训。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

实施社会文明进步工程。加大文化设施的硬件投入,“十五”期间,争取全市县县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服务功能完善的文化馆、图书馆、计划生育宣传站;建成市和主要县(市、区)的文物库房;建成3~5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县级文物旅游点,建成一个旅游标

第三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计委

(一)提高产业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和高效农业。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要在稳定播种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复种指数的同时,重点优化品种结构,把发展生活用粮与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相结合,做到既增产又增效,重点抓好国家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畜牧业,突出抓好秦川牛、奶畜和肉羊三大主导产品开发,发展特种养殖,努力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在渭北稳定苹果、酥梨规模,实施“优果工程”;在渭北和秦岭北麓,结合山川秀美工程建设,重点发展经济林,实施“绿色农业工程”;在中心城市、县城郊突出发展以大棚瓜菜、温室水果、花卉为主的“设施农业工程”,在黄洛渭沿河抓好养殖基地建设。以科技为先导,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抓住具有地方特色的果业、瓜菜、粮油、肉禽、乳品、水产、花椒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包装和运销业。扩大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要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形成产业化开发、集团经营的新格局,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现代化管理。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力争在农畜品种、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保鲜储运、节水与旱作农业等技术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大力发展能源业、原材料、采掘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以及旅游、文化等服务业,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农产品加工领域转移。要以调整结构、规模经营、技术升级、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为主攻方向,推动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农村城镇经济发展和规模扩张。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积极鼓励全社会向农业和农村投资,多渠道引进外资,进一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加强农村水、电、路和通信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面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框架。抓好交通设施建设。按照“井”字型公路主骨架和“一纵三横五条路段”的次骨架设想,重点建成西安至禹门口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渭(南)—蒲(城)—白(水)高等级公路,罗(敷)—韦(庄)高速公路,建设华(山)—龙(门)和连接各重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形成陕西东部旅游环线。铁路建设要配合国家和省上完成西延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西安至南京铁路,积极筹建陇海通道客运专线。内河航运建设,要在抓好禹门口至壶口旅游航运的同时,禹门口到潼关维护通航。市区要重点完成渭南火车站扩建改造工程,拆除省印刷机器厂和老货场铁路专线,新建互通式立交桥和重要通道。延长公交通达里程,完善站台建设,建立中等城市公交管理系统。加快水利防洪设施建设。水利建设要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城乡统筹,工农兼顾的原则,以兴水治旱为中心,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把节水放在主要位置。完成东雷二期抽黄及其田间配套、涧峪水库工程、南山支流防洪保安综合治理工程、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等建设。搞好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快现有灌区改造,全面完成二期抽黄工程建设。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完善现有水厂及自备水源,新建两座水厂;城市总供水能力达到21万立方米/日,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和质量。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配合中省建设韩城二电厂、蒲城电厂二期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完善供电网络,提高送电等级。易地重建渭南110千伏变电站、新建开发区110千伏变电站,建设毕家变电站引自渭南330千伏的第二条110千伏线路,使供电可靠率稳步提高。加强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要集中建设和完善主干传输网,大力发展各种方式的接入网,在统一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传输网和计算机网,初步建成技术先进、运行高效、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2005年全市电信网交换设备总容量达到118万门,实现安装交换机容量100万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7%以上。电视网实现多达60套电视节目,多路回传和节目交换的传输能力。计算机互联网通过扩充升级公共网络平台,满足用户对大量数据、信息、图象的高速交换处理能力。(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再造秦东秀美山川。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要求,以保土、蓄水、减灾为目标,以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抓好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中部平原区和秦岭北麓台塬区三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的综合治理。在水土保持上,抓好黄洛渭各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搞好坡改梯和雨水集流工程;在生态农业上,重点建设坡耕地改造、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和农村能源示范工程;在造林绿化上,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治沙工程,建设渭南石鼓山、华县少华山、白水方山、蒲城张富山、富平金粟山森林公园和渭南市区环城绿化工程;在防治荒漠化上,建设百万亩风积沙垄、沙丘、沙滩地综合开发治理工程,发展绿洲农业。2005年,水土流失累计治理程度达到37%。把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同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坚持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原则,边建设,边保护,建一处,成一处,确保各项生态建设工程持续发挥效益。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农民治穷致富奔小康相结合的方针,增加农民收入,逐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问题。