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烈日和暴雨》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设计
高邮市周巷初级中学万卫坤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人物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人物悲惨的命运。
2.认识造成祥子苦难生活的社会根源,体会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过程与方法
诵读并赏析精彩的描写,引导并感悟环境描写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对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2.感受老舍小说的语言风格,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对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2.感受老舍小说的语言风格,学会咬文嚼字学语文。
教学资源图片、文字、视频、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其作品《骆驼祥子》:
1由《故乡》《多收了三五斗》内容导入
同学们,在前面的课上,鲁迅和叶圣陶为我们描绘了生活在旧中国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普通农民的不幸遭遇;今天我们再跟随现代作家老舍走进旧中国三十年代的北京城,看看那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又有怎样的命运。
2、简介老舍及《骆驼祥子》主要情节
二、检查预习,揭示学习目标
1.提问:根据课文标题,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并划分课文段落,概括大意。
2.播放视频,揭示学习目标。
先提问:看了刚才一段视频,如果要你再把它还原成文字,你打算怎么写? 投影:老舍先生谈《骆驼祥子》创作体会的一段话。
揭示学习目标
(1)、自然环境描写的方法
(2)、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关系。
(3)、旧社会小人物命运的悲苦。
(4)欣赏老舍作品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课件)
三、分组合作,理解课文:
1)分配各组任务
(课件)任务一:读课文1-2节,勾画出景物描写精彩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早晨天气的炎热的。
任务二:读课文第5节,勾画出景物描写精彩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正午时烈日之“烈”的。
任务
三、跳读课文1-6节,勾画出描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痛苦感受的句子,并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天气如此炎热,祥子为何还要拼命拉车。
任务四:跳读课文7-10节,勾画出描写风和柳树的有关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任务五:读课文第10节,勾画出描写文中描写雨的有关句子,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雨的变化的,又是怎样写出暴雨之“暴”的。
任务六:跳读课文11-14节,勾画出描写祥子暴雨中拉车痛苦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哪些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任务七:跳读全文,找出文中除了写主人公祥子外,还写了哪些人,并说说写他们跟写主人公祥子有什么关系。
任务八:跳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后痛苦感受的两个精彩比喻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再用这两个比喻拟写一副对联,概括本文内容和主题。
2)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展读自己勾画的环境描写语句、人物描写句;并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适时引导,并投影归纳
四、纵深探究:祥子苦难的社会根源。
提问:如果是好天气,祥子是不是就有好命运?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出示资料: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骆驼祥子》第十八章)学生齐读后,谈自己的认识:祥子只是苦难的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因为他们生活在没有公道的社会里。祥子苦难的根源不是烈日和暴雨,而是那个罪恶的社会。
五、把握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
提问: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写这篇文章的?
学生谈认识,教师提供资料(课件)(这是一本最使我满意的作品。„„我放下笔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休息,依然是在思索;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就能滴出血与泪
来„„——老舍语)让学生体会到:旧社会小人物命运的悲苦,作者对下层小人物遭遇的同情。
六、课堂小结
1.主题归纳
主题:课文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
2.写法小结
(课件)学生朗读:
写烈日和暴雨,突出祥子如何在酷暑和暴雨下受煎熬。景物描写烘托了祥子的心理和性格,揭示了他痛苦生活遭遇,推动了情节发展,表现了主题思想。
文中抓住日之“烈”,雨之“暴”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绘,以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在这种环境中挣扎的人物的痛苦生活。这种病根不在天气而在社会制度,是对旧社会吃人制度的血泪控诉。
景物描写的特点:注意动静结合,写出景物变化。注意形神统一,写出景物特点。多种感官、多角度、多修辞,全方位描绘景物。
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七、作业布置:仿作一篇《雨天的故事》,要求: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主题。
第二篇:《在烈日和暴雨
《在烈日和暴雨下》
------修辞方法浅析
内容摘要
