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摘要: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现象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因此,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非常必要。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支农资金投向,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促进政府及其部门转变职能,克服“缺位”和“越位”现象,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财政支农 资金整合 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中央立足于经济发展全局,在宏观调控中加强了农业这一薄弱环节,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随着支农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因此,完善支农资金管理,整合支农资金,在当前财政支农管理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历史欠账的原因,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巨大要求与财政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社会
保障等方面所需资金还有相当的缺口。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业财政支出用于农业行政事业运转费用的比重大体维持在70%左右,用于农业生产性建设的专项资金较少,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资金供需矛盾。此外,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地方财力的不足,使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特别是县级财政支农支出水分较大,存在“空转”、虚列农业支出的情况,虚增财政支农支出。
2、资金管理分散,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从现行的管理模式来看,目前政府用于“三农”方面的资金普遍存在着多头管理、部门利益和资金分散的问题,致使同一类项目多个部门管理,多头投入,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较为严重。这种多头管理的运行机制,造成了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多、管理环节多、实施主体多、介入的层次和领域多,项目和资金的投放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加之管理权限交叉,在众多流程环节中又形成许多消耗和损失浪费,财政资金应有的乘数效应和导向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3、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不健全,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存在项目只注重申报项目,下达计划指标,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极易出现挤占、挪用资金现象。此外,受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范围广、层级复杂的管理体制、监督检查者的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乏力,监管不到位,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4、预算管理弱化,管理不规范
存在预算因人为因素而未经法定程序进行调整、变更,出现一年预算要预算一年的现象。部门对项目资金进行分配、调整的随意性,导致资金无法及时足额到位,影响了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的发挥,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必要性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合力,着力解决目前农业、农村发展中和农民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转变和履行政府职能。整合支农资金,把各种渠道和各部门管理的支农资金适当集中起来,围绕农业农村发展主题,按照政府职责,突出财政支持重点,既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克服公共财政“缺位”和“越位”现象,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整合支农资金不仅有利于加强资金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避免支农资金的损失浪费,确保支农资金运行的规范、安全;而且通过对有限的资金进行适当地集中打捆。投向重点发展领域和环节,有利于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三、完善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1、健全制度,完善机构
2006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规范支农资金整合提供了明确的政策要求。财政部门要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对现行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各项管理制度要相互衔接,避免互相矛盾抵触和彼此交叉重叠,为支农资金整合消除制度上的障碍。
支农资金整合涉及部门多,难度大,情况复杂,敏感性强,要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专门的机构,协调解决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落实各相关部门单位的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一是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增加政府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逐步形成稳定的支农资金来源。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三是抓紧落实中央新开辟的支农资金投入渠道。认真落实国家调整后的耕地占用税政策,将新增耕地占用税收重点用于“三农”;将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按规定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要全部投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用于建设标准农田;从征收的水资源费、水利建设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四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
2、优化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
农业投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公共产品,又有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按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要求,财政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合理界定财政支农的支出范围,坚持公共财政原则,明确支农支出重点,做到“不缺位”,“不越位”,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具体地说一是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二是支持
农村抗灾救灾。主要用于农业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治和农村灾歉救助;三是扶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主要用于农村水土保持等生态资源的建设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四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用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扶持农村发展。主要用于支持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3、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支农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告制、专家评审制等制度,建立项目库制度;规范资金分配办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金财工程建设,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县级报账等管理措施,强化资金运行监管。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资金分配使用前、中、后的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农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与管理部门的专业监督相结合;职能部门的专业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使支农资金的配置和使用合理、高效。
