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课题
1.1 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4.初步知道声音在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5.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6.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 对声波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
学生活动器材:纸、笔帽、橡皮筋、水、土电话
教师演示器材:一根细绳、钥匙、音叉、大水槽、音响、蜡烛、火柴、声传播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播放“奇妙的声音”视频,并提问:看完视频后,你肯定会有很多与声音有关的疑惑,那么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呢?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学生:提出各种关于声音的问题。
教师:带着你们的疑问、好奇和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奇特的声的世界。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教师:你身边的纸、橡皮筋、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学生演示并说明:抖动纸张,把橡皮筋绷紧,用手指拨动,敲击笔帽,敲击水杯等都可发声,向笔帽中吹气可发出声音„„
讨论:
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性?
提示:注意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变化,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 提问:抖动纸张、拨动皮筋、敲击物体,物体发声,这里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思考:音叉的振动大家能不能看到呢?如何放大音叉的振动?
思考:能不能就这么断然下结论?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是不是物体不振动就不产生声音? 教师演示: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用手捂住音叉,声音立刻停止。思考:气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 思考:液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 小结: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是声源。
提问:人说话、鸟鸣、蜜蜂等,它们是靠什么来发声? 教师:
人能说话靠得是声带的振动。鸟鸣叫靠得是气管中鸣膜的振动 蜜蜂叫靠得是翅膀的振动
教师总结:各种物体,只要振动,都会产生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思考:物体在空气中振动,为什么我们的耳朵能够听到? 学生:气体能够传声
教师演示:出示“声传播演示器”。并介绍实验的装置,这时能不能听到声音? 为什么? 师生讨论:玻璃管内是空气,气体能够传声,所以以听到声音。思考: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教师用“声传播演示器”将有机棒装入玻璃管内,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让一位同学轻敲桌子的一边,另一位同学在桌子的另一边听,体会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而且还很响。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说明固体能传声?
1、将钥匙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用笔轻轻敲打钥匙时,你听到了什么? 将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然后重复上述操作,猜一猜,你还能听到敲打钥匙的声音吗?
2、让两名学生来演示“土电话”证明固体可以传声 思考:还有什么生活经验能够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思考: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教师演示:“声传播演示器”将水装入玻璃管内,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师生总结: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思考:如果没有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能不能传声呢? 进一步演示: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管内的气体。提问:听到什么?说明什么? 师生总结:真空不能传声
四、声音是一种波
多媒体显示:水波、声波的flash和视频。小结:声音也是一个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五、声速
多媒体显示: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
六、声能
教师演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录音机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摇晃。
多媒体显示:声波震碎酒杯 师生小结:声音具有能量,叫做声能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六、小结: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出了声音的有关知识。⑴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声音能在液体、固体、真空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⑶声音以什么传形式播的?声音是以声波形式的传播的。
七、布置作业
课本P11中WWW?1、2、3
五、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二、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波:声音是一种波
四、声速: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五、声能:声波具有能量
第二篇:《声音》教学设计
《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会读会背《声音》这首儿歌
2、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让孩子喜欢上双休日假日活动课
3、拓展丰富多彩的声音,增强趣味性
4、帮助孩子巩固拼音,在拼一拼读一读中增强拼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拼音乐园入口
1、导入: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既好看又好玩的地方去玩,是哪里呢?看!(课件出示拼音乐园)
2、复习声韵母:拼音乐园里可好玩了,让我们赶紧坐上拼音火车出发吧。呜!~~~~~~火车开了。(生一起做动作,边说“喀嚓喀嚓~~~”)哪列小火车先开始?(卡片打乱顺序开火车)
4、说话练习:小火车开得好快,看,到哪了?(课件:入口)生字娃娃也出来了,再喊喊。瞧,还有个小精灵呢,他在说什么?他还会说什么呢?(生说话练习)
二、声音岛
1、电脑博士引路:看到大家那么棒,小精灵还帮我们请来了一位小导游呢。来,拼一拼(课件:电脑博士)跟电脑博士打个招呼。
2、电脑博士带我们到哪了呢?(课件:声音岛)
3、读声音词:声音岛上有许多声音,快读读!(生自由读各种声音词)
4、指名读:谁来读读?这是谁发出的声音?学学大风吹。/谁来下下大雨?/小鸡叫?小鸭子?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
5、读儿歌:多有趣的声音啊,电脑博士还用这些声音编成了一首儿歌呢。(出示:声音)
(1)快拼一拼,读一读。(生自由读)(2)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多请几个孩子)
