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报告深度解读[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04:3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预算报告深度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预算报告深度解读》。

第一篇:财政预算报告深度解读

财政预算报告深度解读: 财政预算报告深度解读:民生支出为何增幅普降
2010年03月19日00:00华夏时报吴丽华我要评论(0)字号:T|T

“一份财政分配为大局服务的年度报告。”作为业内人士,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 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这样解读2010年的中央财政预算报告。贾康指出,在优化结构、有保有压突出重点方面的内容非常鲜明,在优化投资结构、落 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之外,还特别着力于以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即便如此,本报记者细读2010年预算报告,依然发现,虽然强调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 斜,但是相比以前,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增速明显放缓。纵览整个预算报告,包括教育、医疗、社保在内的民生支出很少有增速超过10%的科目,而以前这些领域支出增速多为20%以上。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小济的看法一针见 血,他表示,国家财政已经没有财力维持财政支出的持续高增长。民生投入明显放缓 虽然2010年的财政预算依旧强调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卫生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但对比去年的预算报告可以发现,今年这些方面的投入 增速明显低于去年。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报告显示,在今年的预算中,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 就业等领域的支出增幅均维持在8%到9%之间,竟然没有一项支出增幅超过10%。反观2009年预算报告,全国财政支出预算中安排用于农林水事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 会保障就业的财政支出将比2008年的实际支出分别增长27.5%、23.9%、38.2%和22.1%,相比 去年,2010年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增幅普遍下降10%以上,有些项目甚至下降20%左右。增幅下降最为明显的则是住房保障支出。预算报告草案显示,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住房 保障拟支出992.58亿元,增长1.4%。对比去年的财政预算数字,则可以发现今年支出增速相 比2009年大幅降低。2009年中央财政支出预算报告显示,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保障性安居工 程的资金中央增长341.4%,地方支出增长164.1%,综合计算增长171%。对此,贾康表示,因为去年财政支出在这方面的支出增长较多,今年依然保持增长应该 算是投入比较大的。

但是,这相对于目前北京等一线城市动辄几十亿的地王来说,992.58亿的住房保障支出 则显得有点杯水车薪。张小济则表示,不能指望财政出钱提供很多的保障性住房,财政根本 没有那么多钱。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则认为,财政预算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只是一小部 分,重点是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要更多地用于保障性住

房。科技投入支出增长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预算报告显示,2010年用于科学技术的支出为 1632.85亿元,比上年增长8%。对此,国家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指出,1600亿大概相当于250亿美元,这些投入在美 国研制一个型号的飞机都不够。刘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虽然增速下降,但是因为整个经济总量和财政总量 的扩大,即使增速下降,但是在总量增加的前提下,民生领域的投入依然增长可观。“现在的增长1%可能比建国初期100%的增长实际投入还大,在经济总量增大的同时,不 能苛求财政投入一直保持高增幅。”刘桓表示。财力限制是主因 民生领域特别是保障性住房领域的预算没能够像预期的那样保持较高的增幅,主要是因 为财力的限制,张小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贾康则表示,2010年度财政收支安排体现了服务大局、积极稳妥的特点。他还指出,预 算报告在优化结构、有保有压突出重点方面的内容非常鲜明,特别是着力于以财政支出结构 的优化来保障和改善民生。贾康表示,在前面若干年得到连续的倾斜支持之外,今年继续得到重点支持,增长幅度 都明显高出一般支出的平均增长幅度,体现了对“三农”、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 障、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支出。事实上,从财政预算增幅来看确实如此,财政预算显示,2010年预算中一般性公共服务、交通运输、金融监管事务等支出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财政预算支出领域的增速放缓,实质上是因为今年仍将面临财政困难的局面。事实上,对于将要面临的财政困难局面,财政部也有着充分的认识。即使在前两个月财政收入实现 32.9%的高速增长之时,财政部仍强调财政增收的不可持续因素。

财政部分析前两个月收入形势时表示,由于去年前几个月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基数很低,今年前几个月又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翘尾增收因素,财政收入增幅会相对较高。从5月份起 会因去年同期收入回升基数抬高,财政收入增幅将相应回落,全年收入增幅将呈“前高后 低”走势。预算报告也强调,2010年财政面临的形势好于去年,但形势仍极其复杂,上年的一些特 殊增收因素不可持续,2010年仍是财政非常困难的一年。(华夏时报)[责任编辑:frankchang]


第二篇:解读两会财政预算报告——中国网

解读两会财政预算报告--“数里行间”的国家大账

2011-03-09 06:42:22 来源: 中国网

作为“国家大账”,财政预算报告是每年两会关注的重点。通过预算报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公众能得知国家一年的“家底”如何,这些钱都花在哪些方面,花得是否有效率。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加深对预算报告的理解,特推出“预算报告解读”专题,对2010年财政工作亮点和2011年财政预算安排特点及工作重点进行解读。

预算报告解读 “家底”越来越厚实了 8.3万亿元

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达到8308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加上预算安排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亿元,全年使用的收入总量为83180.32亿元。

