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烈日暴雨下的祥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l透过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为生活而痛苦挣扎的形象,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二教学过程
1简介作家作品(图文结合)
2课文欣赏(配图朗诵)
3思考讨论:
1.作者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描写天气酷热的?
2.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天气的酷热?
3.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是怎样的感受?
4.通过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出祥子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二)1.作者在第二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写了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样写祥子在雨中拉车情景的?
3.祥子在雨中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4.通过学习课文,你认为小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l1)抓住富有特征的事物写景——l(2)多层次多角度写景——l(3)正面直接写景和侧面间接写景——
第二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的1.学习具体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
教学设想
这段小说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遇,“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痛苦与不幸。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懂得本文写了祥子在这一天中三段时间里的故事,文章对“烈日下”、“暴雨下”的祥子是如何具体细致地描绘的,是如何具体地描写自然环境的。
采取以思考题引导学生各自阅读、理解文章,让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方式进行教学。
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祥子在这一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2.正音、正字、解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选的。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为了使同学们学习有个重点,现在出几个思考题,大家自己阅读、理解文章,想一想这几个题该怎么回答。
①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回答好此问,也就解决了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这个问题。)
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③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要作这些描写?
二、根据教师的提示,阅读课文,重点考虑思考题①。
提问:本文写了样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可提问三、四人)
讲解:这篇文章写了样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①祥子在这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②祥子在这天的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拉车前行,突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③祥子拉完车跑回家,抱着火烤还浑身哆咦不停。
三、分析本文结构。
提问:根据上面所讲的内容,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
讲解:①1—6段,写这天上午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况。
②7—15段,写这天中午一点后样子在暴雨下拉车的情况。
③最后一段,写祥子回到家后的情况。
四、正音、正字、解词。
干燥(zào)焦躁(zào)腥臊(sāo)洗澡(biē)
憋气(biē,气不通)漂亮的小伙子(这里的“漂亮”,作出色,身体壮实讲,不指长相好看)好歹(dǎi)腻烦(nì)空膛(táng)汤 ?着水(tāng)慢腾腾(tēng)粘汗(nián)粘在一块(zhān)阳光更厉害(与“利害”不同)攥(zuàn)一步一步地往前拽(zhuài,拖)
五、布置作业
作思考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在点
文章对“烈日下”的祥子的具体细致描写。
教学过程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1—6段,看看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如何描写祥子的,这些描写表明了什么。
第l段
提问:这段对样子作了什么描写?写这些表明什么?
讲解:这段写祥子的行动,写他在这天的清晨走出院门到街上拉车。“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表明他要看看今天的天气适不适合上街拉车。“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表明虽然一大早天气就是个酷热的大晴天,但为了生计,他顾不得,也有点不在乎天气酷热,他自恃年青力壮,身体结实,能顶得住酷热煎熬之苦。从这句也可看出,祥子一点东西没吃,空着肚子就去拉车了。
提问:这段在写祥子前,为什么要先写“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一点风也没有”这段话?
讲解:先写这些,是为了文章一开始就明确交代并突出强调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故事发生在“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这个拟人句表明天气之热非同平常,是异常的酷热,有如一发狂之人,失去了控制,肆意逞其狂劲,这天天气的热度简直是在狂升疯长,无有止境。“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空中的灰气低浮,“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就是在这天的朝阳已然似火,暑气窒人难熬的清早出门拉车的。第2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有没有写祥子?
讲解:这段描写烈日毒照下街上的种种景象。“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都打着卷,“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柏油路”晒化了,“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晒化,等等。这段还重点描写了街上“拉车的人们”的情景,遭遇:“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而有的却是“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痒,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这种种情景,是样子走在街上一路所见到的,祥子就在这环境中活动。
第3段
提问:这段头一句写“祥子有些胆怯了”,这么写是否突然?为什么?
