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控制》教学设计五篇

时间:2019-05-13 04:0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什么是控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什么是控制》教学设计》。

第一篇:《什么是控制》教学设计

《什么是控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控制的含义。

2、积极观察生活,能从生活中所遇到的和所观察到的事物中识别出各种受控对

象和受控过程。

3、对控制技术产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并把它转化为对后续知识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控制系统,以控制效果为线索,形成控制的初步认识和控制过程的感性经验。

难点:控制技术应用的广泛性,控制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的重要性;学习控制技术的必要性。

三、教学过程:

1、控制案例说明

从蒸汽到蒸汽机车、从普通给水槽到自动饮水器、从普通开/关灯到亮度可调灯,这三个案例说明控制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蒸汽到蒸汽机车这个案例说明蒸汽机车是把内能转化为动能,利用蒸汽的进给量控制速度与加速度,再通过连杆机构,驱动车轮旋转,从而使机车获得不同速度与加速度的直线运动。速度与加速度为控制效果。

从普通给水槽到自动饮水器这个案例说明:当饮水盘缺水时,重量减轻,弹簧便使控制杆向上运动,将出水阀门打开,水从阀门体下端沿饮水盘表面流入环形水槽;当水面达到一定高度后,饮水盘重量增加,加大了弹簧拉力,使控制杆向下运动,将出水阀门关闭,水停止流出。水槽内水面可以自动维持在某个高度上。这表明了水面的高度就是控制效果。

从普通开/关灯到亮度可调灯说明灯的亮度可调就是控制效果。

2、控制及其应用

控制的含义: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沿着某一确定的方向发展,形成了控制。自动控制是科学和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自动控制系统能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形下运行,并承担人的某些职能。

控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说明控制技术应用的有关历史以及发展过程,然后举例说明控制技术在现时代的应用。

三峡截流,滔滔的长江水被调控用作水力发电等等,在生产过程中,对压力、温度、湿度、黏性和流量的控制,都在应用控制技术。

第二篇:循环控制教学设计(范文)

《循环的嵌套》教学设计

《循环的嵌套》是清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C程序设计》第三次修订本中第六章第六节的内容,现就教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过程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循环结构是建立在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基础上,既是教材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循环的嵌套是循环结构中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循环结构的for两种语句形式的基础上的深化,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对循环嵌套的应用。循环的嵌套在教材上属于扩展内容,但是等级考试把这部分作为重点考查内容,因此,还是要把循环的嵌套作来重点来讲解。教材关于循环的嵌套只有一个例题,且呈现有点突兀,学生要掌握难度较大,我在处理时把例题进行逐层分解,由最基本的输出一个星号、一列、一行、矩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图案再到菱形,一步一个阶梯,便于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台阶,最后达到顶峰,此时,学生才有“一览众山小”的傲然之势,以此增强学生成功的自豪感和学习编程的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综合班的学生,通过前面循环结构的for语句形式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学习循环嵌套的基础。学生不容易理解循环嵌套的执行过程。

2、学习心理上: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类课不感兴趣,学生上课时易分散注意力,不易接受,教师应注意到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节内容。

3、学生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职高的学生与普高学生是有区别。故我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从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因为学生在完成一个比较有趣的学习教学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在这次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创新的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针对学情,我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教学目标和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出总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循环嵌套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使学生初步了解FOR循环嵌套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B、使学生初步建立嵌套的算法概念,C、使学生初步掌握文本作图的程序设计算法

2、智能力目标:

A、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思维迁移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编程能力

3、情感目标:

A、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答题时获得成功时,体验了成功的感受,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增加了学习主动性

B、鼓励学生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C、通过完善和编写程序,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程序设计算法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格式来套用程序的方法来编写程序的水平上,而程序设计本身内核即算法却还未真正把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的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重点:FOR循环嵌套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依据:根据配套大纲要求,循环嵌套知识尤其是FOR循环嵌套是整个循环嵌套的核心,它与后续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此内容教学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程序设计的全局,对是否能达到整个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2、教学难点:

A、难点:循环嵌套语句的应用——文本作图。B、依据:本课程教授对象是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对专业课没有程序设计基础,并且缺乏课程中需要的算法分析知识;再加上这些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课堂上很难集中思想来观察、想象、思维;而教学内容中的文本作图的画法正需要集中思想用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任务驱动法,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由于语言类课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编程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文本作图的例题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某种算法。形成了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方法:讲解、启发、演示

2、学法:

自主探究、模仿、实践、协作

上机实践:因为编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百讲不如一练”,光讲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在对知识进行讲解后,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学用具:微机房多媒体演示系统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我在本节学习中以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从文本作图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从文本作图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问:如何使用一般FOR循环语句实现简单文本作图? “*****”

二、[新课内容]:(40分钟)

再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从最简单的文本作图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一行星会画了,那么有没有同学思考过

如果有五行星那如何画呢?(如右图)

第二步:讲解格式及执行过程

由上一问题的引出FOR循环嵌套的格式,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它的执行过程。第三步:由浅入深,设置任务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四个梯度的任务,每梯度的任务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任务就迎刃而解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由任务

一、引出对FOR循环嵌套中内循环变量的值的探究 由任务

二、引出对FOR循环嵌套中步长及循环变量的探究

由任务三、四引出在内外循环之间如何控制作图坐标的探究,并巩固任务一和二

由以上四个梯度任务不仅在教授了学生FOR循环嵌套的格式和执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任务的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归纳小结](3分钟):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教师归纳总结,同时在本节课所教授的主要内容;循环嵌套是个难点,要求学生结合文本作图多看、多想、多比较、不断实践,逐步提高循环程序设计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思考]:(2分钟)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思考一 思考二

(垂直对称文本作图的算法)(水平对称文本作图的算法)

(此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嵌套的格式的理解,以及对文本作图的掌握,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加以巩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简单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应用自己理解的知识由简单到复杂,沿着台阶状的问题步步上升、层层深入,在生生、师生讨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到达顶峰,体味“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这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成功的自豪感和学习编程的自信心。学生全程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积极思考、广泛交流、主动探究与建构,使问题得到解决,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体系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在本节课中,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地方去应用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教师的任务是如何恰当地引导,使学生准确地领悟思想,从而较好地掌握基本方法并能恰当应用。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对〈循环嵌套〉这一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妥之处,请指正,谢谢。

第三篇: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根据教学目的、教师特点、学生认知方式、教学环境等的不同,研究者总结了多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这些模式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要素是相似的,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关联构成动态、循环的过程。

在学习教学设计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学设计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为目的;是一个系统规划的过程,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其具体产物可以是课程、教学方案、教学软件或教学资源等。

任何教学设计都包含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基本要素。(1)教学对象

教学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学习者。为了作好教学工作,必须认真分析、了解学习者的情况,掌握他们的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以后,学习者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培养何种态度和情感,用可观察、可测定的行为术语精确表达出来。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表明学习者内部心理的变化。

(3)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部分,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从而作为修正设计的依据。

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2)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入手,创设和生成有价值的情境和问题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师生间的互动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必要的练习和及时反馈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2)分析学生特征,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更需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对于本课程中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即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4)确定教学策略,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考虑怎样才能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5)实行教学设计评价,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涉及到诸多要素,我们认为学生、目标、策略和评价是构成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

☆ 目标为核心:在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中,设计的目的是优化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师生的活动、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均要受到目标的控制,设计中的各要素都要围绕如何实施教学目标而进行。☆ 学生为导向: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是通过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行为、情感变化反映出来的。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分析,在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需求、接受能力、个别差异等,为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刺激,以及内部学习过程发生和进行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加以统筹分析,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有利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使全体学生均能全面地、有个性的发展。

☆ 策略为重点:教学设计中为了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合理地选择、设计教学策略。诸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媒体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教学活动程序安排等均为教学策略,它们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 评价为调控:反馈评价是系统科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将学生的反应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相比较,从而得到设计方案修改的信息,评价活动通过确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大量、真实的数据,利用科学方法进行量化处理,对设计方案的价值进行判断。通过这种调控,使教学设计方案更趋完善。

