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05任务

时间:2019-05-13 04:5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经济学05任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经济学05任务》。

第一篇:西方经济学05任务

金融(本)西经05任务 小组作业

——对收入差距过大的症结的讨论

组长:

组员:

一.对公平效率的理解:

(1)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效率: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也是配置效率的一个简化表达。就一项经济活动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就是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具体地说,效率就是人的生产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成本不变,产出越大,效率越高;同样,产出不变,成本越低,效率越高。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收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效率与投入成反比,与产出成正比。公共部门的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生产效率,它指生产或者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二是配置效率它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利害关系人的不同偏好。

(2)经济学中的公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经济学中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概念在理论界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收入差距大小适宜的公平观。这种观点把收入差距大小作为判断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标准,在当前西方理论界比较流行。这是以结果的均等作为判断公平与否的标准,而没有考虑收入的渠道和手段。第二,按劳分配的公平观。这种公平观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所形成的不同收入的“天然特权”。要求废除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这种原则摒弃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认同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努力可以得到更多回报,体现了激励原则。第三,机会均等的公平观。这种公平观强调的是在市场竞争中给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第四,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分配尺度、分配过程、分配规则的公平,而不是单纯的结果公平。对个人来说,即使参与分配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而实际分配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均等的。

(3)我们通过讨论之后的理解: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应当更多地强调让人们拥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即机会平等,而不是片面地强调收入平等。在经济领域,正是公平竞争后的结果不平等,促使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的发展。如果结果必须是平等的,那么竞争就没有意义;没有比来一场输赢都无所谓的游戏更乏味的事情了。结果平等作为一种狭獈的平等观念,是与小农的思想相联系,与商品经济原则格格不入的。而机会平等,则是市场竞争的基本前提。

二.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奥肯定理的含义。

(1)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是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兹(M.O.Lorenz)提出的检验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方法。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

(2)基尼系数:(Gini v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在零和1之间,其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则越不平均。

(3)奥肯定理: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 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理。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

三.吴敬琏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你是否同意他的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

我个人同意吴敬琏的观点。吴敬琏的观点认为: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扩大,归咎于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和80年代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是缺乏依据,有些片面。“收入的差距扩大”的主要诱因是“腐败、垄断等机会不平等造成的”。长期以来,人们都强调初次分配讲效率,而忽略了初次分配也存在公平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对于公平的理解问题。对于公平,可以有两个层次的理解。第一个层次是机会均等或机会公平。第二个层次的公平是分配结果的公平。我国初次分配是否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呢?这是肯定的。例如许多研究发现,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最重要的来源,是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但是,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不完全是由于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结果,而在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特定制度安排和不公平的初次分配所造成的。我们要把“效率和公平”两者关系处理好,才能提高我国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我认为,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作用,是经济发展中不可调和的产物。一国经济的发展同样遵循一定的规律,收入的的差距扩大,正是公平作用的结果。在机会平等条件下,有能力的人,通过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良好收入的,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从进化论的观点,体现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说,也体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机会平等条件下的结果不平等,吴敬琏认为应做好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良好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下,离开了上述的保证,那是空谈经济.四.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1)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

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体状况有四个显著特点:其一,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各个阶层群体都获得了改革带来的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二,城乡、地区、行业之间及其内部几乎毫无例外地存在着收入差距;其三,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内又普遍地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其四,收入分配秩序混乱,非常态收入特别突出。进一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常常运用相对收入不平等分析方法,如“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上升到1995年的0.28,尚处于合理区间,说明尽管这些年城市有一部分暴富,但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差距尚不显著。农村内部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上升到1995年的0.34,表明农村由于各个家庭成为独立经济主体,收入分配差距比城市要高,全国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317上升到1995年的0.445,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且比城市农村基尼系数要高出许多,显示出城乡差距目前仍较大,且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差距是扩大了,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城市、全国的基尼系数都呈扩大趋势。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① 企业的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间收入差距普遍在10倍以上

以无锡新区的一家制造起来为例:普通员工的月收入为1400元左右(扣除险金所得),而高管职位的工资在15000左右。相差到10倍以上。

②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的城乡差距在世界上是最高的。按国际一般的情况,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为800—1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7倍,而我国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呈不断增大的趋势。