讲解:写这句,不突然。祥子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上段写了他看见烈日下街上的种种景象,特别是看到烈日下车夫们的煎熬与苦难,于是他“有些胆怯了。”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吃尽了苦头。:一跑,就喘不过气来”,无力支撑;“不跑”,烈日当头暴晒,“手和脊背都要晒裂”;浑身上下汗水浸湿,“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提问:祥子拉完一趟车,跑进了茶馆。祥子在茶馆,本段写了什么?
讲解:主要写了两点:一是他赶紧喝下两壶热茶,“心里动安静了些”;一是“他不敢再动了”,不敢再去拉车了。这些都是写他的心理。
第4段
这段写祥子在茶馆里坐了很久,感到腿上已无力,“身上非常软”,但是过了一会儿,他还是走出茶馆拉车去了。
第5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这段对祥子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讲解:这段的内容是写祥子拉着空车在“更厉害”的阳光下艰难行进的情景。这时已将正午,烈日当头,强光直射,“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街上空旷无人。祥子走在街上,他的形态是“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已是心灰乏力,行进艰难;他的心理状态是“不知怎么是好”,“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已经内心无主,头脑蒙蒙;“身上挂着一层粘汗”,“脚心跟鞋袜粘在一起”,他只感到难受;他为了接触凉气,“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喝完就“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他从清晨到现在喝下的水,已经胀满了肚子。
第6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写什么?
讲解:写祥子在这天正午时分的情况。他已经在烈日下挣扎了一个上午,又粒米未进,腹内空空,浑身虚软,“他始终懒得张罗买卖”。到吃中午饭的时候了,他也实在是该吃点东西,但是,“一直到了正午,他还觉不出饿来。想去照例地吃点什么,可是看见食物就要恶心”,还是没有进食,他吃不下去。这时他的身体不仅受到乏食的耗损,而且疾病的威胁正向他袭来。
提问:这段为什么要写祥子“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
讲解: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祥子助胃里装的全是水,腹中空空,肚内无食;一是喻示祥子过着骡马般的非人生活。
布置作业
1.7-16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2.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作这些描写?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对“暴雨下”的样子的具体细致描写。
2.景物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分析7-16段对祥子的描写。
第7段
提问:这段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
讲解:这段写祥子在“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中的“最热的时候”——午后一点,“又拉上个买卖”,“刚走了几步,他觉到一点凉风”,这叫他真有点喜出望外。街上的人得了点凉气、,高兴异常,祈盼“老天爷。多赏点凉风吧!”似乎“老天爷”在恩赐祥子,赏凉风给他,减轻一些他此时在烈日毒晒下拉车所受的苦楚。
第8段
提问:这段描写了样子的什么心理?他的心理有没有出现变化?
讲解:这段描写样子的心理很快起了变化。开始,烈日暴晒,加剧了他拉车的苦楚,由于来了“凉风”,“心里可镇定多了”。然而,不一会,“风忽然大起来”,“天暗起来”,“北面的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祥子即刻停车上雨布,忙着对付那“说来就来,不容工夫”的“夏天的雨”,此时他心里刚有的“镇定”也就即刻消逝,变成惊煌了。“老天爷”毕竟要他遭殃。
第9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写什么?有没有写祥子?
讲解:这段写天空的变化,街上的景象。天空,墨云滚滚,“遮黑了半边天”;街上,“一切都惊煌失措”,“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这段没有直接写样子,而预示祥子即将遭殃。
第10段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天空的变化,暴雨降下。狂风横扫,闪电大作,暴雨倾盆。这段用一句话描写祥子遭暴雨袭击的情态:“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砸得他直。“哆嗦”。
第11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哪些描写?
