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自己撑起一片蓝天
为自己撑起一片蓝天
2011级法律自考本科试点2班 万明阳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有些事,你明明想阻止,却只能看着它发生;有些人,你明明想保护,最后却是伤害;有些东西,你明明想握住,却只能任它从指间溜走。可即使无可奈何,即使悲伤失落,时间仍在不断的向前推进,命运的轨迹不会为任何人而停。那么,就让我们勇敢前行,为自己撑起一片蓝天。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扁担横放竖放,都是一段人生”。是啊,既然悲伤无法改变过去,那么,为什么不勇敢面对未来:既然暴风雨已经来袭,那么,为什么不勇敢抗争到底:既然一定要走下去,那么,为什么不笑着走下去。海伦凯勒,自幼年时就身患疾病,但身体上的残疾并未击倒她,反而使她更加坚强的活下去。她精通多国语言,成了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面对命运的残酷,她用不屈的肩膀担起生活的支点,为自己撑起一片蓝天,成就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人生高度。李丽,一位感动了你我,感动了全中国的坚强女子。她自幼不能行走,只能靠轮椅代步。终于,当她的医生告诉她可以用拐杖支撑走路时,她高兴的不能自己。但中年时的一场车祸毁灭了她的一切希望,她的世界瞬间灰暗了下来。从地狱到天堂再到地狱,那会是怎样的绝望。但她仍怀着对生命的热情,勇敢坚毅的生活着。她积极的工作,帮助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她用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命运,用勇敢坚毅的心谱写了一曲属于强者的赞歌。命运都没有给她们强健的体魄,没有为她们安排平顺的生活,但她们仍在荆棘中努力奔跑着,努力为自己撑起一片蓝天。
桑提亚哥曾说过“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但你不勇敢,没人能替你坚强。每个人都想要幸福,可幸福等不来敲门。如果你等待,你就只能像个孩子一样追着幸福的尾巴,不断奔走,直到最后一刻,也看不到天明。幸福,是要靠自己争取的;你的蓝天,也只能由你自己撑起。要知道,阴霾是短暂的。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下雨,但雨它总是会停。如果你错过了花期,别沮丧,你将收获一个秋季的美丽。所以,收拾心情,继续走吧,走向最远方—哪怕前路迷茫;抱着最大的希望—哪怕山穷水尽;坚持最强的意志—哪怕刀山火海;做好最坏的打算—哪怕从头再来。要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第二篇: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工学院王胜桃同学事迹材料
王胜桃,湖北麻城人,出生于一户农民家庭。宁波大学工学院03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乐于助人。在学院学工办担任学工助理,成为老师得力助手。先后担任班级德育考评小组组员,课代表,组织委员,现任032班班长,积极组织班级活动,团结同学。成绩优秀,荣获过“国家二等奖学金”,“章梓雄清寒奖学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荣获“一星级青年志愿者”光荣称号。2005年11月被确立为预备党员。
双手就是摇钱树
王胜桃出生于大别山角下一个小镇上的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爸妈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节俭”,打着补丁的衣服,补了又穿的鞋子,遍地柴火满屋浓烟的厨房,那就是她与父母共处二十多年的生活写照。都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虽然王胜桃的父母都是没读过书的人,但是他们却教会了她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做人。在父母的影响下,王胜桃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坚持着真诚待人的好品格,体味着奋发图强的快乐。她一直记得父亲那句话:双手就是摇钱树,所以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境而看不起自己,她坚信只要自己肯拼,一定能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王胜桃的童年并没有因为家庭的贫困而比同龄人逊色。虽然她从来没有零用钱,但她比别人更懂得节省,穿着姐姐换下的半旧的衣服,她的笑容比别人更灿烂,因为她有值得自己骄傲的地方,那就是她在学习上从不落后。当别人在讨论衣服首饰时,她在埋头看书,当别人在计划周末去哪里玩的时候,她却在认真做完作业之后到地里帮忙父亲干农活。王胜桃永远相信自己努力过就不会再后悔,她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绩不仅带给了辛苦劳作的父母无穷的慰藉,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
父母,一生也还不完的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力与追求,她也有,她奋斗的动力来自于对父母的爱,她追求的目标就是能够让自己的父母不再那么辛苦。也许你会笑她鼠目寸光,笑她胸无大志,但是这却是她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对王胜桃而言,父母,是她用一生也还不完的债。
十六岁那年,王胜桃家里又多了一员,她的弟弟降生了,而此时她姐姐也考上大学了,这意味着家里又多了好几笔巨大的支出。对于已经上高中的她,敏感地觉察到这样的变化拉大了她与学校的距离!是否她再也没有机会迈入她想往的大学校门,她不敢细想!她永远不会忘记姐姐拿着通知书回来的那天晚上,父亲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烟很劣质,呛得他泪都流了下来。过了很久,父亲突然抬起头,狠狠地说:“你们两个只要有出息,砸锅卖铁我也供!”听了这话,王胜桃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她分明感受到了另一股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感谢父母的开明,发誓一定不要再给年迈的父母增加压力,要用自己的努力还父母以欣慰,用实际行动让父母永不后悔这个决定!