2010年全国财政的收入总量为83180.32亿元

作为党和政府履行职责的物质基础,做大财政“蛋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财政“蛋糕”到底有多大?预算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达到8308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加上预算安排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亿元,全年使用的收入总量为83180.32亿元。可以说,国家的“家底”越来越厚实了。

在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基础上,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也同比增长17.4%,全年支出达到89575.38亿元。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48亿元和地方财政结转下年支出1356.94亿元,支出总量达到93180.32亿元。全国财政收支相抵,差额10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000亿元;地方财政收支总量相抵,差额2000亿元,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弥补。2010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为67526.91亿元,控制在预算限额71208.35亿元以内。

在报告2010年财政收支状况时,预算报告提到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这个概念。它是指中央财政通过超收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以及视预算平衡情况,在安排年初预算时调入并安排使用。这项基金于2007年开始设立,2010年底余额为2368.13亿元,2011年预算调入1500亿元,剩余868.13亿元。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预算报告还回顾了过去五年的财政收支情况。“十一五”时期,全国公共财政总收入30.3万亿元,年均增长21.3%;全国公共财政总支出31.9万亿元,年均增长21.4%。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得益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据统计,“十一五”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1.2%,如果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6.6%。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税收征管水平不断提高,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预算管理等,共同构成了“十一五”时期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

预算报告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2011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我国经济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从财政看,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收入方面,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2010年收入基数较高,加上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难以持续,车市逐步降温,以及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也会减少一些收入。2011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比上年有所回落。支出方面,完成公共投资在建项目,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等,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支出压力很大。

根据中央决策部署,结合面临的经济财政形势,预算报告明确了2011年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对2011年财政收支预算作出安排:中央财政收入预算安排45860亿元,比2010年执行数(下同)增长8%。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入1500亿元,合计收入总量为4736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54360亿元,增长12.5%。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7000亿元,比2010年预算数减少1500亿元。汇总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安排,全国财政收入89720亿元,增长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可安排的收入总量为91220亿元;全国财政支出100220亿元,增长11.9%。全国财政收支差额9000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5%下降到2%左右。

这样的安排,既考虑了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算报告解读

中央财政超收收入按规定使用 4410亿元

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是经济发展、物价上涨以及2009年财政收入基数相对较低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超收了4410亿元

根据2010年预算安排,中央财政收入应为38060亿元,实际执行数为42470.52亿元。这意味着,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超收了4410亿元。预算报告对中央财政超收原因作了分析。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是经济发展、物价上涨以及2009年财政收入基数相对较低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中央财政收入超过预算4410亿元,主要是年初收入预算安排是根据相关经济预期指标测算的,执行中一些指标超过预期较多,导致收入超过预算。

具体说来有两大原因:一是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4.7%(其中进口增长38.7%),超过年初8%的增幅预期,进口环节税收比预算超收2865亿元。二是2010年汽车销售量增长32.4%,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比预算超收1285亿元。这两项超收合计,占到中央财政超收额的94.1%。其他各项收入与预算基本持平。

预算报告对中央财政超收收入的使用作了详细说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有关决议要求,在中央财政超收的4410亿元中,用于增加对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650亿元,增加对地方公路养护等经费转移支付242亿元,增加教育支出260亿元,增加科学技术支出56亿元,增加公路建设支出454亿元。其余2748亿元,用于削减中央财政赤字500亿元,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48亿元,留待以后预算安排使用。预算报告强调,2010年中央财政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国务院已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报告。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综合考虑国内生产总值、企业利润、进出口等经济社会增长指标变动情况,进一步提高收入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预算报告解读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1.18万亿元

2010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10710亿元,加上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的政府公共投资支出,完成两年新增1.18万亿元的目标。

2010年,两年新增1.18万亿元政府公共投资支出的目标完成

2008年四季度,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重启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11年是实施这一政策的第四个年头。

在总结2010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情况时,预算报告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进一步巩固经济向好势头。

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实施家电汽车下乡以及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

二是安排使用好政府公共投资,优化投资结构。通过统筹使用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10710亿元,加上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的政府公共投资支出,完成两年新增1.18万亿元的目标。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等方面。继续代理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优先用于公益性项目续建和收尾。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以奖代补”范围,带动社会投资。

三是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巩固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成品油税费改革成果,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继续执行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严格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审批管理。

从2010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看,政策的侧重点仍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拉动社会投资,扩大居民消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其中一大亮点是,中央财政完成了两年新增1.18万亿元的目标,为顺利完成包括新增4万亿元投资等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今年政策实施是围绕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展开的,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

预算报告明确了2011年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五个着力点:

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努力扩大就业,支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等政策。完善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等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

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央基建投资安排3826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新疆、西藏及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同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继续改革和完善税制,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收入分配的作用,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增值税改革试点,完善消费税制度,分步实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推进资源税改革。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促进民生改善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大力支持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鼓励并扩大关键零部件及先进设备进口,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增加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

预算报告解读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3.3%

2010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32349.63亿元,同比增长13.3%,促进了地区间财力均衡分配。

2010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同比增长13.3%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办法,健全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有力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

2010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32349.63亿元,同比增长13.3%,促进了地区间财力均衡分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间财力差异较大,中央政府有必要适当集中财力加以调节。中央财政收入除一小部分用于中央本级支出外,更多的则是用于对地方进行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相应形成地方财政收入,并由地方安排财政支出。

