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调查与思考
**县是河南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较早的单位。2003年元月,按照财政部和省市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确定了**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方案,在全县142个预算单位,全面启动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三年来,改革进展顺利,运行平稳,成效明显。为了深入研究县级国库集中支付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各级领导制定进一步的改革政策提供依据,我们开展了本次关于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专项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县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做法
1、成立机构。成立“**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做为改革的实施部门,该机构批准编制12人,为财政全供股级事业单位,履属财政局领导,实行“一厅式”办公。
2、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该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四类账户:(1)国库存款账户:用于核算和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由预算股(兼国库股)管理。(2)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用于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由预算外资金管理局管理。(3)财政集中支付账户:用于核算和反映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的各类款项收入和支出活动。该账户与国库存款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进行清算,由支付中心管理。(4)特设专户:用于核算和反映社会保险基金、财政扶贫资金等政策性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由支付中心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立后,财政局内部和各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全部取消,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统一管理、集中支付、统一核算。
3、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1)财政资金拨付方式。根据实施集中支付管理的需要,**县将财政局内部各类资金的拨付方式由过去的实拨资金改为按照支出类型分别下达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指标。其中对工资、政府采购、基本建设等专项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对单位的零星小额支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2)预算单位用款方式。属于财政直接支付的款项,预算单位向财政局主管股室提出用款申请,财政局主管股室审批后向支付中心下达用款额度指标,支付中心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将款项直接支付给最终收款人,预算单位凭直接支付凭证第五联记账。
属于财政授权支付的款项,财政局主管股室审按月向支付中心下达用款额度指标,在授权额度内,预算单位可以申领备用金或用原始凭证报销(授权支付款项预算单位不需填报用款申请)。支付中心受理审核后,原始单据返回预算单位记账,开据授权支付凭证(代替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和电汇委托书),加盖支付中心印鉴到代理银行提取现金或转帐。
(3)建立财政支付网络系统。依托“金财网络”布置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连接财政局领导办公室、各股室和支付中心。各类指标的审批、下达实现网络无纸化办理,资金审批拨付时间由改革前的2-5天缩短到30分钟,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采取对80家预算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和召开部分单位财务负责人座谈会两种方式进行,共设计调查问题7项。
1、在调查的80家单位中,认为用款比改革前方便的有43家,占52 %;认为更麻烦的有30家,占37%;
2、在调查的80家单位中,对支付中心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认为很好的有73家,占 91 %;认为较好的有7家,占9%;
3、对支付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办事效率认为很好的有60家,占75 %;认为较好的有14家,占17.5 %;
4、认为财政专项资金(政府采购、基本建设、财政扶贫、国债等)拨付程序非常简便的有15家,占 18.5 %;较简便的有35家,占43.7 %;认为较繁锁的有29家,占36 %;
5、认为统发工资程序非常简便的有71 家,占89 %;认为较简便的有 9 家,占11%;
6、认为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很好作用的有52 家,占65 %,认为没有发挥作用的有18家,占23 %;
7、认为改革后有利于预算单位资金安全的有61 家,占76 %,认为没有变化的有16家,占20 %。
调查结果显示:**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促进了财政资金管理方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了预算单位的用款及时性,有利于促进节约郊外,有利于提高资金拨付和使用效率。在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预算单位理财方式的转变。总体上,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绝大多数预算单位的认可。但是,由于有关政策的深化和细化不够,改革还有许多待完善的方面,建议上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国库集中支付面临的主要问题
1、部门预算不到位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虽然配套进行了部门预算编制的改革,但在县级财政管理方面,一方面部门预算的编制还难以细化到具体项目,并且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调整频繁。另一方面,预算内外资金结合方面还缺乏有效协调,预算外资金基本上以收定支。