(3)其实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写好教学设计: 1.突出针对性,因材施教(吃透教材、熟知学生、所谓备课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因人而异)2.突出创造性,别出心裁(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新课标精神,要敢于标新立异试图让学生胃口常开,兴致常浓,感觉常新)3.突出指导性,学以致用(要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4.突出启发性,循循善诱(“启发”,“启”在教师,“发”在学生,启而不发是教学设计的失败,重点在发,发才是目的)5.突出操作性,有章可循(教学设计不是抽象的说教,它反映的是怎么教,如何学的教学过程)

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学例1: 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适当给予学生帮助理解图意,并给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有思考方向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生解决问题时间,适当给差生帮助,也给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时间,顾及全体学生。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设计意图: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2.画图求出得数。3.连加法。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课件一步一步展示竖式的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演示边说明。

设计意图: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竖式每一步的意义,为今后用竖式解决乘法计算打下良好基础学生经过思考与倾听教师的讲解,对笔算乘法充分理解,掌握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板书 1 2 × 3 —————6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总结

(4)

第四篇: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遵循科学教学理论,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形成最佳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与导学案的关系——

教学设计有别于传统的教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编写形式上。

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实际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它的编写呈现单向、线性状态。教学设计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运用、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感悟知识、学习知识,完善人格。教学过程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形态。

2、在编写内容上。

教案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还列有教学媒体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分析等项目。教案主要考虑的是“教”的方案,而不是“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则相当关注“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对“学”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判断自我学习效果。

3、在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

两者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目标陈述的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教案中以教师为阐述主体,以教材教法为中心,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只考虑知识技能。教学设计则有较大的变化,教学设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阐述主体,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

4、在出发点上。

教案往往只从教材或教师设想的问题出发,较少从学生掌握该知识时会出现哪些问题来考虑教学的。教学设计却是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来设计教学的。我们认为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固有认识与新知识,新事实的矛盾,教师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有所悟。

第五篇:什么是教学设计

第六章 教学设计

(一)网上辅导

学习目标:

1.知道教学设计的定义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了解教学设计的特点 2.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一般模式 3.了解学习需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4.知道内部参照分析和外部参照分析的内容 5.知道学习需要的类型和教学问题的分类 6.知道肯普等人提出的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

7.了解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掌握信息加工分析法和先决技能分析法 8.了解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学习内容分析的四个主要方面和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

9.了解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 10.了解学习者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学习建议:

1.在通读和理解本章知识的基础上,归纳主要的概念和内容,认真完成作业 2.收看中央电大开办的网上辅导及相关内容。

3.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到本校的论坛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定义

1.教学设计的定义

心理学家加涅的界定:“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梅里尔(Merrill)等的界定:

(1)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

(2)教学设计是一种将不同学习策略整合进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利用这些教学经验可以使得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和更吸引人。

(3)教学涉及到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帮助他们复诵、编码和处理信息,监控学生的学业行为,提供学习活动的反馈等等。教学设计是一种创设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正是这些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能够有利于以上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掌握不同类型的知识技能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如果一项教学经验或环境中没有包括掌握预期知识技能所要求的教学策略,那么,满足预期学习结果的有效率、有效果和有吸引力的学习便不可能发生。

(5)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新手)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经验和环境。

国内学者的界定: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归纳以上的观点,对教学设计的一般定义描述为: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2.教学设计的特点

1.系统教学设计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

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理论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例如相对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本课程教学的关系。所以,教学系统作为一种“人为系统”,其本身是分层次的,而且由于参照点不同,系统的构成也是灵活多变的。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时,系统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输入(建立目标)—过程(导向目标)—输出(评价目标)”这一视角来看待其整体优化问题的。系统教学设计有利于保证真正从行动上落实教学系统的整体观念,克服以往的局部改革对旧教学机制触动不大的缺陷。