③行业收入差距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个老问题。这其中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垄断经济造成了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如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铁路等行业,职工平均货币收入加实物分配等,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垄断性经营行业(如金融、邮电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务量突飞猛进,获得了高额利润,并把其中一部分以不同形式分配给职工,职工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一些依靠财政补助的基础性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和一些充分竞争性行业(如社会服务业、餐饮业和建筑业)由于补贴减少和利润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减少。第二是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开始向科学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一些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竞争较充分行业的收入在相对下降,其他如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普通高校、商业经纪与代理业等行业、部门职工的工资增长速度都排在前列。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提高。

④地区收入差距

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上海和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快,平均每年要比上一年多增加1.57个百分点,而山西和河南却只比上年多增加0.25个百分点。近年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有所加大,促进了使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2)分配不公产生的原因

①政策上的误区

我国城乡差距之所以显著,这与政府长期的认识和采用的政策有较大的关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支撑工业的发展,国家采用人为的方式使资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同时政府不允许农民“进城”,认为如果允许农民“进城”的话,可能导致现有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且,政府要给城市居民各种补贴,大量农民“进城”,政府将不堪负担。事实上,这种政策将城乡割裂开来,导致大量的劳力挤在土地上谋生,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反过来又束缚了工业的发展。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启动不了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其它国家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政府如果限制城市化,经济将永远停留在二元结构上。

②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对的,也极大的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于许多人似乎忘了先富的前提条件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1984年,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但同时伴生的竟是国有资产流失,损了国家而肥了一小撮“内部人”,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在一些地方竟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这些年,因为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是权力的介入,产生大量黑色收入,导致一部分人暴富,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另外,还有一些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收入”。西方把这种因享有特权而获得的额外利益的现象称为寻

租行为。寻租泛滥,很多人产生严重的不平等。这些不合理收入,使一些人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③改革中的一些正常因素也加快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分配体制的改革,首先要破除的就是平均主义,这必然会带来收入差距的变化。尤其是要建立市场经济,每个经济主体都根据在市场中的贡献获取相应的报酬,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各主体的市场参与能力不同,所得的收入当然有区别。

(3)减少分配不公的建议:

①加速城市化进程

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提高外,还应含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在国民产值中,随农业比重下降而工业比重上升,以及居民在城市人口中的上升。有序地把一部分农村、牧区人口转化成非农牧业人口。解决城乡分割,工农牧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问题。探索建立农牧区社会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打破城市居民和农牧区人员的明显差异的生活待遇模式。

②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调整国民收入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把投入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通过统筹城乡人居环境、统筹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等举措,切实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农牧区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为城乡居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条件。完善分配体制,促进社会和谐。

③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建设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重要政策,但长期以来,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实际是不够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政府没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以致许多居民无法享有这一权利或履行这一义务。基础教育,从理论上讲应由政府提供,因此轰轰烈烈的希望工程助学活动实际表明政府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至于高等教育,应该说是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如果完全采取收费制度,无疑会使很多低收入家庭无法将子女送入大学,可行的方法是走公立和私立相结合的道路,公立大学由政府提供经费,使那些优秀但贫困的学生能继续接受教育,否则,教育上的不平等,势必进一步导致收入的不平等。

在我国,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很薄弱的,尤其是广大农村,拥有的多是坑坑洼洼的泥土公路,供电设施陈旧而运行成本高昂,通信能力差,接受外界的影响低,这能不妨碍经济增长吗?要普遍提高这些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关键要创造条件。投资于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眼前收益可能不大,但目前我国生产普遍过剩且失业严重,若有资金把劳力和产品结合起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对于目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无疑有巨大的意义。

④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税制,依法治国

“市场流行官场法则,官场流行市场法则。”是目前社会状况的重要写照。80年代,我国在价格上实行“双轨制”,结果“官倒”流行,一部分人利用职权倒卖物资赚取价差而发了大财。90年代,又有一些“内部人”炒卖房产而成为巨富。这说明市场秩序不健全,竞争就不平等,就会人为的拉大差距。政府现在强调依法治国,要减少权力介入市场,惩治腐败,在政策上是对的,关键在于严格执法。政府这些年,法律制订了很多,实施效果却有目共睹。因此,真正应在执法环节多下一些功夫。