2、基建投资评审与政府采购缺乏衔接与协调
&
第二篇:-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调查与思考
*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调查与思
考
*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调查与思考2007-12-15 23:45:0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调查与思考*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调查与思考(2)**县是河南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较早的单位。2003年元月,按照财政部和省市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确定了**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方案,在全县142个预算单位,全面启动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三年来,改革进展顺利,运行平稳,成效明显。为了深入研究县级国库集中支付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各级领导制定进一步的改革政策提供依据,我们开展了本次关于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的专项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县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做法
1、成立机构。成立”**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做为改革的实施部门,该机构批准编制12人,为财政全供股级事业单位,履属财政局领导,实行”一厅式”办公。
2、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该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四类账户:(1)国库存款账户:用于核算和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由预算股(兼国库股)管理。(2)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用于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由预算外资金管理局管理。(3)财政集中支付账户:用于核算和反映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的各类款项收入和支出活动。该账户与国库存款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进行清算,由支付中心管理。(4)特设专户:用于核算和反映社会保险基金、财政扶贫资金等政策性资金的收入和支
出活动,由支付中心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立后,财政局内部和各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全部取消,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统一管理、集中支付、统一核算。
3、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1)财政资金拨付方式。根据实施集中支付管理的需要,**县将财政局内部各类资金的拨付方式由过去的实拨资金改为按照支出类型分别下达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指标。其中对工资、政府采购、基本建设等专项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对单位的零星小额支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2)预算单位用款方式。属于财政直接支付的款项,预算单位向财政局主管股室提出用款申请,财政局主管股室审批后向支付中心下达用款额度指标,支付中心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将款项直接支付给最终收款人,预算单位凭直接支付凭证第五联记账。
属于财政授权支付的款项,财政局
主管股室审按月向支付中心下达用款额度指标,在授权额度内,预算单位可以申领备用金或用原始凭证报销(授权支付款项预算单位不需填报用款申请)。支付中心受理审核后,原始单据返回预算单位记账,开据授权支付凭证(代替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和电汇委托书),加盖支付中心印鉴到代理银行提取现金或转帐。
(3)建立财政支付网络系统。依托”金财网络”布置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连接财政局领导办公室、各股室和支付中心。各类指标的审批、下达实现网络无纸化办理,资金审批拨付时间由改革前的2-5天缩短到30分钟,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采取对80家预算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和召开部分单位财务负责人座谈会两种方式进行,共设计调查问题7项。
1、在调查的80家单位中,认为用
款比改革前方便的有43家,占52;认为更麻烦的有30家,占37;
2、在调查的80家单位中,对支付中心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认为很好的有73家,占91;认为较好的有7家,占9;
3、对支付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办事效率认为很好的有60家,占75;认为较好的有14家,占;
4、认为财政专项资金(政府采购、基本建设、财政扶贫、国债等)拨付程序非常简便的有15家,占;较简便的有35家,占;认为较繁锁的有29家,占36;
5、认为统发工资程序非常简便的有71家,占89;认为较简便的有9家,占11;
6、认为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很好作用的有52家,占65,认为没有发挥作用的有18家,占23;
7、认为改革后有利于预算单位资金安全的有61家,占76,认为没有变化的有16家,占20。
调查结果显示:**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促进了财政资金管理方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了预算单位的用款及时性,有利于促进节约郊外,有利于提高资金拨付和使用效率。在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预算单位理财方式的转变。总体上,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绝大多数预算单位的认可。但是,由于有关政策的深化和细化不够,改革还有许多待完善的方面,建议上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国库集中支付面临的主要问题