繁多的社会工作并没有让她放松自己的学习、放弃自己的打工生活,因为二年级时学习优秀,她获得了章梓雄清寒奖学金;利用暑假打工挣的钱,基本上也可以解决大三的学费了。这一切让家中的父母高兴了好一阵子。因为体弱的弟弟花掉了父母辛苦劳作得来收入的一大半,剩下的也只是能维持生活,根本无力再资助小女儿了。为了多挣些钱,父亲曾经因为不要命地干农活,中暑倒在地里好几次。现在年过半百的父亲,身体也越来越不行了,她每次打电话回家,总是劝父亲多注意身体,“我自己也有能力挣钱,不要你操心了!”父亲却总是呵呵直笑,说:“白拿别人的总是不好的,能攒多少是多少,总不能欠学校里的。”听着父亲的憨笑,回想着他们为自己付出的辛苦,王胜桃总觉得心里酸酸的,总觉得自己为父母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还有许多事等着自己去做!虽然生活有时让王胜桃觉得有些累,但一想到父母为自己付出的一切,她就觉得没有了叫苦叫累的理由,她必须更加努力!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
十九岁,王胜桃独自一人揣着父亲的血汗--大学一年级的学费,拎着她的全部家当——一只不大的箱子,坐了二十小时的火车,走进宁波大学。仰起头看到那标志性建筑,从未有过的自卑感窜了出来,有些茫然,更有些不知所措。但想到自己的誓言,她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艰辛的大学生活。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从大一开始,她就利用双休日去做家教,找兼职,她在心底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自己养活自己,绝不再给家中增加负担,不再花销父母的血汗钱。日子虽然苦了点,累了点,但她毫不放纵自己,因为她时刻牢记父亲的那句话:“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再苦,也要笑着去面对!
兼职的劳酬是有限的,平日里她吝啬地对待着自己。吃饭的时候,她舍不得买那些价钱较高的菜肴,只是咽着口水去拿青菜;寝室里同学衣服一箱又一箱,还叫嚷着没衣服穿,而她却穿来穿去总是一成不变的几件衣服。每次看到有人浪费,看着那些倒掉的饭菜,扔掉的那些破了一点点的衣服,她都会觉得特别难过。她的节俭使她成为同学群里一个特别的人,偶尔会碰到那种不知“苦”滋味的讽刺,她总是微笑走过,不争不辩,却坚守着心底的信念。
生活上的王胜桃没有什么追求,但在学习上,王胜桃是绝对好强的,也许因为从小到大学习是唯一能让她高兴、自豪的事。进入大学之后,因为周末的时间要去打工,所以她平时就更抓紧学习了。在学校的大多数休闲时间里,她都是在自修。幸运的是学校图书馆藏书颇丰,为她省去了不少买书的钱。上图书馆找资料、自修、学习对于她,便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别人无法品位的享受。
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王胜桃觉得她的那点苦还是很值得的。大一时,她获得了国家二等奖学金,这笔巨款解决了她大二的学费,让她不再为学费担心,她毅然放弃了助学贷款的名额,把这名额让给了更需要的同学。有能力交学费了,生活费靠自己的双手也能解决了,此时的她不再觉得茫然,她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而且有信心去做好!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生性开朗、活泼热情的王胜桃,也很喜欢帮助别人,用她的话说“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虽然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自己生活也拮据,然而,听班上团支书说一个四川小女孩即将面临辍学,需要资助,她的心就开始着急了,突然牵挂起那个陌生的女孩来,毫不犹豫地从自己不多的生活费中拿出钱来,塞到捐款箱里。虽然数额很少,但是那却是她的一颗火热的心。就这样,他们班级凑钱资助了那个小女孩两年,而每次她都会挤出些钱来,为那个未谋面的小女孩出点薄力。