(3)哇!读得那么棒!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师边做动作边背儿歌)(4)你们觉得我读得怎么样?那你们也试试。谁先来和老师比比。(5)想和老师比赛的小朋友都站起来。
三、摘苹果
1、过渡:小朋友们可真棒,瞧,电脑博士也竖起了大拇指在夸奖你们呢。为了奖励你们,他要带我们到苹果乐园去摘苹果。
(1)看,大苹果来欢迎我们了,读读他和我们说什么了?(生自由练)(2)指名读:谁来做做大苹果来读读大苹果的话?(3)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拍手读)
2、摘苹果:来,洗洗手,摘苹果了(出示苹果树)又大又红的大苹果想不想摘啊?那赶紧读读上面的音节吧,谁读得最好就请谁摘。自由练——指名读——齐读
3、大家都读得那么棒,我该请谁来摘呢?请你摘小猫声音的音节„„(生摘,并带着大家读读)
4、大苹果摘完了,可那些声音却牢牢地记在我们心里了,小猫叫——„„
5、拓展声音:多动听啊,那你还知道哪些声音呢?指名说全体学生学。
四、填一填
1、过渡:我们知道那么多美妙的声音,电脑博士可羡慕了,不过他还想考考我们,看,你会填吗?(课件:填一填)自己边读边试试,会填了请举手。
2、指名填。如:呼怎么拼?
3、看到大家那么聪明,电脑博士要送我们几句话,听听。
五、拼音乐园出口
1、小结:今天在拼音乐园玩得开心吗?可是今天我们该回去了,看,小精灵已经走到出口来送我们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说?
好,希望你们能和更多的拼音宝宝交上朋友,等我们学了更多的知识再去那儿玩吧。
第三篇: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曹家店中学王小民
课 题: 声音是什么 教材版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分析:声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种物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将声现象作为教材的第一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得以持续。
章节开头图文并茂,语言优美、生动,通过海边的钢琴演奏把自然与物理联系在一起,创设了美妙的物理“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本章的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介于了解和理解之间),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兴趣比较浓厚,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阶段的关键。另外学生的兴趣是由于物理课的“好玩”这就是的课堂纪律很难保证,所以如何将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好玩”变成“有趣”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 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开发非智力因素,消除由于工具学科和思维的制约在分析现象是造成畏难或厌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组织学生进行1.1的探究活动(注意用有效的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活动完了不要忙于分析结论,保持热情继续下边活动)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
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图3-1-1
图3-1-2
声带在振动.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体验,分析归纳发声物体的特征.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演示:课本图1-2(a)结论:气体能传播声音. 演示:课本图1-2(b)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结论:固体能传播声音. 演示:课本图1-3 结论:液体能传播声音. 演示:课本图1-4 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是一种波
教学方法:用直观的flash动画帮助学生认识. 声速:
教学方法:直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声音具有能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了解.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是一种波 声音具有能量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三、声音是一种波
四、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空气中快
15C时空气中的声速:v=340m/s
五、声音具有能量
第四篇: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由查字典物理网资料整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了解声音在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 对声波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
本节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已用身边的器材完成实验,并采用讨论的方式,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完成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手段。
学生活动器材:纸、笔帽、橡皮筋、水、土电话、刻度尺
教师演示器材:一根细绳、钥匙、音叉、大水槽、音响、蜡烛、火柴、声传播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播放“奇妙的声音”视频,并提问: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声音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每天都在与声音打交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音有关的哪些问题呢?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学生:提出各种关于声音的问题。
教师:在这些问题里面,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教师:带着你们的疑问、好奇和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奇特的声的世界。
板书:声音是什么
1、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教师:你身边的纸、橡皮筋、笔帽、一杯水、一把尺,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学生演示并说明:抖动纸张,把橡皮筋绷紧,用手指拨动,敲击笔帽,敲击水杯等都可发声,向笔帽中吹气可发出声音……
讨论:
上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性?
提示:注意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变化,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
提问:抖动纸张、拨动皮筋、敲击物体,物体发声,这里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思考:音叉的振动大家能不能看到呢?如何放大音叉的振动?
教师:我们把这种看不见的现象变为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叫做转换法。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思考:能不能就这么断然下结论?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是不是物体不振动就不产生声音?
教师演示: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用手捂住音叉,声音立刻停止。
想一想:大家的实验中有没有液体产生声音的呢?