收录于中学教材第三册的基本篇目《在烈日和暴雨下》,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本文从分析作品语言入手,论述修辞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收到的效果,主要从词语锤炼─动词的锤炼; 叠字的运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格谈起。动词的锤炼使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凝炼传神,叠字的运用与动词锤炼相配合,进一步增强了本文语言的这一特色;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运用、又使本文语言获得了最佳的表达效果,使人读罢此文,不由得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关键词
语言艺术词语锤炼动词叠字比喻夸张拟人排比表达效果
正文
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灿烂星河里,有一颗闪亮的明星─《骆驼祥子》。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及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著称于世,是老舍最满意的长篇之一。单就其语言特色而言,就有其鲜明而独特的风格。“老舍自己曾说过:‘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十分有力,而又不失其原味。’”②而其语言特色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烈日和暴雨下》是《骆驼祥子》中的一个片断。具体描述了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的一个场面。目的是为了表现象祥子这样的旧社会中的人力车夫,不仅遭受着来自于社会储方面的苦难,而且深受恶劣的自然天气之苦。为了更好地揭示黑暗的旧社会以及恶劣环境对祥子的折磨,作者在这一片断中,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精心炼字炼句,充分调动语言,以求最佳表达效果。老舍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有人看我的文章明白易解,也许觉得我写时很轻松,其实不然。”“写文章,用一字,造一句,都要仔细推敲。”③由此可见,老舍是十分注重对语言加工的。下面主要就这篇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运用进行浅显的论述。
一、动词的锤炼
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借助于情节的展开、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动词,动词用的好,能使人物“活”起来,使所描写的事物“动”起来。因此,“动词锤炼”在语言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使人物“活”起来,事物“动”起来的目的,老舍对动词的锤炼可谓苦心孤诣,《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动词的锤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锤炼字的目的是为了准确。为了准确,从选词上看,必须充分注意分清词与词之间的意义上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把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动词的锤炼就很好体现这一点。例如:在烈日炙烤下,拉车的小伙子们“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大灌一气。”加点的两个动词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十分醒目,运用十分准确。用“奔”而不用“走”;用“灌”而不用“喝”,可见当时车夫们渴的程度以及他们得到水时喝水的样子。通过这两个动词的运用,收到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能够映衬出天气的酷热难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物的悲惨处境─不仅负重如牛马,而且生活亦如牛马。再比如“走着走着,一头载在地上。”中的“载”字,如果用“倒”则不能更好地说明发病之突然,凶险,也就不能进一步地突出在烈日下拉车的艰苦、危险。再如文中写祥子拉车,由于汗水“裤褂全裹在了身上。”一个“裹”字,极言其出汗之多,感觉之难受,与
以上几例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上几处动词地运用,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能够准确自然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体现了老舍锤炼动词准确性的特点。
《在烈日和暴雨下》锤炼动词时,还力求生动、传神。“文章的语文不仅要准确,明白,而且要生动,富有文采。只有生动的语言才是富有哲理、富有风趣、富有情趣的语言,才能产生无比的魅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④本文中就有很多动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例如:描写暴风雨将临之时,“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乱撞”一词呼应“寻找”,生动地表现了风中雨点下得急而且迅猛的特点。“掀”字则用得非常精当。我们都知道,夏季的积雨云是浓厚沉重的,一般都说闪电在云中“劈开一条缝”或“撕开一角”,但这些都不如用“掀开一块”生动有力。“劈”“撕”虽猛位威力略小,而只有把黑云“掀开一块”来,才充分显示出其气魄和威力。一字之别,文采斐然,而且能收到非同一般的效果。“有些词句,看上去平平常常,实际上是作者苦心孤诣的成果。”⑤在上句话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雷鸣声,但在写闪的过程中,声音不就已经寓含在其中了吗?可以想象,能将黑云“掀开一块”的闪电过后的雷声是何等的惊天动地。这样在静默中写声响,可以说是传神之笔。
再如下文中“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加点字“砸”用得特别精妙,富有表现力。它既能够照应上文中关于闪电的描写,又能够与下文中的“哆嗦”相呼应。正由于上文中云和闪电的铺垫,雨点才会“砸”下来,可见雨点之大,速度之急。也正因为如此的雨点砸在祥子刚刚要被太阳晒裂的背上,像他这样壮实的汉子才“哆嗦”。由“砸”到“哆嗦”,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祥子的痛苦。接下来,在“四面八方全响、全乱、全迷糊”的水世界里,祥子“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浇”“想跑,水又裹住他的腿”,他只能“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浇、裹、拽”这几个动词极其恰当地描绘了祥子在水中备受折磨,苦苦挣扎的情形。这里,我们可以细心体会一下作者锤炼字、词的匠心:在大雨刚来之时,是“砸”而非“滴”;在大雨之中,是透肌凉的水往各处浇,而非“淋”,瓢泼暴雨的大而猛便跃然纸上。同样一个“裹”字,前面用来表现祥子在烈日下备受煎熬,而后者则体现出祥子在暴雨中饱受折磨─想跑却被水所困,只能用力向前拽。这几个字就把祥子的悲惨命运体现出来了。这些口语化的动词似乎是作者信手拈来,实则恰到好处,能够生动地再现当时真实的情形,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老舍在锤炼动词时,还十分注重词语的凝炼性。老舍曾经说过,在写作中“有时一个字两个字能表达出不少意思。你得设法调动语言。你描述一个情节的发展,若是能够选用文字,比一般的话更简练,更生动,就是本事。”⑥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动词锤炼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这种能力。作家往往只选用一两个关键的词语,便描述了一个情节地发展,这些关键性的词语具有高度凝炼的特点。