在生活学习中,她总是一副热心肠,对同学有求必应。寝室室友脚扭掉了,她帮忙涂药、按摩,替她买饭。在大二时,听说要搞一个大二大一结队辅导学习,她第一个报名参加。周末里白天为了生活费要去做家教,晚上她仍然准时去辅导大一的同学学习,从来没有缺过一次。她开朗的性格让那些大一的学妹们经常和她聊天交流,请她出主意,在她们眼中,她就是她们的知心姐姐。
对朋友,她是如此,对萍水相逢的人,她也是这样热心。当她在路上碰到陌生的问路人时,她很细心地领着他们过去,并且还热心地给他们对介绍学校的建筑布局,让他们更方便:当她在下课去吃饭的路上碰到自行车钥匙丢掉而只得扛着车走的女生时,她立马过去帮她拎着后轮,送到修车的地方,笑着说声“不用谢!”悄然离开……
如此的种种,很多很多,她总是笑笑说“顺便得很的小事情,也没什么的!被人感激的感觉是很快乐的,这也是一种享受啊!”
她申请做了学工办老师的助理,不仅因为那是一个勤工助学的机会,她向往的是另一种锻炼:从自己的小圈子中走出来,更多地面对同学,更好地为他人服务。学工办助理的工作是辛苦的,她用自己默默的辛勤付出,从一个对学生工作一无所知的小女孩,逐渐成为助理中最能干的“头”。融于集体氛围中的她,是快乐的。她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她也喜欢为同学们做点事情。同学曾开玩笑地说:“王胜桃的牙齿最健康了,整天见阳光!”她也呵呵地笑得更灿烂了。她的工作不仅获得了老师的赞赏,也得了同学的信任。她担任了课代表,之后又是组织委员,三年级时她被推选为班长,又开始了班干部工作,成为所在班级的“头”。她爱所在的班级,大家都很团结,很上进,互帮互助,亲如一家人。在元宵节煮汤圆,在中秋节煮水饺。班上联系了多个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去天童寺拾垃圾,宣传环保;为澄浪社区活动出谋划策,锦上添花;和月湖城管共同清除城市“牛皮癣”„„如今她所在的班级是学院里的示范班级,班级凝聚强力,活动丰富,学业成绩好,获奖学金的同学也多,曾在校报上作过宣传,也曾被学院推荐参与了市文明班级的评选,她本人被评为了“一星级”志愿者。
王胜桃常想,这个世界于每个人是公平的,它总是会给每个人一样与众不同的东西,让每个人都能闪光。她的生活虽然有些清贫,但却是快乐的。她为自己奋斗的历程快乐,为自己获取的成绩快乐,为得到那么多人的关心而快乐,也为服务着别人而快乐!她一直用一句座右铭勉励着自己:只要相信自己,自强自立,一切就皆有可能!在获得了学院章梓雄院长捐资设立的奖学金后,她在获奖感言中写道:幸运地选择了宁大,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第三篇: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留守儿童这个词,对于我们老师来讲并不陌生。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是
关注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前途和未来。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他们只能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
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儿童时期的心理状况,是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
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特别是由老人来抚养的孩子,容易出现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减小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他们在生活中好面子、自尊心强、不轻易向人表露。加上老人容易过分的溺爱孩子,为孩子承担起一切,使孩子变
得没有信心和责任心,形成心理和行为障碍。此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
母的温暖,感到寂寞和孤独,在行为上也会缺乏社交技巧,情感淡漠,时间长了
就容易形成儿童孤独症,严重影响到儿童的智力。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身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吧!