1、部门预算不到位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虽然配套进行了部门预算编制的改革,但在县级财政管理方面,一方面部门预算的编制还难以细化到具体项目,并且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调整频繁。另一方面,预算内外资金结合方面还缺乏有效协调
*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调查与思考
第三篇:*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调查与思考
**县是河南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较早的单位。2003年元月,按照财政部和省市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确定了**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方案,在全县142个预算单位,全面启动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三年来,改革进展顺利,运行平稳,成效明显。为了深入研究县级国库集中支付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各级领导制定进一步的改革政策提
供依据,我们开展了本次关于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专项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县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做法
1、成立机构。成立“**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做为改革的实施部门,该机构批准编制12人,为财政全供股级事业单位,履属财政局领导,实行“一厅式”办公。
2、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该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四类账户:(1)国库存款账户:用于核算和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由预算股(兼国库股)管理。(2)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用于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由预算外资金管理局管理。(3)财政集中支付账户:用于核算和反映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的各类款项收入和支出活动。该账户与国库存款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进行清算,由支付中心管理。(4)特设专户:用于核算和反映社会保险基金、财政扶贫资金等政策性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由支付中心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立后,财政局内部和各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全部取消,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统一管理、集中支付、统一核算。
3、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1)财政资金拨付方式。根据实施集中支付管理的需要,**县将财政局内部各类资金的拨付方式由过去的实拨资金改为按照支出类型分别下达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指标。其中对工资、政府采购、基本建设等专项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对单位的零星小额支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2)预算单位用款方式。属于财政直接支付的款项,预算单位向财政局主管股室提出用款申请,财政局主管股室审批后向支付中心下达用款额度指标,支付中心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将款项直接支付给最终收款人,预算单位凭直接支付凭证第五联记账。
属于财政授权支付的款项,财政局主管股室审按月向支付中心下达用款额度指标,在授权额度内,预算单位可以申领备用金或用原始凭证报销(授权支付款项预算单位不需填报用款申请)。支付中心受理审核后,原始单据返回预算单位记账,开据授权支付凭证(代替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和电汇委托书),加盖支付中心印鉴到代理银行提取现金或转帐。
(3)建立财政支付网络系统。依托“金财网络”布置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连接财政局领导办公室、各股室和支付中心。各类指标的审批、下达实现网络无纸化办理,资金审批拨付时间由改革前的2-5天缩短到30分钟,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采取对80家预算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和召开部分单位财务负责人座谈会两种方式进行,共设计调查问题7项。
1、在调查的80家单位中,认为用款比改革前方便的有43家,占52;认为更麻烦的有30家,占37;
2、在调查的80家单位中,对支付中心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认为很好的有73家,占91;认为较好的有7家,占9;
3、对支付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办事效率认为很好的有60家,占75;认为较好的有14家,占17.5;
4、认为财政专项资金(政府采购、基本建设、财政扶贫、国债等)拨付程序非常简便的有15家,占18.5;较简便的有35家,占43.7;认为较繁锁的有29家,占36;
5、认为统发工资程序非常简便的有71家,占89;认为较简便的有9家,占11;
6、认为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很好作用的有52家,占65,认为没有发挥作用的有18家,占23;
7、认为改革后有利于预算单位资金安全的有61家,占76,认为没有变化的有16家,占20。
调查结果显示:**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促进了财政资金管理方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了预算单位的用款及时性,有利于促进节约郊外,有利于提高资金拨付和使用效率。在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预算单位理财方式的转变。总体上,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绝大多数预算单位的认可。但是,由于有关政策的深化和细化不够,改革还有许多待完善的方面,建议上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国库集中支付面临的主要问题