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要以绿化和三废治理为重点,启动和实施以城市天然气为主的“蓝天工程”,以渭河综合整治为主的“碧水工程”,以生态保护建设和城镇绿化为主的“绿色工程”和以高技术环保产业为主的“朝阳工程”。到2005年,渭南市市区、韩城市、华阴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观并达到国家二级以上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要加大城市文化、绿化、美化设施建设,增加文化休闲广场,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全面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质量。提升渭南中心城市功能。渭南市区以路网建设为主线,加快渭南市区交通、通信、信息、天然气、综合利用、给排水等各种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提升渭南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以高新技术、旅游、商贸、教育和新兴第三产业为重点,提升渭南作为陕西东部信息、商贸、金融中心的功能。加大投资和政策的双重倾斜,改善渭南经济开发区、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城市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管理,让其增值和发挥最大的效能。基本构筑起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凭借地理、科技、产业优势,密切与关中其它城市的联系,带动所辖县(市、区)经济发展,真正成为渭南经济发展的“龙头”。大力发展小城市。要进一步提高韩城市、华阴市的城市化水平。积极创造条件,促使蒲城、澄城、富平达到设市标准,不断增强城市要素和经济幅射功能。韩城市要按照建设工贸型的文化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扩大城市规模,提高知名度。重点发展基础工业、商贸业、旅游业和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综合实力,使其成为渭北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的现代化地域中心城市。华阴市要按照建设风景型的旅游小城市的总体要求,以西岳华山为依托,发挥名山效应,扩展城市大骨架,塑造城市新形象,调整基础重工业,发展轻工业(尤其是旅游纪念品加工),实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社会发展综合试点项目,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力,使其成为渭南东部山川秀美的、风景型的现代化旅游名市。加快发展小城镇。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使其成为乡镇企业的载体、工业的小区、第三产业配套发展的集中点、农副产品的集散市场。要以县城(市、区)为中心,构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点三级”小城镇规划布局新体系,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要适当扩大县城,大力发展中心镇和边境“口子镇”,特别是目前已有一定基础的小城镇更要加快发展,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产业发达,经营繁荣,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明星镇。提高城市质量,强化城市管理。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大幅度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创造文明、舒适、便利、高效的生活,生产和投资环境。逐步建立起适合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需要的、体制健全合理、机制灵活高效、信息迅速准确、手段先进科学的中等城市管理体系。根据《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抓紧完成各个功能区、老城区的控制详细规划,8个远郊县县城和卫星城规划,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禁止违法建设。依照各项法规,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维护良性循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支撑能力和总体服务水平。搞好城市总体设计,加强城市雕塑、广告设计与管理。搞好重点大街和城乡结合部的综合整治,治理“马路市场”。提高环卫工作的机械化水平,保持城市清洁,美化市容。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原则和城区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五)主攻特色产业,突出优势行业,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商品基地。主攻三大特色产业。1.果业。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提高果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做好“绿色”文章,培育和壮大名优品牌,围绕果品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发展果业深加工。在白水、澄城、合阳、韩城、蒲城和富平等县市发展优质苹果;在蒲城、大荔主要发展酥梨和大枣;在富平和蒲城北部以发展柿子为主,秦岭北麓各县市重点发展弥猴桃等水果。适时引进和培育出国内外市场适销、符合消费者营养需求的无公害新品种,搞好第三代水果开发,形成陕西乃至全国的优质水果基地,使其收入成为农民增收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2.旅游业。以“依托西安建成陕西东部旅游热线”为目标,以开发华山景区为龙头,重点抓好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建设,加快开发人文资源、黄河沿河旅游资源,力争建成一批国内外知名旅游精品和精品旅游区。积极开辟和连接地市间及跨省区旅游线路,形成陕西东部旅游环线,成为全省旅游大环线的重要热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景区内和区间道路。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服务管理,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质量,提高旅游产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素质。开发观光旅游、人文旅游、民俗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不断赋予特色旅游新的内涵。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国外国内两个市场,提高渭南旅游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3.涉农工业。要以粮食、油料、果蔬、畜禽、烟草和矿泉水等原料为主,开发各具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系列食品。重点开发“绿色、营养、保健”的妇幼食品、学生食品、老人食品、旅游食品等专用食品。发展系列化方便食品、快餐食品和各种果汁、奶汁、蛋粉、优质矿泉水等营养饮料。培育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增强幅射力。积极推进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带动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南部北部以果、椒、枣为主,中部以粮、油、蔬为主,三河滩涂以鱼业、芦笋等为主。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基地”和“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机制,把基地、加工企业、公司和种植大户的利益维系在一起,瞄准市场,建成几个上亿元涉农工业大型企业集团和上10亿元的涉农工业大县。农业机械加工业今后发展方向主要是围绕农业生产,研制开发农业机械的系列产品,重点发展为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服务的农业机械,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使重点产品上批量、攻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四大基础产业。在能源、化学、建材、有色金属四大基础产业上,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档次。