4、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完善奖惩机制。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是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农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统一规范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对绩效明显的支农资金,通过整合扩大资金规模,加大支持力度;对绩效不好的专项资金,通过整合予以归并或者取消,重新确定支持对象和支持方式。逐步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估制度,把绩效评估结果作为支农资金整合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新的使用新的起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作者:周克军 李东升.《整合支农资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财政与财务》.2006.10期
[3]作者:沈志平翁华生 林水通.《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农政策研究》.《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1期
第二篇: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扶持农业经济的力度逐年加大,资金总量迅速增加,规范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的绩效已成为各级政府和财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2004年至2008年,中央连续5个一号文件都在强调农业和农村问题。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次强调在政策和资金上要向农业倾斜。农业财政政策的扶持和支农专项资金的投入,是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就如何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我州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近年来,巴州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的精神,在上级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农业投入,强化了支农资金的管理,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至2008年3年来,我州财政支农资金(上级追加专项)累计支出37694.5万元,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业科技推广、农牧民培训、农业产业化、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和品种改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良种补贴、灾害救助等方面。农业科支农专项资金支出情况是:2006年合计支出8522.6万元,主要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4601.9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1151.2万元,畜牧业专项374.8万元,农业生产专项1288.7万元,水利专项956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50万元。2007年合计支出13422.6万元,主要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5434.5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1090.8万元,畜牧业专项296万元,农业生产专项3828.3万元,水利专项2648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25万元。2008年合计支出15749.3万元,其中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8645.5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733万元,畜牧业专项769.6万元,农业生产专项2296.8万元,水利专项2287.4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017万元。
从以上所列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比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增长57.49%。2008年比2007年财政支农支出增长17.33%。从增长内容看,支持林业、畜牧、农业生产和改善水利设施和自然灾害救助的资金逐年加大,尤其是各种农业补贴资金,近两年增和幅度较大。通过支农资金的有效投入,使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渐覆盖到农村,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落实,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享受到了切实的实惠。总体来讲,财政支农资金在以下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水利基础设施居农业基础产业地位,水利建设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发展的超前性。为缓解我州水利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抗灾能力较弱的矛盾,3年来我州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集中“以工代赈、节水灌溉、防汛岁修、桥涵建设”等水利项目资金5891万元,支持了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节水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落实了各项补贴政策,鼓励种粮农民积极性
积极配合各级农业部门,落实农作物良种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种粮农民积极性和实施棉花良种推广,及时拨付补贴资金,确保惠农政策的顺利实施。2006-2008年,我州共落实粮食补贴资金9650.4万元,累计补贴小麦面积130.75万亩;落实棉花良种补贴2549.7万元,累计补贴面积169.98万亩,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3、稳步推进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加快林果产业发展
按照自治州提出“百万亩香梨、20万亩葡萄、20万亩红枣、20万亩杏”的建设目标,近五年来全州林果业以年均10万亩的速度快速发展。大力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天然林保护工程。2007年林果总产值超过7.62亿元,预计2008年农民人均来自干鲜果品的收入超过744.8元,比上年增加155.8元左右。
4、加快了畜牧业各项资金投入,克服了动物疫病、自然灾害等困难,畜牧业得到稳步发展
2006-2008年共落实畜牧业专项投资1440.4 万元,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州畜牧业生产进展较为顺利,到2007年底,牲畜存栏309.03万头,年出栏牲畜322万头,肉类总产量9.7万吨,奶类总产量7.1万吨,禽蛋总产量1.2万吨,畜牧业产值20.5亿元,畜牧业在农牧民人均增收中的贡献份额100元以上。
5、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工作
2006-2008年全州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100万元,对25匹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进行了补贴,补贴拖拉机1698台,配套农机具3592台,使农业机械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到2007年底,全州拥有各类拖拉机41802台,配套农机具75834台架,全州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了70%的疆内较高水平。
二、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分配、轻管理”和资金管理不科学的问题长久存在