1、部门预算不到位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虽然配套进行了部门预算编制的改革,但在县级财政管理方面,一方面部门预算的编制还难以细化到具体项目,并且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调整频繁。另一方面,预算内外资金结合方面还缺乏有效协调,预算外资金基本上以收定支。
2、基建投资评审与政府采购缺乏衔接与协调
主要表现在基本建设项目一方面要财政部门进行投资评审,资金要先转入基建专户,然后按进度向项目单位拨款。另一方面,基建项目还要参加政府采购招投标,资金要先转入政府采购专户,按工程进度支付。资金在财政部门内部重复转来转去,客观上降低了支付效率,预算
单位反映比较强烈。
3、财政集中支付账户难以实现零余额
按照财政部改革方案的要求,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账户应该实现零余额。但目前在县级改革中,由于配套的金融环境和网络环境,代理银行、人民银行、财政三方面均不愿也难以实现“零余额”清算方式。
4、集中支付改革缺乏统一规范管理
目前,集中支付改革在县级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在机构设置、业务流程、软硬件设施、人员配备、岗位待遇等各个方面各自为战,互不相通,甚至有点混乱。
5、支付中心与国库衔接不够
现行做法是国库股将资金从人行财政存款户转入代理银行支付账户,国库股需设总会计,支付中心也需设总会计,双方要及时对账,无形割裂了资金管理的统一性。
6、预算单位没有按预算科目填报支出的习惯
国库集中支付客观上要求预算单位按照“预算科目”申报支出,但现实工作中,预算单位不仅没有按预算科目填报支出的习惯,而且实际上也很难区分。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
1、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刚性
部门预算是顺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对现行各项预算支出标准进行科学的调整,形成切合实际的定额。二是对预算编制和批复时间进行调整,按公历日期于每年12月份批复下一预算。三是细化项目预算,减少模糊项目,为国库集中支付提供准确的依据。
2、整合财政内部业务流程
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客观上要求财政部门内部科学设计指标审批下达流程,优化支付程序,避免重复审批。因此,应重点对各类专项资金的拨付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审批单据重新印制。例如:工程项目资金流程,必须形成以项目为核心,评审为基础,招投标为手段,直接支付为形式的科学流程。
3、科学设计单一账户体系,规范财政资金管理
鉴于目前县级改革所处的金融环境,应该允许财政集中支付账户保留适量的资金。这一方面符合实际需要,便于推行改革,另一方面能够激发代理银行的积极性,降低改革成本。
对于改革后国库结余的资金,应尽快出台相应的市场操作办法,明确可以投资的方向,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大量资金的闲滞和浪费。例如,是否可以购买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担保的信托项目等等。
4、统一管理集中支付改革
上级财政部门应借鉴“乡财县管”的改革推进办法,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领导,针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新政策、新业务,组织所属县区人员统一培训业务技能,统一配置系统软件,统一制定业务流程。
上级财政部门应针对集中支付岗位特点,制定相应的人员待遇标准。比如:做为财政部门的窗口单位,统一服装的样式和颜色、岗位津贴等等,以利于人同队伍的稳定。
5、整合国库机构的业务流程
省、市财政部门应按照财政部、财办库(2004)41号文件精神,对国库和支付中心进行统筹规划,整合机构和职能,彻底解决预算执行中的职能交叉、指标往返等问题。减少重复设岗和重复劳动,使财政资金规范在一个机构统一调度、统一核算、统一支付、规范管理,形成快捷、高效的支付流程,更好地展现国库集中支付应有的成效。
6、加快预算科目分类改革进度
在试点基础上,尽快出台新的预算科目分类标准,同时加快预算会计改革,以利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入推进。
第四篇: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摘要]摘要: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也遇到了重重阻力,离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对此,本文拟从加强改革的认识、解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以及深化配套改革、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等角度来探讨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关键词]国库改革问题
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概述
(一)什么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建立现代财政国库制度的核心内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改变现行的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程序,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所有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直接从单一账户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解决财政资金使用中诸多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目前,已有33个省份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并向城市、县级推进。按照中央的统一设计和要求,2005年起我国将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现状