税制不健全也是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例如遗产税和赠与税未开征,享有大量遗产和不享有遗产的人收入差距当然明显。税收征管方面也不容忽视,例如1995年,北京市个人所得税80%以上来自工资薪金项目所得,工薪阶层成了个人所得税的大户,而真正的高收入者则成了“漏网者”。个人所得税 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健全税收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税率上来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缴纳高很多的税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频繁出现在福布斯(或胡润)中国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们,并没有出现在缴税排行榜的前列。这充分说明了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的不健全。由于对于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导致了我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逐步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地增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长足进展,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相应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必须看到,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妥善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收入分配问题解决好了,社会公平能够得到维护和实现,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西方经济学》,候华荣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2]《中国发展问题报告》,张国、林善浪(主编)(200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解决“分配不公”要有足够的耐心》茅于轼《南都周刊·生活》2006.10.13 A07版

[4]《财政学》,陈共编著 1998年出版

[5]《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徐雪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年3月出版

[6]《政治经济学》,钱津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发展经济学》,齐良书编著 2002年10月出版

[8]《效率、公平与公共政策》,黄有光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陈宗胜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10]《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周密 载《消费经济》2007(1)

[11]《宏微观经济学》,胡晓坚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12]《本届政府的承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3]《寻找内外平衡的发展战略——未来10年的中国和全球经济》,何帆、张斌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第二篇:西方经济学任务5

收入差距过大的症结

目的:这是一道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效率和公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理清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理论,理解我国实施经济发展政策的背景和时机,增加理解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加深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理解,在工作中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目前,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少学者就指出,我国居民收入的整体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0这一公认警戒线。在那以后,情况并没有改善,基尼系数近年来进一步上升到0.45-0.50的高水平。

近来,有些人把收入差距的这种不正常的扩大,归因于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和中国领导80年代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他们说,市场化改革过分强调效率,导致贫富差别扩大和平等的受损;他们的具体主张,则是限制企业主、中高层经理人员、专业人员等“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对其课征高额累进税。

吴敬琏则认为,上述分析是缺乏根据的,据此提出的对策更存在方向性的问题。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针对计划经济时代占有统治地位、上世纪80年代仍旧有广泛影响的平均主义思想提出的。当时,平均主义不但在国有企业中造成消极影响,而且对农民和民营企业创业致富构成了严重的思想障碍。旗帜鲜明地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于拨乱反正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导致贫富悬殊的人们的逻辑,是把公平和效率对立起来,宣称平等和效率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负相关关系。

平等和效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最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一个巨大的权衡》一书中提出的。然而奥肯在书中说得很清楚,他所考察的,是结果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机会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前者的确是负相关的,后者却不是负相关。机会平等使有才能的人有动力、有可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而机会不平等会抑制人们才能的发挥,因而对社会效率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一定要分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平等,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那么,在当前的中国,过大的收入差距有多少是来自机会的不平等,又有多少是来自在机会平等前提下由各人的能力不同、贡献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不平等呢?许多证据表明,目前过大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在对公共财富和公共产品的关系上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大众所切齿痛恨的,也正是这种由机会不平等造成的贫富分化。而腐败和垄断,就是机会不平等的主要表现。

腐败的具体数额往往难以直接度量。南开大学的陈宗胜教授提供过一个间接的数据,即不计非法收入,1997年中国居民收入的整体基尼系数是0.42;计入偷税漏税、官员腐败和其他非法收入后,上升为0.49——二者之差为0.07。0.07看似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很可能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据一些经济学家估算,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全国租金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率达30%左右。虽然1992年以后,商品价格放开导致一部分租金消失,但信贷资源的配置仍然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级政府的影响;规模极大的土地批租权力掌握在各级政府官员手中;而且,行政部门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控制在世纪之交再度加强。所有这一切,造成了几乎无处不在的寻租活动的温床。因此,腐败活动猖獗的形势也就不可能得到扭转。

另一个使得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是某些垄断部门或垄断企业利用自己对市场或公共资源的垄断权力取得高额收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中国各级政府曾在大约30个产业分别设置了程度不等的进入限制,部分企业由此获得了大量垄断性暴利。虽然近十年来,中央政府一再重申大部分产业和市场领域要对私有企业开放,但实际进展并不顺利。与此同时,某些企业拥有很大的市场权力,而当局的反垄断执法不力,甚至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以上种种,都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在这样明显的事实面前,把我国收入差别的严重扩大归因于市场化改革,显然是做错了诊断。至于不是把缩小收入差别的文章做