从预算报告看,2010年中央本级收入4247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1.1%;中央本级支出15973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7.8%,地方本级支出为73602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2.2%。从资金来源看,地方财政支出中平均有37.2%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其中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平均6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可以说,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有力地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与此同时,中央财政还积极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扩大到451个县。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增加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进一步提高财力薄弱地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

2011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预算报告显示,全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37310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税收返还5067.99亿元,同比增长1.4%;一般性转移支付17336.77亿元,同比增长18.5%;专项转移支付14905.24亿元,同比增长17.1%。

预算报告还对一般性转移支付情况作了说明:均衡性转移支付安排6609.11亿元,增长21.2%。其中,安排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775亿元,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安排资金300亿元,提高三江源等生态功能区的财政保障能力。同时,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安排370亿元,支持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继续实施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制度,安排135亿元。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安排581亿元。

预算报告解读

民生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大头 占2/3左右

2011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10509.92亿元,同比增长18.1%。

2011年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

研读近年来的预算报告,可以发现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力度呈逐年加大趋势。这既是公共财政的题中之义,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念在财政部门的集中体现。正如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所说,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预算报告显示,2010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8898.54亿元,增长19.9%。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用于民生支出。

预算报告列举了几项2010年中央财政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 教育支出2547.34亿元,完成预算的117.9%,同比增长28.6%。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国1.3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228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免除2900多万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面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提高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784.99亿元,完成预算的105.7%,同比增长14.8%。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达到24%,开展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相关工作,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力度等。

医疗卫生支出1485.35亿元,完成预算的106.9%,同比增长16.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8.35亿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5亿人,支持未参保的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60%的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支持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

住房保障支出1125.73亿元,完成预算的113.4%,同比增长15%。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国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等。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16亿元,完成预算的100.5%。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增加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家数,继续加强大遗址、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化新闻媒体传播能力建设。

从上述民生支出看,中央财政对每一项支出的执行数都超过了预算,最多的教育支出完成预算的117.9%。这体现了财政部门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念,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11年中央财政将继续集中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1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10509.92亿元,同比增长18.1%。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

预算报告特别强调,2011年要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一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三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推进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及城市棚户区改造;四是支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保障范围;五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六是支持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篇:深度解读十八大报告(2012-11-16)

深度解读十八大报告(2012-11-16)

2012年11月15日上午11时53分,总书记用18分钟、1520个字昭示了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宣言,并重点突出了“责任”二字。

他指出:

责任——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目标——就是创造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

方法——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问题——就是党内一些干部存在的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接下来,本期周末版将对十八大报告进行解读。

“三个自信”

【报告原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公平”

【报告原文】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一、权利公平。权利公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腐败堕落、特权猖獗,人民遭殃、亡党亡国,必须避走苏联老路。

二、机会公平。倘若由于个别人的阻挠,不合理机制的阻碍,让人民群众难以将无限的力量释放出来,无穷的优势发挥出来。毫无疑问,人是罪人,机制是坏机制。所以要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创造机会平等的组织领导,选对人;所以要加快改革开放,优化机制,让人民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征程中奋勇向前。

三、规则公平。规则平等关系到科学发展观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否坚持下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让地位平等者、机会同等者、出力相同者得到不一样的待遇和回报,无他,万恶的“潜规则”“暗箱操作”“慕尼黑阴谋”是也。

“八个坚持”

【报告原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 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二、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五、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七、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八、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五位一体”

【报告原文】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经济建设。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政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三、文化建设。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四、社会建设。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五、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四化同步”

【报告原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今天的中国,“新四化”的提出有深刻的背景依据:

一、工业化。中国仍然有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

二、信息化。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竞争。

三、城镇化。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

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4 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四个意识”

【报告原文】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增强“四个意识”,是全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关键,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保证。

一、忧患意识。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对每个党员都是一个考验。我们必须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扎实工作、努力奋斗,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创新意识。在新形势下,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难题,用创新的思路探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途径,努力做到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宗旨意识。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四、使命意识。党员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修身立德,以清正廉洁赢得群众信赖,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真正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

“学习、服务、创新”

【报告原文】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5 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学习型。学习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也是创新之源。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才能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本领。

二、服务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是作为革命党还是作为执政党,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以人为本、服务型政府等新的理念,从而不断赋予这一根本宗旨鲜活的时代内涵。

三、创新型。创新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前提,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创新作为工作、学习的灵魂。

“四个危险”

【报告原文】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一、精神懈怠危险。干部队伍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员干部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甚至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下一步的党建工作中,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作风建设,以党风带政风,最终促进整个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不断提升。

二、能力不足危险。“不适应”问题是绝对的,如果干部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就永远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成为永远的“不适应”。而“适应”则是相对的,对当前岗位、当前工作的适应绝不是永久性的。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理 6 论思维能力、战略谋划能力、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能力上积极跟好时代的步伐,保持与时俱进。