1、能源工业。煤炭工业要调整生产结构,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优质煤和洁净煤比重,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电子建设要重点发展坑口大机组火电,搞好韩城二电厂、蒲城电厂二期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和质量。

2、化学工业。要以支农化工为主体,积极扩大基础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同时开发煤化工和石油化工。抓住国家开发西部,化学工业战略性西移的趋势,扩大产品质量,提高科技含量,集中发展市场前景好,有优势的化工产品。

3、建材工业。要依托北部乔山山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以扩大水泥生产规模为重点,发展特种、高强、快凝和高标号水泥,积极开发新型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大力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降低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4、有色金属工业。要进一步提高黄金和钼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尽快形成采、选、炼、加一体化的生产基地。黄金生产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地质找矿和详查勘探工作,增强发展后劲。加快钼业基地的改造和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系列钼产品全国乃至亚洲优势。建设五大商品基地。

1、国家优质小麦基地。按照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布局,要重点抓好蒲城、富平、大荔、临渭、合阳、澄城、华县、华阴等八县市区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建设,提高小麦专用化程度,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以苹果为主的渭北优质果业基地。重点抓好以白水、合阳、澄城为主的渭北苹果基地,蒲城酥梨基地,渭北优质花椒基地。要通过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实现标准化生产经营,全面提高果品质量。通过政策扶持,培育一批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促进产业化经营。通过优质、促销,提高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基地。要在灌区和城郊突出发展大棚瓜菜、温室水果、花卉等设施农业,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扩大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效益。

4、以秦川牛为主的养殖业基地。充分利用黄河、渭河荒滩湿地,发展生态型商品养殖基地。重点抓好富平、蒲城、临渭、澄城四县区秦川牛基地以及合阳、大荔、华阴、潼关、华县五县市渔业基地。同时,要抓好舍饲养殖,调整养殖结构,增加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

5、渭北花椒和秦岭北麓杂果基地。在韩城、澄城、白水、富平等县市重点发展优质花椒基地;在临渭、华县、华阴和潼关,重点发展板栗、柿子、杏、弥猴桃等杂果基地。抓好六大工程。

1、小城镇建设和改造工程。通过合理规划,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建立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批发市场,使我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

2、高等级公路网化工程。要统一规划,筹措资金,分步实施,建设“井”字型高速公路网。配合省上建成闫良至禹门口高速公路,完成渭南至蒲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蒲城至白水高速公路,罗敷至韦庄高速公路。

3、南山支流综合治理工程。以防洪保安和拦蓄供水为重点,加快南山支流综合治理。重点建设涧峪水库,发挥其供水灌溉、防洪发电等综合功能,抓好仙峪和太峪等小型水库建设。

4、渭北旱塬综合农业开发工程。重点抓好二期抽黄田间配套,蒲城10万亩节水灌溉,合阳瀵泉提灌及其它节水灌溉工程。

5、山川秀美工程。重点抓好治理水土流失,全面还耕陡坡地,种树种草,增大绿色植被。抓好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中部平原区和秦岭北麓台塬区三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的综合治理。