一、关注“留守儿童”的管理。
1、随时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保持联系。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通过班主任,在全校范围内摸底,弄清每个“留
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特别是登记清楚监护人的姓名、住址及联系方式。通过这
一环节,使学校与监护人取得直接联系,以便准确而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动
态,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监护人是学校与“留守儿童”之间不可缺少的纽带和
桥梁,他们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情况,及时有效地对这些学生进行
教育和管理。
2、随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保持联系。
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与班主任经常取得联系,探讨父母与孩子交流的经验
体会,并要求家长每周和孩子电话交流几次,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至少
在交流中会获得学生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配合老师适时鼓励,因势利导,变害为
利,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思想状态,让子女感觉到父母虽身在他乡,却心系自
己。同时希望“留守儿童”的家长利用家长会等家校联系方式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进行交流,以便获得有关孩子的成长信息,便于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辅助管理。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1、用爱心去感化、温暖学生。
长期和父母分离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性格孤僻、自卑,有的高傲、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他们在班上小错不断,常做出一些违犯班纪班规的举动,以引起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实际上他们内心极度脆弱,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心灵。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清楚地认识孩子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使关爱能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坎中去,让他们的母爱父爱得到延伸。
2、充分利用班会进行感恩教育。
我在进行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时注重向学生介绍一些在外打工者的劳苦辛酸,介绍一些优秀“留守儿童”的先进事迹,让孩子从学习讨论中明白:“百善孝为先”。是父母强忍别离的痛苦外出艰难谋生养育了他们。因为有了父母在外的千辛万苦,才有了孩子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父母是最勤劳、最坚韧、最值得敬重、最具榜样的父母,作为子女,应该时刻用勤奋和刻苦来报答他们,使他们不会感到寂寞无聊,从而杜绝了一些违法事件的发生。
来吧!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第四篇:为单亲家庭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为单亲家庭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王淑兰
家庭的结构就像一个三角形,父亲--母亲--孩子。和睦美满的家庭这个三角形坚实可靠,孩子的身心沿着正轨健康发展。随着人的婚姻观、家庭观发生变化的同时,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家庭的破裂、抚养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的变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从班级中的单亲孩子身上可以看出此类家庭的孩子大多有不良心理,其主要表现有:过分溺爱,造成了孩子的心理脆弱,经不起风浪和挫折;放任自流,造成了孩子的心理散漫,严重的可能导致行为不轨;爱的残缺,造成孩子个性的扭曲,久而久之,变得多疑、抑郁、倔强和古怪。这些学生有的心理脆弱,胆子小,遇到一些小小的问题就哭鼻子;有的学生学习不认真,行为习惯很差,经常与老师顶嘴,闹别扭,甚至逃学;有的整天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很差。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这些不良现象,我采用了以下一些教育方法,并获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记录成长,关注心理的发展。
接到生活在单亲家庭孩子的名单后,我就给这些孩子建立成长记录袋。对他们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心理特点和行为规范,跟踪教育并详细记载。平时密切联系科任教师,家长,共同教育。课间多与他们交谈,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渗透德育教育。交谈内容包罗万象:有学习,有生活,有行为习惯,校内校外,与同学的关系,从中了解他们的心事,尊重他们的隐私,不揭伤疤。当他们正确的处理问题时加以肯定,鼓励;随时注意
发现他们的退步,查找原因,并和他们一起制定相应的对策。
二、爱心无限,缝合受伤的心灵。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遇到变故时,往往心灵受伤,从而关闭与同学、老师交流的窗户。爱是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是缝合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刚开学不到一个月,我发现原来活泼好动的泓泓不再喜欢说话了,总是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课堂上也没有见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了,换之而来的是一副大人才有的忧郁。于是我对他进行了家访。才知道他的妈妈在两个星期前因病到广州住院,医治无效刚去世,爸爸在西乡上班很忙,无暇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放在舅舅家寄养,只有星期五星期六两天才接到身边相处两天。一切来得那么突然,这对于一个刚满六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可怜的事情,在失去妈妈的同时又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居住。我从他忧郁的眼神里,看到了一颗受伤的心,一颗渴望家庭温暖的心,一颗渴望大家关爱的心。我通过多次和他的父亲交流,跟他分析孩子的需要,希望他多抽空陪孩子。同时积极引导、训练,使泓泓意识到爸爸不是不爱他,只是工作很忙无暇整天陪伴他的事实。与此同时我安排几个懂事的孩子在学习上多帮助他,关心他。平时有空多与他聊聊,开导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泓泓终于露出了笑容,课堂也能举手回答问题了。
三、各尽其才,扬起自信的风帆。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没有摆正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总是想到自己不如别人,因为自己不象