在铲除腐败、消除垄断上,而是做在限制合法收入上;不是把矛头对准贪官污吏、“红顶商人”等腐败分子,而是对准企业家、经理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则完全是开错了药方。

当然,机会平等条件下的结果不平等问题也应当认真对待。我认为,在这方面马上可以做的,一是建立包括农民在内的全民最低收入保障;二是归还国家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账。这都是目前国家财力完全能做到的。“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此,吴敬琏呼吁尽快把这两件事情办成。

资料来源:《财经》2006年第10期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针对上述讨论,结合学习的相关理论回答以下问题。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路:

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2.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奥肯定理的含义。

3.吴敬琏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你是否同意他的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

4.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六章、第七章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及对策、效率与平等的相关内容,搞清基本内容;

2. 组成5――8人的学习小组完成本次作业,小组成员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讨论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资料占10%,网上实时讨论占20%,内容占70%;

3.查找我国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的相关资料;

4.每个小组查找参考文献不得少于8篇,在提交作业时将文献名称、作者和发表的刊物或网站名称列表随答案一并提交; 5.每个小组自定时间必须在网上实时讨论,互相交流,时间不得

少于1.5小时;辅导教师网上实时指导;

6.每个小组讨论完成后,形成小组意见,以小组组长的姓名(后附小组成员名单)提交; 7.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

一.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1.效率是指人的活动的效率。人的活动是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一般而言,效率就是人的活动所达到的目的和从事这种活动所运用的手段之间的比例关系。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活动,因此,我们所说的效率主要是指生产活动的效率。具体地说,效率就是人的生产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成本不变,产出越大,效率越高;同样,产出不变,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2.何谓公平?理论界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收入差距大小适

宜的公平观。这种观点把收入差距大小作为判断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标准,在当前西方理论界比较流行。这是以结果的均等作为判断公平与否的标准,而没有考虑收入的渠道和手段。第二,按劳分配的公平观。这种公平观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所形成的不同收入的“天然特权”。要求废除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这种原则摒弃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认同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努力可以得到更多回报,体现了激励原则。第三,机会均等的公平观。这种公平观强调的是在市场竞争中给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第四,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分配尺度、分配过程、分配规则的公平,而不是单纯的结果公平。对个人来说,即使参与分配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而实际分配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均等的。

二、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含义

1、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是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兹(M.O.Lorenz)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

2、基尼系数(Gini voefficient)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在零和1之间,其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则越不平均。

三、吴敬琏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你是否同意他的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

我个人同意吴敬琏的观点。吴建链的观点认为: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扩大,归咎于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和80年代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是缺乏依据,有些片面。我认为,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作用,是经济发展中不可调和的产物。一国经济的发展同样遵循一定的规律,收入的的差距扩大,正是公平作用的结果。在机会平等条件下,有能力的人,通过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良好收入的,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从进化论的观点,体现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说,也体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机会平等条件下的结果不平等,吴建链认为应做好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良好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下,离开了上述的保证,那是空谈经济。

四、简述这我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待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1.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体状况有四个显著特点;其一,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各个阶层群体都获得了改革带来的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二,城乡、地区、行业之间及其内部几乎毫无例外地存在着收入差距;其三,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内又普遍地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其四,收入分配秩序混乱,非常态收入特别突出。进一

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常常运用相对收入不平等分析方法,如“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上升到1995年的0.28,尚处于合理区间,说明尽管这些年城市有一部分暴富,但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差距尚不显著。农村内部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上升到1995年的0.34,表明农村由于各个家庭成为独立经济主体,收入分配差距比城市要高,全国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317上升到1995年的0.445,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且比城市农村基尼系数要高出许多,显示出城乡差距目前仍较大,且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差距是扩大了,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城市、全国的基尼系数都呈扩大趋势。

2.分配不公产生的原因(1)、政策上的误区

我国城乡差距之所以显著,这与政府长期的认识和采用的政策有较大的关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支撑工业的发展,国家采用人为的方式使资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同时政府不允许农民“进城”,认为如果允许农民“进城”的话,可能导致现有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且,政府要给城市居民各种补贴,大量农民“进城”,政府将不堪负担。事实上,这种政策将城乡割裂开来,导致大量的劳力挤在土地上谋生,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反过来又束缚了工业的发展。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启动不了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其它国