6、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以先进科技为先导,围绕林果、畜牧、水产和粮食生产,建立专业和综合性科技示范园区。(六)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建立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支持和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强制性淘汰一批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落后企业和产品,加速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适当增加财政资金用于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的贷款贴息,集中力量对支柱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投入。要引导资金投向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要大力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军,努力占领技术制高点。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要放宽政策,取消各种限制,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领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由第三产业向第一、二产业拓展,面向国内外市场,组建一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鼓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私人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国有小企业。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在项目申报、产品鉴定、出国审批、职称评定、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现代服务业要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要利用西安,拓展和延伸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传统服务业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进行改造,要重点培育和发展中心城市和边境县市生产要素市场,增强幅射和带动的作用。要着重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行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加快市场建设。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自由退出、机会均等的市场环境。继续发展商品市场,积极培育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知识、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要在不断完善现有农产品、工业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粮食批发市场、果品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和周边县(市)的边贸市场建设。要逐步建立完善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金融市场、企业产权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七)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大科技兴渭力度。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机构,鼓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产学联合研究与开发,逐步提高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资比重,鼓励企业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依托西安的科技优势,以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加速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以科技为先导,发展壮大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快融入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的步伐,形成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积极推广适用的农业优良品种、旱作和节水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和新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实现能源、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产业的技术创新。要在全市集中开发30个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培育3~5个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开发机电、微电子、医药、生物、电子信息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培育区域性技术和科技信息市场,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改革和完善各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造就一支适应高技术发展的人才队伍,完善、科技人才管理、引进、交流机制,建立科技人员按技术入股,按股分红的激励机制。走以知识促发展的道路,实施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中学教育规模,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灵活多样地培养社会实用人才和应用人才,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重点建设渭南师范学院,完成市属两所中等师范学校向专科院校过渡,组建我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县级重点高中现代化建设。利用西安高校多、科研机构多和高素质人才多的优势,努力营造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和社会氛围。改革人事、劳动管理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合理流动的用人制度,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参与我市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教育优先发展。地方财政支出中在保证工资发放和党政机关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逐步提高科技、教育经费所占比重。(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依托国际互联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国际市场接轨,使全市工业、农业及其他产业都面对一个广域的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我市高中等学校和各县市重点高中,建立多功能多媒体教学网,实现部分课堂教学、校园教学管理、学校图书检索、查询的电子化。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大力推广普及各类远程教育系统。在劳动社会保障服务方面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信息网,在1~2个居民集中居住点,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示范区,开展以信息为媒介的家庭、劳务、医疗、购物、交通、就业、培训、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进一步深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的网络化,提高企业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围绕政府、企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社会需求,实施信息库工程,在经济、资源、环境、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化、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领域建设一批地方性公共信息库工程,通过公共和专用信息网络,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多样化公共信息服务。把信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支柱产业发展。以发展软件集成、信息内容业和信息服务业为重点,争取在信息设备制造业上有新的突破,重点扶持两三个实力较强的企业,尽快形成规模,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抓好重点信息化工程,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要重点抓好六大信息工程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工程;党政专用网建设及政府信息化工程;信息资源、数据库工程;电子商务和企业上网工程;信息设备制造业和软件工业创业园工程。

(九)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增长,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落实和维护优生优育的一系列措施,提高生育质量。重点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到2005年,全市人口控制在552万人以内。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高度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重视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运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节水节能技术,改进生产与经营方式,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加快资源初级开发产业向深加工产业转换,由低技术、低品质、低效益向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转变。依法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和森林等国土资源,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健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资源管理体系,实施自然资源战略性保护措拖。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以增强绿色植被为中心,治理水土流失,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全面退耕陡坡地,种树种草,遏制生态恶化。集中力量抓好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中部平原区和秦岭北麓台塬区的三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的综合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大气、污水、垃圾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实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及部分污水深度处理回用,使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进一步健全环境、气象和地震监测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减灾运行机制和体系,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抓好人防工程建设,加大防空建设投入,搞好“三防”教育。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预报准确率和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提高我市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应急救助和抗震能力。防洪设施主要抓好黄洛渭河、三门峡库区及秦岭北麓东段综合治理工程。

(十)扩大就业、壮大财源,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劳动就业。积极发展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持续增长的就业岗位。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搞好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发挥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潜力大的作用,结合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发展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中介服务,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要推行灵活多样化的就业方式,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扩大劳务输出。同时,采取宽松平等的就业政策,放宽对农民进城及人口跨地区落户的限制,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按职业确立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逐步用身份证代替户籍制度。狠抓财源建设,扭转财政困境。努力培育新财源。要以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为重点,巩固基础财源,壮大支柱财源,培育新兴财源,建立结构合理、效益明显、后劲充足的财源体系,把财政的持续增长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狠抓收入征管。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改进征管方式,加大征管力度,挖掘增收潜力,全面提高收入质量。坚决打击各种偷税、骗税、逃税和抗税行为,完善税收法治建设。全面实施“金税工程”,把该收的税坚决收回来。严格财政支出。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经常性支出的过快增长和社会集团非生产性消费。集中财力保工资、保重点、保改革、保稳定,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切实解决县乡两级工资拖欠问题,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和教育部门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工作,下决心摆脱财政困境。加大扶贫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为重点,以贫困村为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扶贫投入,合理使用扶贫资金,搞好以工代赈,解决好通电、通路、通水等问题,切实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进一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进行产业化发展。要坚持“两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努力创作思想内容健康、艺术品位较高、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强对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科学利用工作,严厉打击盗窃和文物走私等犯罪活动。要积极开发、利用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强大资源功能,综合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影视、广播、广告节目的制作、播放、传输以及音像光盘制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广播电视制作、传输质量和覆盖率。要加快农村有线电视传输网的建设。到2005年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普及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引导体育进入市场,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从而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把体育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的服务体系,重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医疗体系建设,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生活在基本达到小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提高住房成套率;家庭电话全面普及,电脑及网络消费明显提高,居民信息占有量大幅上升。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搞好农村电力、电信、广播电视传输、交通、自来水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同时引入个人缴费和储蓄机制。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行企业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健全医疗费用约束监督机制,逐步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对失业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的管理,拓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措渠道,搞好失业人员的生产自救和转岗培训。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实施社会文明进步工程。加大文化设施的硬件投入,“十五”期间,争取全市县县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服务功能完善的文化馆、图书馆、计划生育宣传站;建成市和主要县(市、区)的文物库房;建成3~5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县级文物旅游点,建成一个旅游标志性工程。