别人那样拥有美满的家庭。常常表现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或不相信自己也行。圳虹在父母离婚后随爸爸生活,爸爸经营一家模具加工厂,没时间照顾她,把她送到家教中心学习。晚上把她领回家睡觉后还要应酬客户,早上常常迟到。这种情况导致她产生了自闭,成绩极差,使她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我知道让她走出这一困境,一定要帮助她建立自信心。在班级中,我发现她劳动能力很强特意选她做值日组长,经常表扬她值日工作完成出色。从此她象换了个人似的,拥有了自信,成绩逐步上升,在集体中健康成长。
四、团结互助,沐浴温馨的友情。
单亲家庭孩子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刻生活的班集体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为此,我总是以身作则,从不在班上讽刺,挖苦学生。教育学生主动关心,帮助他们,不允许其他同学嘲笑他们的家庭状况。帮助他们复习功课,一起开展活动,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享受充满阳光的生活。跟随爸爸生活的伟康,是个性格有点怪的男孩。由于父母的不合,长期以来他都是生活在打打吵吵的环境中,造成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幼儿阶段又缺乏启蒙教育,反应比较慢。了解这一情况后,我发动班级的孩子关心他,特别是他周围的同学帮助他学习,让他沐浴在团结互助的班集体中,伟康也学会了关心他人,并走进班集体中。课间常能见到他和同学一起玩耍,一起欢笑的身影。
多数单亲家庭的学生只享受父爱或母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像正常同学那样获得两份关爱。我尽量使自己成为单亲家庭孩子们的“母亲老师”,培养一股浓浓的亲子之情。班主任要做的工作是细碎和烦琐的。
但是只要我们投入自己的爱心,真心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为他们撑一片温馨的天空,这些孩子都会走出心灵的阴影,沐浴在温暖自由的阳光中。而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爱是帮助彼此的最大力量。惟有怀有这样的心愿,教育才有永恒的生命。而我也以一颗责任心,一颗爱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火一样的激情培育学生的智慧之花,以慈母般的爱心引导学生探索人生之路,始终不渝地引导他们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五、不过度保护
在丧偶或者离异之后,为父母者常常会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爱倾注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孩子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为自己的生活安排和学业计划操心,一切自有爸爸或妈妈代做主张。日子一久,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增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脆弱、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
六、切忌期望值太高
缺少了配偶,不少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着过度的压力,心理负担沉重。有些心理素质不佳者,受不了这种压力,便索性走向了反面,来个不思进取,乃至“破罐子破摔”。这种有意无意的行为就是为了让父母降低点期望,使自己能够喘口气。另一些孩子也许能坚持发奋,不让父母失望,但是长期超负荷地运作,其潜在的心理损伤亦不容忽视。一旦超出了承受极限,便有可能走向崩溃,结果反而更糟。
七、多和孩子沟通
由于社会偏见,单亲子女可能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不少单亲子女因此在性格上变得十分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再加上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单调,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因此,家长不仅自己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
八、注意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
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断性不强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狭隘等。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多看看有关表现男性优秀品质的影视片与书籍,并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以免因缺少父爱形成偏阴人格。此外,还有不容忽视的角色教育的问题。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和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偏差。另外,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多给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这会有利于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第五篇:为智障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
为智障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然而一个智力残疾人往往就能拖垮一个家,残疾家庭多数就是贫困家庭。现实中,智障者常被看作“废人”,一直处于家庭自身高度封闭的状态中,就业机会比其他残疾人更少,几乎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而这些智障人的家长和家庭更是历经艰辛,饱受精神折磨之苦。统计表明,80℅的智障人士(即轻度与部分中度智障者)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和教育,不仅可以自我照顾、外出工作,还可以帮助别人。他(她)们期待政府能从就业、康复、养老等方面给其更多的帮助。而爱心人士的帮助只能暂缓困难,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保障这些困难群体的权益。那么如何做好这部分残疾人的工作,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等原因依然享受到应有的康复服务,以及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建议:
1、建立精神残疾人工疗机构和智障残疾人的庇护工厂,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能有所为,老有所养。
2、建立智障人士“阳光之家”(托残机构),有助于智障人士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反哺社会,成为有益社会的人。
据悉,全国最大的弱智成年人就业培训基地是广东省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那里为智障残疾人撑起了一方爱的晴空。虽然智障人的思维反应有障碍,动作也不太灵活,但他们都真诚善良,相信乌云总会被阳光划去,阴霾的天气总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