家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政府如果限制城市化,经济将永远停留在二元结构上。(2)、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

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对的,也极大的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于许多人似乎忘了先富的前提条件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1984年,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但同时伴生的竟是国有资产流失,损了国家而肥了一小撮“内部人”,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在一些地方竟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这些年,因为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是权力的介入,产生大量黑色收入,导致一部分人暴富,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另外,还有一些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收入”。西方把这种因享有特权而获得的额外利益的现象称为寻租行为。寻租泛滥,很多人产生严重的不平等。这些不合理收入,使一些人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3)、改革中的一些正常因素也加快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分配体制的改革,首先要破除的就是平均主义,这必然会带来收入差距的变化。尤其是要建立市场经济,每个经济主体都根据在市场中的贡献获取相应的报酬,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各主体的市场参与能力不同,所得的收入当然有区别。3.减少分配不公的建议

1、加速城市化进程

2、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国有资产监督机制

3、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建设

4、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税制,依法治国

参考文献

(1)基尼系数和图形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中收入分配》整理而成。李实等《管理世界》98.1(2)《发展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大出版社,P11、P36、P83、P87(3)《中国国情国力》收入分配不公让社会头痛2005年06期魏杰、谭伟

(4)《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5)《平等与效率一个巨大的权衡》奥肯(6)《中国统计年鉴》1997(7)《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9年第42期,P42(8)《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中国人事出版社,P56

第三篇:《西方经济学》05任务讨论题

本科电大《西方经济学》05任务作业讨论题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经过讨论,本小组讨论意见总结如下:(小组长:李艳)

一、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答:本小组同学认为,效率,从微观层次讲,就是在发挥“一般社会力”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宏观层次讲,就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总起来讲,效率就是生产要素的节约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就是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公平一般有两种含义:在社会学上,公平是一种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指以人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以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涉及到要把富者的一部分财富无偿地匀给贫者,因此它有时会和效率发生冲突,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经济学上,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一般说来是和效率相一致的,相促进的。但是,这种意义上的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而不是内容和结果上的公平。如果只强调这种意义上的公平,而对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加以调节的话,贫富悬殊和大量贫困现象的存在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产生严重的负作用。因此,对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应当辩证地动态地来认识。在资源配置与收入问题上,效率与公平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就会因产生平均主义而阻碍经济的增长导致普遍贫穷;如果只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就会因分配不公而影响社会安定。从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角度看,最好能够选择一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在社会主义社会,力求公平首先是力求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让市场进行初次分配,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尽可能多地增加生产总量。其次是在政府的主持下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遗产税,采取扶贫等社会救助措施,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来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差别,使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有明显改善,实现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平。同时,国家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收入者通过扩大再生产、捐助公益事业等方式,把一部分财富返还给社会。对此,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

二、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奥肯定理的含义。答:本小组同学认为:

1、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

2、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在零和1之间,其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则越不平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尼系数为0.2左右,目前已扩大到0.46左右,按照国际标准,已超过国际警戒线(临界点),属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国家。

3、奥肯定理: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理。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

三、吴敬琏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你是否同意他的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本小组同学大多同意吴敬琏的观点。吴建链的观点认为: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扩大,归咎于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和 80年代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是缺乏依据,有些片面。我认为,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作用,是经济发展中不可调和的产物。一国经济的发展同样遵循一定的规律,收入的的差距扩大,正是公平作用的结果。在机会平等条件下,有能力的人,通过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良好收入的,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从进化论的观点,体现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说,也体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机会平等条件下的结果不平等,吴建链认为应做好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良好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下,离开了上述的保证,那是空谈经济。

四、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答:大家认为,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过大危及经济安全,加剧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扩大,已进入“黄灯”区。

2、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经超出公认的合理范围。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显著影响我国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所导致的。(1)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2)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

(3)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4)制度缺陷及政策不到位因素的影响(5)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

五、解决分配不公的对策思路。

答:本小组同学认为,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的调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分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仍然需要依靠改革来解决。

1、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2、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3、规范分配秩序,实行统一的收入税制和收入申报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

