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声音教学设计
《什么是声音》教学设计
________ 陈长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具学具】橡皮筋若干
直尺
音叉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正是因为这些声音使我们的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总结列出:(幻3)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播放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些声音;(幻4)
(2)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探究:A、弹塑料尺子
B、弹橡皮筋(3)教师演示音叉敲击实验,学生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的振动;
(4)进一步感受发声体的振动:自己大声说话,用手触摸声带;
同桌相互列举日常生活中发声体振动的例子…… 师生合作交流:
师:刚才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在振动)
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发声的物体伴有振动现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 发生的。
板书概念: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幻4)(5)了解有趣的声现象。(幻5、6、7、8)
三、声音的传播 师:当物体振动时,我们就一定能听见声音吗?声音是如何传到人的耳朵里呢?(幻9)师:声音可以由空气传入人耳,假如没有空气,在真空中声音还可以传播吗?(师生合作分析图3-1-7实验)
教师讲授:声音由空气传入人耳的过程。(学生口述其过程)(幻10、11)
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传播,没有空气的真空不能传声。师:那么,声音除了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其它物体中传播吗?
实验探究:两人一组合作,一人敲桌子的一端,另一人耳贴桌子倾听,然后交换。敲黑板,一人听,与全班同学比较,最后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固体物质也可以传声。
师提问:气体和固体可以传声,液体物质可以传声吗?(能)能举一个例子说明液体物质能传声吗?
(1)《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深海潜行的潜艇也能被声纳探测到(幻12)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中传播,没有空气的真空不能传声。我们把凡是能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举例说明声的介质)(幻13)练一练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阵阵鼓声是由于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_____传入人的耳朵。
2.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物质中传播,________中不能传声。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
4.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 D.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的快
四、生活中的物理 声音的速度探究:(1)、师:打雷的时候我们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见雷声?(生答)(2)、这说明了什么?(①光传播速度快,声音传播速度比光慢。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
(3)、完成P39 讨论交流:声音传播速度有多快,要求学生记住空气中的声速(4)、认识声速概念,了解声音在常见介质中的速度。总结规律: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 练一练(幻14、15)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460m/s,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是4900—5200m/s,某人在一长为1300m长的装满水的钢管一端使劲敲一下,另一端的小明可能听见()次声音。A.2次 B.三次 C.四次 D.无数次
2、电信号在电缆中的速度近似于光速(3×108 m/s),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坐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最后一排距离舞台70m的观众先听见艺术家的歌声,还是坐在家中电视机前的你先听见艺术家的歌声?
五、小结。(1)、回顾知识要点,抽生交流学习心得。(幻16)(2)、学习方法总结。
六、作业(幻17)
1、完成课堂优化本节内容。
2、课外作业:科技小品文《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
七、板书设计
什么是声音
(一)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介质:凡是能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铁等)
(如空气、水、大地钢
第二篇:什么是声音教学设计
《什么是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4、用贝多芬的事迹来激发学生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音锤、鼓、小珠子、声控狗玩具、真空罩、抽气机、水槽、水、播放器、土电话、剪刀等。
【学生准备】
尺子、橡皮筋、白纸、矿泉水瓶、梳子、细线、音叉、音锤、小球等。
一、课前活动:
师播放《幸福拍手歌》,师生边欣赏边跟着做动作。师:同学们,从你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感情,放松心情,为上课做准备)
二、课题引入:
师播放各种声音和图片:流水声、海浪声、鸟叫声、小提琴声、火车声、机器声、飞机声等,给学生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师: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我们每天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也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感情。那现在,就开始我们的声音探究之旅吧!
三、教学过程: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这个问题需要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去研究。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好多材料(尺子、橡皮筋、白纸、矿泉水瓶、梳子)。下面,请同学们先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但老师也要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在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都发现了什么?