2.系统教学设计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设计、开发、利用及评价恰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因而,“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杰出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的名言,正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学与教关系加深认识的总结。系统教学设计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或业绩行为发生的持久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为过程又反映在结果上。“学习过程”遵循着一系列复杂的身心内部加工,诸如产生警觉、知觉选择、复诵强化、编码组织、提取回忆、执行监控、建立期望等;“学习结果”则是身心状态的积极转变,例如认知完善、情感陶冶、态度转变、动作精致、交往和谐等;两者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内部条件。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劳动)性质,更重要的是,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的环境,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因此,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与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共同决定了学习者的发展潜力。然而,教学本身却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习设计教学即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3.系统教学设计重视教学活动的循序操作

系统教学设计中的“系统”一词,既有着眼整体、统揽全局的意思,也包含有条不紊、合理有序的内容。所谓重视教学活动的循序操作,就是要突出教学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程序化与计划性。

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上课、评(价)课、说课等一系列教学工作中都应有相对明确的操作程序和基本要求。这些程序和要求有些是同教师以往的经验积累相吻合的,或者他们在实践摸索中已经知晓;有些则是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技术、传播理论等多学科数十年研究得出的尝试性结论,它们往往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那些有经验的教师敞开心胸去认真倾听和择善而从。人们不能把循序操作看成是对“教无定法”的否定,当然也不是让人死守教条、刻板行事,而是强调教学外部条件应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4.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系统教学设计虽然以学习者为焦点但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学素养高低与学习结果无关。恰恰相反,与以往的做法相比较,系统教学设计把教学成功的基础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术化之上。通过系统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够指导帮助教师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教学设计对于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是一条现实合理的途径,也是较为理想富有实效的“名师工程”,由此推出一大批合乎规范、质量稳定的教学新人,缩短从“新手”到“专家”的转换时间,减少失误,少付代价。在这个基础上,每一位教师都可能随着经验积累与个人风格的形成,逐渐达到教学上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因而,系统教学设计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上具有“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双重效能。

5.系统教学设计强调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确立教学目标并加以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指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状态。根据系统教学设计的逻辑,教学始于问题,问题则表明现状(教学开始前)与预期状态(教学结束后)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差距也就是有学习与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了要把教学大纲作为依据,认真钻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进行评估和分析。需要评估是寻找教学起始点与教学终结点之间的差距大小;需要分析则是对已确定的多项需要加以筛选班别,列出一种或几种需要作为优先考虑满足的需要。从需要出发确立目标意味着对学习者进入某一教学活动时的起点行为进行细致分析。当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环节时,学生的起点行为实际上就体现为对新任务掌握起重要影响的先决知能、情感条件。无论是从认知学派或是主张建构主义的情境学派观点来看,起点行为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彼此依存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起点行为是做出需要评估的基本依据之一。如果人们仅仅以本(教科书)为本、以纲(教学大纲)为纲开展备课和上课,忽略从学习者的需要特别是起点行为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那就势必会造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为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确定学习者具体、准确的学习需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确定目标之后,还要考虑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实际上,这往往是指把教学目的、意图、范围、领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或业绩目标。也就是说,应当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结果的方式对教学目标做出具体说明。这种说明常常包含了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分的句子陈述。从系统教学设计的观点看,只有这些具体目标得到事先确认之后并让学习者在教学开始前心中有数,才能凭借教学条件引发与强化预期的行为,才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中严格贯彻教学意图,随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教学目标大而无当、笼统宽泛可以说是以往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重要缺陷,貌似完美完整的教学目标实际上不能保证教学措施得以有效落实、教学结果得以精确检测。

6.系统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教学任务进行周密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要求把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即终点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过渡目标或从属技能、过渡目标本身之间的关系又怎样、过渡目标又以哪些先决条件习得作为支撑。换句话说,教学任务分析是要查明新学习本身以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体现层级关系或组成关系,并以哪些原有的知识技能作为先决条件。显然,教学任务分析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由上而下”地逐级排序,由此对学习过程的开展进行“层级分析”、“程序分析”或“归类分析”,从而确定“可能的教学起点”。将来的实际教学过程遵循着任务分析中确定的路径“由下而上”地逐级达标。两者之间的互逆关系表明教学任务分析通过理清目标序列和层级,为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依据。如果说教学目标是确定“教什么”,那么,任务分析则是把握“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指明应“怎样去教”。由此可见,任务分析是教学过程的“路线图”,绘好这张图有赖于教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首先确定具体清晰的终点目标。

②为了达成终点目标,学生必须先掌握哪一个过渡目标?