近几年来,财政工作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加大监督力度,实现资金优化配置,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在预算单位动用财政性资金购买商品、劳务和支付款项时,由其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这改变了过去先将财政资金层层拨付到预算单位,再由预算单位分散支付给收款人的做法,从而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减少资金占用,方便单位及时用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了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订出台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并由中央财政选择国家水利部等6家中央单位率先开始试点,财政部门对各试点单位的经费不再事先预拨,资金的使用,由各单位根据细化的预算自主决定,财政部门核对后由单一账户进行转账结算。在实际支付之前,所有的资金都集中在国库,财政部门可以统一调度。这种制度减少了财政支出的中间环节,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被挤占、截留、挪用等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腐败,确保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可以说,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相关主体的既得利益,从而影响了制度执行的积极性
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需要代理银行和各级政府、单位全力配合协作的系统工程,一旦这些主体的既得利益受到破坏,制度执行起来就会异常困难。在传统的财政收支管理方式下,财政预算性比较弱,资金按额度拨付给各个预算部门,预算部门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通过挪用、挤占、坐收坐支等方式实现部门利益;对于银行来说能获得大量的信贷资金,并且就业务处理而言也比较简单。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预算单位必须专款专用,在资金支配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且由于账户分立核算,年底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用事业经费冲抵行政经费的缺口,原有的一些不规范的资金使用行为被严格限制;而银行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处理比以往复杂得多而手续费却很少的业务,而且还面临着诸如垫付资金、资金损失等风险,这些都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打击,使得该支付制度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二)支付流程比较繁琐并且难以依法理财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从项目发生到预算单位或供应商收到资金需要经历二十多个环节,任何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工作流程,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在政府制定采购计划时,由于审批程序复杂致使财政资金不能及时到账,从而对工作进度和资金使用效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由于财政资金性质复杂,涉及的业务和部门比较繁琐,不仅增加了相关部门的工作量,而且也使得支付效率相对低下。另外,由于预算批复时间在每年的3-4月份,而在此之前往往有些经常性专项由于没有预算指标无法支出,迫使预算单位利用其他项目资金垫付或者延迟专项支付,导致预算项目的混用和窜用,难以满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依法理财的要求。
(三)业务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由于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处理每一笔支出均需要由预算单位主动发起,所以对于诸如银行代扣代缴业务(税款、电话费、水电费、物业费)的扣缴等被动扣款业务还难以运用目前的业务模式进行处理,否则委托代收的“零余额”账户就会出现“负余额”,滞纳金的问题随机产生,致使需要保留一些预算单位的基本账户。并且现有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下一年的经费的拨付指标参照本资金的使用情况,这样容易导致预算单位年终大量支取零余额账户资金,把不该财政用款的支出也用财政经费支出或者采用提取现金方式、转储大额定期存单以及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划拨资金的方式使年终零余额账户不会出现结余,以避免财政会因本的资金未用完而减少单位下一的经费。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对策
(一)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
编制预算时应将以“基数加增长”编制方法为主的改变为“零基预算加项目预算”、“因素编制法”为主再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这样可以综合考虑税源情况、政策性减收和经济增长预期等多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编制;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将预算工作分支细化,并结合单位当年的财力状况和实际需求对支出额度、方向和用途等做出具体核定。在执行预算时候要做到统筹兼顾,不断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严禁随意超越预算、扩大预算范围和调整预算等行为发生。
(二)要进一步推进和细化预算编制改革
财政资金不再区分预算内外。即将所有的财政资金都纳入预算,从而使国库收支真实反映所有的财政收支状况,并使所有的财政收支都纳入国库的管理和监督范围。改变预算的历年制为跨年制。我国的预算是1月1日到12月30日,即历年制,但审批预算的各级人大一般都是在3月或更晚一些时候开会,这使得前几个月的预算执行缺乏法律依据。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实行跨年制,这样可使预算草案在预算执行前就得以通过,全年的预算都有法律依据。细化预算科目,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部门预算具体而准确,而我国目前的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预算科目比较笼统,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所以有必要从功能上、性质上进行预算科目规范分类,建立多级预算体系,每项支出都要有相应的科目,并在一套科目中反映。
(三)简化业务流程,提高资金支付效率
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财政资金支付效率。进一步简化用款计划审批程序,特别是