讲解:这段的内容是集中描写祥子遭到暴雨袭击,在暴雨下挣扎的情景。暴雨中的祥子,“衣服”湿透,“全身”湿遍,水没脚面,湿裤裹腿,“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动弹不得,只听凭大雨浇淋;他只有一个感觉,“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想放下车,却不知往哪儿放,想拉着车跑,“水裹住他的腿”,跑不动,他只得“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艰难地挣扎前行。这段的最后一句“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描写坐车人的冷漠无情,揭露!旧社会的冷酷,这是造成祥子苦难遭遇的根源,作者在此笔抒胸中之愤。
第12—15段
提问:这几段文章通过什么描写坐车人?表现坐车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讲解:通过坐车人的答话和行为描写坐车人。祥子向他请求:“先生,避避再走吧!”他却“跺着脚”叫喊:“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祥子咬着牙,?着水,挣命把他拉到了地点,他“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这些描写表现坐车人极其自私,对劳动者的苦难不幸冷若冰霜,冷酷无情,蛮横恶狠。
提问:为什么要描写坐车人?
讲解:描写坐车人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描写坐车人的所作所为,写出祥子的不幸遭遇;一是揭露这种人的自私冷酷,强横可恶,提露旧社会的冷酷,环境的恶劣,揭示祥子苦难遭遇的社会根源。
第16段
讲解:这个结束段写祥子这天回家后,抱着火烤却“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烈日毒晒,暴雨狂浇,又碰上那么个冷酷蛮横的坐车人,一天下来,年轻力壮的祥子终于被击垮了,等待他的是有如在风雨中哆嗦的树叶一般的命运,这就是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结局。
二、景物环境描写。
提问:本文多次描写景物环境,这些描写有何作用?有何特点?
讲解:本文的景物环境描写有多种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显现人物的遭遇,显示人物心理变化的缘由推动故事发展,等等。如第二段描写烈日照晒下街上的种种情景,显现了祥子拉车走在街上的遭遇,也显示出祥子清晨出门时对暑热并不在乎而现在是“有些胆怯了”这一心理变化的原因,祥子带着这种心理拉着车在街上走,内心不断出现变化,故事继续往下发展。第10段描写暴雨突然降!临的情景,风狂电掣,大雨倾盆,这时,在街上拉车的祥子的遭遇是“衣服”湿透,“头发”全湿……“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本文描写景物环境,有许多特点,这里说两点:
一、突出最能表现景物特点的状貌。第二段写烈日暴晒下街上的景象:“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打着卷;“狗”趴在地上吐出舌头;“柏油路”晒化了;等等。
二、选取最具表现力的景物。文中多次写柳树以示天气情况:一点风也没有,“柳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起一点风了,“柳枝”“微微地动了两下”;风忽然大作,“柳枝随着风狂舞”;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四、六、七。
第三篇:在烈日和暴雨下公开课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悉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精炼、生动、传神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及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和矛盾心理,体会其悲惨命运。教学重点:
学习自然环境的描写对烘托人物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在暑假里如果赶上骄阳似火或暴雨倾盆的天气,同学们没有非办不可的事,一定会躲在房间里,足不出户。可是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力车夫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冒着生命的危险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反映旧社会人力车夫的悲苦命运的文章《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他出身贫苦,长期与打拳的、卖唱的、人力车夫等穷苦人来往,不仅熟悉他们,而且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创作的小说,多取材于下层社会受压迫人们的生活,反映旧中国劳动人民的不幸,无情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同学们可能不会想到,就在老舍先生写《骆驼祥子》三十年后的1966年,他会遭遇到和祥子一样的社会的暴风雨!面对“文革”的暴风雨,他的命运也曾如风雨中哆嗦的树叶!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2.简要介绍《骆驼祥子》的内容。
祥子原是农民,早年丧失父母,18岁时带着使不完的力气和希望来到北京谋生。他是一个不甘受人摆布的强者,决心用自己的劳动去挣得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然而他经过三年奋斗的血汗钱换来的第一辆车,才拉了半年就被匪兵夺去。第二辆车的钱又被国民党的一个侦探敲诈一空,选文部分就是他两度失车后,满怀希望,想再挣一辆车的情节的继续。他为此忍受了诸多的苦难,我们今天要学的便是他受到的诸多苦难中的一个镜头。以后的情节发展是:命运再次捉弄了祥子,他的第三辆车,因妻子虎妞的难产死去而被迫变卖。从此,他孑然一身,万念俱灰,终于被旧社会的恶势力吞没,变成了一个消极混世,屈从于命运摆布的没有职业的城市游民。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扫清字词障碍。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划分课文结构。
学生读书,划出重点字词,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情形。课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6)天气酷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第二部分(7—16)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拼命情况和痛苦感受。
四、研读第一部分内容
1.根据日常观察,说出“烈日”下人的各种表现,然后其他同字说出听的感受。
2.阅读1、2、5节,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天气特点的?