例如,文中对风的描写,在酷热时,突然起风了。“街上突然加多了人,铺子里的人争着往外跑,都攥着把蒲扇遮着头,四下里找。”‘有凉风。有了凉风。凉风下来了。’大家都嚷着,几乎要跳起来。”作者用一些最常见的动词“争、跑、找”把人们渴望凉风的急切心情写得栩栩如生。用“攥”着蒲扇,而不用“拿”,这样就把铺子里的人在这以前的动作神态也写了出来,他们并非临时拿了扇子往外跑的,而是在铺子里就一直“攥”着蒲扇一个劲的扇的。这一个字既从正面写出了人们的动作神态,也写出了天气的酷热,可谓异墨如金。“嚷”和“跳”也是两个普通动词,但在这里,却形象地描绘出了人们的神态。六个普通的动词,就给读者描摹了一幅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生动画面。不见一个“热”字,但其热自见。
再例如:当雨小了些时,“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要求避避雨再走,而坐车的即“跺着脚喊─‘快走’。”这里,祥子之所以要直直腰,是因为他一直弓着身子在水里挣扎; 之所以要吐出一口气,是因为他憋着劲死命拉车已经很长时间了。两个普通的动词,不仅写出了人物当时的动作,而且可以启发读者对情节的联想。而对坐车的描写仅用“跺脚”“喊”两个动词,就可以使人清楚地看出他的冷酷和横暴了,读者也由此更深地体会祥子悲剧的社会性了。
综上所述,作者对动词的锤炼可谓费尽心思,从而使本文语言呈现出准确生动、凝炼传神的特点。
二、叠字的运用
《在烈日和暴雨下》不仅动词锤炼得好,在修饰语的锤炼方面,也频有特色。而对修饰语的锤炼,主
要体现在叠字的运用上。
“叠字”是一种修辞格,“叠字,即把同一个字,或同一个单音节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⑦“恰当地运用叠音词语,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加强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增加音乐美感。”⑧《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就多处运用了“叠字”这种修辞格,更好地体现了烈日之烈,暴雨之暴,人物之备受煎熬。如作者在描写天热时,如此写道:“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些白光”;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 “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只觉得到处都闪亮,空中,屋顶上,地上,都白亮亮的”此处连用几组叠音词:“干巴巴”、“毒花花”、“白亮亮”,就把太阳之毒,天气之炽热,写得具体可感,淋漓尽致。“处处”三组连用,所表现内容包含着整个空间。读完此处,怎么会不感到置身于“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环境中的痛苦呢?
即使在这种“厉害到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条件下,人力车夫们为了衣食,万般无奈地去张罗买卖,但“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 ”就连祥子这个曾是第一流车夫的小伙子,也只得“慢腾腾的往前走,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这里不仅仅写出了车夫们的动作,而且把车夫们那种不想干却不得不干的矛盾心理及在烈日下的痛苦感受表现出来了,而叠字的运用更好地使这种效果得以强化。明写动作与感受的同时,也写出了当时炎热的自然环境。在此,叠字修辞格的运用将烈日之烈,车夫之倍受煎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在叠字的运用上,老舍还十分注意词语的色彩和声响。“只有恰当地运用那些有色彩、有音响、有感融的词语来表现活生生的人和变化万千的客观事物,语言才会生动形象。”⑨现举一例进行分析。“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又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在这里老舍为了更好地表现天气之热,从人们的听觉角度进行侧面描写,收到了更好的效果。叠音词“丁丁当当”的使用令读者也会感到焦躁不安。在炎热的环境下,如果周围能够安静一些,人们的心情会平静些、舒畅些。但作者偏要让铜铁铺里发出单调的、令人心烦的“丁丁当当”的声音。试想,在这般闷热的气候中,这令人心闷的声音又是多么刺耳呀。而这种效果的取得与叠字格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叠字的运用使本文的表达意收到了更好的效果。叠字的运用与动词的锤炼相配合,进一步体现了本文语文准确生动、凝炼传神的特点。
三比喻、夸张等修辞格在文中的运用及效果。
作家写文章,都要借助于语言这种基本形式进行表情过意,不仅要表达的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还应力求生动形象,妥财鲜明,尽可能给人以深刻地印象,追求好的表达效果。《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达到了这一目的,除锤炼词语外,比喻、夸张等修辞格的运用更是功不可没。首先分析一下比喻在本文中的运用。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是根据甲乙两类性质不同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比喻修辞的作用之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在下》一文多处运用比喻,对描绘环境,表现人物起到很好的作用。
例如,文中为突出烈日之烈,有这样的比喻:“白里透着红,从上至下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火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人要发火。”“一面极大的火镜”令人感到恐惧,而“每一条光线都像火镜的焦点。”光的毒辣便可想而知了。此处的描绘与上文中“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相呼应,从人的感觉方面设喻,把烈日之烈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读罢此处,又有谁能不为祥子等车夫处境而感叹呢?