各县市、单位争取项目和资金的积极性很高,但资金到位后重视支出轻视管理。不重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的现象较普遍存在,尤其是随着资金量的快速增加,财政各项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查处不严,个别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给财政后期管理和检查验收带来了困难。财政内部和资金使用单位缺乏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资金监管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存在。在资金管理上,项目资金迟迟不到位,配套资金未作安排或安排不足,资金使用“撒胡椒面”和截留、滞留、占压,拨付不及时的问题依然存在。
2、项目申报程序不够科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项目申报时间过长,部分支农项目因此贻误了最佳实施时机;财政资金再分配透明度不高。在申报支农项目时,往往是部门说了算,财政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在项目管理上,事前立项不严格,论证不充分,项目申报计划和实施方案缺乏可行性。在实施中擅自变更、调整项目计划,项目竣工验收不及时,致使项目建设质量不高。
3、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有少数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没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制度,农口部门在安排使用时弹性大,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如林果业发展资金、地方苗圃建设资金、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等。还有一些支农资金的管理制度已经过时,不符合客观实际。
4、监督管理不到位
随着社会发展,财政性项目资金规模越来越大,项目个数越来越多,但是监督力量未随着财政性项目数量和投资数额实行同步增长。目前,我州对财政支农资金中的违规违纪处罚偏轻。对部分违反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人和事,未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处罚,从某些方面方便了个别单位和个人心存侥幸,违反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现象屡有发生。
5、资金配套政策过多,基层难以落实
由于各农口主管部门纷纷出台配套资金政策,很多项目资金文件都附带配套资金的要求,而我州大多县财政困难,没有多少财力支持农业发展,农业投入资金往往依赖于上级财政“输血”方式的无偿支持,根本无法满足上级要求的大量配套资金。但为了争取上级项目,造成了“虚假配套”和“烂尾”工程,既降低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又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6、有财政多个部门管理支农资金的问题
财政内部存在着多个部门安排同一个项目和同一个项目由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部分项目和投资交叉重复。在项目管理上部门之间出现了越位和缺位。有的项目资金重复安排而被挪作他用,降低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要想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必须把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三、加强和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要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应当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健全制度为手段,力求将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和谐统一,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1、深化财政改革,努力打造阳光财政
在农村基层单位深入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乡财县管改革。通过各项财政改革,公开财政资金的管理,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牧区。
2、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实现支农资金的整合 农业投资项目要归口安排,明确各级主管部门的职能,划清各主管部门所负责规划和管理的农业投资项目的范围、内容,确保各部门申报的项目不交叉、不重复。财政部门安排的支农资金,由财政部门牵头、协调和管理,要扩大财政投入规模,创新管理模式。
按照“存量优化,增量调节,预算内外统筹,跨部门整合”的原则,归并支农项目,对支农专项资金实行跨部门、跨级次整合,集中财力、形成合力、捆绑使用,解决一批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资金整合要由财政部门负责对各主管部门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审查,及时综合,划分归口,对交叉、重复的项目予以调整;其次,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要科学合理。要很好地采用财政贴息、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投入方式,如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政府财政要采取无偿直接投入的方式;其他领域的投入,财政可采取有偿补贴、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以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在项目规划过程中,必须组织相关部门和项目实施乡镇、村各级干部深入村社广泛宣传,征求规划建议和意见,开展民主讨论集思广益,提高项目规划过程的民主决策水平,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07年,我州焉耆县紧紧围绕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明显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重点支持发展以葡萄为主的红色产业,对涉及农业产业化的项目资金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整合支农资金8624.8万元,用于重点项目、主导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建立项目库,突出支农资金投入重点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库,进一步完善支农项目的论证和专家评审制度,要区分轻重缓急,把投入重点放在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公共项目上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放在具有“造血”功能的项目和维护农村社会大局稳定上。在农口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分别建立分类项目库,经过评审协商后,比较好的项目选入项目库。对上级要求上报的项目,从项目库中择优筛选上报,确保上报项目质量。在建立项目库时,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利、交通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教育、卫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生态建设项目和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申报,使项目与项目之间相互配套,并集中投向重点支柱产业、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民本等方面,充分发挥所有财政性项目资金应有的效益。
4、坚持多元化投入,完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
当前,对农业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资本运营、资源补偿等市场和经济手段,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相结合;建立“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支持为辅助;地方投入为主体,上级补助为辅助”的多元投入新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的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积极创新财政政策措施,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财政贴息、以物抵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引导出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通过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度,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5、支农资金要及时足额到位