要简化财政内部对用款计划的审批环节。如对人员和公用经费的审批程序可直接报送到国库部门予以审批,或直接按照均衡拨款的原则在每月底自动产生下达用款计划;进一步规范财政部门的审批时限,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审批,保证单位及时用款;改进和简化资金清算程序,节省清算时间,延长单位使用资金的时间,方便单位用款。同时,建议人民银行制定电子住处的使用和管理办法,逐步取消纸技凭证的传递,实现网上资金的无纸化清算。
(四)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利益
财政会计、代理银行、国库和预算单位等都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利益主体,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看似利益冲突,实际上只要它们相互鼎力配合协作,完全可以使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实现“共赢”。例如,代理银行和国库之间加强沟通和联系,代理银行认真把关,决不允套取国库资金的现象发生,否则取消其代理资格;与此同时,国库也应积极配合代理银行的工作,及时清算代理银行的代垫资金,如果由于财政困难等原因难以及时清算,则应该及时和代理银行沟通协商,把代理银行的代垫资金作为政府的贷款处理,及时还本付息。只有互惠互利,确保各方的利益,才能顺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2011年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行的第十年。被称为一场“财政革命”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给我国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带来了根本性变革,确立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我国财政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基础性地位。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扎实有序推进,我国实现了财政资金运行由“中转”变为“直达”,财政资金运行监控能力和使用效益大幅提高,基层预算单位每一笔收缴和支付信息,都可以实时传输到财政部门。同时,财政资金运行安全得到切实保障,通过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实现了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实时、明细和智能监控。
参考文献:[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财政部国库司。国库集中支付基本业务释要
(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7)。
[3] 寇铁军.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分析[J].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4]李安泽.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的四条过渡路径[J].当代财经,2005(7).[5]刘敏.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J].企业研究,2006(12).
第五篇: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思考
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思考
宜宾市财政局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是目前规范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最彻底、最完善、最可靠的模式。宜宾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自2003年成功启动试点以来,经历了近6年的实践,截止2007年底,市、县两级纳入改革的单位已达1142个,占全部预算单位的79%,累计从集中支付系统支付财政资金95亿元,撤销账户2922个,集中支付沉淀在国库或非税专户的资金达4.94亿元。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我市的推行,明显提高了我市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水平。一是畅通了资金支付信息反馈渠道,增强了资金支出透明度,从源头上减少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二是促进了预算单位严格“按预算用款,按计划办事”,增强了预算的约束力。三是减少了资金支付环节、缩短了资金支付时间,提高了资金运行效率;四是缓减了财政资金周转困难和压力,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作为财政支付管理的核心制度,其基本框架和模式在我市已基本确立,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改革的各环节、各相关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协调与配合。
(一)相关配套改革滞后。
1、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修订滞后。从法律地位层面来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现行《预算法》、《国家金库条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和制度都是1998年以前制定的,建立在原分散支付方式的基础上,其中的内容都未涉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推行只能依据政府部门的文件,一些地方还与现行制度相抵触。如零余额账户使用的规定与现行金融会计基本制度。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求,零余额账户实行“先支后付”,即由代理银行先垫付资金,每日营业终了前再根据当日资金支出情况汇总与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进行资金清算。这不符合现行金融会计制度中先收后支、不垫付款项的结算原则。同时,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也不允许各类存款账户透支记账。