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采取收入转移方式为其提供收入支持;对于高收入阶层,采取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取缔非法收入。

5、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 答:最后,本小组同学认为,目前各国大多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方针来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我国也应坚持这一原则方针进行处理。为有效地解决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应当切实解决好社会再分配的问题。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性公共服务中的角色。按照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推进公共政策的转型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性公共服务。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本质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在初分配特别是再分配中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初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调节,特别注意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党政军:《正确把握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学习月刊》2007年第24期。

2、郝身永、王秋准:《从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看和谐社会的构建》,《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3、陈晓凤:《论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罗国亮:《公平与效率并重:中国分配原则的发展趋势》,《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刘国光:《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8期。

6、解丹琪:《走出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悖论》,《理论月刊》2004年第6期。

7、韩玲:《发展伦理视阈中的公平与效率》,《 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8、佚名:《浅谈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珞珈网》2009年9月7日。

附本小组名单:

学习小组长: 李艳 学号:1435001206229 学习小组成员:周丽君 学号:1435001206208 学习小组成员:童小晶 学号:1435001206209 学习小组成员:沈丽丽 学号:1435001206210 学习小组成员:黄雪芳 学号:1435001206211 学习小组成员:吴华萍 学号:1435001206212 学习小组成员:华丽娟 学号:1435001206213 学习小组成员:宋橙林 学号:1435001206214 学习小组成员:江晓燕 学号:1435001206215 学习小组成员:周明星 学号:1435001206216 学习小组成员:罗晓萍 学号:1435001206218 学习小组成员:黄红梅 学号:1435001206219 7 学习小组成员:罗强 学号:1435001206220 学习小组成员:杨敏发 学号:1435001206221 学习小组成员:谢超凡 学号:1435001206222 学习小组成员:马小英 学号:1435001206223 学习小组成员:周燕芳 学号:1435001206224 学习小组成员:刘紫蓉学习小组成员:赵佳 学习小组成员:吴玉芳学习小组成员:姚丽娟学习小组成员:董志锋

学号:1435001206225 学号:1435001206226 学号:1435001206227 学号:1435001206228 学号:1435001206217 8

第四篇:西方经济学03任务019

03任务_0019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6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概念连线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1.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

A.实际所得 B.主观感受

C.没有购买的部分

D.消费剩余部分

2.消费者预期某种物品将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的需求会()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难以确定 3.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到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该商品的()

A.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B.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C.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D.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4.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

A.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是不能变化的 B.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 C.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价格是不变的 D.不管投入各种要素量如何,产量总是相等的 5.下列行业中哪一个行业最接近于完全竞争模式()

A.飞机 B.卷烟

C.种植业

D.汽车 6.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

A.劳动的供给量会一直增加

B.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减少

C.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减少 D.劳动的供给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7.已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

A.停止生产且亏损

B.继续生产且存在利润 C.继续生产但亏损

D.停止生产且不亏损 8.当边际产量达到最大时,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A.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B.平均产量处于递减阶段 C.平均产量处于递增阶段

D.总产量处于递减阶段 9.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是在下列情况下起作用()

A.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按同一比例变化 B.生产函数中只有一种投入要素

C.生产函数中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不变 D.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诸变量的指数之和小于1 10.下列有关厂商的利润、收益和成本的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收益多、成本高,则利润就大 B.收益多、成本高,则利润就小

C.收益多、成本低,则利润就大

D.收益多、成本低,则利润就小 11.供给规律中可以反映在()

A.消费者不再喜欢消费某商品,使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B.政策鼓励某商品的生产,因而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C.生产技术提高会使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D.某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12.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A.平均产量增加 B.生产技术水平不变 C.平均产量不变

D.平均产量达到最低点

13.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则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会()A.大大增加 B.稍有增加 C.下降 D.不变 14.当咖啡价格急剧升高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茶叶的需求量将()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难以确定 15.收益是指()

A.成本加利润

B.成本 C.利润 D.利润减成本 16.假定总成本函数为TC=16+5Q+Q2,说明这是一条()A.短期成本曲线

B.长期成本曲线 C.A、B都对

D.无法确定 17.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C.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D.与横轴平行的曲线 18.价格等于平均成本时,此时存在()