当午后一点多,终于有了点凉风,风是无形无色无味的,作者借助于柳枝的变化来表现风,其中有一句:“路旁的柳树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传达着上天的消息。”在这里,作者将柳树比喻成天使,原因就在于人们所渴望的凉风是借助于柳条的摆动体现出来的。通过比喻,人们难以忍受酷热折磨,渴望一丝凉风的急切心情便跃然纸上了。
又如,作者为表现暴雨之暴,如是写道:“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此处用借喻的方式将暴雨倾盆的样子做了独到的描绘:因为雨大而急,所以地上积满了水;因为雨点大,所以溅浇到水面上形成“箭头”。而从屋顶上直泻下来的雨帘却似“万千条瀑布。”比喻多么恰切、生动呀。读后不能不令人佩服作者修饰加工语言的匠心。
正因为暴雨如此之猛,主人公在此时只能是“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在此作者运用排比修辞将祥子在暴雨中遭受的非人折磨表现出来了。带给读者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感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祥子的深切同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而片断的最后一句话:“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更是绝妙之笔。此处首先将祥子的状态─又冷又累哆嗦成一团写了出来,同时借助于比喻收到了一语双关的效果。“像风雨中的树叶”暗示了当时低层的劳动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凭风吹雨打,随时都有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可能。
比喻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使本文的语言表达锦上添花。《在烈日和暴雨下》主要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其中几处对柳树的描写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例如:在赤日炎炎的环境中,“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技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此处,用拟人手法写柳树,使柳树也有了“灵性”,仿佛感受到了炎热的威胁,在烈日下如病了一般,显示出一种病态,此处通过拟人用柳树的病态来烘托天气的炎热,有极强的感染力。又如当大雨即将到来之时,作者这样写:“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此处用“惊疑不定”赋予柳树以人的感受,与上文中的利飕有劲,使人颤抖结合。从“风、人、柳树”三方面渲染大雨来临之前吉凶莫测的紧张气氛,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惊疑不定”一词的运用。
夸张修辞方法的运用,也使本文语言表达收到了更好的效果,如:“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窖。”“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铺牌也要晒化。”为了更好地渲染天气的炎热的程度,给人以真切的感受,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像烧透了的砖窖”中。也正因为如此,下文夸张“茶从嘴里进去,汗马上从身上出来,好像身上已经是空膛的,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令人感到真实可信,以夸张的语言,贴切的传神的写出人们在炎热天气的感受,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以自然环境的描绘烘托人物,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运用,动词的锤炼在炼字格中居于重要地位,因为动词在文中一般处于谓语的位置,十分醒目。《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动词的锤炼使本文能够将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物的心理感受及活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生动准确,凝炼传神。而叠字的运用则能突出词语的意义,加强对事物的形象描绘。文中“叠字”的运用很好地服务于表达的需要,配合的锤炼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本文语言极具感染力,使人仿佛真的置身于文中所描绘的环境之中,更真切地感受文中主人公的悲哀秘无奈。
注释:
①收自《中国现代文学史》唐 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P207
②收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卷》卜召林等主编,矿业大学出版P270
③⑥转收自《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P228
④⑨收自《实用写作》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潭习朴等主编P72
⑤收自《中学学科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P559
⑧收自《现代汉语》黄伯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P229
第三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的1.学习具体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
教学设想
这段小说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遇,“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痛苦与不幸。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懂得本文写了祥子在这一天中三段时间里的故事,文章对“烈日下”、“暴雨下”的祥子是如何具体细致地描绘的,是如何具体地描写自然环境的。
采取以思考题引导学生各自阅读、理解文章,让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方式进行教学。
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祥子在这一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2.正音、正字、解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选的。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为了使同学们学习有个重点,现在出几个思考题,大家自己阅读、理解文章,想一想这几个题该怎么回答。
①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回答好此问,也就解决了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这个问题。)
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③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要作这些描写?