板书学生的发现:尺子—发声—振动;梳子—发声—振动;白纸—发声—振动;水瓶—发声—振动;声带—发声—振动。
引导出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师:那到底这个结论是怎样的呢,我们开始做实验来探究。实验一(学生分组实验)敲击音叉使小球弹动。
实验二:(一学生演示实验)敲击鼓使鼓面上的小珠子振动。归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课件展示蟋蟀、鸟、蜜蜂二胡、笛子图片,这些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巩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么老师现在在讲课,靠声带振动产生声音,你的耳朵听见声音,那这个声音是怎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呢?
生:空气
师:那就是说明空气能传声咯?那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实验三:师拿出声控狗玩具,拍掌狗叫。
引导出结论:空气能传播声音。
师:如果没有空气还能听见声音吗?我们来看看这个实验。实验四:(演示)真空铃实验
师:随着锥形瓶内的空气越来越少,我们听见里面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果我继续抽取里面的空气,你推理下声音会怎么样?
引导学生推论出: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师:想一想,声音还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吗? 实验五:(演示)水中听播放器的实验 引导出结论:液体能传播声音。
实验六:一个同学拿着电话一端,去教室外面对准土电话说话,师拿麦克风对准土电话另一端。
师:这个声音靠什么传播的? 生:棉线 生:空气
师:到底是什么,我们继续探究。
学生继续对这土电话说话,师用手捏住棉线 师:怎么没有声音了呢?
生: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捏紧棉线没办法振动,声音传播不了。学生继续对这土电话说话,师用剪刀剪断棉线,声音消失。实验七:请同学们把耳朵贴在桌子上,用手轻轻敲桌子。师:那这个声音是通过什么传给你耳朵的? 生:桌子。
引导得出结论:固体能够传声。
师播放电影《地道战》中的片段,日本鬼子放口缸在地上,听是否地下在挖地道。引导得出结论:固体传声效果好。
3、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
师: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又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 师:音叉振动时,邻近的空气粒子随着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波动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师播放视频补充讲解的知识点
4、声音传播速度有多快?
师:探究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那么声音传播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
师课件展示不同介质中的声速大小及播放电影《让子弹飞》片段趴在铁轨上听火车声音。
引导得出结论:V固 >V液 >V气;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四、课堂反馈:
师配以优美民乐朗诵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师: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与本节课所学声音有关的内容吗?
第三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棉津中心小学
陈静
教材说明: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第二课。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的思路编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设计理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直尺、橡皮筋
2、教师准备:直尺、橡皮筋、鼓、豆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喜欢唱什么歌呢?(学生回答)那让我们来唱一首大家都喜欢的歌吧!(学生唱歌)
师:同学们唱的歌真好听,老师从你们的歌声里听到了快乐、喜悦的心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歌声之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熟悉的声音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师: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读书声,倾诉着大家的幸福和快乐,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产生的的奥秘吧!
(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声音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二、猜想与假设
既然要研究声音的产生,那我们首先要想办法弄些声音出来。活动一:发声实验
1、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声音来吗?
2、学生小组交流制造声音的方法。
3、学生演示。
4、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确定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三、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活动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1、尺子和橡皮筋能发声吗?谁有办法?
2、学生小组交流制造声音的方法。
3、学生演示。
4、观察、比较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发声的橡皮筋和不发声的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5、汇报、交流: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6、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一下。【设计意图】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探究计划应包括探究的课题、实验器材和资料的准备、探究的程序与过程(包括观察、实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通过怎样的分析整理得出探究的结论、以及怎样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等。
四、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活动三:观察感受物体的振动。
1、师:在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交流:在实验中发现物体在抖动、在震动等。在科学上,我们说物体在“振动”。(板书:振动)
一个物体(比如钢尺、橡皮筋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3、现在能描述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板书:声音)
4、师:知道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你能想办法让声音停下来吗?大家亲自动手做做看。(学生动手做。)
师:同学们看到了,振动停止了,声音也随之停止。(板书: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探究方案,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的方法与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要让学生对已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解释,找出这些证据和探究的课题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归纳和总结。
五、拓展活动
(一)人靠什么发声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组声音,仔细听,分辨一下是什么声音?(播放一组声音,让学生分辨。)
师: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轻松地就分辨出来了,你能不能露一手,模仿一种声音?(学生模仿各种声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模仿出了这么动听、可爱的声音,那在模仿声音的时候,你有没有想一想人发声时是哪儿在振动呢?