③为了掌握这一个过渡目标,必须先知道什么或先会做什么?逐级推演,一直到找出全部过渡目标和先决条件为止。

④按照终点目标—过渡目标—先决条件的层级进行排序。

⑤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能最有效地达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⑥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确定“可能的教学起始点”。

从以上操作中可以看到,教学任务分析比以往单纯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做法更为周到、详尽和科学。

7.系统教学设计在学习归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教学”原则

从“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基本观念出发,系统教学设计确定了“不同的学习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条件”新思路,亦即“分类教学”的原则。所谓“不同的学习”,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对学习的类型做出归类。这种学习类型显然不只局限于辨别学科内容或教材内容(诸如语文中的阅读理解或数学中的“二项式定理”等等),而是在此基础上做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抽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将学习任务的类型划分为:

①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

②智力技能(程序性知识)

③认知策略(策略性或情境性知识)

④动作技能

⑤情感态度

⑥社会交往等诸种领域

如果在备课中一旦能够确定以教材内容或学科内容为载体学习任务属于哪一种或几种类型,那么,教师就可以据此设计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环境促使学习有效地发生。没有进行合理的学习归类,就会导致教学无的放矢或失之笼统。强调“学习归类”,既可以改变以往学科间互相隔阂、联系薄弱的缺陷,又可以为不同类型学习结果之间的转化、迁移、渗透提供保障。

8.系统教学设计要求教学目标与检测项目的对应匹配

如何保证全部教学行为都能够不脱离教学目标呢?系统教学设计认为行为目标与教学结果检测项目之间必须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行为目标至少应有一项检测项目加以落实,必要时常常用几项检测项目(不同类型、不同形式)检查一个行为目标。再加上讲解实例、课内尝试练习和回家练习作业的心选择,系统教学设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建立了可靠的监控调节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教学设计倡导者所津津乐道的一句格言“为检测而教”,就丝毫不带有“应试教学”之嫌,反倒证明这是在教学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或全面质量控制思想的生动体现。传统教学(设计)在质量监控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往往只是到了检测实施之前再来考虑检测项目,或者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行为目标,检测项目选择的主观随意性很大。

9.系统教学设计以达标度作为评估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

传统教学在评估教学效果时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从教师的教出发来考虑效果,例如“教师是否讲透讲完了教材”、“教师是否使用了电化辅助手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吸引人或带有新颖性(如发现法)”等等;二是过分强调常模参照比较,热衷于按照百分制、评等制进行横向排队。

系统教学设计则以达标度作为评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落脚点。由于行为目标事先得到了确认,检测项目又与之对应,因而根据检测结果得到的达标程度(例如将不同测验项目归并为相应的教学目标,据此可以设计表式统计学生个体及群体达标度,用适当的代码对学生出现的测试错误进行归类)能够清楚地反映教学措施的效果究竟如何。这种以“产品”(结果)为导向的评价观,再加上贯彻因人而异的分层达标思想,能够真正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原有的“少数人掌握大部分目标”变为“绝大部分人都能掌握大部分目标”,使得教学评价真正担负起了解进步状况,检查达标程度、激励付出努力、监控教学实施、调整教学安排等多重功能。

10.系统教学设计强调必须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体现为按照时间流程和空间条件制约的教学环节实际展开的程序。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和学习任务归类,考虑对教学任务所作的周密分析,教师可以对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处理,策略、方法、媒体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做出优化决策。当代教学设计理论都一致强调教学过程要依据学习过程的性质与特点,教的步骤要支持推动学习过程的展开与预期学习结果的达成。具体来说系统教学设计所倡导的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大体包括了:

第一,课时的划分应根据多种因素整体考虑,至少在一堂课的单位时间内包括引入、提取、编码、练习、巩固或迁移等一组“模块”;

第二,教学内容的排序以学习者接受掌握的心理顺序为主,兼顾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

第三,教学策略、方法、媒体的选择应摒弃某种“先验决定论”或“单一优越论”的偏见,提倡合理选择、优化组合;

第四,教学组织形式应着重考虑师生、生生互动的适宜性加强课堂交往的力度并根据需要恰当转换互动方式;

第五,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应遵循学习过程发生的性质,包括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告知目标,回忆相关旧知能,呈现新任务,帮助指导编码以理解意义,为每个学生提供尝试练习、体验结果的机会并给予反馈,精心安排回家作业进一步巩固和迁移。其核心是促进有意义学习和确保在“主动学习时间”内有成功感。

上述对系统教学设计特色的概括,决不是故意贬低、诋毁以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因为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有或无”关系,这样做只是想说明系统教学设计确实能够反映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的重要进展,提高课堂教学中新理论与技术的含量,着眼于在原有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弥补其不足,尝走出一条扩大内涵发展提高效益、批量化培养“专家”教师(尤其是中青年“专家”教师)的新路子。毋需讳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传统教学观到系统教学设计的转变,尚有待于更多的观念碰撞与实践尝试,唯此,人们才会进一步体会到当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效用并与广大教师分享成功的喜悦。

3.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1)教学设计必须是以帮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2)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

(3)系统设计的教学应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

(4)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

(5)教学设计层次的选择(根据教学问题的大小和简繁,相应的教学设计也有系统级、课堂级、产品级三种层次)

(6)评价和修改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模式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学习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学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所有学科规定的内容,而在于强调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依据一般都是采用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2.教学设计的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可以用成前期分析、目标、策略和评价四部分进行描述。

教学设计系统过程的一般模式中,前期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依据。目标是对按照学习的分类和学习分类的层次划分学习任务,为设计“教”与“学”的学习经验提供的依据。策略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的一体化规划、设计和组合。评价是通过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试用、检验,发现问题,提供反馈、修正和进行优化。

三、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是一个专门的概念,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当前的状况与被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学习者已经具备的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分析是界定现实结果和渴望结果之间差距的一般过程。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确定总的教学目标。研究的系统大小不同,学习需要分析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大到对整个教育系统作需要分析,小至对课程单元或一个课时作需要分析。对学生现状的调查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具体的调查方法有:与学生正式或非正式交谈、查阅学生的有关试卷和作业、测验,对学生家长或相关教师的调查与交流等等。

学习需要的分析方法包括内部参照分析和外部参照分析。内部参照分析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设计形成性的座谈会、测验题、问卷或观察表,进行数据收集和试卷、问卷和观察记分析。外部参照分析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跟踪访谈、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

学习需要的类型划分为六类,这六类学习需要是:标准的需要(通过把一个对象与某种既定标准进行比较所确定的差距)、比较的需要(通过把对象组与其它的被认为是规范的学校或机构相比较而确定的差距)、感到的需要(个人认识或体验到的个体行为或者某个对象行为的差距(或不足)和对改进的要求,或者说,一种现在行为或技能水平与所渴望行为或技能水平之间的差距)、表达的需要(个体要把感到的需要表达出来的一种“需要”)、预期的需要(指将来理想状态的需要)、处理突发事变的需要。

分析学习需要往往是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起点的,了教学设计主要考虑7个方面的教学问题:教学中是否有不适合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教学传送方式所是否有效?教学能否提高学习者的动机、兴趣?是否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课程中是否增加了新的学习目标?学习者的组成是否有变化?资源和约束条件的情况?