二、根据教师的提示,阅读课文,重点考虑思考题①。
提问:本文写了样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可提问三、四人)
讲解:这篇文章写了样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①祥子在这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②祥子在这天的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拉车前行,突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③祥子拉完车跑回家,抱着火烤还浑身哆咦不停。
三、分析本文结构。
提问:根据上面所讲的内容,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
讲解:①1—6段,写这天上午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况。
②7—15段,写这天中午一点后样子在暴雨下拉车的情况。
③最后一段,写祥子回到家后的情况。
四、正音、正字、解词。
干燥(zào)焦躁(zào)腥臊(sāo)洗澡(biē)
憋气(biē,气不通)漂亮的小伙子(这里的“漂亮”,作出色,身体壮实讲,不指长相好看)好歹(dǎi)腻烦(nì)空膛(táng)汤 ?着水(tāng)慢腾腾(tēng)粘汗(nián)粘在一块(zhān)阳光更厉害(与“利害”不同)攥(zuàn)一步一步地往前拽(zhuài,拖)
五、布置作业
作思考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在点
文章对“烈日下”的祥子的具体细致描写。
教学过程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1—6段,看看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如何描写祥子的,这些描写表明了什么。
第l段
提问:这段对样子作了什么描写?写这些表明什么?
讲解:这段写祥子的行动,写他在这天的清晨走出院门到街上拉车。“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表明他要看看今天的天气适不适合上街拉车。“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表明虽然一大早天气就是个酷热的大晴天,但为了生计,他顾不得,也有点不在乎天气酷热,他自恃年青力壮,身体结实,能顶得住酷热煎熬之苦。从这句也可看出,祥子一点东西没吃,空着肚子就去拉车了。
提问:这段在写祥子前,为什么要先写“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一点风也没有”这段话?
讲解:先写这些,是为了文章一开始就明确交代并突出强调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故事发生在“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这个拟人句表明天气之热非同平常,是异常的酷热,有如一发狂之人,失去了控制,肆意逞其狂劲,这天天气的热度简直是在狂升疯长,无有止境。“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空中的灰气低浮,“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就是在这天的朝阳已然似火,暑气窒人难熬的清早出门拉车的。第2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有没有写祥子?
讲解:这段描写烈日毒照下街上的种种景象。“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都打着卷,“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柏油路”晒化了,“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晒化,等等。这段还重点描写了街上“拉车的人们”的情景,遭遇:“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而有的却是“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痒,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这种种情景,是样子走在街上一路所见到的,祥子就在这环境中活动。
第3段
提问:这段头一句写“祥子有些胆怯了”,这么写是否突然?为什么?
讲解:写这句,不突然。祥子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上段写了他看见烈日下街上的种种景象,特别是看到烈日下车夫们的煎熬与苦难,于是他“有些胆怯了。”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吃尽了苦头。:一跑,就喘不过气来”,无力支撑;“不跑”,烈日当头暴晒,“手和脊背都要晒裂”;浑身上下汗水浸湿,“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提问:祥子拉完一趟车,跑进了茶馆。祥子在茶馆,本段写了什么?
讲解:主要写了两点:一是他赶紧喝下两壶热茶,“心里动安静了些”;一是“他不敢再动了”,不敢再去拉车了。这些都是写他的心理。
第4段
这段写祥子在茶馆里坐了很久,感到腿上已无力,“身上非常软”,但是过了一会儿,他还是走出茶馆拉车去了。
第5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这段对祥子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讲解:这段的内容是写祥子拉着空车在“更厉害”的阳光下艰难行进的情景。这时已将正午,烈日当头,强光直射,“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街上空旷无人。祥子走在街上,他的形态是“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已是心灰乏力,行进艰难;他的心理状态是“不知怎么是好”,“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已经内心无主,头脑蒙蒙;“身上挂着一层粘汗”,“脚心跟鞋袜粘在一起”,他只感到难受;他为了接触凉气,“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喝完就“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他从清晨到现在喝下的水,已经胀满了肚子。
第6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写什么?
讲解:写祥子在这天正午时分的情况。他已经在烈日下挣扎了一个上午,又粒米未进,腹内空空,浑身虚软,“他始终懒得张罗买卖”。到吃中午饭的时候了,他也实在是该吃点东西,但是,“一直到了正午,他还觉不出饿来。想去照例地吃点什么,可是看见食物就要恶心”,还是没有进食,他吃不下去。这时他的身体不仅受到乏食的耗损,而且疾病的威胁正向他袭来。
提问:这段为什么要写祥子“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
讲解: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祥子助胃里装的全是水,腹中空空,肚内无食;一是喻示祥子过着骡马般的非人生活。
布置作业
1.7-16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2.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作这些描写?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对“暴雨下”的样子的具体细致描写。
2.景物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分析7-16段对祥子的描写。
第7段
提问:这段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
讲解:这段写祥子在“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中的“最热的时候”——午后一点,“又拉上个买卖”,“刚走了几步,他觉到一点凉风”,这叫他真有点喜出望外。街上的人得了点凉气、,高兴异常,祈盼“老天爷。多赏点凉风吧!”似乎“老天爷”在恩赐祥子,赏凉风给他,减轻一些他此时在烈日毒晒下拉车所受的苦楚。
第8段
提问:这段描写了样子的什么心理?他的心理有没有出现变化?