A.正常利润

B.超额利润 C.贡献利润

D.亏损 19.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称为()A.一般准租金

B.经济租金 C.纯租金 D.地租 20.假如一家完全竞争企业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分别为15元、15元和12元,企业就应当()

A.继续生产

B.立即停产,退出市场 C.提高价格

D.降低价格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1.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是()A.工资 B.利润 C.利息 D.税率 E.地租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是()A.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 B.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所有短期成本曲线最低点的连线 C.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每一点都对应着一个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点 D.长期平均成本在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方 E.所有的短期成本都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 3.固定成本是指厂商()

A.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B.在短期内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支出 C.厂房及设备折旧等不变生产要素引起的费用 D.长期固定不变的成本

E.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动的那部分生产要素的支出 4.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是()A.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上升 B.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下降 C.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

D.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 E.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下降 5.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平均固定成本()

A.大于0 B.等于0 C.先减后增 D.递减 E.趋向于零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已知某商品的收入弹性大于0小于1,则这种商品是低档商品。A.错误 B.正确 2.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所以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A.错误 B.正确 3.经济学中的产品差别是指不同种产品之间的差别。

A.错误 B.正确 4.如果企业没有超额利润,就不应该生产。A.错误 B.正确

5.外部经济说明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A.错误 B.正确

6.已知某商品的收入弹性小于零,则这种商品是一般的正常商品。A.错误 B.正确 7.在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条件下,可变要素合理投入区域应在AP>MP>0的阶段。A.错误 B.正确 8.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最优数量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生产要素的价格。A.错误 B.正确 9.短期中的供给曲线就是整条MC线。

A.错误 B.正确

10.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连线形成生产扩展路线。A.错误 B.正确

四、概念连线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供给规律:()

A.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B.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C.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D.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E.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F.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

2.需求规律:()

A.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B.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C.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D.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E.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F.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3.边际效用:()

A.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C.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E.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F.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4.需求收入弹性:()

A.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B.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C.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D.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E.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F.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G.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5.逆向选择:()

A.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B.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C.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D.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E.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6.供求规律:()

A.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B.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C.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D.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E.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F.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7.完全竞争:()

A.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B.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C.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D.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8.基数效用:()

A.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C.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E.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F.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9.平均产量:()

A.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B.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C.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D.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E.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F.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10.垄断竞争:()

A.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B.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

C.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D.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第五篇:西方经济学03任务5

03任务_0005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6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概念连线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1.关于基数效用论,不正确的是()

A.基数效用论中效用可以以确定的数字表达出来 B.基数效用论中效用可以加总

C.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使用的分析工具完全相同

D.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一定量的某物的总效用可以由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加总得出 2.在长期中,下列成本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A.固定成本

B.机会成本 C.平均成本 D.隐成本

3.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将使()

A.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B.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C.新房子供给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D.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4.供给规律中可以反映在()

A.消费者不再喜欢消费某商品,使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B.政策鼓励某商品的生产,因而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C.生产技术提高会使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D.某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5.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从消费中得到的()A.满足程度

B.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C.边际效用

D.满足程度小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6.当边际成本曲线达到最低点时()A.平均成本曲线呈现递减状态 B.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呈现递增状态 C.平均产量曲线达到最大值 D.总产量曲线达到最大值 7.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C.与横轴平行的线 D.与横轴垂直的线 8.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数量是()A.一家

B.二家 C.三家 D.无数家 9.当长期均衡时,完全竞争厂商总是()A.正常利润为零 B.经济利润为零 C.经济利润大于零

D.利润多少不确定

10.当咖啡价格急剧升高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茶叶的需求量将()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难以确定 11.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称为()A.平均成本

B.固定成本 C.长期成本

D.总成本 12.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

A.AVC >SMC中的那部分AVC曲线 B.AC > SMC中的那部分AC曲线 C.SMC≥AVC那部分SMC曲线 D.SMC≥AC那部分SMC曲线

13.在同一条曲线上,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从A点移动到B点是()A.需求的变动 B.收入的变动 C.偏好的改变 D.需求量的变动 14.在下列价格弹性的表达中,正确的是()A.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B.价格变动的绝对值对需求量变动的绝对值的影响 C.价格的变动量除以需求的变动量 D.需求的变动量除以价格的变动量 15.供给的变动引起()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B.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C.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D.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16.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是()