为解决预算确定的时间与农时的矛盾,保证冬春季节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在当年财政预算未经人代会批准前,应于上年末以前加大预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力度,保证与春耕生产有关的支农资金及时到位。财政预算批准后,要按法定时限批复部门预算,提前部门预算编制时间,做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搞好项目储备,细化项目预算,以便预算批复后及时下达项目资金,加快支农支出进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地区,支农资金要实行集中支付,防止资金的挤占或挪用。
6、规范支农资金管理,确保支农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主要通过发布项目指南,指导项目申报,规范评审、立项、投资以及绩效评价程序和办法,使项目资金安排做到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要进一步改进资金分配办法,提高支农资金分配的透明性、公正性和公平性。要下放项目审批权限,严格资金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要按照“先规范、后运作”的原则,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全面推开支农资金县级报账制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积极推行专家评审、张榜公示、招标投标、委托中介审计等方式,把各项支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村、落实给农民,真正做到各项政策不走样、各项资金不流失,确保专款专用,使支农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7、加强监督检查,实行绩效评价
财政专项支农资金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财政、审计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实现监管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从项目立项、资金使用、项目效益等环节入手,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规范和加强监督管理,真正建立起资金使用的问效制和问责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把监督和管理贯穿于支农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支农项目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实行资金使用效益报告制度,为每一个完工项目建档立案。改变重分配,轻管理的现状,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
第三篇: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决定开拓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现代化而采取的一项战略措施,是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事业。其核心就是综合利用资源,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实行综合投入,实现综合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年国家立项实施以来,项目管理逐步走过了一个由探索模式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过渡的轨道,项目投资和建设规模逐年加大,截止目前,先后实施完成土地治理项目9个(其中6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3个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多种经营项目5个,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511万多元,其中土地治理3145万多元(各级财政资金2274万元,群众自筹871万元),多种经营投资366万余元(财政有偿资金246万元,企业自筹120万元)。9个土地治理项目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9万亩,农业生态工程项目2.5万亩。〃〃〃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不仅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1页
资金管理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入研究和探索资金管理模式就非常重要和必要。
笔者多年从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的重要性略有认识,愚见如下:
一、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和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长期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的建设内容、资金来源管理方式等都会发生改变和调整,再加之各地之间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各不相同,资金管理的模式因此也是因时、因地而不断调整完善。就指导全国各地资金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制度和财务核算方法在实践中因时调整,自〃〃年设立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来,为了适应新形势,加强资金管理,先后多次对农业综合开发财务核算制度进行了完善,多次对资金管理办法和资金配套比例进行了调整。所以说,对〃〃而言,要加强资金管理,首先要立足区情,加强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资金管理模式。
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三个模式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年立项实施以来,资金管理走过了三个阶段即三个模式。第一阶段:1997年和1998年项目,实行区级报帐制和审计制。主要是由项目区乡镇实施项目,第2页
兑付使用项目资金,向区农委项目办报帐,由区财政和农委项目办监管资金使用;第二阶段:1999年至2001年项目。实行区级财政报帐制和审计制。主要是由部门或乡镇实施项目,财政直拨资金到部门或乡镇,区农委项目办会同区财政监管项目资金,部门或乡镇向区财政报帐;第三阶段:实行财政委托报帐制和审计制。从2002年至今,区财政将项目资金拨付区农综办,区农综办采取合同化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向承建单位拨付资金,承建单位使用后根据区财政委托向区农综办报帐,区财政审核报帐票据。根据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财政委托报帐制的资金管理模式是目前〃〃资金管理的最佳模式,它既解决了财政部门人员少,业务量大,不能有效监管的问题,又实现了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统一。有效的解决了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扯皮现象,实现了责权统一。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中的不足和问题
尽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已逐步走向完善,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一是计划中群众自筹量大,银行贷款和财政有偿资金承借、承贷难造成的资金筹措困难;二是项目区及项目承建单位逐年变动,相关单位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适应综合开发财务制度要求;三是项目建设水利工程投资大,本单位无水利工程设计、测量、预决算等专业人员,对监管建设中的资金效益影响很大;四是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性强,措施 第3页
多,牵扯面广,由乡村两级承建的林草等项目,无法提供正规报帐票据;五是项目资金到位迟,一般均在本的八月份以后到位,给项目提前启动,当年计划当年完,资金尽早发挥效益造成困难。
四、加强资金管理,不断研究、探索、完善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是以国家财政资金投资为主,地方财政配套为辅,引导其它资金综合投入,体现政府行为,实现对农业、农村经济宏观调控,提高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而设立的专项资金。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是指对资金运作过程实施的计划、组织、安排使用、检查监督和建后资产管理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首先要认真贯彻中、省、市制定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制度,严格坚持“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帐核算”的原则;坚持统筹安排,注重效益,专款专用的原则;坚持项目资金实行县(区)级报帐制和审计制的原则。其次是紧跟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趋势,加强资金管理的研究与探索,学习借鉴外地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第三要树立系统性管理资金的思想,从项目申报开始,对项目申报、规划、设计、实施到验收决算、建后管 第4页