讲解:这段描写样子的心理很快起了变化。开始,烈日暴晒,加剧了他拉车的苦楚,由于来了“凉风”,“心里可镇定多了”。然而,不一会,“风忽然大起来”,“天暗起来”,“北面的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祥子即刻停车上雨布,忙着对付那“说来就来,不容工夫”的“夏天的雨”,此时他心里刚有的“镇定”也就即刻消逝,变成惊煌了。“老天爷”毕竟要他遭殃。
第9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写什么?有没有写祥子?
讲解:这段写天空的变化,街上的景象。天空,墨云滚滚,“遮黑了半边天”;街上,“一切都惊煌失措”,“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这段没有直接写样子,而预示祥子即将遭殃。
第10段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天空的变化,暴雨降下。狂风横扫,闪电大作,暴雨倾盆。这段用一句话描写祥子遭暴雨袭击的情态:“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砸得他直。“哆嗦”。
第11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哪些描写?
讲解:这段的内容是集中描写祥子遭到暴雨袭击,在暴雨下挣扎的情景。暴雨中的祥子,“衣服”湿透,“全身”湿遍,水没脚面,湿裤裹腿,“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动弹不得,只听凭大雨浇淋;他只有一个感觉,“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想放下车,却不知往哪儿放,想拉着车跑,“水裹住他的腿”,跑不动,他只得“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艰难地挣扎前行。这段的最后一句“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描写坐车人的冷漠无情,揭露!旧社会的冷酷,这是造成祥子苦难遭遇的根源,作者在此笔抒胸中之愤。
第12—15段
提问:这几段文章通过什么描写坐车人?表现坐车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讲解:通过坐车人的答话和行为描写坐车人。祥子向他请求:“先生,避避再走吧!”他却“跺着脚”叫喊:“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祥子咬着牙,?着水,挣命把他拉到了地点,他“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这些描写表现坐车人极其自私,对劳动者的苦难不幸冷若冰霜,冷酷无情,蛮横恶狠。
提问:为什么要描写坐车人?
讲解:描写坐车人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描写坐车人的所作所为,写出祥子的不幸遭遇;一是揭露这种人的自私冷酷,强横可恶,提露旧社会的冷酷,环境的恶劣,揭示祥子苦难遭遇的社会根源。
第16段
讲解:这个结束段写祥子这天回家后,抱着火烤却“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烈日毒晒,暴雨狂浇,又碰上那么个冷酷蛮横的坐车人,一天下来,年轻力壮的祥子终于被击垮了,等待他的是有如在风雨中哆嗦的树叶一般的命运,这就是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结局。
二、景物环境描写。
提问:本文多次描写景物环境,这些描写有何作用?有何特点?
讲解:本文的景物环境描写有多种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显现人物的遭遇,显示人物心理变化的缘由推动故事发展,等等。如第二段描写烈日照晒下街上的种种情景,显现了祥子拉车走在街上的遭遇,也显示出祥子清晨出门时对暑热并不在乎而现在是“有些胆怯了”这一心理变化的原因,祥子带着这种心理拉着车在街上走,内心不断出现变化,故事继续往下发展。第10段描写暴雨突然降!临的情景,风狂电掣,大雨倾盆,这时,在街上拉车的祥子的遭遇是“衣服”湿透,“头发”全湿……“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本文描写景物环境,有许多特点,这里说两点:
一、突出最能表现景物特点的状貌。第二段写烈日暴晒下街上的景象:“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打着卷;“狗”趴在地上吐出舌头;“柏油路”晒化了;等等。
二、选取最具表现力的景物。文中多次写柳树以示天气情况:一点风也没有,“柳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起一点风了,“柳枝”“微微地动了两下”;风忽然大作,“柳枝随着风狂舞”;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四、六、七。
第四篇:在烈日和暴雨下公开课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悉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精炼、生动、传神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及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和矛盾心理,体会其悲惨命运。教学重点:
学习自然环境的描写对烘托人物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在暑假里如果赶上骄阳似火或暴雨倾盆的天气,同学们没有非办不可的事,一定会躲在房间里,足不出户。可是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力车夫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冒着生命的危险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反映旧社会人力车夫的悲苦命运的文章《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他出身贫苦,长期与打拳的、卖唱的、人力车夫等穷苦人来往,不仅熟悉他们,而且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创作的小说,多取材于下层社会受压迫人们的生活,反映旧中国劳动人民的不幸,无情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同学们可能不会想到,就在老舍先生写《骆驼祥子》三十年后的1966年,他会遭遇到和祥子一样的社会的暴风雨!面对“文革”的暴风雨,他的命运也曾如风雨中哆嗦的树叶!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2.简要介绍《骆驼祥子》的内容。