学生阅读,并划出相关词句加以分析。
指名学生回答,其余人补充。
明确:
正面描写如:
“发了狂”、“下了火”、“憋气”总写赤日炎炎、热得失去控制、热到极限、无法忍受。“地上像下了火”“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运用比喻,写出烈日下的酷热。
侧面描写如:
分别写了街旁的景:柳树无精打采;马路干巴发光;便道尘土飞扬,灰沙烫人。动物:狗吐舌头,马张大鼻孔。小贩们不敢吆喝。铜铁铺发出的的使人焦躁的单调的丁丁当当感觉:闷热使人透不过气来,焦躁。从多角度侧面表现天气的炎热。
多方面描写如:
通过人们的感受和反应来着意渲染天气的炎热,“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喘不过气来”;在烈日的白光里,似乎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掺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味等语句,分别从人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的感受中,渲染出烈日之猛,酷热之盛。
(学生齐读1、2节,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这里写景没用一个“热”字,却制造了一种“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氛围,可见作者运笔之高妙。
3.在这烈日炎炎的环境中,人力车夫的境况又怎样呢?阅读第二节,说说文中写了人力车夫的几种情况。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
明确:不至于挨饿的,懒得张罗买卖;要挨饿的,拼着性命出来拉车。
4.主人公祥子也是外出拉车的人,他的命运又将怎样?跳读3-6段思考:
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矛盾心情?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心理?
学生划出语句分析并讨论交流。
明确:天气的酷热已使祥子强壮的身体招架不住,但迫于生活,他又希望多拉一趟,这时的心情是拉也苦,不拉也苦,进退两难。(联系《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作者在刻画祥子矛盾心理的同时,也穿插了景物描写。讨论:这里的写景和上文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明确:比开头描写更进了一层。
(1)先抓住烈日升高后特点正面写太阳“像一面……要发火”使人真切感受到阳光灼热烫人,把烈日之毒写得淋漓尽致。
(2)通过人的反常感觉来写阳光的暴烈(找书中语句)。
(3)和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感受结合在一起写(找出写感受语句)。
五、课堂小结
这一部分写烈日,多角度描写烈日炎炎,突出祥子在酷暑下拉车备受煎熬。这部分的景物描写烘托了祥子的心理和性格,揭示了他的痛苦生活遭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主题思想。
六、布置作业
运用侧面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描述天气的寒冷给人的感受,不超过300字。
板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
烈日下拉车:天气酷热
正面描写
触觉
侧面描写视觉
多角度听觉
嗅觉
祥子:胆怯懒得张罗买卖,却又拼命拉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透过祥子的悲惨遭遇,分析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难点:通过阅读分析,透过祥子的悲惨遭遇,分析小说主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学习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备受煎熬,回忆一下作者是如何描写天气的酷热的? 学生回答。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六月的天,娃娃的脸”,刚才还烈日当空,现在忽然盼来了凉风,人们如久旱逢甘雨一般,读者的心也随之轻松起来,祥子终于可以不必受暴晒之苦了。那么,天气的变化能否给祥子带来命运的转机呢?
三、分析第二部分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第7—10段,思考: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天气变换的?