护,全过程纳入资金管理范围,始终确保资金效益发挥最好,期限最长。
五、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针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解决好以下问题是关键。一是由于农业综合开发计划管理的严肃性,资金管理要树立系统性思想,从项目规划申报入手,按照省、市确定的单项投资标准,择优选好项目,合理分解资金,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坚持省、市计划的严肃性;二是加强资金使用的监控力度,确保专款专用。重点是对项目预算和验收决算的监督,以及日常检查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状况;三是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资金管理水平。重点培训本单位人员和实施单位财务人员,本单位人员重点培训工程管理、测量、预算、决算知识;实施单位财务人员主要培训资金管理制度,报帐程序和财务核算方法和帐务处理;四是加强资金筹措力度,解决资金不足。由于群众自筹和本级财政配套困难等,所以创造性开展资金筹措管理,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力度,吸纳社会各类资金投资农业综合开发,提高综合开发建设水平;五是加强项目建后管护,发挥资金使用的长久效益,重点是转变重建轻管思想,完善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加大对管护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要在解决问题、完善管理的 第5页
同时,还要坚持〃〃〃资金管理中的宝贵经验:一要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和合同化管理,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强化资金管理;二要继续执行“三三”制付款方式和资金拨付“直通车”,加快资金流转速度,降低资金使用风险;三要继续执行区级财政(委托)报帐制和项目审计制,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四要加强资金管理的研究探索、交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不断强化和完善资金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效益。
第6页
第四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资金安全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消防部队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给新时期部队的财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财务管理在部队整体工作中正在逐步的处于一个特殊的重要地位, 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后勤保障工作和部队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消防部队职能的拓展和抢险救援任务的日益繁重,消防装备经费和各种事业经费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但是我国的生产力不高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到消防部队,上级拨付的各项经费都非常有限,如何作好财务管理工作发挥现有经费的最大使用效益,作好后勤保障工作,对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消防部队能圆满完成的防火灭火任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试从自己财务工作的实际出发,就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消防部队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管理能力偏弱制约了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
1、理财意识差。一是基层单位领导管财观念相对落后, 对财务知识知之不多, 只注重经费来源数量, 而忽视经费使用上的质量, 经费使用效性不高;对财务工作停留在收与付的肤浅认识上, 忽视财务工作的控制、预测作用, 不能对经费使用进行科学决策。二是基层单位领导作为基层“当家理财”的军政主官,对财务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后勤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的好坏与主官关系不大,与自己的成长进步挂不上钩,干好干坏一个样,往往产生惰性思想,从而忽视了对财务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没从根本上把“当家”与“理财”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某些主官个人主义强烈,没有把后勤财务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重大经费开支不经党委会讨论,支部记录本上找不到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不管经费的来源和用途,也不管上级有什么规定,任意开支,甚至挥霍浪费,结果富的花穷,穷的花光,为官一任,负债一方。
2、“当家人”不懂帐不会管帐。主官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未经过系统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底子薄,业务素质低,理财能力弱,缺乏起码的财务管理知识,在当家理财中凭主观想象办事,以自我感觉判断对与错,对财务管理起不到正确的领导监督作用;造成财务开支无计划,开支手续不建全,标准制度不熟悉,错账差款、多报漏领现象不能及时察觉,工作被动应付。
3、“当家人”的经济纪律淡薄。一些部队主管财经法规意识淡薄,有的用伙食费吃喝,有的直接或间接私分公务,有的报销假发票,有的只见购物发票不见事物,给单位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1、财务人员自身业务和管理水平没有明显提高。一是基层财务人员一部分来自院校毕业学员,他们虽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工作时间短,实践经验欠缺,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能力与学历没有同步提高。二是有些基层单位的财务人员大多数不是专业学校毕业, 基本都是半路出家的人员担任, 缺少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只是总队或支队每年业务培训进行学习,既没有实践经验,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理论功底较弱, 标准制度不熟悉,经费开支范围不清楚,账目处理只会 “照葫芦画瓢”经常出现记账不及时、结账不平、错帐更正方法不正确等。有的财务人员在财务工作中只注重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 不注重对经费使用的分析和预测, 不能对领导的科学管财起到帮助作用, 存在“ 不会管”“、不善管”、“ 不敢管”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应有作用。三是财务人员不稳定, 出现断层现象。这些人员经常调整, 常常是今天培训明天走, 财务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四是基层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只重资金, 忽视对资产的认识和管理, 经费使用上没有长远规划, 没有对资产合理调配使用, 造成重复投资、重复浪费, 无法发挥经费的最佳效益。
2、财务人员敬业精神不强不愿管。一是部队上下级之间区分明显,有些财务人员对单位军政主管的错误做法不敢作出坚决的抵制存在为命侍从的现象。二是有些财务人员怕得罪人对一些损害战友个人利益的正确做法往往是不敢指出得过且过,工作中缩手缩脚失去了财务人员的作用。三是兼任人员本身还有其他日常工作要做,由于工作繁忙,不愿兼任财务工作,更不愿在提高财务素质上下功夫。