(学生进行猜测。)
师: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学生动手感受。)
师: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设计意图】“猜声音”和“模仿声音”活动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使学生扩展到本课所学内容之外的知识。为后面的提问题做好铺垫。
(二)其他东西靠什么发声
师:同学们知道了人的声音是有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那来看一看刚刚我们听过的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猜猜是哪儿在振动。1、2、3、4、小朋友的笑声:由声带的振动产生。鼓声:敲击或拍打是鼓面振动而产生。苍蝇的声音:有翅膀的振动产生。鸟叫声:由鸣膜的振动产生。
师:其实不仅仅是以上这些声音,其他的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如:用吉他弹奏的声音:由弦的振动而产生;等。
(三)我们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1、学生交流讨论。
2、学生猜测。
3、教师总结。
由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而耳朵能很敏感的听到声音,所以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是耳朵。
(四)耳朵为什么能听见声音?
师:除了这些问题,其实在声音的世界里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知道的问题,比如:人的声音为什么各有不同?为什么声音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等等。
师:看来在声音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希望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关注声音,继续探究声音里面的“为什么”,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设计意图】体现了科学课“由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轮回特点。使学生意识到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今天所学的知识,又成了研究下一个问题的基点。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
振动停止
↓
↓
声音
声音停止
第四篇: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物理《4.2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知道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真空罩中的手机闹铃”实验及气体、液体、固体传声的实验或例子,观察、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回声知识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学仪器】 教师准备: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手机一只,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多媒体课件。
学生器材:土电话、一个水槽(里面盛有水),两块铁块。【教材分析】《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一节以“提出问题”为重要因素的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与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传播的条件,既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实现了物理学科与生物学科、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改变,提倡学生把现象、实验与物理结论相结合,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自主。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二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速的大小和回声。“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无论从新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引起对声现象的强烈好奇,激发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对于声现象非常熟悉,但只有极少的同学知道它的产生与传播及声速的大小。声音的传播依赖一定的物质,这是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感受到的,它需要借助于实验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验入手,通过比较、概括、归纳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因此,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课前准备】学生利用纸杯、棉线等制作土电话。【设计思路】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倾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传播,设计几个学生实践活动。
声音的传播:①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②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中和液体中的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进行展开,可采用多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头脑中初步产生一个模型即可。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体现物理学科与生物学科、信息技术的整合。
通过多媒体课件,观看视频:天坛的声现象、骨传导手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倾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1、情景创设:音乐家贝多芬28岁时不幸患了耳疾,而失去了正常的听觉。为了继续进行创作,他用一段木棍一端顶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这样来“听”自己作品的音响效果。用这样的方法他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等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
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2、问题:贝多芬怎样用木棍进行创作,贝多芬的木棍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师:本节课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①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②人耳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探究性活动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教师演示:音叉振动发声,把塑料小球多次弹开。问题:声音是怎样由声源传播出去的? 学生:通过空气。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空气可以传声吗?引导学生说出:①听到老师的讲课声、同学的说话声。②听到上课铃声。③听见脚步声等等生活事例。教师: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气体可以传播声音。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演示实验:“真空罩中的手机闹铃”,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前后对比。)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通过什么方式交流?为什么?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教师:就利用我们的课桌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源)──人耳(接受体),中间为传声物质(即课桌)。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轻敲桌腿或摩擦桌腿,第一次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第二次坐正了听,前后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固体可以传声。教师: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学生活动:利用课前准备的土电话说悄悄话。
思考: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靠什么知道敌人要来了? 学生:趴在铁轨上听火车声音,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贵州布依族在节日中,利用竹筒和棉线做的器具说悄悄话。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教师:你能否用桌上的水槽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验证一下?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水槽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把发声物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传声物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桌上的水槽和铁块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事例。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整齐一致的表演,鱼被岸上说话的声音吓走。电子发声器诱鱼入网的动画等。
教师: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三、声波
教师: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 学生: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教师:那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否也是类似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四、声速 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物质中的声速。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通过皮球反弹实验,介绍回声知识及听到回声的条件,声音遇到多孔和柔软的物体会被吸收(简述电影院的墙壁)。
五、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人耳的图片及声音传导的途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这个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们整合信息的能力。在外耳中,声音靠空气传播;在中耳中,声音靠固体传播;在内耳中,声音靠液体传播。可见,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体现物理学科与生物学科、信息技术的整合。
六、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遇到多孔和柔软的物体会被吸收。
七、交流讨论、当堂完成
1.雷雨天,我们总是看见闪电一闪即逝,而后却听到 隆隆不绝的雷声,你知道为什么吗?