学生运用上节课对烈日下情况分析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明确:作者抓住风、柳枝、阳光以及天色云雨的变化特征,如:“柳枝微微动了两下”到“枝条像长出一节” 再到“柳枝
横着飞”写出风势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由雨星到雨点到雨道写出了雨势变化的过程。从风带雨星到风雨交加到风停雨猛,过程的推进和情状的变化层次分明,细致入微地再现了天气的变化,同时还大量使用短句、排比句,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暴风雨进行描绘,展示人物生存的恶劣环境。
2.学生阅读11节,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祥子在雨中挣扎的场面的?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通过一连串的动作、神情和矛盾心理的描写。如: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雨“直砸”“横扫”,使得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只觉得……”,烘托出狂风过后大雨倾盆的情景,表现出祥子为了生计而在暴雨中“挣命”的悲惨遭遇。
四、探究主题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祥子与坐车人的不同表现,思考:为什么要提坐车人?
明确:寥寥几笔,写出坐车人的麻木、无动于衷、粗暴无礼。揭示出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点明了社会背景。祥子所受的苦难,从根本上说不是恶劣的天气造成的,而是黑暗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这篇小说是对旧社会吃人制度的血泪控诉。
小结:祥子痛苦不仅来自自然环境,还来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环境,比烈日和暴雨更无情的是坐车人。
2.文章结尾祥子跑回家以后,“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你读后有什么感想?(讨论)
明确:一语双关,首先非常形象地写出了祥子受暴雨折磨后瑟瑟发抖的惨状,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祥子在这一天里所受的种种痛苦;其次,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中的树叶”随风飘零无法自控,他们既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有,看到经过日晒雨淋的祥子“哆嗦得如风雨中的树叶”,唤起了我们无限的同情,更加憎恨那个黑暗的社会。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
六、作业布置
自选或自拟题目,写一段话描写某一景物。
板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
环境:烈日之毒、暴雨之猛
人物:祥子备受煎熬、艰难挣扎
主题: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
第四篇:在烈日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暴雨下
老舍
目标和要求: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点和作用;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激发对新社会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难点: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2个课时
教学设想:
这段小说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遇,“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痛苦与不幸。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懂得本文写了祥子在这一天中三段时间里的故事,文章对“烈日下”、“暴雨下”的祥子是如何具体细致地描绘的,是如何具体地描写自然环境的。围绕小说三要素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章,体会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先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是春暖花开,气候宜人。但你们回忆一下整个夏天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提问两至三个同学,老师适做补充引出课题的关键词语:烈日、暴雨。(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1.回忆我们学过哪些老舍的文章?作者的基本情况?他有哪些代表作品?
大家肯定还记得,我们曾学过他的《济南的冬天》。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茶馆》、《龙须沟》剧本等,以嘲笑代愤怒,表达对黑暗社会的憎恶。但是,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忍受屈辱于1966年8月跳湖自尽。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哪里?(提示:注释1)重点介绍《骆驼祥子》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以军阀统治下的北平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破产的农民祥子,迫于生计,由农村流落到城里,在车行里做了人力车夫,经历了三次买车卖车风暴。第一次:苦干三年好不容易买了辆新车,第一天出车就撞了军阀士兵;第二次:去曹教授家继续苦干,攒够了可以买车的钱却被侦探搜捕敲诈掉了;第三次:受车行老板女儿的诱惑结了婚,拿虎妞的私房钱买了辆旧车。可不久虎妞难产死了,为了给亡妻办丧,洋车被破卖掉了。失去妻儿的打击,加上生活的窘困,使得他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从此一蹶不振。但是他对生活还有一丝憧憬,他希望能靠自己的努力,把他一直钟爱却被迫卖身的小福子从下等妓院里赎出来。然而最后,小福子已经忍受不了地狱般的折磨和屈辱而自杀含恨离开了人世。失去精神支柱的祥子终于崩溃了,开始沦为一个懒惰自私的无赖,一具没有希望和思想的行尸走肉。
祥子原本是个年轻力壮、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年轻人,他对社会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做一个自由独立的劳动者。但结果却是悲哀的。三 先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
先让两个同学起来读一下,每人读一半,然后让大家齐声读一遍。(见ppt)四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骆驼祥子》中的节选。文章的体裁是小说。根据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来把握文章大意并且准确划分段落,小组内部可以轻声讨论一下。1 提问: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 并请同学们划一下段落 学生回答 板书(1-6)烈日下拉车(7-16)暴雨下拉车。
2解题:题目是一个什么结构的短语?以并列结构为题有何作用?