三、脱离群众危险。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念,深刻认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时刻保持站稳群众立场,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切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消极腐败危险。腐败是执政者的头号威胁。对待腐败现象,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毅力和打“生死战”的决心,坚持“一查到底”,坚决与腐败分子作殊死的较量,敢于摸老虎屁股,绝不养痈致患。

“四种监督”

【报告原文】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我们党首次把“四个监督”作为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明确提了出来。

一、党内监督。主要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依据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以及国家法律,重点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进行的监督。

二、民主监督。主要是指非国家机关的组织和个人,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对执政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公务行为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活动。

三、法律监督。主要是指有关国家机关运用国家权力,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权力行使过程中严重违法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纠正的行为。

四、舆论监督。主要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反腐三清”

【报告原文】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一、干部清正。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出的要求,着重的是对干部的个人权力进行制约、对干部的党性修养进行培养、对干部的兴趣爱好进行引导、对干部的亲属行为进行规范。干部是一切施政行为的基础,干部清正也是其他“两清”的先决条件。

二、政府清廉。是干部清正后所形成的整合效应,要使作为个体的干部聚集为一个整体的政府时,仍然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和规范条例,将个体的“好习惯”带到集体中来。

三、政治清明。则是在前两者所产生的“正能量”影响之下而形成的健康政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无论是政府整体、干部个体,还是每一个普通民众,都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全文深度解读

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全文深度解读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那么,2018年经济工作具体要怎么干?“十九大”以后一段时间的发展主题和主线是什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任务和工作重点又包含什么?本报告将就以上问题进行深度解读,敬请观看。

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给大家讲一讲2018年经济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发展理念。

(一)主要内涵

1.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的要义进行了全面、全新、前瞻性注释。发展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和要求。那么,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新发展理念对这些问题作了全面、全新、前瞻性诠释。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奇迹。中国的发展丰富了发展经济学内涵,中国发展理论是一个重大创新,具有世界意义。

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强调整体发展观,提高了发展的整体性,这与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一致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最大的短板,要补齐短板,就要提高发展的整体性。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发展指明了方向。

2.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也体现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3.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到新时代、新矛盾的判断

新常态主要讲的是经济,而新时代则是就整个社会来讲的。新时代与新常态是有一定关联的,没有新常态的判断,就不会有新时代的判断;没有新时代的判断,也不会有新矛盾的提出。

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面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为了谁?就是为了人民。所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5.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6年、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要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

6.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是工作方法和工作原则,也是发展的重大原则,必须长期坚持。发展要处理好“稳”和“进”之间的关系,而“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不断前进和结构优化的不断升级。因此,“进”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加重要的。

(二)重大意义

1.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企业需要有长期不变的发展理念,同样,国家也需要有一个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能够指引我们的工作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所以,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是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还是行动指南。

2.体现了经济发展目标的重大调整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大判断。也就是说,现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由此可见,发展目标已经发生了重大调整。追求高质量发展也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世界意义和世界影响力

我认为,无论是新发展理念,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都体现了发展的热点,也都是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二、十九大后一段时间的发展主题和主线

(一)发展主题

现在的发展主题什么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又是什么?过去,在五年规划期间,总会提出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尽管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提出明确主题,但是我认为,此次会议确实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时代主题,就是“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所谓“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并不仅仅是针对2018年,而应该是在“十三五”规划的后三年加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进入了新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追求发展的高质量,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十三五”规划的后三年要坚持,未来更长时间也要坚持。

那么,为什么要把“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主题呢?从十九大报告中可以找到答案,从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可以找到答案。

1.十九大作出重大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不注重高质量,而一味地追求高速度,是不符合这个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的,这就是阶段性变化带来的目标变化。这个判断非常重要。

2.三个必然要求

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有三个必然要求。

(1)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不追求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就可能继续下滑,甚至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很多国家在出现阶段性变化之后,没有很好地把握机会,没有把高质量增长、高效益增长作为发展的新目标,没有实行相应的政策措施,更没有进行改革发展战略的调整、目标的调整,因此就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唯一的选择就是必须要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

(2)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我们不再一味地追求数量,而是追求质量和效率。过去的主要矛盾是因为我们没有吃穿用的东西,现在我们不仅有,而且要有更好的质量和更好的服务。现在,中国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就是要提高质量、提高协调性,这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这是从长期发展趋势来讲的。

(3)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不断从低到高升级的过程。早期的时候不追求质量效益,也能发展,也能保持增长速度,但是到了更高要求的时候,无论是各国的发展规律、发展的自然规律、结构演化的规律,还是需求的角度——从低层次到中高层次,都要求我们必须追求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增长是未来发展的常态。之所以很多国家能够实现现代化,就是因为它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以后,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高质量发展的模式,经济不断升级,最后达到现代化的水平。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3.一个根本要求

未来,要想使发展有成效,使政策适合于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需要,就必须以这个为根据——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确定这些政策和战略的根据和内在要求来自于我们的目标,就是追求高质量发展。