2.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上下水管道,这依据的是什么原理?
3.某人想测量前面的山崖有多远,于是他大喊一声,用停表测出1.2s后听到回声。那么这座山崖离他有多远?
4.人在教室里说话,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讨论] 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
八、趣味物理 通过多媒体课件,观看视频:天坛的声现象、骨传导手机。并回答课前的问题:贝多芬的木棍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九、布置作业:《轻巧夺冠》基础题 设计一个测量空气中声速的方案并且实施,然后跟其他同学交流。
十、课后反思:
本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土电话,利用身边的材料做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条件;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200840610329 徐国营
第五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乒乓球、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课前选好小组里的材料员和记录员。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点击声音1)这是什么声音?你说。。生:雷声
师:(分别点击其他声音)这是什么声音? 生:流水声、敲锣声、掌声。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师:谁来说说看,你说。。(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师:是不是这样呢?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动
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
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钢尺,橡皮筋。
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出示投影)师:(出示鼓)你来说说? 生:用鼓槌敲(板书:敲打)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 生1:敲打桌子;生2:按在桌上往下拨。。
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可以吗?(演示)板书:压,拨
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 生1:用弹得的方法。。。。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2)明确观察内容和记录表
师:等会儿每个小组都有一份这样的材料,不过在活动中还要求每个组做好这样一份记录。(出示记录表)(投影记录表)
不发声时的状态 发声时的状态 鼓 橡皮筋 钢尺
发声状态时的橡皮筋、钢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鼓、橡皮筋和钢尺,不发声和发声的状态,我们观察什么地方?(比如:敲鼓后观察哪里呢?)师:实验做好后请小组讨论一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活动要求,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要求)(3)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师:请小组材料员来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最认真。教师随机指导。
(4)小组汇报,老师板书
师:好了,请材料员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师:我们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给我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观察记录结果。(及时给予鼓励)
(请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板书,并结合全班交流)
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生:不会动的;泡沫不会动。。。师:发声时的鼓是怎样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师:泡沫为什么会跳舞?
生:因为敲过了。。因为鼓皮(面)在动。师:鼓皮是怎么动的? 生:上下在动。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呢?(师板书画图鼓得振动)同样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钢尺并且老师板书画图。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在动。。
师:其他小组呢?(请学生回座位)。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动;来回动。。。。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是这样吗?(板书)
师:这样的运动师怎么产生的呢?
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板书,箭头)
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师: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2)(课件打出)活动内容
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活动要求。(投影出示)
师:按要求做好的小组就举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材料员上来取实验的材料。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3)交流汇报
师:请材料员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是怎样的?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呢?为什么?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是什么感觉?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呢?为什么?
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三)小结提升
师:总结一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师:刚才同学们不是说,声音是由敲打产生的,现在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敲打和振动与声音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们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而振动才产生了声音。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 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
2、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3、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师:(出示锣)我在锣上敲一下锣就发出了声音,你知道锣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师:为什么我敲了一下马上停止,而锣的声音却能响很长时间呢? 师:谁有办法在老师敲完一下之后让声音也马上停止?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刚刚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3、整理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