第四篇: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重大問題研究指南

一、成都市“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及趨勢研究

重點研究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區域競爭格局的影響下,經濟全球化的新特徵以及世界經濟走勢,我國宏觀經濟走勢和政策取向,及其對我市“十二五”可能產生的影響和我市應採取的政策措施等。

二、成都市“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和指標體系研究

按照黨的十七大確定的增強發展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加強文化建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建設生態文明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主線,與建設“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相銜接,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適應,重點研究提出“十二五”規劃指標體系,以及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結構優化升級、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公共服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等方面的主要目標和量化指標,並對2020年目標進行展望。

三、“全域成都”下的新型城鄉空間形態研究

深化主體功能區研究,深入分析我市城鄉空間佈局、產業佈局和具體功能區劃,客觀評估不同功能區塊在城市化發展、產業導向、開發強度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提出進一步優化城鄉空間形態的舉措;並研究與此相適應的行政區劃調整的思路、原則和目標,提出適應大都市圈建設的行政區劃調整方案。

四、“十二五”時期加快新興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研究

研究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市場、新需求的發展趨勢,在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新興產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我市加快新興產業發展,佔領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重點及政策舉措。

五、“十二五”時期成都市建立“內需為主”經濟發展模式研究1

根據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深入分析我市投資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及存在的問題,重點研究擴大內需的重點領域與有效舉措,提出“十二五”時期擴大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環境、轉變消費觀念、啟動農村消費市場等一系列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以及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創新投融資模式,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的對策建議。

六、成都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資源要素保障能力研究

在分析近年來我市土地資源、水資源、電力、天然氣、礦產等資源要素供需的基礎上,科學分析預測“十二五”時期我市資源要素的供求狀況,深化研究“十二五”期間我市資源要素保障可能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十二五”及到2020年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要素供給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務和對策措施。

七、成都市生態環境容量及節能減排研究

按照科學發展觀和節能降耗減排要求,深入分析我市生態環境容量及面臨的問題,科學研究“十二五”我市生態環境建設及節能減排的基本思路、約束性目標、重大專案和政策措施。

八、成都市“十二五”時期人口發展戰略研究

分析我市人口規模、結構及分佈的變化情況,研究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關係,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市最佳人口容量及結構;提出我市建設“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所需的人才結構及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對策;提出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思路和舉措。

九、統籌城鄉發展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研究

分析我市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問題,重點研究新形勢下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系建設的規律、趨勢與發展模式,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時期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主要任務和對策建議,以及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路與措施。

十、建立覆蓋城鄉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研究

分析我市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問題,重點研究新形勢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規律、趨勢與發展模式,及“十二五”時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思路、主要任務、對策措施及實施步驟。

十一、成都市加快勞動力轉移,擴大城鄉就業對策研究

研究如何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目標,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如何進一步破除限制城鄉勞動力流動的各種制度性因素、促進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分析近年來我市城鄉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及有關的問題,提出提高就業品質和就業穩定性的思路和對策;如何建立健全支援創業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提出創造就業崗位、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的對策措施。

十二、成都市構建新型基層治理機制研究

總結我市在基層治理機制方面取得的經驗或不足,以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主題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為指導,研究提出“十二五”深入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構建多元化的社會參與機制、完善鄉村治理結構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務以及政策措施。

十三、成都市“十二五”公共安全應急體系建設研究

分析預測新時期成都公共安全(含社會安全、食品安全及環境突發性事件等)發生的特點和趨勢,分析可能產生的公共安全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影響和緊急處置方案,探索構建公共安全應急體系的思路、目標與路徑。

十四、增強成都市文化軟實力研究

重點研究增強我市文化軟實力的總體思路、載體和對策措施,壯大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思路和對策。

十五、成都參與多層次區域合作研究

基於區域合作的不同層次,研究提出新形勢下我市在開放型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找准成都在成渝經濟區、成都經濟區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自身

3定位,並立足要素配置、產業發展、政策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確立合作重點和突破口,採取恰當的方式,遵循科學的時序,推動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十六、成都市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化水準研究