大家的实验中有没有气体产生声音的呢?
小结: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是声源。
提问:人说话、鸟鸣、蜜蜂等,它们是靠什么来发声?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分别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教师总结:各种物体,只要振动,都会产生声音。板书: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三)、声音的传播思考:物体在空气中振动,为什么我们的耳朵能够听到
?
学生:气体能够传声
教师演示:出示“声传播演示器”。并介绍实验的装置,这时能不能听到声音? 为什么?
师生讨论:玻璃管内是空气,气体能够传声,所以能听到声音。
思考:如果没有了气体,真空能不能传声呢?
进一步演示: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管内的气体。
提问:听到什么?说明什么?
师生总结:声音越来越小,如果里面没有了空气,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这种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方法在以后物理的学习中也会用到。
思考: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教师用“声传播演示器”将有机棒装入玻璃管内,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
让一位同学轻敲桌子的一边,另一位同学在桌子的另一边听,体会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而且还很响。
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说明固体能传声?
1、将钥匙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用笔轻轻敲打钥匙时,你听到了什么?
将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然后重复上述操作,猜一猜,你还能听到敲打钥匙的声音吗?
2、让两名学生来演示“土电话”证明固体可以传声
思考:还有什么生活经验能够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思考: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教师演示:“声传播演示器”将水装入玻璃管内,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
师生总结: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提问:大家学过的一首诗“稚子垂纶”“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能够说明什么?
板书: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
(四)、声音是一种波
多媒体显示:水波、声波的图片。
教师讲解声波的特点。
小结:声音也是一个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板书:
3、声波:声音是一种波
(五)、声速
多媒体显示: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
师生归纳从表中得到的信息。
板书:
4、声速: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六)、声能
教师演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录音机喇叭的前方,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摇晃。
当
多媒体显示:声波震碎酒杯
师生小结:声音具有能量,叫做声能。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
板书:
5、声能:声波具有能量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七)、小结: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出了声音的有关知识。
⑴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声音能在液体、固体、真空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⑶声音以什么传形式播的?声音是以声波形式的传播的。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1中?1、2、3
六、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声音是一种波
4、声速:空气中的声速为
5、声能:声波具有能量340m/s
第五篇: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的教学内容设计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强弱、高低等有适当的了解。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课为后面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也为未来建立有关声音的一些科学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早在婴幼儿时期,小孩子已经对声音感兴趣,到了十、十一岁,孩子们已经产生思考和问题,比如,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有足够的兴趣。
2.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思辨能力,能够针对不同情况做出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1、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不同的物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用心倾听声音,懂得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声音与物体的关系,不同的物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学难点】对听到的声音进行高、低、强、弱的描述。【教学准备】PPT,记录纸,试管,试管架,音叉,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猜猜我是谁?”导入新课。
二、倾听教室内外的声音,并说说他们是由哪些物体发出来的。
三、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四、自己能制造声音。
五、分辨声音
(一)不同力气敲打音叉,音叉发出声音有什么不同?(强弱之分)
(二)相同力气敲打试管,试管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高低之分)
六、小游戏----猜老师在哪里?(方向、远近之分)
七、小结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谢仙花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的教学内容设计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强弱、高低等有适当的了解。
新理念的体现:
一、以人为本,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我将本节课设计了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注重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们都很大胆地进行实验,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在实验的过程体验到声音也是有变化的。
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上课伊始,结合课题让孩子谈谈想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声音有关的内容时,要注意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还应该注意倾听,在探究活动中,让孩子们自己动手,4
通过实验感知声音在强弱(响度)、高低等的变化。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
无论哪一门学科,教师都不仅仅是为了教书而教书,更多的是育人。我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对比有声的世界和无声的世界(由于时间上把握的不当,最后没有出现),让他们说说,对待我们身边那些听不到声音的朋友们,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学生的说,使学生们明白了他们是幸福的,应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地学习。更是希望他们对待那些残疾朋友们能够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爱。
不足之处也比较多,比如:教学设计内容过多,时间上没有把握好,整节课前松后紧;实验设计上对学情分析出入比较大,导致在实验中浪费了比较多的时间;第一次在市内学校上课,有一些紧张情绪,所以在导学语言上不够精炼,指导方法不到位„„
总之,反思这一堂课,我从中发现了自己在教 5
学上的不足之处,也找到了症结所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扬长避短,不断的磨练自己,争取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在科学学习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