并列
学生记录:1 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2 和天气变化相一至。
五 请同学们回去思考几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2.祥子面对似火的骄阳,呈现了一种怎样的矛盾的心情,请找出相应的词语? 3.作者描绘暴雨来临时的情景从哪儿落笔?具体说明其描绘顺序 下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针对文章的两个段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分析讲解课文
(一)第一部分在烈日下
这部分写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况,你认为其中描写最精彩的是哪几节?引入分析环境描写的段落。(1-2)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那些方法?
描写烈日: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受; 再细写街上的柳树、马路上、便道、狗、骡子、小贩们、柏油路、拉车的人们——侧面烘托(角度)运用了白描、拟人、排比、比喻、夸张,写烈日下拉车艰苦危险。(记录)
2第一部分还有哪里对环境作了细致的描绘?引入分析第5节。从哪些角度运用了那些方法?
角度:从“空中”“屋顶”“墙壁”“地上”“从上至下”着力写阳光暴烈,烈日的威力无处不在,祥子心理畏缩与烦躁。
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写阳光的声、色、味。
作用:渲染了天气的酷热,突出祥子在死亡线上为生活而卖命。(记录)
(如果问你文中抓住哪一细节刻画祥子在烈日下为生活煎熬?该如何回答。请学生齐读深入体会)
3在这一部分怎样刻画祥子的矛盾心情的?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板书:忧郁——胆怯——腻烦——后悔——难受
补充:祥子既痛苦又矛盾,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承受着多少痛苦,文中以夸张的语言,贴切传神的写出人们在炎热天气的感受。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这一部分是怎样刻画祥子在酷暑下所受的煎熬的?
记录:这部分的景物描写烘托了祥子的心理和性格,揭示了他的痛苦生活遭遇,推动了情节发展,表现了主题思想。结合文章有关语句,重点理解侧面描写
(二)第二部分在暴雨下 午后一时,这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他又拉了个买卖,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记录)天气的酷热已使他强壮的身体招架不住,但迫于生活,又希望能够多拉一趟车。这时心情是拉也苦不拉也苦,极其矛盾、痛苦,进退两难,万般无奈。就如白居易的“卖碳翁”中写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作者描绘暴雨来临时的情景从哪儿落笔?具体说明其描绘顺序(找出写柳树、柳枝的语句)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天气又干又热
“路旁的枝条,的确是微微地动了两下。”——有了凉风
“路旁的柳树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传达着上天的消息。”——有了凉风
“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得到了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节来。”——风渐大
“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大风
“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暴风雨来临前吓人的情景 “柳树横着飞”——狂风
3、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暴雨下来时的过程?