祥子原是农民,早年丧失父母,18岁时带着使不完的力气和希望来到北京谋生。他是一个不甘受人摆布的强者,决心用自己的劳动去挣得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然而他经过三年奋斗的血汗钱换来的第一辆车,才拉了半年就被匪兵夺去。第二辆车的钱又被国民党的一个侦探敲诈一空,选文部分就是他两度失车后,满怀希望,想再挣一辆车的情节的继续。他为此忍受了诸多的苦难,我们今天要学的便是他受到的诸多苦难中的一个镜头。以后的情节发展是:命运再次捉弄了祥子,他的第三辆车,因妻子虎妞的难产死去而被迫变卖。从此,他孑然一身,万念俱灰,终于被旧社会的恶势力吞没,变成了一个消极混世,屈从于命运摆布的没有职业的城市游民。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扫清字词障碍。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划分课文结构。
学生读书,划出重点字词,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情形。课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6)天气酷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第二部分(7—16)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拼命情况和痛苦感受。
四、研读第一部分内容
1.根据日常观察,说出“烈日”下人的各种表现,然后其他同字说出听的感受。
2.阅读1、2、5节,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天气特点的?
学生阅读,并划出相关词句加以分析。
指名学生回答,其余人补充。
明确:
正面描写如:
“发了狂”、“下了火”、“憋气”总写赤日炎炎、热得失去控制、热到极限、无法忍受。“地上像下了火”“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运用比喻,写出烈日下的酷热。
侧面描写如:
分别写了街旁的景:柳树无精打采;马路干巴发光;便道尘土飞扬,灰沙烫人。动物:狗吐舌头,马张大鼻孔。小贩们不敢吆喝。铜铁铺发出的的使人焦躁的单调的丁丁当当感觉:闷热使人透不过气来,焦躁。从多角度侧面表现天气的炎热。
多方面描写如:
通过人们的感受和反应来着意渲染天气的炎热,“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喘不过气来”;在烈日的白光里,似乎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掺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味等语句,分别从人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的感受中,渲染出烈日之猛,酷热之盛。
(学生齐读1、2节,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这里写景没用一个“热”字,却制造了一种“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氛围,可见作者运笔之高妙。
3.在这烈日炎炎的环境中,人力车夫的境况又怎样呢?阅读第二节,说说文中写了人力车夫的几种情况。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
明确:不至于挨饿的,懒得张罗买卖;要挨饿的,拼着性命出来拉车。
4.主人公祥子也是外出拉车的人,他的命运又将怎样?跳读3-6段思考:
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矛盾心情?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心理?
学生划出语句分析并讨论交流。
明确:天气的酷热已使祥子强壮的身体招架不住,但迫于生活,他又希望多拉一趟,这时的心情是拉也苦,不拉也苦,进退两难。(联系《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作者在刻画祥子矛盾心理的同时,也穿插了景物描写。讨论:这里的写景和上文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明确:比开头描写更进了一层。
(1)先抓住烈日升高后特点正面写太阳“像一面……要发火”使人真切感受到阳光灼热烫人,把烈日之毒写得淋漓尽致。
(2)通过人的反常感觉来写阳光的暴烈(找书中语句)。
(3)和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感受结合在一起写(找出写感受语句)。
五、课堂小结
这一部分写烈日,多角度描写烈日炎炎,突出祥子在酷暑下拉车备受煎熬。这部分的景物描写烘托了祥子的心理和性格,揭示了他的痛苦生活遭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主题思想。
六、布置作业
运用侧面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描述天气的寒冷给人的感受,不超过300字。
板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
烈日下拉车:天气酷热
正面描写
触觉
侧面描写视觉
多角度听觉
嗅觉
祥子:胆怯懒得张罗买卖,却又拼命拉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透过祥子的悲惨遭遇,分析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难点:通过阅读分析,透过祥子的悲惨遭遇,分析小说主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学习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备受煎熬,回忆一下作者是如何描写天气的酷热的? 学生回答。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六月的天,娃娃的脸”,刚才还烈日当空,现在忽然盼来了凉风,人们如久旱逢甘雨一般,读者的心也随之轻松起来,祥子终于可以不必受暴晒之苦了。那么,天气的变化能否给祥子带来命运的转机呢?
三、分析第二部分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第7—10段,思考: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天气变换的?