(三)财务制度不落实,坚持原则差。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章制度是调节和制约财务活动合法的准则。但是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使制度不落实或落实不好,不能很好的坚持原则造成财务管理工作的混乱, 经费使用的无序。究其原因: 一是职责不明确,单位经费开支不按职责分工,乱批条子,单位的经委会作用发挥得不好,规章制度或束之高阁或流于形式。有的基层单位人员变动频繁,成员增补未能及时跟上,经委会组织名存实亡,无法开展工作;有的经委会组织没有认真履行职责,不按规定组织查账和公布账目,对财务管理没有起到监督作用;有的经委会成员业务技能差,不知道如何审查账目和单据,不会开展正常工作;有的虽然开展工作,但也只是流于形式,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使各种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造成各项经费管理不善,出现超支现象。二是一些单位领导“主管”意识强, 搞一人说了算, 领导凭个人意志办事, 不能民主理财, 计划和原则性差,经费开支随意性大。经费使用上也没有形成有序的制约机制,存在经费决策只凭经验而不能发挥集体的智慧, 不管经费使用上需要与否, 随意开支造成浪费现象时有出现。三是财务人员坚持原则差。由于财务人员不是委派的,财会人员认为基层单位小、经费少、自己人微言轻,而自己的“命运”又掌握在单位领导手中,从而说话办事“思前顾后”, 怕得罪领导影响自身前途,不敢坚持原则、制度,而是看上司“脸色”行事,对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无效行为或浪费等现象不敢提出异议, 这就造成部分经费使用盲目和浪费。有的单位主官甚至对财会人员评价不是看工作实绩,而是看财会人员为自己办了多少“好事”,挫伤了财会人员“当家理财”的积极性,给基层财会人员执行规章制度带来了难度。
(四)没有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思想。当前消防部队经费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经费供应都要进行统一的预算,没有了用来弥补经费缺口的财源。财务人员只有立足标准搞保障, 加强经费管理, 努力挖掘内部潜力, 才能提高经费的保障效益。但是, 一些基层单位由于受高消费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勤俭节约观念淡薄,普遍存在嘴上喊穷,到处叫苦,花钱却大手大脚,重钱轻物,重要轻管的现象,对各项经费使用管理、计划监督不力,先花后算,只花不算,盲目开支等现象严重,有的甚至把预算外经费看成是不受财务标准制度和财经纪律约束的“自由经费”,导致各项经费开支口子较大,账务管理混乱。对公用物资等,只讲使用,不讲管理,没有登记造册,专人保管,致使公用物资浪费丢失、损坏外流等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单位的利益。有些财务人员的思想却没有跟上来,认为反正是公家的钱, 经费用完领导会去争取,要不是自家过日子何必那么认真呢, 在财务工作持消极态度, 主人翁的心态不高的思想普遍存在, “标准加管理”的经费保障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五)上级业务部门监督检查不力。一是供管脱节。上级业务部门只供经费,不重视抓管理、抓指导、抓落实,供管脱节。二是监督检查不到位。由于忙于日常事务,对基层经费管理掌握不深不细,对中队的财务管理工作考评只是听汇报、看数据、凭印象,监督检查考评流于形式,不能落实到实处。
二、解决对策
(一)做好预算,优化经费。每一个单位要想资金能够运转正常,做财政预算是必备的功课,经费的使用绝对要避免突击花钱,每一项资金的使用都要有相应的预算,一 般是照顾重点,兼顾一般,平衡收支是最终目的,这就要求财务部门做好财务把关,该花的钱一份不少,不该花的钱坚决不同意支出,也就是说要把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1.吸引更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建立会计委派制度。我们的因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关系到本单位的正常运转与健康。在挑选相关的从业人员的时候一定要选拔专业知识过硬,尤其是财务知识有较高水准的人才,提升本部门的水平,另外一方面就是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投人到财务工作当中。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会计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始终, 对经费的运行起着记录、反映、监督、预测、决策等重要职能作用。实行会计外包制度,在进行资金核算等重要业务的时候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经费的记录,监督,预算等工作,履行会计监督职能从源头和制度上有效遏制了违反财经纪律现象的发生。
2.推行高效的集中结算中心制度,取消基层大队独立核算。集中结算的好处就是专业化水平高,效率高,便于管理设立以大队为中心的管理制度,逐级进行报账。
3.增加决策人的数量。一般来说,资金的使用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领导的随意,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比如在动用资金的时候要开具发票,开具发票的时候需要同时几个单位领导的同时签字才可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联审会签,主要的领导人都知道此项资金的用处也就保证了资金的使用的合法性和公开性。
(三)、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经费报批手续。各项经费开支,必须以财务规章制度为依据,各级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制度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在预算经费的分配上,要按照“先收后支、先急后缓、留有余地”的原则,实行计划控制、综合平衡,对经费开支进行量化管理,包干使用,节余留用,超支冻结,对业务经费和机动费、特支费等都要规定出相应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在制度控制上,要实行经费结算单签批制度,严格做到年初有预算,月初有计划,每半年进行财务分析,有书面分析报告,有综合平衡。在经费使用上,做到党委当家、集体理财,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一支笔”签字制度,实行财务公开、透明,做到事办到明处,钱花在明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各单位对经费审批手续、借款手续、经费支出报销手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自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购物登记本》,结合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加强钱变物后的监督管理,切实把管钱和管物结合起来,实行供管结合,同时对往来款项要及时进行清理结算,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
(四)、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促进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审计监督是规范财务管理,维护财经法纪,巩固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把审计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定期会审制度,定期进行账目普查,使财务内部监控制度得到落实。监督中要有所侧重,对某些项目的大项开支事前要进行认真的考察论证和事前审计,在实施过程中要跟踪问效,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对银行账户的使用与管理以及资金收支与安全等方面更要加强审计监督,防止单位资金被侵占、挪用、虚报、冒领等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在这方面,各级党委要切实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宏观调控,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把整个经济活动置于严格、全面、有效的监督之中,使财务管理健康有序地运行,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审计监督是规范财务管理,维护财经法纪,巩固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把审计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定期会审制度,定期进行账目普查,使财务内部监控制度得到落实。监督中要有所侧重,对某些项目的大项开支事前要进行认真的考察论证和事前审计,在实施过程中要跟踪问效,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对银行账户的使用与管理以及资金收支与安全等方面更要加强审计监督,防止单位资金被侵占、挪用、虚报、冒领等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在这方面,各级党委要切实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宏观调控,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把整个经济活动置于严格、全面、有效的监督之中,使财务管理健康有序地运行,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五)、建立健全以消防部队内部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内控制度
1.推行财务集中核算制度。推行支队级单位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制度, 在支队机关设置财务核算中心, 对支队、大队以及中队等财务结算进行统一管理, 大队级以下单位采取逐级报帐制度, 大队级单位设置报帐员不再另设会计。通过实行支队级单位财务集中核算中心制度,统一招收专业的会计人员。解决了大队级单位财务管理能力薄弱, 与支队级单位财务衔接也不够紧密的问题, 加强了原始票据审核,规范了经费开支程序, 有效遏制各种不合理开支、超前消费、突击发福利等现象。