總結我市對外開放的成功經驗和存在不足,分析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研究提出新形勢下我市參與國際競爭、吸引利用外資、實施“走出去”戰略、提升城市國際化水準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等。

十七、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改革及政策研究 總結我市在“試驗區”建設中的成功經驗,分析深入推進“試驗區”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研究提出“十二五”時期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主要任務、實施步驟以及政策支撐。

十八、“十二五”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研究

分析“十一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功經驗與存在不足,根據“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總體要求,在結構升級、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節能減排、新農村建設等領域梳理形成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專案,明確建設內容、投資規模、推進時序及責任主體。

第五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计划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945.02亿元,增长1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市粮食总产149.96万吨,增长4.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4.38亿元,增长6.6%。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614.25亿元,增长18.5%。工业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巩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4.97亿元,增长20.42%;实现利税460.11亿元、利润272.24亿元,分别增长37.49%和43.54%。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境内税收总收入214.04亿元,增长25.41%;境内财政总收入245.51亿元,增长22.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86亿元,增长21.26%。金融运行比较平稳。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394.84亿元,比年初增长13.52%;各项贷款余额964.88亿元,比年初增长13.57%。

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发展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市无公害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分别达到100个和16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4家。自主创新能力有新的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26.2亿元,增长37.6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13%,比上年末提高3.03个百分点。工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年内有10个工业产品进入中国名牌产品行列,24个产品进入山东名牌产品行列。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现代物流、旅游、批发和零售等正成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50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出口合力拉动经济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46.83亿元,增长25.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3.*亿元,增长18.7%,总量和增速创下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6%;全市进出口总额46.92亿美元,其中出口29.97亿美元,分别增长24.8%和19.5%;全年实际引进外来投资168.4亿元、同比增长9.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32亿美元、增长16.9%,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超过5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全面展开,年内落实关停机组总容量44.375万千瓦,完成省下达的“十一五”压小任务的88.8%,并向国家申报4台30万千瓦热电机组;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22条,关停能耗高、污染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土小”企业1734家。148家重点耗能企业实现节能70.67万吨标准煤。

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日趋协调。新城区建设稳步推进。路网、管网及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建设日趋完善,体育中心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老城区改造力度加大。中心城区排水管网得到改造提高,部分城乡结合部、城市背街小巷等得到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四宝山地区生态恢复、萌山山体绿化、荒山绿化、“因景植绿”等工程进展顺利,全市新增造林合格面积6667公顷,新增城市绿地405万平方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济青高速南线*段、昌国路立交桥、高淄路新城至张店段等7项交通重点工程按期完成。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区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突破高青、支持沂源发展工作进入新阶段,经济强区县发展取得新成绩。区域经济合作日趋活跃,支持菏泽东明、西藏昂仁工作取得新进展。

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建设迈出新步伐。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2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5%;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2万人,转移就业1.7万人。五大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1.04亿元,国有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取得实质性突破。提高了农村和城市低保对象的保障标准,对城市低保对象适时发放了价格补贴。教育、文化、卫生等全面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展顺利,全部免除了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对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了资助政策,建立完善了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区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参合农民达到229.91万人,参合率达到91.37%;改造13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处服务站和400处村卫生室。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4‰,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6.5以内。饮水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新增受益村316个,受益人口15.37万人。绿色蔬菜的生产、流通、检测体系日趋完善。新建社区药店53家,调整布局75家,社区药店服务人口达到158万人,服务面达到93%。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万个。在中心城区新开公交线路3条,新增环保型公交车67台。在全省率先落实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849元和6465元,分别增长14.9%和14.62%。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防震减灾、双拥共建、市志、档案等其他各项事业,以及文明*、平安*建设都取得新成绩。市政府为群众所办实事如期完成。

同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保持投资平稳增长的难度加大,投资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有效投入和项目储备不足,投资结构层次不高,农业农村、服务业投资比重偏低,传统工业项目投资仍占工业投资的70%以上。二是制约工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的因素较多。全市工业整体效益的增长受中央省属企业的影响较大。企业的物流、用工、财务成本有较大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影响部分出口型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投入不足、载体不强、开放程度不高,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发展机制不活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服务业统计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四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能源结构调整进展不快,高耗能行业比重偏大,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仍居全省前列。按照国家、省新的认定考核办法,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难度很大。五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依然不小。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够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位运行,农业生产成本呈攀升趋势。另外,外贸政策调整和人民币升值使外贸出口面临较多困难,社保资金支出压力较大,企业关停带来新的职工安置困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矛盾突出与部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并存,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总的发展环境比较有利,但困难和挑战也比较多。世界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基本趋势预测不会有大的改变,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外贸出口,但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主要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贸易摩擦和技术壁垒增多等,也增加了一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既是机遇,更是严峻挑战。全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具备,但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资源环境压力继续加大、要素制约长期存在等,也使发展面临诸多制约。