学生运用上节课对烈日下情况分析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明确:作者抓住风、柳枝、阳光以及天色云雨的变化特征,如:“柳枝微微动了两下”到“枝条像长出一节” 再到“柳枝
横着飞”写出风势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由雨星到雨点到雨道写出了雨势变化的过程。从风带雨星到风雨交加到风停雨猛,过程的推进和情状的变化层次分明,细致入微地再现了天气的变化,同时还大量使用短句、排比句,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暴风雨进行描绘,展示人物生存的恶劣环境。
2.学生阅读11节,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祥子在雨中挣扎的场面的?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通过一连串的动作、神情和矛盾心理的描写。如: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雨“直砸”“横扫”,使得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只觉得……”,烘托出狂风过后大雨倾盆的情景,表现出祥子为了生计而在暴雨中“挣命”的悲惨遭遇。
四、探究主题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祥子与坐车人的不同表现,思考:为什么要提坐车人?
明确:寥寥几笔,写出坐车人的麻木、无动于衷、粗暴无礼。揭示出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点明了社会背景。祥子所受的苦难,从根本上说不是恶劣的天气造成的,而是黑暗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这篇小说是对旧社会吃人制度的血泪控诉。
小结:祥子痛苦不仅来自自然环境,还来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环境,比烈日和暴雨更无情的是坐车人。
2.文章结尾祥子跑回家以后,“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你读后有什么感想?(讨论)
明确:一语双关,首先非常形象地写出了祥子受暴雨折磨后瑟瑟发抖的惨状,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祥子在这一天里所受的种种痛苦;其次,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中的树叶”随风飘零无法自控,他们既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有,看到经过日晒雨淋的祥子“哆嗦得如风雨中的树叶”,唤起了我们无限的同情,更加憎恨那个黑暗的社会。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
六、作业布置
自选或自拟题目,写一段话描写某一景物。
板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
环境:烈日之毒、暴雨之猛
人物:祥子备受煎熬、艰难挣扎
主题: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
第五篇: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反思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反思
一篇小说如何去教?值得我们去探究。小说头绪多、容量大,在教学中既要兼顾分析小说的人物,又要重视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既要理清小说的故事情 节,又要能够有条理地展示课堂教学目标、重难点;既要注意课堂的组织教学,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活力、趣味、,因此说,课堂 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研读这篇小说的文本后,找到了侧重点,这篇小说应注重分析环境上下功夫。小说教学一般教学程序和规律,于 是我尝试我的第一堂课小说教学,首先简介作者,出示目标,然后正音正字,点评,由小说三要素是什么导入新课,引出本篇小说人物是谁?按课文情节发展,要求 学生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接着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祥子在烈日下和在暴雨下的活动,通过前后对比找出祥子在暴雨下哆嗦的像一片树叶的原因,指出祥子悲惨命运 是社会制度造成的。“在烈日下”语段的分析,我让学生能够摸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总写--分写--细写。总写什么?学生很快找出“六月十五 的这一天,天发了狂”,“下了火”,是写天气,同时学生掌握了小说的记叙的要素,也了解作者是想制造一种酷日炎炎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分写什么?分写: 街上的柳树--马路上的白光--便道上的尘土--整个老城。在分写过程中,我指出作者的语言特点为什么?形象、生动?学生说主要是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等 修辞手法。细写什么?细写:狗、骡子、小贩,柏油路、拉车的。总之,这一层通过侧面层层烘托,又从视觉、听觉等感觉方面来写,把烈日的“烈”写了出来,让 学生感悟到天热的让人受不了。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样炎热的天气还是在家的好。
我及时指出:那祥子可以像我们一样在家吗?学生肯定回 说:不,不可以。那么,为什么?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出去拉车。祥子走出家门后?作者又是怎样来写祥子?学生说是从感受来写的,于是我请学生们分别找出相 关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总结。
通过对在烈日下这一段的分析,我教给学生分析小说一种方法。实际上,这一段的分析是我扶着学生朝前走的,是合作学习,接着,我想把分析课文的权利让给学生,那就是“放”,顺着老师的分析思路分析课文,自己去探究学习。很多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都能够抓住风--云--雨三者关系的变化来分析,能够理解作者把抽象的东西变的具体化是靠柳枝变化来描写的。“一点凉风”“路旁的柳枝,的却微微地动了两下”“----枝条都像长出----”,“柳枝随着风狂舞”,学生也了解作者描写的风是从小到大的。而作者描 写的雨的顺序是是:雨星--雨点--雨道,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祥子怎么样?我引导学生能够在课文中找出四个不能“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于是,学生对祥子的悲惨遭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篇小说掌理解就比较透彻,也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