(二)改革与发展的主线

这个主线不是一条单一的主线,而是两条线——改革有一条线,发展有一条线。中国处在改革和发展并行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发展和改革的共同推进,最后形成现在的发展态势。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培育新动能,就必须克服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提高供给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样的发展要求,必然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来又明确提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我国改革的主线自改革开放初就一直不断发展,现在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为主线、为主要抓手,就是要培育新动能,要解决体制机制的矛盾。要想提高供给效益,要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另一条主线是结构调整。当然这里的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有新的含义。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有了新的内涵。现在,我们到了更高的阶段,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就必须明确结构调整的发展主线: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动能为主线;以补短板、提高发展的整体性为主线。这是发展主线的两个部分。过去,我们追求的是高速增长的动能,全要素生产率并不强,主要靠要素投入、靠投资。到了新时代、新阶段,我们要有新的动能。十九大报告提出三大变革,其中动力变革就是培育新动能。新动能是新时代发展的主线。同时,限制发展效率和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很多短板没有补上。我们的区域发展有短板、城乡发展有短板、生态发展有短板、民生发展也有短板。只有补短板,才能提高发展整体性,提高发展的效益和质量。这是发展的主线,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培育新动能,二是补短板,提高发展的整体性。

三、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那么,高质量发展应该怎么衡量?

第一,确立指标体系、标准体系。

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指标体系、标准体系。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是结构优化、体制创新,而结构优化的内涵也很丰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高科技、新经济发展占比不断上升,微观企业、宏观经济创造的效益明显提高,这些都是质量、效益提高的指标。这个指标要怎么设计、怎么评价?这是现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用什么来衡量高质量发展?就是从结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效益指标来设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非常关键,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是创新,所以创新能力就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估各地方、企业、行业是否是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指标体系、标准体系。

第二,建立统计体系。

在衡量是不是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是不能用指标体系、标准体系来衡量的,比如就业质量、产业速度和水平等,所以就要建立统计体系和统计制度。过去衡量经济增长是以速度、GDP为主要指标,现在的统计体系要发生改变。在统计体系中,有些可以通过直接指标看到质量是否提高了,有些则需要通过估算、测算。对于不能通过直接指标统计的,可以从能够反映质量效益的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增长。要加强对质量和效益指标的重视,比如企业的盈利能力、稳定增长的情况、单位GDP的产出、单位GDP的耗能、教育投入、教育情况等。相关统计体系也会向高质量发展倾斜。此外,在统计体系中还应该重视就业,就业就是质量指标。完善统计体系、确立统计指标,以此来衡量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未来要做的事情。

第三,形成政策体系。

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看能创造多少就业、能带动多少技术进步、能节约多少国家公共资源。政策要根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做评估。评估一个政策是不是好、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就是根据高质量发展指标和目标要求来看的。

第四,形成绩效评价、政绩考核。

推动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有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就是看事情做完之后是不是产生了效益,各级政府做的这些事情是不是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综合评估,把质量和效益作为项目、政策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

可以说,高质量发展对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政策体系、政绩考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1.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财政政策是调结构的,代表国家执行国家战略。也就是说,通过财政政策推进一些重大工程的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财政赤字率。过去几年,我国的财政赤字率在2%左右,2016年达到3%,2017年将会达到3%以上。从GDP规模变化看,2018年财政支出相比2017年较为宽松,所以2018年的财政赤字率不仅仍将保持3%左右,而且还会有所提高。

2.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

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过去、在某段时期不完全是中性政策,还存在过度偏松甚至长期偏松的情况。现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就应该采取中性政策,尤其是2017年特别强调要保持中性。这是从我国的经济增长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考虑的。真正的中性政策,必须考虑经济本身的增长能力,在没有更多更大的刺激政策下,经济也要实现6%-7%的增长,特别是6.5%左右的增长。宽松的刺激政策可能会带来房地产泡沫,增加企业杠杆率,进而加大金融风险。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过去两三年,我国货币政策有所收紧,这主要是结构性的,针对的是大量资金从实体流入虚拟部门并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而形成的很多风险。所以,从防控金融风险的角度,对货币政策做了微调,就是要保持中性。

3.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

什么是结构性政策?过去,党中央、国务院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提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而定向调控就是结构性政策。会议再次提出“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其实指的就是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矛盾还非常突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反映的是结构问题。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必须靠结构性政策。这就是为什么在提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强调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会议指出,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

4.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

十八大以来,我们突出强调三大政策——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这里社会政策不仅要托底,而且要补短板。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社会发展中还有许多短板,还有很多老百姓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因此,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那么,怎样回应群众关切?就是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这讲的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不只是托底的政策,也是补短板的政策。

5.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

前面讲到了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还有两项政策是产业政策要准和改革政策要实。这是十八大以来的要求。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我认为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的重要信号。什么意思?对于改革开放,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完善和深化,但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首先,这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为高质量发展没有改革创新是很难实现的,即使一时实现了,也很难保持下去。因此,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高质量发展,这是内在要求。再有,尽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像过去那么高,但是我们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在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改革开放加大一些力度,我们也能够承受。因此,我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有两点考虑,一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二是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可以承受。通过深化改革,去产能、调结构,可能会使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是我们的就业还很好,所以说改革不会导致风险,也不会形成很强的阻力。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了改革开放加快的信号,这是中国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先行、改革有力,一定会推动结构调整,推动新动能培育,使发展质量更高。这是明显地强调改革政策。