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工作指导转变,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预期性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均增长1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控制在4%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主要约束性目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COD排放量削减4.5%,SO2排放量削减8%。

(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坚持抓重点、抓关键,深入推进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节约农业。继续实施100万亩高产优质专用粮食和20万亩优质棉花工程,力争粮食播种面积300万亩,总产130万吨以上。突出抓好生猪、奶牛、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改造提升30个标准化规模畜牧养殖小区。新建11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建设2个农产品质量、20处蔬菜质量速测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发展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集中支持10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切实加强以标准化体系、信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疫病防控体系、科技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二是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太河、马扎子等大型灌区改造建设,完善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40座病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478个村、3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完善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村村通有线电视等工程,扩大覆盖率,增加受益面。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0个。加强乡镇驻地、农村社区道路标志规范化建设。三是落实各项农村政策。继续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综合直补政策。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年内力争培训2万人,转移就业1.7万人。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及林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等改革。继续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扩大农业政策保险试点范围。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突出抓好10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培育20—3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药和中药现代化、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突出抓好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高新区、齐鲁化工区、东岳氟硅产业园加快发展,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积极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东岳集团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12个国家863项目及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二是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尽快研究制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具体意见。积极运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对机械、冶金、建材、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实施大企业信息化助推工程,选择一批有条件的骨干企业,推广运用信息新技术、新产品。搞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和推广工作。加快推进农业、服务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推进信息化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渗透。三是着力打造优势工业板块。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加大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和技术改造力度,增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突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发展,巩固提升石油化工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地位,改造升级机电、纺织、冶金、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新的产业增长极。四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淘汰和限制落后产能。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八个必须”的条件,引导资金投向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投向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技术改造,投向农业农村、现代服务业、社会民生。坚持关口前移,提高门槛,坚决禁止新上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落后的项目。继续做好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工作,稳妥有序地关停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不安全的“土小”企业,引导一批资源环境不能支撑的企业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有序转移。五是抓好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增加工业有效投入。继续实施“双百工程”。突出抓好华电*热电和白杨河热电两个2×30万千瓦热电、博汇35万吨高档包装纸板、东岳氟硅材料、科勒卫生洁具、金晶低辐射镀膜节能玻璃等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大重点项目的策划储备和推进力度,按照增量优质和存量盘活的要求,在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研究策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能够带动结构调整的大项目、好项目,并争取更多的项目由国家、省核准并列为重点项目。六是繁荣发展服务业。围绕服务业八大重点行业的发展,全力培植“三大载体”,集中抓好6个省级服务业重点城区、10—20个集约化园区和50个重点企业的发展。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投入,筛选并抓好100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策划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搞好项目储备。充分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列入省、市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发展领导和工作机构,理顺工作职能,完善考核机制。落实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七是努力扩大消费。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扩大城镇消费规模,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服务消费。调整优化政府消费结构,扩大政府在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消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即期消费倾向。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强对物价的调控力度,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三)积极推进节能环保和集约用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节能降耗。认真落实全市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带动,继续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培育清洁型生产企业。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启动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市建设。根据国家强制性能耗标准,分类制定重点工业产品能耗定额。落实钢铁、铁合金、电解铝、烧碱、水泥等八大行业差别电价政策,遏制高耗能产业的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抓好建筑节能工作,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继续强化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和148家重点企业的节能监管。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新一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抓好城市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的资源化利用和被污染主要水体的生态功能恢复工作。继续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重点抓好光大水务南、北厂改造、临淄齐城污水处理厂、高青污水处理厂二期、周村王村镇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抓好市垃圾焚烧电厂正常运行,加快建设博山垃圾焚烧电厂,年内全面实现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搞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和城区集中供热锅炉二氧化硫治理。搞好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年内实现农作物秸杆全面禁烧。继续实施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完成猪龙河综合整治任务,推进孝妇河、淄河、涝淄河等的综合整治,努力构建特色城市水系和水体景观。加快四宝山地区生态恢复、萌山水库周边生态建设,继续推进荒山绿化、农田林网以及沿河、沿路、环城、环村、环企业林带建设,继续实施“因景植绿、因景治污、因景修路”,加快实施马踏湖及原山、鲁山等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保护开发工程。着力建设城市便民绿地和精品园林,切实提高城市绿化美化水平。四是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盘活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水平。深入研究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走集约化发展路子,努力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矛盾。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一是推进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充分发挥我市12个省级以上园区的产业集聚作用,制定和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建立园区内产业退出机制,优化园区产业布局。以重点园区为载体,以产业协作、产业链延伸为重点,积极推进发展新材料、化工、医药、建材、机电泵业、纺织服装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解决化工产业布局散乱和“污染围城”为重点,加快推进张店东部化工区布局调整。二是大力发展区县域经济。根据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下放行政许可,理顺市与区县经济管理权限,调动区县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毫不放松地做好突破高青、支持沂源加快发展工作,促进两个经济欠发达县尽快实现赶超目标。进一步优化区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三是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互动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推进融入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各项工作,抓紧建立合作平台。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昂仁、菏泽东明工作。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一是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做大做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城区建设,不断完善新城区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市体育场、游泳跳水馆、综合体育馆、运动员公寓等新城区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老城区的升级改造,改造升级杏园东路、太平路、世纪路铁路桥等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继续推进雨污分流、排水排涝等工程建设。加大重点区域的综合整治力度,重点抓好中心城区东外环与南外环、火车站与汽车站周边、昌国路立交桥周边、健康街中北段等区域及城乡结合部的环境综合整治。按照与中心城区优势互补、层次衔接、功能互动的要求,协调发展组团城区。二是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开工建设新区客运中心,更新改造部分公交车辆。开工马公祠隧道和国道205白塔至青石关段、省道238高青至新城段、省道235寨里至南庄段等一批交通干线公路的建设和升级改造。适时开工建设引太入张城市供水工程。三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坚持规划引导、试点先行,加快编制完善全市城乡建设的“一张图”规划。以经济强乡镇为重点,在试点基础上,推进整建制城镇化建设,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合村并居,努力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加强分类指导,集中搞好1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创建活动。