2、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滞后。预算作为预算执行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对国库集中支付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截今为止,部门预算在正式批复后仍问题百出,给支付执行环节和决算环节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工作量。如:行政人员使用事业科目;上人员和经费结余在事业科目,下预算经费又放在行政科目;相同部门、相同项目上下使用不同科目等等。就我市而言,为提高部门决算质量,增大上下决算资料的可比性和实用性。针对功能科目,预算执行部门(国库科、支付中心)在办理执行时,发现功能科目错误或不合理,均与相关业务科室及预算科核实,调整或更正科目,但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预算执行部门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某些在执行环节未能发现的问题,就延至决算环节,严重影响决算报表质量和可用性;经济科目使用的随意性就更大了,且支付部门基本没有人力对该部份问题向预算部门提出修改建议。以下为2007我市本级系统内随机抽取3个预算单位(甲、乙、丙)经济科目的预算数、执行数与部门决算上报数的对比情况。按相关政策规定,如果预算的准确率高,系统内执行数与部门上报决算数(原则上)应基本一致,但从表中数据看出,两者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差异率(注)最高达947%,可见预算的随意性、预算的不到位率。
部门预算编制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主观方面的问题:第一是预算编制单位只重视得到多少预算资金,不重视科目使用或编制人员责任心不强,图方便省事,随意使用科目。如将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基本支出和公用支出统一使用一个在职人员科目,这样就造成年终决算离退休人员的人员信息无法摆放等问题;第二是预算审核部门存在重视资金分配,轻支出管理的意识,在审核时只重视资金量,而没有认真审核单位编制的科目,使单位编制的错误科目延至执行环节;第三是财政在年中办理追加指标时,将应该由多个经济科目管理的预算,下达在一个经济科目中,导致预算的不合理和与决算的不一致。
客观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后,预算编审人员对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政策性和使用范围理解不透、业务不熟,无法正确使用科目;第二是预算编审软件(E财软件)对相关人员性质、经费科目使用、上下结转的一致性、逻辑性等没有强硬的技术审核要求,导致编审下达的预算一致性太差。
预算编审环节存在的问题,给集中支付环节带来重重问题和困难,同时严重影响决算质量,使决算资料失去真实性和可比性。
(二)集中支付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将资金支付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支付方式。源于种种阻力,改革截今为止,财政直接支付范围仅限于工资、政府采购及很少的基本建设资金,大量的是财政授权支付。授权支付包括转账和现金提取业务,由单位自行在支付系统中办理,转账业务虽然从系统中可以看到单位资金总体去向,但与财政直接支付相比,其监督相对减小,加上代理银行不愿失去预算单位这一优质客户,管理相对松懈,客观上为预算单位套取或转移、挪用财政资金留下了空间;对现金提取业务,在系统内只能看到提取现金的数量,却无法了解其使用方向,且《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对预算单位提取现金的数额和次数未作具体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预算单位往往通过化整为零多次支取的手段来提取现金,使大量的现金从零余额账户中游离出去,至于支取行为是否合理,支取的真实用途是什么,支付环节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三)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平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内运作,预算单位使用的资金,凡转账支出部份,财政部门可以通过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实施实时动态监控。但目前仅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建立了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市、县级财政部门还未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要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只能通过集中支付系统提供的支付信息进行查看,不能实施实时预警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也仅流于形式,其主要原因:一是财政国库支付中心没有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执法权;二是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库支付中心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国库支付中心没有多余的人力和精力实施监督;三是其他监督部门(审计、监察、财监等)也未实施实时监督。一方面是由于其他监督部门对集中支付系统提供的监督平台不了解、没有充分利用支付系统提供的信息开展监督;另一方面是由于资金支付方式多样、笔数也太多,其他监督部门仅通过集中支付系统提供的支付信息,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工作量太大,客观上也是不现实的。
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拟从深化配套改革、强化资金支付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等角度探讨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一)深化相关配套改革。
1、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确立国库集中支付的法律地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作为财政支付管理的核心制度,成功改革推行至今却还未上升到法律层面被确定下来,充分体现了相关法律修订的滞后性。因此,应尽快对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修订,如修订《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把国库集中支付的内容写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中,确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国库部门、代理银行和预算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2、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部门预算质量。