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规划、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准备最后的报告。

2.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工作主要分为四方面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对教学目标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和确定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组织(或安排)、初步评价。

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或称为.学习结果分类可以按布鲁姆等提出的“认知、技能和态度”分成三个领域,也可以按照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分成五类。教学设计中,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课程(单指一门课程)、单元和课堂级(可以是知识点或一项技能等)三个分析层次。对每一个层次,依据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区别学习任务的性质,并为进一步细化提供依据,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

教学设计中至少用到两类目标:学习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目标(即教学目标)和学习过程中必须达到的多个阶段目标。前一种称“终点目标”,后一类称为“使能目标”。学习内容分析采用的步骤是从“终点”目标开始,然后“由上倒下”、“按部就班”分析确定达到终点目标的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并把它们作为按分类层次建立起来的、系统的使能目标,或称为单元目标。

信息加工分析又称“过程任务分析”,是以学习需要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分析中得到的学生的起点状态为依据,逐步分析列出一系列的信息加工的内容和单元目标,从教学的终端状态一直延续至学习者的起点状态。信息加工分析采用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分类,首先将教学目标分解为5类内容的子目标,然后根据各类中的内容相互层次关系进一步分解成为在内容上并列或从属的子单元。对学习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就是将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者信息加工中涉及的所有心理的和操作的过程揭示出来的分析方法,或者说是确定学习者要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内容。信息加工分析可以揭示两种信息:清楚的描述实现教学目标的信息加工步骤和单元目标,即呈现一系列目标和行为。并且还可以揭示出某些不明显的个别步骤。

信息加工分析完成后,学习内容分析的另一项任务就是鉴定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必须掌握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两类。必要条件是指决定下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就是使能目标。使能目标是构成高一级能力或倾向的组成成分。缺乏它,学习活动无法进行。

有效的学习除了必要条件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支持性的条件。支持性条件则像化学中的“催化剂”,有助于加速或减缓新的学习的进行。例如,认知策略、心智技能、学习动机与态度等则是其支持性条件。

学习内容的组织是依据确定学习内容中具体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和学习理论,对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组合。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内容组织的三种重要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排列教学内容的主张;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逐渐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在编排学习内容时,应根据学科特点对上述三种观点综合运用: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较简单的先决技能到复杂技能的序列,排成一个有层次或有关联的系统,使前一部分的学习为后一部分的学习提供基础,成为学习的“认知固定点”;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概念原理、单元课题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衔接,促进融会贯通和学习的迁移。

初步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用于考察选择和组织的学习内容的效度和对学生的适合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有:确定内容对目标的有效性、确定内容组织的科学性、确定内容的教学性和适用性。

3.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准备、学习风格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三项内容。

对学习者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学习者从事新学习的预备技能方面。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从事新学习的基础;二是分析学习者对新学习内容的目标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对那些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显然没有必要再作为继续学习的内容。三是分析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学习的认识与态度,检查是否存在偏爱或误解。确定学生起点行为的方法很多。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教师也可以通过诊断性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的构成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指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生理刺激(与声、光、温度等),对一天的时间节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对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动机三方面。认知要素具体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顺序加工与同时加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情感要素具体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意志动机要素则表现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方面。学习风格的社会要素,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

下载《什么是控制》教学设计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什么是控制》教学设计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步骤的预期,即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方案。 通用技术在教学设计上注意课堂活动......

    什么是教学设计

    1 、什么是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有什么关系? 教学设计是教学科学、教学艺术和教学技术的综合。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在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

    不是一回事;一、概念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设计。它是课前的一个准备。是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教学中的问......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精选)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第1课时 什么是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47页的内容。 教学自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

    《什么是好朋友》教学设计

    10、《什么是好朋友》教学设计 上饶市实验小学 龚射祥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通过谈话和写留言感受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学会欣赏和和尊重别人、对......

    什么是声音教学设计

    《什么是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作用。二......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什么是面积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 1、比赛活动:教师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涂色比赛。 2、学生比赛。 3、师问:你们觉得比赛公......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宁兴学校 赵丽娟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5页“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