学生找出:风带着“雨星”乱撞-→极硬的“雨点”砸起许多土-→“雨点”停了-→“雨道”往下落-→“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只是那么一片,一阵”,“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一个水世界”。(写作文时可以借鉴,提一下学生这次的作文情况)
4、课文写风云乍起到暴雨倾泻中过程中除了写风雨之外还抓住了暴雨哪些天气变化? 学生找出:乌云、闪电。狂风、暴雨、乌云、闪电、飞扬的尘土、狂舞的柳条,混合出华北一带夏季暴雨的特点
5、读11—16段:作者怎样描绘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情景?坐车的怎样?拉车的怎样? 找出描写拉车人的语句。拉车的欲躲避风雨不得,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拉车的已顾不过命来。
找出描写坐车人的语句。坐车的冷醒无情,拉车的痛苦、矛盾、挣命、“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无法自控”。
分析“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无法自控”:一语双关。写出了祥子当时冷的状态;暗示祥子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无法自己掌握。
6总结:文中抓住日之“烈”,雨之“暴”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绘,以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在这种环境中挣扎的人物的痛苦生活。这种病根不在天气而在社会制度,是对旧社会吃人制度的血泪控诉。
二、探究练习1 课后练习我在上课的时候已经讲过,请同学把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读熟。以后写作文时可以借鉴
2完成课课练,后边的阅读题我也讲过了,请同学们不看答案完成。
第五篇:《在烈日和暴雨》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设计
高邮市周巷初级中学万卫坤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人物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人物悲惨的命运。
2.认识造成祥子苦难生活的社会根源,体会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过程与方法
诵读并赏析精彩的描写,引导并感悟环境描写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对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2.感受老舍小说的语言风格,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对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2.感受老舍小说的语言风格,学会咬文嚼字学语文。
教学资源图片、文字、视频、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其作品《骆驼祥子》:
1由《故乡》《多收了三五斗》内容导入
同学们,在前面的课上,鲁迅和叶圣陶为我们描绘了生活在旧中国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普通农民的不幸遭遇;今天我们再跟随现代作家老舍走进旧中国三十年代的北京城,看看那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又有怎样的命运。
2、简介老舍及《骆驼祥子》主要情节
二、检查预习,揭示学习目标
1.提问:根据课文标题,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并划分课文段落,概括大意。
2.播放视频,揭示学习目标。
先提问:看了刚才一段视频,如果要你再把它还原成文字,你打算怎么写? 投影:老舍先生谈《骆驼祥子》创作体会的一段话。
揭示学习目标
(1)、自然环境描写的方法
(2)、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关系。
(3)、旧社会小人物命运的悲苦。
(4)欣赏老舍作品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课件)
三、分组合作,理解课文:
1)分配各组任务
(课件)任务一:读课文1-2节,勾画出景物描写精彩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早晨天气的炎热的。
任务二:读课文第5节,勾画出景物描写精彩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正午时烈日之“烈”的。
任务
三、跳读课文1-6节,勾画出描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痛苦感受的句子,并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天气如此炎热,祥子为何还要拼命拉车。
任务四:跳读课文7-10节,勾画出描写风和柳树的有关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任务五:读课文第10节,勾画出描写文中描写雨的有关句子,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雨的变化的,又是怎样写出暴雨之“暴”的。
任务六:跳读课文11-14节,勾画出描写祥子暴雨中拉车痛苦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哪些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任务七:跳读全文,找出文中除了写主人公祥子外,还写了哪些人,并说说写他们跟写主人公祥子有什么关系。
任务八:跳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后痛苦感受的两个精彩比喻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再用这两个比喻拟写一副对联,概括本文内容和主题。
2)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展读自己勾画的环境描写语句、人物描写句;并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适时引导,并投影归纳
四、纵深探究:祥子苦难的社会根源。
提问:如果是好天气,祥子是不是就有好命运?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出示资料: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骆驼祥子》第十八章)学生齐读后,谈自己的认识:祥子只是苦难的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因为他们生活在没有公道的社会里。祥子苦难的根源不是烈日和暴雨,而是那个罪恶的社会。
五、把握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
提问: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写这篇文章的?
学生谈认识,教师提供资料(课件)(这是一本最使我满意的作品。„„我放下笔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休息,依然是在思索;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就能滴出血与泪
来„„——老舍语)让学生体会到:旧社会小人物命运的悲苦,作者对下层小人物遭遇的同情。
六、课堂小结
1.主题归纳
主题:课文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
2.写法小结
(课件)学生朗读:
写烈日和暴雨,突出祥子如何在酷暑和暴雨下受煎熬。景物描写烘托了祥子的心理和性格,揭示了他痛苦生活遭遇,推动了情节发展,表现了主题思想。
文中抓住日之“烈”,雨之“暴”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绘,以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在这种环境中挣扎的人物的痛苦生活。这种病根不在天气而在社会制度,是对旧社会吃人制度的血泪控诉。
景物描写的特点:注意动静结合,写出景物变化。注意形神统一,写出景物特点。多种感官、多角度、多修辞,全方位描绘景物。
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七、作业布置:仿作一篇《雨天的故事》,要求: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