2.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加大再监督力度。一是组织独立或是相对独立。从理顺关系,从制度上保障审计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树立审计部门在消防部队中的权威,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重要作用的角度来考虑,有必要将审计部门独立出来,直接隶属各级党委,或者直接隶属于上级审计机关,实行垂直管理,这符合审计必须具有的独立性的自身要求。二是经济独立。审计机构的业务费用不受同级制约,开支直接纳入上级审计部门的经费预算。三是业务独立。审计机构可以独立开展评估监督业务,同级党委、领导没有干涉权。通过建立独立审计监督制度,可以更好地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行使有效监督,以及时通报和追究财经违纪主要责任人的责任,能在确审计监督客观、公正的同时,促进消防部队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3.积极推行军政主官“ 联审会签”制度。“ 联合会签”制度就是经费开支要经单位党委讨论, 集体研究并形成会议纪要的一项经费管理制度。实行“ 联审会签”制在经费管理上能起到相互监督制约的作用, 是党委(支部)领导下的“ 一支笔”审批经费制度的必要补充, 是开支经费合法性、和规性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充分发挥经费的管理效益和使用经费的拾遗补漏。加强经费的管理和监督, 提高经费的管理效益和使用效益是我们经费管理的目的, 实行“ 联审会签”制度, 是集多人才智,对管理经费, 使经费支出渠道更加合理科学, 达到互补作用,使经费的流向流量更臻完善;有利于经费管理中的民主和财务公开。实行“ 联审会签”制, 实际体现了经费管理中的民主性、合法性, 增强了经费管理的透明度和领导的责任感, 体现了经济民主。
3.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 加大再监督力度。一是组织独立或是相对独立。从理顺关系, 从制度上保障审计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 树立审计部门在消防部队中的权威, 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重要作用的角度来考虑, 有必要将审计部门独立出来, 直接隶属各级党委, 或者直接隶属于上级审计机关, 实行垂直管理, 这符合审计必须具有的独立性的自身要求。二是经济独立。审计机构的业务费用不受同级制约, 开支直接纳入上级审计部门的经费预算。三是业务独立。审计机构可以独立开展评估监督业务, 同级党委、领导没有干涉权。通过建立独立审计监督制度, 可以更好地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行使有效监督, 以及时通报和追究财经违纪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能在确保审计监督客观、公正的同时, 促进消防部队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5.健全群众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力量。多一分公开就少一分失误, 多一分透明就增一分制约, 因此我们在财务管理中要不断拓宽财务监督渠道, 除了党委、财务、审计监督外, 也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对官兵比较敏感、群众比较关注的经费事项, 要坚持公开透明, 对经费的来源、用途、投向投量、请领条件、使用情况等, 根据经费涉及的层面, 利用党委扩大会、干部大会、办公会、党委会等时机进行通报, 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开, 赋予官兵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以公开求公正保廉政。同时可以设立“ 举报箱”“、监督电话”等反映渠道, 随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营造群众便于监督、敢于监督、乐于监督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加强项目资金监管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项目资金监管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按】为加强对项目资金的跟踪监管问效,确保项目资金发挥应有效益,由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薛昌斗同志牵头,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审计局、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县项目办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项目资金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予以印发,供领导参阅。
管好用好各项专项资金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切实改变我县贫困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县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对改善县乡财政状况,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带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如何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已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项目资金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程序、立项和实施不规范,缺乏透明度,部分项目立项时缺乏科学、系统的论证,出现重复建设
对项目考察论证不够严密,甚至不顾客观实际,争项目、争资金,没有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还有一些项目虽然勉强立项,但缺乏整体效应,投资数额小,又不能与其它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存在“撒胡椒面”的现象,最终导致项目资金使用质量不高,效益差。同一项目有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一些项目和资金分配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各渠道下达的资金难以捆绑整合使用,责任不清、效应不高、投资效益不佳。同时,资金使用状况没有真正公示,群众无从监督。
(二)项目建设“四制”落实不到位
1、部分项目责任主体不明确。项目的实施基本上是成立临时指挥部和项目办公室,人员从部门选派,责任人一般由县级政府领导担任,项目完成后就被撤销,其法律责任主体不明确,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导致了使用资金的随意性和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2、部分项目业主在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审核单位的选择上重关系、轻实际工
作能力,造成工作被动。主要体现在部分项目设计深度不够,项目建设“三边”(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现象突出;在工程施工上主要存在部分工程监理不具备相应资格,业务素质低,工作不负责任,有的甚至与施工单位串通损害业主利益;部分招标代理制定的招标文件不严谨,给工程合同的签订、工程价款的决算留下隐患,有的招标代理不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甚至出现既为业主编制工程标底又为投标施工单位编制投标预算的“既吃甲方、又拿乙方”现象。
3、工程招投标不规范。部分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串通,操纵工程招投标,通过肢解工程,以人定标,将一个两三百万元的工程分解成四、五个标段招标,让利害关系人人人有份。工程转包、业主指定分包现象也较为突出。有的工程项目不进行招投标,由实施单位直接发包,还有的项目从设计、概算、施工到竣工验收均为同一单位自行实施。
4、工程施工合同执行不严格。有的合同违背招标文件和施工单位的投标文件;有的在施工过程中多次签订补充协议,使施工单位低价中标,高价决算。部分建设单位将项目工程决算直接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审核,逃避国家审计的监督。
(三)项目资金管理有待加强,违纪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1、滞留欠拨、超拨项目资金。部分资金管理部门未能及时足额拨付项目实施单位,影响项目的实施。而有的项目根本未实施,就拨付大量的项目资金;有的超规模、超进度多拨项目资金,造成项目资金流失。
2、置换项目资金。一种情况是项目申报单位领到专项资金后,不按规定组织实施,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以专项资金置换其他已投入的资金。另一种情况是专项资金“戴帽”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在中小项目资金审批过程中表现较为突出。