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预算编审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预算编审是一项政策、业务要求很高的工作,编审人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预算质量,无论是部门编制人员还是财政审核人员,都应加强对政策、业务的学习,熟练掌握相关法规、政策和预算科目使用范围等等。建议财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培训,除对相关法规、政策要求作解读外,还应针对预算科目的使用原则、范围、上下科目使用的一致性等等作详细讲解,提升每一位编审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尽力确保预算科目使用的合理性,提高部门预算编审质量。二是强化预算编审工作意识,严格预算编审纪律。预算单位编制人员要增强编制工作责任感,不能只考虑单位利益和个人工作利益,增大预算编制的随意性;财政部门应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资金分配与支出管理同等重要的意识,加强对支出科目使用的管理,在预算审核时,准确把握科目的使用范围,高度重视对相同单位项目上下或在同一分不同批次下达预算时科目使用的一致性,提高预算编审质量。三是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强化预算编审软件的技术审核措施。目前使用的预算编审软件(E财软件),仅有基本数据、资金、人员、功能科目、经济科目、基本情况等基本要素,对相关人员性质、经费科目使用、上下结转的一致性、逻辑性没有强硬的技术审核要求,加大编审软件技术审核要求,能很大程度减少预算编审环节的人为错误,相应提高预算编
审质量。四是强化部门决算资料的利用价值,充分发挥部门决算资料对预算编制的反作用。预算是预算执行管理的基础,决算反映预算执行的结果。就目前而言,因在预算执行环节对错误、不合理的功能科目和部份经济科目已作调整,故部门决算质量在科目使用、逻辑要求等方面都高于下达的预算,特别是在部门决算办理时未作调整的经济科目,除少数部门因种种原因对个别科目特殊处理外,其各科目支出情况基本与单位实际支出情况一致。上年部门的决算资料作为下本部门预算编制的参考资料,对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等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提高部门预算质量,做到年初预算就是决算,就我国目前来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但做到年初预算与追加预算尽量准确、细化却并不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需要各部门、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与协调配合。
(二)深化集中支付改革。
1、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针对目前改革处于直接支付范围小,授权支付量大的情况,财政应加大宣传力度,排除各方阻力,扩大直接支付范围,减少财政授权支付量,降低部门自行支付可能产生的支付风险。
2、建全内控机制,堵塞支付管理漏洞。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预算单位、代理银行应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制度,严格执行资金支付的操作程序,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以及各岗位间的牵制机制,加强对系统操作权限、印章等的管理,堵住支付管理上存在的漏洞。
3、大力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强化现金支付管理。所谓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贷记卡)。公务卡制度的直接作用是将传统现金支付结算改为用公务卡支付结算,传统的日常公务支出是工作人员提前向单位借款,以现金支付的方式对消费行为进行结算后持发票回单位报销,存在现金支付不透明和报销管理上的监管漏洞。使用公务卡结算是工作人员(持卡人)在单位设定的信用额度内,对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零星购买支出等消费行为进行刷卡结算,然后凭消费发票及相关刷卡凭证回单位报销。使用公务卡结算,消费支出具有银行卡“雁过留声”特点,不仅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存在的风险,提高财政财务管理透明度,还可以满足财政动态监控需要,从源头治理腐败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强化预算支出管理。
(三)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充分发挥集中支付系统监督平台的作用。
1、进一步建立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为了保证财政资金规范使用,减少预算单位资金支付的违规行为,市、县级财政部门应尽快建立集综合查询、实时监控、智能预警、监控分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为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监管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2、各监督部门共同配合,实施实时动态监控。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仅仅依靠财政部门通过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开展实时监控,只是从电脑智能技术层面实施了监督,还不全面,存在监管漏洞,因此,还需要审计、监察、财监等监督部门联合起来,共同配合监督才能有效堵住监督漏洞。财政部门通过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对预算单位使用的每一笔资金的活动状况(付款人、付款银行及账户、付款金额、付款科目、付款用途、收款人、收款银行及账户、交易时间)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动资金”,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便发出预警信号,国库支付中心根据预警信号及时对“异动资金”进行核实后,把问题或疑点提供给相关监督部门(审计、监察、财监等),监督部门对问题或疑点进行跟踪核查,对确有问题的资金及时进行纠正,并配合执法部门及时对预算单位作出处罚。充分利用预算执行监控系统先进技术手段和监督部门联合监督的威慑力,对财政资金使用进行实时监督,才能减少预算单位的违规行为,确保财政资金得到规范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注:差异率计算公式:(部门上报决算数一系统内执行数)/系统内执行数。当差异率为0时,决算数等于执行数,表明两者间无差异;当差异率为正数时,决算数大于执行数;当差异率为负数时,决算数小于执行数,差异率无论是正数还是负数,距0越远,表明决算数与执行数间差异越大。预算数与系统内执行数间的差,即系统内部门额度结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