(二)2018-2020年的主要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十三五”规划的后三年,有许多紧迫的任务,最紧迫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战。“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人类发展非常了不起的目标。现在看来,这两年下来执行情况还是非常好的。脱贫攻坚总的时间是五年,现在还剩三年,剩下的是最难啃的骨头,所以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三年,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这三大攻坚战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必须举全社会的力量来攻坚。

1.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主要是讲防范金融风险。很多国际机构总是讲中国的债务风险、政府债务风险,总是想把中国跟欧债危机相关联上。我想中国债务问题跟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中国金融是跟国际连在一起的,中国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商品市场都是与国际关联的,所以金融的风险具有世界性,我们要重点防范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主要怎么防范?提出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这讲出了我们金融的三大毛病——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够,金融支持房地产过度,金融体系内部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要形成一个良性的关系,良性循环之后就是稳定的,就是低风险的。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特别要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2.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主要是攻坚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2016年、2017年这方面工作都做得有条不紊,成效显著。我觉得现在主要是集中发力,特别是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有一个总体目标,就是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

(三)八大重点工作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的任务是四条:第一条,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第二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条,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第四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那么,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了8项重点工作,是不是中国的问题多了?不是。我认为这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要,改革、发展、开放、保障民生、住房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2016、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具有新内涵、新要求、新目标的。

二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调动微观经济积极性,通过国企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是短板。区域发展和乡村发展是两个发展难题,今年这部分内容有了新的要求。

五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开放新格局也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后,我们在这方面也要有大作为。只有把全球化这个大旗高高举起,我们才会有更大的国际发展空间,并通过开放带动国内发展,带动国内改革。

六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这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有很多亮点。

七是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制度,不光“破”,还要“立”。

八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很重要,而且力度越来越大。

下面,我具体讲一下八个方面任务。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任务、要求、出发点等问题讲清楚,主要提出提高供给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要求。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发展的问题,按照十九大提出的强国要求,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个转变”。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十九大报告是强国宣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核心部分就是强国思想,是使中国更强大的思想。对于具体做法,2017年提出了新的要求。什么要求?就是继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但是重点放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出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破”——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把低效的东西淘汰了,剩下就是高质量的发展,这是“破”。“立”——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十九大报告里也被特别强调。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军队的技术相对比较高,军民融合能够形成效益,同时加快技术向社会转移,形成“水涨船高”的效应。关于“降”,这次会议也提出了新要求、新举措:一是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包括结构性减税、清理收费。二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消除市场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制度性交易成本在下降。三是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十九大”报告提出打破行政性垄断,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目的就是降低用能和物流成本。

2.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的东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做的事情太多了。2018年就要开局,要好好去谋划,所以,首先要求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规划上,我认为应该舍得花工夫,舍得花钱,规划得越好,结果就会越好,实施就会越有效。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提的是比较原则性的东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的则比较具体,紧扣高质量发展,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中,规划、机制、质量、收储、休耕是关键词,也几项重点工作。收储制度改革、休耕制度改革,都是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长效举措。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一部分也有新亮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想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首要任务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要求很高,区域协调并不是你发展、我发展就可以,而是要实现基本区域之间的平衡和公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都在不断完善,不断深入。同时,还提到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西部、东北、东部等地区。最有新意的是,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城镇化方面,提高城市群质量,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最后有两点比较重要,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二是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特色小镇发展是未来乡村区域振兴、区域发展的亮点。

5.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我们在不断深入推动开放。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没有特别讲到自由贸易港,这个政策制定要更长一点,不是那么紧迫。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还在扩大完善,在成熟基础上再推进自由贸易港。这一部分大家比较关注的是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这是推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新提出的内容。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工作,确实在加紧推进,而且成效显著,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

6.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在这一部分,很多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要求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这是教育方面的。还有一些短板问题,比如: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解决好性别歧视、身份歧视问题,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特别提出,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这是非常务实、接地气的问题。

7.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不只是2016年提出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要求,还要求建立住房制度,明确提出来供应主体是多元的,保障是多渠道的,租购并举,对供应、保障和租购市场行为都有一个界定。特别是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大家应该关注这两句话:一是长效机制,长效机制有很多,我认为主要是税收制度,肯定会有办法、肯定有步骤使征税政策不对房地产产生过强冲击;二是2018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不会轻易变的。房地产政策基本上是清晰的,一定会坚持的,房地产调整也是必然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8.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这个方面,我们这些年做了很多事,力度很大,特别是前一段时间的监管非常有震慑力。“十三五”规划的后三年,2018年以后或者更长时间怎么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觉得有一个新的口号、新的方案、新的行动,那就是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国土绿化,不要理解为栽树种草,我认为是国土整治,应该是国土规划整治长远行动方案。这是一个大事。同时要解决农村两大问题或者整个生态环境两大问题,一是水的问题,二是土壤问题,提出深入实施“水十条”,全面实施“土十条”。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以上是对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解读,主要讲了2018年经济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第五篇:深度解读教材