A.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相切之点

B.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相交之点 C.离原点最远的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 D.离原点最近的预算线上的任何一点 17.整个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表明()A.需求增加 B.需求减少 C.价格提高 D.价格下降 18.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A.消费X获得的总效用等于消费Y获得的总效用 B.消费X获得的边际效用等于消费Y获得的边际效用 C.曲线上任两点对应的消费品组合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D.曲线上任两点对应的消费品组合所能带来的总效用相等 19.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的曲线是()

A.无差异曲线 B.等成本曲线 C.等产量曲线 D.生产可能线 20.假设某歌唱演员的年薪为10万元,但若他从事其他职业,最多只能得到3万元,那么该歌唱演员所获得的经济地租为()A.10万元 B.7万元

C.3万元

D.不可确定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1.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A.工资率 B.闲暇

C.劳动者拥有的财富状况

D.社会习俗

E.人口总量及其构成 2.满足需求的条件包括()A.满足全家人的欲望 B.愿意购买 C.满足心理要求 D.有能力购买

E.满足自我实现的要求 3.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与平均收益曲线重叠的是()A.价格曲线 B.需求曲线 C.边际收益曲线

D.总收益曲线 E.边际成本曲线 4.属于等产量曲线的特征的有()

A.等产量曲线凹向原点

B.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C.等产量曲线有无数多条,其中每一条代表一个产值,并且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越大 D.等产量曲线互不相交 E.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交 5.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是()A.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上升 B.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下降 C.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

D.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 E.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下降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一定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连接。A.错误 B.正确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等于平均收益但不等于边际收益。A.错误 B.正确 3.按序数效用理论,消费者均衡点应该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交点。A.错误 B.正确

4.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连线形成生产扩展路线。A.错误 B.正确 5.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所以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A.错误 B.正确 6.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A.错误 B.正确 7.外部不经济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A.错误 B.正确 8.在一定条件下,增加公共物品消费者人数并不需要减少其他消费品的生产。A.错误 B.正确

9.生产扩展路线是在不同生产规模下,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A.错误 B.正确 10.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个人,供给来自厂商。A.错误 B.正确

四、概念连线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边际效用:()

A.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C.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E.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F.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2.完全垄断:()

A.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B.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C.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D.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3.三级价格歧视:()A.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B.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

C.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D.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4.总效用:()

A.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C.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E.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F.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5.平均产量:()

A.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B.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C.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D.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E.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F.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6.需求价格弹性:()

A.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B.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C.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D.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E.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F.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G.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7.边际生产力:()

A.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B.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值P的乘积。

C.是指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者越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以替代闲暇。

D.是指工资率提高,个人的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包括闲暇在内的正常需要相应增加。8.边际技术替代率:()

A.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B.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C.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D.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E.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F.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G.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9.基数效用:()

A.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C.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E.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F.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10.外部性:()

A.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B.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C.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D.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E.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下载西方经济学05任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经济学05任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大西方经济学任务2-0001

    02任务_000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6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概念连线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已知某吉芬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增加,则收入......

    电大西方经济学任务6-075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进口边际倾向的上升( ) A. 将使开放经济的乘数减少 B. 使国内消费品支出曲线向上移动 C. 将改变国内消费品支出曲线斜率 D. 将使开......

    西方经济学06任务0083

    西方经济学06任务_0083单选 1.各国之间经济影响程度较小的因素是 A. 边际消费倾向 B. 边际进口倾向 C. 国家的大小 D. 开放程度 满分:2分 2.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 A. 零 B.平......

    西方经济学03任务答案

    答:消费理论是经济学中,在研究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理论,即:在货币市场上利率和产品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原理。主要认为,在不考虑货币市场条件下,国民收......

    电大西方经济学任务2-0003

    02任务_000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6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概念连线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蛛网理论主要是针对 A. 正常商品 B. 周期性商品......

    西方经济学03任务2

    03任务_000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6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概念连线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商品X和Y的价格按相同的比率上升,而收入不变,......

    《西方经济学》作业05任务

    《西方经济学》05任务讨论题 题目: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经过讨论,本小组讨论意见总结如下: 一、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

    西方经济学03任务011

    03任务_001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6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概念连线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消费者预期某种物品将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