(六)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一是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企业改革,重点抓好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规范运作,积极推进危困企业的资产重组。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大力推动境外上市和跨国并购,力争年内5家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深化地方金融改革,积极做好股份制银行、境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争取工作,完善融资担保体系。积极争取,周密运作,推进市政项目收益债券的发行试点工作,支持发行高新区债券。积极探索推行资产证券化。继续推进财税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发挥财政税收的投融资作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垄断行业、事业单位、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改革。积极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商会。二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积极调整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以具有比较优势的精细化工、机电、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以及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强国际合作。突出抓好利用外资大项目,围绕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产业链延伸,精心策划一批利用外资项目并进行全力推介,集中力量支持科勒卫生洁具等一批在谈在建项目建设。积极寻求合资合作,借助外力,加快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主动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对重点出口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在发挥纺织、服装、化工、医药、机电、轻工等传统出口优势的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适应政策调整变化的需要,研究出台《*市20*鼓励外经外贸发展的有关政策》,引导企业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关键设备、高新技术产品及短缺资源进口。积极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境外投资为契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产业转移,到市外、境外投资创业,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抢占先机。积极支持推动崇正集团、南金兆集团、兰雁集团等一批境外投资的在建项目建设。

(七)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一是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在发展中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有市场、有效益、前景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落实各项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兴办各类服务业实体,努力开拓新的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城乡“双零”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年内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一人稳定就业。力争年内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农村劳动力输出6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范围,增强保障能力,提高保障标准。继续做好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突出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等推进工作。对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面发放租房补贴。加快建设市级人力资源市场。二是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更新、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等工程。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工作基础上,实现免费提供教科书,设立普通高中政府助学金,落实普通高校资助政策。积极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抓好30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搞好150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改造。规划新建市中心医院病房楼,继续改造建设400个村卫生室。理顺区县红十字会管理体制,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福利事业,建设老年福利中心和儿童福利院。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切实抓好11届全运会协办和22届省运会承办的各项筹备工作。继续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防震减灾等其他社会事业。三是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实施“民心工程”,继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突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加快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争创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加强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营造安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确保社会稳定。切实抓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工程建设。加大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建设力度,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下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计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计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太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2018年9月25日在市十六届 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莉萍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汇报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汇报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汇报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汇报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XX区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提出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

    2014年凭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4年凭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2014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九五"时期,是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很不平凡的5年,是我们战胜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困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5年。5年来,我......

    2014 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重生态、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新常态下经......

    关于樟树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于樟树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8年1月31日在樟树市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樟树市发......

    赤坎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精选)

    赤坎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计划草案报告 ——在赤坎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赤坎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