深度解读教材,构建生本高效课堂

新修订的《课标》中也曾指出,教师不仅是读者,教者,更是编者,要明白编者的意图,这样,教师对教材解读到位,才能把握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1.立足学生,做个读者。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视角解读文本,会发现文章中的难点和可能产生的发散点。比如,在学习《阿德的梦》一课,这篇文章是几十年前写的,如果放在十多年前的小学生,可能还比较好奇,可是今天神十都飞上天空,宇航员的空中授课让学生早已了解到现在的科学飞速发展,学生有的通过看书、看电视,也了解到很多星球上最新的知识,所在以面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课文内容早已不再新鲜,不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这样提问:社会发展到今天,阿德的梦实现了哪些?未来你有哪些梦?这样联系生活,开阔思维,学生的积极性高就会调动起来。

2.立足文本,做回作者。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曾说:把小说当小说教,把诗歌当诗歌教,把散文当散文教。从表达的特点定位解读教材,才能确定好的教学思路和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理解和表达。比如,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如果从故事内容上解读,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英雄的形象就可以了。可是,如果从文章体裁上看,这是写人的一篇文章,文章有两部分集中写人的,一部分是掩护群众转移一段,这是群体描写,另一部分是痛歼敌人和跳崖,这是个体描写,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来描写,表现了什么?为什么在后两部分不再是群体的逐一描写。而只抓住了班长这一特写镜头?这样,学生既体会到班长在生死关头的身先士卒,英雄群体的视死如归、坚强不屈,他们真的是民族的脊梁,又学会了描写人物的方法。

3.立足教材,做次编者。在对教材和学生充分的解读后,教师还应站在编者的角度,揣摩这篇文章在单元教学和整册书中的地位,揣摩课后问题的设计,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怀念母亲》一课,放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目的是感受名人的爱国情怀,理解名人背后的故事,从字里行间感受爱国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一般老师很容易搜罗到大量怀念家乡的文章,让学生体会思乡之情,就有点跑题了。

4.立足课堂,做位教者。在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一文,苏教版课后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川川刨到了什么?人教版的问题是:认真读读人物的对话。对比两个问题,苏教版侧重于内容的理解,人教版侧重于理解人物的对话。作为教师,在弄清编者的意图后,还应根据实际,立足课堂,做回教者,两种问题的设计,前者是教学重点,后者是教学难点,只要学生能读懂就行,不用学会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为人物的对话在三年级还要学。编者的疏忽,教师不能疏忽,教师应吃透教材,吃透学情,才可以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把这两个问题充分考虑到。

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们总是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却干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也只是“蜻蜓点水”,收获甚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就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教师这一角色重新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什么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更重要的一方面还在于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在写笔记的过程中,感受着“生本教育”的内涵以及在以“生本教育”为主导进行的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细细想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些方法也曾经用过,只不过仅有那么几次而已,没能很好地坚持下去,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以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偶尔采用一次让学生自主学习或是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方法,害怕孩子们玩得太高兴了,而是自己的课堂不受控制,就采用减少学生活动时间,自己多讲的方式。通过学习才知道,其实自己这样做非但没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反而使自己处在被动的位置上。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会那么长,想想也是,我们成人有时都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了注意力而精力分散,更何况是7、8岁的孩子呢!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一、少分析、多朗读 许多语文课,往往都是教师从开始讲到结尾,一切都由教师包办代替,而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能否迁移运用,教师顾及甚少,语文教学,教师要抓住关键,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精讲,尽量给学生多挤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我在讲《桂林山水》一课时,让学生自己细心读每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悟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以及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效果很好。

二、少提问,多点拨

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提问,要抓住教学上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提问。问题设计要“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积极思考。

三、少灌输,多训练

小学语文课要以语言训练为主,做到少讲、精讲,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少把自己的观点看法,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少研究写的什么,多研究怎么写。

除此之外,师生还要在作业和试卷中进行情感交流,这主要发挥评语的作用。作业中出现新的思路,教师写上“好”字评语,作业完成质量好的,写上“再接再厉”等评语。这种交流很有效,使学生在学习中信心十足、情绪饱满、心情愉快的接受各种知识,即使遇到较难的问题,也能不断激励自己,战胜困难。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双向性。师生的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理解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中的朋友,进行平等探索与协作,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共创一种融洽、和谐、协调的教学环境,达到教学相长。

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如何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潜心研究,认真备课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长流水”,所以,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认真钻研、理解文本,把教学的重点、难点筛选出来进行深入思考,形成比较全面的、透彻的理解。只有教师的解读深入了、透彻了,才有底气和空间帮助学生透彻感悟。

二、优化环节,精心设计

1.导:简洁生动,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文本的特点、具体的课型的导课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2.问:既有价值,又有启发。

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会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有价值还要紧紧围绕文本,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尤其是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容易出现的差错。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 数量适中,要有启发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的问题要明确,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学生心里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3.讲:删繁就简,抓重难点。

人常说:“贪多嚼不烂”。假设教学中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就形不成教学重点,难点也难于处置。所以教师上课前对教学的相关内容要精心预设,舍弃不清楚的、易了解的、非重点的, 把教学内容稀释成一点,再围绕这一点展开,让学生能接受实质性的知识信息。

4.练:巩固练习,积累拓展。

作为教师要精细设计每一个课堂作业,做到少而精,有一定梯度,既可以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巩固,又可以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从而增强练习的有效性。