3、挤占挪用,雁过拔毛。少数部门以各种名义扣拨专项资金,层层截留,级级揩油,最后用于具体项目上的资金大打折扣。有的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将资金下拨后,又想尽千方百计从下面捞回一部分。一是采取有偿服务,以服务费的名义从项目申报单位按一定比例收回部分资金归己所用。二是以提供物资抵项目资金,赚取高于市场价格的差价。三是主管部门以培训、开会、赞助等名义向项目申报单位摊派收费、间接地“掠夺”下拨的国家专项资金。
4、虚假发票报销。从近几年部分资金报帐的情况来看,项目实施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缺乏真实性、合法性。有的项目资金就是一份油料发票或是在税务部门开据一张总发票,没有真实可信的原始依据。有的虚列工程量、虚列工程项目或以虚构劳务用工名册套取务工费等。
(四)工程验收不严格
项目建设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质量控制的环节很多、要求很高。很多项目的管理,都是“先搭台,后唱戏”,大都是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临时组建“项目指挥部”或者“项目领导小组”进行管理、验收。而临时组建的项目班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班子的负责人多由单位的行政负责人担任,在项目决策、概预算审查和施工管理方面都缺乏足够的专业经验。项目竣工验收时,抽调的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人员均为“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员,没有引进具备相应资质的专职机构及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也没有专门的检测仪器,仅凭验收人员肉眼和感觉是很难把住工程质量关的。
(五)项目资金效益不高
部分项目实施单位以骗取国家项目资金为目的,资金到手后,不按计划实施项目;有的项目建成后,未达到设计能力,有的甚至长期闲置未投入使用。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认识上的偏差。重争取项目,轻前期准备工作;重上级资金到位,轻配套资金落实;重安排投资,轻监督管理。少数干部认为专项资金是公款,只要公用,不装私囊,就没有问题。
(二)制度不完善,缺乏操作性。现有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分类性的管理办法较多,规范性管理办法很少,原则性的条款较多,细则性的规定较少,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管理办法明显滞后,制约了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
(三)监管职能缺位。各项专项资金应接受财政、审计、纪检、项目主管等部门的监管,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多头监管,责权划分不明确,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监督难以形成合力;专项资金透明度低,缺乏完善的举报系统,社会公众舆论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事前监管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对项目立项过程监管、工程开工前执行“招投标、监理、合同管理、项目法人制”情况的监管淡化、甚至缺位;监督部门缺乏专业监督人员和手段,对项目的内部监督不到位。“外行监督内行”,不能实行有效监督,监督停留在程序和形式上,在招投标等领域甚至为腐败分子充当了保护伞和挡箭牌。专项资金的监管线长、监管面广,就目前财政、审计等经济监督部门和执法部门的监督手段而言,已很难满足对专项资金的监督需要。
(四)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难以落实配套资金和项目前期费用,项目前期费用挤占项目资金,使项目难以按进度和设计全面完成。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县政府成立项目资金监督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监管小组),由县主管财政的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发展和改革局、建设局、移民局、农业局、林业局、教育局、水利局、畜牧局、扶贫办、民宗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监管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研究制定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监管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主要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立项批复、初步设计批复、招投标管理、合同审核、工程审价审计、内控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应成立项目资金监督网,由纪委、监察局、审计局、检察院、财政局等单位建立项目资金监督网,定期召开联席会,建立健全联席制度,不定期地开展检查监督。
(二)高度重视项目前期规划工作。项目前期规划工作,是项目建设成功的关键。一是要按照国家和省对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来安排项目建设内容,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搞好项目立项前的调研和评估论证。二是要坚持对涉农项目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避免项目资金分散,出现“撒胡椒面”的现象。三是要严格执行项目计划。计划一经批复,应严格按照计划施工,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建设内容确需调整的,要及时履行报批手续。四是实行专项资金项目公示制度。对专项资金立项扶持的项目,县主管部门要利用相关媒体或项目实施区公共场所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拨付严格遵照“按计划、按预算、按基本建设程序、按工程进度”的原则办理。特别应加大对民营企业专项资金投入的监管,防止项目资金流失。
(四)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财务监理委派制度。对项目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从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抽调懂工程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专业人员作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财务监理,并与县政府项目资金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由财务监理定期提供财务监理报告,工程进度款的支付须根据工程进度报告、发票和资金使用申报表并经财务监理审核签字,才能作为拨款的依据。对项目建设单位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财务监理应及时报告财政部门,停止拨付项目资金、限期整改或中止项目执行、收回项目资金。单项工程投资总额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竣工决算必须由县审计局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中心实施造价审计,以审计结论作为工程结算的依据。
(五)严格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坚持“问责”与“问效”并重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对项目实施及资金落实情况加强监管,实行跟踪问效。充分发挥监督合力,结合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强化审计监督;联合纪检、监察等部门及公检法等机关严肃法纪监督。严格责任追究,严肃查处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作用,合力打造优质高效的“阳光工程”、优质工程、民心工程和廉洁工程。由于勘察、设计单位工作深度不够或玩忽职守等原因引起的重大设计变更,勘察、设计单位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经监理、代建、建设等各方共同确认,分清责任后扣减相应勘察、设计费用。
(六)构建项目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推动项目资金管理长期在规范高效的轨道上运行,积极探索并逐步健全一整套切实可行、监管有效的项目资金管理长效机制,即要切实健全项目决策机制,实行政务公开,推行项目公示制;强化约束机制,实行工程项目招标制、物资集中采购制和资金报帐制;完善监管机制,实行管理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监督跟踪制、监督抽查制;强化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评制度、激励制度和问责制度,奖优惩劣;加强部门监管自律,各部门要认真履职尽责,既监管好具体项目和自己的干部队伍,又要对项目资金对应的乡镇加强监管,逐步健全项目资金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管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