三、精选方法,顺学而导

高效的课堂应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因此应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老师要以语文特有的语文美感和自己的教学魅力去感染学生,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在讲课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眼神和心灵的交流,还应适时地赏识、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学生才能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参与。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设计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让学生一直处在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中,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加以适时点拨。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去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还应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形成探究的氛围,使全班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语言准确,评价到位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希望得到人们的赏识、表扬和信任。所以,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多给予学生欣赏、赞美、鼓励、肯定,不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答案,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切忌正面批评,应以和蔼心态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找出失误的原因,以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

总之,语文课上要少点“繁琐分析”,“无效提问”,多给予学生信心,把文本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让学生在语文世界里走得更远!巧妙利用小组合作 构建高效生本课堂

高效课堂教学方式中提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单一,僵化的弊端,真正让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这几年来我们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探究和课堂尝试。

学生习惯了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突然间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迷茫。之前,学生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①、建立固定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人左右。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进行学习方式培训,向学生介绍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如: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方法,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③、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评比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其次,洞察学生合作需要的时机。

选择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在任务多,时间紧,学生学习产生困惑,又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时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期获取更大的总体效果。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及时通报进展情况,最后把有价值的信息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最大程度。

第三、科学地进行分组。

科学分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每小组成员的组成遵循“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即根据学生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进行分组,这样小组合作成员,就可以取长补短,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每组4人,进行分工。一般分成五种:组织、记录、汇报、总结及评价。每位成员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任务可以自己挑选,也可以相互轮换。这样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使之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确保每一次合作学习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第四、适时地引导深入。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合理引导,积极调控。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及时表扬速度快、有创新的学生,并通过小组询问,个别询问等途径进行调查,教师要及时把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或长时间保持沉默的成员置于小组的讨论中,有效地促进小组合作,成为“促进者”;当小组间提出问题,产生争论时,应深入到小组中去参加小组的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是鼓励、引导、促进学生寻找答案,决不是给出答案。第五、合理地评价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尽最大努力,才能实现小组目标实现,从而达成班级目标的,与此同时,自身也有所收获和提高。因此评价不能只针对个人,还要针对小组,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以鼓励评价为主,同时参照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彩展示、学习效果方面来评价;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从小组分配的任务是否完成、与别人合作交流是否积极等方面来评价。通过小组自评、互评,组员自评、互评来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选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形成竞争,以利于下一次合作学习的开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应和其他学习尤其是独立学习有机的结合,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存在的问题:

2、“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中还存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不敢放手学生,自己讲课的欲望还比较强烈,总想把知识直接教给学生。对此,应大胆放手,解放思想,把课堂上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

3、一遇到问题教师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往往让学生不知所措,甚至有的学生东拉西扯,落实不到问题上。造成了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

4、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止,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探索要求,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嘎然而止,把合作学习仅仅限于课堂之内„„

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利用学生喜欢交流和互动的天性,喜欢探索和发现的年龄特征,借助于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时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功效,使教学“动”起来,“活”起来,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教师,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身心去实践,迎接小组合作学习灿烂的明天!

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第一,科学有效布置好前置性作业。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第二,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三,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四,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五,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六,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第七,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制。现阶段,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学难以推行的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八,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因此,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必需。

从生活实际入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生活实际入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个优秀的品德课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 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 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 “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 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理念 是新课程对品德学科教学的最深刻的阐述。品德课堂教学是教师主要 任务,是带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属于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通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有效地链接起来,让儿童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 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 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这一切入点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 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 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 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 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 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 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 趣 ”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 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 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 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 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 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 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 再问: “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 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 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 思 ”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 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 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 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 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 更为深刻。《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 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 寻找工作,可是一连 20 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 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 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 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3、以“ 情 ”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 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 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 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 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 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 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 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 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 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 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 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 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 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下载财政预算报告深度解读[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预算报告深度解读[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深度分销

    解读深度分销多年来,中国企业在渠道管理的实践方面,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其积弊之深、危害之大令人吃惊,其中,尤以“深度分销”为甚。 从营销科学的角度看,深度分销本身并没......

    2011财政预算报告

    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

    2007财政预算报告

    关于孝昌县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6年12月 28日在孝昌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财政局局长 曹国清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

    2011年全国两会:解读政府财政预算报告

    财政预算报告,数里行间展示的是“国家账本”。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动向,回应着百姓的殷殷期盼。财政收入迈上“8万亿元”台阶收支矛盾仍突出提......

    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全文深度解读

    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全文深度解读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月23日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

    四个全面深度解读

    四个全面深度解读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调研。习近平时代要完成什么任务,“四个全面”给出了绝大多数中国人乃至国际上......

    大学专业深度解读

    大学专业深度解读 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 (2010-06-25 08:25:44) 标签:分类: 高考拾贝 就业 考研 城市规划管理 资源环境 安徽 杂谈A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毕业之后一般做什......

    医疗器械GSP深度解读

    医疗器械GSP深度解读 2014年12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2014年第58号公告向社会发布了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医疗器械GSP),正式掀开了医疗器械GSP的神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